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名责实,虚伪不齿_循明责实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26 0
  1. 诸葛亮的成就
  2. 诸葛亮,我想一睹您的遗容,可怜生不同时代,死不同穴!
  3. 诸葛亮用兵行师皆本仁义,自三代以下,未之有也。什么意思?
  4. 诸葛亮的历史客观评价有哪些

王勃-对诸葛亮的评价:“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杜牧-对诸葛亮的评价:“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31]

循名责实,虚伪不齿_循明责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穆-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常璩-对诸葛亮的评价:“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孟获-对诸葛亮的评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刘晔-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25]

杜黄裳-对诸葛亮的评价:“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30]

郭冲-对诸葛亮的评价:“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孙樵-对诸葛亮的评价:“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张辅-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27]

王羲之-对诸葛亮的评价:“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28]

康熙帝-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云-对诸葛亮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张悌-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吕温-对诸葛亮的评价:“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王通-对诸葛亮的评价:“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刘禅-对诸葛亮的评价:“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乾隆帝-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32]

洪迈-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32]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26]

袁准-对诸葛亮的评价:“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马良-对诸葛亮的评价:“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尚驰-对诸葛亮的评价:“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司马炎-对诸葛亮的评价:“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杨洪-对诸葛亮的评价:“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张裔-对诸葛亮的评价:“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曾国藩-对诸葛亮的评价:”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36]

王维新-对诸葛亮的评价:“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苏轼-对诸葛亮的评价:“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何去非-对诸葛亮的评价:”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元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32]

陈元靓-对诸葛亮的评价:“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35]

刘祁-对诸葛亮的评价:“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34]

傅玄-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贾诩-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善治国。”[24]

孙权-对诸葛亮的评价:“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习隆、向充-对诸葛亮的评价:“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聂文豹-对诸葛亮的评价:“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33]

崔浩-对诸葛亮的评价:“夫亮之相刘备,当***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29]

陈亮-对诸葛亮的评价:“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杨戏-对诸葛亮的评价:“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八阵图·刘禹锡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提起诸葛亮,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历代的诗人和民间都有很多精彩的诗句和对联来描述其不凡的业绩.

过去有这样一幅对联概观诸葛亮平生业绩,倒是非常传神.也是历来神化了的观点.当时的上联出来后,很久无人对出,几成“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早年游三峡的时候逛白帝城,那有个托孤堂,里面就有这样的一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刘备头上缠着绷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儿子,床的旁边站列着诸葛亮和一班大臣.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行将就木的他担心蜀国的未来和儿子们的安危,也怕孔明夺位,就故意试探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的话,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实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诗圣杜甫有一首五绝描绘诸葛亮和此时情形很恰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前两句极言诸葛亮之功名,后两句所说兵败东吴,遂成千古遗恨.此时,三国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国再也无所作为.只能修养生息,以待天时.

看三国每每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总觉得沉闷和伤感,特别是以弱小的蜀国去攻打强大的魏国实在是勉强而为.蜀中大将魏延几次劝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没有考虑,我虽然不懂兵法,可也觉得如果老是兵败的话,应该考虑变换另一种策略.

再看现代人的观点:《武侯叹》/徐文华

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

初看此诗有点别扭,细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它很新颖,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汉家正统和历来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是《武侯叹》的作者却很清醒,他提出的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何尝不是带点悲彩?过去的那种为主尽忠、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可以说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体现.

真正怜惜诸葛亮的是杜甫,他还有两首七律写诸葛亮的,对其评价极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让后人留下多少叹息!***如诸葛亮跟从曹操,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那时的中国早就统一了!

诸葛亮的成就

相反的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极高也是最为中肯的,一句?管萧之亚匹矣?就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是何等的推崇,把他比作春秋之管仲,西汉之萧何。而管仲萧何又是何等人,诸葛亮等于此二人相提并论,也说明了陈寿对他的能力人品都是肯定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一段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但凡会些古文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段话大部分都是陈寿对诸葛亮的不吝赞美。把他比作春秋之管仲、西汉之萧何,只有最后一段话

然年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多少也是表达了陈寿对诸葛亮连年北伐而未能成功的失望,认为他并不擅长临机应变,缺乏作大将的策略。

不少人都以为陈寿是西晋人,其实严格来将他是

三国及西晋

时期人。陈寿出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年),一年后(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263年蜀汉为曹魏所灭,这一年陈寿三十岁。陈寿作为益州士族,他的老师是在蜀汉担任光禄大夫的名士谯周。陈寿在蜀汉时期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一直活到了西晋元康七年(2***年),也就是说陈寿历经三国和西晋两个时期,特别是他在蜀汉多年为官,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后辈,对当时蜀汉的情况也较为了解,这对于他为诸葛亮立传,公平公正的评价诸葛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也因此陈寿的《三国志》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描述也更加的严谨和权威,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最公平中肯。

