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位储贰,备位充数之臣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1 0
  1. 闲读《随园诗话》(709)
  2. 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
  3. 赵普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4. 带位字的成语
  5. 论衡全文及翻译

位的意思是占据其应有的位置,位开头的 成语 有什么呢?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位字开头成语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学习借鉴。

 位字开头成语

位卑言高 位不期骄 位极人臣

备位储贰,备位充数之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位开头的 成语接龙

位卑言高 ? 高山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啕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 山明水秀 ? 秀出班行 ? 行云流水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啕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命关天

 位字开头成语意思

1) 位卑言高: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2) 位不期骄:指地位高了,就会骄傲。

3) 位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位字相关成语解释

1) 高位厚禄:位:官职,官位;禄:俸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

2) 三位一体: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

3) 高位重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同“高位厚禄”。

4) 窃位素餐:素:空;餐:吃饭,指俸禄。窃居高位,无功受禄。旧指高级官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后也用作谦词。

5)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6) 贪位慕禄: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7) 虚位以待:留着位置等待。

8) 备位充数: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9) 篡位夺权: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

10) 高自位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11) 不安于位: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12) 不次之位: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13) 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14) 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15) 素餐尸位:素餐:白吃饭;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16) 脱袍退位:比喻去职。

看了位开头成语的人还看:

1. 共开头成语

2. 以下开头的成语大全

3. 以内开头的成语大全

4. 选字开头四字成语大全

5. 亲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闲读《随园诗话》(709)

1. 与质量的四字成语

备位充数 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晏子春秋·谏下》:“其女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唱筹量沙 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象来迷惑敌人。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粗制滥造 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出处: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现在粗制滥造的翻译,不是这班人干的,就是一些书贾的投机。”

多快好省 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

价廉物美 廉:便宜。东西价便宜,质量又好。

出处: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滥竽充数 滥:失实的,***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鲁斤燕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宁缺毋滥 宁:宁愿;毋: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

宁缺勿滥 宁:宁愿;勿: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

偷工减料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物美价廉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出处: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回:“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要印一部书。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所以特来求教。”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出处:《五代史平话·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2. 有关安全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

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安室利处: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剥茧抽丝: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擘肌分理: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不差毫发: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

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

《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不遗巨细: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出处: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堤溃蚁孔: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出处: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滴水不漏:一滴水也不外漏。

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睹微知著:微:细小;著:显著。

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志·吕布臧》:“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

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

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出处: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毫分缕析:细致详尽的剖析。 出处:《云谷杂记》附宋·张嗣古《特荐状》:“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毫分缕析,多得其情。”

即小见大: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计出万全:万全:非常安全周到。

形容***非常稳当周密,决不会发生意外。 出处:《汉书·晁错传》:“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金石之计:比喻最安全的计策。 出处:汉·陆贾《新语·资执》:“欲辞晋献公譬马之赂,而不***之夏阳之道,岂非金石之计哉?” 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

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出处: *** 《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刻画入微:微:细小。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

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琢句:修饰琢磨文章的细节。

出处: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同“秋毫之末”。 出处:《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自危: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自危,欲畔者众。”

乳间股脚:比喻自以为安全的处所。 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视微知著: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十七回:“此为丝丝入扣,暗中抛索,如道家所云三神山舟不得近,近者辄被风引回也。”

条解支劈:指细致部析。 无微不至:微:微细;至:到。

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细针密缕: 缕:线。

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这位姑娘虽是细针密缕的一个心思,却是海阔天空的一个性气。” 心细如发: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

亦作“心细于发”。 出处:吴梅《题天香石。

3. 四个字安全标语

(八个字):1、多看一眼,安全保险。

2、多防一步,少出事故。3、走进工地,遵章守纪。

4、疏忽一时,痛苦一世。5、平安是金,步步小心。

6、祸在一时,防在平时。7、大意一次,忏悔一世。

8、漏洞不补,事故难堵。9、心系安全,出入平安。

10、一人违章,众人遭殃。(十个字):11、安全日日好,生产节节高。

12、工程未完工,安全不放松。13、安全***抓,幸福千万家。

14、工作一分钟,安全六十秒。15、上班一走神,事故敲你门。

16、安全生产法,保护你我他。17、安全是个宝,幸福少不了。

18、无事勤提防,遇事心不慌。19、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20、思想松一松,事故攻一攻。(十二个字):21、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防止事故。

