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纨之岁特指男生吗,绮繻纨绔怎么读音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3 0
  1. 龆龀怎么念
  2. _纨的成语_纨的成语是什么
  3. 绮丽的词语绮丽的词语是什么
  4. 带之的四字成语
  5.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一回中,那十二段判词都指谁,怎样理解
  6. 李纨:桃李年华芳自在,春寒花颜冻难开

龆龀不是指具体的年龄,而是指孩童、垂暑换齿之时。

基本解释

亦作"龆齓",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龆﹐通"髫"、借指孩童。

绮纨之岁特指男生吗,绮繻纨绔怎么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

《史记正义》:《帝王纪》云:"(帝俈)龆龀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

《东观汉记·伏湛传》:"龆龀励志,白首不衰。"唐白居易《观儿戏》诗:"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明·陶宗仪《辍耕录·特健药》:"《墨薮》载徐氏书记云:平一龆齓之岁,见育宫中。"

清·李渔《蜃中楼·耳下》:"管鲍堪追,宁歆羞比,白首何殊龆龀。"

《史记正义》是唐代张守节创作的作品。《史记正义》原为单行本,共30卷,按照条目加注释(正义)的形式进行注解。后来宋朝初年被有意拆散,附于《史记》有关正文下面,亡佚颇多,遂割裂散乱,非复旧本。

据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张守节《史记正义》成书于***廿四年(736)。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言中没有提到撰成的年代。但是《唐书·艺文志》注有:司马贞,***年间的润州别驾。据此推测,司马贞和张守节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他们的书中都不引用对方的观点。

司马贞擅长辩论,而"张长于地理",都是司马迁《史记》的功臣,对于《史记》都有贡献,不可偏废。张守节曾任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唐志》漏记。

按:钱大昕说"张长于地理",有误。张守节更加擅长的是拿唐代的地名附会古代的地名。如《史记·滑稽·优孟传》:"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集解》引"徐广曰:'在固始'。"徐广是东***,东汉之固始在今安徽临泉县西古城子,属汝阴郡。张守节《正义》则误注为:"今光州固始县,本寝丘邑也。"

张守节是唐代人,唐代的"光州固始县"即今河南固始县,境内古代建有蓼县、安丰县,而固始今址则未建县,到南北朝东魏始建固始县。张守节不知徐广所说的固始县确址,误以唐时的固始县解释徐广的固始县,于是寝丘之地随着张守节的误注嫁接到了"光州固始县"。这些都说明张守节恰恰最拙于地理。

龆龀怎么念

白居易诗全集 感伤一 古调诗五言 凡七十八首

一华编校

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其村唯朱陈二姓而已。]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

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我生礼义乡,少小孤且贫。

徒学辨是非,只自取辛勤。

世法贵名教,士人重冠婚。

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

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

下有妻子累,上有君亲恩。

承家与事国,望此不肖身。

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

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

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

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

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

一生苦如此,长羡陈村民。

冠婚:一作官婚。

读邓鲂诗

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

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

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

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

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岐。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

晨鸡才发声,夕雀俄敛翼。

昼夜往复来,疾如出入息。

非徒改年貌,渐觉无心力。

自念因念君,俱为老所逼。

君年虽校少,憔悴谪南国。

三年不放归,炎瘴销颜色。

山无杀草雪,水有含沙蜮。

健否远不知,书多隔年得。

愿君少愁苦,我亦加餐食。

各保金石躯,以慰长相忆。

秋夕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秋霁

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

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

沉吟卷长簟,恻怆收团扇。

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

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

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

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

叹老三首

晨兴照清镜,形影两寂寞。

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

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人年少满百,不得长欢乐。

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

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

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

我有一握发,梳理何稠直。

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

匣中有旧镜,欲照先叹息。

自从头白来,不欲明磨拭。

鸦头与鹤颈,至老长如墨。

独有人鬓毛,不得终身黑。

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

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

但惊物成长,不觉身衰暮。

去矣欲何如?少年留不住。

因书今日意,偏寄诸亲故。

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

送兄弟回雪夜

日晦云气黄,东北风切切。

时从村南还,新与兄弟别。

离襟泪犹湿,回马嘶未歇。

欲归一室坐,天阴多无月。

夜长火消尽,岁暮雨凝结。

寂寞满炉灰,飘零上阶雪。

对雪画寒灰,残灯明复灭。

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发。

所遇皆如此,顷刻堪愁绝。

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

平生洗心法,正为今宵设。

溪中早春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销,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同友人寻涧花

闻有涧底花,贳得村中酒。

与君来校迟,已逢摇落后。

临觞有遗恨,怅望空溪口。

记取花发时,期君重携手。

我生日日老,春色年年有。

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

登村东古冢

高低古时冢,上有牛羊道。

独立最高头,悠哉此怀抱。

回头向村望,但见荒田草。

村人不爱花,多种栗与枣。

自来此村住,不觉风光好。

花少莺亦稀,年年春暗老。

梦裴相公

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

梦中如往日,同直金銮宫。

仿佛金紫色,分明冰玉容。

勤勤相眷意,亦与平生同。

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

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

自我学心法,万缘成一空。

今朝为君子,流涕一沾胸。

昼寝

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屦。

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

暑风候,昼刻渐加数。

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

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别行简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

筋骸已衰惫,形影仍分诀。

梓州二千里,剑门五六月。

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

何言巾上泪,乃是肠中血。

念此早归来,莫作经年别!

观儿戏

龆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马矣)时。

童(马矣)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叹常生

西村常氏子,卧疾不须臾。

前旬犹访我,今日忽云殂。

时我病多暇,与之同野居。

园林青蔼蔼,相去数里余。

村邻无好客,所遇唯农夫。

之子何如者,往还犹胜无。

于今亦已矣,可为一长吁!

