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履丰厚取予有节_席履丰厚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3 0
  1. 可以摘抄的好句有哪些?
  2. 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
  3. 急求,有关筷子的所以信息的网站在答案,包括出现,发展,作用
  4. 曾国藩《冰鉴·十二·人有四态,皆根其情》译文与赏析
  5. 谁有《芋老人传》的翻译?

有,张衡(大物理学家加大文学家)

资料

中国物理学家张衡

席履丰厚取予有节_席履丰厚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作者:不详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4 文章录入:admin 〕

张衡,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于我国河南南阳西鄂。幼年时,家境比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他从小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喜欢独立思考,虽然熟读经书,但并没有被这些经书束缚住思想。他不满足于只读经卷典籍,认为参观游览可以增长知识、风闻。他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见闻对照起来学习。为了获取更广博的学识,公元95年,17岁的张衡开始离家外游,踏上了求师问业的旅途。

游学期间张衡先到了汉朝故都,时称西京的长安。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考察山川地势,谙习风土人情。后来,他来到当时的都城洛阳,进入了最高学府--太学。张衡在这所学校里,勤奋学习,广泛阅读各家各派著作,学问大有长进。人们称他“通五经、贯六艺”,认为他比那些只知死读经书的太学生们高明多了。

从洛阳游学归来后,张衡应邀在南阳郡守鲍德手下做了几年主簿。公元108年,鲍德调任京师,在他的推荐提携之下,两年后,张衡也被召入京城担任郎中,后来担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工作。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从《太玄经》中开始接触数学和天文学,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以后的二十余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自然科学,潜心钻研天文历算,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丰实的天文遗产。

张衡最先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到地球的阴影里的缘故;他还首先指出了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后反射所形成的;他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解释了冬天昼短夜长和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张衡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灵宪》一书。书中记录了二千五百多颗恒星,并且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宇宙无限的思想。此外他还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论点。

张衡在天文学上重大贡献之一是他发展了浑天说,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演示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浑天说”是当时相较“盖天说”与“宣夜说”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浑天说认为天是***的。天像蛋壳,地象蛋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都在“蛋黄”上不停地转动。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他认为是一个卵形的球体,直经为200万里,南北向比东西向短1000里;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而地似蛋黄;地靠水浮着,天靠气支撑,半边天在地上,半边天在地下,日月辰则附于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后来张衡又把地浮于水上的说法改为地悬于气中。张衡的浑天说奠定了我国天文理论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学说,张衡发明制造了水运浑天仪。这台仪器的主体是一个大球,用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这根铁轴就相当于地球的自转轴。轴与球的两个交点则相当于地球的南北极。大球的最外圈圆周长一丈四尺六寸一分,镶上一道铜,相当于赤道。大球表面分别刻有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八星宿和日月星辰等。仪器靠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大球缓慢地旋转,一天转一圈。到了晚上,人们从仪器上可以看到星星的起落,和实际天象几乎完全吻合。浑天议的展出引起了许多人的极大兴趣,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较准确的表示天象的仪器。

当然,张衡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他对地震的测定。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比较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动态,张衡经过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象个大酒坛,圆周直径八尺。仪器顶上有一个凸形的盖子,周围镶有八条龙,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每条龙嘴里都含有一颗铜球,龙头的正下方各蹲着一个青铜铸造张着嘴的蟾蜍。仪器的中央,竖立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头大,称为“都柱”。在它的四周装有八根曲杆,分别和龙头相连接。如果在某一方向发生地震,震波传到都柱,都柱就倒向某个方向的曲杆上,杆推动含有铜球的龙嘴,球便落入蟾蜍嘴中。

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可以测出的最低震级为三度左右。公元138年二月初二甘肃地震那天,张衡正和一些人在一起渴酒,突然“当啷”一声,地动仪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落了下来,掉在蹲着的蟾蜍口中,报告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当时洛阳城里毫无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也没有晃。一些不相信“地动仪”的人借此攻击张衡。但张衡却坚定地回答:“咱们还是等事实来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千里之外的陇西,送来了发生地震的消息。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讥笑张衡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

公元139年,这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在洛阳病逝,终年61年。

作为文学家的张衡

张衡是公元一、二世纪间我国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关于前者,当别有论述。这里只略述他在文学上的业绩。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河南南阳县南)人。曾祖父很有家产,早死。祖父张堪字君游(《后汉书》三十一本传),他把曾祖遗留下来的余财数百万分给侄儿们,自己年十六到京师洛阳求学受业。在太学里认识了一个同县同学朱晖(《后汉书》四十三本传),二人友好齐名。张堪把朱晖当成知己好友,曾拍着朱晖的肩膊,表示要以妻子相托。当时朱晖以为张堪先有名,一时未敢答应。后来二人也未再见过面。张堪在家乡时,早跟刘秀相识,并为刘秀所称赞。刘秀为帝后,召来张堪做郎中,三迁为谒者。建武十八年(42)春他领骑七千匹,跟大司马吴汉去蜀伐公孙述,在道上被命为蜀郡太守。在与公孙述对阵中,张堪建议不宜退师,认为公孙述必败。后述果败战死。张堪先入成都,检阅库藏珍宝,列条上报,丝毫无所取,为蜀人所敬服。在蜀郡二年,朝廷上调为骑都尉,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匈奴有功,遂调为渔阳太守。张堪到任后,打击奸猾,地方安定,吏民乐为他所用。匈奴以万骑入渔阳,张堪率数千骑击破之。于是郡界安静,张堪乃于狐奴地方开稻田八千余顷,鼓励人民耕种致富。百姓歌颂他:“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堪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渔阳太守八年,人民殷富,匈奴不敢来犯。后张堪在蜀时的战绩和清廉无所取的情况为光武所知,光武赞赏很久,要征调他重用,不幸张堪因病逝世。张堪死后,家中贫困,朱晖亲到张家探视并给以丰厚的物质救济。朱家子弟不知原委,朱晖才说出与张堪在洛阳相识而被张堪视为知己的往事。

张衡年轻时,家境并不很好。但儿童时他也读书学文。幼年,即善于为文。到十六、七岁便离家拜师访友。从他家西北行,过武关,经蓝田、南山,到达长安。他游览了三辅,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而后东去新丰,参观骊山沮泉,自然的美景,触发他动笔为文的兴趣,做了一篇《温泉赋》。这是张衡的少作之一,是一篇短小的骚体赋。这篇小赋,形式具备,文辞清新,寓自然之理于风光景色之中,表现了少年张衡好为深邃之思的文章特色。

由新丰再向东,过函谷关,就到了京师洛阳。这时候的洛阳,早一辈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已经不多见了。王充已过七十家居修养,未知还在世否?大将军窦宪幕府里几位著名的文人,随着窦宪的垮台,都己经去世了。班固、崔骃于和帝永元四年(92)同年逝世了,傅毅还死在他们的前头。这时京师的老学者侍中贾逵还健在,他不仅资格老,而且能使古文经传与图谶联系,历来为统治者所欣赏。和帝永元六年(94)崔骃的儿子崔瑗到京师来了,他跟贾逵学会了天文、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等学问,为太学里诸儒生所钦佩。张衡大概在参观太学的时候,认识了崔瑗,并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张衡兴趣广,自学了《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好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等。他没有和崔瑗一起做贾逵的门生,为什么,我们不清楚,可能因为贾逵讲图谶,他不能忍受统治者这种自欺的蒙昧学说。

张衡在年轻时期志趣大半还在文学,如诗歌、辞赋、散文。因为名气渐大,有人荐举张衡为孝廉,他漠然无动于中;有些公府请他为属官,他也无意去侍候达官贵人。实际这时官场已为外戚宦官所把持,还为官僚系统、学术流派所左右。世路险阻,仕途难进。一个没有钱财与实际权力的人,官是做不成的。张衡家中与京师洛阳均无可以仰仗入仕的力量,他自己虽未表现高傲于人,但不愿与“俗人”交游的性格,又使他很难希望找到官做。这样张衡在洛阳几年所得到的仍是他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创作。他有一篇《定情赋》,可惜正文只存四句:

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无双。

叹曰: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秋为斯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全后汉文》五十三)

