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善的方向什么意思_迁善远恶之象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6 0
  1. 创一文学|通过句式解释词义(文言文)
  2. 什么什么迁四字成语
  3. 请问谁有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的全文?
  4. 与《内训.迁善》相关的名句
  5. 诚心请教佛家弟子
  6. 改过之法是什么?

1、自强不息

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语出《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2、厚德载物

迁善的方向什么意思_迁善远恶之象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语出《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谦谦君子

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出处:《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虚的君子,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而不因为位卑,就在品德方面放松修养.

4、履霜坚冰?

履霜坚冰释义是行走在结霜的大地上,便会想到结坚冰的寒冬即将到来。比喻事态逐渐发展,将有严重后果,出自《周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5、藏器待时

比喻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器,用具,引申为才能。语本《易·系辞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要根据时机根据条件确定行动的方式,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时机一旦成熟,应果断行动。这便是《易传》这一思想的基本意蕴。

6、革故鼎新?

革:《周易》卦名,意为变革。鼎:《周易》卦名,取象于鼎,鼎是烹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故引申有更新之意。?犹言破旧立新。语本《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7、见仁见智

《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就叫做“道”,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意谓仁者看见“道”,就说道有仁,智者看见“道”,就说道有智。后来,凡对同一事物,因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作“见仁见智”。

8、物以类聚

原作“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指人以职业不同而分别相聚,事物以种类不同而各自为群。后则泛指坏人互相勾结。

《易经》上说,天在上尊贵,地在下卑贱,乾、坤两卦分别象征天地,即由此决定。天地之间,万物由卑下到高贵,杂然并陈,这一自然序列,形成地位的贵贱不同。宇宙运行,动静有一定的形态,动态刚毅,静态柔和。宇宙万物的性向不同,因而,自然形成群体的同类聚合,由于彼此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产生吉凶现象。宇宙在天上,呈现日月星辰,昼夜以及季节、气候变化诸现象;在地上,形成山河、动植物等形体,产生错综复杂的变化。这些,也可简称为“类聚群分”。

9、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乾·文言》:?“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系辞》以为,朝着六十四卦引申推广,碰到类似的事物。而发挥其象征意义,天下之事无不能明。《文言》认为,“乾卦”?六爻的运动变化,广泛会通万物的发展情理。

10、改过迁善

表示道德品质和作风的用语。迁:转变,仿效。语见《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1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积累善举,指经常做好事。余庆:遗留福泽。旧时指经常行善的人家,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谓善有善报。《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有不尽的吉庆;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有不尽的祸殃。

12、殊途同归

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出自《易·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13、应天顺人

应、顺:顺应、顺从。天:旧指心目中的上帝。顺应天命,顺从人心。旧时常用以颂扬建立新的朝代。语本《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古人哲学观之一。认为朝代的更迭、政治的变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演变成为封建社会帝王登基时常用的套话。

14、否极泰来

“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15、满腹经纶

经纶:治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整理丝缕,比喻政治规划。比喻人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泛指人很有学问。?成语出自《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16、匪夷所思

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指离奇的、古怪的胡思乱想。形容所见事物的离奇或复杂。《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17、群龙无首

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一个领头的。比喻众人会集,没有领头人。《周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意为群龙出现,其中无龙王,但龙各有刚健之德,故吉。

1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二人同心同德,力量好比锋利的刀剑,可以切断金属。后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喻指紧密团结,力量无敌。

19、三阳开泰

夏历每年十一月冬至日,白昼最短,往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这是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旧时常用为新的一年开头的吉祥之辞。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易·泰》:“象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特大通之时也。”三阳开泰即意味着否极泰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为吉祥之象。

20、出神入化

神:神妙。化:化境,极高超的境界。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艺达到极高的境界。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创一文学|通过句式解释词义(文言文)

褒善贬恶: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惩恶劝善: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丑类恶物:指坏人。

除恶务尽: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除邪惩恶: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从恶是崩:学坏象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

恶叉白赖:耍无赖,无理取闹。

恶贯满盈:贯:穿线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恶积祸盈:罪恶成堆,祸害满贯。形容罪大恶极。

