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_一尘不染泥中藕,两袖清风水上花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29 0
  1. 搜集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事
  2. 孔繁森的事迹简介
  3. 孔繁森在西藏的奉献有什么
  4.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衍圣公为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其中有史学家、数学家或是作家,当然,我心中也有自己崇拜的英雄。

我心中的英雄是孔繁森,他生于1944年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当上了县委副书记、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副专员等职。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_一尘不染泥中藕,两袖清风水上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市***,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独的老人送去了党和***的温暖。因***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1992年,***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市***的孔繁森赶到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中,因***辞职。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挂着一幅对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搜集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事

孔繁森的一生和***有着不解之缘。最后离开人世,也是在带领***工作人员,亲自参与新疆边贸考察,在考察任务完成之后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遭遇了***离世。那一年是1994年,孔繁森去世的时候,享年50岁。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干部,是时代标兵,道德楷模。在他去世之后,国家授予了孔繁森,优秀领导干部,模范***员等光荣称号。也在全国发起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倡议。我们常说一方父母官,这个称呼背后,也代表了沉颠颠的责任。

孔繁森先后多次带队进藏工作。1***9年他第一次进藏,那个时候整个***地区还十分贫穷落后。但孔繁森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干部,或许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人民的公仆,是帮助人民,党和国家解决问题的。他可以跑遍所有乡村,各个角落,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一起收割,一起劳作;也可以用四个月时间,几乎跑遍全市所有公办学校,最终将***儿童入学率从原本的45%,提高到了80%,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也会走访全市各个敬老院和养老院,用心去关怀孤寡老人。

他每逢下乡,都带着一个医疗箱,就为了能够时常送药给当地急需救治的人民。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对于他而言,对于他所遇到的患者而言,这就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为了***集水样,他多次爬到海拔5km左右的山顶,就为了帮助群众找到更优质水源。他还收养了在地震中幸存的孤儿,宁愿自己吃差点,宁愿献血换钱,也要给孩子买营养品。

在西***民眼中,他温暖无私,如子女般孝顺老人,如父母般照顾孩童,若亲朋好友般关爱邻里。虽然他离开了,但他也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

孔繁森的事迹简介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死于1994年11月29日,山东聊城人。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市***,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孔繁森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1]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孔繁森在***的奉献有什么

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1***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市***,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衍圣公为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新时期***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父母被震灾夺走了生命。他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 孔繁森手迹(现保存在孔繁森纪念馆)

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市***,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的温暖。因***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市***,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雕像

[2]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 孔繁森与家人的合影

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1992年,***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市***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殉职,年仅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歌曲《走进***》、《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

1935年,中华大地正在面临日寇的侵略危机,东三省业已沦陷,华北岌岌可危。而在东京却掀起了一阵?尊孔?之风。儒教大会、祭孔、盖孔庙?甚至还把明德中学的校长孔昭润请去?压阵?。1937年,末代?衍生公?孔德成写了一首歪诗,鼓吹?中日同文同种?,写了什么?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这样的?大作?来。

看着这个莫名其妙的情况,蒋介石可能已经回想起历代衍生公屡次投敌的丢人历史。

自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衍圣公府开府后,孔府是金人来了投降金人、蒙古人来了投降蒙古人、对李自成高呼?永昌皇帝万岁?、满清来了投降满清、德国人来了把威廉二世的画像迎进了孔府、袁世凯复辟就造势称?早日登极,以慰民望?、张勋复辟就称?普天同庆?。

所以蒋介石还是做了一个英明的举动:把末代?衍生公?孔德成逮到重庆来,免得又投降。但蒋公仍然失算,留下来看守孔府大院的孔令煜在曲阜大宴宾客,请了一堆侵华日军。当然这些日军对?圣裔?那真是太客气了,孔令煜要是坐下座,甭管什么少将中将,恨不得站起来吃饭。

