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汲汲的拼音,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5 0
  1. 孜孜汲汲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2. 医圣张仲景留下了药方和警世名言
  3. 医古文捷径成语通的内容摘引
  4. 写出你对张仲景的评价
  5.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意思
  6. 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
  7. 古代名医名言名句大全
  8.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张仲景为穷人治病的 故事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张仲景治穷病

 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孜孜汲汲的拼音,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张仲景治病的 传说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

 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询问了**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说叫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哈哈!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没有啥病呀,他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

 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去!?家人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门。

 晚上,张仲景回来听了,心里十分气愤,他问儿子:?你果是看得真

 儿子说:?确确实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啦!?

 张仲景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府台,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张仲景见府台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函!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我要亲自给令爱诊脉医病!?

 府台一听大喜,忙说:?区区小痒,何劳先生大驾呀!?说着就要设宴款待。

 张仲景说:?还是先给令爱诊病要紧。?府台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

 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端坐给小组抚脉。

 张仲景一抚脉,果然此妇向孕六七个月啦!就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姆指,把药弹进**嘴中,又叫端来开水,**喝了。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爱到耳房观察,一会儿说会好的。?

 府台十分感激,摆上酒宴招待。他刚端起要敬张仲景酒,耳房边传来了**的***声,府台有诧异,张仲景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爱顷刻就会痊愈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府台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些绅士名流也惊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头接耳暗暗发笑。

 张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着府台说:?现已真相大白你们口口声礼义廉耻,干的却是男盗女娼呵!?府台和夫人听了,气得晕了过去。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气,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张仲景的人物精神

 情形介绍

 一、张仲景医学影响

 《医学三字经》?< 附录阴阳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二、张仲景对医学生学医的愿望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三、张仲景医学传世

 《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伤寒论》是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情形解析

 ?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从张仲景医学传世情形可知,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如?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

 情形讨论

 从《医学三字经》指出的?活人之道?一语道明确医学的重要性及用途,医是面对生死的事。坚守活人之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对医学生的愿望是?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坚持博识尚术,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医学传世?《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成《伤寒论》;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这几点说明珍惜古书并且整理、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坚守活人之道,坚持博识尚术,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张仲景治学精神,万望后生们谨守之。要明白医学是一种学说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崇尚博识而防止?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对《道德经》、《易经》、《史记》、《汉书》等中国历史 文化 方面的?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中医学说需要继续训诂、发展、创新,如张仲景在创新医著时参考过的《素问》、《九卷》,其中还有很多学识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且因《黄帝内经》在编著、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通***字、错别字、脱简字、又经后世医家补编、重组等情形,又因解读 方法 还是沿用旧制,其中有的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内经曲解,务必要继续进行整理、注明、论证等。

 因此建议大学本科 毕业 生们志愿转从医学者,进入医学院校重读大学之后,参加医疗实践活动,且国家给予资助以推动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观汉代张仲景、明代朱丹溪、清朝薛生白等医学流派大家,除具备聪明资质都是具备了很丰富的中文知识的,是推动了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的典范。

孜孜汲汲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土,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推名利是务,崇怖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资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失!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味味,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来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医圣张仲景留下了药方和警世名言

词目,孜孜汲汲,发音,zī zī jí jí,释义,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引用,《女仙外史》第八十四回 吕师相奏正刑书 高少保请定赋役 ...也。其丁有人盯门盯匠盯灶丁之别,其额有上、中、下之等第。小民 孜孜汲汲 ,日不暇给,而纳一丁之上者,几至一两,下者亦有数钱;岁... 《全唐文》第05部 卷四百六十七 ...追鉴往事,惟新令图,循偏废之柄以靖人,复倒持之权以固国,而乃 孜孜汲汲 极思劳神,徇无巳之求,望难必之效,其於为人除害之意,则... 《全唐文》第07部 卷六百三十五 ...分食以食之,无不至矣。若有一贤人或不能然,则将乞丐不暇,安肯 孜孜汲汲 为之先後?此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耳,与鄙人似同,而其... 《全唐文》第08部 卷七百六十七 ... 覆载之中,胸有心者有其谋。然其谋则必为已,而鲜为人也。故有 孜孜汲汲 力於谋者,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 ...追鉴往事,惟新令图,修偏废这柄以靖人,复倒持之权以固国!而乃 孜孜汲汲 ,报思劳神,徇无巳之求,望难必之效乎!今关辅之间,征发... 《包公案》第十一回 判石牌以追客布 ...吾今唤汝训诲,汝能遵依吾言,当思祖德之勤劳,怀念父功之刻苦, 孜孜汲汲 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勿守株待兔以恋娇妻,当收赀... 《伤寒论》伤寒卒病论集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 《包公传(百家公案)》第十一回 判石牌以追客布 ...吾今唤汝训诲,汝能遵依吾言,当思祖德之勤劳,怀念父功之刻苦, 孜孜汲汲 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勿守株待兔以恋娇妻,当收赀...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二十中 ...梓宫之未还,念两宫之未复,不惮屈己,与敌议和,夙夜焦劳恳切, 孜孜汲汲 ,惟恐后时,特以众论未同,故未敢轻屈尔。幸而日者上自朝...

