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改变 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2.《王立群读史记》薄太后"干婚" 窦太后干政是怎么一回事儿?

3.微信成语小秀才答案大全 成语小秀才通关攻略11-20关答案

4.红楼梦四大家族都是住在一起吗。都是在荣国府居住吗?

5.“东山再起”说的到底是谁的故事

6.求“百家讲坛”清明思故人 2 刘禹锡文祭柳宗元 观后感

不改变 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收回成命打一数字-收回成命下一句

故事要从上学期期末说起。眼看着月底就要放假了,我们却要从月初开始准备一场考试,不是期末考,而且改版前的最后一次从业考,时间就在月底。

“这是改版前的最后一次机会,改版之后考试的难度会加大,所以你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下学期我们还有其他的考证任务,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所以在教导主任无数次的“怂恿”下,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在报名截止日前缴纳了报名费。考试考两门,要求两门都60分以上,才可以算是通过,而这两门学校是不负责的,也就是说要我们自己自学。拿着刚从淘宝上团购来的两本教材,我们正式翻开了这一个月噩梦的序幕。

平时专业课一切照常,更因为临近期末的关系,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大多满满当当。留给我们的时间就是每天上完课之后跑去图书馆“闭馆自学”。上午上完课,吃过午饭,就一投扎进图书馆,坐到下午5点半出来吃晚饭,再回到图书馆呆到晚上9点半被闭馆音乐赶回寝室休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着。

但有一天不一样,还没到21点半闭馆音乐响起来,我就被前任(那时还是女朋友)打来的电话叫了出去。她一副受尽委屈冷落,又暗藏不遏怒气的样子,我就知道大事不妙。她跟我大吵了一架,我生性冷漠淡定,平时连顶嘴都觉得懒得动,更别说是吵架了,所以当晚大部分都是她在抱怨,我只好在她面前沉默不语外加不断点头。理由很简单,她虽知道我这个月要忙着看书考试,也知道我面临的压力,可就是不能忍受我近来对她的不闻不问。我从她嘴里听出了一丝对彼此感情的放弃味道,以前吵架的时候每次感到不妙,我都会立马连哄带骗地劝她“收回成命”,可这次,可能真的是被考证的压力和每天重复的枯燥扭曲了常性,临了,我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既然你对我有那么多的不满,又没有耐心等下去,那就分开好了”,而她似乎早就预料到会是这样,很洒脱地留下一句“这也是我想说的,分手!”最后两个字还特地用了重音,然后两个人就都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她回她的寝室,而我去的是图书馆的方向。

一直到学期结束,我和她都没有再联系过。唯一一次在图书馆偶然遇见,一眨眼功夫,眼前的她已经只能看到背影。

好在后来查了成绩,虽然不高,但两门都上了60,使我不至于落得个丢了女朋友,考证还没过的下场。暑假里约了几个朋友吃饭,席间我跟他们说起这件事,每个人反应都不太一样。有说我不懂珍惜,错过了一个好女孩的,也有人为我点赞,男生就该努力上进,如果她连这样的等待都做不到,就应该分手……

歌里唱的好“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他们的话我一直也都没放在心上。不过对于她,虽不曾刻意想起,但好像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终究没有再找过她,因为一旦主动,在对方眼里就等于发出复合的信号,我料想如果真有那个时候她一定不会拒绝,我下不了和她复合的决心,我没有把握复合之后在遇到之前的情况彼此之间是不是还会发生争吵不合。

显然,她不像我这样徘徊不定,在我查到成绩之后的第五天,她发来一则短信“你真的不打算理我了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我不忍心让她失望,更没有做好跟她复合的准备。

后来,我选择了找丽霞场外求助。

我和丽霞是初中同学,没当过同桌,却在阴差阳错地当了几个学期的前后桌。关系一直不错,而她感情经历更是丰富,所以我在追女生的时候经常会向她“取经”。

电话响了几声之后很快就接通了,顾不上说那些乏味的“吃了吗”开场白,我就大概跟丽霞讲了我和她之间的事以及她那则短信。

听我絮叨了半天,丽霞没有明确告诉我该怎么做,只是跟我讲了她之前的一些故事。

因为丽霞在杭州念大学,所以有些事她是第一次告诉我。

她跟我说,刚上大一不久,就有一个其他学院的男生追她。两个人一起吃了几次饭,看了几场**后,他告白,她默许,当天就牵手了。因为彼此的草率,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事情。丽霞说,有一天她男朋友约她去唱歌,说是他一个哥们来杭州玩,一起去的还有他的几个朋友,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到那之后,她怎么也想不到她男朋友就一直陪着他哥们聊天喝酒侃大山,而她跟在场的其他人又都不熟,结果丽霞就在包间角落里玩了一晚上手机。后来在她男朋友送她回学校的路上,丽霞因为晚上的事跟他男朋友大吵了一架,看着她男朋友脸上一副“这有什么好气的,我哥们难得回来一趟我当然要好好陪他啊”的表情,丽霞扔下一句“分手”就一个人回寝室了。