恶迹昭著: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恶声恶气: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恶性循环:许多坏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

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恶有恶报: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恶语伤人: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恶语相加: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恶语中伤: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遏恶扬善:遏:阻止;扬:宣扬。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

逢君之恶: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

改恶向善: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

改恶行善:不再做恶,转做好事。

刚肠嫉恶:刚肠:性情刚直;嫉:憎恨。性情刚直,憎恨邪恶。

什么什么迁四字成语

文言文受诗歌韵文影响,非常讲究结构整齐,句式对称,音韵和谐。了解文言文的这一特点,特别是掌握互训、互文与骈文的规律,对我们认读、解释、翻译文言文的字、词、句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了解互训句式的特点来解释字词义。

训,在文言中有“词义解释”的意思。互训,互相解释的意思,即用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分置前后(一般处于对应位置)的同义词,进行相互含义的训释,从而达到反复强调,加强语意及语势的作用。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句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是两组同义词,各表达同一个意思,其作用是:用一组同义词组成的一组句子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从而既强调语意,又加强语势,同时,还使语言形式有变化而不呆板单调。

互训的句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出现: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与朱元思书》)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动南飞》)

秦皇汉武,略输文***;唐宗宋祖,稍逊***。(《沁园春-雪》)

以上“大儿”与“长兄”同指家中的青壮年男子;“穷”与“绝”都是“停”的意思;“当作磐石“与“当作蒲苇”都作“永不变心”解;“略输文***“与“稍逊***”都有“文学才华稍微差一些”的意思。二.了解互文句式的特点来解释字词义。

“互文”,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对应处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对应处已出现的词。这些上下文对应处的词或并列、或同义、或反义,上下前后互相交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只有将两者合在一起理解,才能完整正确地解释出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应正确解释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正如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所言:“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了解互文句式的特点来解释文言文的字、词、句义要注意前后句子意思的互相补充和充实。

互文的句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出现: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则为“在东西南北叫嚣隳突”;“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讲的是“雄兔、雌兔都脚扑朔,眼迷离”。

二.了解互文句式的特点来解释字词义。

“互文”,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对应处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对应处已出现的词。这些上下文对应处的词或并列、或同义、或反义,上下前后互相交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只有将两者合在一起理解,才能完整正确地解释出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应正确解释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正如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所言:“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了解互文句式的特点来解释文言文的字、词、句义要注意前后句子意思的互相补充和充实。

互文的句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出现: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则为“在东西南北叫嚣隳突”;“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讲的是“雄兔、雌兔都脚扑朔,眼迷离”。

三.了解骈对句式的特点来解释字词义

所谓“骈对”即对偶,指的是在成双成对出现的句子或短语相对应部位存在的同义或反义等现象。

1.对应部位往往有同义词现象。

例:“如恐不胜,刑人如恐不尽。”中的“胜”和“尽”。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中的“取”与“举”。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殚”和“竭”。

“土崩瓦解”、“狼吞虎咽”、“龙腾虎跃”、“尔虞我诈”等许多成语中的前后两个动词。如:文过饰非、不矜不伐、饭糗茹草、含英咀华、左辅右弼、求全责备、正襟危坐、怨天尤人等。

课文中也有许多例句,如: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2.对应部位的词常常为同类。

例:“碎首折支” 中,根据“首”即头部可以推出“支”应是“肢”的通***字。

3.对应部位的反义词现象。

例:“或隐或章”中,根据“隐”的意思可以推出“章”应是“彰”的通***字,可作“显露”解释。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头部多见,如:

方兴未艾、否极泰来、党同伐异、前倨后恭、色厉内荏、言近旨远、恪守不渝、遐迩闻名……

课文中也常见,如: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4.对应部位的词类活用往往相同。

例:“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中“善”和“罪”同作名词,解释为“善行”和“罪恶”。

成语中的例子:草行露宿、土崩瓦解、狼吞虎咽、龙腾虎跃,其中的名词都是意动用法。

课文中也很多见;

1、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中“带”和“冠”同为动词。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均为“把…当作…”解释。

3、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和“友”都作意动用法。

5.对应部位往往前后有照应关系。

例: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自伐”对应“有功”,可以推想“伐”作“夸耀”解释。

请问谁有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的全文?

