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内容,郑卫之音务以自乐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9 0
  1.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2. 请问河南“摸摸会”:汉族少女,
  3. 郑卫之音的批判原因
  4. 有关斧头的成语
  5. 吕氏春秋全文

简媜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身为女子,大多对这句心有戚戚焉。然而,比死更煎熬的,许是等待。

时光太过淡漠;只是往前走,不曾回头,瞻顾些多白了的青丝,老了的红颜。

命运太过无情;只许了少数等待的人们以如约相逢。人类,也太过多情;或闲敲棋子或抱柱而亡,一样的,将执着连同一颗心揉碎了,撒在光阴里。

郑卫之音内容,郑卫之音务以自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忐忑,焦灼,喜悦,悲凄,执着,无奈,而让生命显得沉重又沉静。沉重,是因着太多坚守的姿态和生命的付出;沉静,是有容乃大,阅尽沧桑后的面容清淡。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似乎可以想象得到,昏暗风雨里一扇透洒着温暖灯光的门,有位女子,倚门而立,“望断归来路”。

在风雨鸡鸣中,等待心上的君子

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 私以为,情到极至,抒怀便似水到渠成了。若是用一“善”字,平减了诗人几分情意。再好的诗也只能与真情平分秋色。

我们又何曾没有过似郑女这般的乍见之喜?情意是真的,所受的苦又何足挂齿。

凄风苦雨,群鸡阵啼,女子不告诉我们她等了多久,怀着怎样的担心和忐忑。“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吗,“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吗?亦不说,相见之后做了什么,“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吗?“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吗?我们只得了个瞬间,“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然已足够。

因着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而分外喜爱金庸老先生的程英,却又因着程英的一身青衣而猜想千年之前的那位郑国女子也自是着了青衣的。

《风雨》和《淇奥》给程英这一角色平添了几分温婉恬淡。我喜欢程英这样的女子,人淡如菊,亦如临花照水。虽是年幼,但智慧沉静,端然可亲。更爱她对待遥不可及之爱的方式,内心凄然,却也只是站在远处,把心事缝进细密的针脚,平淡严实。哪怕情思深入血骨,面上也只是云淡风轻。 绝不让人轻瞧了去。孑然一生,等待一个等不到的缘分。 红颜如斯,深情如斯,皆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惹人唏嘘不已。

杨过守着与小龙女的十六年之约,悄然离去后,程英对无双说:“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然后,忍不住流下泪来。这个眉目清朗,青衣玉萧的女子啊,怎能不让人心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

《吕氏春秋 本生》说: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流连于女子的白齿红唇,郑国、卫国的音乐,以此自乐,这被叫做伤害性命的斧子)。可见是,无论是音乐的婉丽还是女子的美貌,郑国都是不能不被提及的。当然,此中并无褒义,郑音反而是被放在了“亡国之音”的行列里。但是,感谢那时的人们,放过了郑国的诗歌。感谢孔子称赞诗三百思虑纯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郑风才得以安然地被口口相传,流转后世。且让我们看看郑风的美丽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 野有蔓草》)“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郑风 有女同车》)“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瘏,有女如荼。”(《郑风 出其东门》)一位郑国女子,踟躇在城阙,等待着青色衣领青色佩带的恋人,却久候不至。于是,便有了这番惆怅幽怨,深情喟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于我心底,有一处共鸣的震荡。她有多爱他呢?甚至能记得他衣服领子的颜色,系佩玉的绶带的颜色。恰如我,很多年后,依旧能记得某一个人修长手指的模样。

自此以后,有太多的男子女子以等待的姿态挥送光阴。心花或绽放或零落,都随着生命被卷入滚滚红尘。佛家讲因果轮回,这一世未曾等到你,我会似这样重新开始: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I will wait for you, forever"

低眉敛眼,嫣然回首的刹那,没有人会知道,结局,已悄悄注定。那一回眸,不过是命运的恩赐。但是,谁又能相信,就是这短暂的幸福,却支撑了一生的孤独光阴。

当你艳羡爱情和等待的时候,我心底是悲哀的。正是在这个充满焦灼和需索的年代里,爱情变成了传说和神话,甚至被风干,收藏进书本和博物馆,被景仰和凭吊。尾生与女子期于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这样坚定的等待已咸为人知。更咸有人能够动辄数年数十年,心无旁骛地等待。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本生 (节选)

? ( 原文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 ———( 译文 )水的天性是清澈的,但土来扰乱它,所以就变得不清了。人的天性是可以长寿的,但物来扰乱它,所以就不得长寿了。物是用来供养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去供养物的。可是如今世上的糊涂人,多以生命去供养物,这就是不知轻重了。不知道轻重,就会把重的当成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像这样,就会每做一事都无不失败的。以这种观念作国君,一定是昏君;以这种观念作人臣,一定是乱臣;以这种观念作人子,一定是不肖之子。这三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国家就不可幸免地必然灭亡。