再后来,男朋友又主动找她出来想要道歉,丽霞看着寝室里的其他人跟男朋友吃饭的吃饭,看**的看**,突然觉得自己单身了面子上有点挂不住,虽然心里还生着气,但还是答应出来见他。

她男朋友显然做足了准备,不仅送上一顿歉意十足的晚餐,还带她去西湖逛了大半圈,看了音乐喷泉。丽霞也不傻,当然知道他想复合,在他一晚上的陪伴和听了他几句诚恳的道歉后终于还是选择原谅。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地打断,“在这一次之后,他对你应该比以前更好了吧。”

“才没有呢”,她说,“他如果不改,我跟他就只会重蹈覆辙。”

她也以为经历了那一次之后,他会更多地注意自己,照顾自己的感受。可是她错了,他还是他,并不是几句道歉就会改变的,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还好,可每当大家出来聚会,人一多,他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她的存在,每次看着他和周围的人有说有笑,而把她一个人丢在旁边,她都会觉得莫名的委屈。

再后来,忍无可忍的丽霞还是决绝地跟她男朋友说了分手,不留余地。

末了,她告诉我,“在那之后我自己也认真想过了,有些时候他是对我不好,可是我也有脾气差的时候,以致于我和他之间经常会吵架,所以后来的分手我也有一部分的责任,但是我要告诉你,两个人分手总是会有原因的,而两个人复合也是有理由的,毕竟人和人之间的感觉哪这么容易就断开,但是如果分手后不做任何改变,那复合之后两个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王立群读史记》薄太后"干婚" 窦太后干政是怎么一回事儿?

汉景帝刘启继位时,身为太皇太后的薄太后尚在世,这位“当生天子”的薄姬早已不是当年在织布坊的小女人了,而是有权有势的太皇太后。景帝于公元前 156年六月即位,前 155年四月薄太后下世。景帝在位仅 10个月太皇太后就下世了。但是,位高权重的薄太后早在刘启被文帝立为太子时就插了一手,她选了一位娘家的薄姓女子为太子妃。

这桩婚姻纯粹是权力外溢的结果。当年的薄姬熬成了皇太后,孙子的婚姻她认为理所应当要插手,硬将自己娘家的一位薄姓女子选为太子妃。

刚刚上位的太子刘启,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仍然接受了这位薄姓太子妃。景帝即位称帝,太子妃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景帝非常不喜欢薄皇后,但是,只要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后一息尚存,汉景帝就不敢动这位薄皇后。遗憾的是,太皇太后年龄太大了,自然规律让她对孙子的婚姻管不了太久就该撒手西行了。更遗憾的是薄皇后无子,这是最要命的一条。一旦太皇太后下世,薄皇后的大限即到了。果然,太皇太后一去世,景帝就废了薄皇后。

这里,我们看到了汉景帝的耐心,他知道该忍的时候一定要忍,不到自己发力时一定不能发力。比较一下此前吕后时代的赵王刘恢,更可见出景帝的老到。赵王刘恢因为吕后分配给自己的王后并非自己所爱,自己所爱的女人又被霸道的吕姓王后所杀,悲观至极最终自杀。赵王刘恢

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史记·外戚世家》

和景帝刘启都有一个来自太后甚至太皇太后派来的王后,而且自己都不喜欢这个分配来的王后。一个选择自杀,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最终自杀者一无所有,而汉景帝在可以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时苦尽甘来。

景帝熬走了薄太后,又迎来了窦太

后。

太皇太后下世后,窦太后的地位凸显出来了。这位老太太不但幸运,而且与薄太后相比,她不是盏省油的灯。薄太后至多是干婚:为孙子选个太子妃,让娘家有人在后宫当家。窦太后不同,当年吕后身边的小丫头,现在成了大汉天子的皇太后的窦太后,没少给景帝添堵——干政。

窦太后给景帝添的最大乱子源于小儿子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窦太后的最爱。

爱到什么程度呢?

她要让刘武接老大刘启的班当皇帝。

窦太后的想法很简单:现任皇帝是长子刘启,继任者应当是幼子刘武。

一次,梁孝王进京朝见,景帝在宫中举办了一场家宴。此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酒酣耳热之时,汉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

千秋之后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一听,乐翻了。正乐着,突然杀出一个不谐和音,参加这次宫中家宴的窦婴端着酒杯站起来对景帝说: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这话说得有道理。汉景帝刚刚说的是讨母亲喜欢而心里并不认同的话。道理极简单:窦太后子,因此要让幼子接班当皇帝。但是,汉景帝也爱儿子啊!景帝当然希望传子不传弟。传弟之言,纯属逗你玩呢!作为窦太后的娘家侄儿窦婴,能参加这么私密的宴会,可以看出他在窦太后心中地位甚重。这句话立即惹恼了窦太后:

太后由此憎窦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备受姑姑器重的侄子立即被姑姑恨了。窦婴借口有病辞官,窦太后借机取消了窦婴入宫的准入证。为了小儿子刘武当上皇储,窦太后与侄子窦婴闹到势不两立。

窦太后、窦婴、汉景帝三人一比较,景帝明显是高手,他能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标准的政客派。窦太后、窦婴都是性情中人,只会说心里话,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因此都成不了政客。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明知哥哥说的不是心里话,仍然心中暗喜,窦太后同样乐不可支——两个糊涂虫!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四月,薄太后下世。

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景帝废薄皇后。

景帝前元七年(前 150)十一月,汉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正如废薄皇后之后没有马上立皇后一样,废了栗太子刘荣后长达四个多月,景帝亦未宣布太子人选。

栗太子刘荣被废,窦太后立即跳出来。景帝此时已有了太子人选,迟迟未宣布,实际上是在等窦太后发难。

窦太后对儿子从不隐讳,性格与身份决定了窦太后一定是直接要求立梁王刘武为继承人。

《史记·外戚世家》载景帝废栗太子后,窦太后心中想让梁王刘武为继承人。但是,窦太后不是一位仅仅“心欲”之人。《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袁盎等大臣为梁王刘武当继承人一事专门找过窦太后。而且,经过一次谈话后,窦太后不再干涉此事了: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史记 ·梁孝王世家》)

这段记载透露了三大问题:

一是汉景帝向大臣通报了窦太后的立储意见。

二是袁盎等大臣面谏窦太后。

三是窦太后放弃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意见。

如果汉景帝不向大臣透露窦太后的立储意见,袁盎等大臣何以会面谏窦太后?《资治通鉴》中“帝以访诸大臣”六字证实了我们的推断:

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资治通鉴 ·孝景皇帝下》)

从汉景帝忍耐薄皇后可知景帝极有城府,时机不到,心中再怨恨亦绝不发作。窦太后当面要求景帝驾鹤西迁后传位梁王,景帝“跪席举身”,满口答应。一转身,立即召见大臣咨询,袁盎等大臣反对。

这是景帝事前准备好的一步棋!

老母爱小弟,希望兄终弟及,景帝心知肚明。他当面应允,再借朝议,用朝臣之口封太后之嘴。

怎么封住一位强势太后的嘴呢?

讲故事。

讲什么呢?

《史记·梁孝王世家》说,这事讲得太私密,世人不知道。

《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的补文揭开了袁盎等大臣的谏言:春秋时宋宣公逝世前,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后传位其弟,其弟后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一决定看起来照顾了弟弟和儿子两个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出了问题。宋宣公的弟弟后,决定传给宋宣公的儿子;可他自己的儿子不干,认为自己应当继位,于是违背父愿,杀了堂兄,自己当了国君。此事引发宋国大乱,整整折腾了五代才恢复平静。窦太后不懂历史,但她听明白了,一旦传位于小儿子,自己的孙子们就会为帝位杀来杀去,兄弟相残,永无止息。于是,她立即打发一直等在京城的小儿子回封国去了。

褚少孙的补文有道理吗?

我看有道理。

窦太后极为强势,让她收回成命只有让她明白利害。

袁盎等大臣抓住了兄终弟及的最大隐患是骨肉相残,一招击中了窦太后的软肋。这是窦太后态度大变的根本原因。

一心一意要当储君的梁王被自己最大靠山窦太后赶出了京城。因为窦太后想明白了,长子、幼子都是儿子,万万不能兄弟相残。

梁王明白了吗?

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

第一,明白自己没戏是因为袁盎等大臣从中“作梗”造成的。

第二,梁王曾打算从自己的“驻京办”修一条专用车道直通窦太后的长乐宫,此事又被袁盎阻止了。

两件事一叠加,梁王恼了,一怒之下决定派人刺杀袁盎。但是,刺杀行动并不顺利。第一位杀手到京一打听,人人都说袁盎好。杀手良心发现,找到袁盎,告诉他自己受雇于梁王前来刺杀一事,并告诫袁盎,杀手有十几批,千万小心。袁盎心中不快,最终还是被梁王派来的杀手所杀。

怎么追查到凶手了呢?

文献有两条记载:一是司马迁的《史记·梁孝王世家》,二是《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褚少孙补文。

《梁孝王世家》载,京城刺杀大臣系列案爆发后,景帝意识到此事可能与梁王刘武有关,一查,果然是梁王指使。于是,派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到梁国追捕凶手,重点查处梁王手下公孙诡、羊胜两人,这两个家伙是刘武最贴心的亲信、跟班,这次的刺杀事件就是他们亲自雇的杀手。面对中央政府的严查追捕,两位穷途末路的跟班藏到了梁王刘武的王宫。中央办案人员碍于梁王刘武的特殊身份,不便进入梁王王宫搜捕凶手,梁王又不愿配合抓捕,办案陷入僵局。

褚少孙的补文更富有传奇性。

当杀手闯入袁盎住所后,袁盎对刺客说:我是袁将军,先生不会杀错人吧?杀手说:没错!杀的就是你。刺杀袁盎后,凶手将凶器扔到了现场。办案人员勘查现场时,发现这把剑是新打造的。于是,遍访长安城中的铸剑工,工匠认出这把剑后说:是梁王派人来本店打造的这把剑。因此,汉景帝知道刺客是梁王派的,于是派人到梁国追捕凶手。窦太后听说后立即绝食,而且白天黑夜不停地哭,闹得昏天黑地。

梁王刘武因为继承大统无望,胆敢派刺客成批地杀戮大臣,这是闻所未闻的谋反大罪啊!窦太后知道刘武闯了大祸,绝食、哭闹都是为保梁王刘武一命而向景帝施压。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怎么收场呢?