是对美人的赞叹和思慕。他还写了一篇《七辩》。凡“七”之类,也是一种赋的形式,始创于前汉初期淮阴人枚乘的《七发》,以七事启发“太子”而得到使听者悔悟的目的。到张衡时代,这种赋体仍有作者模拟试作。张衡的《七辩》,自居于无为先生与虚然子等的谈话而表达自己的志趣所在。虚然子言“宫室之丽”,雕华子言“滋味之丽”,安存子言音乐之丽,阚丘子言“女色之丽”,空桐子言“舆服之丽”,依卫子言“神仙之丽”,无为先生对前五子之说都默然无对;对依卫子之说虽有所言,实际也不以为然,末以“将飞未举”一语婉然谢绝了。最后,仿无子曰:

在我圣皇,躬劳至思,参天两地,匪怠厥司。率由旧章,遵彼前谋,正邪理谬,靡有所疑。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赏而劝,学而不厌,教而不倦。于是***之俦,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后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国而悦远人,化明如日,下应如神,汉虽旧邦,其政惟新。

仿无子这一段话,真正打动了无为先生的心,“而先生乃翻然回面曰:‘君子一言,于是观智,先民有言,谈何容易!予虽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务。’”(《全后汉文》五十五)这是一篇赋体的寓言,张衡借仿无子的口,倾吐了自己的理想,“汉虽旧邦,其政惟新”,他把现实想像得这样完美,中兴的汉室,将达到圣人之治的神化境界。但现实距此境界又如此遥远,他也不敢期其必然,所以他在兴奋之余,还只能表示“敬授教命”,努力以赴,将来究将如何,不敢多言了。

京师洛阳是不能久居的。不知什么原因,张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南阳去,做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此事不见于《后汉书》本传。张衡为南阳太守主簿,有他的《绶笥铭·序言》(《全后汉文》五十五)为证。但从哪年开始的,也没有讲清楚。今从孙文青《张衡年谱》之说,张衡从二十三岁(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开始为南阳太守主簿,大致是可信的。这时候,张衡最好的朋友崔瑗大概已离开京师了。他从家乡出来游学已六、七年,又有机会回到家乡,应该说是很***的了。张衡和太守鲍德相处很好,他为太守做做文书工作。除本职工作之外,时间还是不少的。他有可能继续进行文学工作,他写了一篇与《定情赋》有关的《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不才勉自谒,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芳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英斯夜乐,没齿焉可忘。(逯钦立《汉诗》六)

这是一首合乐可歌的文人乐府,这种五言诗体,在张衡时代,还在创造的途中。它说的是直接的抒情叙事呢,还是借新婚夫妇的相得心情而有所比喻呢?这是不易肯定的。但如果以之比喻和鲍德的官属友谊关系,似乎也是说得通的。

在南阳太守的官邸里,张衡完成了蓄之已久——大约说来足有十年的《二京赋》。这两篇与前辈著名文章家班固的《两都赋》,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历史比赛。它们的形式相似,寓意也无异,都是这一故事,以铺陈西都的奢侈为鉴戒,而盛赞东都的节俭以进行讽谕,对统治者都是有益的。但班张的时代已不同,张衡所处的后汉社会危机已逐渐地激化了,所以他在《东京赋》里所表示的讽喻比班固讲得深刻多了,以人民的怨仇为准,看王朝的危亡问题,这不是“劝百而讽一”的小讽,而是站在王朝的危亡高度大声疾呼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初制于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壮上林之观,杨雄骋羽猎之辞,虽系以颓墙填壍,乱以收置解罘,卒无补于风规,只以昭其愆尤。臣济奓以陵君,忘经国之长基。故函谷击关于东,西朝颠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学,体安所习,鲍肆不知其臰,玩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齐度于?咬,而众听或疑。能不惑者,其子野乎!……

这一段的讽谏之辞,决不是纵横家那样的危言耸听,而是从人民能否承受的观点以阐明统治者不知不觉的奢侈所带来的严重的以至于亡国的后果。

张衡在南阳还写了一篇《南都赋》,这当是对光武皇帝的歌颂,也是对自己家乡一隅之地快意的描绘和赞美。就大赋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但其结构则比较简单,弘富亦逊于前者。

德鲍为南阳太守,在职九年。调为大司农,病卒。张衡为鲍德属官有知己之感,鲍调离南阳后,张衡有没有跟着也走呢?没有。这时朝廷上是邓太后临朝,邓氏兄弟秉权。邓氏以窦宪下场为戒,不敢仗势凌人,谦虚谨慎,小心警戒。而且招举士人,装饰门面。和帝永初二年(108)十一月,邓骘为大将军,他即“推进天下贤士何熙、祋讽、李郃、陶敦等列于朝廷,辟杨震、朱宠、陈禅,置之幕府,故天下复安”(《后汉书》十六(邓骘传》)。张衡早已知名,邓骘也请他到朝廷上来或参加他的幕府,张衡不为所动,邓骘一次一次请地不来。但张衡也并非绝对傲视邓骘,他有书信和邓骘保持联系。

安帝早知张衡“善术学”,就于永初五年(111)以公车特请他到朝廷上来,给以亲近的郎中职位。前一年朝廷上刚成立一个校订典籍的组织,“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后汉书》五《安帝纪》)。东观是洛阳南宫的一个宫殿,用为***的藏书处,学者们称之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当时有名的学者如马融、窦章等都在这里,为校书郎。张衡没有在东观校书,和马、窦在朝廷上相识为朋友。他由郎中迁为尚书郎,再迁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又迁为太史令,这年他三十八岁。这个职官主管天文、历法等等,对他是合适的,这方面早有修养,新任职守又给他进一步钻研的可能性,这样从理论到实践他就不断地有所贡献了。张衡第一次为太史令共六年,经过公车司马令五年的转折,从顺帝永建元年(126)再为太史令又七年,前后十三年的专业职守,使他的科学事业日益巨大而显著。顺帝阳嘉元年(132)即复为太史令的最后一年,他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即地震仪。这是世界上地震仪的鼻祖。此事载之《后汉书·安帝纪》,可见统治者及当时科学文化界的轰动。

作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张衡,并不是不重视朝廷的政治。顺帝初立,人材群集,一辈人物过去了,又成长起来一辈人物,如张皓、王龚、庞参、李郃、李固、黄琼。张衡列于这些“时髦”之中,是毫无愧色的。黄琼自为尚书令在位十多年,上疏言事,颇致力于腐朽内政的改革。张衡在这种复萌朝气的形势下,亦不断自陈其思想政治上的主张,如愤图谶之虚妄,表达对宦官集团专权的厌恶和告戒等。张衡为太史令,不在公卿之位,他的几篇奏章,虽都言之成理,一律是无效的。这样,他对政事就愈来愈没有兴趣了。

顺帝即位后,张衡再转为太史令。他长久官升不上去,总不能没有一点感慨,于是他仍用与客谈话的形式,作《应间》,表达了他的仕途不得意的情绪。最后说:

愍《三坟》之既颓,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日韫椟以待价,踵颜子以行止。曾不慊夫晋、楚,敢告诫于知己。

他以钻研书史隐于朝廷暂时自安,又以孔门大贤颜子作榜样,不怕穷困,怀抱宝器,待价而沽。态度还是积极的。然而这恐怕只是空想,现实黑暗势力的冲击他是无法避免的。

阳嘉元年张衡发明地震仪后,举世为之震惊而服其“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全后汉文》四十五)。次年即迁为侍中。他接近皇帝,进言的机会多了。顺帝亦常问他天下万民所最痛恨的一切。而宦官们则甚恐惧,都怕张衡告他们的状,揭发他们的丑恶,共同以凶恶的目光威胁他。他们始终不放心张衡在顺帝身边,共同诬陷,一意要驱逐他离去。本来张衡就受老庄思想影响,以为人的吉凶祸福,幽微深藏于无形之中,说不定那一天要得祸,因此又作了一篇《思玄赋》。这是一首骚体赋,学屈原《离骚》,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可得,则云游上下四方,以至于天上:

据开阳而俯盼兮,临旧乡之暗蔼。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俳回。虽遨游以偷乐兮,岂愁慕之可怀。出闾阖兮降天涂,乘飚忽兮驰虚无。云霏霏兮绕余轮,风眇眇兮震余旟。缤联翩兮纷暗暧,倏眩眃兮反常闾。

从天上又回人间。

收畴昔之逸豫兮,卷*放之遐心。修初服之娑娑兮,长余佩之参参。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纭以从风。御六艺之珍驾兮,游道德之平林。结典籍而为罟兮,欧儒、墨而为禽。玩阴阳之变化兮,咏雅、颂之徽音。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陵之钦崟。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夕惕若厉以省諐兮,惧余身之未敕也。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墨无为以凝志兮,与仁义乎消摇。不出户而知天下兮,何必历远以劬劳?