? ( 原文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供,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 ———( 译文 )富贵而不懂得全生之道,正足以成为祸患,反倒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很难,即使他们想过度享用,又从何得到呢?出去坐车,回来乘辇,只图安逸,这车辇就成了使人跛瘸的工具。吃肥肉,喝美酒,欲求强壮,这酒肉恰成为腐烂肠胃的毒药。皓齿蛾眉,靡靡之音,贪恋享乐,这声色可叫作砍伐生命的利斧。此三大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有不肯富贵的人,正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这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全生的实际考虑。那么,以上所说的道理便不可不明察。

请问河南“摸摸会”:汉族少女,

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对于怎么看吕不韦这个历史人物,现在社会上持否定意见的不少,给予肯定意见的不多。大多认为其不过是一个投机的商人,靠投机赢得政治上的新生命,从而飞黄腾达。更有甚者认为,其不过是一个利用女人谋取政治地位的人。

其实,从其人、其事、其学、其书来看,吕不韦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至少要比以后唐朝的魏征、房玄龄等的功绩要大得多。我颇为赞成郭沫若先生的看法:“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中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看来,郭老虽然也写了吕不韦的批判,但总体上还是颇为认同吕不韦这个人的,毕竟政治家这个头衔可不是谁都能戴的。在浙江人民出版社,由顾晓鸣主编的《中国智慧大观》一书中列出了吕不韦的99种智慧,认为吕不韦是一个具有丰富智慧的政治家。

吕不韦在今天并不为人看重,对其褒扬的话很少,这些大概与其生长的时代以及当时特定的一些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有着一定关系。吕不韦的得意期是在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依然是诸侯争霸,连年征战;思想方面则依然是百家争鸣,各种代表思想唇枪舌战,舌辩之士合纵连横,相互间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至于为谋取个人和集团利益,相互进行恶毒攻击的场面并不少见。这样的大氛围下,一个人的政治功绩或者社会地位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就很正常了。因为相互间利益的冲突,要诋毁一个人实在是太过于容易。而吕不韦就是在这么一个年代,先是经商,后是在朝廷政事上抛头露面、崭露头角。最后还不甘寂寞,招揽了数千门客、舍人,还作天下文章,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于一体,汇成《吕氏春秋》,不可避免地就要得罪一些人。这些在其掌权时,别人当然敢怒不敢言,一旦失势,众口铄金,就很难说了。商鞅、吴起当权时,也曾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一旦失势,却几无葬身之地。这样的情况下,靠诋毁吕不韦求得自己利益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如此一来,客观评价吕不韦的就自然少了。这只是其一。

另外,吕不韦在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取***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似乎各种历史记载都大同小异),引起各种猜疑就更多了,所以攻击的人就会更多。加上一些政敌的攻击,利益的对立以及秦王政迫切需要消除吕不韦当权时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性,命令谋士或者一些谋士见风使舵,造谣毁坏其形象,掩饰其政绩,也是可能发生的。秦王政不是还发了一道诏书吗:“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就凭这一道诏书,好事者就大可以颠倒黑白。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出身,在那个时候,商人并没有什么地位,“重农抑商”,一些士大夫阶层都看不起吕不韦的出身,对其加以鄙视和抵触也是可以的。这样一来,正如郭老所说的那样:“一个朝代的歪曲谬传,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吕不韦要有一个适合的公论可谓难矣(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从史书记载来看,记载吕不韦事迹的并不很多,只有《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有所记载,并且写吕不韦的篇幅并不多,散见于各种历史***的穿插中。后来,明朝冯梦龙编写了一本《东周列国志》,也曾对吕不韦有所描写,不过该书的似乎更着重故事的编撰,感性化过多,说的有点悬乎。到今天,也有一些描写吕不韦的***,但大多都是一些传闻通过塑造加工的故事汇集而成,虽然吸引人,但均不足以成为依据。倒是时下电视剧《乱世英雄吕不韦》中,为吕不韦说了不少好话。

对于如何评价吕不韦,社会各界一直褒贬不一。近来,法制日报记者在***访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大洲时,孙大洲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说:“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当是中肯之言。

吕不韦至少有几点值得肯定:一是吕不韦很懂得研究市场,会做生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个知名的大企业家。本是濮阳人的吕不韦经过奋斗,成为家累千斤的阳翟大贾,可知他是当时新兴的富人阶层。他经商往来于赵国的都城邯郸和秦国的都城咸阳,经济活动范围跨越现在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各省,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个没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能力是无法支撑的,但是吕不韦做到了。当然,吕不韦具体是作什么生意,不知道,大概是耕田、珠玉,或者都有吧。不过以吕不韦的经济活动能力,当真是可以称为国际贸易商人的。