文献也有两种记载:

一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梁国国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双双进谏梁王,梁王却下令让羊胜、公孙诡自杀,然后交出两人的尸体。老大的跟班最终都是牺牲品,下场令人唏嘘,亦让人深思。

二见《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补。

景帝见窦太后绝食救梁王,向大臣问计,大臣建议派懂得经术的官员审此案。结果,田叔、吕季主被选中。这两位深懂经术的大臣怎么处理呢?一把火将梁王谋反的证据全烧了,空着两手回朝复命。景帝问:查得怎么样?两人回答:梁王根本不知此事。就是公孙诡、羊胜两人合谋干的,现在这两个家伙全被处了,梁王好着呢,没事!

这事处理得那叫一个绝!

两位号称通经术的大臣,其实通的是人道,通的是将幕后真凶与台前操作者区分开来。杀了知情人,毁了证据,保了梁王,解了太后之困,景帝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因此,景帝高兴地说:赶快告诉太后。窦太后一听,立即进食,身体康复。

两段记载都让公孙诡、羊胜做了炮灰,但在处理梁王时则大不同:一是梁王下令让两人自杀,并恐惧自己小命不保而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请罪;另一是梁王对刺杀一事毫不知情,故羊胜、公孙诡伏法,梁王悠哉无恙。看来,梁王是否因此事而有所畏惧及警醒,是两段记载的最大不同。

要让胆大妄为的梁王有所畏惧,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娘护犊。如果有此靠山,梁王不可能低头认输。因此,判断记述高下的标准是,谁记述了梁王懂得畏惧的原因,谁的记述就更可靠。

褚少孙没有记述。

司马迁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中记述了。

当景帝得知公孙诡、羊胜谋划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立即下令抓捕,而且势在必得。十几批查案人员逐一到岗,从国相以下开始,大搜捕搞了数月,仍未抓到他们。身为内史的韩安国听说被追捕的两人藏在梁王王宫里,立即入宫哭谏梁王:主上受辱,臣下当。大王手下无良臣,事情才闹到今天这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赐我吧。梁王大惑不解地问:何至于如此?韩安国说:大王考虑一下,您和皇帝的关系与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的关系哪一个更亲?梁王说:肯定不如他们的关系亲。韩安国说: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都是父子。但是,高皇帝说: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是朕。因此,太上皇不能过问政事,只能住在栎阳宫中。临江王是皇帝的嫡长子,因其母一句话说得不合体,被罢黜太子。后来,又因为占用祖庙之地,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治理天下最终不会因私乱公。人们常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哥哥,怎么会知道他不会变为恶狼?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却喜欢一个邪臣的胡说,触犯皇上禁令,阻挠法令执行。天子因为顾及太后,不愿对大王用法。太后日夜啼哭,希望大王能改过自新。如果大王就是不觉悟,万一太后有了不测,大王靠谁啊?话未讲完,梁孝王落泪,对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得知后,立即自杀。汉使还报景帝,此事得以顺利解决,韩安国发挥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写出了梁王刘武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的真正原因是担心窦太后这座大靠山可能会坍塌,这一记载显然比褚少孙的补文更让人信服。

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由于窦太后绝食折腾,景帝只能以追杀公孙诡、羊胜告一段落。

至此,梁王雇凶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似乎结束了,窦太后的绝食护犊似乎也结束了。但是,事情有它自身的逻辑。因为此事,汉景帝对梁王刘武特别恼火。梁王为了自身利益,决定进京灭火,但他的进京灭火又生出一桩事端。

梁王刘武先派韩安国进京游说太后,灭了太后的火。景帝得知后,火也消了不少。然后,梁王请求入朝。到了函谷关,梁王刘武听信手下官员的主意,乘了一辆低规格的车子,悄悄入京,藏在姐姐长公主刘嫖家中。景帝派出使者迎接梁王,在函谷关外只见梁王的车马,不知梁王在何处。窦太后一听梁王失联,顿时哭成一团:皇帝杀了我儿子。景帝虽一头雾水,但很担心。正在大家都不知梁王下落时,梁王亲到宫前谢罪。窦太后、汉景帝猛然一喜,相拥而泣。景帝下诏,召梁王的随从入关。但是,兄弟二人的关系并未真正修复,景帝此后越发疏远梁王,不再让梁王与自己同车而坐了。