驱除幻想,一切还是照常,不求人知,自我努力而已。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何必区游自求劳苦。这是儒道思想的诗化,从苦闷中解脱出来,自得其乐。而另一篇《髑髅赋》则是道家思想的游戏之作,是直接和庄周学派开玩笑的。庄子本以髑髅为寓言以明其齐生死的说法。张衡《髑髅赋》则使庄子出场道白,进一步以寓言为戏剧,艺术性更强了。他似乎以为解决了思想上的生死问题,人生的荣辱进退也就随之解决而不足道了。实际现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他从幻梦中出来,无法回避他的现实追求和愁苦,而《四愁诗》就不得不继之而作了。

张衡于顺帝永和元年(136)被调为河间(河北献县)相。在这里,他努力作一些切实的事,如打击豪强,整齐法度,使地方安定,上下肃然,政事耳目一新,一切有条规地得到治理。但张衡心中始终去不掉愁思,安静不下来,不得不寄情于诗作。

四愁诗并序(略)

一思日: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依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纤。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芬芬,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从骚体赋变化来的诗篇,而有歌谣色彩。全诗四章,章七句。所思东南西北四地为理想所在,美人则是理想的化身。最高理想在太山、桂林二地,它们是古代圣王封禅、巡狩的地方,属于立德事业;其次是雁门、汉阳二地,它们是西北边疆要地,属于立功事业。由此可见他的理想与现实处境的矛盾是很大的,所有理想都为现实困难所阻挠而莫能如愿,与美人赠答之事都是幻梦,只有愁思怅望,涕泪沾襟。

汉王朝对待上人,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尽忠,一方面也鼓励他们中有些人隐居田园,不一定个个人都出来作官,这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官僚系统不能过大,容纳不了多少人都能弃耕食禄。士人因辛苦一世,奔走仕途,始终不得行其志,公卿的位置上不去,或者上去了又怕得祸,以知足为乐,而不肯以官终身,以归田园居有安身立命之乐。张衡为人正直,博学多能,始终为下级官吏,虽有许多贡献,不能行其志,愁苦不得解决,遂有“怀土”之思,作归居田园以善终其身的打算,因作《归田赋》以见志,表明他以老庄思想和儒家经典为精神支柱,以田园游乐为生活指趣,抛弃人世间的荣辱,而放荡于复杂矛盾的世界之外。然而这只能是最后的一个幻想。在河间三年,张衡上书求退,顺帝征为尚书。他没有归田。永和四年(139)卒,年六十四。

张衡的文学创作是他在仕途生活中曲折的思想情绪真实的反映。他在辞赋、诗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业绩,表现了独创性。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张衡所作各体,如大赋、骚体赋、咏物小贼、抒情小赋,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后者更是对后世有影响的创新和开拓。他诗作不多,但对五言诗的成长有贡献。散文以上书言事的政论为主。而上书驳斥图谶的虚妄,则是空谷足音,在这一点上他比“疾虚妄”的王充还彻底。

四愁诗并序(略)

一思日: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依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纤。

四思曰: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芬芬,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我对这个相对了解一些。呵呵。鲁迅有一篇仿作,在《野草》里,初投稿时,徐志摩看不上,所以没收,结果弄得孙伏园一气之下离开了那家刊物,办了个《晨报》副刊。不过我也觉得鲁迅这篇诗不怎样。相比于张衡的原创来,更是要无地自容了。

可以摘抄的好句有哪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四老学姐来回答了~

一、之前出了条新闻在微博上还挺火的,标题是《“网红”教师张丹青,使枯燥的数字间盛开诗意》。从此,大家都叫张丹青老师是“会写诗的高数老师”。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老师”啊!我当初要是也有这样的高数老师,高数也不会只考七十几分了...

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突然文艺,就是讲着讲着高数就突然念几句诗,经典语录据说有:“你给我一粒沙,我还你一个世界,你给我一滴水,我还你整个大海,虽然你对我的爱仅是瞬间,我对你的爱直到永远!”还有一些和讲的高数题有关的文艺语录:“什么摆动数列没有极限?就是因为它不坚守,一会喜欢这个,一会贪恋那个。用有限的人生把握无限的可能,用有限的知识感悟无限的真理,才能让转瞬即逝的人生化为永恒。”、“我不是和死的机器打交道,而是和一些充满好奇心、渴望知识、渴望真理的孩子沟通交流,怎么忍心让课枯燥死板?”、“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人生,用有限把握无限,让瞬间化为永恒。”有学生在课堂上张老师的板书:

张老师在网络上火了之后,学校新闻网去***访张老师,张老师这么说的:

我真的羡慕在张老师课堂上的同学,如果还有一次机会,谁不想高数考个90多分呢!

二、还有一位专业课老师,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的教师冯涛,据说他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作业是用诗去写焊接,让人想不到的是,我们学校这些工科男竟然真的有很多写的都还不错...比如:弧光灼人眼,烟气窒人息”“石火电光破墨夜,飞芒腾焰异彩流”“焊芯药皮不能错,连接熔比要计算”等。反正让我我是写不出来...

三、接下来,重头戏来了,我们入学时,号称不选他的课会遗憾一辈子的姜兆儒老师。先听听学生们姜兆儒老师的评价:“姜老师向我们传播着正能量,学生为能听上老师的课而深感荣幸。”“不论他讲什么,我觉得就是他身上那种很认真的劲头就值得学习。”“姜老师的选修课是逃一节心里都难受的一门课。”我大二的时候选了姜老师的《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讲》。在第一节课,姜老师就给我们算了三笔账:本科四年,实际在校学习时间是多少?在校期间,每听一节课,约花父母多少钱?每年升入“985”、“211”高校的考生,约占本年度全国大专院校***招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并且让我们自己思考并且起来回答。而且姜老师每次给新生做讲座,他都会引导新生思考三个问题:何谓大学?为何上大学?大学生行将就业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他会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还会具体的指导我们如何选书、怎样读书,姜老师推荐的书基本在图书馆都借不到,因为借阅的学生太火爆了。可是姜老师好像快要退休了,希望大家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听一下姜老师的课,相信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四、冷凌老师,主讲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犯罪学等课程。在石大,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听过冷老师的讲座,风格独特、语言诙谐、角度新颖,冷老师可谓是我们心中的女神老师。从容果断,思维敏捷,细致热情,这是我们对冷凌老师的普遍印象。许多人因公选课认识她,他的每一节公选课基本都爆满。冷凌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人品性格也是好的没话说。

听说有一次,法学13级孙远航同学为准备山东省模拟法庭大赛而错过了冷老师的一堂课,她得知后主动提出补课,毫无怨言。孙远航同学谈到:“在学习中哪怕有一点细微的错误,冷老师也一定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在言辞中哪怕有再大的冒犯,冷老师也会一笑了之。”

当然了,除了这些老师,每位老师都有闪光点,希望大家每次听课都可以有收获!

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

和大家分享由30本名著浓缩的30句:

01?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圆舞》

02?

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我的前半生》

03?

无论多豪华的婚礼都不代表幸福婚姻,两个人终生相处和睦与否和筵开几席、多少首饰全无关联。

——《小紫荆》

04?

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

——《流金岁月》

05?

两个人的适配是一种内心感觉,而不是一种视觉,千万不要因满足视觉而忽视感觉。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06?

我的归宿就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

——《胭脂》

07?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

——《变形记》

08?

凡事想别人感激,那是必然要失望的。

——《故园》

09?

我也想清楚了,婚姻根本就是那么一回事,再恋爱得轰动,三五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下班后大家扭开电视一齐看长篇连续剧,人生是这样的。

——《独身女人》

10?