二是吕不韦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也就是说很有远见的。他看出了经商使自己并不能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相反还要受人歧视。于是,一直思索如何摆脱这种局面,直到遇见秦王孙异人,他立刻产生了“奇货可居”的想法,然后他紧紧抓住异人这个棋子,从异人入手,弃商从政,这些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吕不韦成功地做到了,说他是一个谋略家并不过分。

三是吕不韦是一个政治家。姑且不说别的,单是在庄襄王子楚的三年里,以及秦王政没有正式主政前的九年里,吕不韦实际上是把持朝政,朝廷大小事皆决于其手。倘若吕不韦只是一个经济投机分子,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秦国又岂能蒸蒸日上,兵强马壮,不论外交、军事、以及经济发展都取得很大的成绩,为秦王政的统一天下打好了铺垫。所以,吕不韦对于秦国有定国立君发展的特殊功绩,并且对于秦国的统一举足轻重。

四是吕不韦是一个大家,或者称之为杂家吧。吕不韦深谙一个道理,要想使自己思想得以流传,势必要借助一种思想或者是书籍的流传这个载体,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如过眼云烟。于是,他招揽门客,专门著书作文,最后由他统一编撰,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吕氏春秋》。当然,该书不是吕不韦一人所写,但是,经过他的统筹,筛选,肯定是要符合他的思想的,所以,不妨把《吕氏春秋》看作是吕不韦的思想的反映。该书包罗万象,融汇百家,决不是沽名钓誉。虽然秦王政不以为然, 并没有按照上面所说的办理,一味崇尚法家。但是可以肯定是,秦王政肯定还是读过该书的,以秦王政的实干思想,只要能够帮他统一六国,他还是会理智地加以参考的。但是他为了消除吕不韦的影响,树立威性,对外否定《吕氏春秋》也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吕氏春秋》是一部流传下来的好书已经毫无疑问,就是现在,其中的一些观点仍然对我们有借鉴价值。著名学者王力在年6月为吉林文史版《吕氏春秋译注》所作的《序》中称:“《吕氏春秋》一书,可以说是集儒墨名法的大成。”

五是吕不韦的攻关能力。他为了让异人当上太子,当上皇帝,达成自己从政的愿望,他奔走于赵国和秦国之间,游说于秦国的高层人士之间,游刃有余,最后不仅达成了他对异人的许诺,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实在是难能可贵。

对于评价吕不韦最感艰难的地方,是由于吕不韦在是死后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关于吕不韦详细生平可考证的地方并不多。通常是以《史记》和《战国策》为准。《古文奇谈·略记》记载:有太史迁熟读《国策》(即战国策),方有一部《史记》。以此来看,《战国策》当是研究吕不韦的第一手资料,至于《史记》和《战国策》两书记载有出入的地方,大概是司马迁经过考证认为要补充,或者是有不同说法姑且记之,留给后人看吧,至于《资治通鉴》也是综合两部书的说法,看来司马光也认为两人的记载各有千秋。

吕不韦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秉承父业经商。等到吕不韦在赵国邯郸遇见异人时,应该是正直意气风发的时候,踌躇满志。在生意上已经小有成就,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气,至少是在当地颇有声望。否则,异人虽然只是一个落难王孙,不得志,“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但总还是会摆摆架子。如果吕不韦只是一介平民,在当地没有一点影响,异人是不会见吕不韦、并相信他所说的话的,毕竟那个时代还是有等级观念的,特别是异人作为一个王孙,大可没有必要理会一些无名之辈。

吕不韦一见异人就认为“奇货可居”,可见,吕不韦不仅对异人的情况很了解,而且对整个秦国的局势也是有所了解的,这个从他游说秦国的上层人士所说的话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看出青年吕不韦具有相当的野心,否则平淡的一次一面,也不至于就认为奇货可居。只有在那个时候以前,吕不韦就已经不甘心做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商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并且已经了解天下形势,才有可能发生他见异人的那种感觉。对于吕不韦见异人认为奇货可居,各种史书记载大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实,吕不韦的确有着一个政治家的头脑,一看见异人,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谱。认为异人就是他弃商从政的切入点,发现自己利用异人不仅可以改换门庭,还可以赢得政治地位时,他开始了自己的***。

吕不韦此时的想法就证明了他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不论是他见异人还是到秦国去游说太子面前的红人时,他都处于主动地位。他先是利用异人质于赵,秦国经常攻打赵国,使得异人在赵国的日子不好过的局面,出手大方,为异人解决燃眉之急来取得异人的信任,又利用异人想回国,想享受王孙待遇,但又有些自卑的心理。乃往见异人,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异人虽然想让自己的门庭大起来,当然也不至于头一回见着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商人,就相信他所说的话,并且他还表现出看不起吕不韦这种商人的态度,于是就不无讽刺的说:“且自大君之门!”就是说你自己先发达起来再说。吕不韦显得非常的冷静和执着,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意思我要发达要靠你的发达。一句话打动了异人。异人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开始听吕不韦的想法。吕不韦的舌辩之才开始显露。

