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什么意思,知其白守其黑的哲学原理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25 0
  1. 网络利于弊辩论赛反方辩论资料
  2. 西方哲学
  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用了马基中的什么原理
  4. 留白法对包装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5.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好的追加分
  6. 世界的终极真理是什么?

梦想总是遥遥无期,温暖总是姗姗来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经典的人生语录75句,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用一种豁达观察生活,不是用眼泪来描述生活,就算对命运怀一种慈悲,那就让命运活一场智慧的简洁,一个能够快乐的人,才能活出一种快乐的风格。善待自己活着的每一天,请君看看东流水,就知人间别离远;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所谓成熟,就是知道有些事情终究无能为力。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什么意思,知其白守其黑的哲学原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用你的笑容去改变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了你的笑容。有些路走下去会很苦很累,但是不走会后悔。有些人就是来帮你成长的。所以,人一定要经得起***话,受得住敷衍和欺骗,忘得了别人的承诺,放得下,百炼成钢,淡定从容。大部份的痛苦,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没有注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

4、回想的毕竟是过去,我怎能靠着回忆活下去。

5、愿余生的你能够肆意妄为,更加努力,更加优秀。

6、将缘分装进记忆,将爱情传递给你,真爱也需要勇气,真爱也担心距离,莫让我难以呼吸,给我个信息,让我呼吸氧气,我的快乐你来定义,今生只等你。

7、要整天抱怨生活,生活根本就不会知道你是谁,更别说它会听你的抱怨。

8、怜香惜玉的男人总是最能赢得女人缘,虽说女人有崇拜英雄崇拜阳刚的情结,但女人又是特别务实的小动物,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疼爱和呵护。

9、不要说你的痛我不懂,抱歉的话我一样说不出口,难忘的曾经是否可以挽留,离开的生活是否真的无忧?思念甜蜜缅怀幸福的相逢,分手的痛你我都在默默承受。

10、快乐,真理,爱。这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经常引发另一个。三者的次序怎样排列没有什么关系

11、抱一个人抱了太久,今后倘再抱着别的谁,双手仍会不自觉地环成从前那个形状

12、你在仰望天的时候要记得,地在仰望着你。

13、希望和忧虑是分不开的;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忧虑,没有忧虑也就没有希望。

14、若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15、管理的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基于这样的哲学原理,我们才要注重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功就是要以小见大,从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防微杜渐,不要使问题恶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们才强调细节、责任心。

16、宁静的心,便是懂得了知足。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 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 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修炼。 能够在独处时安然自得,才会在喧嚣时淡然自若。 有一种借口叫年轻,可以不珍惜时光,不珍惜爱,不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 有一种感情叫错过,错过爱,错过可以相守的人,错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情。 有一种寂寞叫想念,想念一个人,一段往事,一场相遇。

17、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 不要指望改变别人,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适当的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 "棋可遣闲,易动心火。" ……一鼓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 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欢乐常伴。

18、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作蜘蛛网。 他说: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 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 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 人。 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处止,何时休。" 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正是憧憬美好理想的年代,每个年轻人都希望 自己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少点坎坷,多些成功,而这就需要缜密的、成熟 的思维,让思维无限接近零缺陷,才能让理想变为可能!

19、知道谁是好人的人,朋友一定多;知道谁是坏人的人,好朋友会更多。

20、然而人生毕竟不是球赛,反倒象是个战场,你没有观众和啦啦队,有的只是敌人和同志。我们都在生命中奋斗,知道如何行动的人不需要啦啦队,他的心里自有鼓励的声音。让你自己的心鞭策你向前进,这才是最可靠的。

21、深情不如哼小曲,所爱不如一身轻。

22、即使许多事情在预料之中,却还是放手一搏,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算最后受伤了,也不足以击垮我强大的内心,这或许就是热情的人永远比冷漠的人强大的原因吧!

23、也许这就是他们今生今世的最后一刻相守,窗外是茫茫的夜色,带着料峭寒意的风一阵阵地吹来,将未化尽的残雪从屋檐上吹落下来,扑簌簌地打在窗户上。他还记得她初到萧家时,窗外的雪也是发出这样扑簌簌的声响,转眼之间,那些过往匆匆,恍若一梦,又仿佛成了隔世的事情,那么近,又那么远……

24、阳光沥肩头,仿佛自由人。

25、好像从没有认真告别过,却又好像一直都在告别。我们总是毫无缘由的相信友情这东西可以打败时间,最后却又被时间打败。我们总是在分别的时候说着保持联系的话,以为可以常来常往,却发现最难的竟是保持联系。

26、现在对你很好、很好、很好,不需要、无所谓、不在乎,不珍惜…当某天,被伤害,想起我那时的再也做不到像现在这样一如既往、不顾一切的对你好了因为那时的已经将你放低…原来,放低一个人,最后是被对方逼出来的?