医古文捷径成语通的内容摘引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历经战乱,现存世已更名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广为流传,为医家圣典

《资治通鉴》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纵观中华浩瀚文明史,仙圣辈出,尽展风流。音乐、绘画、文学、书法、医药、茶艺、兵法,神迹处处,仙气漫漫。五千年华夏文化,滋润神州大地,泽被举世苍生。古代仙圣之***与斐然成就,辉映传统哲思与道德精神,教化人心,启迪后代。

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名医,于公元210年左右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巨著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原则,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家、国外医学界的推崇,被称作“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此书在后世分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清代医家张志聪有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据不完全统计,自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此书及其所列方剂对朝鲜、日本、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本医学会“最高功勋奖”得主大冢敬节曾说:“《伤寒论》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著。”

张仲景在元朝和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为其供奉香火。上世纪的“***”期间,在河南南阳,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和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里的展览品被洗劫一空。

(微信搜索 新正述传统文化 公众号 看更多好文)

张仲景勤求古训?医术高超

张仲景年少时即钦佩扁鹊的医术,因而酷爱医学。他10岁那年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一直刻苦学习,不畏艰辛。张仲景“勤求古训”,仔细研读古代医书,当时人们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他还“博***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方药,对民间的多种治疗方法都加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诊病和学习时,他每每“考校以求验”,一丝不苟。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他在《伤寒论》的序文里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西晋医学家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看病的轶事。

王仲宣二十多岁时,一天张仲景见到他,对他说:“你患病了,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再过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可免此难。”王粲听闻此言感到不快,没有吃药。过了三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问他可否服药。王粲称已经吃了。张仲景看出他并未用药,说:“你为何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粲没有作声。二十年后,他的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一百八十天后就死去了。

张仲景竟然可以预见二十年后的疾病和发作细节,连时间也掐算得精准无误。不仅如此,他还能够提供消除病患的妙方。只可惜,患者不听他的诊断,最终结局应验了医圣所言句句属实,令后人叹服之至。中国传统医学绝妙非凡,蕴含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神通功能等诸多***,现代西医望尘莫及。

《伤寒论》序言警醒世人

张仲景留下的,除了诊病的原理和方剂,还有人生的重要哲理。

《伤寒论》原序里写:“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这一段的大意是,大自然分布着五行之气,以此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著五行之常气,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变化难以穷尽,***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张仲景还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张仲景确实是圣人,他在论述医方时,也阐明了做人的道理。他指出,当时社会上的读书人都不重视医药,也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反而争着追求荣华权势,仰望权势豪门,把名利当作唯一重要的东西,结果外表虽然华贵,而身体内里衰败。

皮都不存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恰好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在无神论和斗争哲学的作用下,人们抛弃了传统道德、祖先的遗训及文化技术精华,奔忙在舍本逐末的危险道路上。

一千九百年前,一部《伤寒论》开辟了中国及亚洲医学的新局面,拯救苍生无数。今天,在张仲景的故乡,历经朝代更替,又经过***浩劫,传统中医的精髓已渐失传。现代社会的国人被无神论灌输后大多不相信神力、神通,认为顺应天道五行的中医不合时宜。不仅如此,许多医师和药品制造商连救世济人的基本原则也丢掉了,庸医、***药泛滥,甚至毒疫苗被注入人体,害命没商量。人若无德,仁心、仁术、良药也难寻。

身为华夏子民,我们应当珍惜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从为人处世,到治理天下,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可以从传统价值观中获益无穷。抱朴求真,谦卑自省,这样的人生定会丰满、快乐,这样的社会也将繁荣、昌盛,远离灾祸。