不韦曰:“秦王老矣。太子爱华阳夫人,夫人无子。子之兄弟二十余人,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子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太子即位,子不得争为嗣矣。”异人听得心里一动,忙追问:“然则奈何?”吕不韦曰:“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立子为嗣。”异人闻言是喜出望外,连忙许诺:“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吕不韦等的就是这句话,商人总不能做折本的买卖。吕不韦拿出五百金与异人,令结宾客(资治通鉴卷第五)。

故事到这里,应该对吕不韦有所看法了,吕不韦商人出身,却决不是一般的商人,由于古代一直是重农抑商,社会地位并不高,吕不韦一直在想着怎么改变自己。吕不韦看见了异人之后,是茅塞顿开,认为自己是找到了一件宝贝,能够让自己得尝所愿。可以这么说,吕不韦其实是蓄谋已久了,想抓住异人这根线,否则,他不可能把秦国的形势分析得那么清楚,那么透彻,让异人深以为是。很显然,吕不韦是通过精心准备、研究分析,才得出结论的,这些早已了然于心,只等时机一到,立刻倾自己所能,实现自己的报复。果然,异人的出现,让吕不韦逮住了机会,吕不韦与异人的对话,恐怕还是其野心的一个方面,还不足以反映出他整个抱负。

吕不韦说的并不复杂,并且很让人容易懂,一针见血说到异人之想又不敢想的地方。他说:“现在的秦王已经老了,现在的太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你(异人)的兄弟有20多个,安国君一旦当上秦王,子傒有可能继承以后的秦国,你不是大儿子,不被看好,又质于赵。安国君即位后,你不可能是王位继承人的。”异人当然也知道这个情况,连忙问:“那怎么办呢?”吕不韦见异人已经上钩,说:“要想成为继承人,只有依靠华阳夫人。我虽然很穷,但是愿意拿出千斤黄金到秦国去为游说,立你当王位继承人。”异人一听,高兴都来不及,忙说:“如果能够做到,我当秦王后,我们一起享用荣华富贵。”

如果认为吕不韦吕不韦只是一时投机走上政治之路,只是为了谋取***厚禄,赢得无数之财,那么也未免太小看吕不韦了。以吕不韦遇见异人的家资来看,已经足够用上一辈子,大可不必大废周章,让异人归国即位。再说,吕不韦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仅是根本引不起吕不韦的兴趣。

已经和异人结交上了,剩下的就要看自己能不能让异人当上太子。这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吕不韦清楚,现在的太子已经有20多个儿子,并且异人不是长子,又长期不呆在秦国,要想异人能够被太子(安国君)看中立为嗣,谈何容易。

如何让秦国的决策层听自己的话呢。吕不韦的社交能力就开始充分体现了,他把握住了秦国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利益冲突。把握住两个字“富贵”,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想永享***厚禄,子子孙孙都享受待遇。正是富贵的微妙之处,使得秦国的上层之流都被吕不韦牵着鼻子走。

不妨看一下精彩对白,《史记》和《战国策》关于这个过程人物不同,按照郭沫若先生的意思,可能是各记其一,但是,两者都可以显示吕不韦的观察能力和社交手腕。

(吕不韦)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篃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史记·吕不韦传)

吕不韦来到秦国,见当时太子宠爱的华阳夫人的姐姐,以异人的名义,将买的奇珍异宝送给夫人,并对异人的贤德赞不决口,还说,异人想念太子和夫人,说,异人把夫人奉为天人,夫人果然非常高兴。吕不韦开始说到点子上,现在夫人得宠是因为夫人年轻漂亮,夫人没有儿子,如果现在不选一个贤孝的人作为儿子,他日一旦人老珠黄,就会被打入冷宫。现在,异人十分贤德孝顺,知道自己不能立为将来的继承人,夫人如果现在能够拉一把,那么异人就能够扭转乾坤,当上皇帝,自然不会忘记夫人之恩。夫人也可以有了自己的儿子,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夫人果然认为说的是。于是向太子安国君大吹枕边风。形势对异人有利了。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泰山思维,必无危亡之换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归得。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战国策·秦策)

两者是大同小异,一开口就陈之利害。你的罪过足以致死,你知道吗,你的手下个个居高尊位,子傒的门下没有富贵者,你的府上珍珠宝玉无数,骏马多得没有地方养,美女也是无数。有朝一日秦王老了,一旦死后,子傒即位,你就像累卵一样危险。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使你永保富贵。阳泉君一听,也是中计。吕不韦趁热打铁,一旦子傒即位,士仓辅佐,王后就不能被宠幸,就会败落,异人是贤德之人,质于赵,没有母亲,非常想回来,只要王后认其为儿子,将他立为继承人,就能保住富贵荣华。