1. 什么燕什么迁四字成语

安土重迁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见善必迁 迁:去恶从善。遇到好事,一定去做。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陵谷变迁 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时过境迁 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时移势迁 时候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事过境迁 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一日九迁 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岁九迁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安故重迁 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东徙西迁 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同“东迁西徙”。

流离播迁 指流转迁徙。同“流离播越”。

情逐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同“情随事迁”。

事过景迁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同“事过境迁”。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往日迁 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一岁三迁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2. 迁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迁善黜恶、

迁兰变鲍、

迁延观望

迁臣逐客、

迁延日月、

迁善改过、

迁乔出谷、

迁客骚人

迁风移俗、

迁于乔木、

迁善远罪、

迁延羁留、

迁延稽留、

迁善去恶、

迁延顾望、

迁延岁月、

迁善塞违、

迁延时日、

迁莺出谷、

迁思回虑、

迁怒于人

望***纳,O(∩_∩)O谢谢

3. 乔迁之喜四字成语

词目

迁于乔木

发音 qiān yú qiáo mù

释义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描写建筑物的成语

尺椽片瓦

雕阑玉砌

飞阁流丹

高耸入云

金碧辉煌

楼台亭阁

琼楼玉宇

耸入云霄

一览无余

玉砌雕阑

雕栏玉砌

钉头磷磷

殿堂楼阁

画栋飞甍

辉煌金碧

金碧辉映

金碧荧煌

金璧辉煌

楼阁亭台

琼楼金阙

亭台楼阁

瑶台琼室

一览无遗

4. 什么定什么移四字词语

移 四字成语大全如下:本性难移 解释移:改变。

本质难于改变。 禀性难移 解释本性难以改变。

不可移易 解释不能动摇、改变。 斗转星移 解释星斗变动位置。

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覆海移山 解释翻转大海,移动大山。

形容力量巨大。 革带移孔 解释形容身体因老病而日惭消瘦。

换斗移星 解释改变星斗的位置。比喻手段高超,神通广大。

坚定不移 解释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南山可移 解释南山:终南山。

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潜移默化 解释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确切不移 解释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确凿不移 解释确实可靠,不容怀疑。 日不移晷 解释比喻只一刹那,非常迅速。

时移势迁 解释时候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时移俗易 解释移:变动;易:改换。

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退如山移 解释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

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物换星移 解释物换:景物变幻;星移:星辰移位。

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习俗移性 解释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星移斗转 解释斗:北斗星。

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移船就岸 解释就:凑近,靠近。改变原来主张,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

也比喻不招自来。 移东补西 解释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

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移东就西 解释彼此挪动转移。

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移风易俗 解释移:改变;易:变换。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移宫换羽 解释宫、羽:古代乐曲中的两种曲调名。

原指乐曲换调。后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

移花接木 解释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移气养体 解释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移山倒海 解释搬动大山,翻倒大海。

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移天易日 解释易:更换。

比喻野心家篡夺***。 移樽就教 解释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尤物移人 解释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愚公移山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众难群移 解释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百折不移 解释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传柄移藉 解释指权势转移。 寸步难移 解释连一步都难移动。

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改政移风 解释改变风气习俗。 换羽移宫 解释见“移宫换羽”。

亦作“移商换羽”。谓乐曲换调。

宫、商、羽均为古代乐曲五音中之音调名。后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

流移失所 解释犹言流离失所。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默化潜移 解释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默换潜移 解释指暗中转换移易。 默转潜移 解释指暗中转换移易。

贫贱不移 解释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形容意志坚定。 迁风移俗 解释犹言移风易俗。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潜移暗化 解释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同“潜移默化”。 潜移嘿夺 解释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

同“潜移默夺”。 潜移默夺 解释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

潜移默运 解释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潜移默转 解释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同“潜移默运”。 曲突移薪 解释比喻事先***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同“曲突徙薪”。 权移马鹿 解释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日不移影 解释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日中必移 解释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中则移 解释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桑荫未移 解释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同“桑荫不徙”。 时移世变 解释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同“时易世变”。 时移世异 解释那个时间已经过去,世情或处境也都发生了变化。

