1.孔子弟子 故事

2.一瓢箪缊白青一足碗、能组成什么成语

3.箪食瓢饮是什么意思

4.有关饮食习俗的句子

5.有关于“安贫乐道”的例子,火速啊,五该晒。。。

孔子弟子 故事

箪食瓢饮的道理-箪食瓢饮的故事

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子贡和孔子离开宋国,经郑国、陈国要去楚国,途中经过一片桑林,遇见连两位长相清秀的养蚕女子在林中采桑,孔子随吟了一句:“南枝窈窕北枝长。” 一采桑女随即答道:“夫子在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 当师徒十多人走到陈国和蔡国边界时。边界守军不让他们前往楚国。孔子师徒围困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被困的第四天,粮食没有了,他们只得挖野采充饥。几个弟子相继饿出了病,躺在地上,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孔子却神色坦然地坐在舆帐里,诵诗、唱歌、弹琴不止。 子路心烦意乱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侯吗?“ 孔子看着满脸忧怨之色的子路,心平气和地说:”君子在穷困的时侯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穷困不能控制自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子路想说什么,却没说,赌气地扭身便走。孔子深知,在这危难关头,弟子们的思想很活跃,对他的作为不理解,对他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他想,很有必要和弟子们进行一下思想交流。于是,叫来刚刚离他而去的字路,问道: “《诗?何草不黄》里说:‘我们既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为什么要流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困在这里?” 子路寻思了一下说:“恐怕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们才不信任我们;恐怕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人家才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摇头:“假使有仁德的人能使人信任,那还会有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饿在首阳山呢?要是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够处处畅行无阻,哪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孔子又把子贡叫来,问他同一个问题。子贡说:“是不是老师的主张太大了,因此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降低一下自己的政治主张,靠近一下现实呢?”子贡直来直去的话,其实是他思索了好久,早想向老师建议的一个问题。孔子不满意地说:“赐呀,一个善于耕田的农夫,不见得有好收成;一个好的工匠虽有精巧的手艺,然而却未必能使人都称心如意;君子也是一样,他只能专心地修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却不一定被社会容纳。现在,你不能坚信自己的理想,反而想一味地迎合众人,志气真是小啊!” 子贡听了老师的话,开满心里虽然不舒服,也不完全同意老师的看法。但老师矢志不移的精神和高尚的操守却深深感动了他。 孔子又叫去了颜回,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理太大了,天下虽大却还是容不下。虽说如此,老师不改其志,依然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世俗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愁苦了几天的脸上有了笑容,说:“好小子,好小子!要是你将来成了大富翁,我一定做你的管帐先生。” 颜回走了,孔子看着颜回的背影,心花怒放地想弹奏一曲。他去拿琴,不经意碰了琴旁的一个袋子。袋子里面装的是前些天子贡卖玉的金银。看着这些钱袋,孔子想起刚才称赞颜回,批评子贡的话,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他放下琴,一下子没了弹奏乐曲的兴致。孔子师徒被围困的第七天,来了位骑马的将军,他有意戏弄这些书生,令人拿出十多个九曲珠说:“如果用丝线穿起来,就让你们进楚国。” 孔子和弟子们不能穿这九曲珠。孔子想起采桑女的话,叹道:真是一语成谶啊。孔子便让子贡返回去向采桑女求教。子贡回到桑林旁的那户人家门前。家中人称女子不在,并以一菜瓜给子贡。 子贡说:“‘瓜’子(籽)在内也。” 这时,那个与孔子对诗的女子从房内走出来,她说给子贡穿九曲珠的办法:“用蜜涂珠,以丝系蚁,如不肯过,用烟熏之。” 子贡给女子施礼,并掏出银子,让女子给些吃的。女子给了子贡一大块羊肉和两条鱼。子贡再次谢女子。 子贡回到孔子身边后,依采桑女教的方法穿了九曲珠。将军也不食言,便解除了对孔子师徒的围困。孔子师徒被围已达七日,师徒们已吃了几天野菜,许多弟子都饿得无精打采。围军一散,子贡急忙拿出向采桑女讨来的鱼和羊肉,大师兄颜回充当火头军,点火做起了野炊。颜回见老师和师弟们都饿得大眼瞪小眼,恨不得抓住生鱼就吃,拿过羊肉就肯的样子,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鱼肉、羊肉放在一个锅里煮起来。孔子向来主张“食不厌精”,他见颜回把鱼和羊肉放在一块,眉头皱了洲,但已有指责颜回的力气啦,只好听之任之,眯着双眼就等开锅了。 过了一会,肉做熟了,颜回先给孔子端上了一碗。不知孔子是饥不择食,还是确觉得好吃味美,刚刚喝了一口汤就连连赞道:“真鲜,真鲜!” 孔子望着弟子们的吃相,突然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仓颉造字,将合、赞二子的合写称鲜,这个鲜字是毫无道理的,鱼、羊肉合炖才叫鲜哪!干脆,从今天以后,就把鱼羊二字的合写当成‘鲜’吧!” 弟子们听了,一边大吃二喝,一边连声称赞:“改得好,鱼羊合炖为‘鲜’,真是名副其实!名副其实!” 从此,汉语中便有了这个看了令人口中生津,富有韵味,使人遐想的“鲜”字。

