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巨卿的意思_名臣公卿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6 0
  1. 曾国藩祖籍是哪里
  2. 清朝一代名臣生前治水有功,死后成为水神
  3. 汉朝名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助汉武帝大一统,为何被诛九族?
  4. 唐宋八大家中出自欧阳修门下的,都有哪五个人?
  5. 名臣汲黯,屡屡触怒汉武帝,为何汉武帝总是能够容忍他的犯上?
  6. 为什么陈蕃能成为一代名臣?

韩胄(tuō zhòu,1152-1207年)字节夫,河南安阳人,南宋中期权臣、外戚。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父亲韩诚官至宝宁军承宣使,母亲为宋高宗吴皇后妹妹,侄孙女是宋宁宗恭淑皇后。韩胄以父任入官,淳熙末,以汝州防御使知门事。绍熙五年,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宋宁宗赵扩即位,以翼戴之功,官至宰相。任内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削秦桧官爵,力主开禧北伐金国,因将帅乏人而功亏一篑。后在金国示意下,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函首于金。韩胄禁绝朱熹理学与贬谪宗室赵汝愚,史称庆元党禁。

韩胄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崇岳贬秦

名公巨卿的意思_名臣公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韩胄当政时的一件大事,是崇岳飞、贬秦桧。对待南宋初岳飞、秦桧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南宋战和两派官员争论的一个方面。封建朝廷加给死者的谥号和封号,是官方所作的评价,有时也是推行哪种政策的一种标志。孝宗初年,追复岳飞原官。一一七九年,加谥号武穆。一二四年,宁宗、韩胄又追封岳飞为鄂王,给予政治上的极高地位,以支持抗战派将士。秦桧死后,宋高宗加封他申王,谥忠献。孝宗时,揭露秦桧的奸恶,但还没有改变爵谥。一二六年,宁宗、韩胄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荒谬、丑恶。缪音谬miù)。贬秦的制词说: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一时传诵,大快人心。韩胄对秦桧的贬抑,实际上也是对投降、妥协势力的一个沉重的打击。崇岳贬秦,为北上抗战作了舆论准备。

北伐金朝

韩胄执政,宋光宗朝被排斥的主战官员,再被起用。陈贾任兵部侍郎。吴挺子吴曦回四川,任四川宣抚副使。家居的辛弃疾也又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在宁宗、韩胄决策伐金的过程中,辛弃疾起了重要的作用。

辛弃疾在一一九六年自上饶迁居铅山县。朱熹曾为辛弃疾的斋室写了题词:克己复礼,夙兴夜寐。朱熹在死前几个月,还又写信给辛弃疾,劝他克己复礼。但是,家居的辛弃疾却是胸怀壮志,时刻以北上抗金为念。他同友人慨叹壮志难酬,作《鹧鸪天》词,历述他自壮年渡江以来的抱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音掺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音促cù整饬)银胡(音录lù箭室),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金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时,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各族,正在陆续发动战争,在金朝的北边骚扰。各族人民的反金起义,也在各处兴起。金朝统治者日益陷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中。困居铅山的辛弃疾,随时在密切注视金国内部的动向。他被宁宗、韩胄再度起用后,一二四年,到临安面见宁宗,力陈金国必乱必亡,请委付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准备出兵北伐。宋、金边境的 *** 这时不断有人,‘跳河子,越境投宋,报告金国困于北方战事和人民饥困的情况。驻守安丰军的官员,也奏报淮北流民请求渡过淮河,投附宋朝。开禧元年(一二五年)改元,一个进士廷对,也上言乘机以定中原。本来准备北伐的宁宗、韩胄,得到辛弃疾等人的建言,在朝野抗金声中,决意发兵了。

开禧元年(1205年),韩胄加封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下令各军密作行军的准备,出朝廷封桩库金万两作军需。命吴曦练兵西蜀,赵淳、皇甫斌准备出兵取唐邓。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指挥渡淮。

