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权旁落猜国名,大权旁落的读音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25 0
  1. 朱氏资料
  2. 姓和氏是怎么回事?现在是不是没有氏这个概念了?
  3. 谁能给我讲解一下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4. <<庄王伐陈>>的翻译
  5. 2008威海历史中考题

位于中欧南部,毗邻阿尔卑斯山的国家。

西邻意大利,西南通往亚得里亚海,东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围,东北有匈牙利,北接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为2273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25万人,卢布尔雅那为首都及最大城市。斯洛文尼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经济以服务业为主。

朱氏资料

经济学里面讲投资,这个词后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政治投资”、“感情投资”、“教育投资”等等。实际上,投资是什么?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行为,换言之,是一种近乎的行为,不同的就是是风险性高而收益几率不固定的行为,而投资则是有预期、行目的的有一定收益几率的行为。

大权旁落猜国名,大权旁落的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既然是投资,就需要一定的投入,而有的时候,需要很大的投入,看上去有点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样子。一旦做到这个程度,就和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这是不给自己留后路的一种投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失败了,就要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田氏代齐”的***,正是田氏家族孤注一掷变卖老底而换得国君地位的一种性投资。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无棣(山东无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齐国是一个大国,在诸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至齐桓公姜小白时,“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盛极一时。

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中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七雄竞争的战国时代。本来春秋初年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数十个,后经不断兼并,小国渐被消灭。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其中又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燕、楚、秦是春秋旧国,韩、赵、魏则由瓜分晋国而形成,而这时的齐国,姜氏之同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奔齐,被任命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于齐的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田氏与公室(春秋时期的各个国家,国君都称“公”或者“侯”,故而其家族称为“公室”)关系非常密切。后来,由于齐国奴隶和平民反对奴隶主、反对公室的斗争广泛开展,旧制度的崩溃和公室的灭亡已成必然的趋势。田氏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向背离公室的道路。代表新兴势力的田氏家族,***用施恩授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可是,齐国的旧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田氏为首的新兴势力不得不以暴力手段对旧势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于是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在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联合鲍氏以及大族栾氏、高氏合力在齐灭了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又共灭栾、高二氏。田桓子继而讨好公族与国人,他规定,那些作为贵族的公子、公孙,如果没有固定的“禄”,就要分给他们一些***邑来供养他们的生活;而国人之中如果有贫困、孤寡的,就要给他们粮食,从而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至齐景公时,公室***,剥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取了一些争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强了势力。这就是所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田僖子与齐旧贵族国惠子、高昭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国、高二氏当权,田氏在表面上尽职于齐国公族,“伪事高、国者”。暗地里却组织力量,准备推翻国、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田乞发动***,赶走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田乞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

同时,田氏还实行了一套“山木如市,不加于山,鱼盐蚌蜃,不加于海”的产销地等价的政策,这是一种薄利多销、赚取财富的手段,结果使“民财为之归”。田氏由此获得雄厚资财,就为他从事“厚施薄敛”提供了保证。果然,田氏“得齐众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了。

投资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行为,换言之,是一种近乎的行为,不同的,就是是风险性高而收益几率不固定的行为,而投资则是有预期、有目的的有一定收益几率的行为。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是为田成子。田成子继续***用田僖子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大力争取民众。田氏暗地里实行笼络百姓的办法,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当时流传的民谣唱道:“妪乎***芑,归乎田成子。”田氏的这种做法,如果只是赢得民心,但是没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话,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补贴平民的办法,是在拼家底,用自己的老本来积攒政治***,这种做法,是一种带有很大投机性的。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武装***,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武力战胜齐简公亲信监止,监止、齐简公出逃,后被杀死。许多强宗贵族也在这次斗争中被铲除,田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了***,对残留的旧贵族势力尽行诛戮。以后,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做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的封地。田成子又通过“修公行赏”等亲民政策,使国民人心所向,使齐国国君实际上变成了傀儡。公元前391年,国相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公元前386年,周室册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氏在齐国的统治结束,齐国全部为田氏所统治。史称“田氏代齐”,因为仅国君易姓,国名并未改变,故战国时代的齐国往往被称为“田齐”。田氏与齐国国君的博弈可以用以下矩阵来表示:

这里的数字不是比值,而是收益值,6为最大值,也就是,只要田氏投入1个收益值,他将获得最大的收益值为6,这里6就代表齐国的最高权力。

在汉朝、唐朝、明朝,都有一些共同的历史现象,就是在皇帝统治最为衰弱的末期,都有尚为幼儿或者并未成年的小皇帝登基,而一些出身于外戚或者宦官的权臣在背后像操纵木偶一样把持着朝政,还口口声声说是皇帝的意思。

实际上,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这些权臣们都是靠着和皇帝的特殊关系——裙带关系,走向把持政局的前台的。而权臣们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把持朝政满足个***力欲的阶段,还没有几个想要取而代之,自己走向前台成为皇帝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自己走向前台,自己就不再是潜伏的猛虎,而是处于众矢之的的国贼了。

即使再强大的投机者,都只是处于实际统治地位而没有名义上的君***或领导权的幕后指挥;而作为他们手中筹码的皇权,即使再软弱再无知,也都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处于实际统治权的权臣控制处于名义统治权的皇帝时,他们所处的是攻势地位,意在进取;而如果他们同时也拥有了名义上的统治权,他们就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名义而***取守势。但是,对于猛虎而言,他们不具备对统治名义守势的条件,一旦攻守易势,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历代的投机者中,偏偏有人想要以身试法,以权臣的姿态变成龙椅上的真命天子。这个人,就是西汉末期的外戚王莽

王莽的家族是西汉后期的大族,世世代代都与朝廷有密切关系,他的姑母更是成为皇后,后来皇帝去世,他的姑母成了皇太后,在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王莽看自己的家族势力庞大,加上有姑母在朝中做靠山,他便想依靠这一切力量为自己服务,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王莽自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所以不免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成分,做事不计后果,以为自己的家族既然有如此实力,自己就一定能成功。这种不识进退的性格,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王莽借助自己家族的势力,做了朝中的大司马,地位已经是位极人臣了。但是他恰恰想借助自己的地位谋取更大的政治资本,直到篡位。刚好,当时的政治局势对他非常有利,皇帝昏庸无道,大臣贪赃枉法,满朝上下没有凝聚力,他正好可以扩充自己的势力,将汉朝江山扭转过来。

作为投机者的权臣与作为赌注的皇权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实力的强弱和主动被动的姿态,更是在于一个名义上的差别。所以,作为握有实权的投机者,应该避免追求虚名。虚名正是权臣的大忌,曹操就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