寄元九

一病经四年,亲朋书信断。

穷通合易交,自笑知何晚。

元君在荆楚,去日唯云远。

彼独是何人,心如石不转?

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

上言少愁苦,下道加餐饭。

怜君为谪吏,穷薄家贫褊。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不因身病久,不因命多蹇。

平生亲友心,岂得知深浅?

以镜赠别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

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况此迢迢夜,明月满西楼。

复有盈樽酒,置在城上头。

期君君不至,人月两悠悠。

照水烟波白,照人肌发秋。

清光正如此,不醉即须愁。

念金銮子二首

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

非男犹胜无,慰情时一抚。

一朝舍我去,魂影无处所。

况念夭化时,呕哑初学语。

始知骨肉爱,乃是忧悲聚。

唯思未有前,以理遣伤苦。

忘怀日已久,三度移寒暑。

今日一伤心,因逢旧乳母。

与尔为父子,八十有六旬。

忽然又不见,迩来三四春。

形质本非实,气聚偶成身。

恩爱元是妄,缘合暂为亲。

念兹庶有悟,聊用遣悲辛。

惭将理自夺,不是忘情人。

对酒

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

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

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

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

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

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

谁人言最灵,知得不知失。

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

能沃烦虑销,能陶真性出。

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渭村雨归

渭水寒渐落,离离蒲稗苗。

闲傍沙边立,看人刈苇苕。

近水风景冷,晴明犹寂寥。

复兹夕阴起,野思重萧条

萧条独归路,暮雨湿村桥。

谕怀

黑头日已白,白面日已黑。

人生未死间,变化何终极。

常言在己者,莫若形与色。

一朝改变来,止遏不能得。

况彼身外事,悠悠通与塞。

喜友至留宿

村中少宾客,柴门多不开。

忽闻车马至,云是故人来。

况值风雨夕,愁心正悠哉。

愿君且同宿,尽此手中杯。

人生开口笑,百年都几回?

西原晚望

花菊引闲行,行上西原路。

原上晚无人,因高聊四顾。

南阡有烟火,北陌连虚墓。

村邻何萧疏,近者犹百步。

吾庐在其下,寂寞风日暮。

门外转枯蓬,篱根伏寒兔。

故园汴水上,离乱不堪去。

近岁始移家,飘然此村住。

新屋五六间,古槐八九树。

便是衰病身,此生终老处。

感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村居卧病三首

戚戚抱羸病,悠悠度朝暮。

夏木才结阴,秋兰已含露。

前日巢中卵,化作雏飞去。

昨日穴中虫,蜕为蝉上树。

四时未尝歇,一物不暂住。

唯有病客心,沉然独如故。

新秋久病客,起步村南道。

尽日不逢人,虫声遍荒草。

西风吹白露,野绿秋仍早。

草木犹未伤,先伤我怀抱。

朱颜与玄鬓,强健几时好。

况为忧病侵,不得依年老。

种黍三十亩,雨来苗渐大。

种薤二十畦,秋来欲堪刈。

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

荒村百物无,待此养衰瘵。

葺庐备阴雨,补褐防寒岁。

病身知几时,且作明年计。

沐浴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

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

老色头发白,病形支体虚。

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

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

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如?

栽松二首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病中友人相访

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自觉二首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忧悲根!

夜雨有念

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

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

既非慕荣显,又不恤饥寒。

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

形影暗相问,心默对以言。

骨肉能几人?各在天一端。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南北五千里,吾身在中间。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

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

自我向道来,于今六七年。

炼成不二性,销尽千万缘。

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

岂是药无效,病多难尽蠲。

寄杨六 杨摄万年县尉。予为赞善大夫。

青宫官冷静,赤县事繁剧。

一闲复一忙,动作经时隔。

清觞久废酌,白日顿虚掷。

念此忽踟蹰,悄然心不适。

岂无旧交结?久别或迁易。

亦有新往还,相见多形迹。

唯君于我分,坚久如金石。

何况老大来,人情重姻戚。

会稀岁月急,此事真可惜。

几回开口笑,便到髭须白。

公门苦鞅掌,尽日无间隙。

犹冀乘暝来,静言同一夕。

送春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

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

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

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

兵刀与水火,尽可违之去。

唯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

感时良为已,独倚池南树。

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

哭李三

去年渭水曲,秋时访我来。

今年常乐里,春日哭君回。

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

若必夺其寿,何如不与才?

落然身后事,妻病女婴孩。

别李十一后重寄 自此后江州路上作。

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

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

岂独恋乡土,非关慕簪绂。

所怆别李君,平生同道术。

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

共上青云梯,中途一相失。

江湖我方往,朝廷君不出。

蕙带与华簪,相逢是何日?

初出蓝田路作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

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

绝顶忽盘上,众山皆下视。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

朝经韩公坂,夕次蓝桥水。

浔阳仅四千,始行七十里。

人烦马蹄(足且),劳苦已如此。

仙娥峰下作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

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

参差树若插,(匝巾换合)匝云如抱。

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

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铺缟。

向无如此物,安足留四皓?

感彼私自问,归山何不早?

可能尘土中,远随众人老?

微雨夜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再到襄阳访问旧居

昔到襄阳日,髯髯初有髭。

今过襄阳日,髭鬓半成丝。

旧游都似梦,乍到忽如归。

东郭蓬蒿宅,荒凉今属谁?