这里,吕不韦的设辩之术可就表现德淋漓尽致了,与张仪、苏秦、苏代等相比,似乎毫不逊色。

吕不韦的游说十分奏效,已经完成了在秦国初级阶段的任务。剩下的就是让异人如何回到秦国了。对于这个过程,《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不尽相同。《资治通鉴》与《史记》记载大同小异。

《史记》上记载: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这里描述的是吕不韦***取行贿让异人回到秦国,然后回到秦国,立为太子。

《战国策》上云: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这上面说的是吕不韦利用舌辩之才,陈述留异人和放异人的厉害,使得赵国心甘情愿放异人归国。

二者记载大相径庭,看来司马迁并没有按照《战国策》上记载的那样一并记之。在那个时代来看,两种可能性都可能发生,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应该还是《史记》记载更让人信服。因为异人既然质于赵,就是赵国在必要时左右秦国的一个砝码,虽然从一些历史事实来看,秦国并不很是在意异人在赵国的处境,赵国也并不能用异人的生命要挟秦国的进攻,但是,总归还是能让秦国有所顾忌,这样的情况下,又岂会轻易让他回国。特别是如果依《战国策》所说的:赵国已经知道异人被认为宠子,有承国之望,更是会以此要挟秦国的,更是不会轻易将异人遣送回国的。况且吕不韦也不会冒险将异人立为宠子的消息告诉赵国的。况且秦国一边还在进攻赵国,一旦赵国恼羞成怒杀了异人,吕不韦岂不是前功尽弃。

当然,异人回到秦国见华阳夫人几及安国君时,还有一个细节,足见吕不韦之心如细发,老谋深算。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见华阳夫人时,吕不韦让异人穿上楚人的衣服博取华阳夫人的欢心,果然,华阳夫人十分高兴,并且将异人改名为子楚。

在吕不韦倾尽家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异人回到秦国的这个中间,还有一段类似***家编写的花边新闻,也就是最为有争议的话题,秦王政究竟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史记》记载: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按照这个说法,郭沫若提出了疑问,一是该内容只有《史记》有,而《战国策》没有记载。并且《史记》在说异子有矛盾的地方,如果按照所描写的那样,那么异子就是一个歌姬,而《史记》后面还说,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明显有不同。并且郭老还提出了一个独到的看法,此传说是在西汉初年吕后称制的时候,吕氏之族如吕产、吕禄辈仿照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编造的,其目的是为夺取江山找寻历史渊源。郭老最后断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纯粹是子虚乌有(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余也曾和一些历史学家聊过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大概是三种意思:一是按照郭老的意思,此事纯粹是好事者为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的。

另外是关于《史记》记载矛盾的地方,就是异人的夫人是歌姬还是豪家女。其实并不矛盾,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异人***如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也就是那个歌姬,无疑给吕不韦提供了另外一个机会,那就是,一旦异人回归即位,他和歌姬肚子里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皇帝,这个想法符合吕不韦的野心的。吕不韦是一个冷静的人,他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也知道如何利用这种关系。他能想到异人看上了歌姬,也就想到,歌姬肚子里的孩子能够有承国的希望。他当然会尽一切能力掩饰歌姬的真实身份,比方说,为歌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也就是如《史记》记载的那样“赵豪家女也”。另外,异人好歹是一个王孙,娶妻也好,纳妾也好,总要有一定排场,否则一定会面目无光,又怎能名誉盛于诸侯,这样的话,也会要求歌姬有一定背景,至于如何编造,那就不得而知了。

再有就是,不论《史记》也好,《战国策》也好都记载了秦王政坐上王位后,吕不韦与太后私通。如果吕不韦以前和太后没有任何关系的话,吕不韦必然会爱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不会去和太后私通。只有吕不韦有所恃(包括吕不韦认为秦王政就是自己儿子),或者和太后早有私通,才会冒险与太后私通的,否则,一个丞相,***美女如云,如不是有什么隐情,又怎么会与太后私通,让人难以理解。当然,这对吕不韦只不过是一个插曲,并不影响吕不韦的一生的政绩,所以也不赘述。

吕不韦大权在握总共有十二年,也就是秦庄襄王的三年里和秦王政未主政的前九年里。

子楚当上皇帝后,果然不负前言,让吕不韦当上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有太后撑腰,即使子楚死后,秦始皇即位,前九年仍然是吕不韦当丞相,位极人臣。可这么说,吕不韦当了丞相,但绝对还是为秦国做了事的,比起前代的丞相如蔡泽和后面的李斯的贡献要大得多。

不妨来看以下《资治通鉴》上的记载:

秦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国,东周君为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率师讨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二年,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三年,王齮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太子政立,国事皆委于文信侯(即吕不韦),号称仲父。