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郭倪派武义大夫毕再遇(岳飞部将毕进子)、镇江都统陈孝庆定期进兵,夺取泗州。金兵闭城备战。毕再遇建议提前一日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陈孝庆领兵***攻西城。毕再遇自东城杀入,金兵败溃。毕再遇树起大将旗,喊话说:我大宋毕将军也,中原遗民可速降。城中汉官出降。宋军收复泗州。郭倪来劳军,授毕再遇刺史官。毕再遇说:国家河南八十一州,现在攻下泗州两城就得一刺史,以后还怎么赏官?辞官不受。陈孝庆继续进兵,攻下虹县。江州统制许进攻下新息县。光州民间武装攻下褒信县。宋军出兵得胜,形势大好。五月间,韩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出兵北伐。

伐金诏下,群情振奋,上下沸腾了。辛弃疾作词赞颂韩胄: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韩琦谥),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号称小李白的诗人陆游,曾在四川军中干办公事(官名)。孝宗朝被召见,多次上书建策北伐,移都建康。光宗朝,曾作诗慨叹: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韩胄初执政,在山阴家居的陆游寄予很大期望: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征辽诏倘下,从我属橐(音高尖gāo jiān)。朝廷果然下诏伐金,诗人大为激动了。八十二岁的陆游作诗言志,表示还要走上战场。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辛弃疾、陆游的壮丽诗篇,也正是曲折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振奋情景。

韩胄出兵伐金,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是充分的,但军事准备却很不足。符离败后,多年没有作战,如象辛弃疾这样坚持抗战的将领,抗金投宋四十三年,也已是六十五岁的高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后来有人评论辛弃疾时慨叹说,孝宗时未能出兵中原,机会一差,至于开禧,则向之文武名臣欲尽,而公亦老矣!辛弃疾朝见决策伐金后,到镇江府驻守。韩胄推荐他的老师陈自强作相(1200年京镗死),引用旧日的僚属苏师旦为枢密院都承旨,辅佐指挥军事。决策出兵前,宁宗、韩胄解除伪学逆党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员,争取他们一致对外,但其中的某些人并不真诚合作。韩胄拟用广帅薛叔似去前线统帅淮西军兵,薛叔似不赴任。又命知枢密院事许及之守金陵,许及之也不出守。调任光宗时派往四川的丘为江淮宣抚使,丘辞不受命。将帅乏人,宁宗下诏:朝内外举荐将帅边守。邓友龙曾出使金朝,说金朝内部困弱,主张北伐,用为两淮宣抚使。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仍为副使。伐金的主力军分布在江淮、四川两翼。

韩胄部署北伐时,宋军中已出了内奸。早在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已在四川里通金朝,图谋叛变割据。派遣门客去金军,密约献出关外阶、成、和、凤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曾国藩祖籍是哪里

崔浩是北魏前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他长于计谋,精于决策,被称为南北朝第一谋略家、北魏张良。他相继在道武帝拓跋_、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为官,位至司徒,为北魏迈入封建社会及一统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他也因功高自大,盛气凌人,最后得罪了鲜卑权贵,未得善终。

■名门之后,堪比张良崔浩,字伯渊,清河郡武城人,出身于北朝第一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家族,崔家自魏晋以来出了许多***显贵、名人雅士。崔浩之父崔宏幼年被称为冀州神童,北魏初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华比父亲更高,史书中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他容貌姣好,酷似美妇,头脑也很聪敏,时常自比张良。

崔浩刚刚20岁就当上了通直郎,不久又被升迁,成为著作郎。由于学问渊博,才华过人,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受到北魏道武帝拓跋_的欣赏和重用,常常被拓跋_召见。

409年,拓跋_在朝廷***中被儿子拓跋绍害死。拓跋嗣登基,是为明元帝。明元帝任崔浩为博士祭酒,经常让他给自己讲解经书、占卜,很欣赏他。

■恩宠有加,屡献奇谋拓跋嗣常常与崔浩商议国家的政治军国大事,经常***纳他的主张,对他非常恩宠。416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兵北上,水陆并进,讨伐后秦。晋军攻城略地,十分顺利,后秦不断退却。第二年,刘裕顺着黄河逆行向关中进发,准备从北魏境内抄近路攻秦。