27、我们俩就是一场演不下去的话剧,到最后不过是可笑至极。或经年以后,我只是还记得你,窗外阳光依旧。

2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9、行事曾叫众口哗,本来白璧有微瑕,少年琐碎零星步,曾到***卖酒家。——仓央嘉措

30、我们追寻安逸的的生活,向往简单的自己,可总在最边缘的时刻掉转船头,极力苛责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千般呼啸最终会随着暮鼓晨钟变得风平浪静。

31、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主流边缘的巨人,很多时候我很孤独,所以追随我的歌迷也很孤独,他们不知道怎么向身边的人去形容我,他们的心灵需要我用歌声去抚慰。

32、鞋子小了,"削足适履",而不是对鞋子挑三拣四。

33、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的,就象李宇春都可以是女的一样。

34、所有的感情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你握的越紧它流失的越快。真爱是分享,是创造,不是占有和控制,我爱你,我用我的言语,我的行为,善待你,创造一个更好的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更好的我自己。

35、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要比做一个漂亮的自己更受欢迎一点。

36、"专一的人往往最绝情",这话倒是真的。心伤透了的人,一转身绝不会再有回头。

37、游走在艺术家汇集的街道,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奇妙的魅力。

38、人,首先是为自己才活着的,要温饱、要工作、要休息和、要社交和名誉,都是替自己要而不是替别人要;是自己的生理心理需要而不是别人的。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点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

39、有些人,似荷,只能远观;有些人,如茶,可以咀嚼;有些人,象风,不必在意;有些人,是树,值得依靠。要不拘一格,任何人都不可***与想像,不必用自己的需求,要求他人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应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每人都有喜欢的生活,没有人是自己的全集。

40、没有谁能许我们一世的春暖花开,也没有谁能保证让我们一生如意,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就好像这四个季节没有永远的春暖花开,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交替的过程。如果想要拥有这一世的温暖如春,那么只有自己许给自己内心永远的春花烂漫。

41、来世太远,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如果那灯熄了,但愿它永远不再点燃。

42、我把所有的伤心走一遍,最伤心的是你不在终点,我把所有的绝望走一遍,最绝望的是你还在起点!原以为在最初的地方有一个最原来的我,也就有一个最原来的你……可是,人还是一样的人,我还是原来的我,却而你却不是原来的你。我心依旧,你心已旧。

43、那些年一起走过的,看过的,听过的,现在再来一遍吧!不要让我们就此结束。

44、隐藏在心底的伤口,要么随着时间渐渐抚平,要么随着时间慢慢溃烂。 《大好时光》

45、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对你有任何权利。包括,不爱你。

46、这个世界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手中,而恰恰是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的人手中。

47、你能不能支持他的勇气而不是阻止他的梦想…如果你真的爱他,就不该连一个失败的机会都不给他。 《粉爱粉爱你》

48、萧绝,我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够坦诚,做了这个决定后,我们都不要后悔。人生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注定要分道扬镳的,始终留不住。今天过后,将来我不会后悔,你也不要后悔。人生不是游戏,不能重来,我也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安知晓《代嫁弃妃:瑾年绝恋醉流苏》

49、在故事的最后,陆元问苏彤:"他们后悔过吗?"苏彤回答:"他们还没来得及后悔。"出处:《花开半夏》

50、命运太过强大,生命又太过脆弱。出处:《花开半夏》

51、赴汤蹈火的汤,一览众山小的小,聚米成山的米。

52、青春像柠檬片,就是被这无情岁月一点一点风干的。

53、"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

54、人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来体验的,每个人的财富地位或许有高低之分,但对快乐和幸福的体会并没高低之别。早安!

55、言希笑——谁,我在等谁。她说,言希,你不爱她,只是,放不下。言希,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你保护的孩子,她有自己的幸福,你知道吗,从你离开她的那一刻,就注定,永远地失去了。 ——书海沧生 《十年一品温如言》

56、黑色短发在她耳边微微卷起,将那让他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的容颜衬得无比清晰美好,他始终平静如死水般的眼眸里,终于有了惊涛骇浪。 ——墨宝非宝 《一厘米的阳光》

57、我只是在做我喜欢做的事而已,对此我想其他人没什么必要来指点什么。

58、光荣的向大龄剩女又进了一步。又老了一岁。

59、天赋战愚笨之间的区分就是天赋是有极限的。

60、***如不期望正在后面引诱着人,人或许便不行进的勇气了。

61、日子就这么来来往往,竹与我仿佛不相干,各自在时间里忽睡忽醒。

62、所有改变,都源于对改变本身的强烈渴望。

63、人生路还长,指不定谁辉煌

、我们人生有很多迷茫和痛苦,而只要你坚持往前走,痛苦往往会解决掉。在走的过程中,我也痛苦得流过泪,也曾经痛苦得嚎啕大哭过,但我知道真的坚持下去不是因为你坚强而是因为你别无选择。走到最后你会发现总会有成果。我没想到新东方能从培训13个学生,现在变成培训175万学生、其实所有这一切你都不一定要去想,只要坚持往前走就行了。

65、我冒充无所谓,发明你真的不在乎。

66、暗恋老是好过初恋,由于暗恋不会失恋。

67、改变,大家城市有的。当你真正面临改变,你也就认为坦然了。

68、曾记得你说,我会对你说那两个字,可现在你却对我说过两次,每次都是让我那么的难过,我哭的死去活来,偷偷地去厕所里哭泣,昨晚,我哭了一夜,我写的每次文字都是流着眼泪写的。

69、如果我们是两股能量的话我们是互补的,不是任何一方或者另一方分开来的事情,是我们一起加油,一起努力!