他先选择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孩子做皇帝,而他自己则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发号施令,连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都被他所蒙蔽,以为他是为汉朝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一位贤臣。王莽就借助自己手中的势力,以违反国法的借口罢免了许多的大臣。其实。当时官场的***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现象,所谓违反国法治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借口而已。实际上,王莽和他的党羽又何尝没有违反国法呢?在他的欺诈之下,许多大臣被贬官,还有一部分大臣心灰意懒,辞官回家。王莽对外还宣称经过自己的治理,国家政令严明、官员清廉。同时,王莽做出了礼贤下士的姿态,还故作勤俭,一时赢得了“克己复礼”的美名。

接下去,王莽又指派手下在各地伪造奇异现象,先后献上多种“祥瑞”的动物和山石草木,并派人在社会中制造王莽道德过人,应当做天子的舆论。

在这个时候,王莽还处在幕后,像是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皇帝的宝座。

等到小皇帝立皇后的机会,他授意为皇帝挑选皇后人选的官员。将其他女子一并排除在外,只将自己的女儿留下,成为没有竞争者的皇后人选。这样,王莽除了辅政大臣以外,还多了一重国丈的身份。这对他篡夺皇位又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即使皇帝成年,他也一样可以以国丈的身份参与朝政的决策。

可是王莽有一点没有算到,就是小皇帝渐渐长大以后,开始讨厌他并想要在成年之后杀掉他。当他得知了小皇帝的意愿,非常震怒,命人用毒酒毒死了小皇帝,另外立了一个刚出世不久的小孩做皇帝。

在另立小皇帝之后,王莽依然怕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也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便加紧了篡位的准备。终于,他指使大臣们上表,劝汉朝皇帝退位,让王莽顺应天意做皇帝。经过精心的布置,他按照“上天”——其实是他自己伪造的——旨意,接受了汉朝小皇帝的禅让,自己定国号为“新”,黄袍加身,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王莽做了皇帝,也失去了在皇权的背后指手画脚的外戚的身份。他从暗处走向明处,让天下人惊诧不已。人们终于知道了他的篡位野心,以前被他蒙蔽的人们也奋然反对他,使他颁布的法令难以推行。汉朝的皇室因为江山易主,对他也十分痛恨,他们在各地组织人马,准备武装反抗他的统治。

在王莽做了十几年皇帝之后,农民起义的火焰终于燃烧起来,成为全社会各种势力反对王莽的导火线。一时天下大乱,各路人马群起而攻之,王莽自己也在绝望中被杀。

王莽一生追逐权力,可是始终不明白,自己作为一个没有合法名义的大势力的领袖,是不能轻易抛弃可以利用的政治筹码,径直走向前台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他的理想主义使他求全责备,有了实际上的最高权力还不够,还想把名义上的皇帝地位也抓在手中,可正是这个冒险的行动,使他葬送了自己。为了更明了王莽与西汉皇帝的博弈形式,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博弈树:

中国古代的兵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全面的筹划和准备,是不能贸然行事的,否则就会成为盲动。而***用什么样的谋略来“动”,则是更重要的事情。有时候做一样的事情,但因为谋略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尽相同。就比如,同样是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江山,袁世凯就长袖善舞,一面对着清朝的太后哭泣说自己逼不得已,一面又忙不迭地逼迫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而曹操、曹丕父子则对汉朝皇帝***取刻薄而又严厉的态度,惹得一片骂声。

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情,如果决定要进行这一行动,无异于用自己的身家性命进行,这是一场成王败寇的豪赌,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在进行豪赌的时候,一面做足官样文章,一面实施自己的***,又是野心家,又是慈善家,让人放松警惕,才能一举成功。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这样的成功典范。“陈桥兵变”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位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七岁(一说五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传来了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要攻打后周的消息。其实,这个消息正是赵匡胤派人放出的,目的就是要借助这个“外敌入侵”的***象来调动军队,为自己的野心服务。可以想像,如果当时后周的权臣们能够认真分析形势,准确获取信息,就能分辨出消息的真伪,从而阻止兵变的发生。可是后周的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以为国家真的面临着军事威胁,就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白勺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欺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表面上看来,这确实是赵匡胤本人不知情而且“被迫”发生的一场军队哗变,但是仔细考察蛛丝马迹,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了。问题之一,就是赵匡胤在当时的地位。在柴荣在世的时候,赵匡胤作为柴荣十分信任的大将,担任着禁军将领的职务,并且最后做到了殿前都点检的职位。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军官,赵匡胤在当时的权力是十分大的,而且,五代时期,改朝换代都是由控制军队的大将进行的,有前例可循。问题之二,就是为什么传来契丹和北汉进攻后周的消息,赵匡胤带兵出征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哗变发生。看上去这是一个偶然***,但是***发生的地点,是距离都城十分近的陈桥,军人为什么不在京城出发之前就进行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不在远离了京城,被镇压的危险变小之后再进行这样的举动?显然,这是有预谋的,一开始就是为了制造出行军过程中发生兵变的***象而且利于迅速控制中央***的篡位行为。问题之三,为什么煽动军人进行哗变的都是赵匡胤的亲信?真的是他们替赵匡胤忿忿不平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替赵匡胤说话,让赵匡胤本人保全一个忠臣的形象而已。

这么一分析,赵匡胤作为野心家的形象已经暴露无遗了,而通过这些伪装,他也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迫不得已遵从军心的忠于后周***的慈善家。接下来,就是如何用慈善家的面目,去实行野心家的霸业的具体步骤了。

当赵匡胤“答应”将士自立为天子并且率部队返回京城之后,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出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做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姓和氏是怎么回事?现在是不是没有氏这个概念了?

姓氏名称: 朱

拼音: zhu[一声]

序号: 0017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朱姓起源

关于“朱”字

赤心木——“朱”字的含义

“朱”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本或者米,小篆写作米。

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

在我国最古老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中,对“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朱姓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义并非红色,而是指称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渊博的古文字学家们解释说:古“朱”字是所谓“合体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从图的甲骨、金文我们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两个构件组成:“木”像树木之形,“一”是一个指示性符号,原本写成“.”形状,标在木中,象征树心。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谓“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就像“本”字的一指树下,“末”字的一指树上一样,“朱”字的一指树中。

知道了“朱”字的原始含义是一种赤心树,对朱姓起源来说,才破译了第一个密码。要知道朱姓与赤心木的关系,仍需进一层的分析。

远古史和图腾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童年时代盛行各种图腾崇拜,这些远古的先民们,往往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群体的神圣象征,并认为全体氏族成员都为这种图腾的后裔。最古老的朱姓的形成,也是这种图腾崇拜的结果。