明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臣都认为刘裕想打着伐秦的旗号来攻打魏国,所以不能答应刘裕的借道请求。不但如此,还要截断黄河的水路,防止刘裕的水军行进。

可崔浩却出来反对他们,说:我们现在缺少粮草,边界还经常受到北方柔然的侵犯,不宜出兵。后秦多次侵扰东晋的荆州,东晋派刘裕征讨,这是别国的事,与我们不相干,***使我们出兵拦截,肯定会遭到刘裕的仇恨,他反过来打我们,就让后秦得了利。我们还是答应刘裕,让他带军入关攻秦,我们就在他们打得伤了元气时过去收利,这样便能够一举两得。

然而,明元帝并没有听从崔浩的意见,他派遣孙嵩领军十万阻截刘裕,大败。

此时,明元帝后悔不已,觉得如果自己当初听从崔浩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事了,但此时已经无济于事了。

■力主北伐,诛灭群雄明元帝拓跋嗣辞世后,他的长子拓跋焘登基为帝,是为太武帝。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崔浩因为被明元帝专宠,且为人正派,直言敢谏,使大臣中的有些人十分不快。太武帝拓跋焘身边的掌权之臣就对崔浩很不满,时不时地在拓跋焘跟前说些他的坏话,无中生有。拓跋焘明白崔浩是有才之士,可总听到谗言,不免受到干扰,因此有什么大事就叫来崔浩询问一下,平时则把他冷落在一边。后来,在攻打夏国和征讨柔然的问题上拓跋焘犯了难不能同时发起两场战争,可到底该先打哪个呢?大臣们都认为应该先伐柔然,因为从柔然可以得到许多人口牲畜以及财物,从而补充自己的实力。而大夏国比较清贫,除了那个建造得十分坚固的统万城外什么也没有。崔浩的眼光却不这样浅薄,他觉得大夏国如今政治***,国主残暴,民心丧失,派兵去攻打它是最好的选择,一定要等战胜它之后再集中全力去对付别的国家。夏王赫连勃勃恰好于数月之后去世,崔浩就提议出兵,拓跋焘批准了。

声势浩大的北魏军开始向统万城进发。崔浩根据现实,使用奇计,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北魏大军将坚固的统万城攻下,灭了大夏***。随后,崔浩力排众议,竭力劝说太武帝进攻柔然,大臣们心中不服,推选出太史张渊同崔浩进行舌战,就是否攻打柔然进行争辩。

崔浩精通天象,他首先用这方面的理论驳斥了张渊提出的北魏没有天时地利的观点;然后,重述讨伐柔然如果成功,不仅能杜绝柔然的骚扰,还能得到漠北草原,只有益处而没有祸患。崔浩侃侃而谈,旁征博征,将辩论变成了他一个人的演说,张渊毫无应对之词。

拓跋焘因而下定决心讨伐柔然,此战大胜,北魏获益良多。后来,拓跋焘又一举将北燕和北凉消灭,这些重大的军事行动崔浩都参与其中。他足智多谋,善于决策,在北魏兼并各个***、统一北方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祸起国史,身死族灭崔浩累官至司徒,他虽长于出谋划策,却不善于谋身。当时,拓跋焘礼敬他,遇到重大事情都向他咨询。崔浩却不懂得谦让,居功自傲,直言不讳,还因为自己出身高贵,看不起周围的鲜卑贵族,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作为一个异族人,被皇帝恩宠,官位高于其他鲜卑贵族,自然会受到他们的忌恨,可他却全然没有察觉。

崔浩崇信道教,极力劝太武帝灭佛教。拓跋焘也正害怕僧人过多,会使服兵役的人数大减,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就听从他的建议,下了灭佛诏,烧寺院,毁佛像。那时,北魏从太子、公卿到平民百姓,崇信佛教的人极多,崔浩这下更是得罪了仇视自己的鲜卑贵族,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最终使崔浩获罪遭杀的是国史***。崔浩晚年时主持编写北魏的国史,他对鲜卑拓跋氏祖上的丑行毫不隐讳,收录了北魏朝廷中许多同姓相残、暴虐*乱之事,且用词颇为不敬。

