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_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30 0
  1.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2. 呕心沥血,伤神劳心。谁言书中有黄金?皓首穷经,白费光阴。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的是什么意思,请有学问
  3. 十有九人堪白眼 意思
  4.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5. 请问"书生百无一用"是什么意思?

导语:清朝诗人黄仲则写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看不起,只是感慨世道不安,自己英雄无用人之地。下面是我带来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句话,好一枚翻天印。祭出来砸读书人脑门,百发百中,势必打落云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_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话当然有其他版本。文雅些的,如《围城》里这一段儿吃干醋:

 苏**道:“鸿渐,你学过哲学,是不是?”

 赵辛楣喉咙里干笑道:“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

 不文雅些的,就是:

 你读那么些书,你能找到媳妇儿么?

 应这句话,得问句子原作者黄仲则:

 谁让你对读书人说这话,散播不良情绪来着?你歧视读书人吗,嗯?

 然而,脱离上下文说文字,形同耍流氓。故此,我们先看看黄仲则当年这诗,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句说,自己干啥啥不成,第二句“不平鸣”,出自韩愈安慰孟郊的话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说,黄仲则自己仕途不甚妙,心情大不好。《儒林外史》里周进考不上,是抱着门板哭;黄仲则文雅点,咱不平,但咱可以出点儿动静。

 第二联,泥絮,典出“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面“薄幸名”就是杜牧那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咱考不上啊,失意落拓,江湖漂泊。

 发了会儿牢骚,终于到了第三句: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里并不不是黄仲则被读书人抢了广场舞地盘,决定挨个拔人家的气门芯,更像是自嘲愤激,自己拿自己开涮。

 古来诗人,厚道些的,都懂得自嘲。陆游“此身合是诗人未”呢,苏轼还“我为聪明误一生”呢。看看就行,别当真。

 如果光是这么撒一句泼,黄仲则这诗就失之凌厉,不够敦厚:考不上大学就说高考生全都糟烂,这牢骚***会发;但能圆回来,才显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黄仲则就圆自己的.话了: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里还是用典,还是按韩愈劝孟郊的说法:

 “择其善鸣者而***之鸣:以鸟鸣春……以虫鸣秋”。

 所以黄仲则的态度还是:不进庙堂黄钟大吕,咱到底还是可以跟虫子一样鸣鸣嘛。

 如是,这诗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我没考上;心情不好;漂泊无根,到处碰壁。考试真没劲,读书有啥用啊!

 但是——所有精华部分都在但是后面——我还是找愿意听我的人(比如我自己),给他鸟鸣春,虫鸣秋吧。

 整体而言,这首诗的情绪是:

 我是开不了炸酱面饭馆,但我可以自己做炸酱面吃啊!

 我是出不了书,但我可以自己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开心啊!

 虽然有自我宽怀的嫌疑,但黄仲则这诗,颓唐里有洒脱。洪亮吉说黄仲则“咽露秋虫,舞风病鹤”。他是病,是秋虫,但还是可以咽露,可以舞风。

 所以,以后,有人跟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可以直接甩这诗押尾两句: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我们是没啥用,但我们还是可以发声呀!

 当然,本文重点不在于此。

 黄仲则说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然而,张维屏说:

 “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包世臣是个爱吹的人,书法上,“自拟右军第一人”,但很看得起黄仲则,“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

 《围城》里,董斜川口气极大,苏东坡都看不起,但概括起时代来,还挺客气。说他老爹“他到如今还不脱黄仲则、龚定庵那些乾嘉习气,我一开笔就做的同光体。”说明黄仲则是乾嘉习气代言人了。乾嘉时代,大半个世纪呢,一个人代言!

 黄仲则觉得自己不得志,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就这么春鸟秋虫,读书写诗,35岁死掉,也成为有清一代的大诗人,被当做天才、仙才、六十年间第一人。

 这样一个人,居然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属于自嘲+撒娇。

 清朝大才子,都爱这么玩。比如赵翼曾经说,“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草蜢乐队肯定不爽:说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你怎么唱反调呢?你一定很失败吧!

 ——赵翼是什么人?不到三十岁入直军机,下笔千言,蹲地上都能写文章,倚马可待的刷字魔。三十四岁状元,本来要拟第一,乾隆认为清代陕西还没状元呢,取了他第三。完成了《廿二史札记》这种吓死人的玩意,论学术清朝屈指可数;论诗则与袁枚张问陶并列。

 勤奋、学问、成就和才华,都足够。这么个老头,往地上一打滚一扯胡子,“三分人事七分天”,这是什么呢?自嘲+撒娇。

 自嘲+撒娇,所以动人,是因为特殊的人说将出来了。黄仲则有资格拿自己开涮,百无一用是书生;赵翼有资格做结论,三分人事七分天。他们说这话不会有反智的嫌疑,因为他们的成就书之竹帛了,无可替代了。