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星之碎片》

11?

生命像流水,这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如果注定一辈子要这么过,再不开心也没有用。

——《女人三十》

12?

生命从来不是公平的,得到多少,便要靠那个多少做到最好,努力的生活下去。

——《我们不是天使》

13?

行乐及时,上天给你什么,就享受什么。千万不要去听难堪的话,一定不去见难看的人。或者是做难做的事情,爱上不应爱的人。

——《电光幻影》

14?

生活中无论有什么闪失,统统是自己的错,与人无尤,从错处学习改过,精益求精,直至不犯同一错误,从不把过失推诿到他人肩膀上去,免得失去学乖的机会。

——《阿修罗》

15?

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曾经深爱过》

16?

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

——《花解语》

17?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玫瑰的故事》

18?

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

——《忽而今夏》

19?

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一群受人影响。

——《喜宝》

20?

聪明人,无谓争意气。

——《连环》

21?

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蔷薇泡沫》

22?

我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拾。一路上拾起无数我不想要的东西。当我遇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之时,袋子已经装满了。

——《印度墨》

23?

答通常吸引男人的是这种冷漠,但是男人终于娶的是仰慕他的女人,没才干的女人靠嫁人过活,有本事的女人靠自己过活。

——《城市故事》

24?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风信子》

25?

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美丽新世界》

26?

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天上所有的星》

27

哭要一个人躲着哭,笑呢全世界陪你笑。

——《爱情之死》

28?

如果爱一个人,千万不要与他同居或是结婚。维持一个辽阔的距离,偶遇,可以爱慕的目光致敬,轻俏温柔,不着边际地问:“好吗?”一年一次已经足够。

——《绝对是个梦》

29?

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家明与玫瑰》

30?

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直至海枯石烂》

急求,有关筷子的所以信息的网站在答案,包括出现,发展,作用

五四运动的作文:我在五四运动中的经历

五四那一年,我正在西安私立成德中学读书。西安僻处西北,一向是比较闭塞的。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使西安的一般学生感到国亡无日,于是纷纷自动***,要求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接着,各中等以上学校开了学生代表联席会议,我代表成德中学参加会议。这个会议决定:西安市各中等学校学生全体***;举行*********;组织讲演团,向商人和市民宣传***日货,劝用国货,等等。西安学生就这样离开了书斋,走上了街头。5月下旬,学生们举着“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和“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等旗子,举行了西安市空前未有的******,并且在街头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讲演的学生慷慨激昂,声泪俱下,讲到最痛切的地方,还有人撕下竹布大褂下襟,咬破中指,***“还我青岛”等字。西安学生这种高涨的爱国情绪,受到当地各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这个死气沉沉的古城苏醒了。

在******之后,为了使***组织化、经常化,我们又在西安学生代表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组成了陕西省学生联合会,我被选为会长,邹遵(后加入中国***,大革命时牺牲)被选为评议长。学生联合会还出了会刊,经常报道陕西各地和全国***情形,提出陕西省学生的行动口号,对当时陕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北京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全国20几个省的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都先后行动起来,举行******,通电***,查禁日货。6月3日以后,运动又进入新阶段,首先是上海工人***,商人罢市,其他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为了表达陕西省学生的决心和意志,并和全国各地***取得直接联系,陕西省学生联合会推选我和李伍亭为代表到北京***。我们俩便在6月初联袂北上。

新华门前的怒吼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时候,正是北京***继续高涨之时。原来,北洋军阀***自5月4日后,曾连发两道命令,声称“遇有纠众滋事不服弹压者,依法逮惩”;“其有不率训诫、纠众滋事者,查明斥退”。在6月4日和6月5日,逮捕了在街头讲演的学生1000余人。统治者妄想用高压的手段来扑灭革命的火焰,结果适得其反。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有如火上添油一般,使得斗争的火焰愈烧愈旺了。当时北京各校代表曾在北京大学红楼开会,并邀请各省市已经到京的学生代表参加,决定到总统府***,坚决和***斗争。

大概是在6月5日以后,10日以前吧,确实的日期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时间大约在下午3点钟左右,北京各大学的学生和一部分中学生,集中到新华门前,人数有一两万之多,把西长安街围得水泄不通,要求当时北京***总统徐世昌亲自出来接见学生。徐世昌避而不见。警察总监吴炳湘出来说:“总统不在,可以把***书留下;时间已经很晚,希望学生回校休息,***自有答复。”但是,学生们不肯上当,坚决表示不见徐世昌,不得明确答复,誓死不回校。这样一直僵持到晚上10点多钟,人愈聚愈多,有些过往行人,也参加进***行列。特别是一些洋车工人,把一天拉车得来的血汗钱,买了烧饼、茶水送给学生。这种真诚的支持,使学生们受到极大的感动。徐世昌看到不见学生不行,才派了他的两位秘书出来传话说:学生可以推派10个代表,到里面受接见。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的当代意义: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口号,是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动和鼓舞。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此。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有的人当时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纯粹为爱国热情所驱使,但他们爱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落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今天,要胜利跨人21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

民主精神:最先提出科学与***并重(青年杂志创刊词中的提法),随后讲“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当时把***和民主当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后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赛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说,民主和科学一道,是中国***历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五四运动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专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与民主精神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民主的启蒙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大规模的爱国运动。现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要想尽快振兴中华民族,就应该继续高举“德先生”的大旗,发扬民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精神:在五四运动中,科学即“赛先生”与“德先生”一样,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并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发扬,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条新的思想,第六条就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并重。”①[《独秀文存》,第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发扬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①[《民众的大联合》(三),《***早期文稿》,第393页,湖南出版社,长沙,1990。]正是这种思想的大解放,使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后来所发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思想和***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但军阀***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军阀***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并通电全国表示***。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声援北京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的影响

1、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看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对***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3、对学术界的影响:五四运动是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4、思想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你可以组织一下这些句子就成一篇文章!

曾国藩《冰鉴·十二·人有四态,皆根其情》译文与赏析

“中国第一发明”——筷子及其哲学

——兼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伟大思想新武器

当西方“四***明”载人飞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

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物择天竞,适者生存。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由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其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对于发明创造赋予的三大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来加工批量制作。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除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那么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和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伸手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这一见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长度概念难道真的同筷子有关吗?事实上,原始人对距离与长度的最初确认,往往是按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自我为尺度来确认的,包括拳头、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长矛和箭的射程,但这类成法显然不如筷子来得便捷。由于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圆说相关。既然天圆地方自居中国,将方圆把握于掌股之间亦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问世,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无穷,是由于先民赋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转而启迪着同胞的创造性。因为原始人部落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筷子担当了无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量与数引起同等的关注。如何记录劳动果实呢?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因为作为造字和书写工具的硬笔原本也是随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笔在地上桌面墙面勾画之余,又发现在笔端扎上羽毛兽毛,醮上植物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或最初的土色兽血,居然大有用场。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为易行,于是大量书写描绘工具的使用产生书法绘画及涂满屋宇祭坛物件衣饰上的色彩和纹样。附着于筷子毛笔上的削刮绘烙雕刻诸般工艺,也堂而皇之附着于甲骨钟鼎岩玉墙壁殿堂之上。适逢礼祭天文战事之需,长于玄学道术的先祖立地为坛,划地为方圆阴阳曲直,设一把筷为占卜问卦之籖,复将长长短短的籖围绕阴阳鱼之圆心而为阴阳之爻,这乃是首以象牙为箸的纣王始所未料的。其实,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称,因俗民讳言其音与“住”相近,复改而寓“快”之意而称“筷”,认定取食宜快而进餐更属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进?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令人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横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宫楼中,筷式排列或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当然那鸟笼和牢笼也属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开乃至成为长条餐桌。没有筷子的乐趣,造字成因于手语与指掌的变化,写字得力于一管羽毛。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然后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美筵绝不是舞动刀叉者流,巧用两支精美的筷子,随心所欲地作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要早于西方人数千年。