崔浩狂妄而好扬己功,后来还把国史镌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道路旁边。极端愤怒的鲜卑贵族共同向拓跋焘上书,称崔浩轻视皇权,意图谋反。拓跋焘也认为崔浩太放肆了,大怒之下下令将他斩首,诛灭九族,与崔家有姻亲的家族都没能幸免,北方士族皆在此次***中遭到了严厉的打击。

清朝一代名臣生前治水有功,死后成为水神

曾国藩祖籍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1]?,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扩展资料: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百度百科-曾国藩

人民网-揭开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之谜

汉朝名臣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助汉武帝大一统,为何被诛九族?

在清代的各类笔记中,记录了很多清朝官员死后成为河神、水神、城隍神的故事。而这些官员生前有的为朝廷重臣,声名显赫,他们为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正直清廉。清代诗人、文学家袁枚在《子不语》“裘文达公为水神”篇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裘日修(1712年—1773年),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乾隆年间先后中举人、进士,裘日修从任编修起,多次在兵部、户部、吏部任职。是清代名臣、文学家、水利专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军出征准噶尔之前,裘日修向乾隆帝面奏军务机宜,深得乾隆帝之心,即获赐御衣冠。随后,他前往北疆,传达圣意,占领伊犁,并最终消灭了准噶尔汗国。第二年,几个准噶尔部降将反叛,清军再度出征伊犁,并协同陕甘督抚满洲诸将军平叛。一介书生,冒着危险奔赴万里,“下协边情,上符睿算”,实是近代儒臣所未有也。

裘日修为人善应变,处世通达,偏于慈惠。他在做司寇时,上奏请求免除**人参者的***。每当诸大臣拿不定主意、想探究圣意但迟疑不前时,他则独自发声,宁可冒犯皇上也绝不有所隐瞒。乾隆帝念其忠心耿耿,虽然时有严训,但对他始终恩礼如初。

裘日修最为擅长治水,曾八次勘察水利,三次到河南,两次到江南,其它则是在直隶。他治水先确定造成水患的原因,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应对之法。他治理的黄河、淮河、淝水、济水、伊河、洛水、沁水、汜水等,共九十三河,俱有成效,并成为后世治水的参照之法。

六十二岁那年,裘日修因病去世。在他生病期间,皇帝亲自写诗问候,给他送去的医药不绝于道,还加封其为太子少傅。他去世那天,公卿士大夫素车塞路,外省守河堤的老兵、烟墩戍卒皆泣叹,还有失声痛哭者。死后,上赐谥“文达”,入贤良祠。

相传裘日修临终之际,对家里人说:“我前世原是南京燕子矾的水神,如今就要去归位了。我死后,你们送灵柩回江西,一定要经过燕子矶,那儿有座关帝庙,你们可以进庙里去求签。如果所求得的是上上第三签,我仍然是水神。如果不是的话,我也许已遭贬谪,不能复位了。”说完,他就去世了。

家里人听了这番话,都半信半疑。只有一位老仆人非常相信,他很肯定的说:“裘公是王太夫人所生。王太夫人是南京人,当年渡江时,曾在燕子矾水神庙求子。晚上梦见一位穿官服、持笏板的人来说:‘给你个儿子,而且给你个好儿子。’果然,一年后生了裘公。”这次,裘日修的妻子熊夫人,带着裘公的灵柩回乡,途经燕子矶,按照裘公临终遗言:到关帝庙去求签。果然,得了上上第三签,全家人受到感动,大哭起来,烧了大量纸,浮满了江上,又在庙里边立了裘公的神位,并树立了尹文端公为裘文达公撰写的诗碑。

那年,我(袁枚自称)到苏州去,船行在燕子矶,遇到顶头风,不能走。于是,我向裘日修的神位作揖,并在墙上题诗说:“燕子矶边泊,黄公垆下过。摩挲旧碑碣,惆怅此山阿。短鬓皤皤雪,长江渺渺波。江神如识我,应送好风多。”第二天,果然起了大顺风,使我所坐的船,得以顺风而行。

参考文献:

〔清〕袁枚:《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裘文达公神道碑》

〔清〕袁枚:《子不语》卷十五

阅读开智慧,分享积功德!