故知多零落,闾井亦迁移。

独有秋江水,烟波似旧时。

寄微之三首

江州望通州,天涯与地末。

有山万丈高,有水千里阔。

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

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

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结。

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

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断绝。

因风欲寄语,地远声不彻。

生当复相逢,死当从此别。

君游襄阳日,我在长安住。

今君在通州,我过襄阳去。

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

顾此稍依依,是君旧游处。

苍茫蒹葭水,中有浔阳路。

此去更相思,江西少亲故。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喜逢:一作稀逢。

舟中雨夜

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

夜雨滴船背,夜浪打船头。

船中有病客,左降向江州。

夜闻歌者 宿鄂州。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秋江月澄澈:一作江月秋澄澈。

江楼闻砧 江州作。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宿东林寺

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忆洛下故园 时淮汝寇戎未灭。

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

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

乡心坐如此,秋风仍飒然。

赠别崔五

朝送南去客,暮迎北来宾。

孰云当大路,少遇心所亲。

劳者念息肩,热者思濯身。

何如愁独日,忽见平生人。

平生已不浅,是日重殷勤。

问从何处来,及此江亭春?

江天春多阴,夜月隔重云。

移樽树间饮,灯照花纷纷。

一会不易得,余事何足云。

明旦又分手,今夕且欢忻。

春晚寄微之

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

年芳与心事,此地共蹉跎。

南国方谴谪,中原正兵戈。

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

通州更迢递,春尽复如何?

渐老

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当春颇愁寂,对酒寡欢趣。

遇境多怆辛,逢人益敦故。

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送幼史

淮右寇未散,江西岁再徂。

故里干戈地,行人风雪途。

此时与尔别,江畔立踟蹰。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寄行简

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

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

去春尔西征,从事巴蜀间。

今春我南谪,抱疾江海(土需)。

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

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

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

首夏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啧啧雀引雏,梢梢笋成竹。

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

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

手种榆柳成,阴阴覆墙屋。

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

前年当此时,与尔同游瞩。

诗书课弟侄,农圃资童仆。

日暮麦登场,天时蚕坼蔟。

弄泉南涧坐,待月东亭宿。

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

一朝忽分散,万里仍羁束。

井鲋思返泉,笼莺悔出谷。

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

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

泥秧水畦稻,灰种(上余下田)田栗。

已讶殊岁时,仍嗟异风俗。

闲登郡楼望,日落江山绿。

归雁拂乡心,平湖断人目。

殊方我漂泊,旧里君幽独。

何时同一瓢,饮水心亦足。

豆苗肥:一作豆苗大。

早蝉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感情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暗花。

南湖晚秋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但惜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

惨淡老荣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水方老:一作水芳老。

郡厅有树,晚荣早凋,人不识名,因题其上

浔阳郡厅后,有树不知名。

秋先梧桐落,春后桃李荣。

五月始萌动,八月已凋零。

左右皆松桂,四时郁青青。

岂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

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

顾我亦相类,早衰向晚成。

形骸少多病,三十不丰盈。

毛鬓早改变,四十白髭生。

谁教两萧索,相对此江城?

感秋怀微之

叶下湖又波,秋风此时至。

谁知(蠖左换氵)落心,先纳萧条气。

推移感流岁,漂泊思同志。

昔为烟霄侣,今作泥途吏。

白鸥毛羽弱,青凤文章异。

各闭一笼中,岁晚同憔悴。

烟霄:一作烟霞。

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上二首

年长身转慵,百事无所欲。

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

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短鬓经霜蓬,老面辞春木。

强年过犹近,衰相来何速。

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

渐少不满把,渐短不盈尺。

况兹短少中,日夜落复白。

既无神仙术,何除老死籍?

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

掩镜望东寺,降心谢禅客。

衰白何足言,剃落犹不惜。

百事:一作百年。

早蝉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苦热喜凉

经年苦炎暑,心体但烦倦。

白日一何长,清秋不可见。

岁功成者去,天数极则变。

潜知寒燠间,迁次如乘传。

火云忽朝敛,金风俄夕扇。

枕簟遂清凉,筋骸稍轻健。

因思望月侣,好卜迎秋宴。

竟夜无客来,引杯还自劝。

早秋晚望兼呈韦侍御

九派绕孤城,城高生远思。

人烟半在船,野水多于地。

穿霞日脚直,驱雁风头利。

去国来几时,江上秋三至。

夫君亦沦落,此地同飘寄。

悯默向隅心,摧颓触笼翅。

且谋眼前计,莫问胸中事。

浔阳酒甚浓,相劝时时醉。

司马宅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

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

司马厅独宿

荒凉满庭草,偃亚侵檐竹。

府吏下厅帘,家僮开被袱。

数声城上漏,一点窗间烛。

官曹冷似冰,谁肯来同宿?

窗间:一作窗前。

梦与李七、庾三十二同访元九

夜梦归长安,见我故亲友。

损之在我左,顺之在我右。

云是二月天,春风出携手。

同过靖安里,下马寻元九。

元九正独坐,见我笑开口。

还指西院花,乃开北亭酒。

如言各有故,似惜欢难久。

神合俄顷间,神离欠申后。

觉来疑在侧,求索无所有。

残灯影闪墙,斜月光穿牖。

天明西北望,万里君知否?

老去无见期,踟蹰搔白首。

秋槿

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

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

秋开已寂寞,夕陨何纷纷。

正怜少颜色,复叹不逡巡。

感此因念彼,怀哉聊一陈。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

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

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 四十四字成。

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

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

疑乌报消息,望我归乡里。

我归应待乌头白,惭愧元郎误欢喜。

_纨的成语_纨的成语是什么

龆龀?[ tiáo chèn ]?

tiáo:声母t,介母i,韵母ao,读第二声。?

chèn:声母ch,韵母en,读第四声。

基本释义:

1、儿童乳齿脱落,更换新齿的年纪。即童年。

2、稚龄孩童。

笔画顺序: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一、童龀 [ tóng chèn ]?