梁王刘武这一手,乍一看,是给哥哥一个惊喜,但兄弟二人的矛盾却越结越大。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冬十月,梁王刘武进京上疏,言想在京城多住几日,景帝不同意,梁王闷闷不乐地返回梁国。六月,梁王中暑而亡。窦太后听说刘武了,哭得去活来,再次绝食,说:皇上杀了我儿子。汉景帝很郁闷,与姐姐长公主刘嫖商议后,将梁国一分为五,封刘武五个儿子为王,五个女儿都有自己收取赋税的私邑。窦太后这才改怒为喜。

梁孝王刘武一,窦太后因幼子干政的事算告一段落,但并未结束太后干政。而且,一个更大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

微信成语小秀才答案大全 成语小秀才通关攻略11-20关答案

微信成语小秀才答案大全 成语小秀才通关攻略11-20关答案

《成语小秀才》第11关答案:

1、不在话下:意思是不在谈论的范围内,指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事属当然,用不着说;

2、话不投机: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3、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也可以用来形容仪表仪态;

4、举不胜举:意思是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5、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6、安安稳稳:表示此事无风险,不用担心;

7、竹报平安:竹报:旧时的家信,比喻平安家信;

8、报仇雪恨:报冤仇,除怨恨;

9、打抱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成语小秀才》第12关答案:

1、关怀备至:特别关心;

2、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

3、祸国殃民: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4、民不聊生:原指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生活极端困苦;

5、百无聊赖: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极度空虚无聊;

6、百般刁难:意思是用各种手段使对方过不去,故意给别人为难;

7、天理难容: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

8、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随之发迹;

9、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10、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小秀才》第13关答案:

1、寸土必争:一点点土地也要争夺;

2、手无寸铁:意思是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3、砸锅卖铁:这里的锅代指的是灶,砸锅卖铁指的是把灶砸了,把铁锅拿出去卖。比喻人做事的决心;

4、等米下锅:形容家贫或情势极窘迫。也比喻不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而只是消极被动地等待;

5、三六九等:对世间乃至宇宙万物的类别及级别进行区分、归属。狭义是指对人所拥有的物质、思想、职业等的层次高低进行区分。;

6、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7、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

8、杂七杂八: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

9、闲杂人等:没有职务的或没有关系的人;

10、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成语小秀才》第14关答案:

1、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2、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3、另谋高就:指另找一份职业,意即辞去原职;

4、有勇有谋:意思是既有胆量又有谋略;

5、智勇双全:形容人足智多谋,勇敢善战,智与勇二者兼备;

6、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7、虚与委蛇(yi):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8、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取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

9、自取灭亡:所作所为把自己引上绝路。自己招致灭亡;

10、生存亡:生存或者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11、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成语小秀才》第15关答案:

1、惜墨如金:本意为惜墨像吝惜金子一样。指作画时先淡后浓,不轻易用重墨。后来指写字、作画、作文态度严谨,力求精炼;

2、默守陈规:表面含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3、收回成命:意为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

4、秋收冬藏: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5、绵里藏针:丝绵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恶毒;

6、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7、壮士断腕: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

8、年轻力壮:年纪轻,体力强;

9、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10、人浮于事: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事少人多;

11、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成语小秀才》第16关答案:

1、忘乎所以:意为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

2、舍生忘:意思是不把个人的生放在心上;

3、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4、生老病:道家认为生老病自然规律人之常情,即出生、衰老、生病、亡;

5、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6、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7、容光焕发:意思是脸上的光彩四射,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8、焕然一新:意思是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

9、咸与维新:指一切除旧更新。原意是沾染恶习的人,都准许他们改过自新。后用来指都来参加更新旧制;

《成语小秀才》第17关答案:

1、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2、足不出户:意思是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接触;

3、安家落户:意思是指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也比喻生物被移到新的地方生长繁殖;

4、平安无事: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5、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6、半身不遂: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够匀称。多用于形容身体患病方面;

7、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8、情不自禁:指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9、情有可原:意思是在情节上或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

10、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11、美中不足:意思是事情已经很美好,但还有需要修改和补足的地方;

12、心灰意冷:指谓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

《成语小秀才》第18关答案:

1、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2、绿草如茵:指草绿油油的,像绿毯一样柔软,像铺在地上的被褥,形容草十分茂盛;

3、桃红柳绿:意思是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景色;

4、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5、与世隔绝:指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6、滔滔不绝:用流水不断之意,指说话一张嘴就没有尽头,形容说话连续不断口才好。;

7、罪恶滔天:意思是形容罪恶极大;

8、追本溯源:意思是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9、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10、唯利是图: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11、老态龙钟:行动不灵便。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成语小秀才》第19关答案:

1、大而化之:原指思想品德之博大,广大,光大,大到可以教化天下。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2、弥天大谎:为天大的谎话,多为贬义词;

3、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随之发迹;