22、安全警钟长鸣,职工家庭幸福。23、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24、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自大意。25、营造安全氛围,创造安全环境。

26、宣传安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27、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

28、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29、劳动创造财富,安全带来幸福。

30、要想合家欢乐,牢记安全操作。31、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

32、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33、只有麻痹吃亏,没有警惕上当。

34、严禁违章操作,确保安全生产。35、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

36、想要富,灭事故;要想甜,保安全。37、抓安全、促生产、讲效率、出成果。

38、反违章、除隐患、保安全、促生产。39、抓安全、促生产,讲效率、出成果。

40、走平地,防摔跤;顺水船,防暗礁。(十四个字):41、安全生产勿侥幸,违章蛮干要人命。

42、安全警句千万条,安全生产第一条。43、绳索常在细处断,事故多自粗心来。

44、快刀不磨会生锈、安全不抓出纰漏。45、见了违章严批评,道是无情却有情。

46、你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47、建大桥靠打基础,保安全靠抓班组。

48、与其处理事故忙,不如平日早点防。49、一心一意保安全,同心同德谋发展。

50、安全与效益同行,事故与亏损共生。51、劳动保护是把伞,职业危害靠它管。

52、保安全千日不足,出事故瞬间有余。53、安全系着你我他,幸福连结千万家。

54、违章***不狠抓,害人害已害国家。55、班前检查一分钟,有防无患莫放松。

56、聪明者事前预防,侥幸者事后补偿。57、安全生产年年好,职工生活步步高。

58、上班不是逛公园,劳保用品穿戴全。59、安全生产走在先,工伤事故不沾边。

60、知险防险不危险,违章蛮干最危险。61、学一分安全知识,多十分平安保障。

62、安全教育天天讲,事故隐患日日防。63、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

、沾沾自喜事故来,时时警惕安全在。65、守纪守责守规程,保质保量保平安。

66、绿叶底下防虫害,平静之中防隐患。67、***事事讲安全,事事***保平安。

68、操作规程就是法,谁不守法受惩罚。69、“三工”建设走在前,群防群治保安全。

70、安全生产“五同时”,各级领导要落实。(十六个字以上):71、安全是无形的节约,事故是有形的浪费。

72、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安全是职工的生命。73、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

74、认真开展安全例检,及时清除事故隐患。75、安全警句千条万条,安全生产是第一条。

76、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欢乐的阶梯。77、无知加大意必危险,防护加警惕保安全。

78、安全编织幸福花环,违章酿成悔恨苦酒。79、遵章是安全的先导,违章是事故的根苗。

80、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安如泰山。81、安全是职工的生命线,职工是安全的负责人。

82、***必须从生存抓起,管理必须从安全着手。83、放过一次违章操作,等于为十次事故开绿灯。

84、职工是效益的创造者,安全是职工的保护神。85、不要伤害他人,不要伤害自己,不要被他人伤害。

86、要我安全不如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才会保我安全。87、最大的节约是安全、最大的浪费是事故;最大的隐患是麻痹、最大的祸根是失职。

88、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养成遵章守纪美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推动安全文明生产。

89、安全生产你管、我管、大家管,才平安。事故隐患你查、我查、大家查,才安全。

90、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4. 有关安全的四字词语或成语有哪些

有关安全的成语:

1、布帆无恙bù fān wú yàng,比喻旅途平安。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2、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出处: 《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3、安不忘危[ān bù wàng wēi,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 《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4、安居乐业 ān jū lè yè,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 《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5、化险为夷 huà xiǎn wéi yí,险:险阻;夷:平坦,平安。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出处: 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

原书卷二·五八

蒋苕生,即蒋士铨,(1725年—1784年),字心余、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

胡慎容,(1723年—1763年),字玉亭,号卧云,大兴人(祖籍山阴,祖因官迁直隶大兴)。诸生冯烜室,胡慎仪从妹。有《红鹤山庄诗钞》、《闺秀词钞·卷五》。

《离》象文明。离,指离卦,在卦象中象征文明。卦辞:“利贞,亨;畜牝牛吉。”朱熹《周易本义》曰:“离”,丽也。阴丽于阳,其象为火,体阴而用阳也。物之所丽,贵乎得正。“牝牛”,柔顺之物也,故占者能正则“亨”,而“畜牝牛”则“吉”也。《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大象传》: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备位,音bèi wèi,释义:1、为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汉书·王莽传上》:“於是莽上书曰:‘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2、指充任任职。唐·韩愈《顺宗实录五》:“良媛董氏,备位***,素称淑慎。”3、充数,凑数。《旧唐书·宪宗纪下》:“德宗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宰相备位而已。”