基本释义:

1、幼小;童年。

2、指小儿。

二、龀齿 [ chèn chǐ ]?

基本释义:

1、亦作“齓齿”。儿童换齿。

2、儿童脱去的乳齿。

3、儿童。

三、龀年 [ chèn nián ]?

基本释义:童年。

绮丽的词语绮丽的词语是什么

_纨的成语有:蕙心纨质,膏梁纨_,纨绮子弟。

_纨的成语有:纨绮子弟,膏梁纨_,坏裳为_。2:结构是、_(左右结构)纨(左右结构)。3:拼音是、kùwán。

_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犹纨_。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多含鄙薄意。

二、引证解释

犹纨_。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多含鄙薄意。清缪艮《泛湖偶记》:“妾爱才若渴,不幸辱於__,前见君文***,眷恋已非一日。适从窗隙窥见之,感触旧怀,特命婢子奉攀清话。”

三、网络解释

_纨_纨,读音kùwá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犹纨_。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多含鄙薄意。

关于_纨的词语

绮纨之岁纨绔子弟绮襦纨绔绮襦纨_纨_膏梁膏粱纨绔膏梁纨_纨_膏粱纨扇之捐蕙心纨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纨的详细信息

带之的四字成语

绮丽的词语有:侈丽闳衍,雕盘绮食,绮纨之岁。

绮丽的词语有:余霞成绮,侈丽闳衍,朱楼绮户。2:结构是、绮(左右结构)丽(上下结构)。3:拼音是、qǐlì。4:词性是、形容词。5:注音是、ㄑ一ˇㄌ一_。

绮丽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绮丽qǐlì。(1)鲜艳美丽。

二、引证解释

⒈华美艳丽;鲜明美丽。引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一:“感心动耳,_丽难忘。”唐济既济《枕中记》:“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声色,皆第一_丽。”清李渔《怜香伴·斋访》:“俗尚繁华,_丽成风。”峻青《秋色赋·海滨仲夏夜》:“说到风景,它虽没有特别令人触目的绮丽景色,但在平凡中却显示出伟大。”⒉形容辞藻华丽。引汉刘桢《公宴》诗:“投翰长_息,_丽不可忘。”唐李白《古风》之一:“自从建安来,_丽不足珍。”清袁于令《西楼记·庭潜》:“须是禁他做_丽词。”朱光潜《文艺杂谈·谈书牍》:“唐朝古文运动是对六朝绮丽的一种。”

三、国语词典

华丽。

四、网络解释

绮丽(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绮丽是一个汉词汇,读音为qǐlì,形容华美艳丽。在诗歌风格而言,是指它的辞藻华丽考究,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门庭高贵的气质。绮丽也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绮丽(汉语词汇)绮丽形容辞藻华丽。

关于绮丽的近义词

奇丽艳丽鲜艳绚烂绚丽璀璨壮丽秀丽瑰丽富丽

关于绮丽的反义词

朴素朴实暗淡

关于绮丽的诗词

《又捧新诗见褒陋止睹五章之绮丽如九奏之凄清》《又捧新诗见褒陋止睹五章之绮丽如九奏之凄清》《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

关于绮丽的诗句

浑厚出绮丽馀波绮丽为通都绮丽场

关于绮丽的成语

雕盘绮食红拂绿绮侈丽闳衍春葩丽藻鸿笔丽藻纨绮子弟

关于绮丽的造句

1、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

2、而天空中的绮丽色彩努力让我们快乐起来。

3、或许人生的意义,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绮丽的花,享受一路走过来的点点滴滴而已。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伫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5、天色近晚,太阳渐渐落向山的那一边,只留下半边羞红的笑脸,映照着西天上绮丽的晚霞。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绮丽的详细信息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一回中,那十二段判词都指谁,怎样理解

之死靡二 一饭之恩 不讳之朝 畴咨之忧 逢君之恶 无名之朴 霜露之辰 眉睫之内 一介之善 不讳之路 点头之交 池鱼之殃 置之死地 处之晏然 绮纨之岁 生桑之梦 安身之地 吴市之箫 下车之始 瑚琏之器 袍泽之谊 奸人之雄 刎颈之交 末如之何 处之夷然 案牍之劳 一笑置之 毛发之功 桑间之约 贪天之功 泛泛之交 葑菲之*** 锥刀之末 倒悬之危 斗筲之人 灵蛇之珠 城下之盟 久而久之 东南之美 风尘之惊 匹夫之谅 饱学之士蛇雀之报 笔墨之林 济世之才 转瞬之间 不讳之门 金屋之选 儋石之储 丰屋之祸 掎角之势 不羁之才 延津之合 无所用之 一席之地 好自为之 可乘之机 嗟来之食 贸首之仇 搏牛之虻 阿保之劳 八斗之才 摽梅之年 嗜痂之癖 心腹之病 肺腑之言 杞天之虑 无名之师 染丝之变 一目之士 连城之璧 等而上之 浸润之谮 计无复之 立谈之间 滔天之罪 缧绁之忧 欺人之谈 ***薪之患 不祧之祖 淡然处之 不刊之典 河山之德 曳兵之计市道之交 绳墨之言 目睫之论 忘年之交 门户之见 不白之冤 计无所之 半子之谊 黄泉之下 逐臭之夫 要而论之 逾淮之橘 虎狼之势 置锥之地 遁天之刑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召:召唤。挥:摆手。手一召就来,手一摆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

[一之已甚]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

[一之谓甚]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一之为甚]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

[仰之弥高]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言之凿凿] 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之有序] 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言之有物]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