秦始皇元年,蒙骜击定之。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乃使卒为之,关中由是益富饶。

三年,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四年,蒙骜伐魏。

五年,蒙骜伐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

六年,秦拔魏朝歌,及卫濮阳。

七年,伐魏,取汲。

九年,伐魏,取垣、浦。

由上可以看出,吕不韦掌权时,几乎连年征战,并且大都有斩获,灭了东西周,并引起其他各国的恐慌。另外,在国内,秦国日益强盛,兵强马壮,成为各国人才趋之若骛的地方,虽然不是吕不韦一个人之功劳,但是,与吕不韦的决策也有一定关系。并且,设置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等等,都是具有军事基础的地方,特别是三川郡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基地的设立,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当然,秦始皇也曾惦记吕不韦的功劳,秦始皇九年,嫪毐 败落后,虽然牵连吕不韦,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

但是,为了自己的威性以及秦国的利益,不得不下狠心,发了一道诏书,即“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贬低吕不韦,吕不韦也深知自己无法与秦始皇相抗衡,***而死。

关于吕不韦的死,《史记》和《战国策》有记载,是因为嫪毐的败露,牵连吕不韦。当然究竟是有人诬陷吕不韦,还是真有此事不得而知。只是关于嫪毐究竟是不是吕不韦所谏,也是无所考,也许是吕不韦百密一疏,也许是有人栽赃嫁祸,但终究是吕不韦与秦始皇的政见不和,才导致失宠,以致秦王政非要致吕不韦于死地。嫪毐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我并不认为秦始皇是为了嫪毐一事而杀吕不韦,即使没有嫪毐,秦始皇仍然会找另外的借口杀吕不韦的,因为这是秦始皇树立自己威性的必然结果。

当然,这并不能影响吕不韦的功劳,吕不韦被罢相后,不是仍然有其他诸侯请他任相国,足见他的威性以及他的成绩连与秦国敌对的其他诸侯国也是十分欣赏的。

郭沫若在谈论秦国的统一这个问题时,认为,秦始皇与吕不韦的矛盾使得秦始皇走了另外一条路统一了中国,如果,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由此可见,吕不韦的思想不仅在前期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后面他的思想仍然能够统一秦国,并且有利于秦国的长治久安。

关于吕不韦的另一大功劳,就是流传至今的《吕氏春秋》。关于这部书,用郭老的话概括就是:然而这书却含有极大的政治上的意义,也含有极高的文化史上的价值;想来的学者似乎还不曾充分的认识(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吕氏春秋》一书“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决不是吕不韦为了和列国的四公子争强斗胜这种虚名而著,否则也太小看吕不韦了。关于对《吕氏春秋》的详细看法,我已经收录拙作《从“吕氏春秋 ”看吕不韦思想中的秦国》一文,在此就搁笔了。

从《吕氏春秋》看吕不韦思想中的秦国(下篇)

对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原因及过程,《史记》有记载: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不过这一说法很值得要推敲一下。按照太史迁的说法,吕不韦之所以要编撰《吕氏春秋》,纯粹是虚荣心作祟,要把当世名闻天下的四公子比下去,于是大肆

