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州赤壁的经典诗作

2.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空1分)小题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

3.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4.《古文观止·前赤壁赋》译文与赏析

5.前赤壁赋全文拼音版

6.舳舻的意思

黄州赤壁的经典诗作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下一句-千里旌麾的意思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唐代,以赤壁为题材的诗歌,远不只杜牧这一首,有的还是出自名家之手,例如李白就写过《赤壁送别歌》,但是这些作品都没有什么影响。而杜牧这首诗的影响却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来,李白等人写赤壁的作品之所以没有什么影响,原因就在于就事论事,没有独特的见解。杜牧不一样。这个人平时就喜欢谈兵,喜欢做翻案文章。而他的这首诗,恰好就做了一篇绝妙的翻案文章。人人都赞美周瑜,说他以少胜多,以五万人马打败了曹操的20万人马。但是杜牧却认为周瑜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运气好而已。因为冬十一月,通常是不会刮东南风的。如果没有东南风,周瑜用来点火的小船怎么到得了江北呢?怎么烧得着曹操的战船呢?如果没有东南风,周瑜就打不败曹操,东吴就要亡,东吴的两个美女,也就是周瑜的大姨子大乔和妻子小乔,就会被曹操弄到邺城去,锁在铜雀台里,供老而好色的曹丞相消遣。但是偏偏周瑜的运气好,偏偏天随人愿,偏偏在冬十一月里刮起了东南风。所以在杜牧看来,周瑜的成功是侥幸的,是偶然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杜牧本来就是名人,是名人就会有人关注。而他的这个观点在当时看来,又是非常雷人的,可以说是颠覆了600多年的传统观念。这首诗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所以这首诗很快就传播开来,成了名著,成了经典。

有人认为,杜牧的《赤壁》是写在蒲圻。理由是:

第一,宋代以前的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都明确记载“三国周郎赤壁”在蒲圻。例如: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朝李泰的《括地志》,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唐朝李善的《文选注》,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还有杜牧的祖父杜佑的《通典》,等等,无一不明确记载,“三国周郎赤壁”在蒲圻。杜牧好读书,他不可能不知道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在哪里。

第二,杜牧一生都以他的祖父杜佑为荣,他的祖父做过宰相,又是当代著名学者。他的祖父在《通典》这本书里,引用了李泰的《括地志》中的一句话:

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

他祖父明确肯定了《括地志》的意见。杜牧那么崇拜他的祖父,不可能不读祖父的这本书,不可能不知道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在哪里。

第三,蒲圻赤壁离黄州赤壁并不远。蒲圻属于鄂州,鄂州在江南,黄州在江北。杜牧当年做黄州剌史时,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车,或是坐船,到鄂州的蒲圻赤壁都很方便。他那么喜欢谈兵,蒲圻赤壁又离他做官的地方不远,他怎么可能不到这个著名的古战场看一看呢?

所以直到今天,还有人坚持认为,杜牧这首诗是写在蒲圻赤壁。

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杜牧这首诗,不是在蒲圻赤壁写的。也就是说,杜牧把“三国周郎赤壁”搞错了。

杜牧没有到过蒲圻赤壁,也忘记了,或者说,忽视了他祖父在《通典》中的明确记载。

何以见得杜牧把“三国周郎赤壁”搞错了呢?这里的有一个关键证据:

黄州在隋、唐两代又叫齐安郡。杜牧有一首诗,叫《齐安郡晚秋》,其中有这样两句:

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

所谓“赤壁争雄渡”,也就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渡口。他在齐安郡的“使君家”,也就是他自己在黄州的家里,居然可以看到“赤壁英雄渡”,可见这个赤壁,不是蒲圻的那个赤壁。