时移世易 解释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时移势易 解释指时代、情势等都已发生变化。

矢志不移 解释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世异时移 解释世、时:社会、时代。

异、移:不同、变化。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

守节不移 解释坚守节操,决不改变。亦作“守节不回”。

下愚不移 解释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

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星霜屡移 解释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星移漏转 解释星位移位,更漏转换。谓夜深。

星移物换 解释星移:星辰移位;物换:景物变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

比喻时间的变化。 一定不移 解释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

5. 有个迁字的成语

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乔迁之喜、

迁怒于人、

朝迁市变、

磨揉迁革、

星燧贸迁、

孟母三迁、

不次之迁、

事往日迁、

迁延岁月、

改过迁善、

迁思回虑、

三迁之教、

移易迁变、

迁延观望、

乘舆播迁、

迁臣逐客、

迁客骚人、

陵谷变迁、

东迁西徙、

不迁之庙、

染化而迁、

见善必迁、

一岁三迁、

询迁询谋、

莺迁之喜、

迁兰变鲍、

迁风移俗、

贸迁有无

6. 举家迁移是不是四字成语

”举家迁移“不是四字成语,”举“开头的成语如下:

举不胜举 不胜:不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举措失当 举措:举动,措置;失当:不恰当。举动措施不得当

举棋若定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举手相庆 指举手加额,以相庆贺

举枉措直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举国上下 指全国各方面的人。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举棋不定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举要删芜 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

举一废百 举:提出;废:弃。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

举动荆棘 一举一动,就象在刺树林里一样,比喻不能随意,事事都遭威胁。

举贤使能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例发凡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举案齐眉 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世混浊 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举目无亲 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举国若狂 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举世无敌 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举手之劳 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止娴雅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举世闻名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举一反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目千里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举世瞩目 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举手加额 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举止言谈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举重若轻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举手投足 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善荐贤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举步生风 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举鼎绝膑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举无遗策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举措不当 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举国一致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举世皆知 举: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举贤任能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止不凡 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举直错枉 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举止大方 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举止自若 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举仇举子 举:推荐;仇:仇敌;子:儿子。既推荐仇敌,也推荐儿子。形容办事公正。

与《内训.迁善》相关的名句

《便宜十六策》

一称“十六事”,首见于南宋《通志·艺文略》,并有诸葛亮上表序。部分内容与《太平御览》所引《诸葛亮兵法》近似。清代始编入文集,或认为真伪杂糅。

---

治国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君臣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两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阳,着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是以三纲六纪有上中下。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

视听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可见,声细而不可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纳言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

察疑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声疑正乐。乱生于远,疑生于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曰:‘三人占,必从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谋及庶人’。故孔子云:‘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故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惟明君治狱案刑,问其情辞,如不虚不匿,不枉不弊,观其往来,察其进退,听其声响,瞻其看视。形惧声哀,来疾去迟,还顾吁嗟,此怨结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盗视,见怯退还,喘息却听,沉吟腹计,语言失度,来迟去速,不敢反顾,此罪人欲自免也。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治人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陈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以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于国,国之将衰,而伐于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于有余。故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经》云:‘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无用之物,使民心不乱。’各理其职,是以圣人之政治也。古者,齐景公之时,病民下奢侈,不遂礼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质,而劝民之有利也。夫作无用之器,聚无益之货;金银璧玉,珠玑翡翠,奇珍异宝,远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锦绣纂组,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镂,伎作之巧,难成之功,妨害农事,辎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饰也。重门画兽,萧墙数仞,冢墓过度,竭财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经》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于四时之气乎?