郑卫之音的批判原因

鉴于笔者正在撰写《当代中国女子性风俗调查报告》一书,故此有资料显示其实中国中原一带,此风俗同样有与我国西南彝族地区“节”一样的“摸摸会”。据笔者考证,河南登封一带,往古至今,一直保留着一种“女娲时代”的民间性习俗,即“摸摸会”,迄今为止大约已盛行五六千年时间。并据消息灵通人士介绍,最近登封市文化局,已将流行于民间传统性习俗“摸摸会”,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摸摸会”,又称“夜摸会”,乃流传于河南登封地区一项传统民间性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夜,人们从各地纷纷赶到嵩山九龙潭,从十四日黄昏,通宵达旦至第二天黎明,仍不肯散去。“摸摸会“来历甚久远,据说可上溯至女娲时代。《易经》云:“有天地,而有万物。有万物,而有男女……”。《易·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构成,人类因男女交接而产生。《黄帝内经》云:“女十四,男十六,即可交合受孕有子。”男女交合,则会一生二,二生四,繁衍不息。在生殖崇拜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类同。起初,“摸摸会”只是为了适应氏族聚落之间由于战乱人丁缺少而促使人类生殖繁衍的一种无奈之举,后来演化为一种季节性的民间性风俗活动,以回顾远古时期“男女奔而不禁”,自由交媾的生殖需求。起初,或只在小规模的范围盛行,后来甚而流传开去,很快演变成一种全体国民参与的性习俗。 孔子曰:“郑曲*。”郑声,即“郑、卫之音”。原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两国等地(今河南新郑、滑县一带)民间音乐歌舞。《论语·阳货》云:“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荀子·乐论》曰:“郑、卫之音,使人心*。”《吕氏春秋·本生》亦云:“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礼记·乐记》:“郑卫之乐,乱世之音也。”如上各书,都把郑、卫之音,斥之为有害于国家,有害于人心的*俗之乐舞。而广丘废于荒驰,桑间濮上之音,汇聚丰饶。商代古地,郑州登封一带,桑、濮之音盛行。《礼记·乐记》云:“桑间、濮上之乐,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桑间,在濮水之上(今河南濮阳一带,属卫地),故此历代典籍,往往将“郑、卫之音”同谓之。《汉书·地理志下》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殛聚会,声色生焉。”旧因称男女幽会,为“桑间、濮上之行”。当今学者闻一多先生《神话与诗》说:“宋、卫,皆殷(商)之后,所以二国风俗相同,都在桑林之中立社,而在名称上,一曰桑林,一曰桑中或桑间。” 桑林是男女相会祭祀高禖之地,古籍中时有显现,《山海经·大荒南经》郭璞注引《归藏》:“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天问》云:“焉有彼嵞(音,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通,即谓之交往(亦可理解为,“交媾”之意)。《天问》又云:“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用意已十分明了,说明“女歧”九子,均“野合”所生。据今人考,《天问》乃商周遗作(而非屈原所作,待考?),至少有商朝许多遗留痕迹。有不少学者相信(以傅斯年、陈旭为代表)楚文化是殷商文化一脉相传,巫觋之中各有分工。大致而言,其中主持仪式形式的称为“祝”,管理仪式行为的称为“宗”。“祝”以女为主,“宗”为男为崇。所以后来男子当朝,便有宗之说,如唐太宗、宋徽宗。“祝”者,既行礼仪形式,又兼主持祭禖,占巫术主导地位,是无疑的。否则巫术便称为“觋”了,而不会称之为“巫”。《楚辞章句》:“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而其阴阳人鬼又或不能无亵慢*荒之杂。”看来当年借祭祀而行男女云雨之事,谓之“狂欢”,这一看法和观点是可取的。 而河南登封一带,迄今仍盛行的“摸摸会”,尤为特别,据当地年纪大的人讲,过去有不少女子婚后不孕,她们为了求子,便趁夜黑人静,来到九龙潭圣母庙内,向圣母诉说衷肠,磕头焚香,祈祷求子。谁知圣母灵验,每来祈子的**第二年必生贵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九龙圣母成了送子观音。后来,为了感恩,她们便把农历五月十五,九龙圣母的生日定为还愿日,从十四晚悄悄来此,到天亮散去。每逢会日,除本地的善男信女三五成群到此焚香还愿外,巩义、新密等地群众也汇聚于此,规模达数千、上万人。“摸摸会”之习俗,故而一直延续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是嵩山九龙潭的“摸摸会”,顾名思义,即是摸着“黑儿”赶会,缘于古代男女私会而渐渐兴起的“夜摸会”。相传,山上九龙潭圣母庙十分灵验,古代未婚男女纷纷来此祈求良缘,已婚男女则来求赐龙子凤女,往往有求必应。传说农历五月十五是九龙圣母生日,人们便此前一夜还愿,遂形成了每年一度的“摸摸会”,如今这个习俗已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去年七月六日,曾往之一游。大山深处,苍茫夜色之下,有趣山民,猎奇斗妍,男女趁黑夜而行,夹性于道。认识或不认识的,彼此相互开着玩笑,偶尔有胆大好奇之辈,出手款款,摸之不昧。所摸之处,仅限于双乳、臀部、大腿等处,少女避之不及,乃走而散之,奔逃于野,倘若有意者,竟往逐之,或逞其好,幽谷探寻,亦或有得。大庭广众之下,非礼折甚凶,女子亦往来交错,迎合温婉,裸乳解裙,奚落有声。四下黑漆漆的,到处影影绰绰,隐晦莫测。扣闷之声盈耳,顿消于荒僻之径。才听颤音之语,又闻呻唤之涕。氓女扑簌,情郎欢娱,荧荧憧憧之间,丛林闪烁若雾。石畔、草径、路边,崖顶、拐岩、林下,红男绿女,多有潜藏。奢乱经*,潆洄如流,翻蕊腾浪,白身滚条,摸摸不寐。往日沉静的山村,已是人欢马叫。至子夜,“摸摸会”气氛逐渐达到***,当地山民源源不断而来,嬉笑声中,“摸摸会”在空旷黑山白水之间,神秘上演。夜幕之下,九龙溪涓涓细流,崎岖之山路,没有护栏,路边是深深九龙潭谷。人流沿石板路,小心翼翼,向上攀登。九龙潭上,九龙圣母庙,香火燃烧正旺。庙内挤满了上香磕头还愿的香客,庙外不大场地上,坐满了黑漆漆的人群。有几位响男当众抚摸两个美不胜收的少女,被女方家长呵斥,亦不肯罢休,只能听之任之,索性由之而去。层层交错的人影中,我竟然看到几位少男少女,探怀入囊,索摸金乳,女子凄凄腾闪,却又暗中襄助,亦不知是否有契合之盟,或情谊所归,总之很是暧昧。灯火闪亮处,男声女答,互有唱和,妙对若流,神态如淡菊,人皆似花,韵色雀跃。 山上有免费的流水席,一桌挨着一桌,食物均是虔诚香客,从山下背来,自然是免费供应的。任何人到庙里,就像到家一样,热乎乎的面条、馒头和咸菜,让你吃个够。尽管彼此看不清面孔,但是并不影响相互交流,“摸摸会”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一批批赶会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一眼望不到头,估摸大约有上万人之巨。这里的人们,把形似棒槌之峰“都督山”,目之为男根之祖,将圣母潭,视之为女阴之宗。“摸摸会”暗示着阴阳山民,交合生殖之契。因之,嵩山“摸摸会”,乃原始生殖崇拜之体现,对研究中原缘故生殖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赴会之人,拥挤于庙前方寸之地。庙内男女信士高声诵经,溪边山崖男女笙歌。洞崖、绝壁、岩穴、荒野、路径、林中,男女调笑,相互幽会,奔而不禁,野合欢畅,骋娱交媾,摸而缱绻,相互默默。整个“道袍沟”,成为一条沸腾的不夜之谷。男女之间,多有怜惜之规,亦有十数人摸一女者,但大多数是因该女漂亮如仙,或过于放荡不羁。所过目者,乳影飞动,肉艳似海,美臀香腿,如绸若练。远处仙乐飘飘,近旁裙色翻浪。衣襟洞开者有之,而或双乳如星,飞射夺目,乳晕朵朵,愈发凄迷。男子如探囊取物,女子若腹抱月光。怀沙握玉,轮回摸摸,手手相携,林林掩映。千百年来,人们怀着经久不息美好的祈愿,祝情纳福,彼此交际,其影响远远辐射至郑州、偃师、巩义、荥阳、新密、许昌、禹州、汝州、伊川、洛阳等地,赶会的人们,每年有数十万之属。 据报载,今年闰五月,周一还有场“摸摸会”。重重大山深处,苍茫夜色之下,一个谈情说爱的幽境,一个求得贵子的灵地,让嵩山九龙潭“摸摸会”,更具有了几分浪漫,几分神秘。这种奇会,此种意境,对于好奇爱玩儿乐于探幽探险的男女,更是一个“猎情寻艳”绝好的去处。