所天,音suǒ tiān ,旧称所依靠的人。指君主或储君;指父;指丈夫。晋·潘岳《寡妇赋》:“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此处的“所天”即指丈夫。本条诗话中亦指丈夫。

胡慎仪,字***齐,号石兰,又号鉴湖散人,大兴人。胡慎容堂姊。有《石兰诗钞》。

胡慎淑,字景素,大兴人,胡慎容姊。胡慎淑、胡慎容、胡慎仪,是清代诗人胡天游的妹妹、堂妹,俱有隽才,被比作“刘氏三妹”。刘氏三妹,《粱书·刘孝绰传》:“孝绰兄弟及群从诸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其三妹适琅邪王叔英、吴郡张嵊、东海徐悱,并有才学;悱妻文尤清拔。

个里,音gè lǐ,亦作“箇里”,释义:1、为其中、里面。清·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谛观熟视,方知个里情形。”2、指心里。宋·黄庭坚《卜算子》词:“天上人间有底愁,向箇里,都谙尽。”

伊谁,音yī shuí,意思是谁,何人。《诗经·小雅·何人斯》:“伊谁云从?维暴之云。”清·黄景仁《中秋夜雨》诗:“伊谁天柱追嬉遨,有客钟陵去飘忽。”

效颦,音xiào pín,意思是指不善摹仿,弄巧成拙,出自《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此处用“效颦”是自谦。

深红,指相对于红色而言明度更低的红色。深红色,最深的红,比大红深。在诗词中常用于描绘花之颜色。宋·李石《长相思·佳人》:“花深红。花浅红。桃杏浅深花不同。”

朗彻,音lǎng chè,释义:1、明白透彻。晋·葛洪《抱朴子·正郭》:“林宗拔萃翘特,鉴识朗彻,方之常人所议固多,引之上及,实复未足也。”2、明净。明·陈第《岁暮客居》诗:“晨起临北窗,连阴未朗彻。”3、指清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八九岁,眉目朗彻,宛然一子晋矣。”4、爽朗通脱。《晋书·乐广传》:“向见广神姿朗彻,当为名士。”

使人之意也消。意思是,(看到或者了解了这个人之后),令自己内心的杂念、疑惑、不快等意念情绪全部消解了。“使人之意也消”,在文言文中是一句比较固定的短句,出自《列子·田子方》: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这里说的是田子方给魏文侯讲述其老师“东郭顺子”的情况,赞颂其师“他的为人十分真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虚宁寂而且能包容外物。世间事物不能符合道时,便端正自己并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内心杂念自然消除。无择(田子方的字)有啥资格去提及这样的圣贤。”在古诗文中,凡是遇到心情由坏变好类似情形的,多用此语。如苏轼《初别子由》诗,其中写道:“使人之意消,不善无由萌。”意思是弟弟苏辙品行高洁,与他在一起,内心杂念都消失了,不善的念头无从萌发。在宋·赵藩《思远生日》诗中,有“见之意辄消,坐久归忘旋。是资薰陶益,能使鄙吝捐。”意思是见到了朋友(可能是诗人史骧,字思远)之后,心中烦闷全部消失了,相谈久久忘记归返。受他的熏陶,鄙吝的毛病都捐除了。宋·王之道《题王亦颜清心阁》有“使人之意消,鄙吝何由萌。”宋·唐庚《春日七言二首其一》:“更与何人共寂寥,竹君时引到溪桥。是家大似东郭子,能使人之意也消。”本条诗话中,袁枚使用这句短语,是因为其读到胡慎容的诗之后,问蒋士铨其容貌如何?内心中有胡之容貌是否配得上这份才情的疑问,在听到蒋士铨又诵其佳作《菩萨蛮》一阕,由词曲想见其风貌格调,心中疑问立即全部消除了。