在***集农业的原始阶段,人类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对这些赖以生存的树木植物,人类本能地产生出各种依恋、亲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这么一支血缘氏族群体,对他们周围的赤心木产生了这种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们把这种赤心木叫做朱木,并把它当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认为自己就是这种神圣的朱木的后裔。于是,朱木便成为这个氏族的族徽和图腾,这个氏族便把自己称为“朱”氏族,久而久之,这一习俗被本氏族代代相承,并得到了周围其他氏族的普遍认同。于是,作为后世一部分朱姓的血缘先祖——古老的朱氏族便形成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代的朱人不但把朱木当作氏族的图腾,把自己氏族叫朱氏族,且往往将他们栖息、生活的地方也叫做朱或朱方。

最早的朱方在哪里?因史无明载,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最早的朱方,当在生长松柏类赤心木的我国华北地区。因此,最古老的朱氏族,也应当发源于中原和华北地区。

当我们按照上古史的演进轨迹去探索朱氏族时,我们发现了文献所记的最早朱地是古朱骧氏所居的朱。《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这里的“朱”地,典籍又写作“株”,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续汉书·郡国志》因此有“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的记载。因此,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今河南淮阳境内的古朱地是朱姓的发源地,那至少应是古代朱人早期的迁徙地。

在最早的文字材料甲骨文中也有“朱”地,如“卜宾……在朱”(后上一二·八)、“田朱”(遗一二—)。这里的“田朱”即在朱地***,朱为地名,当在河南境内离商都不远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面的淮阳县古朱地。由此可见远古朱人至商代仍有一部分居住在今河南境内。后世河南成为朱姓的一大郡望,很可能即与此有关。

大约在三皇五帝时代,北方和中原的朱人大批南迁江南,最后徙居、散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朱氏先民南迁之后,便把原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地名“朱”也搬到了南方。但这时的朱地已不止是指称某个地名,而是泛指整个朱人所在的西南地区。这种观念不久便得到了周边氏族的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先人不但把我国西南方叫朱方,甚至把西南天空叫朱天。

朱人南迁之后,仍崇拜朱木为图腾神,但已不能寻见北方松柏类赤心木了,于是,朱人便以南方生长的赤色木取而代之,仍叫朱木,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西南地区的“朱木”。今天云贵地区朱姓较多,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朱氏族图腾的神树——朱木,在今存的上古文献中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朱姓来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为帝颛顼之后裔。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邾侠——朱姓的开国大始祖

《***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记载,邾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21代,就到邾侠。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消灭了中原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武王灭商后,实行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曹国早已灭亡,武王克商,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县)。同时,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 史书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30华里的小部族国家。当时,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它的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这里原***生活着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为周朝夺得。曹侠封邾后,在这里建立氏族国家。当年曹侠封邾时,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邾国民族。他们继承了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但总的看起来形状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国的先人,这支曹姓部落,曾经以蜘蛛作为本族的图腾。建国以后,便以“蛛”作为国名,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人所作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鲁人作的《左传》一书中读为“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是因为古人读字时有急声和慢声两种。如果读成慢声,就是“邾”和“娄”的合音,读成“邾娄”;如果读成急声,就成了“邾”或者“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国家。

邾子国

邾颜为周宣王所杀之后,邾颜的弟弟邾叔术被周天子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邾颜的儿子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叔术让国、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邾仪父。

《世本》和作为传统经典文献的《春秋》经传以及朱姓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200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邾克—)邾琐—呻邾篷僚呻邾猩斗邾径—)邾华—)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时间从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仪父,名克,文献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邾仪父做邾国君主时,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它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另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君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东、北、西三面邻鲁的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点。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务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鲁人便对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公元前716年,鲁即发兵侵略邾国,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即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公元前681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

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300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八月由齐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却于九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师于偃,邾国开始意识到齐已无力保护自己。公元前2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者——齐国,邾齐关系破裂。次年,邾国又积极参加了宋主持的曹南之盟,成为宋国称霸最积极的支持者。更有甚者,曹南之盟时,鄙国因故未赶到,只好跑到与宋关系密切的邾国那里,想请邾文公帮忙向宋襄公求个人情。哪知邾文公却秉宋襄公旨意,把(曾阝)国之君抓了起来,并残酷地将人家一国之君杀了来当作人牲以祭祀社神,引起了中原各国的非议。公元前639年,当宋襄公被俘,称霸失败后,鲁国立即出兵讨伐失去大国保护的邾国。但此时邾国的势力已达到顶峰,在鲁伐邾不久,邾即把鲁的姻亲之国须句灭了。次年,鲁再次出兵攻邾,夺取须句故地,恢复须句***。几个月后,邾即北攻鲁国以报须句之仇。鲁僖公轻视邾国,不加防备,结果,邾军大败鲁国于升陉,并夺了鲁君僖公的甲胄悬挂在邾都鱼门上以示庆贺。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为了复仇,亲自率兵攻打邾国,夺取了邾国的訾娄。接着,又派公子遂伐邾。公元前620年,鲁再一次攻占须句。作为报复,前 613年,邾又攻打鲁国南方边陲,鲁即派大夫叔彭生伐邾。前 599年,鲁又派公孙归父伐邾,并夺得邾国都附近的绎邑。邾鲁的仇恨日益加深。

宋国衰落后,晋文公继宋称霸,邾国立即又改投晋国,寻求保护。公元前592年,邾国首次参加晋国主持的断道之盟。前586年,邾又参加晋国主持的著名的虫牢之盟。此后近两个世纪,邾国都追随晋国,参加了由晋国主持的盟会和由晋国为盟主的对他国战争。邾国借晋国的保护,牵制了鲁国和日益强大的楚国。如公元前529年,邾庄公即到晋国告状,说鲁国朝夕伐邾国,邾国有亡国的危险,请求晋国出面干涉。于是晋昭公不见鲁昭公,以示对鲁国的警告。邾国正是借大国晋的势力,来保护自己免受鲁国的侵略,同时进一步向周围小国扩张n如公元前591年,邾便仗恃晋国势力,袭杀鄙子。但是,邾国在受晋国保护的同时,往往也要受晋国的欺侮。因为依周文化看来,晋鲁毕竟是同姓亲族,而邾是异性夷蛮,所以在邾鲁之争中,晋国有时便偏袒同姓鲁国。公元前554年,晋国便以邾常侵犯鲁之故,将邾君悼公华抓了起来,并强制为邾鲁划定国界,将大片美地良田划归鲁国。邾国吃了大亏还无处申诉,因为它仍得借助晋国的势力。

公元前524年,邾庄公乘邴国种稻农忙之季,出兵袭击邴国,一举攻占邴城,尽俘邴国君民而归。(禹阝)君只好赔款赎回夫人与己同归,但女儿却被邾君霸占。第二年,宋国讨伐邾国,攻取邾国虫邑,迫使邾国尽释邴俘,并与宋在虫邑会盟。这是邾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别国实行军事扩张。此后,邾国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谁能给我讲解一下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传·昭公元年》)。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来谈谈氏。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

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这最常见。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族”即指氏。