唐宋八大家中出自欧阳修门下的,都有哪五个人?

汉武帝杀主父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且因为推恩令的实行,诸王颇有怒气,加上公孙弘在一旁煽风点火,汉武帝怕重演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就决定杀了提出推恩的主父偃。其实主父偃在做出推恩令的奏疏时,他就应当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里面写的这句话足以解释主父偃的死因,足以解释千千万万被杀死的功臣的死因。

世人多说主父偃是一个利益熏心的小人,是一个媚上欺下的弄臣。不错,他的确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因为自己的女儿做不了齐王妃嫔就陷害齐厉王与其姊妹私通,使得齐厉王惊骇不已,害怕自己像与?鬼父?燕王一样被定死罪,在恐惧中选择自尽。但是主父偃也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与敢言生死的游侠之气。

在《平津侯主父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主父偃因为提出推恩令给刘彻的削藩指明了道路,使得他有了完成他爹未竟事业的希望。刘彻连续提拔主父偃,主父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并且他举报燕王是个?鬼父?,不仅和自己的小妈搞,和自己的弟妹搞,和染指了三个亲生女儿。燕王因此被定罪,畏罪自尽。而主父偃则因为举报有功,被赏赐诸多金银财帛。但是他这一张嘴就害死一个王爷,朝野上下对他都怕得不行,因此有人好心劝他收敛一些,批评他行事太过残暴。

但是主父偃却慨然说:

我成年之后,有四十多年都在四处游学,没有人赏识我,我空有一腔抱负却无从实现。我的父母也不把我当亲子,我的亲兄弟们也不肯给我一处落脚之地,宾客也都将我抛弃,我已经颠沛流离太久了。而且大丈夫立于世间,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位列公卿(也就是吃饭可以用五鼎),那就让我被处以被五个大鼎烹煮的命运吧!我这把岁数,已经走了人生的终点,所以才***用如此残暴的手段。?

主父偃的这番回答何等侠气,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终点,他不在乎自己未来要遭受何等报应,他只要这一瞬间的高高在上。

主父偃给刘彻提出了?大一统?思想,自周王室实行分封制以来,中央一直与地方诸侯对抗,分封的遗病给汉朝的统治带来了危机,从汉景帝就开始了削藩运动,试图集中中央的权力。但是因为晁错的方法太激进,引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无论在背后流了多少泪,也只能将这个爱臣推向刑台,满足诸王?诛晁错清君侧?的威胁。晁错的血味还弥漫在京城,主父偃就紧跟他的步伐再提削藩,一个能想出推恩令的人,想不到自己会和晁错一样的下场吗?

刘彻无论曾给过主父偃什么样的承诺,但是面对齐厉王的自尽,面对赵王的告状,面对那些因为他施行推恩政策而不满的诸侯,他终究还是做了跟父亲一样的事情,并且他比汉景帝更加坚决。公孙弘的一句:?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就让刘彻下定了决心,诛了主父偃的九族,反正推恩令已经施行了,主父偃已经是个弃子了。

名臣汲黯,屡屡触怒汉武帝,为何汉武帝总是能够容忍他的犯上?

欧阳修虽说他自己做官做得很失败,为官期间曾是屡屡受挫,多次被贬,把自己弄得是心力交瘁!但是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却很高,乃是领袖级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得益于他的慧眼识珠,仁宗一朝有近乎一半的名臣都算是他的门生,皆因他被朝廷重用。

欧阳修都举荐过什么人呢?