写出你对张仲景的评价

“不可救药”,“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治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中的“药”字就是这种用法。

“胶柱鼓瑟”,“胶”和“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诸医论》:“李东垣医如丝弦新絙,一鼓而竽籁并熄,胶柱和之,七弦由是而不谐矣。”

“可歌可泣、七嘴八舌”,名词“歌、嘴、舌”,活用为动词“唱歌、说”。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中加点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不以下问为耻;认为古代正确,认为现代错误;不认为千里远。

“甘之如饴”,“甘”是意动用法,“认为像饴那样甘甜”。范缜《神灭论》:“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文中“甘”是意动用法,“以(种地)为乐事”。 “文过 饰非 寻踪 觅迹”,既有避复,也有修辞中的复用,“文过”和“饰非”、“寻踪”和“觅迹”都是同义复用。“文和饰、过和非、寻和觅、踪和迹”都是避复。

“不知好歹 不知甘苦 举足轻重 危急存亡”中“好和歹、甘和苦、轻和重、存和亡”都是反义复用,语义偏于加点的词“好、苦、重、亡”。

“风雨飘摇 遮人耳目 凛若冰霜 无关痛痒”中“风和雨、耳和目、冰和霜、痛和痒”是连类复用,语义偏于加点的词:“风、目、冰、痛”。 一个成语可以包含多种语法现象,少则三五种、多者十数种。如:

“莫余毒也”原意是: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现多指毫无顾忌,可以为所欲为。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这个成语包含着五种语法现象。(1)否定副词。莫,否定副词,意为“没有人”、“不要”;(2)代词。余,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3)动词、谓语。毒,危害,谓语动词。(4)叹词。也,叹词,可不译,也可译为“了”、“啊”、“呀”;(5)宾语前置。莫余毒,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余“前置于谓语“毒”前,指莫毒余。在成语“人莫予毒”中,“人”是修辞中的借代,全体代部分,用所有人代指一些人;予,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还依附在哪儿?比喻事物失去基础不能存在。这个成语包含了十种古文语法现象。(1)用典。修辞用典中的明引,语本《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 后来亦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伤寒论·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章炳麟《答梦庵》:“训故未通,而以微言相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反问。修辞中的反问,用肯定的问句表示否定的回答,意为皮不存,毛无以附。(3)疑问句。属于疑问句,即提出疑问的句子。“安”“焉”均表示疑问语气。(4)名词、主语。“皮”“毛”是名词做主语。(5)动词、谓语。“存”是自动词(不及物动词),“附”是他动词(及物动词),均作谓语。(6)否定副词。“不”是否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存”。(7)结构助词。“之”是结构助词。主语 + 之 + 谓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不必对译。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使主谓词组成为单句的结构成分,二是使主谓词组成为语义未尽的分句。“皮之不存”属于第二种情况,主语“皮”和谓语“不存”能单独构成句子“皮不存”,“之”用在其间,使主谓结构句语义未尽,成为分句,故后引出“毛将焉附”分句。(8)时间副词。“将”是时间副词,意为:将要。(9)疑问词。“安”、“焉”,是疑问词,通常询问处所,有时也询问原因,译作:“哪里”、“哪儿”、“怎么”等,“安”常作状语和宾语,“焉”常作状语。(10)宾语前置。“焉附”是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往往置于述语之前。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于述语“附”之前,“焉附”即“附焉”。焉,哪里;附,依附。意为: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里呢?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直译是:一只犬为形而吠,百只犬为声而吠。意译是:一只狗看到点影子叫起来,许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这个成语包含着十种语法现象。(1)数词状语。数词“一”、“百”,做状语。(2)虚数。“百”是虚数,表示足数,或多数,这里表示多数。(3)省略。省略量词“只”,应为“一只”、“百只”。(4)名词主语。“犬”是名词,作主语。(5)谓语动词。“吠”是动词,作谓语。(6)为动用法。“吠形”、“吠声”是为动用法,为形而吠,为声而吠。(7)介词省略。也可以理解为,“形、声”前省略了介词“以”,译为:因为。“以形、以声”作谓语动词“吠”的状语,因为形,因为声。一犬吠[以]形,百犬吠[以]声,意为:一只犬是因为形而吠形,百只犬则是因为声而吠。(9)补语。介宾词组“以形”、“以声”充当不及物动词的“吠”的补语,译时变为状语。(10)层递。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是修辞中的层递。