可见杜牧把“三国周郎赤壁”搞错,并非一次,而是一错再错。

杜牧为什么会把“三国周郎赤壁”搞错呢?我认为,这可能与黄州方言有关。

黄州赤壁本来不叫赤壁,而叫“赤鼻矶”。这是因为这座小山的山崖是红色的,就像一只红色的鼻子伸到江里,所以当地人叫它“赤鼻矶”。黄州方言,“壁”、“鼻”不分,都是阳平,把“赤壁”念成“赤鼻”。杜牧是知道赤壁这个名字的,但是赤壁究竟在哪里,他并不知道。他忘记了,或者说忽视了他祖父的记载。黄州人“壁”、“鼻”不分,把“赤壁“念成“赤鼻”,这就给讲普通话(长安话)的杜牧一个误会,以为黄州的“赤鼻”就是“三国周郎赤壁”了。

作为大学者杜佑的孙子,作为著名诗人,杜牧实在是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因为从此以后,黄州的那些地方文献,例如《齐安志》、《齐安拾遗》、《黄州图经》等等,就都把黄州赤壁说成是“三国周郎赤壁”了。

但是,宋代的许多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并不相信黄州的这些地方文献,他们在自己的著作里,都重申了蒲圻赤壁为“三国周郎赤壁”这一观点。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等,都是这样。

杜牧虽然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但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毕竟杜牧是个文学家,不是历史地理学家。如果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犯这样的错误,那就不可原谅了。

而且有些事情,可以说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因为黄州赤壁在杜牧以前并不怎么知名,有了他的这首诗,黄州赤壁就开始出名了。这不就是把一个并不知名的自然景观,变成了一个知名的文学景观吗?

更重要的是,由于杜牧的错误,导致苏轼的将信将疑,借题发挥,写了更为知名的两赋一词。

其实,苏轼对黄州赤壁是不是“三国周郎赤壁”,本来就是将信将疑的。他在《与范子丰书》里说: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又在《东坡志林》的“赤壁洞穴”一篇里说:

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

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为什么要在“三国周郎赤壁”之前,注明“人道是”三个字呢?就是想做一个说明,免得后人加深误会。意思是说,把黄州赤壁说成是“三国周郎赤壁”,那是别人讲的,他本人并未确信。

虽然将信将疑,但是,苏轼还是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周郎赤壁”来写了。

例如,他在《前赤壁赋》里写道: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

夏口,就是今天的汉口;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位置,就是黄州,他把黄州赤壁当成了“曹孟德之困于周郎”的地方,也就是说,把黄州赤壁当成了“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写《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追求一种旷达的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因为写诗批评“熙宁变法”,触怒了宋神宗,被关进御史台的监狱。坐了四个月的监狱之后,于当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由一个经济发达地区的湖州知州贬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黄州团练副使,而且还要受人监视,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内心里很苦闷、很悲愤,于是就借曹操说事,来寻求解脱。曹孟德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意思是说,曹孟德当年真是不可一世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神马都是浮云”。既然这样,我苏轼又有什么好苦闷的呢?

对于苏轼的用心,宋代以后的许多学者是理解的。例如赵彦卫的《云麓漫钞》,陆游的《入蜀记》等等,都对苏轼表示理解,说他很谨慎,“一字不肯轻下。”而黄州本地的诗人朱日浚则说得最好: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

——[清]朱日浚《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景象,在今天的黄州赤壁早已看不到了,因为长江改道了。但是在今天的蒲圻赤壁还可以看到。由于山头伸到江中,阻碍了江水的奔流,江水在山前形成漩窝,然后拍打在江岸上,确实有“卷起千堆雪”的壮观。

公瑾即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属安徽)人。身材高大壮美。24岁拜建威中郎将,东吴人称为“周郎”。34岁任前部大都督(统帅),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小乔初嫁”这一句有些夸张。事实上,“小乔初嫁”时,周瑜才24岁;至赤壁之战时,周瑜已34岁,小乔已嫁10年,不是“初嫁”。作者写赤壁之战而写“小乔初嫁”,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彰显周瑜的少年得志,所谓“英雄美人,相得益彰”是也。而写周瑜少年得志,则是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这是潜台词。