[言之有理] 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礼] 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同“言之成理”。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说话没有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

[言之过甚] 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行之有效]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心之官则思]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托之空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听之任之] 听、任:随,任凭;之:代词,代人或事物。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

[天之戮民] 受天惩罚的人;罪人。亦作“天之僇民”。

[天之僇民] 受天惩罚的人;罪人。同“天之戮民”。

[天之骄子] 骄子:父母溺爱骄纵的儿子。老天爷的宠儿。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

[桃之夭夭]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逃之夭夭]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损之又损] 形容极为谦虚。

[驷之过隙] 用以比喻光阴飞逝。

[驷之过蠙] 用以比喻光阴飞逝。同“驷之过隙”。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束之高屋]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收之桑榆]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十之八九]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失之交臂]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失之东隅] 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绳之以法] 根据法律制裁。

[如之奈何] 怎么办。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人之常情]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却之不恭] 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趋之若鹜] 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趋之若骛] 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求之不得]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弃之如敝屐]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弃之可惜] 扔掉它未免可惜。

[弃之度外] 指根本不放在心上。

[弃之敝屣]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牛之一毛] 牛身上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九牛一毛”。

[莫之与京] 莫:没有什么,没有谁。京:大,高。大得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形容首屈一指,无与伦比。亦作“大莫与京”。

[罗之一目]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溜之大吉] 偷偷地跑掉为妙。

[理之当然]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老之将至] 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来之不易]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拒之门外] 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

[居之不疑] 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蹇之匪躬] 指为君国而忠直谏诤。同“蹇蹇匪躬”。

[悔之无及] 后悔也来不及了。

[悔之晚矣] 后悔已经晚了。

[悔之不及] 后悔也来不及了。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呼之欲出] 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恨之入骨] 形容痛恨到极点。

[国之干城]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的捍卫者。

[归之若水] 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

[公之于众]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甘之若素] 若素:就像往常一样。虽然遭受不平,但甘愿承受,就像平素一样。

[甘之如饴]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甘之如荠] 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指事如乐意为之,虽苦亦甜。同“甘心如荠”。

[付之一笑] 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付之一叹] 叹一口气。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

[付之一炬] 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付之梨枣] 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付之度外] 度外:心意计度之外。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

[付之东流]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付之丙丁] 指用火烧掉。

[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动之以情]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当之有愧] 当:承受;愧:惭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常作自谦之词。

[当之无愧] 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丹之所藏者赤] 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持之有故]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持之以恒]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嗤之以鼻] 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操之过切] 指处事过于急切。

[操之过急] 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操之过激] 指处事过于激烈。

[操之过蹙] 犹言操之过急。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避之若浼]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安之若命]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爱之欲其生] 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之”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祖龙之虐]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

[总角之交] 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总角之好] 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自新之路] 罪犯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

[锥刀之末]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锥刀之利] 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同“锥刀之末”。

[转眼之间] 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转瞬之间] 非常短暂的一瞬间。

[祝鮀之佞] 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柱石之坚]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杼柚之空]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

[麈尾之诲] 指高明的教诲。

[逐臭之夫] 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竹马之交]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珠翠之珍] 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诛心之论]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朱陈之好] 表示两家结成姻亲。

[肘腋之患] 肘腋:胳膊肘和夹肢窝,比喻极近的地方。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肘胁之患] 近在身边的祸患。同“肘腋之患”。

[舟水之喻]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众怨之的] 众人怨恨的目标。

[众矢之的] 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钟鼓之色] 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终焉之志]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终天之恨] 终天:终身。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冓之言]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置锥之地] 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置水之情] 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咫尺之功] 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知人之明]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芝兰之室] 比喻良好的环境。

[郑卫之音]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正正之旗]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枕干之雠] 指不共戴天的仇恨。

[针芥之投]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之相投契。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契]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之指相投契。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合]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指相互投契。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折冲之臣] 指忠勇之臣。

[章句之徒]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凿空之论] 空泛而没有根据的言论。

[糟糠之妻不下堂] 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

[糟糠之妻] 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在天之灵] 尊称死者的精神。

[在色之戒] 指方面的戒忌。

[在陈之厄] 指饥贫等困境。

[再造之恩]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

[再实之根必伤]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反而招致灾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云树之思]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云霓之望] 比喻迫切地盼望。

[云泥之别]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渔人之利]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鱼米之乡] 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鱼米之地] 盛产鱼类及稻米等的富庶地方。

[右传之八章] 打了一顿巴掌。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由衷之言] 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引玉之砖] 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衣裳之会] 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一枝之栖]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隅之见] 见:见解。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一隅之地]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一线之路] 指一条活路。

[一席之地]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一世之雄]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一时之选]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

[一时之秀] 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亦作“一时之选”。

[一时之权] 暂时的权宜。

[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一日之雅] 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一日之长] 表示判断或处理事情有相当能力。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亲密得象一个人。形容交情深。

[一邱之貉]  邱,同“丘”。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同“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

[一念之误]  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一念之差] 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命之荣]  指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面之缘] 见一面的缘分。

[一面之雅]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识] 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之款]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交]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一面之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版面的看法。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一篑之功] 篑: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一孔之见]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之才] 指微小的才能。

[一箭之遥]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一箭之地]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一剑之任] 指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亦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一家之辞]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一技之长] 技:技能,本领;长:擅长、长处。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一己之私]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一己之见] 指一个人的意见。

[一狐之腋]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一狐之掖] 比喻珍贵的东西。同“一狐之腋”。

[一夫之用] 指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一方之任] 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

[一饭之德] 比喻微小的恩德。

[一定之规] 比喻已经决定了的办法。

[一得之愚]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得之见] 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一得之功] 一得:一点心得,一点收获;功:成绩。一点微小的成绩。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朝之忿]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一臂之力]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邺架之藏] 对他人藏书的美称。