多数成语至少包含两三种语法现象,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为:培植树木只需要十年,而培养人才则需要更多年。这个成语包含三种以上语法现象,主要有:(1) 数量词。“十年”、“百年”是数量词。(2)名词活用为动词。“树“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培养、培植”。(3)层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修辞上的层递。

“土崩瓦解”(1)词义范围的缩小。“瓦”是词义范围缩小。古代词义范围大,泛指陶土制品,如瓦罐;现代词义范围小,专指房屋上的瓦。(2)本义和引申义。“解”,本义是判,表示分,分开,分离。引申为分裂、解体。(3)“土、瓦”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比况,“如土崩塌,瓦分解一般”;比喻事物的分裂,彻底溃败,不可收拾。《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口诛笔伐”(1)“口、笔”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工具、方式,用口诛,用笔伐;(2)“诛、伐”同义,是修辞中的同义避复;(3)口诛笔伐是修辞中的互备,指用口笔诛伐。

“字斟句酌”(1)“字、句”,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列举,意为:每字每句。(2)斟、酌,是修辞中的避复;(3)字斟句酌是修辞中的互备,指每字每句斟酌。

“南征北战”是修辞中的互备,指“南北征战”。“南、北”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位置、趋向,在南北征战。

“风花雪月”既表现了修辞中的借代,用“风花雪月”普通之物借代为特定的春夏冬秋,同时也表现了修辞中的错综,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应为:风花月雪,这里错序为“风花雪月”。以显示语句的生动。

“沉鱼落雁”是使动用法,“使鱼沉,使雁落”,同时也表现了修辞中的夸饰手法,美貌能使鱼沉雁落。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意思

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

张仲景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鹊,他制定了医家“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等六不治行为准则,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技术要求。

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给皇帝和达官看病,也给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治病。他特别体恤民生疾苦,不开高价处方,尽量***用常见、地产、便宜的药物

他看病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保证医疗质量,反对“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态度。

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遵纪守法的医德品质。

张仲景批判那些“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势利之徒。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国与活人一样重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中讲病因时,曾把”养慎”,即小心谨慎地保养身体和“无犯王法”作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对患者的要求,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带头遵纪守法。市场经济的今天,医药卫生工作者很容易涉足于***,或在诊治异人时出现性犯罪,“无犯王法”这一告诫,值得广大医患人员记取。

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

中医讲究传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众方,业务上进步很快。早年间,他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伯祖要求他两年内将几十本医书全部读完。为专心读书,张仲景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内,让人将门窗堵死,只留下一个递饭送水的小洞。就这样,他读完了《难经》、《黄帝内经》、《胎胪药录》等医学名著,并背熟数千条汤头歌。

张仲景在内科医技已相当有名的情况下,听说襄阳有名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数百里,前往拜师。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令“王神仙”疑虑尽消,倾心教授。

张仲景也曾为弄清断肠草的毒性,细品毒草,几乎死去。张仲景精研攻学,后来医者赞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医也。”

四、是谦和谨慎、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医风学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在东汉后期,他敢于挺身而出,反对为当时统治者所鼓励和提倡的谶纬迷信,反对巫祝。他继承了王充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的无神论观点,提出了“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的无神论思想。他反对用鬼神迷信来解释疾病。

他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致病的原因,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关于医德的名人名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意思是“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一、《伤寒论》

本句话出自《伤寒论》的序章,《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指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二、序章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三、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

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碰上祸患,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

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

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

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

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

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

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

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古代名医名言名句大全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梦龙《警世通言》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运动的需要》

治急要有胆有识,治慢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朱丹溪《格致余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陶行知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华

健康的开始在于知道自己的疾病,在于愿意服医生开给他的处方。--塞万提斯

长寿之道在于我有快乐的性格。--阿巴斯?哈萨

疾病是逸乐所应得的利息。--培根

酩酊是暂时性的***。--罗素

生命在于运动。--卢梭

身体是你终身必须携带的行李。行李超重越多,旅程越短。--A.H.G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健康只有一种。--白尔尼

有这么三位医生:第一位叫节食,第二位叫安静,第三位叫愉快。--毫厄尔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预防胜于治疗。--狄更斯

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避 讳

《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文 体

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

引用

河间金栋 2015/7/3 22:16

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

杨佃会 刘一凡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

1、序之源流

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

2、序之位置

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

3、序之作者

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

4、序之内容

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

[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4,2377

[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