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如果不明白这位大夫前后曾有过三个氏,便很不容易弄清这么多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一个人。士、随、范是氏。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士的职务,是以官名为氏。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邑,是以封邑为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懂得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九种称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叫法而已。又如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作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氏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把钥匙。

谈到这里,姓和氏的区别已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正如任何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具有相对的一面。《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这个古老的传说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往远古追溯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由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所以,我们又说姓和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联系着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正因为这样,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将屈原的姓和氏分得清清楚楚。

<<庄王伐陈>>的翻译

东晋及十六国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上述***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五胡十六国兴亡表

国名 创建人 民族 都城 统治地区 公元年代 灭于何国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初)平阳(迁)长安 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 304-329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氏 成都 四川东部、云南、贵州一部 304-347 东晋

前凉 张是 汉 姑藏 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宁夏西部 317-376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 (初)襄国(迁)邺 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319-351 冉魏

冉魏 冉闵 汉 邺 同上 350-352 前燕

前燕 慕容煌 鲜卑 (处)龙城(迁)邺 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337-370 前秦

前秦 符洪 氐 长安 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350-394 后秦

后秦 姚长 羌 长安 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部分 384-417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中山 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384-407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 (初)长安(迁)长子 山西一带 384-394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菀川 甘肃西南部 385-431 夏

后凉 吕光 氐 姑藏 同前凉 386-403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初)西平(迁)乐都 甘肃西部、青海一部 3***-414 西秦

南燕 慕容德 鲜卑 广固 山东、河南的一部分 398-410 东晋

西凉 李嵩 汉 (初)敦煌(迁)酒泉 甘肃极西部 400-421 北凉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统万 陕西北部、内蒙古一部 407-431 吐谷浑

北燕 冯跋 汉 龙城 河北东北部、辽宁 407-436 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匈奴 张椅 甘肃西部 401-439 北魏

代 拓跋倚卢 鲜卑 平城 内蒙古及山西北端 315-376 前秦

2008威海历史中考题

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 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 477年,《史记·周本纪》为 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 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 这时期为东周。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 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 以姬姓者为最多,有晋(在今山西侯马)、鲁(在今山 东曲阜)、曹(在今山东定陶)、卫(先在今河南淇县, 后迁至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燕(在今 北京)、滕(在今山东滕县)、虞(在今山西平陆)、虢 (在今河南陕县)、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 城)等国;姜姓国有齐(在今山东临淄)、许(原在今 河南许昌)、申(在今河南南阳)、纪(在今山东寿光);嬴 姓有秦(在今陕西凤翔)、江(在今河南罗山西北)、黄 (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苏泗洪);芈姓有楚(在 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 河南兰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县,后迁到今山 东潍坊);妫姓有陈(在今河南淮阳);曹姓有邾(在 今山东邹县)、小邾(在今山东滕县);任姓有薛(在 今山东滕县);曼姓有邓(在今湖北襄樊)。另外还有 属于风姓、己姓、□姓、偃姓等小国。各国之中最强大 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 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 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 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 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 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经 济

井田制和农业耕作状况 春秋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井 田制。据《左传》,楚人“井衍沃”,郑“都鄙有章”, “田 有封洫,庐井有伍”。所谓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划成整 齐的小块,田间的土埂和沟洫成为田与田之间的一种界 限。《国语》说齐桓公时,管仲以为“井田畴均***不 憾”。这是为了消除农民之间的不满情绪。所以强调把 田地一定要划分成等量的面积。另方面则出于对农民征 收赋役的需要。与此同时,农民也被组织起来。如《国 语·齐语》说齐国是“制都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 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 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把 许多分散的农户,纳入这类村社组织之中,再派官吏去 管理,可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后来郡县制下的乡里制 就由此演化而来。

井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贵族,农民仅有使用 权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块的私田由每户 农民去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 国家或贵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种公田的积极性 日益衰退,从而影响了国家的收入。于是各国对税收方 式也作了相应的改变。齐在桓公时就已实行按地亩征租 税,鲁则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税亩”,长 期以来的力役租被履亩而税的实物税所取代。

除田税外,农民还要在有战争时向国家交纳军赋。军 赋按井征收粮食、草料和牲畜。由于战争频繁,国家不 断加赋,如郑作丘赋,鲁季孙“用田赋”,都是违反旧 制而加重农民负担的一种新措施。

除划分为井田的用地之外,还有不划井的零散土地。 如《周礼》说在国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贾田、赏田等。 官田、贾田是分给供职于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禄田,士田 是授予士家属的份田,《孟子》所说的“士有圭田”,即 指这类形状不规则的田。这些田的最高所有权也属于国 家。当时卿大夫之间土地虽可以转移,但在小贵族和平 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权,特别是买卖土地的现象还未曾出 现。《礼记》说:“田里不鬻”,与当时实际状况相符。 耕作状况 春秋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 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青铜农具甚少,仅在春秋末,今 长江下游一带才有过较多的铜农具。由于工具、技术都 和西周相差不远,故耕作时仍须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 末年还未绝迹。

由于农业受工具、施肥等条件的限制,土地仍须轮 休。《周礼》说:“不易之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 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即田地休闲的时间不等,长的 两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须休闲者,不过数量较少。《左 传》中所说的“爰田”,和《周礼》中的“一易”、“再 易”之田相似,说明休闲田的普遍存在。

青铜器陶范 山西侯马出土

青铜蟠螭纹曲尺形建筑饰件 陕西凤翔姚家岗出土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分民间的和官府的两种。民 间如纺织不过是家庭的一种副业。官府工业则具有较大 规模,《周礼·考工记》提到的工种有攻木、攻金、攻 皮和刮磨、抟埴等项,冶铁业大约出现于春秋末,但很 快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青铜蟠螭纹长方形建筑饰件 陕西凤翔姚家岗出土 商业和手工业相似之处,除民间的相互交易外,就 是由官府经营或控制的工商业,《国语》说:“工商食 官”,正反映出手工业、商业都以官营为主的这一特点。 在各国中,可能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郑国的商业较为 发达。从文献记载来看,有关郑国商人的情况颇多,其 足迹遍于周、晋、楚等国。商人在出卖贵重物品时,必 须取得官府的许可,说明商人尚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大的都邑中,都有专为***设的市,如《左传》 提到郑、鲁、齐、晋诸国的市。当时民间交易仍以物易 物为主,但布、帛之类已作为一般等价物,起到货币的 作用。而使用金属铸币则较晚,《国语》记周景王铸大 是在公元前 524年,现在所见到的铜铸空首布,其中 有一部分当为春秋末年所作。

庶人、工商和奴隶 庶人,或称众,是靠农耕而自食 其力的人数众多的平民阶层,也称小人,以区别于贵族身 分的君子。《国语》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庶人 多居于野中,故又称为野人,或称为□。庶人不同于贵 族之处是,只有小家庭而无家族组织,故无氏,时人称 庶人为匹夫匹妇。