王菊庄,即王金英,字澹人,自号菊庄居士。江宁人。乾隆壬午(1762年)举人。有《冷香山馆诗稿》。

戚末,亦“末戚”。末戚,词典有解释,即“末亲”,也就是远房亲戚的意思。同时,戚末也有自谦的意思。

因倚,亦“因依”,古“倚”通“依”。释义:1、倚傍;依托。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八:“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沈钧儒《挽张仲仁先生》诗:“还童乏术竟长眠,恸失因依五十年。”

2、原因;原委。宋·苏轼《辨题诗札子》:“臣今省忆此诗,自有因依,合具陈述。”《水浒传》第二二回:“唐牛儿告道:‘小人不知前后因依。’”

吴头楚尾,音wú tóu chǔ wěi,指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作为江西的代称。出自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清·王士禛《江上》诗:吴头楚尾路如何?

冯思慧,(1748年—1774年),字睿之。冯烜、胡慎容夫妇之女,嫁刘秉恬。诗集《绣余吟》,夫君刘秉恬为序。

刘秉恬,(1735年—1800年),字德引,山西省洪洞县苏堡村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人。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再迁郎中。三十二年(1767年)考选福建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大学士傅恒督师讨缅甸,以秉恬从,擢鸿胪寺少卿。师还,超擢左副都御史。迁刑部侍郎,调工部,再调仓场。三十七年(1772年)师征金川,授秉恬钦差大臣,督西路粮运。上嘉秉恬不辞劳瘁,赐孔雀翎,授四川总督,仍留用督运军粮。三十八年师克小金川,有功加太子少保。后木果木师溃,以提督董天弼失守底木达、布朗郭宗责秉恬不先奏劾,夺官,予按察使衔留军。旋并削衔,命佐按察使郝硕督西路运粮。四十年,以督运无误,授兵部郎中,仍赐孔雀翎,以钦差关防督饷。未几,擢吏部侍郎。以母病召还京师,旋丁忧。未几,起署陕西巡抚。四十五年,召入觐,调署云南巡抚。四十六年,署云贵总督。五十一年召授兵部侍郎。五十二年,调仓场。嘉庆四年,复调兵部。五年,卒。

(待)

赵普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的翻译是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 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子路要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新的道理而错误理解。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象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象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带位字的成语

赵普(公元922~992年),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人。他是北宋开国元勋,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的宰相。

赵普自幼性格深沉厚重,寡言少语,但工于心计。虽然读书不多,然而经意于吏事,有济世之才。他***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

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符皇后佐年仅7岁的幼主柴宗训即位,新主年幼,不谙人事,皇后新册,不习国政,又无家臣鼎力相助,朝廷军政大权,旁落外臣手中。

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春,传契丹与北汉合兵南下寇犯,军情紧急,宰相范质仓促之间难辨军情真伪,便诏命赵匡胤率军北上迎敌。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当时的法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所谓“为六军所迫”之下,俨然以为顺军心而从众命,***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禅位书”(自愿让位的诏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纵观陈桥兵变的全过程,***周密,行动迅速,两天之内,便灭周建宋,此举如无赵普谋划决断,是不可能如此顺利的。赵匡胤虽有窥周室之心,夺位改元之机,如无此知心者鼎力相助,他绝不可能下定陈桥举事之决心。赵匡胤部下诸将,虽然愿意拥赵匡胤为帝,但这些人武勇有余,政治谋略不足。唯有赵普,当时担任赵匡胤掌书记的重要参谋,虽官职不高,但明察善断,处事周密,他做了赵匡胤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他在陈桥兵变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的各镇节度使并未甘心顺从北宋***。原后周旧臣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一向野心勃勃,早有谋反之心,他不甘拱手称臣,拒绝接受宋太祖加封的***,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4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

赵普认为,新朝初立,便有叛将举兵,此次出兵平叛,乃开国后的首次重大军事行动,只有迅速取胜,才能稳定国内政局。于是,他建议宋太祖亲征,自己也随驾前往。宋军军心振奋,作战勇猛,不久便攻陷泽州,李筠自焚而死,宋军班师还朝。

当时原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有谋反之心。他想与李筠联合,南北夹击宋军。宋太祖为防止二李合兵难以对付,便对李重进***取赐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李重进果然中计,宋太祖集中兵力,一举消灭了李筠。后来,李重进起兵反宋,宋太祖决定派石守信、王审琦等部,分兵征讨。