不仅是陈寿这样的史学家,三国时期一些重量级的人物对诸葛亮也推崇有加。比如吴大帝孙权对他的评价就极高

丞相受遗辅佐,国富刑清,虽尹伊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一远过?。

将诸葛亮比作辅佐成汤灭夏的尹伊,辅佐周武王的周公旦,这是何等的超凡溢美。与诸葛亮同年去世的曹魏重臣刘晔评价他是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纵观古今,无数名人对于诸葛亮之评价都较高。当然,也有如司马懿者,对诸葛亮是毁多于赞,甚至还带些鄙夷和蔑视,什么?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如此恶评自己的一生对手,可见司马懿的心胸也是极其狭窄的。

陈寿作为诸葛亮的后辈,曾在蜀汉朝廷为官多年,与蜀汉后期的不少重要人物多有交集,这对于他由蜀入晋,决心撰写《三国志》提供了不少真实的材料,也正因此,作为蜀人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蜀汉历史的着墨是最多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后代为前代修史之惯例,但陈寿的情况显得很特殊,因为他是由蜀臣入仕晋朝的,经历了蜀汉的衰落到灭亡,显然对蜀汉历史有着更多的了解,如在曹魏时期担任郎中的史学家鱼豢私撰的记载魏国历史的史书《魏略》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权威。

当然,陈寿对诸葛亮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相信也不仅仅只是对他的崇拜,修史者重在尊重历史,该如何概况诸葛亮的一生,陈寿也是从很多角度去分析,不管是为官还是扶民还是做人,诸葛亮在陈寿眼里都堪称是无可挑剔的,能把他与春秋的管仲、西汉的萧何相比,足见诸葛亮之才能不在此二人之下,而诸葛亮同样在自己的《隆中对》中自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没有真才实学,谁又敢如此自夸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不多的篇幅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对他军事、政治上的贡献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然,由于诸葛亮连年用兵,蜀汉终至灭亡,作为蜀汉灭亡的见证者,一个亡国之臣,陈寿的内心也是无比痛苦的。但他并没有将蜀汉灭亡的责任归罪于诸葛亮一人,而只是认为他在北伐决策上并不擅长临机应变,缺乏作大将的策略,这也是陈寿对于诸葛亮评价中较为中立的一句话。世无完美之人,但诸葛亮已近乎于完美,陈寿作为一个史学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大体代表了当时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我想一睹您的遗容,可怜生不同时代,死不同穴!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

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

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

生平与功绩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年

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

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

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

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

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

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

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

深入不毛,***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

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

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

山。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隆中对) 》

《悼周瑜 (悼周瑜) 》(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前出师表) 》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

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 ( 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子书) 》

《诫外甥书(诫外甥书) 》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 (马前课) 》(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

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

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器械制作方面:一发十矢连弩,划车弩,运输的木牛流马,鸡鸣枕,诸葛行锅,褊袖铠帽,锌于鼓,还有很多器械不一而具,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农业方面:诸葛亮培育良种、改良土壤、创制农具、实行 种间作等农业科技。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庶事精炼,物理其本。”

美学素养和艺术成就:

音乐:《中兴书目·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徵取象之意。

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 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由此可见诸葛亮集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于一身,集声乐、器乐和作曲作词于一身的音乐天才,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

书法:

《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

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我国书法历史上的成就

绘画:谢希夷《琴论》讲:诸葛亮父子皆长于画。

《华阳国志.南中》记:其俗徵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牵羊负酒, 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又与瑞锦铁卷,今皆存。

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文学方面:

诸葛亮主要在于散文的写作,同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特色.

清代学者张澍辑录,诸葛亮留存下来的约有199篇,其中包括有对策、诏、表、书、教、军令、兵要、铭、记、将苑等。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应用性文章,不是纯文学性作品,但它们都是诸葛亮一生思想言论的精华.