 何况他二人撒娇完了,也没自暴自弃呀,还是该写诗写诗,该著书著书去了,“我们就是春鸟秋虫,要鸣”。

 所以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三分人事七分天”。

 这种看着负能量的句子,都出自名留史册、跨了时代的巨人,自己发发感慨:哎呀我们读书人真没用啊,哎呀努力还是斗不过天分呀——这种话,是他们那境界的学霸才有资格说的。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努力一辈子,也就是为了争取一点资格,让自己有一天有底气说:“哎,读书其实也没啥用”、“说到底还是要靠天分啊”,而已。

 就像只有到盖茨那境界,才好意思说“有顶个鸟用”。

 我们普通老百姓如果相信了这句话,就真不知天高地厚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黄景仁《杂感》

[今译] 十人之中有九人可以轻视我,因为世上百般行业中唯独书生是一无用处的。

[赏析] 这是一个困于贫苦生活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愤激之辞。他遭到世上很多人的白眼,是因为他无钱无势;他不能见用于世,所以悲叹自己“百无一用”。他正直、清高,饱读诗书,却不能适应那个社会,于是只能用这两句诗来作自我嘲弄。虽是自我嘲弄,但诗人的满腔愤还是能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因为他空有抱负、不能为当世所用的感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原作]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呕心沥血,伤神劳心。谁言书中有黄金?皓首穷经,白费光阴。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的是什么意思,请有学问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句话你可以说出不同的几种意思,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语意也不同,还有许许多多的谐音字文化。而中国人对于断章取义也很有一套,比如说专门挑别人话里的哪一句出来,就去理解别人的意思;再比如说书上的哪一句话,随意截取一部分出来,就去揣测作者的意思;而这种行为往往就会造成很大的误会。

今天我们来讲讲“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应该都是从那些成绩不好的人嘴里,为什么呢?这大概是要为自己的成绩不好找到一个借口。 所以就用这句话来告诉自己,读书有什么用呢?你看连古人都说了最没有用的就是读书人了,书读多了真的没有用,说的那么认真,说服了自己还妄图说服他人,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古人并没有这样说过,对不起,这个锅古人不背。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原本出自黄景仁的一篇习作,叫《杂感》。说起黄景仁此人,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但说起他的先祖大家一定知道,他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后裔。黄景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便跟着祖父祖母生活,而随后十多年间,黄景仁又先后经历了,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唯一的亲人哥哥也一并离他而去。至此可以说黄景仁在这世上就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了,黄景仁自幼就是家境清寒,随着亲人的相继离世,年少的黄景仁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黄景仁此人甚有才华,在他少年时期他写的诗就已经很出名了,古人写诗,大多从自身出发,有的抒发自己的理想,有的描写自己的生活,有的感慨命运的不公,有的在困境中仍然勉励自己。因为黄景仁的遭遇,所以他写的诗很多都是在抒发他的穷困潦倒,他的怀才不遇,让人读上去不免觉得寂寞凄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十七岁的黄景仁所表达的东西,当时的他贫穷,寂寞,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一腔才华无处施展。

所以他写的这篇杂感,其实是有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看不起,他觉得当个读书人真是没有用,与其说他是在抱怨别人,不如说他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即使他的身世这么凄凉,他的遭遇这么悲惨,上天仍旧没有怜悯他,1781年,他好不容易做了县丞,1783年就离开了人世,享年34岁。

他这短暂的一生,生活得那么艰辛,离开的那么突然,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好的作品,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黄景仁的作品。

十有九人堪白眼 意思

说直白了就是:学的再多再好最后都没什么用。

现实社会就是学习不好的下海经商了,学习好的考研读硕最后来给学习不好的打工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一定求学就是出路,学霸再牛逼最终目标也是多挣点工资。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整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意思是:官场儒林中十人里有九人我对他投以白眼,但如今百事派不上一点用场的却是我这样的读书人。十有九人堪白眼,一说为十人中有九人可以对我投以白眼。

出处:清·黄景仁《杂感》

全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

风逢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

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 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请问"书生百无一用"是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是一句诗,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 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只从表面,便是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过可能很多并不知道,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原来是出自这一首诗。

黄景仁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一直郁郁不得志,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所以他才会有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书生是不是说,真的百无一用呢?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自嘲,他想到自己寒窗苦读了大半辈子,可是却依旧还是穷困潦倒,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们都知道这对于一个书生来说,他根本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种庄稼,想要生存下去,那么只能是去教书。

古代不是有这么一句,不为良相,即为名医,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够做宰相的话,那么就去做一位名医。但是我们都知道,做宰相那有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是做一位名医,那同样也是需要从小开始,一个书生,他从小就开始读书,到了一大半年纪,想要去学医,那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了。

黄景仁无非是觉得自己一辈子,既没有科举考上,而且即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种庄稼,所以才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应当说这是非常的无奈,试想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而且又有才,可是却偏偏无法出头,不能进入到仕途,不能够造福一方的百姓,这对于我们的诗人来说,那是非常的苦闷。