赵普认为,李筠才灭,李重进又起兵,足见原后周各镇节度使居心难测,现在又以后周故将攻后周之贵戚恐难速成,倘如四方效尤,联合起来进攻中原,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赵普力谏宋太祖再次御驾亲征,并提了一个建议:李重进凭借长江、淮河之险,缮修孤垒,但他外绝救援,内乏***,应当尽快除之。宋太祖认为赵普说得有道理,于是亲征扬州,一举攻克,李重进兵败身亡。

赵普劝宋太祖亲征二李,扫除了内患,巩固了北宋***。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他对如何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忧心忡忡,特别是“二李”起兵谋反之后,唯恐再有如“二李”效法“陈桥兵变”之举,于是,便召赵普问道:“我想使国家长治久安,你有什么可行的妙策没有?”赵普当即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对策。

赵匡胤认为赵普所言极是,不失为良策,遂于建隆二年(公元960年)三月,首先罢免了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调离京师,到外地任节度使。并且,从此以后,此职不再授人。

赵普认为,宋太祖此举固然必要,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虽是拥护太祖为帝的旧属,建宋有功的大臣,但他们身居要职,拥兵自重,久后难免不生反叛之心。所以,赵普又以历史上武臣谋反的教训提醒宋太祖对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也不可不防,并建议应当尽快解决拥兵自重的将领问题。

宋太祖认为赵普的建议不无道理,但苦于无故削夺功臣兵权,恐众将不服。于是,赵普又为太祖献策,提出了一个既能削夺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又便于启齿的借口。赵普说:“臣也不忧此辈叛乱,然而,细观数人,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服部属,万一军伍作孽,彼等亦不由自主。”

太祖赵匡胤认为,这倒是个令众人无可非议的理由。于是,一天晚朝之后,赵匡胤召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饮酒叙旧情,酒过三巡,略带醉意之后,太祖对众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太祖说:“***如你们的部下为求富贵而起事怎么办呢?一旦强迫你黄袍加身,尽管你不愿意这样做,难道还能由你自己作主吗?”太祖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多置田宅,为子孙后代建立永久之基业,然后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这个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难道不是更好吗?”

众将听罢,方知太祖的用心。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都上表请求辞职,交出兵权,到外地当节度使去了。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根据赵普的计策,顺利地收回了兵权,了却了心中的一件大事。因赵普献策有功,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为了协助宋太祖彻底解决武臣专权弊端,改变从中央到地方因权力过于集中而各自为政的局面,赵普又提出尚文黜武、分权互制的主张。

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在宋朝初年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省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频繁的局面,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这套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故使宋徒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名,库存之钱财成堆,但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对内不能消除官乱与民变,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之中。

宋太祖在赵普的协助下,基本完成政治体制之后,于乾德二年(公元9年)罢免了后周的一些旧臣。因赵普政治谋略超人,再加上献策有功,被迁升为门下侍郎、宰相、集贤殿大学士。从此,赵普独居相位,掌管北宋朝政。赵普居相位之后,更加尽心尽力。宋太祖视之如左右手,事无大小,都要征求赵普的意见,然后再决断。有一天,太祖问赵普,用何计谋才能攻下太原,消灭北汉,赵普回答说:“太原抵挡着西、北两方面的敌人,如果先攻下太原,就得由我们独挡西、北二面之敌,不如暂且留下太原不打,等到消灭了其他各国以后再说,到那时,太原如同弹丸黑子之地,还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吗?”这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的襄赞决策。宋太祖听后,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如此,刚才不过是试你而已。”

赵普初登宰相之位后,虽为朝廷竭心尽力,深受太祖恩宠,但因有敛财受贿,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太祖听说后,对赵普极为不满,其后,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又趁机揭发赵普的短处,太祖大怒,于开宝六年(公元***3年)罢去赵普宰相之职,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开宝九年(公元***6年)十月,太祖驾崩,其弟赵光(匡)义即位,即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任参知政事卢多逊为宰相。

公元***6年,赵普自河阳调回京师,任太子太保,曾多次遭到宰相卢多逊的谗言诋毁,不被朝廷重用。然而赵普很会利用皇室内部权力之争的矛盾,来为自己进身创造有利条件,以求东山再起。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的母亲昭宪杜太后临终前,召赵普入内承受遗命。太后对以后几代君主是这样安排的:

太祖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弟光义,光义再传位于弟廷美,廷美传位于侄德昭(太祖子)。

赵普作为一个谙于***变故的大政治家,深知杜太后关于以后几代君主的安排完全是从赵宋王朝的安危着想,防止后周幼主即位,异姓兴王那样的***发生,认为太后的这个安排,很有道理。但是,杜太后的这个遗旨,直接关系到皇室诸人的权力和命运。而自己又是太后遗命的唯一直接见证人,如果处理得好,会对自己有利;反之,轻则丢官,重则丧命,因此,他对太后的遗旨,***取根据形势灵活处理的态度。

早在辅佐太祖时期,赵普见太祖赵匡胤忠孝,不能违背母训,将来赵光义即位确定无疑,于是便有意与光义交厚。

现在太宗赵光义有欲违母之意。打算自己百年之后,君位传子不传弟,但有母后遗旨成命在先,弟廷美对皇位也极为关注。所以,要实现皇位传子之目的,必须费一番周折,需要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鼎力相助。

赵普知道太宗此时心中所想,认为自己再度登上相位之机已到,便向太宗进言,说当年太后遗旨,为他亲手所写,并备述太后遗旨原文。当太宗问及廷美事时,赵普当即表示:“臣愿备位枢机,以察奸变。”又借机述说自己多年受宰相卢多逊压制之苦,太宗见赵普情词恳切,又系前朝老臣,与己交厚,可以协助自己皇位传子的政治目的,便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复授赵普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重登首辅之位。

论衡全文及翻译

位意思是所在或所占的地方,你知道哪些带有位的成语?接下来网我将带来位字成语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位的基本解释

1.所处的地方:座~。部~。~置a.所在或所占的地方;b.地位。~于。 2.职务的高低:地~。职~。名~。 3.特指君主的地位:即~。篡~。 4.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个~。百~数。 5.量词,常用于人,表尊重:诸~。各~。几~客人。 6.姓。

位字相关成语有:

素餐尸位 脱袍退位 篡位夺权 贪位慕禄 位极人臣 三位一体 高位厚禄 备位将相 不次之位 位不期骄 本位主义 备位充数 思不出位 高位重禄 各就各位 高自位置 虚位以待 位卑言高 尸位素餐 窃位素餐 不安于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带有位字成语解释

1 高位厚禄:位:官职,官位;禄:俸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

2 高位重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同“高位厚禄”。

3 高自位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4 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5 窃位素餐:素:空;餐:吃饭,指俸禄。窃居高位,无功受禄。旧指高阶官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后也用作谦词。

6 三位一体:***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

7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著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8 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9 素餐尸位:素餐:白吃饭;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空占著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10 贪位慕禄: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位字有关成语意思

1 脱袍退位:比喻去职。

2 位卑言高: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3 位不期骄:指地位高了,就会骄傲。

4 位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5 虚位以待:留着位置等待。

6 备位充数: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7 不安于位: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8 不次之位: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10 篡位夺权: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

位字相关成语的人也喜欢:

论衡全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不相慕也。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窃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子反好偷臣,孟尝爱伪客也。以有补于人君,人君赖之,其遇固宜。或无补益,为上所好,籍孺、邓通是也。籍孺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称。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丑面恶色,称媚于上,嫫母、无盐是也。嫫母进于黄帝,无盐纳于齐王。故贤不肖可豫知,遇难先图。何则?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可易也。世主好文,己为文则遇;主好武,己则不遇。主好辩,有口则遇;主不好辩,己则不遇。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辩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辩。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着,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仕宦有时,不可求也。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精阴庆,鲍叔之魂默举,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翻译:

操行,有一贯优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才能高超操行高尚,不可能保证一定就会尊贵;才能低下操行恶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贱。有人才能超群,操行高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操行恶劣,却被重用,地位在众人之上。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拔“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猎取功名的途径。升迁在于受到赏识,落第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重用;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只不过不被赏识。所以只要被赏识,操行恶劣的,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赏识,虽有高尚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位处卑贱。因此,被赏识重用还是遭厌恶斥退,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

