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浒传》中李逵为什么砍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2.水浒传六十一到七十一回中,梁山伯的议事厅最初叫什么,后来改名叫什么,杏花旗上写的是什么?

3.“替天行道”是谁研究出这个词的?

4.希望各宗教都来讨论一个问题:人可以替天行道吗?

5.名著《水浒传》中,梁山上竖立着一面杏黄大旗,上面写有哪四个大字?

《水浒传》中李逵为什么砍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替天行道的意思和故事-替天行道的出处

因为当时李逵升堂当了一把“官老爷”的瘾,堂下有一个老太爷前来告状,告的正是李逵的大哥宋江。老太爷说宋江强抢了他的女儿,李逵听完之后怒火攻心,回到梁山去找宋江麻烦,不但一斧头砍刀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还当面冲撞宋江,要杀宋江。

后来宋江提出去老太爷庄上对质,结果二人来到老太爷庄上,老太爷却说抢走他女儿的不是这个人。原来是有两个恶人冒充宋江的名字来到老太爷庄上抢走了老太爷的女儿,李逵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负荆请罪,被宋江命令去抓住那两个冒充他的恶人来请罪。

从故事里其实我们可以知道,李逵在听说宋江强抢民女后是非常生气的,所以才会砍刀“替天行道”的大旗。因为在他心里觉得宋江做出了这种龌蹉的事情,根本不配高举“替天行道”的旗帜。

我们都知道李逵是宋江的心腹,他和宋江的交情非常深厚,也很听从宋江的话。宋江几次深陷危难的时候,李逵都甘冒矢石去营救他。

但是就算他对宋江非常忠诚,还做出这样的举动,只能说明他的性格刚正不阿,直来直往,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阿谀奉承。另一个原因就是“替天行道”这四个字在李逵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的“正道”。容不得半点玷污。

李逵这个人虽然好,而且嗜酒如命,但是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还是有点可爱的。

水浒传六十一到七十一回中,梁山伯的议事厅最初叫什么,后来改名叫什么,杏花旗上写的是什么?

水浒传六十一到七十一回中,梁山伯的议事厅最初叫聚义厅,后来改名叫忠义堂,杏花旗上写的是替天行道。

忠义堂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商议军情、调兵遣将、排定座次的地方,现存的忠义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的水泊梁山风景区虎头峰,是水浒寨的主体建筑。

忠义堂原来叫聚义厅,晁盖在曾头市中箭去世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主旨的大旗。

忠义堂院落中央是一根朱红色的旗杆,上面悬挂着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个黑色大字。忠义堂前的平台两侧,又有两杆粉色的大旗,东面的旗帜上是“山东呼保义”(指宋江),西边悬挂的是“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昭示着各路豪杰在此集会。

忠义堂的抱楹上雕刻着一副红底金字的对联:“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这是后人对梁山好汉们的赞美之词。

“替天行道”是谁研究出这个词的?

1.代行上天的意旨。谓按照天意,在人世间做正义的事业。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涧水潺潺遶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箇字:替天行道救生民。” 《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吾替天行道,安忍杀戮人民!” 姚雪垠 《长夜》三七:“老白狼,白狼老。打富济贫,替天行道。” 2.借指代行人民群众的意愿。 邓子恢 《红军入漳前后》:“当时我向县委传达了省委指示。指出了单纯军事观点的害处,指出光靠游击队替天行道是行不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运动的幌子

希望各宗教都来讨论一个问题:人可以替天行道吗?

替天行道,表面是承认所谓“天”的存在,但实际是否定“天”的作用,是唯物论。否定神的存在,因为认为“天”不能行道,所以替天行道。这是一种出师有名而让对方无法反驳的鼓动人心的说法,因为“天”不可能来跟你辩驳是否可以被代替行道,所以从理论上是绝对安全的。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人不可以代天行事,不能逾越神的权利。惩罚,是神的权利,不是人的,人不可以因任何理由夺走别人的生命。该隐杀亚伯,亚伯没有反抗,而是任其,亚伯的怨灵也没有报复其兄,而是向上帝哀告。而上帝也没有用亡来惩罚该隐,而是流放了他。

从创世纪这一章节中,可以理解到,上帝看重的是人的谦卑和忍耐。耶稣生于马槽,出生于最卑微的地方和最恶劣的环境下。耶稣甘愿受刑,为世人承受苦难,以救赎世人的心灵。前也未向上帝哀告替我报仇,而是向上帝哀告请原谅他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些都体现着谦卑,忍耐以及平等的概念。至于,和千万人的生命,也许这是一种对罪恶的反省。上帝让人知道苦难,而理解幸福的意义。发洪水惩罚世人的罪恶,以从新来过,也许是恶魔的化身,上帝并不制止恶魔的行为,并不制止他的杀戮,正是要人们看清和理解罪恶。让人们自行选择变成恶魔,还是救赎心灵。

从佛教角度来看,佛教意在普渡,修的是万法皆空,世间本无物的内心境界。一切果报自由因缘,即不存在“天”的概念,也不存在“行道”的概念。即使行为上把杀了,但本意也不可能是替天行道,而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如那故事:一僧与众人行船渡河,中途众人中数强盗持刀现身,欲劫财。和尚奋起替强盗杀众人,后曰:强盗若杀船中人,罪孽极为深重,恐永不超生,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替强盗杀众人以减轻强盗之罪孽。从这个故事的引申,和尚也许会替杀千万人,而自背罪孽普渡众生。

从儒道及诸子百家来分析,就很复杂了,儒道各人见解不同,无法统一说法,若讲无为无用,那是遵循事物自然发生的规律的,不会去刻意改变什么。若讲天地不仁,是一视同仁,上天不会偏向谁,天下万物不分贵贱,都如刍狗。即是如此,天道不需替行,不行即可。荀子讲天人相分,天道自然,天没有理性及善恶之分,只有人如此,人道别于天道。替天行道,行的是人道,不是天道,“替天”无从说起。

替天行道,“道”为何物,知“道”,而后知可否“替天”。若以暗杀而拯救千万人而言,“道”即是人道,而非天道。天道可循,人道无常,行人道曰替天,谬也。

名著《水浒传》中,梁山上竖立着一面杏黄大旗,上面写有哪四个大字?

《水浒传》中,梁山上竖立着一面杏黄大旗,上面写有:“替天行道”四个大字。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中写到:卢俊义到了梁山后与山上的头领交手后见到这面杏黄旗:卢俊义寻思道:“须是赶翻一个,却才讨得车仗。”舍着性命,赶转山坡,两个好汉都不见了。只听得山顶上鼓板吹箫,仰面看时,风刮起那面杏黄旗来,上面绣着“替天行道”四字。

《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扩展资料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水浒传》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

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百度百科-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