[曳兵之计] 指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圈。

[要害之地] 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药石之言]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养生之道]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燕雀之居] 比喻简陋的庐舍。

[燕雀之见] 比喻浅薄的见识

[燕岱之石] 比喻庸才下品。

[晏开之警] 晏,晚也。有警急则门开得晚也。形容时世不安宁。

[盐梅之寄] 比喻可托付重任。

[岩穴之士] 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言外之意]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言外之味]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之”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

[总而言之] 总的说起来。

[折而族之] 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以意为之] 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一走了之] 指不顾而去。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笑置之] 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一笑了之] 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

[一举手之劳]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要而言之]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要而论之]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心向往之] 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心乡往之] 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寤寐求之]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无用武之地]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无所用之] 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无容身之地] 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无立锥之地] 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无何有之乡] 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

[推而广之] 广:宽,大。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堂而皇之] 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

[泰然处之]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思所逐之]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昭之心]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牛之叹]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神而明之]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取而代之]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品而第之]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偶一为之] 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默而识之]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漠然置之] 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李纨:桃李年华芳自在,春寒花颜冻难开

金陵十二钗判词 红楼诗抄——金陵十二钗判词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一首说的是贾元春。

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元春是贾家的大**,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纪”,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

“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这一首说的是贾迎春。

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

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后来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的先人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家门下,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这个孙绍祖家资饶富,并且“应酬权变”,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一首说的是探春。

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

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说她志向高,是她想有一番作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不在凤姐之下。

她在封建观念影响下,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在“抄检大观园”一回,她居然敢打那个大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多么令人痛快!凤姐随意作践赵姨娘,可是对其生的这个出众的女儿却丝毫不敢小看,还要“畏她五分”,独表敬重。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判词前的画里画着两人放风筝,可能还有一个女孩儿同她一起嫁走,因曹雪芹没写完全书,不知是谁了。

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一首说的是贾惜春。

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喻惜春出家当尼姑。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一首说的是史湘云。

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隐“云”字,“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隐“湘”字。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生下不久,就失去父母慈爱,成为孤儿,在叔婶跟前长大。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可见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如何呢?“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

“水逝云飞”,可能是预示她早死或早寡,或者命运蹇涩。“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写她拣到宝玉丢的一只金麒麟,同她原有的金麒麟恰好配成一对。从回目“双星”的字样看,这肯定是对她未来婚姻生活的暗示。那么她的配偶是谁?是宝玉吗?似乎是,其实又不是。有些研究者根据“庚辰本”脂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推断她可能同一个叫卫若兰的人结婚(第十四回秦可卿出丧时送葬的队伍里出现过一次“卫若兰”的名字)。或许后来宝玉把那只金麒麟再赠给卫若兰(犹如把袭人的汗巾赠给蒋玉菡一样),也未可知。因曹雪芹的书的全貌已不可窥,上述推测也只是推测罢了。又有一则清人笔记说,有一种续书写贾家势败后,宝玉几经沦落,最后同史湘云结婚。这可能就是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推衍出来的,聊备谈资。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

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末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 “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一首说的是李纨,连带也说了贾兰。

判词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指贾兰,说他要有出息,当大官。守着他的美人当然是其母亲。

李纨是宝玉的亲嫂子。她与其夫贾珠婚后生了贾兰,不久丈夫就死了。李纨同其姻娌王熙凤为人恰恰相反。王熙风像一团烈火,她像一堆死灰;王熙凤像一把利刃,她像一块面团;王熙凤贪求无居,她与世无争。在大观园诸女性中,她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她不注意别人,别人也不注意她。贾家没落后,贾兰要靠读书求取功名,“头戴簪缨”,“胸悬金印”,当一个大大的官;李纨要因此受诰封,“戴珠冠,披风袄”,荣耀一番。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是没有意义的,接着就是死亡,还是虚幻。年轻守寡,晚年母以子贵,也不过供世人作谈笑资料罢了。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凤。

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王熙凤是“护官符”说的“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的**;嫁给荣府贾琏为妻。她的姑母是贾政的妻子,即宝玉之母王夫人。书中说金陵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即指此类。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就是在读者眼前进行了一次典型表演。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将要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风的女儿巧姐。

判词前面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是暗示巧姐的最后结局是做一名勤苦操劳、艰辛度日的农妇。

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判词前的画面暗示她将嫁给一个庄稼汉,成为做饭纺织的农村妇女。从锦衣玉食的公府千金,沦为喂猪打狗的农妇,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在作者看来,这也是命运的戏弄。有人根据甄士隐<好了歌解注>里“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的提示,推测巧姐要被卖到妓院为娼,后被刘姥姥救出,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结为夫妇。这个推测从书中可以找到根据。第四十一回写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和佛手的情节,很可能是预示他们未来的关系。板儿是农家孩子,将来是农民无疑,嫁给他才能纺线织布。高鹗续书写贾环、贾芸、王仁等人设圈套要把巧姐卖给一个外藩的郡王作安,刘姥姥偷着把巧姐接到乡下,由她作媒把巧姐嫁给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并且是个秀才!),和作者的原意就有相当距离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正是对上层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慨叹。倒是刘姥姥这个穷老太婆,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以报,使人感到人性善良的一面。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一首说的是秦可卿。