伍员、帛喜一起事奉夫差,帛喜受到尊重,而伍员却被处死,这就是不同操行的人事奉同一个君主。有的才能操行都相同,却因事奉的君主各异,有被赏识重用的,有遭厌恶斥退的,伊尹和箕子就是这样。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同,伊尹做了国相,箕子却沦为奴隶,这是因为伊尹遇到的是成唐,而箕子却碰上了商纣。贤臣事奉贤君,君主想把国家治理好,贤臣以自己超群的才智辅佐他,由于追求和厌弃恰好一致,他们受到赏识重用理所当然。贤臣事奉恶君,君主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贤臣虽尽心竭力去***他,终因操行和志向相反,不受赏识重用也理所当然。

有的作为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的臣子,也遇上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终有不受赏识重用的,孔子、孟轲就是这样。孔子在陈国与蔡国途中没有粮食,孟轲在齐国和魏国陷入困境,这并非当时君主不肯任用好人,而是他们才智浅陋,没有能力使用大才。能够驾御千里马的,一定是王良;能够任用禹、稷、皋陶为臣的,必定是尧、舜。只能驾御日跑百里马的人,而要他去驾御千里马,必定有毁坏衡木折断轭木的危险;只有使用备位充数臣子的才能,却用他去驾御有大臣才智的人,就必然会有才智受压抑的不正常现象。所以,抛弃高明中肯的意见,圣贤遭到拒绝和排斥,并非是憎恶圣贤,不愿听高明中肯的意见,而是圣贤追求的理想太高,深切高明的意见实行起来很困难。才能大的去求才能小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不受赏识重用理所当然。

有大才的臣子,遇到有大才的君主,仍然有被不被赏识重用的问题,虞舜、许由,太公、伯夷就是这样。虞舜、许由都是圣人,都生活在尧的时代,又都见过尧,而虞舜继承了帝位,许由却隐入山林。太公、伯夷都是贤人,都生活在周国,又都见过周武王,而太公受封,伯夷却饿死。圣贤道同、志合、目标一致,舜与尧、太公与周武王操行一致,而许由、伯夷却与当时君主的操行相违背,原因是他们与所生长的社会、所处的时代不相适应。道义虽然相同,但相同中也有差异;志向虽然一致,但一致中也有差别。为什么?因为道义有精深与粗浅,志向有高尚与庸俗。许由,是上古“皇者”辅佐之才,却生在“帝者”时代;伯夷,是“帝者”辅佐之才,却处于“王者”时代。他们都遵循道德,都实行仁义。君主实行德政,如果不完善他们就不肯留下来辅佐;君主实行仁义,如果不理想他们也不愿留下来辅佐,这就是他们不被赏识重用的原因。尧道德污浊,舜的道德也污浊;周武王要伐商纣,太公也要伐商纣。同样庸俗一样粗浅,行动措施都一样,这就是他们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所以,舜统治天下,皋陶便***政务,而北人无择却深深隐藏不肯露面;禹统治天下,伯益来辅佐治理,而伯成子高却辞官去务农。并非皋陶才能胜过无择,伯益才能超出子高。然而皋陶、伯益做官受重用,而无择、子高却退居归隐,当官受重用是他们与君主操行一致,退居归隐是他们跟君主操行相违背。退隐地位低下,但由于与君主合不来,即使受委屈,也不愿去做官;君主不听取其意见,不用他们,心里也不感到遗憾,这是双方互不以为然啊!

商鞅三次劝说秦孝公***纳自己的主张,前二次建议秦孝公不听,最后一次建议被***纳了:前二次,是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最后一次,是成就“霸业”的理论。拿成就“帝亚”、“王业”的理论,去劝导只想称霸的君主,理论虽然精辟,肯定被拒绝;如果换成“霸业”理论,即使粗疏,也会被接受。为什么呢?因为理论虽精辟,碰上秦孝公不喜欢;而理论虽粗疏,却遇到秦孝公想实施。所以,不在于劝说者说得多么好,而在于被劝说者能喜欢;才能不需要多么高明,而在于被事奉者能赏识。像养马人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而农民喜欢;子贡的话,虽然符合仁义的道理,农民却不爱听。又如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高兴。所以,即使是好的,对于不喜欢它的君主来说,虽好却不被钟爱;而那不好的,对于喜欢它的君主,虽不好,也不会被憎恶。这就是凭小技去投合,投合了则被赏识重用,不投合就被厌恶斥退。

