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顶放踵天下而为之是谁的主张_摩顶放踵是形容哪位伟人的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1 0
  1. 墨家思想论文
  2.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注释
  3. 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4.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翻译
  5.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杨子(即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出处,即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摩顶放踵天下而为之是谁的主张_摩顶放踵是形容哪位伟人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杨朱的学说,主要提倡极端个人主义,实则是墨子利他主义思想的一大反动。故孟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极端个人主义当然不可取。正确的“我”应该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墨家思想论文

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孟子·尽心上》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习以为常却不知其所以然,终生都顺着这条道走,却不知道这是条什么道,这种人是普通人。

习焉不察--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困窘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

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圣人所经过的地方,百姓会受到感化;圣人停留之处,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在上与天,在下与地共同运转,难道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不无小补--作用不大。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

深入人心--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被大家所深刻理解并拥护。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希望得到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

如此而已--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只有那些孤立无援的大臣、地位卑贱的庶子,他们操心劳神总是不得安宁,忧虑灾患更深,所以通达事理。

孤臣孽子--孤立无助的远臣和贱妾所生的庶子,引申为不容于当政者但心怀忠诚的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事,但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件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去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

俯仰无愧--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仰不愧天--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们的乐趣并不在此。

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zuì) 然,见于面,盎(àng) 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体,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就能使人明了。

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浅显。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因此见过大海的人,难以对别的水感兴趣;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对别的言论感兴趣。

登山小鲁--比喻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

曾经沧海--已曾经历过沧海多变的世道。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鸡鸣而起,孳(zī) 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zhí) 之徒也。

鸡一叫就起来,孜孜不倦地做善事的,是舜一类的人;鸡一叫就起来,努力追求利益的,是跖一类的人。

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摩顶放踵--形容不辞劳苦,舍己为人。

一毛不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然而,长时间***借不还,怎么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拥有了仁义呢?

久***不归--原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

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任用他,这个国家便会安宁、富足、尊贵、荣耀少年子弟追随他,便会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实守信。

安富尊荣--国君任用贤者,得以身安、国富、位尊、名荣。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xǐ) 也。

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

弃如敝屣(xǐ)--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君子实施教化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万物的,有帮助成就德行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凭借学养而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却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又比喻善于控制自己。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君子对于万物,爱护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对它;对于百姓,施仁给他而不必亲爱他。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德于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仁民爱物--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智者没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紧要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

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舜之饭糗(qiǔ) 茹草也,若将终身焉。

当舜啃干粮吃野菜的时候,好像一生就将这样度过。

饭糗茹草--形容生活清苦。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圣人是百代后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明的人先让自己对事物清楚明白,再去让别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对事物模模糊糊,就去让别人明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却想要使别人明白。

山径之蹊(qī) ,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山坡上的小路很窄,专心致志地去走,然后便变成了路。如果隔了段时间不去走,就又会被茅草塞住。现在茅草堵塞你的心了。

茅塞(sè)顿开--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yú) ,莫之敢撄(yīng) 。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擅长和老虎搏斗,后来成了一个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有很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背依山险,没有人敢迫近它。他们望见冯妇来了,就赶紧快步上前迎接他。冯妇捋袖伸臂跳下车来。大家见了都很高兴,可是那些士人却在讥笑他。

负隅顽抗--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再作冯妇--比喻再干旧行业。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值得人喜欢便是好;好处确实存在于他自身,便是实在;使那些好处充满他全身便是美;不但充满而且能够光彩夺目地表现出来,便是大;大而又能化育万物便是圣;圣达到不可测度的境界,便是神。

大而化之--原指思想品德之博大,广大,光大,大到可以教化天下。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但是,您开设科目,招收学生,走了的不追问,来到的不拒绝。

来者不拒--对于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简约,但成效广大的,是“善道”。

言近旨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满桌的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

食前方丈--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得阔气。

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怎样的人才算是乡里的好好先生呢?

深恶痛绝--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言语不顾及行为,行为不顾及言语。

言不顾行--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行何为踽(jǔ) 踽凉凉?

处事为什么要特立独行呢?

踽踽凉凉--形容孤独寡合的样子。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xié) ,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 德之贼” 也。

平时似乎忠诚老实,处事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自己以为做得正确,却与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说是“德行的损害者”。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见成语知国学]《孟子》成语集萃(5)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注释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者死”的“墨者之法”。 腹朜杀子 原文 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③,居秦,其子***。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⑤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 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⑤所私:所偏爱的。 翻译 有个很有名望的墨家叫腹<黄享&gt;,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要听我的。”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规。”腹<黄享>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已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黄享>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中心 : 作者以此赞扬了一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注释

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 

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

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本来是不

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

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1、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2、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3、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4、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5、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6、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7、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8、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9、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翻译

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诉求天下之大利,近乎西方功利主义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尽管墨家学说也有守旧和迂腐的内容,但其思想主旨无疑具有人民性。而且,他们“赴火蹈刃”,“摩顶放踵”,“以自苦为极”,有着殉道者般的自我牺牲精神。史载,墨家巨子腹?居秦,其子***,秦惠王准备网开一面,送个人情,而腹[黄享]拒绝道:“墨者之法曰:‘***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于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据《墨子·贵义》载,有朋友劝说墨子,如今天下自私自利,你又何苦承担道义呢?墨子用个比喻加以回绝:有子十人,一人耕田而九人好吃懒做,食者众而耕者寡,难道那位耕者不该加倍努力吗?然而,墨者的做法常遭到误解与中伤。如后世有人说墨家的故事多夸饰之辞,有人把腹[黄享]杀子的大义灭亲说成是目无国法。倒是胡适说了句公道话:“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这大概算是墨子不幸中的万幸吧。

除了在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之外,墨子和墨家还有其它很多当时来说很独特的思想:

刻苦生活——墨子教***着短衣草鞋,昼夜工作不休息,以自愿吃苦为高尚。如果不能刻苦,就算违反大禹的遗教,不配称为墨者。

听从巨子 ——墨者尊巨子为圣人。巨子有命,墨者一定要听从,统治阶级的严罚厚赏,不能阻止墨者对巨子的听从。

舍命行道——墨子门下多勇士,***三百人(一说一百八十人),都能赴火蹈刃,死不回头。巨子孟胜守城战死,从死***一百八十五人。孟子说“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就是说,只要对大众有利益,全身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墨子也愿意。这种勇敢牺牲的精神,当然很高贵,可是道路走错了,赴火蹈刃不是为大众而是为少数国君和贵族。

严守家法——巨子腹 (音吞tūn)住在秦国,儿子***,秦王说,“先生年老,只有一子,我已赦免他的死罪。”腹 说,“墨家有定法,***者处死,伤人者处刑,为的禁止人杀伤人。大王虽有好意,我不可不行墨子的定法。”腹 不听秦王的劝说,把儿子杀死。

实行教义——墨子***胜绰,被推荐到齐国做官。胜绰跟从主人作战很勇敢,墨子责备他违背《非攻》的理论,教他辞官回来。

分财互助——有余力余财的人应该扶助贫乏人。***做官得禄,一部分送墨子作费用。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

翻译: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

出处:该句出自先秦《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

原文(部分)

孟子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 -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注释:

1、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为外物所累。

2、子莫:人名。

赏析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 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

?

1、(1)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2)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关键词或***分点

1、①“权”权宜,变通。

②“恶”厌恶  “贼”损害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