一瓢箪缊白青一足碗、能组成什么成语

一瓢箪缊白青一足碗、能组成什么成语——一箪一瓢。

一箪一瓢

yī dān yī piáo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状语;形容生活清贫

近义词箪瓢陋巷

成语故事《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是什么意思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 读书人安于 贫穷 的清高 生活 。

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成语例句: 而又有 箪食瓢饮 , 足以 不。

繁体写法: 箪食瓢饮

注音: ㄉㄢ ㄙㄧˋ ㄆㄧㄠˊ ㄧㄣˇ

箪食瓢饮的近义词: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极度俭缩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邹韬奋《经历》 粗茶淡饭 简单粗劣的饮食请来?与我们同吃这粗茶淡饭

箪食瓢饮的反义词: 大吃大喝 ∶狼吞虎咽地吃已经结束了在餐厅的大吃大喝 ∶指没有节制,没有计划地吃喝他上馆子,下酒铺,从不敢大吃 穷奢极侈 极端奢侈末世衰主,穷奢极侈。《后汉书?陆康传》 也说穷奢极欲&rdq 大块朵颐 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食前方丈 吃饭时面前的食物占据了一丈见方的地方,极言食物的丰盛,形容生活的奢侈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简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学生中最喜欢颜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点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谋个一官半职。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孔子赞叹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是一个大贤人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poor <live simply on a bamboo dish of rice and a gourd of drink>