羽扇纶(guān)巾,即手持羽毛扇,头扎青丝巾。这是谁的装束?许多教科书都说是周公瑾的装束,这是一个误解。“羽扇纶巾”并非周公瑾的装束,而是诸葛亮的装束。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认为,把“羽扇纶巾”认作是诸葛亮的装束,起初是由于唐宋笔记的记载,后来又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和各种三国戏的扮演。其实,早在东晋时期,人们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的装束的。如东晋裴启的《语林》说: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

另外还有《蜀书》,还有孟达的《与诸葛亮书》,都有同样的记载。

有人认为,从三国到六朝,“羽扇纶巾”是儒将的一般装束,并举梁高、谢万、顾荣等为证。但这只能说明周瑜可能有这样的装束,并不能说明他一定就有这样的装束。事实上,并没有哪一部书记载周瑜有过这样的装束。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抵御曹军的战争,而周瑜和诸葛亮,是孙、刘联军的主要人物,一个代表孙权这一方,一个代表刘备这一方。苏轼既言“一时多少豪杰”,怎么可能说到最后只有周公瑾一个人呢?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这一句词不相呼应。

究竟是“樯橹灰飞烟灭”,还是“强虏灰飞烟灭”?许多教材都选择后者。这也是一个“误读”。苏轼词的版本很多,我们应参考较早的、较好的版本。例如黄鲁直(庭坚)手书本,就是作“樯橹”,而非“强虏”;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唐宋词选》,也是作“樯橹”而非“强虏”。“强虏”是带贬义的。我们看苏轼在《与范子丰书》中,在《东坡志林》中,都是称曹操为“曹公”;在《前赤壁赋》中,则称曹操为“曹孟德”,他对曹操并没有贬意。

“人间如梦”是什么意思?许多教材要么不做解释,要么批评它是“消极的”,既是“盲点”,也是“误读”。我认为,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应该和他的《前赤壁赋》联系起来读,因为都写在黄州,都体现了他当时的心境。《前赤壁赋》写到: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人间如梦”四字的最好的解释。苏轼在那里赞颂周瑜、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功绩的时候,内心里是很感慨、很惆怅的,意思是他们当年那么年轻,一个34岁,一个27岁,就建立了盖世之功,而此时的自己已经43岁,比他们当年大许多,不仅事业无成,还遭受贬谪。因此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叹。然而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就在于能够旷达,能够自我调适,自我解脱。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人,虽然曾经轰轰烈烈,但最终也和曹操一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神马都是浮云”。这样就从失意的、苦闷的情绪中走出来了,心理调适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间如梦”这一句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极,而是有了积极的成分。一个失意之人,如果总是被失意的情绪所笼罩,不能自拔,那才叫消极呢!

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什么意思?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不做解释,最多只是解释一下“酹”这个字。事实上,这一句,是与“人间如梦”四个字是紧相联系的。意思是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就像一场梦,只有“江月”才是永恒的。那么我这一尊酒,也不用来祭奠(酹)周瑜,也不用来祭奠诸葛亮,我就用它来祭奠那永恒的“江月”吧!这个意思,也是和《前赤壁赋》的意思相统一的。《前赤壁赋》写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一尊还酹江月”的最好的解释。

二赋一词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二赋一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我想既与作品本身的成就有关,也与赤壁这个名胜之地有关。

苏轼的二赋一词,在文学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个性。

一是描写景物有个性:例如《前赤壁赋》写七月的江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赤壁赋》写十月的江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农历七月的江水还很大,所以有“水光接天”之景;农历十月的江水就很小了,所以有“水落石出”之景。这样的写景,既真实、准确,又生动、形象;既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

二是抒情言志有个性。《前赤壁赋》先以“客子”的身份,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哀与惆怅;然后又以“苏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旷达。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也是千古名作。作品先写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赞美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最后也流露了自己的失意,以及走出失意之后的旷达情怀。