70、不会讲话,可是信用有回声。

71、人家讲爱情是盲目的,也就是说,爱情是瞎的,当你真的爱上一个人你就看不清他了。

72、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柳宗元

73、凡事要多留个余地,不要轻易得罪任何人,树敌太多,只会是给自己埋雷,说不定什么时候响在哪里。

74、她失恋时痛哭。她说:"我现在哭,不是因为失去他,而是因为爱。是因为我不再相信爱而哭。那样热烈的爱,竟然毫无痕迹的消失了。爱这个东西原来什么都不是,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却无力改变,我为这样一个我而哭。"

75、有时,我的理智让我觉得可怕,也觉得无奈。在面临一些事情时,不得不把心里某扇门关上,这样才能每天没心没肺快乐的生活。害怕有某个点触动那门上的机关,那背后的汹涌把我淹没。

网络利于弊辩论赛反方辩论资料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扩展资料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哲学

西方哲学

一切命题皆可辩

不太懂辩论的人往往特别看重辩题,抽到有利辩题兴高***烈,抽到不利辩题就垂头丧气。老卞管这叫辩题决定论或抽签决定论。真懂辩论的人不管拿到什么辩题都有信心,因为他们知道一切命题皆可辩。

这里涉及到思维方法的问题。世界上思维方法很多,有一本《思维方法大全》,列举了200多种。当然,里面有水份,有许多只是思维现象而不是思维方法。凡是方法,都有可操作性。在老卞看来,五花八门的思维方法无非属于两种基本类型: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有点儿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人们也都知道,形而上学不如辩证法好。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形而上学很有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都用它,只是我们用了却又不知道。比如,叫你买100斤米,你买来了,这时你已经形而上学了。100斤米你买得到吗?我说肯定买不到(从严格意义上说)。你能保证那100斤米一点不多一点不少?你能保证你买的100斤完全是米,没一点杂质?***如这些你都能保证,我说你还是不能买到100斤米,因为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就在你称完以后的一刹那,重量就变了。这些你忽略不计,那你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这米了。但是,这种眼光,这种思维方法并不妨碍我们日常生活,你 若是硬要用辩证思维,那倒反而显得迂阔透顶。可见,形而上学并不是不好。它是初级思维,形式逻辑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辩证法是高级思维,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高级就比初级好。一般性的买卖,用小学算术就够了,高等数学反而解决不了问题。辩证法适用于需要思辩的场合,比如研究,比如辩论。辩论是双方较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时形而上学就显得软弱无力。谁不懂辩证法,谁的立论就肤浅,就不堪一击。这是一定的道理。

辩证法大家都知道,但会用的不多。大家都知道矛盾普遍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但其中的奥妙很少有人知道。辩证法的所有原理差不多都是建立在联系和发展的根本世界观上的。同样的事物,孤立地、静止地看,很简单,一旦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就来了,就复杂了。比如面对一只苹果,我们似乎很容易就可以下判断:“这是一只苹果。”但辩证地一看就麻烦了。首先“这”这个字就不好用,当你说“这”的时候,苹果在变,每个细胞都在变,每个原子都在变,话音起时的苹果和话音落时的苹果已经不是同一个东西了。这就是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意思。其次,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跟别的事物联系着,这种联系你割不断,也分不开。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现实的苹果都不可能纯而又纯,一点灰尘都没有,一点微生物都没有。所以,当你指着说“这是一只苹果”时,你已经错了,它不仅仅是苹果。由此看来,你只要懂辩证法,没有什么命题不可以解构。

这样一来不是陷入不可知论了吗?不仅不可知,连话都不好讲了,每一个词都无法确指了。是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方面。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形而上学看到的孤立、静止的那一面。***如事物都是绝对的联系,绝对的运动变化,水融的联系,瞬息万变的运动,那么世界岂不混沌一片了?甚至连混沌也说不上了。我们之所以能把苹果和果盆区分开来,不就是因为它们相对孤立、相对静止吗?作为高级思维的辩证法它超越形而上学而不排斥形而上学,就像高等数学并不排斥算术一样。绝对地强调事物运动发展的一面,是一点论,一点论就不是辩证法,两点论才是。但运用两点论并不等于处处说两个方面,这样很累,也没有必要。懂辩证法的人常常只讲一面,但这一面往往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所以成为辩证法的名言,就是因为它道出了常人不知的一面。古希腊还有一句名言,就是芝诺的“飞矢不动”。不少人把这一观点说成是形而上学的,说这是静止地看待事物,而老卞却认为这恰恰是辩证法。疾速飞驶的箭是动的,谁不知道呢?而它不动的一面却鲜为人知。“飞矢”怎么会“不动”呢?你想,恒星转动的线速度(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比起“飞矢”来,不知要快多少倍,但人们叫它恒星。“恒”即不动,古往今来人们拿北极星作为测定方位的基准就是一个明证。既然恒星不动,“飞矢”还能算动吗?赫拉克利特也好,芝诺也好,他们只说一面,但说的是常人看不到的一面。正如老子所言“知其白,守其黑”,虽守其黑,但他知其白,实际上还是两点论。那两句希腊名言用辩证法的完整表述应是这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又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二者对立统一;飞矢动,飞矢又不动,二者对立统一。事物就是这样,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既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这些都是悖论,只有真懂辩证法的人,才会理解它。