庶人劳动所得,其中一部分要上交,成为国家或贵 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租税外,庶人负责沉重的徭 役,他们要为国家或贵族筑路、修城和建造宫室。庶人 一般都被束缚于土地上面,缺乏迁徙的自由。尽管庶人 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也能拥有一点财产,其中包括少 量的牲畜。

庶人以农穑为其职业,有时也可在官府充当秩位卑 微的府史,有军功者有进仕之权利。在天下无道时,庶 人可以议政。《左传》说:“国将兴,听于民”,即认 为君主能听于民,才能使国家走向兴盛和发达。由于民 在一国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各国的贤明君主和政治 家都对庶民十分重视,提出了利民之类的政治主张。 工、商与庶人的社会身分比较接近。当时所谓的工 商主要是指为官府服务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与后来具有 独立经济地位的工商业者是有所不同的。工商本人有官 府之廪给,其家属则仍须耕种官府颁发的“贾田”方能 生活。

工商都居于国中,身分世袭,不能随意改变职业。但 与庶人一样,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当官府苛求无已时, 工商往往起而反抗,其中以卫国最为突出。春秋晚期,由 于经济的发展,工商渐从官府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因走向 独立经营而致富。如春秋末,晋国绛地之富商可以“金 玉其车,文错其服”。越的范蠡最后弃官从商,“十九 年之中三致千金”。孔子***子贡,经商于曹、鲁之间, 成为孔门***中最富裕者。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为以 后战国进入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阶段奠定了基础。

奴隶名称不一,一般称为臣妾,也有称为仆、竖或 牧、圉者。卿大夫家中都拥有较多的奴隶,奴隶往往来 自于赏赐,如晋景公曾赏给克狄有功的魏桓子“狄臣千 室”。除私家外,官府也有不少的奴隶,尤以罪犯奴隶为 多。所谓的奚、罪隶、胥靡就是指这一类的奴隶。《国 语》说:“皂隶食职”,即罪隶因有职事而受到官府的 供养。

臣妾或仆、竖一般多从事家内服役,而牧、圉则是 专管牧放牛马的奴隶。官府还有一批具有手艺的奴隶,如 《左传》有鲁的孟孙曾贿赂给楚人“执斫、执□、执□皆 百人”的记载,这里所说的是木工、缝衣工和织工。《国 语》说当时有所谓隶农者,即使获得肥沃的土地,但收 成多少都和自己无关,当是从事于农耕的官奴隶。由于 农业劳动中以庶人劳力为主。故奴隶劳动在生产中起不 到支配的作用。

政 治 制 度

国与野 春秋和西周相似,在王国或侯国之内,分 成国、野两个部分。国是都城及其四郊,是君主直接统 治的区域;在郊以外到边境为野,或称野鄙,君主把野 的一部分分封给卿大夫,由卿大夫去统治。

国中所居者为国人,其中包括士和工、商或其他一 些平民。如齐国把国中分为二十一乡,即士乡十五和工 商之乡六。士是贵族中地位最低者,他们世代服兵役,出 征时充当甲士;也可以仕进,国家授予他们小块土地以 作为俸禄,故《国语》说:“士食田”。士在国人中属 于主体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包括士在内的国人 在发生或***时,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 君主或贵族经常“礼国人”,或是对国人“饩粟”,如 他们能赢得国人的支持,将是***能够巩固的重要保证。 在野鄙中,有大片的井田和一些都邑。如齐在野鄙 中设王属,每属之下有十县,每县之下有三乡,乡下有 十卒,卒下有十邑,每邑之下有三十家。《周礼》说野 中有六遂。“属”或“遂”中的土地划成井田,由农民 去耕种,其收成归国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都、 县是贵族的封邑,晋国称封邑为县,鲁国则称为都。卿 大夫从封邑所得的收入,其中一小部分要以贡的形式交 纳给国君。

野中的居民称野人或庶人、野□者。春秋前期,野 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不服兵役,仅承担交税和服徭役等 义务。到春秋晚期,野人也当兵,地位有所改变。但无 论何时,野人也仍属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平民阶层。

世族与政治 春秋时各国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 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左传》说:“天子建国,诸 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从天子到卿大夫都 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则分封。各诸侯国之中,长 子继位后,次子或庶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子、 公孙的家族称公族。由于其贵族身份世代相传,又称之 为世族。同姓或异姓贵族都有自己的氏名(见姓氏),并 享有封邑和田地。邑或田地的多少、大小,各国不尽相 同。如卫国的卿可以拥有百邑,大夫为六十,而晋人以 为大国之卿有一旅之田,上大夫有一卒之田。当时官禄 与土地是相应的,有官则有土,亦享有禄。拥有大片的 田地,是卿大夫在政治上具有强大实力的物质基础。

卿大夫的其封邑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 卿在封邑上修建起号称为都的城堡,有的规模甚至可和 国都相埒;还设置有治事的内朝和官属。治理都邑的有 邑宰。分管其他具体事务的有马正、司马、工师、贾师 等官职。贵族还有权诛戮或惩罚有罪的族众或臣僚,为 了封邑的安全,一般都设有私人武装的甲卒(或称私属), 国君出征时,贵族往往以其甲卒相从。可见在卿大夫都 邑中,不仅有农民为贵族提供租税和力役,而且还有军 队、法庭和官属。因而这类都邑实际上是侯国的一个缩 影。

当时称这种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为强家。各国都 有若干在侯国统治集团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家(公 族)。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其统治就很难维持下 去。但公族势力过于强大,又会削弱公室的力量。特别 到春秋晚期,同姓或异姓的强家,其实力越来越大,如 晋的□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 于周公”,君主已有名无实。这种“末大必折,尾大不 掉”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造成权去公室,政在家门 的结局。所以不久之后,便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官制和兵制 王室或侯国中职位最重要者为卿士, 是君主之辅佐,当时简称为卿。一般高级官吏皆由大夫 充任,而大夫中能秉国政者则号为卿。在卿位者多为公 子、公孙。晋国情况略异,卿常由异姓大夫担任。

卿除主政外,作战时或充当将帅。春秋早期,周王 室之左、右卿士及齐之国、高二氏,分别担任左、右军 之军帅。以后卿人数渐渐增多,如郑、宋有六卿,晋最 多时可达十二卿,而掌实权者仍是其中的一二人,他们 被称为正卿、□卿,郑则称为“为政”或“当国”,以 区别于其他的卿。在卿位者仍有具体官职,如鲁的三桓, 分别担任司徒、司马和司空;宋的正卿任右师、大司马、 左师、太宰等职;楚之二卿为令尹、司马。卿的官位常 是世袭的,故当时称之为“世卿”。

