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秦帝国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2.?秦晋之好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3.秦晋之好的拼音

大秦帝国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秦晋之好的意思和典故-秦晋之好是什么意思?

大秦帝国的成语典故:

1、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但又彼此通婚联姻。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文赢嫁给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晋文公又让太子姬娶秦国公主。秦穆公抓了晋惠公,穆公夫人亲自出来求情。她带着四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君兵戎相见。现在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来到京城,我就什么时候去,请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决定宽恕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秦晋之好”由此而来,后泛指两家联姻。

2、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3、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成语的来历。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4、指鹿为马

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从而留下了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讽刺颠倒黑白的事情。

5、立木为信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6、勾心斗角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做了皇帝。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开始建筑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因为它的前殿所在的地方,地名叫做“阿房”,所以当时人称它为“阿房宫”。

阿房宫的规模庞大,从秦始皇做皇帝起开始修建,一直到秦朝灭亡还没修完,秦朝灭亡以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

唐朝的诗人杜牧,到长安看到秦朝阿房宫的遗址后,便想象到当年阿房宫的宏伟富丽,因此作了一篇“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的壮丽气势,其中有这样几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意思是:阿房宫的长廊回环曲折,房顶的檐牙好像鸟的嘴,层层楼阁凭着地势高低而环抱其间,宫室顶部是牢固而巧妙的钩心结构,檐角高耸,那气势仿佛在与谁争斗。现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7、图穷匕见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凶恶的本意。

8、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

比喻自欺欺人,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9、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嬴稷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10、奇货可居

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生意,碰到在那里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决定做一次一本万利的政治买卖,就先到秦国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让她认异人为儿子,帮助异人回国成为秦国国君,从而自己当上秦国的丞相。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远见,得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和财富。

意思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秦晋之好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意思: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成语注音:ㄑㄧㄣˊ ㄐㄧㄣˋ ㄓㄧ ㄏㄠˋ 通用拼音:qin jin zhī hǎo 拼音简写:QJZH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秦晋之好,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好,不能读作「hao」。 成语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英语翻译: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 俄语翻译:породниться 成语谜语:陕西山西结交情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成语例句: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成语故事: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著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秦晋之好的拼音

“秦晋之好”的拼音是qín jìn zhī hǎo。

一、释义

指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

二、出处

“秦晋之好”的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三、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为了加强友好关系,两国经常互相通婚。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为夫人,这是“秦晋之好”的开端。后来,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秦穆公送去了大批粮食。

第二年,晋惠公却攻打秦国,被俘虏。伯姬得知后,身穿丧服,威胁要自焚。秦穆公只好放了晋惠公,并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的儿子公子圉。后来,公子圉逃回晋国即位为晋怀公。秦穆公又帮助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并把怀嬴改嫁给他。因此,“秦晋之好”代表了一种政治上的联姻。

相似成语:

1、朱陈之好:指两家联姻,也指两国友好。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说,春秋时期,徐州有一个村庄,只有朱姓和陈姓两家人,他们相互通婚,世代和睦。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朱陈村》描写了这个故事。

2、两姓之欢:指两家联姻,也指两国友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说,秦末时期,楚国将领项羽和齐国将领田荣结为异姓兄弟,共同反抗秦军。后来田荣把女儿嫁给了项羽的侄子项伯,更加巩固了两家的关系。

3、潘杨之睦:指两家结合姻亲,形容姻亲关系和睦融洽。出自《杨仲武诔》。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说,潘岳的妻子是杨氏,他们两家是世亲联姻,相处得很好。后来,人们就用“潘杨之睦”来形容夫妻或者亲戚之间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