岂只是原始相对法则呢,中国人仅仅从一双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筷子情绪与筷子哲学。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还有什么东西比筷子这项发明创造更为伟大的了。倘若笔者把筷子描述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描绘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难道会有人非议我的浅陋和偏颇?是的,自从十余年前的某一天笔者食不裹腹、迫于饥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状时,恍然顿悟的我立刻将嘎然咬断的筷子攥在手心,突发奇想的狂人不禁捧着断筷如获至宝。是的,断筷令我当时鬼使神差般玄想着两个有关筷子的寓言。其一说的是:公元前周灭商前世道大乱,各地义将聚会为公推首领而纷争不止。某将当即命众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轻折即断。该将复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断,便晓以众人抱团结帮之理。众人因之折服称臣,公推其为周武王,商朝于是灭于西周。其二说的是:古时某大家族因人口众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长为此特制三尺长竹筷命家人执筷取食。无奈筷长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于对桌之人。家长因而晓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义家规,明理义而使事端烟消云散。“筷子如此不凡,我当为筷子立言立传,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毕竟是凭这寻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置筷思亲的至德。原来人如筷子,而摆开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写罢一段似乎天方日谈的文章,笔下更涌动无尽情思。

罗氏物语——筷子情绪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何年何代,发明于何氏何人,皆已无可考。限于学识和佐证,笔者只能以天方夜谭的方式杜撰筷子的变迁史。尽管历经十余载研究探索,其间亦撰写和发表过数篇关于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发表于《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栏目中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学所作的“哈罗新表现主义演讲”;以及2000年12月2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头版文章《第一发表——筷子及其哲学》引人关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我毅然勇敢地担负起了罗氏筷子学说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将同胞们咬来嚼去、伸来缩去的筷子们当成研究对象和话题。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证,却要凭着臆想断言筷子的种种神话,纵然这种推断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学术价值终究难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宁肯寄希望地执笔提出反证的人们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讨,否则还得容笔者滔滔不绝地在“罗氏物语”篇中说下去。究竟“筷子情结”又是为何物?

且不说“置筷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上插满筷子,请祖辈赏光品尝。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执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夹菜的家训。至今记忆犹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为夹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当头一击,便听得两根筷子点击着我硕大的脑门。初学字习文时为节省纸笔,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块上涂抹汉字。儿时的寓言又是母亲讲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弯”。母亲不但知书达理,还工于编织与玻璃画。她用来编织棕床藤椅的竹针便取材于几支竹筷,儿子们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针织成,后来我也如此这般把筷子削细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制成了蒙童就读后的第一把土算盘。我想,祖先发明第一把算盘时,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后我用筷子缠上布条,制成少儿打水仗时所用的竹筒水枪中的活塞杆,还截成二胡共鸣筒上的小小琴码,或削成小风筝上的细龙骨。但此举未及同妈妈商量便擅自盗用了一小把筷子,还在削龙骨时被菜刀划伤了小嫩手。妈妈操起筷子要打儿子的小手心,这才看到手指上伤口和血迹,竟又伤心得落下泪来。是的,筷子要紧儿子更要紧。她二话没说,买回一根竹子来,用她年轻打工时削过蜡烛芯的双手剖开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风筝龙骨。“自己动手做比什么都强。筷子太短竹子才够长,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长……”听了母训,我们有所悟,因为我见识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誉为中国楠竹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有成百上千亩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还被生产成驰名海内外的竹席竹帘竹器的竹工艺品。大到竹楼竹墙竹床,小到竹凳竹笼竹勺,令竹乡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学业时,正赶上当地***为发掘继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艺而批准竹艺厂招收艺徒,不足14岁的我因具有美术和雕刻基础,被破格录入厂学艺。听技艺精湛的老师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传统。“知道吗,这些竹器原本是我师傅的老师傅的老老师傅传下来的,到底谁是宗师谁也说不清,但第一件产品就是筷子,传说益阳还是竹筷的发祥地呢!”言者无心闻者有益。我至少亲眼所见全国的第一架竹筷机诞生在此地的厂房中,那质量与工效简直令手工劳作的匠人们咋舌惊呆。我看着雕刻机、烙花机之类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寿喜字或龙凤花纹,看着成双成对的礼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装盒中,益发感受到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竹筷们怎样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装盒上添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邻邦国家中除华侨华人,还有着众多喜欢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所为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境内,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们在享用中餐时彼此总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确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总是不离不弃这件国粹。我想其外观不及金樽玉簪银盘瓷碗富丽奢华,而其价值也远不及与之匹配的礼器祭器饰器食器般珍奇昂贵,但人无分尊卑长幼在筷子面前总看似平等。特别是就其实用性而言,委实是大多数日常器物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因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么多造化物,尽管由于它的功能而影响到亿万万人的饮食生存,它却安于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个极为寻常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奉为中国古代一***明,更鲜为有人从它的诞生发展过程中去诠释它对于中国文明有过怎样的伟大贡献。

筷子仅仅是筷子吗?如前文所述,岂是一个是与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笔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筷子而激发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思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投射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又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影响力,转而使人们对筷子赋予了某种人文主义的内涵。就像国人杜撰的生肖,赋予那十数种动物以人格,同时也赋予子虚乌有的龙凤、朱雀、麒麟之类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诸多生肖来比照自身作自我观照,必定也可以将自己的许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实四***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一度是国人最引为自豪的东西,也一直以这些造化物观造自我,并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国粹们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一旦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数人便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少数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独尊的那等仪容。恰恰在这时,筷子们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梁,不但砥柱了中国人的神经,还像阿基米德描绘过的那杠杆,显示出它足以撬动地球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有谁能大略地计算出一个亿万万人口的大国,几千年间鲸吞过多少吨食物,味必这天文数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与地球相比。奇迹就在于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过以两根袖珍型的杠杆便轻而易举地叼进了嘴巴里。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成了难以言述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无怪于仓颉要把筷子拿将过来构文造字,难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将过来制爻作卦,***如当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将去精心打造,那能对得起喂他养他的这双筷子、能对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为之一振的中国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有如筷人筷语,道出也其中的许多真谛。我辈莫如扪心自问,使筷子吃尽的滋味!只是劝君有些些留心,万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这直来直去的两根线条可不会随着胃肠转弯。

盛世奇言——筷子哲学

当好端端的白纸上第一次显现“筷子哲学”这一异化于经院体系的新词条时,这支笔便因此履行着义不容辞的注释权和辩护权。笔者何其荣幸,大可写一篇哲文来传承中国人亘古相传的一双筷子。尽写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结,一如祖先们最初祭祀神灵般将筷子插满三牲,而今尽可将筷子遍***的灵肉,我宁愿把自己供奉在哲学的神圣殿堂里。

绝没有人敢斗胆冒犯和亵渎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为哲学冠名,确乎会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为尽人皆知筷子原本不过是区区两条直线,倘若将其从繁复的功能中抽象出来,这两条直线还那么神秘而不可测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愈是简单的事物,往往富有极为艰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这两条直线之间。笔者因而年复一年地面对这两条直线,试图发掘和总结筷子哲学的确切定义。“直面中国古人发明的两根筷子,从其复杂的材质与功能表象中提取两根抽象的相辅相成的直线。基于其相对运动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现所富有的哲学涵义,即:1、人与物体在运动中对立统一的关系;2、一组几何线条同周边事物产生互动的联系;3、古代厚德载物***与筷子情结教范释义;4、实用美学造型及黄金分割点的形成概律;5、人体工程学与力学杠杆作用原理的应用;6、中国古算数量概念及汉字符形成之推论;7、两条直线导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之意义;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研究范畴。这八大探讨课题构成了筷子哲学所涵盖的新颖性、潜在性、交叉性、应用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发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质属性、实用价值、文化内涵、理念特质;从而确定了本哲学命题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全面论证第一***明筷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与传承,全面论述筷子哲学并弘扬筷子文化这一国粹和瑰宝所象征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营造祖国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象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振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写下这么一段冗长凝重的“定义”。好在绝无任何人委托笔者起草教科书中的新八股教条,我也没有理由为了简练而割舍筷子哲学的教义。且不说笔者为了探竟此定义,迄今已耗费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笔下万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为自己这番苦心而感动了。