这首词历来被说成是豪放词的一个代表,其实它的风格因子是多样的,有豪放,有悲怆,也有旷达。从“大江东去”到“樯橹灰飞烟灭”,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赞美周瑜、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英雄事业,可以说是豪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身遭贬斥、未老先衰的身世,可以说是悲怆;“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想到无论是周瑜、诸葛亮的辉煌人生,还是自己的黯淡人生,都是短暂的,都不过是一场梦,只有江月才是永恒的,可以说是旷达。读这首词,如果只看到它的豪放,看不到它的悲怆和旷达,还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它。

过去许许多多以赤壁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是就景写景,就事论事,所抒发的感慨也是千篇一律,苏轼的两赋一词不一样,他把自己的苦闷、自己的旷达都揉和进去,既写历史人物,同时也写自己,这就写出了个性。中国的古典诗词车载斗量,汗牛充栋,只有那些有个性的作品,才能被人们记住,并且广为传诵。个性是文学的生命。

苏轼这个人,过去被人们说成是保守派,被说成是司马光那一派。说他是拥护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其实,苏轼既不属于王安石那一派,也不属于司马光那一派。他的特点,是谁正确,他就支持谁;谁错误,他就批评谁。所谓“不惟荆是师”,“不惟温是随”。“荆”就是王荆公王安石,“温”就是司马温公司马光。他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革新派,他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这种人吃亏,因为他不属于任何一派。两派都靠不上,无论哪一派掌权,他都不得志。他被贬黄州,就是因为受了改革派的打击。其实他并不是全盘否定改革,他只是批评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他的遭遇,是深得人们同情的。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旷达。无论命运把他抛弃在哪里,他都能够随遇而安,都能够从悲伤和苦闷中解脱出来。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许。

苏轼的遭遇赢得了人们的深切同情,他的旷达又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许,而他的写景文字,又很有特点,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作品的风格,既豪放,又悲怆,又旷达,因此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引起了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读者的广泛共鸣,成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

黄州赤壁的历史想象

黄州赤壁本是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与“三国周郎赤壁”并没有关系,但是由于杜牧的错误,以及苏轼的将错就错,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周郎赤壁”来写,而他们的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又很高,这样就提高了黄州赤壁的知名度,使它由一处纯粹的自然景观成为一处著名的文学景观,成为名胜。这是文学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是文学提高了自然景观的附加值。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杜牧、苏轼的作品之所以那么有名,黄州赤壁之所以那么有名,也与人们对于“三国周郎赤壁”的历史想象有关。我们知道,“三国周郎赤壁”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历史景观。杜牧、苏轼所写的自然景观虽然是黄州赤壁,但是作品所抒发的感慨,却与“三国周郎赤壁”有关。这样人们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有了与“三国周郎赤壁”有关的历史想象。说白了,杜牧的诗也好,苏轼的两赋一词也好,之所以那么有名,不就因为他们写了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内容吗?事实上,他们两人在黄州,还写了许多别的题材的作品,但是由于与赤壁之战无关,所以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这是历史景观对于文学和文学景观的影响,是历史景观提高了文学的附加值,同时也提高了黄州赤壁的附加值。

(摘录自曾大兴著《中国文学地理》)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空1分)小题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小题1:长太息以掩涕兮

小题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小题1:望帝春心托杜鹃

小题1:雄飞雌从绕林间

小题1:万里悲秋常作客

小题1:幽咽泉流冰下难?

小题1:一尊还酹江月?