举措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

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尧举逸人,汤招有莘,周公***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所用者非所养,所养者非所用;贫陋为下,财色为上;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是以聘贤求士,犹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嫁之女,出财为妇。故女慕财聘而达其贞,士慕玄纁而达其名,以礼聘士,而其国乃宁矣。

考黜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于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

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于官,外***于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或有重罪得宽,扶强抑弱,加以严刑,枉责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绝语辞,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长吏数易守宰,兼佐为政,阿私所亲,枉克所恨,逼切为行,偏颇不承法制,更因赋敛,傍课***利,送故待新,夤缘征发,诈伪储备,以成家产,此所苦四也。或有县官慕功,赏罚之际,利人之事,买卖之费,多所裁量,专其价数,民失其职,此所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无此五者,不可不迁。故《书》云:‘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胜者全威,谋之于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

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于用势,败于谋漏;饥于远输,渴于躬井;劳于烦扰,佚于安静;疑于不战,惑于见利;退于刑罚,进于赏赐;弱于见逼,强于用势;困于见围,惧于先至;惊于夜呼,乱于暗昧;迷于失道,穷于绝地;失于暴卒,得于豫计。

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

不知九地之便,则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军之道全矣。 赏罚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赏罚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功,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罚。赏罚不曲,则人死服。路有饥人,厩有肥马,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于非罪,而邪臣起于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喜怒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间,必明其类。怒不可犯无罪之人,喜不纵可戮之士;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故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可忿之事,然后加之威武,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加威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

治乱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纤纤不伐,必成。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

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上,后理下;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教令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

教令军陈,各有其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动俱起,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为之主: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陈;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陈;三鼓,举其黄旗,则为方陈;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陈;五鼓,举其黑旗,则为曲陈。直陈者,木陈也;锐陈者,火陈也;方陈者,土陈也;圆陈者,金陈也;曲陈者,水陈也。此五行之陈,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陈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陈,三鼓起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斩断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首,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服不鲜,旌旗裂坏,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着羽,无弦,法令不行,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之势,却退不斗,或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呼唤喧哗,无所听闻,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横,此谓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思虑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者烦,烦生于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危者浅,履冰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远顾,赏罚者省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不辨黑白,弃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伤手,打跳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之谓五德。

诚心请教佛家***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左传·昭公十三年》 资助困难的人毫不厌倦,勉励从善永不满足。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

《尚书·泰誓中》 善人做善事,总惟恐时间不够用。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荀子·礼论》 俱:都。毕:网罗无遣之意。引申为尽、全。人的一生始终都善美,那就是完全掌握做人的道理了。

●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独》 身恒居善:自身长期行善。 衾:大被。 自身长期坚持行善事,不做坏事,就能心底坦然,毫无惭愧,内外无忧惧。

●为善无近名。

《庄子·养生主》 近:亲近,冀求。做善事不是为了冀求名声。

●圣人非虚名,惟善可为勉。

宋·欧阳修《感兴五首》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但:只是。 做好事不望报答。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莫大乎:没有比这更大的。与人为善:原指跟人一同做好事,现在泛指以善待人。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礼记·大学》 楚国:在今长江中游一带。惟:仅。谓楚国人崇尚行善。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至宝:最好的宝贝。 良田:良好的田地。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成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惟南子·缪称训》 小善 :细微的好事。 舍:放弃。 小不善:细微的坏事。 无伤:无碍。伤:防碍。不可忽视微小的好事和坏事,因为它们都可以由小到大,积少成多而引起大的后果的。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汉·贾谊《新书·审微》 好人好事不能因其微小而认为于人无益,坏人坏事不能因其微小而认为于人无害。

●以法律范围论之,则过恶有大小之可言;以道德范围论之,则过恶无大小之可言也。

清·《德育鉴·省克》 从法律范畴上讲,罪恶有大小之分;从道德范畴上讲,罪恶无大小之别。

●志善者忘恶,谨小者致大。

汉·桓宽《盐铁论·褒贤》 立志做好事的人不做坏事,谨慎小心的人会成大事。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 一句话说得好,比千金还贵重。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有德行的人应批评过错,表扬美行,憎恨邪恶,喜爱善良。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南朝·梁·萧纲《唱导文》 染心:在心中浸染。 万劫不朽:经受万次灾难,也不会磨灭。劫:灾难。朽:磨灭,腐烂。 旷:空阔。 谓多行善事,美名传扬。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挟才:怀有才干。 有德之人以自己的才智做好事,无德之人以自己的才能去干坏事。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