判词前“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绕”。这是暗示秦可卿的死是***。

秦可卿是宁国府长孙贾蓉的妻子、贾珍的儿媳。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是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的人。现在通行的《红楼梦》里是说她得病,久治无效死了。这同判词的预示完全矛盾。“情既相逢必主*”,是说她有男女私通的丑事,并且因此“悬梁自绕”。有一条脂现斋批语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甲戌本<石头记>第十三回脂批说:“秦可卿*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这就明确说秦可卿是因丑事被面在天香楼上吊***的,与判词及画一致。所谓“用史笔”,是说不明写,但字里行间有贬恶诛邪之义。脂砚斋是同曹雪芹关系极密切的人,他觉得秦可卿能够给凤姐托梦,对“贾家后事”料得难确,劝凤姐预留退步,其用心使脂砚斋“悲切感服”,原谅了秦可卿,因而“命芹溪(曹雪芹号)删去”了“*丧天香楼”一节。后来作者又补写了秦可卿因病致死的过程。但删得不彻底,判词前的“画”的内容没改写,判词也没动。书中其它地方也留下蛛丝马迹,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讯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如果是久病致死,大家都有精神准备,还“纳罕”、“疑心”什么呢?因此可以确定无疑地说,秦可卿是主动或被迫地堕落了,并因此丧命。那么她究竟同谁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呢?第七回里,宁府的奴才焦大喝醉酒耍酒疯,骂出了真话:“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这爬灰的就是秦可卿的公爹贾珍。秦可卿一死,“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按封建礼法,这是不成体统的。这时贾珍的老婆尤氏又恰好“犯引日疾,不能料理事务”,其实是伯丑托病不出。贾珍坚持要殓以极珍贵的上等棺木,并拍手打掌地要尽其所有为一个年轻媳妇办丧事,闹得沸沸扬扬,惊天动地,都是蹊跷事。丫鬟瑞珠触柱而死,决不会是出于对主子的忠心去“殉主”,肯定与秦可卿的非正常死亡有关。很可能是她撞见了贾珍**的丑事,惧怕贾珍处死她,才***了。

《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五代人。第一代贾寅、贾源是创业的一代,第二代贾代善、贾代化是守业的一代,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都是草包,开始走下坡路,第四代贾珍、贾琏等奢侈*乐,无恶不作,成为狗都不如的败类,第五代贾蓉、贾蔷一辈就更提不起来了。《红楼梦》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阶级后继无人的悲剧,“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剧。作者在这里写贾珍一家的糜烂生活,不仅仅是谴责这种**关系,而是要暴露以此为开端的全面的***堕落。

宁公一系,有说二子,有说四子的,最后由长子代化袭官。文字辈的贾敷八九岁早死,只得让弟弟贾敬袭了官。因贾敬一心求仙,便让独子贾珍承继家业。可见,宁府基本上沿袭长子继承长子当家的传统。

荣公一系,也由长子代善袭官,娶的史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贾母。代善的长子贾赦虽袭了官,却不住正院,倒是次子贾政当家,他的夫人王氏代理家事。这事听来已经奇了。王氏不让嫡亲的儿媳李纨料理家务,反倒借重贾赦的儿媳王熙凤,这就更加让人疑惑。

再说这李纨,开场时竟是符号一般的存在,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个性。第二回,从那冷子兴的嘴里,知道了她的存在——贾珠不到二十岁娶的妻。

按照古代婚娶的年龄标准,一般男方20岁,女方15岁。薛宝钗13岁入京待选,也就是说女方的结婚年龄早于15岁,而此时的李纨大约也就十五岁左右。

贾珠是贾政正室王夫人生的长子,身份尊贵不说,还是个天才少年,十四岁就进了学。按说,这大奶奶很是***,嫁得前途无量的如意郎君。结婚不久,还生了孩子,正是夫妇和顺之时,不想这贾珠一病死了,李纨也便成了孀居的大奶奶,守着稚子过活。

贾珠之后,王夫人又生了元春、宝玉,赵姨娘又生了贾环。元春是个女孩儿,宝玉才七八岁,贾环更小,按理,这大奶奶李纨该帮着婆婆王夫人料理家务。

不想,王夫人特特把内侄女凤姐请至家中帮忙,倒把正经儿媳妇抛在一边。王夫人向着娘家人也就罢了,贾母竟然默许了此事。阖家上下称颂这位贾赦的儿媳,冷子兴一个外人,也对凤姐竭力褒扬,赞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提及李纨,竟轻轻带过,无名无姓,浅浅一个符号罢了!

在六七岁入府的黛玉眼中,青春芳华的李纨毫不起眼,不过是和大舅母二舅母一起被介绍的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李纨显得没有面目没有妆饰没有印象,不及迎春“观之可亲”,不像探春“见之忘俗”,甚至不及年幼惜春的“钗环裙袄”。她甚至没有声音,随了众人“敛声屏气”。

至于凤姐,人未见面笑先闻,引得黛玉心内纳罕。这凤姐,虽身处这礼法森严的公侯之家,却毫无做媳妇的谨小慎微,平日显然被骄纵惯了。进得门来,一群媳妇丫头前簇后拥,更显管家媳妇的威风。黛玉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穿戴打扮“彩绣辉煌,恍如神仙妃子”,更兼“身材窈窕,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好一个美**!最爱看颜值的贾母,一见这凤姐便忘了丧女之痛,拿她笑着打趣,显出万分的疼爱欣赏。

慧敏的黛玉冷眼旁观,这凤姐说话做事,更是机巧乖觉、滴水不漏,哄得贾母、王夫人个个满意。

而李纨,不过按着大奶奶的本分行事。黛玉眼中,她是“贾珠之妻李氏”,只是因为长幼之序,被称为“李、凤二人”,她在前,凤姐在后。她负责“捧饭”,“立于案傍布让”,侍候完用膳,等贾母开口,方随着王夫人“去了”。