有人连小技也没有,胡乱以不正当手段去迎合上司的心意,也有被赏识的,像***簪子的臣子,学鸡叫的食客就是这样。***簪子的臣子,被子反所爱;学鸡叫的食客被孟尝君所宠。子反喜欢偷窃的臣子,孟尝君宠爱弄虚作***的食客。由于对主子有好处,主子就器重他们,其受到赏识重用理所当然。有的虽无益处,但是为上司所欢喜,像籍儒、邓通就是如此。籍孺被汉惠帝宠幸,邓通被汉文帝宠爱,他们连浅薄的学问也没有,微小的才能也没有,只不过由于外貌漂亮、体型优美,皮肤细腻、颜色美艳而得到君主的欢心。当然,美好的容貌,***所喜爱,他们被赏识重用理所当然。有的人容貌丑陋、颜色难看,却又被君主赞尝喜爱,嫫母、无盐就是这样。嫫母被黄帝选为妃子,无盐被齐王立为王后。所以,人品好不好可以预先知道,但能否得到君主的尝识和重用,却很难预料。为什么呢?因为君主的好恶变化无常,臣子要进献什么才符合其心意,却无法预先知道,偶然投合算是做对了,凑巧与其心意一致就要算是好的了。升官者未必贤能,退隐者未必愚笨,投合受宠的得任用,不受宠的则被斥退。

社会上一般的意见是:“贤德的人应当被重用,要是不被重用,也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读书人如果能迎合社会风气,揣摩君主意图,观察其境内情况,而调整自己专长,确定自己主张,周密窥测时机,能进献对君主有好处的东西,怎么会不受到赏识和重用呢?现在却不是这样,而是去作弄一些无益的技能,接受一些无益的主张,这等于夏天向君主进献火炉,冬天向君主献上扇子,尽做些君主不想做的事,献上些君主不想听的话,不碰上灾祸就算***了,怎么还能得福呢?贡献有益的才能,***纳有益的主张,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有时会由于无益而得福,有时又由于有益而获罪。况且夏天还可以用火炉来烘烤潮湿的东西,冬天可以用扇子来扇火。社会风气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图却猜测不到;意见可以随君主好恶而改换,才能却难于一下子改变。如果当时的君主好文,而自己会文就能被赏识重用;君主要是好武,自己则不会被任用。倘若君主好辩,有口才就会被赏识重用;君主要是不好辩,自己则不会被任用。重视文的君主不重视武,重视武的君主不重视文;重视口才的君主不重视行为,重视行为的君主不重视口才。文章和说话,还可以迅速学习;行为和才能,不可能立刻实现。学问不经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能成名。名望不一向显著,不可能被君主重用。匆忙学到的本领,短时间树立的名望,时间和功力都不够,要是对自己预先没有了解,用什么来揣摩君主的意图而让其***纳主张,从而获得任用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以前周朝有个人想做官,屡次都没有被任用,年纪老了头发白了,在路边低声哭泣。过路人有的问他:“为什么哭啊?”回答说:“我想做官却屡次不被任用,自己悲伤年老错过了时机,因此哭了。”有人问:“你想做官为什么一次也不被任用呢?”回答道:“我年少的时候,学的是文。到文治之德成就了,开始想做官,而当时君主喜欢任用年老的。爱用老年人的君主死了,后继君主却又要任用会武的,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学好,重用会武的君主又死了。年少的君主刚即位,喜欢任用少年,我的年纪又老了,因此一次也没有被任用过。”当官是有时运的,不应当强求。唉,迎合社会风气,揣摩君主意图,还不能达到目的,何况节操高尚,志向远大,不被利禄引诱,性格品质已经固定,不被君主重视的人呢?

遇呀,才能不是预先练习好的,主张不是平常准备好的,而是碰巧遇到君主满意,恰好符合他的心意,这样才称之为“遇”。要是揣摩君主的意图来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得到敬重和地位,这应该起名为“揣摩”,不能起名叫“遇”。春天耕种谷物生长,秋天收割谷物得到收成,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能称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这才能称为“遇”。如同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东西,在郊外拣取别人抛弃的东西;好像是天给的地生的,鬼助的神帮的;犹如禽息的精神暗中推荐百里奚,鲍叔的魂魄暗中举荐管仲,像这样,才算是“遇”啊。现在一般人既不能对遇和不遇的议论作出正确判断,又单凭被重用就称赞,根据不被重用就毁谤。这种只凭现有效果和既成事实判定是非的作法,是不可能衡量操行和考察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