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意马西游记,西游记师徒五人代表了人的心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5 0
  1. 西游记中的如来,为何要用五行山去压孙悟空?
  2. 意马心猿是什么意思
  3. 三打白骨精是第几回(孙悟空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
  4. 心猿意马
  5. 西游记心猿意马的象征意义
  6. 《西游记》原著中看不懂的几个问题!
  7. 《西游记》心猿和八戒是什么意思?

刚刚在抖音***上刷到了一个关于《西游记》的新想法。里面的主播提到了一个词“心猿意马”,我觉得相当的有心思。

他说其实《西游记》里面根本就没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三个具体的人物。白龙马和孙悟空分别代表唐僧的心和意志。因为***开始就提到西天取经需要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白龙马就表示他一定要到西天去,唐僧不管走到哪里都要骑着白龙马,一步一个马蹄印。

然后他又说了几个有意思而又形象的比喻:去纽约要多长时间?问问我们自己的心。纽约到了吗?纽约长什么样子?非洲到了吗?非洲热不热?

心猿意马西游记,西游记师徒五人代表了人的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在想什么事情的时候,往往一个心思一动就会瞬间到达,正所谓心驰神往。时间空间并不能成为我们欲望以及心思的阻碍,毕竟想想又不犯法。

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其实就相当于唐僧由普通人修炼成佛的一个过程。在孙悟空最后成为斗战胜佛之后,他问佛祖能否取下金箍咒?佛祖笑而不语,然后孙悟空用手摸了一下头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紧箍咒。于是引出了一句佛理,汝谁缚?没有谁束缚你,只有你自己束缚你。

最后这个主播总结了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西天取经的过程:心与意志的搏斗。

原来心猿意马这个词还能这样解释?!长知识了。这样望文生义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ω)

西游记中的如来,为何要用五行山去压孙悟空?

心猿意马,汉语成语,拼音xīn yuán yì mǎ,意思是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出自汉代道典《参同契》。

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思维好像猴子在跳、意识像马在奔跑一样的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一颗浮躁不定、不平静的心。

心猿 :喻攀缘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里语本《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西游记》里心猿指孙悟空。

意马 :比喻难以控制的心神。《西游记》里心猿指孙悟空,意马指白龙马。

意马心猿是什么意思

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从来不犯错误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贵的是知错能改。

《西游记》中孙悟空曾经因为大闹天宫犯下大错,被如来佛祖用五行山封印了五百年。那么,为何佛祖不直接将他灭掉,而选择将他压在山下呢?悟空也是等到成佛之后才顿悟。

封印悟空的心魔

《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而言,除了去方寸山求学之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大闹天宫这件事情。孙悟空为何要大闹天宫呢?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孙悟空的心魔。

正如《西游记》第七回的标题所暗示的"五行山下定心猿"。此处的"心猿"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心魔,或者也可以说是"心猿意马"中的"心猿",指的就是孙悟空那难以控制的心思,孙悟空已经动摇了初心

所以,如来佛祖想要用五行山压的不是孙悟空这齐天大圣,而是他心中的"心魔",是他那无处安放的浮躁内心。

"五行山"的名字也很有含义,"五行"代表古代哲学世界中天地的本源,也就是组成大千世界的"金木水火土",同时"五行"也象征着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

彼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正是因为逃不过"贪、嗔、痴、慢、疑"这五个字,这便是孙悟空的心魔。如来佛祖所用的不仅有"五行山"还有"六字真言"。

据说这"六字真言"可以关闭六道生死之门,还能使所有的神仙听从指挥。"六字真言"其实就是一个心咒,能困住所困之人的心。五行和心皆困,六门皆关,悟空即便法力再高强,失去了逃离的***,也无法逃出这禁锢之中。