4、鹤立鸡群:意思是指比喻仪表或才能在人群里很突出;

5、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6、叱咤风云:意为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借以形容威力极大,多用于形容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7、弥留之际:该词组的词义是指病重将要亡的时候;

8、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9、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10、壮士断腕: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

《成语小秀才》穷书生第20关答案:

1、不留余地:解释为不留一点空余之地。多指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回旋的地步;

2、不遗余力:意思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

3、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接触;

4、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事多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5、打草惊蛇:意为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蛇,借以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多指因做事不谨慎、泄密,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6、鸡飞蛋打: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

7、灰飞烟灭:意思是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干净;

8、草草了事: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指做事马马虎虎;

9、少不更事:意思是指经验不多;

10、聚少成多:释义为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红楼梦四大家族都是住在一起吗。都是在荣国府居住吗?

当然不是了,光是贾家就住了俩个府了,荣国府和宁国府,荣国府主要是贾母和小儿子贾政的一大家子。不是不帮忙,而是帮不了忙,无能为力,四大家族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一方倒了,其他几方都会有损失,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要拉一把的。比如除了四大家族之外的甄家,和贾家就有诸多联系,贾家就是因为甄家倒了才连带的也被抄了。四大家族也因为贾家的垮台也损失了很多,像薛宝钗一心想当秀女,后来不是被连累的取消了资格,无奈嫁给了贾宝玉吗。

贾府抄家的时候,和贾家交好的几个王爷都上了奏折,比如北静王,但还是没能改变命运,三大家族的力量就更微薄了,他们有的是钱,其实权利并不大,比如贾珍,就是个正五品。而且在古代,抄家乃大罪,不是说帮忙就帮忙的,也得看说话有没有分量,够不够资格说话。一句话说错,可能连你也会被连累定罪的。

另外,薛家不是就剩下了这俩个人,书中还提到了薛蟠的从弟薛科和他的妹妹薛宝琴,只不过薛蟠是薛家的正统嫡系血脉而已。

史家与贾家联姻的就是贾母,史湘云是在贾家做客,因为贾母疼她,特意接过来的。史家的老辈们貌似都了,当家的是史湘云的哥哥史侯,贾母算是史家的长辈了。

王家与贾家联姻的是王夫人(宝玉的娘)和王熙凤,当家的是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官至九省检点。

因为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贾家的事情,所以介绍四大家族的时候重点描写的是与贾家关系密切的人物,也就是你上述提到的这些代表人物。

我的知识也有限,了解的就这么多,不知道你可满意

“东山再起”说的到底是谁的故事

“东山再起”说的到底是谁的故事

 与现在的公务员热相反,年轻时的谢安不想当官。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一群王公大臣求着他出来做官,并放出“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话,意思是说,你谢安不出来当官,让天下百姓怎么活呢?

 谢安是谢裒的儿子、谢鲲的侄子。谢裒是东晋的吏部尚书,谢鲲是豫章太守,谢安是典型的“官二代”。

 但是,谢安对当官没什么兴趣。他喜欢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与王羲之、孙绰等人谈论诗歌,“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

 为什么大家这么想让他出来做官呢?这和那时的选士方式有关。

 当时选士首先要看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其次,就是看声望(越是隐士,声望越高);再次,就是看人品。大家都想看看,谢安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能在关键时刻匡扶社稷,为国争光?

 东山再起

 家道遭变,谢安出山为官

 其实,谢安的名气真不是吹的。4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东晋初年名士王承)。”东晋朝廷多次征召他,并许以“东晋组织部长”,都被他推辞了。

 这惹恼了满朝文武官员,于是,他们 *** 谴责谢安,朝廷也感觉威严受到了触犯,就下了一道圣旨,对谢安永不叙用(后收回成命)。

 其实,谢安也做过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很崇拜谢安,就再三邀请他出来与自己搭班干事。次数多了,谢安受不了,就应允了。不过,一个月后,他就辞职了。然而,360年,谢安40岁,在东山隐居了20年后,他却出山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东山再起”的典故就此诞生。

 那么,谢安为什么又愿意从政了呢?

 因为,谢家出了变故。彼时,谢安的哥哥谢奕因病去世,弟弟谢石因打了败仗而被贬为庶民,眼看着曾经显赫的谢氏家族将就此走上末路。

 此时,桓温专权。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家族的荣耀,谢安必须挑起这个担子。

 匡扶王室

 挫败桓温夺权,稳定朝野

 谢安选择了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其实,桓氏与谢氏是面和心不和。桓温家族掌握着军权,一心想取代司马氏,自己当皇帝。

 372年,刚登基一年的简文帝司马昱去世,桓温很高兴,眼看江山就要到手了。但没想到,谢安联合王氏家族立即拥立小太子司马曜即位。第二年,桓温以给老皇帝吊孝为名,兵临建康城。谢安和王坦之出城迎接,周围都埋伏着刀斧手,随时准备把他俩剁成肉泥。

 但谢安很从容,对桓温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意思是,有道的诸侯都镇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

 一句话,让桓温愣住了。昔日手下的小司马,竟如此旷达、自若,这么忠义之人,怎能杀之?