三苏能名扬天下,离不开欧阳修毫不吝啬的一再称赞。

先是苏洵,47岁前不为天下人所知,可就在47岁时,就因欧阳修一句?你所做之《衡论》、《权书》、《几策》文章,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苏洵自此名扬天下,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欧阳修

其次是苏轼,第一次赴京应试,就因欧阳修的赏识得以高中进士,而后在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不吝称赞下,名动京师。最后是苏辙,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会试,欧阳修为主考官,因他的赏识,苏氏兄弟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王安石能位列宰相之职,并执掌?熙宁变法?,这离不开欧阳修的举荐。

为让王安石能被仁宗重用,欧阳修曾数次向仁宗举荐他,即使是遭到王安石自己的拒绝,他也未曾放弃,最终在欧阳修多次的举荐下,仁宗开始重视起王安石。不久,仁宗就让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主政一方。而后,王安石常州一任,政绩卓越,升度支判官,掌户部事。

曾巩能成为唐宋八大家,离不开欧阳修的谆谆教导。

曾巩

曾巩少时就入欧阳修门下,被欧阳修亲自教导。身为一代儒宗的亲传***,曾巩想不成名都难,想不入仕途都难。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曾巩高中进士。嘉祐四年(1059年),外放太平州任司法参军,次年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回京任职。

欧阳修对曾巩这位学生,那可是十分喜爱,将一生所学都传于他。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下,曾巩的文学成就是越来越高,直至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与司马光本有争斗,两人曾魏科举取士,是应全国统考,还是以区域分考,吵得是不可开交。但是,就算如此,欧阳修也丝毫不介意,在神宗朝,司马光即将被弃用时,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就特意向神宗上书,盛赞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而后神宗就重新启用司马光,不久,就任他为御史中丞。

吕公著能官运亨通,成为一朝宰辅,欧阳修功不可没。

吕夷简

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与欧阳修是见了就分外眼红的仇人。欧阳修为官时,之所以屡遭贬斥,多半就是吕夷简的功劳。早年吕夷简为相时,年少气盛的欧阳修就曾上书抨击吕夷简为是任人唯亲的奸相,惹得吕夷简是恼羞成怒,不久就被贬到夷陵做了县令。而后,欧阳修一路磕磕绊绊成为了右正言、知制诰,结果又被吕夷简一竿子撸到底,发配到滁州,当了醉翁。

生为一代儒宗,欧阳修他看人的眼光,真的让人不由衷的钦佩,唐宋八大家,除了他自己,剩下来自北宋的五位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皆是出自他的门下,因他而被朝廷重用。除此,包拯、司马光、王安石、韩琦、文彦博、张载、程颢、吕大钧、吕公著等,他们也都曾受过欧阳修的提携,继而或在政坛,或在文坛大放异彩。只得说,欧阳修不愧是为千古伯乐!

为什么陈蕃能成为一代名臣?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济阴郡鄄城县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人民大悦。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他与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他们也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

就在汲黯任主爵都尉而位列九卿的时候,王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做了丞相。年俸中二千石的***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汲黯多病,而且已抱病三月之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养病,他的病体却始终不愈。最后一次病得很厉害,庄助替他请***,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憾夺他的志节。”皇上说:“是的。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们了。”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张汤刚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你身为正卿,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相反,错事你竭力却做,大肆破坏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尤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汲黯时常和张汤争辩,张汤辩论起来,总爱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志气昂奋,不肯屈服,他怒不可遏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这时,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及至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于是皇上越发地倚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当今天子已经多次征讨匈奴大获战绩,汲黯主张与胡人和亲而不必兴兵征讨的话,他就更加听不进去了。当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时,公孙弘、张汤不过还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心窄性躁,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皇上沉默不语。一会儿汲黯退了下去,皇上说:“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的愚直越来越严重了。”