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可以派生出几个与辩论有关的命题:第一,一切命题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这是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既然如此,离开特定的条件,命题也就不成立了,于是派生出了第二个命题:一切命题的反命题都成立。这叫二律背反。康德当年提出过四组二律背反,而实际上二律背反适合于世界上的一切命题。正命题也好,反命题也好,它的成立都要有相应的条件,逻辑思辩常常就是分析这些条件。然而我们还要知道,事物性质和联系是无限复杂的,一个命题成立的条件也就无限多样,不管你怎么分析都不能圆满。由此看来,不仅一切命题皆可辩,并且是无限可辩的。这样,又可派生出第三个命题:一切命题在逻辑上都是平等的。理论上说是这样,但事实上有不平等,辩论中存在着有利辩题和不利辩题。这种不平等不在逻辑,而在现实基础。所谓有利辩题往往是跟社会主流意识吻合的,也是被评委和观众普遍认同的,辩手哪怕论述并不充分,也往往会被认可;而不利辩题正相反,辩手必须非常严密地论证,有时哪怕你严密论证了,别人也未必接受,因为他们可能思维跟不上,可能走了神,打了个瞌睡,把关键的逻辑点漏掉了。这种现实基础的不平等客观存在。这就要求出辩题的人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层,尽量做到公平。作为辩手来说,虽没有挑选辩题的自由,但应该树立起信心,因为毕竟在逻辑上任何辩题都是平等的。况且,有利还是不利,变数很多,破题巧妙的话,形势会产生戏剧性的逆转,很有意思的。

你若想成为出色的辩手,最好常常拿一些辩题剖析剖析,来他几次“正反合”:先立论,然后破它。没有什么立论不可以破,你若破不了,说明思考不深入。破了之后再来维护,没有不可维护的立论,因为对方的观点也是可破的。立了破,破了再维护,就完成了一次“正反合”,思考也就由此深入下去了。老卞管这叫作“思维的体操”,经常做做思辩的神经肯定发达。这里我拿两组辩题来剖析剖析。

先看这样一组辩题:正方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反方是“存在的就是不合理的”。这是一对哲学命题,很有可辩性。正方命题有出处,黑格尔、萨特都说过这样的话,但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包括马克思。因此正方观点也就未见得有多少权威性。既然一切命题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那我们就得寻找最恰当的条件。寻找恰当的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对辩题作出有利于己方的阐释,这叫破题。

这组辩题中,“理”字可作灵活阐释,既可从认识论角度把它界定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必然性,也可从价值论角度把它界定为***和理想。正方宜从认识论角度立论:

人类的伟大实践一次次反复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任何存在说到底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都是合规律的存在。世上没有一种纯粹偶然的存在,***如有人莫名其妙打你一拳,这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毫无道理的,但推究起来肯定有原因。他为什么打你一拳呢?要么你曾经得罪过他而你不记得了,要么你们之间有误会,要么那人精神有毛病……总而言之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就是存在之理。

正方还可以从价值层面阐述己方观点的意义:明白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基本哲学原理,我们就会努力追寻现存事物的存在之理,从而改造它,使其更合乎人的理想。

相对而言,反方的立论稍显困难。如果反方辩题是“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回旋余地就大了。现有辩题是要证明所有存在的都不合理,似乎有点极端,但仍然可以立论。从价值层面看,“理”字可以作***解,也可作理念、理想解。就辩题需要角度说,把“理”界定为理想比较稳妥:所谓“理”就是理念,而理念以完美为准绳,是纯善的。纯善只存在于人的理想中。人的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不管多么美好的现实,都不可能纯善。社会为什么会不断发展?不就是因为存在的不合理吗?***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造现实呢?改造现实就是使其接近理想,而人的理想与时俱进,永远跑在现实的前面。所以只要是存在的,就不可能合理。

破题只是立论的第一步。真正稳妥的立论应当做到攻守自如,这得仰仗对辩题的深入分析。破题以后自然就涉及到下一个层次的问题,即究竟这“理”应作何种解释,双方必须尽可能找出依据,论证己方破题的权威性。你可以搬出词典的解释、黑格尔的原意、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等等。我们还得清楚,从严格意义上说,词义的权威性是不可证明的。难道一定要按词典的解释吗?一定要遵循黑格尔的原意吗?一定要依据社会约定俗成的说法吗?我们无法找到充分理由。但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少了这一环,就给了对方占上风的机会。权威性是相对的,你没有依据人家有,人家就比你权威。