岂只是感动或陶醉,我整个灵肉都为这定义而由衷地震颤了。就凭着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拥有的这双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国的伟大。难道还有外人能像超越“四***明”一般超越中国筷子的造物主么?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来,从这两条相辅相成的直线中,诠释相关的哲学概念。首先,请允许笔者回到问题的起点,用较为规范的文字表述中国筷子与中国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简而言之,发明于中国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执筷,靠指关节、手腕、肘臂的协调运动,使筷子按人的意愿和进餐规范,将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肴送入口中食用。于是乎,关于中国筷的一组相关数字便由笔者推算出来。这组天文数字包括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总食用量、筷子的生产总量。

A、中国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数:设定5000年前人口基数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数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则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数人口为20,000人,5,000年后基数人口已达1,310,720,000,累计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为157.9亿人(计算数为157,900,20,000人≈157.9亿人)。

B、中国人口总食菜肴数量:设定人均寿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为21,600公斤,即21.6吨。人均食用总量与人口总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食用总量为340,9,432,000吨≈3,400亿吨。

C、中国筷子5,000年间生产制作总数:设定中国人均寿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双,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为60双。已知中国5,000年人口总量为157.9亿,将总人口数与人均筷子使用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间使用筷子总量为9474亿双。设定中国筷子总产量为总用量加上10%的库存流转量,即为总产量=总用量9474亿双+总库存流转量947.4亿双,共计生产总量为10421.4亿双≈10,000亿双。

结论是:中国人在5,000文明史中,为总人口159.9亿生产制作了约1万亿双筷子,并用筷子佐餐,输送了3,400亿吨食物!

天文数字啊,若再联想到筷子的其他相关数字,如总产值、总材耗、总重量等,更会令世人瞪目结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数学题,计算5,000年间中国筷子总产量的总长度。已知5,000年间筷子总产量为1万亿双、2万亿根,设定每根筷子平均长度为0.25米,则总产量与每根长度相乘,乘积为5,000亿米,又为5亿公里长。已知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公里,则中国筷子总长度可绕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经纬线共计约为120万公里长,则中国筷子总长度约为地球经纬线总长度的416倍!416倍于经纬线总长度的中国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将地球捆上12,500个圈……

这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被排斥于伟***明之外的、能将地球捆得死去活来的筷子么?

这就的集18般功能、若干材质、若干纹样、适应为餐具、礼品、祭器的第一发明筷子么?

这就是衍生出香烛尺笔、筹码八卦、篱笆屋檩、算盘字符乃至中国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们大可将筷子解析为两条相对运动的直线。它是相对的,缺一而不成其为筷子;它是统一的,用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简单而伟大的造化物;它是运动的,在平行和交叉运动中按人的主观意愿,完成选择、获取、输送、改变对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实现人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先民基于筷子,面对两根手指并延伸为两根筷子的狭义相对概念具有浅显而深刻的理解。又基于这两条几何直线的运程运势,以致同周边事物产生着共存与互动的广泛联系.由于佐餐这一生存需求的适应与实现,进而激发和引起改进完善周边事物并创造新型关系的动机与动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进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筷子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指掌间运用把持,又在民以食为天的土壤中担当作中介和承载的作用,因而在这个礼义之邦的各种教范中扮演着一招一式不可轻举妄动的角色,逐渐形成以筷子为特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结。对于先民崇尚的“厚德载物”之民风而言,其实略将文字易位为“厚物载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开物年代以物载德的唯物论思想。可以设想,在造化物如此简陋的初期,民间的每一种工具兵器什物的发明及改进,往往需经由无数人无数次的完善。在人类应用类科学尚没被总结认识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发明和选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类。而手指执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于筷子总长度中上部大约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一定位点取舍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许后人永远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头颈眼口如此协调合一,又将碗筷餐桌、杯盘菜肴如此统筹兼顾,完全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以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观察两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将指关节、手腕、臂关节这几个力学支点及力距力臂设计得无懈可击。执筷者就餐时操持有度、远近相宜,举重若轻,雅俗无涉,一生中竟能夹食数以吨计的美味,真不知该如何感谢那轶名的发明家,说到筷子的杠杆作用,不能不言及数学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问天下者谁,能凭藉两条小木竹条敢撬动地球。地球重量虽不得而知,赤道与经纬线长度非不可测量。倘若将筷子视为一根绵长的线,以便织成一个硕大的网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样兜在网中。***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许更折服于一把筷子能演绎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及数字汉字雏形字符。如果这一新说能够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真该将中国筷子当作无比珍贵的活化石和人类遗产。这是一笔无比丰厚的人类遗产,筷子代表的两条直线,启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这个无穷的“二”,等同于人世间的所有造化物。其线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释为=或‖的二方连续有序排列,又可解释为><×÷的交叉斜置和连断的无序排列-|为重叠与合并现象,井丰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为基本组合现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两条直线成其为“∧”形时的深思,谁在目睹其状后能非议筷子不是圆规的原型,岂能断言筷子式圆规与圆周率面积的概念了无联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本人创新思维公式,即是成因于一双筷子。在近二十年间一度忙于发明创造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时,我曾试图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定律,无意间注视着置于餐桌上的一双呈“十”字状的筷子而顿有所悟。没错,一就是纬线亦是种概念,|就是经线亦是属概念,我将一根手指穿过十字交叉点即是斜线和交叉概念,这三条线和三大概念足以构成万事万物。“筷子定律”由此产生时正逢爱女十岁生日,我连夜挥毫写信,将一个硕大的“十”字画在信中,又以联想法将与“十”相关的概念如星辰路口医院***教红十字会等,以及筷子定律全然倾注在字里行间。让一个十岁女儿从“十”字颖悟经纬线、焦点状、幅射感、四维时空之类艰深的哲理委实太过勉为其难,其实我想说的还不限于此。筷子所代表的一种本土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宁说筷子就是两笔构成的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取向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依存于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冲突于不偏不倚与亦偏亦倚的双重境界,奉行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复合准则。“人”字能惟妙惟肖于这个取中庸为道、冠“中”字为族群和邦国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实,以人为本才是国人所谓天、地、人中的出发点和归宿,若非是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发祥地原本就在中国。且看华宗汉祖建树的中国“人”,昂首远瞩,挺胸阔步,靠自己两条直立的腿?

谁有《芋老人传》的翻译?

十二 人有四态,皆根其情

原文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1)。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2),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3),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4)。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注释

(1)周旋态:主要指智者工于交际和善于折中的情态。

(2)坐止自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中机:心机。

(4)皆根其情,不由矫枉:根,来自,根源。情,内心的真情。不由,不让人随意处置。枉,弯曲。矫枉,故意做作。

译文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周到的周旋态。如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言谈举止不加以约束,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来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又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不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不强干豪雄,这些人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情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只要看到其大致情形,能成才或沦为废物,也能看出个二三成。

解读

具弱态之人,性情温柔和善,平易近人,往往又爱多愁善感,“细数窗前雨滴”,缺乏阳刚果敢之气,有优柔寡断之嫌。具狂态之人,往往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自律性差,待人处世不能把握好分寸。具疏懒态之人,眼光犀利,虽满腹经纶,但怠慢懒散,倨傲不恭。具周旋态之人,灵巧机警,待人接物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但其城府极深,近似狡诈。四种情态各有所长,这四种特征在一个人的身上多少都有体现,要善于从细小处观察。

典例阐幽

东郭垂,观态识人

人一生要经历坎坷漫长的路程,大致说来有四个时期: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老年时期。这就如同一株树,初生之时,色薄气雅,以稚气为主;生长之时,色明气勃;到茂盛之时,色丰而艳;及其老时,色朴而实。人与草木俱为天地之物,而人更集天地之灵气,少年之时,色纯而雅;青年之时,色光而洁;壮年之时,色丰而盛;老年之时,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几个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以此为准绳,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照,可免于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中去。

一般来讲,仁慈厚道之人,有温和柔顺之色;勇敢顽强之人,有激奋刚毅之色;睿智慧哲之人,有明朗豁达之色。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就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您一定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谦和地对待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了吗?”桓公说:“仲公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白天来王宫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做工,而且不可找别人顶替。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

他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要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要用兵的脸色。君王叹息时所说的都与莒有关,君王所指的也是莒国的方位。小民猜测,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国唯有莒国,所以才敢说这种话。”