时隔不久,匈奴浑邪王率部众降汉,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官府无钱,便向百姓借马。有的人把马藏起来,马无法凑齐。皇上大怒,要杀长安县令。汲黯说:“长安县令没有罪,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出马匹了。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汉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让沿途各县准备车马把他们顺序接运过来,何至于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皇上沉默无言。及待浑邪王率部到来,商人因与匈奴人做买卖,被判处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请得被接见的机会,在未央宫的高门殿见到了皇上,他说:“匈奴攻打我们设在往来要路上的关塞,断绝和亲的友好关系,我国发兵征讨他们,战死疆场与负伤的人数不胜数,而且耗费了数以百亿计的巨资。臣我愚蠢,以为陛下抓获匈奴人,会把他们都作为奴婢赏给从军而死的家属,并将掳获的财物也就便送给他们,以此告谢天下人付出的辛劳,满足百姓的心愿。这一点现在即使做不到,浑邪王率领几万部众前来归降,也不该倾尽官家府库的财物赏赐他们,征调老实本分的百姓去伺候他们,把他们捧得如同宠儿一般。无知的百姓哪里懂得让匈奴人购买长安城中的货物,就会被死抠法律条文的执法官视为将财物非法走私出关而判罪呢?陛下纵然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慰劳天下人,又要用苛严的法令杀戳五百多无知的老百姓,这就是所谓‘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的做法,我私下认为陛下此举是不可取的。”皇上沉默,不予赞同,而后说:“我很久没听到汲黯的话了,今日他又一次信口胡说了。”事后数月,汲黯因犯小法被判罪,适逢皇上大赦,他仅遭免官。于是汲黯归隐于田园。过了几年,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皇上下诏召见汲黯,汲黯哭着对皇上说:“我自以为死后尸骨将被弃置沟壑,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又收纳任用我。我常有狗病马病的,体力难以胜任太守之职的烦劳。我希望当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为您纠正过失,补救缺漏。这就是我的愿望。”皇上说:“你看不上淮阳郡太守这个职位吗?过些时候我会召你回来的。只因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我只好借助你的威望,请你躺在家中去治理吧。”汲黯向皇上告别后,又去探望大行令李息,他说:“我被弃置于外郡,不能参与朝廷的议政了。可是,御史大夫张汤他的智巧足以阻挠他人的批评,奸诈足以文饰自己的过失,他专用机巧谄媚之语,强辩挑剔之词,不肯常常正正地替天下人说话,而一心去迎合主上的心思。皇上不想要的,他就顺其心意诋毁;皇上想要的,他就跟着夸赞。他喜欢无事生非,搬弄法令条文,在朝中他深怀奸诈以逢迎皇上的旨意,在朝外挟制为害社会的官吏来加强自己的威势。您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皇上进言,您和他都会被诛杀的。”李息害怕张汤,始终不敢向皇上进谏。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皇上得知汲黯当初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后,判李息有罪,诏令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

汲黯死后,皇上因为汲黯的关系,让他的弟弟汲仁官至九卿,儿子汲偃官至诸侯国相。汲黯姑母的儿子司马安年轻时也与汲黯同为太子洗马,他擅长玩弄法律条文,巧于为官,其官位四次做到九卿,在河南郡太守任上去世。他的弟兄们由于他的缘故,同时官至二千石职位的计十人。濮阳人段宏起初侍奉盖侯王信,王信保举段宏,段宏也两次官至九卿。但是濮阳同乡做官的人都很敬畏汲黯,甘居其下。汲黯威武不屈,刚直不阿。太后弟武安侯田?为丞相,仗势持骄,目空一切,朝臣来拜,多不为礼。汲黯对他这种傲慢的态度看不惯,遂与之亢礼,见而不拜。大将军卫青,其妹为皇后,人皆敬畏,而汲黯见他,揖而不拜。有人对他说:“自天子下尊贵莫过大将军,你为何见而不拜?”汲黯说:“以大将军之尊,而门有常揖者,表明他能降贵礼贤,这将使他的名声更加提高。”卫青闻后,对他更加尊重。汲黯不畏权贵,敢于争而折。他指责丞相公孙弘是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以自为功”痛斥御史大夫张汤是“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当面斥责他们“怀诈饰智,惑君乱国”的罪行。汲黯秉公事职,敢于犯言直谏。一次武帝如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自爱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J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弘、汤不能相容,为此,弘、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谷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淮阳太守,卒于任中。汲黯不喜儒学,喜欢黄老学说。他做官管事,以“无为”而治,管得很好,各地贵族都忌讳他刚正不阿,因此就算汉孝武帝调他去管理宗室,他也管得很好。因为他经常直言上柬,常使武帝难堪,所以后来推崇儒家学术的武帝罢免了他,但不就由于淮阳郡过于难管,只得又用汲黯。几番推辞不掉后,汲黯仍以无为而治,治理得很好。他上任临走前,对太行官李息说:“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并陈述了张汤快要伏法。建议李息告发,否则恐怕连罪。李息最终惧怕张汤权势,不告发。但不久后,张汤果然犯欺君罪而死,武帝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话,治了李息的罪,同时让汲黯在淮阳享受诸侯王国相一级的待遇。汲黯家乡有很多人都做官,都有所成,但是他们都认为不如汲黯。