 桓温随即笑道:“老朽也是没办法啊!”于是命刀斧手撤下。

 桓温后,谢安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重用了他的弟弟桓冲。桓冲知道自己德望不及谢安,便乖乖地镇守边关。一时,东晋出现了一个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淝水之战

 晋军以少胜多,大破前秦军队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带领百万大军,想一举吞并东晋。这一次,东晋的八万军队,又该如何应对百万敌军呢?

 383年5月,战斗打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军队挨淝水布阵,东晋的军队过不去。谢安给侄子谢玄出了个主意,派出说客,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应速战速决,能在一天之内消灭我们最好。你们现在的排兵布阵都是打持久战的节奏啊!不如这样,你们往后退一些,让我们过去,咱再好好打一架,那多过瘾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苻坚同意了。他打算等晋军渡河到一半时,再出铁骑击杀,一举可胜。

 结果,事与愿违,这一退阵脚大乱。前秦军队来源复杂,有些还是晋朝的俘虏,人心不稳。有人趁机起哄:秦军失败了。后面军队又没手机、微博,不知道前方信息,一看退下来了,好吧,为了活命,跑吧。

 苻融了,秦军越跑越害怕,越害怕越跑。夜晚露营,远处风吹草丛沙沙作响,鹤群还叫了两嗓子,秦军一看,晋军来了,兄弟们,继续跑吧。结果,又冷又饿,又困又乏,八成秦军在东晋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逃命马拉松赛中累了。

求“百家讲坛”清明思故人 2 刘禹锡文祭柳宗元 观后感

群星丽天的中唐文坛,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一样的才情,共同的理想,相似的运遇,让两人终其一生以道相勉,以情相慰,以心相许,成为生之交。读唐诗,常常感动于他们天高地厚的友情。

唐德宗贞元九年,二十岁的柳宗元和二十一岁的刘禹锡同登进士第,人生轨迹有了第一次交汇。出身于河东望族的柳宗元博古通今,精警敏捷,贞元初即以童子而有奇名。长于江南的刘禹锡也饱读诗书,出入经史,器宇轩昂,广有才名。一起走马长安,题名雁塔,宴饮曲江的日子里,卅二人中年最少的两位才子春风得意,惺惺相惜,初结同年之谊。

此后的十年间,两人虽聚少离多,但经历惊人地相似:都承受了丧父之痛,都以博学宏辞在朝中作过校刊典籍的官员,也都曾在京畿任过县职。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从蓝田尉、刘禹锡从渭南主簿任上同时调回朝中,任职监察御史台,成为朝朝相处的僚友。

在雅重诗文的政坛,柳刘二人无疑是最为出色的青年才俊。《旧唐书》评道,“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动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之宏才。”文名为他们赢得了时誉,也成为他们进身的阶梯。朝廷要人争相揽之于门下,同辈之人也趋之若骛。年纪略长,同任御史的韩愈曾在诗中写道:“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一样的年少翩翩,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意气风发,一样的锐于进取,志同道合的柳刘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议论朝政,交游名公,渐成密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千百年来士人的普遍理想,柳刘年轻的心渴望着建功立业,匡扶时弊。而当时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是风雨飘摇,百病丛生。宦官干政、藩镇割据、贪暴横行、赋税沉重,凡此种种,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卒。王叔文、王伾等人拥立顺宗李诵,并在其支持下针对积弊大刀阔斧地革新朝政,史称永贞新政。新政使得“人情大悦”、“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正是这场改革把两人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再也拆分不开。因素为王叔文所器重,刘禹锡和柳宗元分别从八品御史擢任正六品的屯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并将大用。他们出人禁中,参与机要,联络内外,引导舆论,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当此之时,两人一定是激情澎湃,踌蹰满志,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对于政治形势的严峻和政治斗争的风险却缺乏认识,或者竟不以为意。日后忆起,柳宗元曾慨叹:“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果然,风云突变。仅八个月, “性宽仁有断”的顺宗即以重病缠身被迫传位太子李纯,是为宪宗。一朝天子一朝臣,此前已在建储问题上得罪新君的王叔文等立刻陷入宦官、藩镇和朝中保守势力的交攻之中。宪宗即位的第三天,一批才高名重的革新派人士被斥出朝,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其中刘禹锡得朗州,柳宗元得永州。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他们怀着惊惧忧愤之心,扶老携幼,踏上了漫漫贬谪之途。这一走就是十一年。司马闲职,无以施展政治抱负。天威难犯,没有人敢施以援手。朋友们的噩耗接二连三地传来,贬所湿热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又摧残着他们的健康,并夺去了柳宗元的母亲和女儿。在那些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他们书信往还,相互安慰,以自己的心温暖着朋友的心。斥久穷极的生活,却也让他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多思而锐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时过境迁,气候稍暖,在一些同情他们的大臣的努力下,朝廷发出了召回刘柳等仍然贬谪在外的五司马的诏令。江湘逐客终于等来了北归的春讯。又见长安,又见故人。抚今思夕,不禁感慨万千。而最令人太息的是,去时红颜少年,归来鬓已星星。回想逝去的时光,不禁生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刘禹锡诗赠柳宗元道: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这次归来,他们有云开雾散的感觉,对重回台省,建功立业也有着许多希翼。是啊,十多年前的社会问题依然困挠着朝野,宪宗观来也并非昏庸无为之君,朝中一些重臣虽与革新集团有隙,但在外抑藩镇、内制宦官、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张并无不同。所以,在柳宗元眼里,“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在刘禹锡心中, “云雨江湘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指日可待。