忍辱负重,功成身退

范雎,字叔,魏国人。他一心想在魏王手下谋一份差事,但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实在无法筹集活动费用,只好先到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

有一次,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一起去了。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干,又能言善辩,就暗地里使人去见范雎,要送他一份厚礼,但是范雎坚决推辞了。须贾知道了这件事,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否则,齐襄王不可能暗地里给他那么重的礼物。

回到魏国后,须贾把这件事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听后,怒不可遏,叫人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差点断了气,肋骨被打断了,牙齿也掉了好几颗。范雎装出已经死了的样子,魏齐叫人用破席子把他包起来丢到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大宴宾客,宾客喝醉了酒,都往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天黑以后,范雎从昏迷中醒来,发现只有一个士兵守着他,他恳求士兵放了他,说以后有机会一定重重酬谢他。那人看着也不忍心,就偷偷地放了范雎。然后向魏齐报告说范雎已经死了。

后来,魏齐觉得不对劲,又派人到处找范雎。魏国人郑平安得知这个消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走了。为了躲避魏齐的追捕,范雎改名张禄。那时候,秦国使者王稽正在魏国,他得知范雎的才能,就偷偷把他带到了秦国。进入秦国境内后,车到了湖邑,看到远处有一队人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雎就问是谁,得知是秦相穰侯后,因为知道穰侯讨厌说客,他就决定躲在车里不出来。过了一会,穰侯来了,问有没有带回诸侯的说客,回答说没有,穰侯就告辞走了。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很有智谋,处理事情疑心重重,他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搜查,他肯定还会再来搜查的。”于是,范雎就跳下车从小路往前走。走了大约十多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有发现人才回去。

到了咸阳后,王稽向秦王推荐范雎,但是秦昭王并不相信他的话,让范雎住在旅店里,每天吃简陋的饭菜。就这样,范雎等待秦昭王接见一等就是一年多。当时,秦昭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向南打到了楚国的鄢郢;向东打败了齐闵王;还有几次围困了三晋的军队。他最讨厌天下辩士,从来不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过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范雎抓住一次机会。他向秦昭王上了一道奏章,秦昭王一见非常高兴,就向王稽道歉,在离宫接见范雎。范雎进离宫时,在半路上见秦昭王坐着车子来了,他故意装作不知道,也不躲避。宦官大声吆喝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大声乱说:“秦国还有大王吗?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秦昭王听到范雎的话,急忙请他到离宫,屏退左右,单独和范雎谈话。秦昭王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话要向我赐教呢?”范雎应到:“嗯嗯。”就这样请了三次,范雎就是不说话。秦昭王跪着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寡人吗?”范雎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秦昭王立即说:“我诚心向您请教。不管牵扯到谁,上至太后,下到朝廷百官,您只管毫无保留的说,不要怀疑我的诚意。”

范雎说:“秦国土地广阔,地势险要,拥兵百万,个个骁勇善战,要统治诸侯,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十五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时因为穰侯没有忠心为秦国出谋划策,而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秦昭王问:“您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偷听,他就不敢提太后专权的事,先谈到穰侯对诸侯的外交策略,一边注意观察秦昭王的表情说:“穰侯要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这并不是良策。齐国离秦国那么远,中间又隔着韩国和魏国,就算您出兵一举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有办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认为您最好的办法是远交近攻,先与齐国建立同盟,让离得远的齐国暂时稳定,再攻打一些临近秦国的国家。这样打下一寸是一寸,打下一尺是一尺,就能慢慢扩大秦国的领土。把韩、魏两国兼并后,齐国也就保不住了。”秦昭王点头称是说:“秦国如果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原,就全靠您远交近攻的策略了。”当下秦昭王封范雎为客卿,并听从他的***,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王越来越信任范雎,又接受他的建议,不让太后参政,撤了穰侯相国一职,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以及泾阳君赶出国都。随后,又任命范雎为相国,把应城封给他,封号应侯。范雎当了秦国相国后,秦国人仍称他为张禄。而魏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以为范雎早死了。魏王听到秦国要向东攻打魏国的消息,非常害怕。魏相魏齐听说秦国的相国是魏国人,就让须贾到秦国求和。

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就换了一身破烂的衣服,步行到客馆去见他。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范叔原来没有死啊!”范雎说:“是啊”。须贾又问:“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范雎说:“我给别人当个使唤的人。”须贾见他落魄成这样,非常可怜他,就拿出了自己的一件粗丝袍子送给他,又留他一起吃饭。须贾随口说:“秦国的相国张禄,你知道吗?听说秦王很器重他,我想求见他,但是没有人给我引见。”范雎说:“我主人和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求见他,我带您去吧!”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坏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从不出门。”范雎说:“不碍事,我可以替您向我主人借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雎回去弄来了马车,又亲自给须贾驾车,直接去秦国的相府。被府中人看见了,认识范雎的人都马上避开。须贾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奇怪。到了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稍等一会,我去禀告相国。”须贾在门口等了很久,一直不见有人来传唤,就问守门人说:“范叔进去这么长时间不出来,是为什么?”守门人觉得很奇怪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坐车进来的那个人。”守门人说:“那就是我们的宰相啊!”须贾一听,才知道张禄就是范雎,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于是,他袒露肩膀,跪在地上前进,请守门人向范雎请罪。范雎派人挂上大幅帐幕召了很多侍从,才叫须贾进来相见。须贾一见范雎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得罪了相国,请把我治罪。”范雎问:“你的罪状有多少?”须贾连忙说:“我的罪不计其数。”范雎说:“你有三条罪:你认为我出卖了魏国,在魏齐面前进谗言,这是第一条罪;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侮辱我你不阻止他,这时第二条罪;你喝醉了酒在我身上撒尿这是第三条罪。但是,你今天见了我,给我了这件袍子,总算还有点人情味,所以我饶你不死。”

随后,范雎向秦昭王报告了事情的原委,决定不接受魏国的求和,责令须贾回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宴席,宴请所有诸侯来使,酒菜非常丰盛,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前面放了一些草豆搅拌的饲料,让两个受过墨刑的在两边夹着,像喂马一样喂给他吃。又责令他说:“给我传个话给魏王,赶紧把魏齐的头送来!否则,我要血洗大梁。”

须贾回到魏国后,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秦昭王知道后,就找借口把平原君召到秦国,软禁了他。赵王迫于秦王的压力,想交出魏齐。魏齐又逃到大梁,想借信陵君的力量逃到楚国,在得知信陵君不肯见他的消息后,一怒之下拔剑自刎了。范雎散发家里的财产,报答所有曾帮过他度过困境的人,就是给过他一顿饭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仇小怨他都必定会报复。

公元前259年,秦昭王***用范雎的计策,用反间计使赵国受骗,在长平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侯白起闹矛盾,就设计杀了白起,推荐郑平安领兵伐赵。结果,郑平安带着两万人投降了赵国,按照秦国的法令,被举荐的人犯了罪,举荐人也要以同样的罪名治罪。这样范雎也应该被逮捕。秦昭王为了安抚范雎,不许别人提郑平安的事,而赏赐给范雎的礼物一天比一天丰厚。又过了两年,范雎推荐做河东太守的王稽,勾结诸侯,犯法被处死。为此,范雎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有个叫蔡泽的人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从燕国投奔秦国,劝说范雎功成身退,享受余生,免得像商鞅、吴起、白起、文种一样,虽然功高盖世,却最终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范雎认为他说的对。几天后,范雎上朝,向秦昭王推荐蔡泽。秦昭王与蔡泽谈话后很喜欢他,就封他为客卿。范雎就趁机借口有病,请求交还相印。虽然秦昭王极力挽留,但是范雎还是以病重为由辞掉了相国一职。

狐***虎威,藐视王权

唐高宗时奸臣李义府善于伪装自己,他虽奸佞,但在外表上却给人一种颇为柔顺,谦恭的感觉,与人说话总面带微笑,而把阴险狡诈和偏私嫉妒深藏于心。凡遇不顺其心者,皆加以中伤陷害。这样口蜜腹剑之人,更带有欺骗性,也更具有危险性。久而久之,朝野上下皆看清了他的真实嘴脸,称他“笑中刀”,因其阴柔而害人,故又称他为“人猫”。