权威性的问题解决之后,还得进一步分析双方立论的长短处。反方将“理”定为理念,进而进一步解释为纯善和理想,这种解释似乎有点勉强,但正方不太好攻。纯善是道德的极至形态,用它来代表“理”显然不如用宽泛的道德***来代表“理”更合乎人们的共识。但所幸的是正方不会将“理”作道德***解,因为这样解释正方就很难站住脚。所以,反方尽可以瞒天过海。当然,正方如果看穿了这种把戏,仍然可以攻击。正方可以举一些现实中善的例子问反方是否合理。例如,“见义勇为是现实中存在的,难道不合理吗?”注意,这时正方已经在价值层面上出击了。反方如何回应?不会辩的人往往以攻代守,举一个为非作歹的例子问对方是否合理,以示针锋相对。但这不是制胜的招数,因为对方会很轻松地回到他的规律性这个“理”上去。反方应把所有的现实的善行都解释成接近理而不是合乎理。因此反方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见义勇为的人还不够多,所以不合理。”总之,立论受到攻击不能不维护,维护了立论再去出击才比较稳妥。就好比脚跟站稳了,出拳才更有力。

正方在立论上似乎比较坚固。的确,任何存在都是合规律的存在,我们很难否认。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无孔的鸡蛋,任何命题的成立都有条件,而这条件是把握不尽的。反方可以举一些不好的现象,而这现象的原因估计正方是讲不清的。这样可一箭双雕,举不好的现象有助于反方的立论,可以在价值上否定它,而说不清的原因可以将对方一军,迫使对方只能空谈它合规律、有原因,却不能说清这规律和原因到底是什么。例如,反方可以问:“旧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合的什么理?”正方很难讲清,勉强可以说跟封建礼教有关。如果是这样反方可以追问,汉唐时代同样封建礼教盛行,为什么缠脚的人不多呢?为什么明朝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缠脚的人反而空前的多呢?这样的问题如果有若干个,正方便难以招架。不过正方如果善辩,也可以轻松化解。正方不必勉强去解释自己不清楚的原因,而是大而化之,强调任何现象都是合规律的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这是基本的哲学原理。

再举一组极端一些的辩题:正方是“毒药可以吃”,反方是“毒药不可以吃”。从现实基础来看,正方不利,但在逻辑上都是可辩的。思维体操应多在不利辩题上做,逆境最能锻炼人。“毒药可以吃”看似违背常理,但逻辑的回旋余地并不小。“可以”一词含义较广,既可用作事实判断,表示可能、能够,也可用作价值取向,比应该弱一些,表示准许、许可。显然,事实判断对正方有利。正方可以这样立论:

众所周知,毒药是会吃死人的,但正因为会吃死人,所以它可以吃。毒药如果不可以吃,它还有什么用呢?它不就是通过吃来发挥作用的吗?***如老鼠药不可以吃,那怎么能毒死老鼠呢?当然,可以吃不等于应该吃;人不应该吃,不等于老鼠不应该吃。

反方一般是把“可以”定为价值取向,这样的立论也很稳固。分析辩题首先是要找到稳固的立论基石,基石稳固就能最大限度地抵御对方进攻。自己立稳了,还要反驳对方。这个辩题的反驳比较困难,“可以”一词到底应按哪一方的解释,无法证明。如果不寻求突破,很可能形成各说各话,交锋不了。破题要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本领。从正方的角度看,反方观点并非无懈可击。“毒药不可以吃”,这里的毒药没有量的规定,也没有毒性大小的规定。这些都是可以出击的地方。你可以问:

你们的命题是全称判断吗?(显然是全称)难道所有毒药,不管多少,都不可以吃吗?宫廷秘方显示,乾隆饮品中含有微量的砒霜,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对方辩友作何解释?中医里的以毒攻毒对方辩友又作何解释?

你还可以继续问:毒药一定会让人中毒吗?氰化钾够毒了吧,我吃它一个分子会中毒吗?一包老鼠药用100年时间吃完,会中毒吗?

即便从价值取向上看,反方观点仍然可破。世上可吃的并非全然应该吃,也非全然不应该吃。粮食可吃,但嗟来之食就不应该吃;毒药可吃,人通常不该吃,但害虫就该吃。这样一分析,反方观点就瓦解了。循着这样的思路,你可以得出结论:

看来毒药可以吃已经不成问题,只要在相应的条件下。对于任何可吃的东西来说,都得有条件限制。饭可以吃,但如果不加限制,一顿吃一箩,肚子非炸不可。饭和毒药的区别并不在于可吃和不可吃,而是在于应让谁吃,如何吃,吃多少。

立论完成后还要考虑反方可能会有什么应招儿。反方可能会说你那都是些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正方可用“全称判断”予以逻辑层面的回击。当然,反方是优势辩题,自有更多的攻防招数,无需多言。你能为劣势辩题设计攻防,还愁拿到优势辩题没招吗?