或许在这五百年之间,只要孙悟空想,动一动法力就能从这五行山下逃脱,毕竟当唐僧路过的时候,孙悟空告诉唐僧将帖子撕掉就可以救自己,而唐僧之前,有许多人经过孙悟空都没有求救。再者只是轻轻地将写着"六字真言"的帖子掀开,孙悟空就直接可以出来了。

可见,孙悟空并非不能逃脱,而是早已没了逃脱的心魔。孙悟空被如来佛祖打倒的,不仅是大闹天宫的能力,还包括大闹天宫的战斗斗志。悟空被压在山下的也是如此,不仅是人,还有着一直控制自己行为的心。

改正错误的机会

一开始孙悟空只是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孙悟空嫌弃这个官职小于是反下天庭。第二次上天时,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然而玉帝让他看守蟠桃园。这齐天大圣看守蟠桃园,怎么指望他能不捣乱,当然是将所有的大桃子都吃光,并且自顾自地睡了起来。

恰好,王母娘娘要开一个蟠桃会,于是派七仙女来摘桃子。齐天大圣于是问道这蟠桃会都请了什么人?七仙女将所有神仙的名字说了一遍以后,齐天大圣就不高兴了,因为并没有邀请他,"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

彼时的齐天大圣还是一只特别任性的猴子,当即就跑去宴会上面喝御酒、大闹蟠桃宴、**仙丹。吃了太上老君刚练好的几颗仙丹以后"丹满酒醒"了,孙悟空才想起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于是孙悟空拍拍***就回到花果山了。

齐天大圣这一闹,不仅破坏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还欺负了太上老君,大家一起告到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也觉得自己的面子没了,当即派一众天兵天将去花果山捉拿他。从玉皇大帝下令让人捉拿他的那一刻开始,其实三界就已经没有齐天大圣的容身之处了。

孙悟空错了吗?大闹天宫确实做错了,一开始孙悟空的初心是想要通过学习本领去保护自己花果山的猴子猴孙们,但是学成本领以后,他开始不满足最初的初心。

发现自己在天庭并不受重视时,孙悟空开始迷茫了,并且无意之中做出很多破坏三界和平的事情。对于天庭许多人来说,孙悟空必须灭掉,但是对于如来佛祖而言,孙悟空还是一块可以雕磨的"璞玉"。

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目的就是想将孙悟空从众人手中救下,给孙悟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拾初心,方得始终。

不负所望,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以后,也确实改变了自己。《西游记》第八回中,观音来到五行山时,孙悟空说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不像八戒和沙僧,孙悟空的修行,更是修心,西天取经之路是因为他已经知错并悔改,情愿修行。

帮助孙悟空开启真正的智慧

如来佛祖用五行山压住孙悟空的时候,用了封印"六字真言"镇住孙悟空的法力。在佛学中,这六字真言中的六个字代表的是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所用的微言大义,代表了不同的智慧,可以破除痴愚,也可以成就一切。

因而,如来佛祖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并用了"六字真言"封印他,其实是为了帮助孙悟空悟到"六字真言"背后的大义,开启真正的智慧。

孙悟空心中所谓的心魔,其实不过就是这世间的繁华太多,选择太多,因果太多,悟空无法从花花世界中看***正的自我。正如菩提老祖给孙悟空取的名字所言,孙悟空只有做到真正的"悟空",才能算是真正求学成功。

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段时间里,孙悟空其实获得的是一个思考的时间,如来佛祖希望孙悟空在山下悟得空性,也就是佛性,看清万物本质,不要执着于世间的虚妄之相。

最终孙悟空随唐三藏取经成功之后,如来封了孙悟空为"斗战胜佛"。"斗战"指的是修行精进,而"斗战胜"指的是"斗战殊胜"。

"斗战胜佛"指的不是孙悟空能力有多强,如果单纯看能力,在三界之中,无论是"燃灯古佛"还是"弥勒菩萨"都不是孙悟空能匹敌的。但是孙悟空能获得这个称号,归根到底是他能战胜自己的内心,做到全终全始。我们往往意想不到的就是,其实战胜敌人不难,要战胜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难的。