李义府因得宠于高宗与武后,攘取威柄,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洛州有一女子因罪被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见其貌美,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他要纳其为妾。大理寺卿段宝玄闻听此讯,立即向高宗奏明此事。高宗便命给事中刘仁轨,大理寺卿张伦审问,弄清事情真伪。李义府黔驴技穷,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便逼令毕正义自缢狱中。高宗内心明白,却装糊涂,不问其罪。侍卿史王义方明知道弹劾李义府会祸及自身甚至连累其母,但是在其母的坚决支持下,便挺身而出,上奏:“李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亦由畏李义府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并且当廷大声斥责李义府,李义府左顾右盼,若无其事,王义方再三斥责,李义府见高宗沉默不语,只好退下。王义方当廷宣读了弹劾李义府的奏章。高宗本想息事宁人,没想到王义方竟然揪住不放。高宗十分恼火,不但不问李义府的滥杀之罪,反而说王义方损毁大臣名誉,言辞不逊,将其贬到外州做司户。

奸佞之人大多都是贪得无厌之辈,结党营私之流。李义府也不例外。得宠的李义府,将其诸子甚至婴儿都封为官。如此荣宠豪贵,李义府仍不满足。唯贿是利,他与其妻、其母及诸子卖官鬻爵,门庭若市,足见他贪婪之至。同时李义府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培植亲信,网罗党羽,其势倾动朝野。

李义府如此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自然惹起一些朝臣的不满。中书令杜正伦,乃一朝元老重臣,对李义府的所作所为深为厌倦;李义府依仗得宠,也不把杜正伦放在眼里,杜正伦便暗地与中书侍郎李有益商量,想方设法搜集李义府的罪证,然后将其除掉。不料,李义府得到消息,便来个恶人先告状,想反诬杜正伦。于是,二人在高宗面前争论不休,相互指责。高宗虽然宠幸李义府,无奈杜正伦乃太宗朝忠臣,又言之有理,然而高宗不想只处罚李义府,便各打五十大板,对双方都做了处罚;贬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为普州刺史。当时朝中舆论支持杜正伦,而武后偏袒李义府。高宗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是对杜正伦的惩罚。因为李义府本该惩处,贬为刺史就算是高抬贵手了;而杜正伦刚正的进谏弹劾佞臣,理应受赏,却也遭贬,岂不是黑白颠倒。事实也正是如此,杜正伦死在了横州,而李义府一年不到又官复原职。

显庆四年(659)八月高宗任命李义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余官封不变。这期间,朝廷内部发生了一次变故。长孙无忌因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深为武后所怨。武后想伺机陷害长孙无忌。经过一番的谋划,许敬忠诬告国舅长孙无忌乃今之奸雄,意欲谋反。于是高宗就将其舅父长孙无忌流放黔州,其子驸马都尉长孙冲等被除名,流放岭南,同时还斩杀了贬在外地的韩援,刘爽等受牵连的大臣十几个,就连中立不言的燕公于志宁也贬为荣州刺史。这是武后势力对唐朝元老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朝权进一步被宫中势力所控制。经过这次变故,李义府重入朝廷也就更加的胆大妄为了。

李义府既以显贵,总觉得自己的家族世代未能列入《氏族录》是一大遗憾。应予更改,他的这一想法与武后不谋而合。因为武后家族也未能列入。于是李义府和许敬忠奏改《姓氏录》,有武后在高宗面前鼓动,自然准奏。新订的《氏族录》更名为《姓氏录》。李义府借此机会,终于跻身于名门望族了。

李义府跻身《姓氏录》,他又觉得祖先的坟墓实在寒酸,有失体面。于是李义府将其祖父改葬于永康陵旁。李义府大兴土木,示意附近各县都派人参加修建。三原县县令李孝节趁机竭力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众多丁夫,车牛昼夜不停的输土修筑。见三原县县令那么大张旗鼓,附近七个县的县令唯恐自己稍有怠慢得罪了李义府,都纷纷效仿李孝节。高陵县县令张敬业一向忠厚老实,迫于压力,终日劳累,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助役的有七县之多不说,就连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也都争先恐后的为其送礼,赠送安葬所需品。送葬那天高宗下诏令“御史节哭”。送葬的车马以及祭奠供帐之物,绵延七十里,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成为唐朝王公大臣未曾见过的豪华葬礼,这就是李义府贪得无厌,剥夺百姓的充分的体现,又是他权倾朝野的一次炫耀和***。为祖父迁坟,竟有这般举动——上有高宗下诏,中至公卿送礼,下至县令供役,达此行为的能有几人?可以说,李义府的迁坟之举,既是想光宗耀祖,更是玩弄阴谋诡计的暴露。

李义府越得势就越加的钻营奸佞之道,不仅仅自己肆无忌惮,专以卖官为事。久而久之,高宗也觉得他的作为未免有些过火。劝他说,“听说你的儿子,女婿违法行事,多有过失,我已为你多加掩饰,你应该少为之。”可以说作为一国之君,这番话说得已经很客气了。然而李义府自恃有武后撑腰,揣摩众臣没有敢进谏其罪的,就勃然变色,慢慢地问:“是谁向陛下说的。”高宗说“何必问我。是你自己所为嘛!”李义府无言以对,但并未向高宗谢罪,只是慢慢退去,惹得高宗大为不悦。

恃才傲物,灾祸将至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以学识渊博而着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所杀。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极善揣摩、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给大臣分吃了。大臣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嬉笑,而心头却很讨厌杨修。

曹操多猜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装做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唯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第三子曹植,酷爱杨修之才,经常邀请杨修谈论古今,彻夜不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欲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密请吴质到内府商议。因为怕有人有所察觉,于是把吴质藏于竹筐之中,只说里面是绢匹,运到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直接跑来告诉曹操。曹操叫人在曹丕府内检查。曹丕慌忙告诉吴质。吴质说:“没关系,你明天真的装绢匹运进来,来迷惑他。”曹丕按他说,装着绢匹进入府中,使者搜查,果然是绢匹,回报曹操。于是曹操怀疑杨修陷害曹丕,就更加讨厌他了。

曹操想要试曹丕、曹植两人的才干。一天,叫他们俩各自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不要放他们俩出去。曹丕先到,门吏阻止,曹丕只好退回。曹植听说了,就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住,竟斩之可也。”于是曹植按照他说的,到了城门口,门吏阻止。曹植呵斥说:“我奉王命,谁敢阻挡!”于是立斩门吏。曹操认为曹植更有才干。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杨修又曾经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只要曹操有问,曹植就依条回答。曹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曹植,曹植便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是怀疑。后来曹丕暗中买通曹植左右,偷来答教向曹操告密。曹操见了勃然大怒说:“匹夫安敢欺我!”心中暗下杀杨修之心。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所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寨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去的事情的。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乱我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曹操杀了杨修,***装对夏侯惇发怒,要把夏侯惇斩首。众臣上书保奏才免夏侯惇一死,曹操斥退夏侯惇并下令第二天进兵。

第二天,曹操兵从斜谷地界的路口出来,忽然见一支军队挡住了去路,为首的大将是魏延。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曹操。曹操命令庞德出战。魏延和庞德正打得激烈的时候,曹操营寨内突然有大火出现。有士兵来报说是马超偷袭了中寨和后寨。曹操拔剑在手上说,“各位将士有后退的斩首!”众多将军奋力向前冲杀,魏延***装战败逃走。曹操于是指挥军队回头攻打马超,曹操自己骑马站在高处,看着两军对战。忽然又一支军队冲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此!”说着搭弓上箭,射中了曹操。曹操从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赶着战马冲到山坡来杀曹操。这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将军,大喊:“不得伤害我的主公!”一看,发现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击退魏延,护送着曹操撤退。

马超已经败退了。曹操身上带着伤回到了营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两个门牙,马上命令军医救治。这时(曹操)才想起杨修的话,马上把杨修的尸身收回厚葬,随后下令撤军。

杨修虽聪明绝顶,但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说话不分主次,虽然事情都如他预见,但不知道用智慧保护自己!最后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妻人再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著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当到宰相的地位。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麼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麼香,那麼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麼从前吃的芋头就那麼香,那麼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麼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麼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於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於芋头了。这麼说来,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绿,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麼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了吧!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