分析辩题,理论上说是无穷尽的。只要你会分析,无论遇到什么窘境都会柳暗花明。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辩手,做做这种思维体操大有裨益。不过一般人不大做得下去,常常是遇到一个棘手问题就没辙了。什么原因?这正是老卞要说的下一个问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用了马基中的什么原理

大卫·休谟

(D***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编辑本段]生平

大卫·休姆(后来改名为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是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象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休谟对于大学里的教授都不抱好感,他曾在1735年告诉一名朋友说:“你根本不能从教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在书里都有了。”

在十八岁时休谟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使他得以让自己彻底面对这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也使他下定决心“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上。”休谟并没有说明这个重大突破为何,但一般推测很可能是他在因果上的理论—亦即我们对于世上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 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那里定居的四年中休谟替自己订下了生涯***,决心要“过著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在法国定居时休谟也完成了《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一书,当时他年仅26岁。虽然现代的学者们大多将《人性论》一书视为是休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书刚出版时并没有获得多少重视。休谟在记载到当时自己缺乏大众重视时这样写道:“媒体对这本书的反应是一片死寂,甚至连对那些狂热的读者群都没有半点交代。不过我本来就养成乐观而开朗的个性,很快就从这样的挫折里站了起来,并继续在乡下努力的进行研究。”他继续写下了《人性论摘要》一书,但没有写出自己的名字,他试著缩短并精简他之前的冗长著作以吸引更多读者,但即使经过这样的努力,他依然没有成功使《人性论》一书重获重视。

撰写《人性论》的艰辛过程使得年轻的休谟近乎精神错乱,为了回复正常的思考能力,休谟决定暂时返回平凡生活。

在1744年出版《道德和政治论文集》(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一书后,休谟申请担任爱丁堡大学的“***学和精神哲学”系所的教授,但被大学拒绝。在1745年詹姆斯党叛变的时期中,休谟成为当时被官方形容为“疯子”的安那代尔侯爵(1720-1792)的家庭教师,这份工作只维持了一年左右便结束。不过,也是在这段时间,休谟开始撰写他的历史巨作《大不列颠史》(The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一书,这本书的写作持续了15年,写成时已超过了一百万字,最后从1754至1762年间分成六册发行。在这段期间休谟参加了由詹姆斯·伯尼特(James Burnett)创办的教规门讲会(Canongate Theatre),藉此也认识了其他许多当时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从1748年开始他担任了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长达三年,同时一边撰写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然而和前几本书一样,这本书在当时出版时也没有获得重视。

这时休谟遭到教会指控为异端,休谟的一名年轻朋友以教士身份挺身替他辩护,主张休谟身为无神论者是属于教会管辖的范围之外。尽管后来休谟被判无罪,格拉斯哥大学仍然拒绝了休谟担任哲学教授的申请,这可能也是因为另一名正大力批评休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Thomas Reid刻意阻挠所造成的。依据休谟的自传,要直到他在1752年回到爱丁堡后“爱丁堡大学才让我成为他们的图书馆馆长,担任这个职位只能获得很少的薪水,但却让我有机会接触一个这样庞大的图书馆。”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丰富***使休谟得以继续他在《大不列颠史》上的研究。

休谟最终以一个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的身份闻名,他庞大的《大不列颠史》一书叙述了从撒克逊王国到光荣革命的历史,这本书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里休谟将政治体制下的人民形塑为一种文化习俗的产物,这些人传统上倾向于服从既有的***,只有在面对无法确定的情况时才会寻求改变。从这个观点来看,只有宗教的差异才能使人偏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关注政治的事务。

休谟早期写下的论文“论迷信与宗教”就已经立下了几乎所有他之后有关宗教历史的著作根基。在休谟那个年代,想批评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必须抱持谨慎的态度,举例而言仅在休谟出生的15年前,一名18岁的大学生Thomas Aikenhead只因为评论***教是“胡说八道”便被教会***,最后还被定罪以亵渎罪名处以绞刑。因此休谟也是只以转弯抹角的方式表达他的理论,大多是以虚构的角色在对话录中呈现。休谟一直没有承认自己是《人性论》一书的作者,直到1776年他去世的那年为止。他的论文《论***》和《论灵魂不朽》、以及他的《自然宗教对话录》(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一书都是在他死后才出版(分别在1778和1779年出版),这些著作也都没有注明休谟或是出版商的名子。休谟为了掩藏自己作者身份而做出的这些安排也使得今天学者们对于休谟究竟是自然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仍有极大的争议。不管如何,在当时有关休谟是无神论者的谣言的确使得休谟求职时四处碰壁和受阻。

休谟曾向朋友提及有一次他在偶然间被“转化”为***徒的过程:当他前往监督自己新居建筑工地的途中跨过爱丁堡市中心一片刚干枯的湖泊时,他不小心滑入了泥沼中,由于身型肥胖而爬不出来被困在了那里。这时一些卖鱼妇人刚好路过,看到了休谟的窘境,但她们很快便认出他是那位知名的无神论者,于是拒绝救援他,直到休谟答应要成为一名***徒、并且被迫在泥沼中朗读主祷文和信经之后,这些壮硕的卖鱼妇才将他拉起。休谟事后向朋友开玩笑道这些卖鱼妇是“他所遇过最聪明的神学家了”。

从1763年至1765年间休谟担任巴黎的哈特福伯爵的秘书,在那里他受到了伏尔泰的钦佩并且被捧为巴黎社交圈的名人。同时他也认识了让·雅各·卢梭,两人最初成为要好的朋友,但最后因理念不合而分散。休谟这样描写他的巴黎生活道:“我真的时常想回归爱丁堡那平凡而粗糙的***牌俱乐部…以矫正并缓和这段时间以来那么多的感官***。”在1768年休谟回到爱丁堡定居。到了1770年左右,随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夸赞是休谟让他从“教条式的噩梦”中觉醒,休谟的哲学著作开始获得大众的注意,也是在那之后他才获得了他一辈子都没有获得的声誉。