黄景仁写过很多的诗,在清朝他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他的诗在当时也是有着极高的声誉,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用武之地。我们都知道官场,那是需要打点,再说黄景仁穷困潦倒,也没有钱去打点,自然是再有才华,那也是会被淹没。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对于读书,已经感到了失望,自己有着一肚子的才华,却是没有用武之地,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实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一些人明明是满腹经纶,可是在科举的路上,还是一路受挫,始终也没有办法进入到仕途,一些人的才华也就这样被浪费,他们的意志,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这不得不说,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黄仲则有两句诗:“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书生无疑是指读书人而言,他们主要是读书立言,对于世事可称不谙,对人际关系往往处理不好,在具体事务面前又时时束手无策,所以总被人们以“百无一用是书生”相揶揄,在文艺作品中也常常被塑造为受嘲弄的对象,本色如此,无可抱怨。“百无一用是书生”想来是从许多事实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例子俯拾皆是,历史上南朝梁刘勰写成了一部文学批评的不朽名著《文心雕龙》,但“未为时流所称”,得不到社会承认。刘勰难于割舍,又走投无路,百无一用,只好求助于当时的文坛班头沈约,让沈约说句话;但是,沈约地位贵盛,无法晋见,于是刘勰背着亲手抄写的《文心雕龙》到沈约府门口蹲着候见。

当沈约出门登车子时,这位无用的书生求见于车前,“状若货鬻者”,沈约取读之后,“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卷50)。真是一经品题,立即身价百倍,这部《文心雕龙》才得以百世流传,后世有多少人还靠它谋升斗之需,刘勰如果没有沈约这样的权贵为之打招呼,那么,刘勰就可能潦倒一生,与草木同枯,而《文心雕龙》也将如一捆废纸般地散落遗佚。当今类似刘勰那样以文字乞求出路的也不是没有。一些书生不论是初出茅庐,还是皓首穷经,经年累月,终成一书,于是请名流作序,揄扬文字;烦人托窍找出版门路,还殃及妻女,脱簪珥以筹措资助;幸得接受,三年五载,翘首以待;一旦问世,索书赠书,所费不赀;稿费或言明无酬;或所得戋戋,难敷购书之需;或迟以时日,遥遥无期,于是函电交驰,诉之以苦,动之以情,历经年所,所得不过豪客一席之费;甚有分期滞付或身后交付遗属者。子罕言利,书生徒唤奈何!百无一用,迹近“文丐”,虽不中,亦不远矣!

然而,也有些书生一旦风云际会,或科场得售,学而优则仕;或得权贵提携,平步青云,但他们大多是“尚论唐虞,空谈孔孟,不切时务而自鸣清高”,其结果非但败了大事,也坏了书生的名声,误国误己,无用的书生又得了个“书生误国”的骂名。远的如宋、明那些“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书生们,平日空谈天道性命,遇事不辨是非,束手无策,只等待着“杀身成仁”。施耐庵在写《水浒》的时候,就看透了书生无用这一点,所以把在梁山上运筹帷幄,最后断送梁山事业的书生型军师命名为“吴用”。近之如***时期不同型号书生的落水,有好几位大牌书生就曾被指派入“梁效”之瓮,当时也确为他们解除了一时的困境。由此也引起日后遭到非议与责难。

在这个问题上,我看不要过多或过甚地指责某个具体人,因为当初是打着红旗来启用安排的。这些长期受惯“指向哪里,打向哪里”教育的无用书生,哪个敢不乖乖地应命。这些书生开头也是受“四人帮”

主上的“戏弄”,待“四人帮”覆灭,这些书生又按要求经过一段艰难的“说清楚”之后,才又回到书生的本位上来。他们的起起落落正反映了中国书生的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性格,因而他们很难摆脱受权贵左右的阴影。

其实,从古至今的书生遭遇,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史学先师司马迁看透了。司马迁在备受荣辱“戏弄”后,头脑清醒多了,看问题深刻多了,所以在其《报任少卿书》中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卷62)司马迁凭他的阅历,一语道破,为书生的悲剧性格定了调,为千百年来书生预言了命运。

如果按司马迁所分析那样,那么某些被“指派”到“梁效”写作组去的书生,只不过是书生群体总悲剧中的一个角色而已,似乎无须过分苛求而应给以谅解的。所以有人就比较宽容地对没有来得及清理这一段往事就谢世而去的一位书生,发自内心地吐出了一句“毕竟是书生”的心声,这真是有分寸、有叹息、有爱护的至言。“毕竟是书生”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主要含义并无二致,只不过前者包含的层面多一些,它既有对人的曲谅,也有自我解嘲的打趣,又有自我辩解的无奈。

近年来,也有为数不少的老书生,以文字和口述形式写自传,表述一个书生对自己人生历程的自我认识。他们都是久经沧桑,有过许多起伏跌宕的生活内容,知人论世,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他们无所隐晦地坦陈一生,不仅让人们理解书生的真实心路,而且也使人从对某个人的个案探求中推向对书生群体的考索,启示中国的书生能以前车为鉴,摆脱受“戏弄”的窘境而日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