其代表作有:《出师表》《隆中对》《梁父吟》

建筑方面:

袁宏的《汉纪论》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并说:“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

司马懿到查看蜀军营后,由衷地感慨道:“诸葛公,天下奇才也。

《典略》记:“诸葛亮相蜀,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

军事方面:

注重革新军械、装备;

推演阵法作“八阵图”;

治军为将有道,用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形势分析高瞻远瞩;善观大势,未出世便预知三国鼎立。

诸葛亮涉猎群籍,博学多识,他不仅广学儒、法、兵、道等各家经典,而且重视学习各种工艺技巧和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他也热爱文学、书法、绘画、棋艺、音乐等文化艺术。他吸收各家之长集于一身,即所谓“融铸九流,自成一家”。他不囿于一门一派的门户之见,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领域之内,而是综合性的、广泛的、多方位的去把握当时社会的文明成果,使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美学素养。他强调的只是学与用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诸葛亮真可畏千百年来全世界只一遇的德、智、才、学、体等全方面的天纵奇才。

诸葛亮用兵行师皆本仁义,自三代以下,未之有也。什么意思?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诸葛怀 诸葛果(女儿)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主要事迹:躬耕南阳 隆中对 过江作说 白帝城托孤 南征孟获 北伐曹魏六出祁山。

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这样写诸葛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出师表《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略

诫子书:略

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晋朝时皇帝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武侯墓

据说诸葛亮死后埋在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外的定军山,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浏览定军山。

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

四川省会成都市南郊建有***。为蜀中旅游名胜。

诸葛亮的历史客观评价有哪些

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

出处: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原文选段如下: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

诸葛亮评价

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三国志》中亦附有陈寿在《诸葛亮集》中的序言。

而《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谈论诸葛亮的功绩。

 人心是最为复杂的,往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亲朋好友,也不是一起生活多年的结发之妻,而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有遇到过许多对手,比如东吴的文臣、曹操账下谋士,但这些人对诸葛亮都产生不了威胁,唯独司马懿可以称得上是劲敌。以下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诸葛亮的评价1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诸葛亮的评价2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所谓既得陇,复望蜀,在蜀汉方面,获得陇右不仅可以打破曹魏对蜀国的包围,还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关中。反之,陇右控制在曹魏手中,不仅可以屏护关中,还可以从侧翼包围汉中,并且直捣蜀汉腹地。(邓艾灭蜀,正是以陇右为基地,蒙哥攻蜀,也是从甘肃陇山出发)

 所以,从诸葛亮北伐开始,双方的主要战场就是陇右。

  诸葛亮的评价3

 姜维北伐的主要经过:

 第一次,公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与魏军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等率众来降,维“居之于繁县”,就是安置到蜀国。

 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维进攻雍州,围困洮城,邓艾守城不出,无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50年,姜维出西平,打算联系羌胡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第四次,公元253年,姜维围攻南安,不克。

 (这一年,长期节制姜维,每次只给他不超过1万军队的大将军费祎,被刺杀身亡。费祎死后第二年,蜀汉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又隔了一年,姜维被升为大将军。)

 费祎的死对姜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姜维开始大举伐魏。

  诸葛亮的评价4

 重点,还是陇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曹魏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进围襄武破徐质军,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合军,结果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被魏将邓艾大败于段谷,死者甚众。

 姜维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维得到魏国发生诸葛诞叛乱的消息后,乘着关中军队东调淮南平叛的时机,率大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等人坚守不出。

 不久之后,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撤军。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撤军。

 综合来看,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相拒不克四次。单就军事成就而言,胜败大致相当。但如果考虑魏国与蜀国综合实力对比的话,姜维面对强大的魏军,不仅能坚固防线,而且多次重创敌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评价:姜维继蒋琬、费祎之后独力支撑蜀汉,但是连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国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曹魏本来是先灭吴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诏书中写道“蜀,撮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诸葛亮的评价5

 蜀国灭亡时,只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七户养一吏,九人养一兵,“民皆菜色”。

 此外,姜维重攻不重守,将主力置于沓中,造成汉中空虚,他又撤去汉中***据点,使得钟会直插平川,迅速攻陷汉中。

 这也成为蜀国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不能以成败定人,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一心拱卫蜀汉,最后兵败主降,仍然想用奇计恢复,尽管计泄身死,但他的成就同样值得尊敬,南宋胡三省就感慨姜维道,“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曹操病逝之前,早就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由于爱惜其才华,加上儿子曹丕的劝说,并没有除掉司马懿,只是一直防着他,不对他予以重用。曹***后,曹丕成了曹魏的一把手,司马懿才有了出头之日,官职也逐渐提升,混的是风生水起,成为朝廷重臣。

 然而,虽然曹丕识人用人的眼光不如父亲曹操,但他能力也不错,且谨记父亲生前的教诲,从而使得司马懿不敢表现出任何不臣之心。曹丕临终前,司马懿才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新皇帝曹睿。此时大将军曹真、曹休还活着,他们手握实权,且是曹氏家族成员,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而司马懿只能算是外人。

 估计是司马懿注重养生,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在把曹真等人熬死之后,纵观整个曹魏,再也没人能牵制司马懿。若是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行动,或许司马懿就没机会掌控兵权,从某方面来说,诸葛亮无意间帮了司马懿一把,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