小题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题1:渐车帷裳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古文观止·前赤壁赋》译文与赏析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北宋·苏轼

题解

赤壁曾经是三国时期魏吴交兵时的古战场。不过,这个战场的旧址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内,作者所游览的是今湖北黄冈的赤壁。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同游赤壁时所作,他在文中借游览赤壁之事抒发被贬的苦闷。一方面感慨人生之无常,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原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2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7],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8]。

注释

[26]属(zhǔ):劝酒的意思。

[27]冯虚御风:腾空驾风而行。冯,同“凭”。虚,指天空。

[28]羽化: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开。登仙,飞入仙境。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在赤壁之下的江面上划船游玩。清风缓缓地吹拂,江面上的波纹没有大的动静。我举起酒杯,邀请客人饮酒,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一章。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雾气铺满整个江面,水光与夜空连成一片。我们听凭小船自由自在地漂游,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浩浩荡荡就像凌空御风,不知道它将要驶向何方;清风飘摇像要脱离尘世,飞升羽化,登上仙境。

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29]。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0]。”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1]。苏子愀然[3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注释

[29]扣舷:敲打着船边。这里是打节拍的意思。

[30]美人:指贤君圣主,不是说美貌的女子。

[31]嫠(lí)妇:寡妇。

[32]愀(qiǎo)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译文

这时,我们喝酒喝得很快乐,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是:“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迎着浮动的月光。我绵长的情思啊,遥望看圣明的君主,他在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一个会吹洞箫的,按照歌词的旋律进行伴奏。箫声呜呜,像怨恨又似思慕,像哭泣又似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如同丝缕一样绵绵不断。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我不禁悲怆起来,整整衣襟,端正地坐起,问客人道:“箫声为什么会如此凄凉?”

原文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3],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4],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35],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6]。”

注释

[33]舳舻(zhú lú):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34]酾(shī)酒:斟酒。这里是“洒酒”的意思。在江面上洒酒,表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凭吊。

[35]“蜉蝣”句:像蜉蝣那么短促地寄生在天地之间。蜉蝣,昆虫名,传说早晨生、晚上,存活时间很短。

[36]遗响:箫的余音。悲风:秋天凄厉的风。

译文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从这里向西看那是夏口,向东看那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年他夺得荆州,攻下江陵,顺长江向东奔流直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天蔽日,临江洒酒,手拿长矛吟诗作赋,真是一代英雄啊!但如今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只是在江边沙洲捕鱼打柴,与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乘着一叶扁舟,举起酒杯相互对饮;寄托这像蜉蝣一样短促的生命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慨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奔流不息;希望与仙人一同遨游,与明月一同永存。我知道这种想法不可能在突然之间得到,所以只好寄箫声于悲凉的秋风中。”

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37],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8]。”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39],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37]盈虚者:指月亮。

[38]共适:共同享受。适:享受的意思。

[39]枕藉:互相枕着靠着睡觉。

译文

我说:“您了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奔流不息,但实际上并没有流走;月亮时圆时缺,但始终没有一点增减。如果从它们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间的万物每一眨眼都会有变化;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不变的,又何必羡慕他们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人。如果不是归我所有,即使分毫也不要取用。唯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能听到它的声音,眼睛能看到它的颜色,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所能共同享用的。”客人听后,高兴地笑了,洗了酒杯重新酌酒。菜肴和果品都已经吃光,杯盘杂乱无章地放着。我们在小船中互相枕着靠着睡觉,不知不觉间东方已经亮了。

评析

这篇赋主要抒发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通过与客同游赤壁、饮酒赋诗和主客问答来组织全篇,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苦闷之情。

借怀古之名,以与客同游赤壁为线索,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欲摆脱尘世烦恼的心情。接着主客对酌于舟中,赋诗和歌,又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提出矛盾。客的回答表露了思古幽情和人生渺小之感,而作者的一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又是在自我宽慰。他通过议论江水和明月的变与不变,说明天地永恒,万物与人生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文章语言清新流畅,韵律优美,其中间杂歌词、对话,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极其自然巧妙,是文赋中的千古绝唱。