詹姆士·包斯威尔在休谟去世的前一周拜访了他,休谟向包斯威尔透露他这时的确开始相信了那些之前被他视为“最不合理的迷信”—亦即人在死后还会有来生的理论。休谟替自己写的墓志铭是:“生于1711,死于[……]—空白部分就让后代子孙来填上吧。”休谟在1776年去世后被埋葬在他生前所安排的“简单的罗马式墓地”,地点位在爱丁堡卡尔顿山丘(Calton Hill)的东侧,俯瞰山坡下他位于城内的老家。

休谟注意到许多的思想家经常将“是什么”(what is)用作为“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论据基础,然而他注意到在这种描述性陈述(现在是什么)与规定性陈述(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著一点很大的差异。休谟指出我们不该习惯于在将这种应该是什么的陈述与现在是什么的陈述混为一谈的同时,却没有解释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分别。我们到底要如何从“现在是什么”当中衍生出“应该是什么”呢?休谟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为了日后***学的主要争议之一,在许多人看来,休谟本人对此的立场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衍生(其他人则有不同解读,认为休谟指的其实不是无法从事实陈述衍生出道德陈述,而是我们不能在没有考虑到人性之下便做出这样的衍生—亦即人类的情感)。休谟或许是第一个提出了实证(是什么)与规范(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异的人,这两者的混淆在社会科学与道德哲学领域都相当的广泛。哲学家G. E. Moore在后来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论”(naturalistic fallacy)的类似理论,企图驳倒任何试著将道德属性与自然属性混为一谈的人。

等等,百科里边有介绍,看下边的参考资料。

留白法对包装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用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①建言:立言。 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③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⑤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意思: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的人听见“道”,会马上亲身实践。中士的人听见“道”,会将信将疑不一定回去实践。下士的人听见“道”会大笑。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是因为下士的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像很愚昧,修“道”的人好像是在退步,平坦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这里大家可以参考道德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是没有形状可言,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大道隐微而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唯有“道”善于生化万物,并使万物生成。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好的追加分

留白,也称“虚空间”,是指除施墨、色之外的纸面的空白空间。留白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和构图方式,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图底关系、虚实关系。留白蕴含丰富的哲学原理在其中,无论道家、儒家还是佛家思想,都认为宇宙是阴阳相生、虚实结合的,万物都是虚与实的统一,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产生了,并逐步形成知白守黑、虚实相称的表现技巧。

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强化主题,使主体更加突出

一个好的包装设计,要想让人们从众多的产品中注意到自己,就必须要对包装进行视觉强化设计,能够让包装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充分展示产品信息。巧妙并且合理的运用中国画留白技巧,是突出主体、强化主题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包装设计的平面构成中,可以在主体标志、产品名称等重要主体信息的周围适当留白,把主要信息作为视觉中心,而留白用来烘托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

留给视觉休息空间

留白被视觉设计师称作“设计的肺”,这也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人的视觉感知如同人一样需要有呼吸的空间,需要必要的透气。包装设计中如何能够让包装平面透气,缓解视觉疲劳,那就需要必要的留白,同时要注意留白的面积,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留白面积过小,起不到透气的作用,反而让人感觉杂物堆积,庸俗而常见;留白面积过大,会让人觉得设计空洞,过大过空,因此,留白面积、位置需要设计师进行很好的斟酌,合理运用空间和留白艺术,创作优秀包装设计作品。

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使用技巧

留白是一种设计的表现技法,正如安妮宝贝一段中对于中国画留白描述“白,是那些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等待着人诵读品咂,是斑斓色彩的凝练,就算笔者用尽奢华的色彩与温暖的笔法,留白处隐着一滴泪,那整幅画也注定是包装设计中平面构成元素的留白

留白其实是一种空间的划分,并不一定必须是白色的无图无字的空间,留白是对大面积颜色的一种统称,如一个大红底色上绘制有灰色的标志的包装,这里的大红底色即为“白”。在包装设计中,我们依托平面构成的元素进行设计,如设计了大面积的留白,那相对应的必须要有实的“黑”存在,这里的“黑”指的是存在的图或文字,并且这个“黑”要密集,这样就能够虚实结合,疏密结合,相互呼应,通过“无”来表现‘有”,从而实现突出主要信息和产品形象的目的。包装设计中留白的面积并无绝对,但我们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比进行设计分割,或在画面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进行分割,画面应该能收到好的效果。

包装设计中利用留白引导视线

留白可以让读者按照设计师预先设计好的视觉流线进行阅读,所有的元素都应为视觉中心做衬托,并与之呼应,和谐统一。所以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也应该预先处理好留白处与图文处的关系,设计好合理的视觉流线,不能一味的、盲目的进行留白,而是合理设计引导人们去发现并最终关注到产品信息。

包装设计中的造型留白

在包装的造型结构上,可以打破平面上的设计,对其进行局部的镂空设计、雕刻设计或切角设计,让这一部分信息镂空化,空间的进行虚化,这也是留白艺术的另一种体现,让包装层次看上去更加丰富,也是对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处理。

