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武兴文兴文县的来历,揠武兴文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2 0
  1. 兴文旅游景点大全
  2. 兴文县的邓是怎么来的
  3. 兴文县的风土人情
  4. 为什么兴文老是地震
  5. 兴文撤县设市是真的吗
  6. 兴文的简介

汉族 兴文县主体民族。由中原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兴文古代地方民族长期融和而成。据2004年统计,全县人口43778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0 %,是兴文县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县内各地。兴文汉族历经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同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一道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努力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宜宾。

苗族 兴文县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4.8万人,集中分布在兴文5个苗族乡和其他的乡镇。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主要居住在海拔600-1600米的丘陵、低山区,以从事农业为主。兴文的苗族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以长于挑花、刺绣、蜡染、服饰制作,以及音乐、舞蹈(芦笙舞),享誉县内外。实行土葬,通用汉语,操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并属藏语三大方言中的川滇黔(西部)方言。主要节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踩山节,又称花山节。其先民为逃避战乱、灾荒、***从湘、鄂、川、黔结合地带的武陵地区迁来。现兴文县有5个苗族乡。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都掌人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兴文县境内古代土著民族。宋明时期主要居住在戎县(今兴文县)一带,因其酋长世居九丝山,故有九丝蛮之称。《元史》言其本夜郎国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明嘉靖《四川总志》及叙南诸县志则言其即僰、羿、苗、猓等种是也。明洪武至万历年间,都掌蛮为反抗官吏压迫,数次起义,以九丝山、凌霄城、都都寨为据点,几度攻占叙南六县。明王朝多次派兵镇压。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统兵14万大举征讨,终于平息。自此,都掌蛮销声匿迹,不复再现于历史。都掌蛮是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视铜鼓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拥鼓二三,即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明史》所记明军缴获都掌蛮的铜鼓就达200多具之多。兴文、珙县陆续出土的10余具铜鼓,多系都掌蛮所遗。除铜鼓之外,都掌蛮的文化遗存还有悬棺葬、岩穴葬、九丝山城址、凌霄城址等。兴文县建武崇报寺内还保存有5块记载和歌颂明王朝征剿都掌蛮事迹的石碑,是研究都掌蛮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

偃武兴文兴文县的来历,揠武兴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僰人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兴文县境内古代土著民族。先秦时期主要居住在僰道(今宜宾地区)一带。僰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水经注·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僰于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西汉设置郡县,将僰人聚居之地置为僰道(汉制,县有蛮夷曰道),后隶属犍为郡并为犍为郡治所。僰道以产荔枝、姜、蒟驰名于世,这些均系僰人所种。《郡国志》言:西夷有荔枝园。僰僮,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齐民要术》记:犍为僰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率生稻田间。说明僰是善种荔枝、水稻的农业民族。东汉应劭指出僰道为故僰侯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杜佑《通典》、张守节《史记正义》均有类似说法。《史记》、《华阳国志》多次提到僰僮,将买卖僰僮列为致使巴蜀殷富的原因之一。《史记·索隐》也提到旧京师有僰婢。说明僰在秦汉之际尚处在奴隶社会时期。但随着僰道、五尺道、南夷道的开通,大批汉民迁入僰道地区,僰人开始南移。东晋、成汉时期,僚人从云贵高原大举入蜀,进入了僰道地区,与汉、僰杂居。从此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岁月中,僰僚与汉族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兴文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僰人,僚人为反抗官吏的压迫,频频发动起义,明王朝多次派重兵镇压,直至明万历二年(1574)才彻底平息。从此以后,兴文僰人不再见之于历史。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僰有姓氏,用白练緾头。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纹绣。裳裤复膝,亦织斑带以为行缠。尝佩双刀,善使劲驽。女绾发摄髻,饰以簪压,衫之前后文绣绚烂,长裙细褶,膝以下亦刺文绣。行缠杂以青紫,出则著草履。婚则论财,丧则戚邻咸聚,挝鼓作乐至夜,男女杂聚。自有番书、卜日,不同于中国。据旧志载和考古调查;僰人葬法为悬棺葬和崖墓葬。对此,学术界尚未取得统一认识。