关于陈蕃,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段这么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文中的徐孺,即徐樨,为后汉时的高士,而文中的陈蕃就是当时的豫章太守,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接宾客,但却为徐专设一榻,以示对高洁之士的敬重。?

陈蕃是现在河南省驻马店平舆县人,东汉和帝时出生在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时陈蕃饱尝辛酸,接近了下层百姓,这对他刚劲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蕃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踏入仕途,被郡中推举为孝廉,后拜为郎中,因母病逝,按例辞官归家治丧,期满,被刺史周景征聘为州刺史佐吏,但他倔强的个性和忠言直谏的作风,为上司所不容,愤然弃官归乡,后经太尉李固推荐,拜为议郎,重踏仕途,接着又调任乐安郡太守,他任用贤良,扶正抑邪,缉察不法,政绩卓著。?

襄城人李膺调任青州刺史,政绩卓著,有?天下楷模?之盛名,下属不法官吏或被罢官,或自动弃印逃逸。此时,陈蕃为其属下,继续留任。青州所管的几个县的许多官吏到李膺处讨好献媚,唯独陈蕃不去。他认为:付出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表现。后?威震天下?的大将军梁冀专权用事,飞扬跋扈,他写信让陈蕃为其办理私事,其信使因陈蕃不接见则***传大将军求见,陈蕃盛怒之下,用木板打死了梁冀的使者,因此,陈蕃被贬为修武县令。他的这一惊人的举动,赢得了?不畏强御陈仲举?的美誉。?

东汉桓帝继位,任命陈蕃为尚书。后陈蕃因触怒皇帝近臣,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后又被征召做尚书令,调任为大鸿胪。此时,恰遇白马令李云向桓帝直言劝谏,帝怒,要斩李云,陈蕃因上书保救被免归家。数载后,才被征召做议郎,调任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主人才推荐之事。后又因主持公道,不偏袒权势和富贵,遭到世卿世禄之家的诬告,定罪免官归家。不久,又调任尚书仆射,转大中大夫。?

东汉末年,***早已千孔百疮,庶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汉桓帝前呼后拥要去广城打猎,陈蕃忧心如焚,拦驾直谏,斗胆指出:当今天下有三空: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陛下置军国大业于不顾,终日打猎行乐,烦劳地方供奉,驱使百姓修道,耗资无数,贻误农时,此绝非圣君贤王恤民之举。我身为朝廷大官,岂能为保自身而沉默不言,故冒死进言。桓帝拒而不纳,仍然耀武扬威地带领人马出游打猎,而陈蕃从此为自己埋下祸根。?

陈蕃反对镇压农民。他在做尚书时,东汉***危机四伏,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零陵、桂阳一带发生了农民起义,公卿王侯恐慌不已,欲派军队前往镇压,陈蕃坚决反对。他上书皇帝云:高祖创立大业时,百姓乃休养生息,高祖爱护他的臣民,情同赤子,现在这两个郡的人民,也是陛下的赤子,他们起义造反,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婪暴虐造成的吗?对那些侵害百姓的官吏要严厉惩罚,如有不轨,即刻举奏,看谁敢贪赃枉法,若皇上能选派克己奉公的官吏,严格执行皇上的法令,那就根本用不着动用军队,百姓自然就会安居乐业。陈蕃的上书,得到皇帝同意,并派他任豫章太守。陈蕃上任后,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接纳贤士,爱护百姓,局势很快得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