各国管具体事务的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 (见三有 事)、司寇等,这四种官职名称之前或有加上一“大”者。 宰也是常见的官名,或称太宰,有的国家其地位颇为重 要。属于师傅之官有太师、少师、太傅。以上几种官职 常由卿来担任。此外还有祝、宗、卜、史之类的官职。再 有是掌管来往贵宾的行人,管理刑狱的理或大士和尉氏, 管理市场和手工业的褚师、工正和工师,管理山林川泽 的衡、麓和虞人,管理地方的封人、县师或隧正。楚的 官名较特殊,最高执政官的卿为令尹,其他管理各种具 体事务者也多以尹为名,如有箴尹、沈尹、连尹、清尹 等十几种名称。秦国也有庶长、不更等他国所不见的官 名。

作战时以车战为主,故各国都有数量甚多的兵车。春 秋晚期,晋有兵车四五千乘,其他如楚、齐也有几千乘。 出师作战时,军队分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一般由君 主统率,左、右军则归卿率领。晋于春秋早期即由卿主 三军,中军帅称元帅或将军,同时又是晋之执政。军队 士兵主要由小贵族士所组成,庶人或牧、圉也有随军出 征者,但非军中主要力量。中军是王卒或公卒,即君主 之族众,当时称之为国士,是三军中精锐部分。左、右军 由卿大夫的族众所组成。晋在军师之下,有军大夫、军 尉、司马、候等官职。

铜柄铁剑 灵台景家庄出土

除战车外,也有步卒。如晋国为了和戎、狄作战,曾 经“毁车为行”,“行”就是步兵,郑国称步兵为徒兵。 但终春秋之世,车战仍比步战更重要。吴、越两国设有 舟师,是一支重要的水上攻战力量。

春秋时的刑罚以五刑为主,即墨、劓、宫、刖、杀 五种。杀为***,其余皆为毁伤身体某部的肉刑。特 别是刖刑,是当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惩罚手段。《左传》 说齐国于春秋末曾经“履贱踊贵”,表明被刖足者之多。 有些贵族因犯罪也受此刑,齐的鲍牵即被刖足。较轻的 刑罚有鞭刑,官吏有过者即遭鞭打。也可用甲、盾 或铜块来赎罪。还有将或其家属罚作奴隶者,《周 礼》说:“丈夫入于罪隶,妇人入于舂藁。”

到春秋晚期,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在刑法方面 也要求作相应的变革。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即 把刑法条文铸于鼎上。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公 布范鞅所作的刑书。公元前501年,郑国杀邓析而用其竹 刑。在此以前,所谓“议事以制”,就是判决者往往临 事作出惩罚标准,缺乏成文性材料的依据。而在刑法条 文公布之后,官吏或贵族的专横独断受到抑制,这在历 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对以后战国时期刑法条文 的完善具有深远的影响。

强国的争霸活动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 西周末年,关中因受战争和 自然灾荒的破坏而变得十分萧条,力量微弱的周王室已 无法再在镐京一带立足。公元前770年,平王依靠晋、郑 诸侯的帮助而东迁洛邑。

东迁后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和豫中一带的 地方,后来这些领土渐被秦、虢等国所占据,周所能控 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疆域的缩小,使周失去了 号令诸侯的能力,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职和纳贡,周 王室的收入因此而减少。周经常向诸侯求车、求赙、求 金,失去了昔日的尊严,已和一般小国无别。

与周相邻的郑,也是西周末从关中迁到今河南新郑 一带的,但在春秋初中原的小国中,堪称佼佼者。特别 到庄公时,郑的武力较强,不仅战败戎人,而且还灭掉 了许国。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伐郑,结果被郑打得大败。 此后,周王再也不敢用武力来制服诸侯,而野心勃勃的 郑庄公则颇有称霸中原之意。除郑以外,宋、鲁等国都 很强盛。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为“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所替代。

齐桓公的霸业 齐在经济、文化上都较为先进,是 春秋时东方的泱泱大国。春秋初年,齐内乱迭起,无暇 对外。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辅佐,稳定了国内的局 势,同时又注意发展经济,国力大为充实。于是桓公积 极开展对外活动,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也争 取过来。当时北方戎、狄势力强大,华夏小国深受其害。 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次年,狄又破卫 (今河南淇县),卫只剩下遗民五千余人。齐乃出兵救 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 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由于 齐联合其他诸侯摧折狄人南下的锋芒,使邢、卫两国转 危为安并受到保护,齐桓公在中原国家中树立起很高的 威信。

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初年还并不强,但经过武王到 文王的苦心经营,楚开始强大,先后灭掉了邓、申、息 等国,并渐向北发展其势力。到成王时,楚打算更进一 步向中原逼近,但正逢齐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属于楚的 江、黄等小国都转向齐。这使楚大为不满,于是连年进 攻郑,以此作为报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也***取相应 的举动,率领鲁、宋、陈、卫诸国之师,讨伐追随于楚 的蔡国。蔡不堪一击而溃败,齐遂进而伐楚。楚不甘示 弱,派人责问齐师。最后两国无法压倒对方,故在召陵 (今河南郾城)会盟。这次齐虽未胜楚,但楚北进的计 划受到了阻力。

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 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 子也派人前往。盟会上规定:凡同盟之国,互不侵犯,还 须共同对敌。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成为霸主。霸主就 是代替天子而成为诸侯中的主宰力量。

桓公死,诸子争立,内乱不息。齐失去其霸主地位。 齐称霸时间虽不长,但对阻止戎、狄入侵和遏止楚的北 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武力强而好战的宋国,在宋襄公时期,也跃跃欲试, 想乘齐中衰而成为霸主,但不久就被楚所摧败。

晋的崛起和文公的霸业 晋在春秋初年比较弱小。 其疆域仅包括今晋南和汾、浍流域一带,都城在翼(今 山西翼城)。《国语》说晋国是“景、霍以为城,而汾、 河、涑、浍以为渠。”《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 之与邻”。由于晋国是“表里山河”,有难攻易守的好 处,但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晋和中原的交往则颇为不利。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弟桓叔于曲沃(今山西闻 喜)。桓叔实力超过晋君,双方展开了不断的激烈斗争。 到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孙取胜而成为晋君,是为武公。到 其子献公时,晋改一军为二军以扩大兵力,随后灭耿(在 今山西河津)、霍(在今山西霍县)、魏(在今山西芮 城)三个小国,接着又灭虢(在今河南陕县)、虞(在今 山西平陆)两国,晋国疆土从黄河北岸延伸到黄河以南。 这对晋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献公时晋开始强大。献公死,诸子因争位而酿成内 乱。相继在位的是碌碌无能的惠公和怀公,故一直受制 于秦。晋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公元前 636年,流亡在外达十九年之久的公子重耳, 在秦的援助下回国继位,是为有名的晋文公。他备尝“险 阻艰难”,所以即位后能奋发图强,任用有才干的赵衰、 狐偃等人,并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经过文公的 治理,晋***不仅巩固起来,而且还出现“政平民阜,财 用不匮”的局面。