有关斧头的成语

“郑卫之音”自其产生之日起,受到的批判就从未中断,根据现有资料的研究,其遭受批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内容涉及男女之情和反抗之情。“郑卫之音”中绝大部分是描写与爱情有关的内容,大量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他们突破了礼教的束缚,与传统雅乐相对立,因此受到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另外,“郑声”中有些关于反抗内容的作品,如《鸨羽》《黄鸟》《伐檀》等,它们有讽刺、控诉、哀叹、***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愤怒之情,统治者当然不能容忍这些“叛逆”之词,称其为“*乐”“亡国之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2.表演上违背雅乐的道德准则。子夏说:“今夫***,进俯退俯,奸声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之发也。”由此可见“郑卫之音”的音乐形态较之前而言多有繁声促节,多有哀思之音,音调高亢激越,表演男女错杂,因此“郑卫之音”违背了西周礼乐制度尊卑之别,违背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孔子“乐而不*、哀而不伤”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此被孔子认为是过分放纵的音乐,是与和平中正之声相对立的不合乎礼的音乐,进而提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3.关乎国家存亡的教训。据文献记载,上古至先秦的音乐主流是雅正之乐,其乐乃是祀神敬天、昭功立德、化民勤民之乐。这种雅正之乐保证了天下的太平、民生的愉悦,一旦违背乐之道德立场,就会导致国亡民戮的结局。《吕氏春秋》所载,夏桀、殷纣之亡,宋、齐、楚之衰,皆是由于在“乐”上放纵失控,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锺;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

吕氏春秋全文

鼻垩挥斤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

出处: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伐性之斧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出处:《吕氏春秋·本性》:“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鲁斤燕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弄斤操斧 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

宋斤鲁削 宋国产的斧头和鲁国产的曲刀。比喻当地特产的精良工具。

出处:语出《周礼·考工记序》:“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出。”

运斤成风 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执柯作伐 执:拿着;柯:斧头柄;伐:***伐。手执斧头去***伐。指给人做媒。

出处:《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朱干玉戚 干:盾;戚:斧。朱红的盾牌、玉饰的斧头。原为古时礼器。后也作为仪仗之用。

出处:《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吕氏春秋全文

孟春纪第一

孟春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本生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於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