修行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出现心魔的干扰,而孙悟空悟到了"六字真言",克服了自己的心魔,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无所畏惧地走向正道。

也正因为孙悟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完成了心的修炼,在封为斗战胜佛以后,头上的紧箍也就自动消失了,因为此后的孙悟空再也不需要靠外物来压制自己,他已经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内心。

也正因此,孙悟空在成佛以后才顿悟如来佛祖最开始不是用金钵盂罩住他也不是直接灭掉自己,而将自己压在五行山下的目的。

如来佛祖给了孙悟空的不仅是一座压制他的"五行山"和封印他的"六字真言",更是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他除掉心魔的时间,也是给他成为"斗战胜佛"的机会。修行是没有止境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孙悟空正因为悟到其中真谛,才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三打白骨精是第几回(孙悟空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

意马心猿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的心思不定,像猴子一样跳跃不停。这个成语出自《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他聪明伶俐,机智过人,但同时也非常调皮捣蛋,常常让人捉摸不透。

1、心思不定:意马心猿的人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总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人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分心,难以取得成功。好动不安:意马心猿的人喜欢到处跑动,不喜欢安静地待在家里。

2、他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这种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效率低下。缺乏耐心:意马心猿的人往往缺乏耐心,他们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这种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放弃,不愿意去努力克服。

3、情绪波动大:意马心猿的人情绪波动较大,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心情时而高兴,时而沮丧。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情绪不稳定而给别人带来困扰。缺乏自制力:意马心猿的人往往缺乏自制力,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

心猿意马造句如下:

1、她的心猿意马让她在工作中总是容易分心,影响工作效率。

2、他的内心如同心猿意马,总是在各种欲望中挣扎。

3、她的心猿意马让她在生活中总是难以安定下来,总是想要追求更多。

4、他的心情如同心猿意马,一会儿想要这样,一会儿又想要那样。

5、她的心猿意马让她在学习中总是难以专注于一个主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6、他的内心如同心猿意马,总是在各种想法中徘徊。

7、她的心猿意马让她在工作中总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工作进度。

8、他的心情如同心猿意马,一会儿想要这个,一会儿又想要那个。

9、她的心猿意马让她在生活中总是难以安定下来,总是想要追求更多。

10、他的内心如同心猿意马,总是在各种欲望中挣扎。

心猿意马

唐僧四众各自象征什么?

《西游记》常出现一个成语,叫做“ 心猿意马 ”。“心”用来指孙悟空,第一回讲的是孙悟空修心的故事。孙悟空学道归来后,其“心”骚动不已,为了安抚他,玉帝给他封了个弼马温的职位。不料弄巧成拙,作为“心猿”的悟空遇到了马群,自然是“心猿意马”了,因此回目说他“心何足”,最终酿成了大闹天宫的乱局。直到如来佛出现,才将其降服,叫做“五行山下定心猿”。因此, 孙悟空象征着“心” ,这是毫无疑问的。白龙马则代表“意”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心猿意马

唐僧西天取经,意志坚定,代表的是“性”。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讲银角大王化为一名受伤的道士,欺骗了唐僧。这里道士就是“外道”,而“真性”代指唐僧。第五十五回《色邪*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说明 唐僧代表的就是佛性、法性 ,他一念向佛,执意往西天取真经,为佛门真性***。

《中庸》说:“ 率性之谓道 ”,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使“心猿归正”,“心”找到了“性”,跟随着“性”走向了西天取经的正道。朱熹说“未动而欲动者,意也“,白龙马象征的是动之端,因此取经初期要以它来做唐僧的脚力,是“意”驮着“性”带领“心”去西行。然而“心”还是顽劣不已,因此观音菩萨又赐给唐僧一篇 《定心真言》 也叫“紧箍儿咒”,用来降服“心”,使其重归法性,与“性”为一,同上正道。