宋·杨万里《庸言》 足:足够,过分。 谓人们做好事,做了一百件也不要满足;要是做坏事,就是一件也不应做。

●作善日休,为善最乐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做好事每日吉庆,做好事最快乐。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 常行善事不嫌多,而干坏事哪怕是一次也是过头了。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好人好事》 住世:活在世界上。居官:作官。 做人要做好人,作官要做好事。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儒《柱铭》 交良友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好品德,存心善良能使家庭和睦安宁,做好事会使子孙兴旺。

●惩恶而劝善。

《左传·成公四十年》 惩戒坏人坏事,劝导人们从善。

●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

战国·鲁·尸佼《尸子·治天下》 从别人的善行和过错中借鉴。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左传·成公八年》 从:效法。 学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样难,学坏就象山倒塌那样易。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传·隐公六年》 失:丢掉。 长:增加,滋长。 善事不可丢掉不作,恶事不可使之滋长。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 好事做得多了,才会成就名声;坏事做得多了,就会自身灭亡。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 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善善:称扬善事。 恶恶:憎恶坏事。 扬善能使后代受益,故其影响长远;嫉恶只能正自身,故其影响有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宋·张商英《素书》 不断地为善就是积福,不断地作恶就是积祸。

●圣人为善若恐不及,备祸若恐不免。

《淮南子·缪称训》 不及:赶不上。 备祸:防祸。 不免:不能避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勿:不要。 恶小:即小恶,细小的坏事。 善小:即小善,细微的好事。 坏事虽小不可为,好事虽小应去做。

●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

唐·武则天《内训·迁善》 恶小:细小的坏事。 无恤:没有什么忧虑。 认为罪恶不大而干了毫无顾虑,则必然招致失败;认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则必然招致败坏

●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唐·武则天《内训·迁善》 小善:小的善事。 大善攸基:大的好事就有了基础。攸:所。 戒:除,去。 小恶:小的坏事或坏的行为。终无大戾(lì)。:最后就没有大的差错或谬误。戾:乖戾。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大般涅盘经》 任何坏事都不要去参与,无论什么好事都应去干。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宋·苏轼《策别十七》 做小的坏事乡人不能宽容,做大坏事的人天下人不能宽容。

●行善如同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清·金缨《格言联璧》 对个人来说,行善不知不觉地逐日有所增益,而行恶则不知不觉地积成损害。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做好事心中快乐,做坏事罪则难逃。

●善恶昭彰,如影随形。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1回 昭彰:明显。 如影随形:如同影子总是跟随形体一样。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唐·李世民《晋宣武帝总论》 长期做好事,知道的人不多;一日做坏事,大家都知道。这与俗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义同。

●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

明·洪自诚《菜根谭》 显露出来的坏事为害较小,隐藏着的坏事为害最深。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作好事不应邀名,做坏事不得避责。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荀子·宥坐》 报:回答。 福:幸福,福气。 祸:灾祸,祸患。 行善的人必有好的结果,作恶的人必有灾祸的报应。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做好事的人坚持下去,一定会兴盛;做坏事的人执迷不悟,一定会衰败。昌:兴盛,昌盛。丧:丧失。

●作善天降百祥,作恶天降百殃。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百祥:许多吉祥。 百殃:许多祸害。

●一善足可消百恶。

《西湖二集·徐君宝节义双园》 消:消除。

●善人留芳百世,恶人遗臭万年。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行善者美名留传后世,作恶者臭名远扬。

●过者,圣贤所不能无也,自以为无过,而过乃大矣;自以为有过,而过自寡矣。

《十驾斋养新录·改过》 过:错误,缺点。 寡:少。 犯错误,即使是圣贤豪杰也不可避免。自己以为没有错误,这就是很大的错误;而自己以为有错误,则错误就自然犯少了。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资治通鉴·唐纪》 只有以改正错误为有本事,不能以没有错误为可贵。