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出居郑以避难。公 元前635年,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出兵平乱,护送襄王归 国。襄王为了酬谢文公的功劳,把阳樊、温、原和攒茅 之田(今河南济源、武陟一带)赐给晋文公。文公通过 兴兵勤王,除得到土地外,还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 威望。

自齐霸中衰,楚又乘虚而入,中原的一些小国都在 其支配之下。当时不仅鲁、郑屈服于楚,甚至象齐这样 的大国也受到楚的威胁。由于晋的强盛,晋楚之争势在 必然。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楚人战败。晋 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原 阳),并得到周王的策命。是年冬,晋文公又会诸侯于 温(今河南温县),周王也被召去赴会,晋跃升为中原 的霸主。

文公死,襄公立。襄公依靠文公手下的一批老臣,不 仅能使内部稳定,同时还打败白狄与秦人,故晋仍能保 持其霸业。

秦霸西戎 周东迁时,秦襄公因护送平王有功而被 封为诸侯。秦原来居于今陇东,周东迁后,占有岐西之 地。德公时居雍(今陕西凤翔)。到穆公时秦渐强大。秦 和晋通婚,故关系较密切,两国又因接壤而经常有矛盾。 在晋文公卒后,穆公即乘晋丧而东向派兵袭郑,后因郑 有备而退回,但在行经□(今河南渑池、洛宁一带)地 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师被俘。此 后,秦不断和晋较量,如公元前625年,秦伐晋,战于彭 衙(今陕西白水),秦战败;一年后,穆公亲自率兵伐 晋,渡过黄河后,烧毁乘舟,晋人见秦有决一死战之心 而不敢应战。秦由于国力不如晋,故屡与晋战而很少得 利。而晋正好堵住秦东向的通道,故秦很难进入中原。出 于以上原因,秦只好向西发展,击败附近的戎人以增强 自己的力量。史称穆公“益国十二,遂霸西戎”。同时, 秦与南面的楚国加强联系,从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秦一直 和楚站在一起而与晋为敌。

楚庄王之胜晋 在晋文、襄时期,楚不敢与晋争锋。 到楚穆王时,楚不断对其邻近的小国寻衅,先后灭掉了 江(在今河南汝宁)、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 河南固始)等小国。晋自襄公卒后,大权旁落于赵盾之 手,赵盾为了树立自己的势力,排斥异己,杀灵公立成公, 晋放松了对外的争霸活动。而这时楚的国势正盛, 楚人 范山对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楚 看出晋国的弱点,很想到中原建立霸业,但不久穆王即 死去。

继穆王而立者是庄王。庄王初年,楚的局势很不稳 定,接连发生贵族,又逢天灾侵袭,而邻近于楚的 群蛮、百濮也都乘机对楚进行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并 在内政方面作过一些改革,能够赏罚分明,大小贵族各 有所用,使“群臣辑睦”;对人民也有所加惠,即使经 常出兵,但国内也可以“商农工贾,不败其业”。由于 庄王治国、治军有方,楚国力日益强盛。

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 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向周询问周九鼎之轻重,以表示有 吞周之意。公元前598年,楚攻破陈的都城;次年又兴兵 围郑,郑被困三月因城破而降楚。这使晋难堪,故晋派 荀林父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今河南郑州北)。 这时晋国政令不行,将帅不和,特别是副帅先□刚愎自 用,不肯服从命令,结果晋军被楚打败,狼狈逃归。□之 战是楚国在中原所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公元前594年,楚 又围宋达九月之久,宋向晋告急,晋因畏楚而不敢出兵。 宋、郑等国都屈服于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随着晋霸的中衰,常和晋站在 一起的齐,渐对晋藐视起来。齐顷公时,齐一面和楚连 结,一面又不断对鲁、卫两国用兵。另外又不尊重晋的 使臣□克。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 向晋求救,晋派□克率兵攻齐,两军激战于鞍(今山东 济南),齐师战败。齐与晋结盟,并答应归还占领鲁、卫 之地。这次战役表明,晋虽不如以前强盛,但齐仍不是 晋的对手。

鞍之战晋获胜后,又引起楚对晋的敌意。这年冬,楚 以救齐为名而大兴师。接着楚在蜀(今山东泰安)举行 了盟会,参与者有齐、秦、宋、郑、卫等十国,声势颇 盛。晋不敢出来与楚抗争。当然,楚也不敢攻晋,两强 处于相持阶段。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立。厉公颇有重整晋国之意,于 即位之初就打败了狄人和秦人。被晋人称为“四强”的齐、 秦、狄、楚,这时除楚之外,都为晋所制服。

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宋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但 两国均缺乏诚意,只能使矛盾获得暂时的缓和。公元前 576年,楚首先违约而向郑、卫发动进攻。次年,晋国以 郑服于楚为借口而伐郑,郑向楚求援,楚恭王率大军救 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楚战败而退兵。鄢陵之战 后,晋在实力和条件上略胜于楚,晋厉公因此骄傲自满 起来。次年,“欲去群大夫”,杀掉了□至、□犄、□ □,想以此来加强君权,但晋室弱而权在卿大夫的局面 已很难扭转,所以次年厉公即被栾书、中行偃这些实力 很强的大臣所杀死。

晋悼公复霸 厉公被杀之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斗 争也趋于缓和,故在悼公时期,晋势复振。

悼公在对付戎人方面***取魏绛和戎的策略,即用财 物去换取戎人的土地,以代替过去的单纯的军事杀伐,借 此抽出部分的兵力来加强对中原的争霸活动。

公元前571年,晋在虎牢(今河南□水)城以逼郑。郑 背楚而倒向于晋。这时晋、楚俱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 下,晋略占优势,故楚不敢与其相抗。悼公能够复霸,原 因就在于此。当然,晋的霸业,至此也已接近尾声。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宋向戌继华元而提出弭兵 之议,晋、楚、齐、秦四大国都表示同意。是年六、七月 间,晋、楚、齐、秦、宋、卫、郑、鲁等十四国在宋都 开弭兵之会。齐、秦是大国,邾、滕是齐、宋的属国,这 四国不参加盟约。会上规定晋、楚之从必须交相见,就是 说两国的仆从国既要朝晋又要朝楚,同时承认晋、楚为 霸主,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霸业由两强来平分的现象。 弭兵之会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晋、楚两强力量的接

威海市2008年初中结业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亲爱的同学:你好!学史使人明智。三年的历史学习,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和感悟,下面就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吧!答题前,请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第I卷1~4页为选择题,第II卷5~8页为非选择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学校填写在第II卷密封线内。考试结束后,只交第II卷和答题卡。3.第I卷的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的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4.用钢笔或圆珠笔(蓝色或黑色)答卷。好了,平静一下心情,开始认真答卷吧。祝你成功!