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留白

包装设计的成败与否离不开色彩的合理搭配,人们对于一个产品的色彩感觉来源于包装整体传达给人们的印象。因此,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宁少勿多,要考虑整体设计,需对色彩进行合理取舍,一般搭配不要超过三种为好,且面积上以一种颜色为主,其余颜色作为配色出现,这样就会使设计作品既能变化丰富,又不失产品包装的高雅,做到突出中有协调。

设计师不是空间的填满者,而是空间的运用者和改造者。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其空间的安排和划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经过精心布局的,表现在作品中的空间划分必须是合理的,虚实结合的,黑白有对比的,是对中国传统留白艺术的合理应用。我们在包装设计中可以扩展思维,不断创新,对留白技法传承并学会创新性的利用到我们的设计中,使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世界的终极真理是什么?

高中哲学原理及方***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哲学原理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挥。

(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了不起。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的探索者,祝贺你。请看看下文是否符合你的想法。

宇宙人生的定律、原理和规律

(一)宇宙的第一定律

存在之存在定律是宇宙的第一定律,存在之存在定律——存在的意义在于存在,存在的目的在于存在,一切为了存在,离开了存在的生命,生命的一切意义免谈。

存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意志。

存在是一种那个不可抗拒的力量。

宇宙、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体都以不可抗拒的意志,展示着它们的存在。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一切,一切存在的客观),

我们人类最好的选择就是尊重、随顺。

(二)宇宙最基本的作用原理

——对称平衡原理

在存在之存在定律规定下,产生(实际上是同时存在)了宇宙最基本的作用原理——对称平衡原理。

对称平衡原理,既是最基本的,又是最根本的宇宙生命的生化原理。

宇宙生命的对称平衡原理,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分层次的、综合的、自动化作用的,它遍满整个宇宙,深入到宇宙和每一个宇宙生命现象的方方面面,它规定和制约着宇宙和宇宙间的每一个生命体的结构相貌,思维意念,生老病死,进退沉浮。

对称平衡原理是我们打开宇宙生命之门的唯一钥匙,能否正确理解对称平衡原理,直接决定着我们对宇宙生命认识的正确与否。

我们要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既分层次又兼顾整体的来认识、来理解宇宙生命的对称平衡原理。

宇宙最基本的原理——对称平衡原理的作用,以一种神秘的自然力的形式,作用在宇宙和宇宙间的任何一种现象——每一个生命体上,通过人格化的、意志的形式展现出来,被人类中的智者感觉到——被耶稣感觉到称之为上帝,被***感觉到称之为***,被儒家圣人感觉到称之为天,被老子清楚地把握住(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称之为道,被释迦牟洞悉清楚(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存在之存在定律,掌握宇宙人生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原理,把握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自空吸引律,自满辐射律,能质互化律,积累突变律,清轻上升(浮)律,浊重下降(沉)律,同类聚集律、同频共振律,同性相斥律、异性吸引律。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协助生命进化,引导人类健康生活),向人类阐述了因果报应、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从此,人类才有幸走出愚昧无知的黑暗时代,见到了宇宙人生的光明。

(三)宇宙生命运动的八大规律

自空吸引律;自满辐射律;

能质互化律;积累突变律;

清轻上升(浮)律;浊重下降(沉)律;

同类聚集律,同频共振律;

同性相斥律,异性吸引律。

“我是谁?”我在追问,我在思索。

一、从生命学的角度上看:

我有躯体,但躯体不是我。我有意识,但意识不是我。

那么,到底“我”是谁?谁又是我?

“我”就是我。

“我”无形无相。

“我”觉,故我在;“我”知,故我在。

——自我觉知,是我最大的特点。

意识是“我”发出的指令,躯体是“我”役使的奴仆,真理和正义是“我”的灵魂。

舍弃一切非“我”之后,剩下的方是真“我”。

我是真实的,我是客观的,我是唯一的,

我是自由的,我是永恒的,我是无限的。

我拥有一切,但我又超越一切。

我至纯又至净,我至真又至美,

我至公又至私,我至善又至乐,

我至有又至无,我至简又至能。

我因关照而存在,我因存在而真实。

我因无染而纯净,我因纯净而永恒。

我因无我而忘我,我因忘我而成就自我。

我因无思而智慧,我因智慧而至能。

我因无执而无缚,我因无缚而自由。

我因无私而无欲,我因无欲而清静

我因自觉而自在,我因自在而唯一。

我因慈悲而至善,我因至善而至乐。

我因无形而***,我因***而无限。

“我”是一点说有还无的真知。

“我”是一点说无还有的自觉。

“我”是一点无所不照的灵光。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

我是父母的孩子,我是孩子的父母;

我是老师的学生,我是学生的老师;

我是丈夫的妻子,我是妻子的丈夫;

我是领导的下属,我是下属的领导;

我是同学的同学,我是朋友的朋友……

三、回归自我:

寻找自我需要觉悟,

认识自我需要智慧,

承担自我需要勇气,

回归自我需要奉献,

放下一切“非我”(属于我,但不是我)之后,

剩下的方是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