写法注意: 瓢,不能写作“飘”。

有关饮食习俗的句子

一汤两匙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前一句形容那些贪吃的人,恨不得一张嘴同时喝两把调羹里的汤,而后一句则是说贪婪的人最好同时穿几双鞋子。令人绝倒。 刀头舐蜜 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为了舐食刀刃上的一点点蜜,甘冒舌头被割破的危险,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卖李钻核 《世说新语·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贪鄙的一个,也是最富有的一个。这里说的是他家有棵李树,结出来的李子质量很好,他怕人家买了他的李子后,培育出和他一样好的李树,于是在出卖李子之前,先将其中的李核钻孔取出。其贪鄙嘴脸,令人作呕。 食如饕餮 饕餮贪吃,见于《左传·鲁文公十八年》,后来许多人都有引用这典故。 豚蹄穰田 这是一个比较冷僻的成语,见于《史记·淳于髡列传》:“见道旁有穰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说的是用一只猪蹄作为祭品就想祈求五谷丰登,也实在太“抠门”了,比喻那些送薄礼就想得到厚报的人。 一瓶一钵 瓶和钵都是僧人云游时必须携带的最简单的饮食器具。这句“一瓶一钵”的成语看似像日常俗语,但其来历不凡。首见使用这个成语的是五代前蜀时的和尚贯休。贯休,俗姓姜氏,名德隐,又名德远,浙江兰溪人。七岁就出家为僧,苦节峻行,能诗善画,字也写得很好,所书篆隶草字被称为姜体。贯休为吴越王钱镠所重,后入蜀,又深得蜀主王建的礼遇,号为禅月大师。其《陈情献蜀皇帝》中有:“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故又被称为得得和尚,而“一瓶一钵”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家境贫寒、生活困苦的窘况。 二旬九食 西汉刘向在《说苑·立节》中说:“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说的是孔子之孙子思在卫国时,二十天只吃了九顿饭。因此人们将极度贫困、衣食无着的窘况称为“二旬九食”。 风餐露宿 形容人在路途或野外的艰苦生活,为许多文学著作所常用。 节衣缩食 也称“减衣节食”,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形容困苦生活的成语。类似的还有“布衣蔬食”、“饥不择食”、“饥餐渴饮”、“饥肠辘辘”、“陋巷箪瓢”、“食不二味”、“恶衣恶食”、“浊醪粗饭”、“粗衣淡饭”、“啼饥号寒”、“嗷嗷待哺”、“等米下锅”、“箪食瓢饮”、“糊口度日”、“糠豆不赡”、“饔飧不济”等等。这些成语虽然语义类似,但真的使用起来,还要看具体情况恰当使用,因为它们所根据的原始文献常有困苦程度上的差别。例如“布衣蔬食”、“恶衣恶食”、“粗衣淡饭”等意义基本相同,但“恶衣恶食”的情况最严重。而“嗷嗷待哺”则用于婴儿,“啼饥号寒”也不宜用于成人。还有些成语,源于同一件古代故事,例如“陋巷箪瓢”和“箪食瓢饮”,都源于颜回生活贫困的故事,此事见于《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也不改其乐。”有时还叫“箪食瓢浆”。另外,像“恶衣恶食”这样如同口语的句子,也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它见于《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啼饥号寒”源出于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真是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普通人不太熟悉的“糠豆不赡”,指连糠皮杂粮都吃不起,而且也无人供给。此事见于《汉书·贡禹传》:“妻子糠豆不赡,裋褐不完。” 无下箸处 语出西晋武帝司马炎时,权臣何曾生活豪奢,饮食品种过多,反而倒了胃口,结果什么都不想吃。《晋书·何曾传》:“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从此“日食万钱”也成了表示豪奢生活的成语。其实何曾的儿子何劭比他父亲还厉害,“日食两万钱”。 列鼎而食 形容宴饮时,饮食器皿排得很长,彰显奢华铺张的排场。语见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累菌而坐,列鼎而食”。这个成语与“钟鸣鼎食”的寓意相同,不过出处不同,后者见于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而过”。王勃《滕王阁赋》“钟鸣鼎食之家”。 脑满肠肥 指吃得既好又多,养得很胖,用以形容那些生活奢侈、养尊处优的人。见于《北齐书·琅琊王俨传》:“琅琊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饫甘餍肥 “肠肥脑满”指吃了很多美食养胖了的人,而“饫甘餍肥”则指食用奢华的食品,同样用来形容饮食奢侈,《红楼梦》作者就曾用了这个成语。另外“食前方丈”也是常用的形容豪奢饮食的形容词。近几年,“满汉全席”也成了奢华饮食的代称,大有成语化趋势。 尸位素餐 古代祭祀时,常以活人代替鬼魂受祭,这种活人便称为尸,而居其位且无所事事者便叫尸位。这样对于那些食禄而不能尽职的人,便称为“尸位素餐”。《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也作“尸禄素餐”,见《潜夫论·三式》:“其尸禄素餐,无进治之效,无忠善之言者,使从渥刑。”因此对那些占着职位不能干事的人便叫作“尸位素餐”,即乡俗粗语“占着茅坑不拉屎”。 吃粮不管事 原本一句民间俗语,指只拿报酬,不干实事。在一些经典名著也使用这种俗语,例如《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贾琏对手下管事的人发脾气说:“一个都不在家,他们成年都吃粮不管事!”类似的还有“衣架饭囊”、“酒囊饭袋”或“饭坑酒囊”(王充《论衡·别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等等。 不饮盗泉 古籍《尸子》说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形容孔子嫉恶如仇,为人清正,洁身自好,即使口渴异常,遇到名为盗泉的水也不饮用。说明为人处世要有原则。 不食周粟 故事见于《史记·伯夷列传》。说的是商朝老臣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结果在武王灭了殷商之后,伯夷、叔齐发誓不食周朝的粟,采薇蕨而食,结果饿在首阳山上。表达从一而终、不事二主的决心。在1949年写五评“白皮书”时,批判了伯夷、叔齐不识时务的举动,他以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仍然拒领美国的救济粮为例,号召人们要有民族气节。他主张应该向朱自清学习,而不是像伯夷、叔齐那样为旧王朝殉葬。 去食存信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而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这说明守信的重要,宁可饿也不可失去诚信。 嗟来之食 指忍受别人的侮辱而乞讨来的食物,有骨气的人是反对吃这种“嗟来之食”的。原始故事见于《礼记·檀弓》,说的是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旁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者说:“嗟,来食!”而这个饥饿者宁可饿,也不吃这样带有侮辱性的“嗟来之食”。因此救济贫困中的人们时,不可有傲侮之心。 饥则附人,饱则高扬 形容有的人,在窘困时依附人,一旦得志又会远走高飞,这种人志向远大,但也很危险。说的是晋朝时鲜卑人慕容垂,《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中国传统道德是反对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的,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又反对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提倡陶渊明恪守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甘脆肥醲 语出汉代枚乘《七发》:“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甘脆指松脆甜美的食品,肥指肥美的肉,醲指醇酿美酒,泛指美好的酒食。枚乘的原义是指美食吃得太过了,也会戕害身体的。 龙肝凤髓 泛指珍稀罕见的食品。例如《三国演义》:“玄德曰:‘务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类似的还有“龙肝凤胆”、“龙肝豹胎”、“猩唇豹胎”等等。 肥肉厚酒 泛指丰盛的美食。语见于《吕氏春秋·本生》:“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炊金馔玉 亦指精美的膳食,唐代骆宾王《帝京篇》:“炊金馔玉待鸣钟。” 炮凤烹龙 指用珍稀动物烹制食品,以彰显宴席之高贵。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中说,凡遇重大典礼,“有所谓炮凤烹龙者,凤乃雄雉,龙则宰白马代之耳”。在中国烹饪中,这种炫耀浮夸之风气向来很盛,在中国菜的菜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关于“安贫乐道”的例子,火速啊,五该晒。。。

解释: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典故:《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举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故事: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