孔令煜 1944年

在这表面的客气背后是尖锐的杀气,日本兵把孔府里里外外包围的死死的。孔令煜也算是?无奈?,只能?追随祖先的脚步?,写下了《复兴东方文化击灭宿敌英美完成大东亚圣战》这样的?大作?来,称:?友邦日本?既著先鞭,我国当策后效,以与共存共荣。?、?适值参战朝廷之时,定能与友邦为一体?。1943年,孔令煜发电文恭贺汪精卫?还都三周年?,电文肉麻至极,难以细读。

蒋公真是失算了,当初应该把孔府的人里里外外都给?请?到重庆来。孔府后人做汉奸,传承千年的?忠孝节义?轻易的被天下读书人的?道德牌坊?自己丢弃,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七十六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难怪互联网上对衍生公一系有这样偏颇的评价,但是并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是,孔府在中国存近上千年,似乎并没有对历史进步作出什么贡献,反而恶行累累。

历代?衍生公?膝盖比较软,鞭子却比较硬,对待普通的劳动人民那是毫不手软。

史学家往往将孔府定义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经过近千年的经营,孔府拥有横跨五省上百万亩的土地。?衍圣公?通过朝廷的赏赐、土地兼并等途径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庞大的家族财产,为了将这些财产保值,孔府家主?不得不?选择投降每一位可能的新统治者,以此保证自己家族财产的延续,这就是衍圣公投降背后的经济动因。

孔令贻 1910年

为了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和田庄,孔府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小***?,按照朝廷六部的模式设有三堂六厅,其对族人、佃户等的管辖权甚至超过了地方***,拥有审判权、逮捕权等等。甚至曲阜县的地方知县一直从唐朝开始就由孔家人担任,即便到了清朝乾隆时改变了成例,但地方官的权力仍然在孔府之下。

所以,孔府实质上是一个凌驾于地方权力,独立于中央权力之外的?小王国?。其下属的佃户如同奴仆一般,受到了极大的压迫。高王凌教授研究结果称,近代地主的地租剥削率实际上在30%左右,而孔府的剥削率则大约在百分之五六十,同时还需要承担***规定之外的徭役杂税负担。

《重读地主史:孔府里的租佃斗争》一文中指出?孔府?小社会?里的租佃关系,明显较与之相对应的外部大社会里的租佃关系要紧张许多?简而言之,孔府的佃户们所面对的,不是什么单纯的大地主,而是一具政治怪兽。?

在特殊年代,学者们还写下了很多具有深刻批判意义的文章。《铁证如山?从孔府的罪恶看孔孟之道的本质》一文指出:?孔子的?仁?和?德?是施于奴隶主的,而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从来都是缺德无仁,有的是血腥的残害和***。?

左起为 时传祥、孔繁森、邓稼先

不过,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孔子后代对历史做出的贡献。我们固然要看到衍生公毫无忠贞、凌虐百姓的一面;也要看到孔家后人中出了一些英杰,对历史做出过相当的贡献。

孔繁森,孔子第74代孙,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出发***之前他请人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为西***民鞠躬尽瘁服务15年,却因***不幸去世,享年50岁,他的遗物中也只有两件:8元6角钱;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孔繁森代表的,同样也是孔家的后人的精神风貌。

除此之外,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演员孔祥德、世界知名钢琴家孔祥东、开国中将孔从洲、世界知名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围棋九段国手孔杰?这些孔家后人在各行各业都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晚年的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所以说是这一脉的人本性便坏吗?我不是这么觉得,只不过衍生公这一个帽子扣在任何人的头上。世代延续的顾虑、家族的利益、传承千年的财产、为天下读书人守住文脉的道德牌坊,当一切的一切压倒你的身上的时候,你是否会变了初心呢?

就好比投降日军的汉奸孔令煜和为人民服务的孔繁森,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血脉真的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差异吗?肯定不是的。所以,衍生公一脉如何人们可以自由评价,但其支系庞大,也难以定论。

我们应该从衍生公的案例看到的是,当权力一旦失去了管束、***一旦有了土壤,即便他是被冠以?衍圣公?的名号,即便他是孔圣人的后代,即便他是全天下读书人的?道德牌坊?,他的道德也很容易被败坏。

我们要避免的,是再出现一个像孔府这样的特权阶层,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是?衍圣公?,但非孔家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