至于猪八戒,他不是“性”而是“情”,第十九回八戒自己说“自小生来心性拙”,后来忽遇真仙,劝他“回心莫堕凡”,因此八戒才“听言意转要修行”。后来他功圆行满、得道成仙,被封为天蓬元帅。可惜八戒情缘未断,醉酒戏嫦娥,才被贬下界为妖。八戒在得知悟空是唐僧的***后,决定放火烧了云栈洞,并说:“ 我今已无挂碍了 ”。愿与心猿(悟空)一起跟随法性(唐僧)去西天取经。因此说“ 性情 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可见 八戒象征“情” ,他贪恋美色,好吃懒做,都是情欲的表现。至于沙僧,我们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讲。

心性情为一

三打白骨精始末

第十三回,唐僧离开长安前,众***都担心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唐僧闭口不语,只以手指心,众僧不解,唐僧说:“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又说“ 不由我不尽此心。 ”这句话十分重要,在此先按下不表。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起于第二十七回,这回开头写师徒四众西行遇到了一座高山,唐僧忽然感到担心,悟空便劝道:“师父 放心 ”。但是满山的野兽还是吓到了唐僧——“那长老马上 心惊 ”。作为法性的唐僧在此时心动、恐惧了起来,因此这一“心惊”便使得“种种魔生”,是整个***的端头。

唐僧脱离法性、心动之后,便与“心”的象征孙悟空发生矛盾,他因肚子饥饿而骂悟空“常怀懒惰之心”,不肯去化斋。悟空无法,只得奔南山找桃子来充饥。这里《西游记》写道“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说明 白骨精是由心魔而生的

心猿走后,便留下代表“情”的八戒守着唐僧。八戒看到白骨精变的女子,“就动了 凡心 ”,情欲又被挑动起来,引唐僧去见妖怪。这说明法性只要与“心”不谐,动了心,就立即受到“情”的引诱,坠入心魔中。

白骨精第一次劝诱

唐僧与白骨精攀谈,还是坚守法性,不肯吃她的食物,又近乎是在讲述儒家的心性***,教导妖怪遵守妇道。这时作为情欲的八戒只得在旁埋怨。在相持的时候,心猿悟空回来了,一棒打倒少女,白骨精只得脱逃。悟空指责唐僧“见他那等美貌,必然 动了凡心 。”“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这是在告诫唐僧守着法性,不要被情欲所乱,但唐僧却“羞得光头彻耳通红”,二者的矛盾自此酿成。这时“情”又出来迷乱法性——猪八戒便撺唆唐僧,让他念紧箍咒。最后,唐僧叫孙悟空回去。孙悟空便以报恩为说来劝,成功触动了唐僧的慈悯之性,使心性归一,矛盾得以化解。

于是,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妇,想来诱骗唐僧,不料孙悟空并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妖怪又得逃走。这一打又触怒了唐僧,使其乱了真性,又念起紧箍咒。唐僧此时已经不知是非,指责悟空是“ 无心向善 之辈,有意做恶之人”。八戒又以分行李的言语来添油加醋,都是“情”乱“心性”的象征。

最后孙悟空要求唐僧退了紧箍咒才能离去,唐僧说他也不懂什么《松箍儿咒》,悟空便说:“若无《松箍儿咒》,你还带我去走走罢。”唐僧没奈何,只得再饶他一次。这说明“性”与“心”是一体的,心性不能分离,因此唐僧即使法性暂乱也无法把已收伏的“心”放走。

造成心性最终决裂的是白骨精的第三次变化,她变成了一个念佛的老者,这让唐僧一见到便大喜。八戒又即时挑唆,道:“师父莫要夸奖,那个是祸的根哩。”他用偿命、流放、充军来吓唬唐僧,使其 恐惧之心 重起。悟空在心里考虑,如果打杀妖怪恐怕又激怒师父,但不打杀她又不行,最后还是决定打杀白骨精。