●世人孰无过,改之为圣贤。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世间的人哪一个人能没有过错?改正错误就会成为杰出的人。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资治通鉴·唐纪》 知道过错不难,难的是改正过错;说说好事不难,难的是去做好事。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宋·苏轼《上皇帝书》 改过不吝:勇于改过。 从善如流:指乐意接受别人好的、正确的意见。如流:象流水一样,比喻迅速。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喜欢听别人的过错,不如喜欢听自己的过错;爱说自己的好处,不如爱说别人的好处。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哪个人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改正,就比什么都好。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改,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

唐·武则天《内训·迁善》 跂圣:踮着脚尖,往远处看到圣人。 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离圣贤就不远了。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唐·武则天《内训·迁善》 形:显露。 迁:从善。 成:形成。 小的过错不改正,就会铸成大错;小的好事乐于做,就能成为高尚的人。

●玉有瑕秽,必见于外,故君子不隐所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瑕秽:玉上的斑痕。 外:外表。 隐:隐瞒、掩饰。 短:缺点、过失。 有道德的人不隐瞒和掩饰自己的缺点、过失。

●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害:影响。卒:最终。 过错即使是大贤也难免,然而并不影响其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错误。所以不要看重没有过错而是看重能改正过错。

●悔误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明·王守仁《传习录》 对错误悔悟是克服错误的良药,然而可贵的是能改正。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能够改正错误就能消除别人的怨恨并取得别人的谅解。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最难得一个悔字。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盖世功劳:压倒一世,无人能比的功劳。 就是有再大的功劳,也不能有一点骄傲;就是有滔天的罪恶,最难得的是知罪悔改。

改过之法是什么?

您已经看过了一些佛教书籍,想必您对佛学也初有认识,但是希望你不要在这个时候走偏,要注重宗教的实质精神,而不是表面。佛教是讲究要人深信因果,改过迁善,能够依照佛所说的大乘经典,了脱生死而出三界,悟入生命的真谛,看破宇宙的实相。

1、我确确实实感受过佛菩萨的存在,我几次像***菩萨祈求,真的有实现过。每每念佛到情深处,感觉***菩萨就在我身边。

2、阿弥陀佛的宏愿的确广大无边,但如果想要得渡,必须先求自度,不自度的人佛菩萨度不了。《阿弥陀佛经》上面说的很清楚“其人命终,心不颠倒,既得往生极乐国土”,唯除五逆,诽谤佛法者”。当年佛在世有人问佛,怎么能够临终时心不颠倒?佛就说:那你平时就不要颠倒嘛!

3、以往所造作的罪业,都是可以忏除的。否则佛也不会在《金刚经》上说:若有人持诵此经,若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当堕落在恶道。以今世人轻贱的原因,而先世罪业当消灭。《金刚经》中的“离一切相”这就是出三界的功夫!

另外,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悔知非,改过行善,罪业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愈损而。真正的忏悔可以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十恶五逆,一心真忏,可以灭几辈子的罪,但是,我们生死流转生生世世,所造作的罪业更是无量无边,所以,要常行忏悔于心中啊!!

4、救拔地狱众生有很多方法,可以念佛,可以念经,可以念咒,如果想求往生:阿弥陀佛经,往生咒,祈请阿弥陀佛接引你姥姥往生;或,大悲咒、往生咒,祈请***菩萨加持,超度你姥姥;或,念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和地藏王菩萨法号,每天一部,以做回向,不仅仅要回向你姥姥,你姥姥的远亲债主也要做回向,因为它们会障碍她超度的。还有你姥姥今在何处还不知道,但各自有“相”:顶圣眼生天,人胸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如果是生到天道或者往生极乐了,身体是非常非常柔软的,越柔软,说明去的地方越殊胜,如果非常非常的僵硬,那就有点不妙了。

我们做超度,最讲究心诚,如果能为你姥姥在十斋日持斋,并做功德消除她的业障,回向给他的远亲债主,不久就可以得生善道,当然最好就是往生,不过这个也要看造化了。

阿弥陀佛!