心情的愉悦激起了他们的游兴。在倾城看花的日子里,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来到了玄都观。看到一院桃花,想起春风得意的衮衮诸公,刘禹锡触景生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虽然以桃花花品不高而轻蔑之,是刘禹锡一贯的审美取向,但诗中戏谑、嘲讽之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刺痛了权臣,甚至还有对他们本无好感的宪宗本人。

世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他们意料。只在长安待了一个月,同被召回的五司马,又一例出为刺史,这一去更加遥远。柳宗元是柳州,刘禹锡则是最为蛮荒险恶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遵义。惊闻此事,柳宗元悲从中来,泣下如雨,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朋友。他深知,跋山涉水,一路颠簸地前往播州,梦得风烛残年的母亲断然是有去无回。而撇下老母无人奉养,梦得也一样难逃不孝的恶名。他悲愤于这种积毁销骨的迫害,不忍见朋友穷愁无措,断然决定上疏,请求自往播州,换刘禹锡去柳州,即使因此获罪也在所不惜。多亏重臣裴度从中周旋,宪宗才收回成命,改播为连。

挚友相携出了长安,一路南行,来到衡阳。分手在即,经历了几个月来的大喜大悲,重又置身荒烟故道,柳宗元潸然泪下,赋诗一首,为自己,也为朋友太息。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本是少年得志,却偏偏仕途偃蹇,功业无成。看大雁北飞,感归程无望。听哀猿悲鸣,觉愁肠寸断。面对同样伤恸的友人,刘禹锡深情作答: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友人情深意重的答诗,让柳宗元心潮起伏。回想少年意气,宦海沉浮,真耶,幻耶,是耶,非耶?刺史比起司马,官职固然是升了,但何尝值得欣喜。他们已经痛感朝廷敌意之深、压迫之重。今日一别,山高水远,前路茫茫,相见何时!如能归隐田园,比邻而居,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啊!柳宗元依依不舍,一气写下了《重别梦得》和《三赠刘员外》。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朋友的每一句话都象是从自己心底涌出,刘禹锡百感交集,遂有《重答柳柳州》,《三答柳柳州》。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修车骑,相随出罻罗。”

他们别情依依,彼此倾诉着,安慰着,抒发着郁结在心头的离恨和患难与共的情意。

治大国若烹小鲜。刘柳以安邦之才出刺荒州,尽职尽责,颇有惠政。尤其是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教化百姓,修缮学宫,整治道路,植树掘井,发展生产,大得柳人爱敬。无论是在柳州还是先前在永州,他都热心指点青年学子,以致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闲瑕时,两人依旧相互关怀,诗文唱和。柳宗元留下的一百多首诗中,题赠刘禹锡的就有十多首。

元和十四年,也就是他们出为刺史的第四年,刘禹锡痛失慈母。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致书殷殷相劝,并约定待刘禹锡扶柩归乡至衡阳时亲往吊唁。不意行至前度分手处,刘禹锡见到的不是友人,却是从柳州来递送讣告的信使!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展读友人辞情哀苦的遗书,他痛不欲生。柳宗元书中写道:“我不幸,卒以谪,以遗草累故人”,并托以抚孤之事。就在旅途中,刘禹锡含悲忍痛,安排柳宗元的后事。他驰书韩愈,托其为共同的朋友撰写墓志铭,接着又向者生前好友分送讣告。一回到洛阳,他立即派人去柳州吊唁,并“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字字血,声声泪,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柳员外文》。

八个月后,柳宗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刘禹锡携亡友遗孤前去祭奠,又写下了《重祭柳员外文》。从此,他不负重托,视友人子如同己子,抚养成人,并呕心沥血编辑柳宗元诗文集,传之于世。

此后的二十多年,刘禹锡辗转四川、安徽任刺史。虽然最终又回到朝中,出任了翰林学士、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显职,但他早已是意兴阑珊。行年愈老,愈是落落寡合,只以文章自适。

对英年早逝的友人的怀念,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烟消云散。过永州,他徘徊于友人卜居的愚溪草堂,触景伤情,写下了三首沉郁凄恻的《伤愚溪》。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残阳下那一曲哀笛声中,刘禹锡吟咏着他的《思旧赋》,久久地,久久地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