*** 兴文县境内少数民族之一。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仅有23人。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城镇。

蒙古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6人。

藏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7人。

满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仅有5人。

彝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4人。

羌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3人。

壮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人。

布依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拉祜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2人。

白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土家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纳西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仅有1人。

兴文旅游景点大全

四川省宜宾市。根据查询相关***息显示,兴文县,隶属四川省宜宾市,位于宜宾市境东南,东南与叙永县相邻,南与云南省威信县接壤,西接珙县,西北接长宁,北与江安、泸州市纳溪区毗邻,总面积1379.89平方千米。下辖8个镇,4个乡。兴文县历史悠久。

兴文县的邓是怎么来的

兴文的旅游景点有建武明碑、僰王山风景区、沙坝红军烈士纪念碑、凉水湾景区、兴文县烈士陵园等。

1、建武明碑

建武明碑又称建武明代纪事碑,竖立于九丝城镇建武玉屏墩下。为了记载明军将领们克平九丝,附记阵亡将领,明朝廷为官兵们立平蛮碑以叙其功,并为曾省吾在兴文县建武修建崇报祠。

2、僰王山风景区

僰王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僰王故里,距县城26千米,涵盖晏阳、共乐、久庆、两龙四镇乡,总面积53.20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为7.66平方千米。其中楠竹成片覆盖面积12平方千米。

3、沙坝红军烈士纪念碑

沙坝红军烈士纪念碑是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境内建筑物。沙坝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沙坝村,小地名柏杨坡,距离兴文县县城31公里。

4、凉水湾景区

凉水湾景区位于共乐镇毛村,距县城约12公里,宜叙高速兴文互通6公里。景区总体规划面积18.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由家风文化广场、华夏榜样山、家风文化长廊、家训广场、家风文化墙、家风堂等家风文化精髓景点组成。

5、兴文县烈士陵园

建武明碑、僰王山风景区、沙坝红军烈士纪念碑、凉水湾景区、兴文县烈士陵园。烈士墓有43座,包括解放兴文时牺牲的***官兵,征粮剿匪牺牲的军队和地方干部,以及和平时期因公殉职的干部战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建武明碑

兴文县的风土人情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 邓

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中主李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中主李璟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 “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什么兴文老是地震

僰族祭祀

农历九月初九是川南古僰人祭天地神灵祖宗的日子,僰人有“杀牛祭祖”的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僰人都要作社庆祝,宰杀牛羊,大排筵席,槌牛祭祖。

槌牛是僰人祭祖的重要内容,槌牛过程极为神圣,志书记载“效忠(即永宁奢效忠)发愤提羿兵夜半阴袭隘,诘曰为重日,我师为就。恋饱食,将登高而望。向蛮俗是日为赛神,天大雾、尽晦,度我师不能至。”重阳为九月初九日,蛮俗九月九日赛神祭祀必槌牛大嚼。

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兴文撤县设市是真的吗

兴文老是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处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是地震带上的重要地区。

2、兴文县地处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缘,是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活动也相对活跃。

3、兴文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壳运动不断,地震活动也相对频繁。

4、人类活动对兴文地震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矿山开***等活动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地震活动。

兴文的简介

是真的。根据***息显示,2020年撤县设市获批名单:

1、兴文县,兴文县,隶属四川省宜宾市,位于宜宾市境东南,东南与叙永县相邻,南与云南省威信县接壤,西接珙县,西北接长宁,北与江安、泸州市纳溪区毗邻,总面积1379.89平方千米。

兴文县隶属四川省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全县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43公里,县城距宜宾市、泸州市均为105公里。2014年,兴文县辖9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县内多民族杂居,以汉族为主,有苗、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兴文石海是四川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十大最美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是全国科普示范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