第I卷(选择题 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战役按时间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涿鹿之战②城濮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2.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但距震中较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经受住了考验。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隋朝3.右图是“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这是哪个朝代的记载?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4.2007年12月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山东曲阜参观孔庙,当讲解员为他介绍孔子的思想核心时,他不断地点头称是。你认为讲解员介绍的“孔子的思想核心”应是A.“无为而治” B.“仁” C.法治 D.“兼爱”“非攻”5.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该皇帝是A.秦始皇 B.孝文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6.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D.郑和下西洋7.***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8.1662年,郑成功从哪国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A.英国 B.荷兰 C.沙俄 D.日本9.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A.***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10.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1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3.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反映的是什么历史***?A.九一八事变 B.***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14.右图是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A.王进喜 B.邓稼先C.袁隆平 D.汪道涵15.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的雅典点燃,在古代希腊,谁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A.恺撒 B. 伯里克里 C.屋大维 D.克伦威尔16.右图是文艺复兴时期哪位艺术家的作品?A.达芬奇 B.但丁C.莎士比亚D.哥伦布

17.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扩大了美国的领土 B.维护了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C.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解放了黑人奴隶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A.巴黎公社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的建立 D.新中国的成立19.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A.蒸汽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20.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A.达尔文 B.但丁 C.牛顿 D.伏尔泰21.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是①沙皇*** ②人民委员会 ③资产阶级临时*** ④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22.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23.1939年9月1日,德国对哪个国家发动突袭,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A.波兰 B.英国? C.法国 D.苏联2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反***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2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A.莫斯科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 C.柏林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26.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高速度、低失业率 B.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C.高速度、低通胀 D.信息化和全球化27.1991尼娜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这位***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28.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A.马歇尔***的推行、苏联解体 B.北约组织的建立、华约组织的建立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29.尼克松上台执政后,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实行战略收缩,其主要原因是A.深陷越南战争之中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冲击C.美国债务负担沉重 D.苏联***取积极的进攻战略30.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5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1分,第33题9分,共3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材料三: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取了什么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取了什么措施?(3分)(3)材料三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他在位时, 称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2分)(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的相同点是(1分) (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论我们对这一***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材料二:2008年4月29日,***中央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中国***荣誉***连战。***表示,今天与连战荣誉***再度相见,有着特殊意义。3年前(2005年)的今天我们进行的会谈,是中国***和中国***的主要***时隔60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中新网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指什么***?其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推断,“60年”前进行的会谈应是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谈判?当时国共两党的主要***分别是谁?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定?1946年6月,该协定被撕毁,***军队对哪个解放区发动了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5分)(3)现阶段党和***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你能做些什么?(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伦敦市民,他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查理一世。材料二:“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该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早饭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材料三: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以上材料均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历史***出现于哪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5分)

(2)材料二中的“一场革命“是指什么革命?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告独立的文件是《 》。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2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2分,第35题8分,第36题5分,共25分。34.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侵略对立——合作——既合作又对立”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大权旁落,实际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1854年,日本的大门被美国打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在 、 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为缓和矛盾,1921~1922年,美、英、法、日等国在 举行了会议。(3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于 年12月7日凌晨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 ,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2分)

(4)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20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请列举两条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分)

35.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该***从 年开始执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工业。(2分)(2)***“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它确定的党和人民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分)

(3)200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多少周年?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4分)

36.为使威海的英烈故事和历史文化遗迹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某学校拟办一期手抄报,先邀请你来撰写一个栏目的内容。要求:(1)标题:从天福山起义、马石山惨案、邓世昌、赤山法华院中任选一项作为标题。(2)历史回顾:内容应包括与所选标题内容相关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义(影响)等,叙述要简明扼要。(3)我思我想:通过对所选内容的历史回顾,表达出自己的认识、感悟或启发。(5分) 你撰写的内容: 标题: 历史回顾:

我思我想:

威海市二〇〇八年初中结业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C? 2.A 3.B? 4.B 5.D? 6.D 7.D 8.B 9.A? 10.C? 11A? 12.B? 13.C? 14.C? 15.B? 16.A? 17.D? 18.A? 19.C? 20.D? 21.B? 22.C? 23.A? 24.B? 25.D? 26.D 27.C? 28.C? 29.A? 30.C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1分,第33题9分,共30分31(1)圆形方孔铜钱;小篆;郡县制;“焚书坑儒”(4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2分)(3)***盛世;诗赋(2分)(4)B(1分)32.(1);和平解决(2分)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分)(2)重庆谈判;***、蒋介石;《双十协定》;中原(或中原解放区)(5分)(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只要能结合题意,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即可(2分)33.(1)英国(1分)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4分)(2)法国大革命(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巴士底监狱(2分)(3)独立宣言;1783三、问答题:共3小题,第34题12分,第35题8分,第36题5分,共25分34.(1)幕府将军(1分)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4分)(2)东亚、太平洋;华盛顿(3分)(3)1941;珍珠港(2分)(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日本大量***购运用物资,***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答对两条即可)35.(1)1953;重(2分)(2)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分)(3)30周年(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分)36.选项一:标题:天福山起义历史回顾:为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组织起义军登上天福山宣布起义。特委书记理琪作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庄重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胶东人们第一支抗日救国武装光荣诞生了。这支队伍以后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和人民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选项二:标题:邓世昌历史回顾:邓世昌,清末著名海军将领。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为了保护旗舰,他指挥致远舰撞向敌人的旗舰―――吉野号,被吉野号施放鱼雷击中,邓世昌壮烈殉国,他殉国后,威海人民为其建祠塑像,岁时祭祀。选项三:标题:马石山惨案历史回顾:1942年11月,日本侵略军驻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2万多日伪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冬季拉网式大“扫荡”。23日,敌人将未能突围的抗日军民约5000人围困在马石山区,并疯狂***了抗日军民500余人,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马石山惨案”。王殿元等18名勇士为让更多的群众冲出包围圈,全部壮烈牺牲。为缅怀烈士和遇难群众,当地***在马石山主峰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塔和抗日烈士纪念堂。选项四:标题:赤山法华院历史回顾:唐朝时,朝鲜半岛的新罗人张保皋在荣成石岛修建了赤山法华院,供来中国的新罗商人、僧人居住。839年,日本僧人圆仁法师一行来唐朝求法,在法华院滞留两年。“一寺连三国”成为中、日、韩三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本题评分要求:标题(1分)历史回顾:只要内含两个要点即可给分(2分)我思我想:只要能围绕主题表达出正确的认识、情感、感悟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