发心改过

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其人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准确,这种事在《左传》、《国语》诸书里,都有许多记载。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乘戾的行为发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先不谈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改过第一要素——“羞耻心”

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谈到改过,“羞耻心”是第一要素。试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人若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着别人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毫无惭愧,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惭愧的了!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做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点羞耻之心而己。

改过的第二要素——“敬畏心”

原文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译文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过错,天必降下种种的灾难;犯的若是小过错,则会损及现世的福报。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个人就是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周密,做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良心;万一被人看出破绽,那就丢脸得很,所以人必须要有敬畏心。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人有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就像千仞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则尽去千年黑暗一般。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

但人生无常,肉体易坏,若等到呼吸停止了,想改过也来不及了。明的报应,在阳间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暗的报应,在阴间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圣贤仙佛菩萨也救不了,怎可不畏?改过第三要素——“勇气与决心”

原文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与决心”。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愤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赶快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赶快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就如《易经》所言:“风雷益”,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改过方法

原文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人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译文人若能具备上述“三种心”,知过能改,就像春冰遇日,必会消融。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种方法。工夫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但病根不除,不是根本办法。

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他养己怎能心安?而且杀他,不但宰割,又放进锅里去烧,受种种痛苦必痛彻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贵,就算山珍海味,吃过了也不一定能供养身体,蔬菜素品尽可充饥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当成化尸场,折损自己的福分?”再想:“血肉之类必有灵性,与人同体,纵不能修养德,使他亲我敬我,怎可再残害生灵,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那就对吃肉感到伤心,下不了口,而不敢杀生了。

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也一样,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们也没啥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再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的修养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自我反省。如再有人毁谤,那是要磨练我,玉成我的,欢迎都来不及,为何要发怒呢?如闻谤不怒,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消自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维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况且发怒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它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细细思考,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发生了。

何谓从心而改,一般说来,人的过失虽然有好几百种,但归根究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会有过失了。也不必逐样检讨好名、好利、好色、好货、好怒诸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消失,一尘不染,就像太阳高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精一的真传。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来摘。

最好的改过方法是修心,使心里马上清净。妄念一动即察觉,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若做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了。

能修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修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喜,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心情舒畅,或梦见圣贤提拔引接,或梦见飞上天空,或梦见各种佛旗宝伞,以及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过消罪灭,行而有征之象。但不可就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像古代贤人遽伯玉在二十岁时,就已经觉得以前的不是,而马上完全改过了。到了二十一岁又觉得以前所想改的过失,还没完全改掉。到二十二岁,又回头看看二十一岁的时候,还像在梦中一样糊里糊涂的。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逐渐改去过失。直到五十岁那年,还觉得以前四十九年的不是。古人改过的方法竟像这样,吾辈凡夫俗子,过失像刺猬身上之刺一般多,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

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志昏庸,失神进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听到了真理大道则不高与。有时施恩反招憎怨,或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于神经兮兮的自言自语。上列种种都是自作孽之相。若有了上述情况,应该即刻发愤图强,改过向善,以免自误。

点评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乘戾的行为发现得到。姑且不论作者“至诚合天”说法的科学性,我们可以用一般的道理来分析这个观点。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心情好时,办事也会顺畅,而心情欠佳时,工作、学习甚至人际关系也往往被搞得一塌糊涂。其实道理很明显,心情畅快时,我们做起事来精力会比较集中,工作效率就高,和人交往也不会过于斤斤计较。而心情灰暗时我们则往往做事会不专心或迁咎于人,而这样做往往会把事情办砸。这就是所谓福祸皆由心起,命由心生的道理。

作者又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在他看来“改过”是一个人远离灾难的第一要义。诚然,一个人只有不断克服缺点,他的才能、整体水平才会一步步提高,而才识又是一个人创造价值、获得幸福的根本。由此看来,作者将“改过”看得如此之重也并不过分。

“耻心”、“畏心”、“勇心”,在作者看来是克服自己缺点的三要素。这三要素也大抵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尊心和决心。最后,作者认为“明理”和“治心”是使一个人彻底克服缺点的最有效方法。“明理”简而言之,就是想通事情的道理。“治心”即为“修心”,作者看来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消失,做事自然也一身正气。尽管作者的这些道理大多是从佛学的角度来阐释的,但其中道理分析得却很为透彻,是作者饱经风霜、洞透世事后的厚重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