那唐僧在马上见悟空行凶,“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这代表恐惧已经彻底吞噬了法性。八戒又趁机说:“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使法性失控后,跟着情欲走,与心决裂。所以唐僧又念动咒语。悟空百般辩解,八戒必百般进谗,唐僧又耳软,反复转念,最终还是 决定跟随情而抛弃心 ,一怒之下贬走孙悟空。悟空还是以《紧箍儿咒》为由,劝说心性不可分,不料唐僧居然说“我再不念了”,而且写了一纸贬书,最终还是贬走了孙悟空。

圣僧恨逐美猴王

三打白骨精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果不其然,在悟空被贬走后,事实证明了“情”的无能,不是使“性”走向西天的正确引导。

第二十八回,“心猿”在离开了率性的西天正道后,又回到了花果山继续为妖。而保护唐僧的首要重任也轮到了八戒的身上,八戒这个情欲的象征,虽然成功逼走心猿,占据性的地盘,但他不是性的正确引导,他在挑唆方面很有能力,在担重任的时候却非常无能。所以唐僧差八戒去化斋时,八戒却抱怨:“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娘恩。公道没去化处。”最后他竟然撇下唐僧,偷偷的睡大觉。这说明修行道术想依赖“情”是不可能的, “情”能把修道者带离正途,而且中途再把他丢弃,使其陷入迷误中

果然,八戒久去不归,唐僧在林中解闷,结果迷了路,误把妖塔当佛塔,被黄袍怪抓走。幸得宝象国三公主相救,得以逃到其父王那报信。后来又因八戒夸口贪功,引得妖怪来寻唐僧,把他变成了一只老虎,西天取经路可以说彻底无望了。

此时,沙僧被捕,唐僧变虎,作为情欲的八戒又打起了退堂鼓,想分行李回高老庄。而然代表“意”的白龙马仍有去西天的念头,与妖怪交手不胜,才叫八戒去找“心猿”,因此回目说“ 意马思心猿 ”。

意马思心猿

八戒被白龙马说动了,便说:“也罢,也罢。你倒这等 尽心 ,我若不去,显得我不 尽心 了。”这里 “尽心” 二字便是唐僧说过的“不由我不尽此心”。修行者虽然被情欲迷失正途,但如果一念顿悟,想要“尽心”,这就说明离消灭“心动”,消灭“心魔”不远了,因此事情开始在这出现了转机。

情欲是如何做到“尽心”的呢?八戒来到花果山后,只是好言劝悟空重回正途,但悟空并不听。八戒只得用恩情来游说他,这一说已经松动了几分,八戒又想到“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便用邪魔来激怒悟空,这一怒使悟空顿然醒悟,重新弃魔从佛。 “情”与“心”的矛盾成功化解,一同走向了追随“性”的正途。 很快,悟空便降服了黄袍怪,解救了师父,了了此局。

由此可见,三打白骨精其实是围绕唐僧西行前说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句话来叙述,并强调“尽心”的作用。“心”一被触怒,就要动,与法性分离,一分离法性就会被情欲迷惑。故唐僧一怒,必使其贬离悟空。离心之后,情欲就会把法性带入迷惘中,失去正途,心魔由此而得以入居为主。此时,只能通过“尽心”来驱使心魔,让情欲为心魔而怒,意欲重归正途。故悟空一怒,必降妖伏怪,解救唐僧。最终“心”“性”“情”又重归一起,共同走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

西游记心猿意马的象征意义

这个成语很有意思的

我听《九九八十一》这首歌,在网易云有这样的一个评论说“唐僧在西天取经的时候其实只有自己,从来没有什么孙悟空,也没有什么西游记,师徒五人,其实只有唐僧,其他四个,都是唐僧的心魔。途中的磨难,都是唐僧内心的磨砺——定住心猿则悟空,拴住意马便化龙,戒贪戒色共八戒,戒杀戒嗔是悟净,身心纯净朝佛祖,心之所在即西天。”