前赤壁赋全文拼音版

前赤壁赋原文带拼音如下:

rén xūzhīqiū,qīyuè jì wàng,sūzǐyǔkè fàn zhōu yóu?yú chì bì zhīxià。qīng fēng xú lái,shuǐbōbù xīng。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jǔjiǔzhǔkè,sòng míng yuè zhīshī,gēyǎo tiǎo zhīzhāng。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shǎo yān,yuè chūyú dōng shān zhīshàng,pái huái yú?dòu niú zhījiān。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ái lù héng jiāng,shuǐguāng jiētiān。zòng yīwěi zhīsuǒrú,líng wàn qǐng zhīmáng rán。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hào hào hūrú féng xūyù fēng,ér bù zhīqí suǒzhǐ;piāo piāo?hūrú yí shì dú lì,yǔhuà ér dēng xiān。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yú shì yǐn jiǔlè shèn,kòu xián ér gēzhī。gēyuē:“guì zhào xīlán jiǎng,jīkōng míng xīsù liú guāng。miǎo miǎo xīyǔhuái,wàng měi rén xītiān yīfāng。”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kè yǒu chuīdòng xiāo zhě,yǐgēér hé zhī。qí shēng wūwū?rán,rú yuàn rú mù,rú qì rú sù;yú yīn niǎo niǎo,bù jué?rú lǚ。wǔyōu hè zhīqián jiāo,qì gūzhōu zhīlí f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sūzǐqiǎo rán,zhèng jīn wēi zuò,ér wèn kè yuē:“hé wéi qí rán yě?”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kè yuē:“‘yuè míng xīng xī,wūquè nán fēi。’cǐfēi cáo mèng dé zhīshīhū?xīwàng?xià kǒu,dōng wàng wǔchāng,shān chuān xiāng miù,yù hūcāng cāng,cǐfēi mèng dé zhīkùn yú zhōu láng zhěhū?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fāng qí pò jīng zhōu,xià jiāng líng,shùn liú ér dōng yě,zhú?lú qiān lǐ,jīng qí bì kōng,shāi jiǔlín jiāng,héng shuò fù shī,gù yīshì zhīxióng yě,ér jīnān zài zāi?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kuàng wú yǔzǐyú qiáo yú jiāng zhǔzhīshàng,lǚyú xiāér yǒu mí lù,jià yīyè zhīpiān zhōu,jǔpáo zūn yǐxiāng zhǔ。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jì fú yóu yú tiān dì,miǎo cāng hǎi zhīyīsù。āi wú。shēng zhīxūyú,xiàn cháng jiāng zhīwú qióng。jiāfēi?xiān yǐáo yóu,bào míng yuè ér cháng zhōng。zhì bù kě?hūzhòu de,tuōyí xiǎng yú bēi fēng。”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sūzǐyuē:“kè yì zhīfūshuǐyǔyuè hū?shì zhě?rú sī,ér wèi cháng wǎng yě;yíng xūzhěrú bǐ,ér zú mò xiāo zhǎng yě。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gài jiāng zì qí biàn zhěér guān zhī,zé tiān dì céng bù néng yǐyīshùn;zì qí bù biàn zhěér guān zhī,zé wù yǔwǒjiēwú jìn yě,ér yòu hé xiàn hū?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qiěfú tiān dì zhījiān,wù gè yǒu zhǔ,gǒu fēi wú zhīsuǒyǒu,suīyīháo ér mò q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wéi jiāng shàng zhīqīng fēng,yǔshān jiān zhīmíng yuè,ěr de zhīér wéi shēng,mù yù zhīér chéng sè,qǔzhīwú jìn,yòng zhībù jié。shì zào wù?zhězhīwú jìn cáng yě,ér wú yǔzǐzhīsuǒgòng shì。”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kè xǐér xiào,xǐzhǎn gēng zhuó。yáo hé jì jìn,bēi pán láng jí。xiāng yǔzhěn jiè hūzhōu zhōng,bù zhīdōng fāng zhījì bái。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舳舻的意思

意思是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部分原文节选如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于是运粟数万斛于渭水,直达河、汾、雍、绛之间,舳舻相接,命曰:“泛舟之役”,以救晋之饥。

创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而且这个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