所以每一次想发火或者心态眼看着守不住的时候就想着:心念在哪里?我在哪里?心念这个东西可狡猾了,你不操控它的时候它趁你不备操控你,等你一顿咆哮以后发现:得!又上当了。当你在情绪上头的那一刻观察它,你就又会发现它嗖的一下就没了,不知道去哪了。就像一个滑不溜手的泥鳅一样。

而且诵经的时候或者冥想的时候会发现各种想法在心里来了又走,总是不断,所以我说心猿意马这个词非常有意思。它就是人本身的状态。

捆住心里那只上蹿下跳的猴子便能得到悟的本事,一切都是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说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既然都是空的,那一切念也都是无用,一切情绪也都无用。

虽然道理很容易就明白,但是想要做到不是很容易的,需要在经历中反复的练习。有的人因为不会说话而遭受磨难,有的人因为想的多而遭受磨难,所以大家的事情看似相关其实毫无关联。与人相处过程中也不过就是那人的话成了你练习的课题,你的想法成了他的课题而已。大家都是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业障自己消。

一个空字解一生。

《西游记》原著中看不懂的几个问题!

修行的人把心肺比作猴子,司心志,为阳。肝肾比作猪,司人七情六欲望为阴。脾胃五行属土为调和阴阳之体称为“沙和尚”。意马上的人称为“元神”,猴猪和尚又称金公木母黄婆,对应铅汞与朱砂,这是炼丹三要素,因此马上之人又称“三藏”。古人修行讲禁欲。男子不泄精为擒白龙,女人闭月经为斩赤龙。而龙马的另一个身份:“西海龙王三太子”。

孙悟空五行属金,人的本心;猪八戒五行属木,人的本欲;沙悟净五行属土,人的本性;小玉龙五行属火,人的本意;唐玄奘五行属水,人的本体。西游记原著便是这样。

《西游记》心猿和八戒是什么意思?

1、孙悟空归依正果,六名小完蛋

2、: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出 处: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心猿在这里指孙悟空吧,意马可能指白龙马

3\六名小贼: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也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抨击,看过就知道,为什么神仙的亲戚呀坐骑呀犯错了,如回去就行了,为什么不灭了呢?简单点吧,哈哈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在修道方面:

心猿归正,意为心性澄净,不外逐求,还于本位!

六贼无踪,六贼指六识;无踪意指六识总源心性受伏(上句所释),故得六识不再迷源作恶。

证明处在十四回前面的诗: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请细参。

在***上:

心猿归正,猴王归顺唐僧受金箍。

六贼无踪,就是那六小毛贼了。

六个小毛贼名字:

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其实是眼、耳、鼻、舌、身、意,总共六识!(你明知故问)

心猿意马:修心参看猿猴,行意还观龙马!马尚躬行,能致千里;猿喜攀缘,调伏之结所在。

孙悟空:损 悟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为损之出处也;悟空,是入佛门之瓶颈也。

别忘了,《西游记》有个他人起的别名《西游证道书》,里面处处有***,至于《西游记》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有心人自当有所分晓,吾又何必强为说。

汝确是有心人!祝福你!

在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融合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这两种文化。《西游记》里边很多人都是通过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给自己定义的。其中西天取经的五个取经队员都有各自在道教和佛教的定位。人的五脏对应着天干地支,心和肺对应的是申,心肺属于火,道教把心肺之火比喻成火炼的猿猴,猴子上蹿下跳正是应了五脏的心之相,所以道教会把猿猴称作心猿。佛教认为人要去历练,去游历才能达到锻炼心智的目的,所以心又被称作行者,心猿也正是对应着行者,心要修炼到一个最圆满的境界就是“空”也就是悟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西游记》中的心猿和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