清时期特别讲究贞节,略有地位的人家,如果未婚夫意外死亡,没拜过堂的女子多数都要选择做贞女,要么***殉夫,要么领养个孩子守寡到死。李纨年纪轻轻当了寡妇,平白成了克夫的不祥之人,又有个孩子,自然要守节至死。

虽说贾家是大族,并没有亏待李纨,念她“寡妇失业”,给她十两银子的月钱,多出凤姐两倍。因为贾兰的缘故,又添了十两银子,算来竟和贾母、王夫人一般多。另外,还分给李纨园子地,年中分例也是最多的。凤姐替她算过笔帐,“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就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四五百银子,按照刘姥姥的算法,够庄家人过二十多年了。平时吃穿也没用度,贾母让大家给凤姐过生日,李纨想出十二两银子,贾母连忙和她说:“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

正如宝玉说的,“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贾母虽没天天挂在嘴上,心里还是疼李纨的。便是元妃的节礼,李纨也和凤姐是一样的,又不用归置什么新鲜衣饰,钱是不缺的。

奴才虽不到八个,比不上宝玉屋里,端茶送水的丫环就有八个,见不着面的小丫环还有七八个,跟班的李贵之类的大仆人八个,茗烟之类的小幺还有七八个,另还有奶妈嬷嬷好些个,不过也够使唤了。

然而这般年轻,便过这般凄凉冷清的日子,恰如仙曲里唱的,“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第四回,因薛蟠犯下人命官司,王夫人与王子腾家的来使商量家事,黛玉及众姊妹只好回避,便至这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却原来,李纨是金陵名宦李守中的女儿,李守中当过国子监祭酒,类似今天的北大校长或者教育部部长。

“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读诗书者”,可见李家是世代书香之族,却也难怪李纨的堂妹李纹、李绮个个颇通文墨。

不过,李纨的父亲偏生重男轻女,认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让她读些《女四书》、《列女传》,认得几个字,记得几个贤女。取名李纨,字宫裁。纨指细绢,是一种很细的丝织品,裁则指裁剪衣物,显然期望女儿专心于纺绩女红。

既然丈夫已经夭亡,幸好有个5岁的孩子,李守中自然希望李纨好好做个贞节烈妇,不留任何话柄给别人。满篇《红楼》看下来,李家竟从来不曾派人来接李纨回家,任由这青春丧偶的女儿“槁木死灰”般存留世间。

薛蟠闯祸时,宝钗13岁,宝玉11岁,黛玉此时10岁光景,入府约有4年。而李纨的儿子——贾兰不过5岁,按照古人计算虚岁的惯例,也就是出生后4年。

据此推算,黛玉入府时,李纨刚刚丧偶,孩子落地没多久便没了父亲。如果是15岁嫁人,16岁生子,16岁的李纨在花朵般的年龄便已不能插花戴朵,不能穿亮丽衣裳。而说到底,她不过也就比黛玉大10岁,比宝钗大7岁罢了。如果结婚更早,只会更小些。凤姐当时也已结了2年婚,约略和李纨同龄,兴许还要大一点。

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3位姑娘,每人1对。下剩6枝,送林姑娘2枝,那4枝给了凤哥儿。花是没李纨的份的,提也不提,仿佛理所当然。一个,虽生犹死!

周瑞家的顺路把花送给3位姑娘,“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过西花墙,出西角门,方进入凤姐院中。人们自动选择视而不见,可这鲜活的生命毕竟还存留世间,仍有呼吸和伤痛。繁华热闹的过往交接,竟也还要从她后窗下经过。

彼时的贾琏虽爱拈花惹草,却是个喜新不厌旧的,一对年青夫妻,正在嬉戏笑闹。而李纨虽是和凤姐差不多大的年轻媳妇,却是少寡的苦命之人,失却了夫妻恩爱不说,甚至失却了爱美的权利。她虽身处“膏粱锦绣”之中,人们却默认她无知无觉。花,盛放的生命,从她孀居之日起,便与她无缘!

我想到《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那个绿眼睛的美女,任性守寡后,不甘心整日穿着黑衣,更不愿意放弃跳舞的乐趣,竟被全城的妇女视为异类。

她是没胆做异类的,她安心做着李宫裁、李氏,独独不敢做自己。她奉命题写《文***风流》的匾额时,她随着黛玉、宝玉、迎春、探春、惜春点戏时,她才做回了李纨,略略显出青春的才情和活力,但也仅仅是微渺的火花罢了。

便是宝玉挨打时,王夫人边哭宝玉,边哭着贾珠的名字说:“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她虽“禁不住也放声哭了”,可她仍然是“宫裁”——那个合乎礼法的儿媳。便是宝玉伤后,她也还是“李宫裁”,依礼带着姑娘们去看视宝玉,依礼奉茶给薛姨妈,依礼站在地下看放菜。便是住进了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她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安心做着李宫裁——荣国府寡居的大奶奶。

《笑傲江湖》里,男人们“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李宫裁何尝不是自断生机,抹煞了一切青春的光彩,一心沉在灰黑的世界里,好成就贞节烈女的名声。

秋高气爽,风月无边,桐露清霜,探春自认“不算俗,偶然起个念头”,发起海棠诗社,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宝玉这些个少男少女自是欢喜,“一招皆到”。

李纨作为寡嫂,虽说本有“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的责任,却是心甘情愿地来的,进门便笑不提,还声称,“前儿春天”便“原有这个意思”,只是担心自己不会作诗没好意思提起。可见,李纨也并不是个俗人,天性里向往着吟诗作赋的生活。

说到写诗,李纨虽从小没让读什么书,更别说诗词歌赋。婚后不久便寡居的生活也没给她添什么情趣,然而,那样年轻的她何尝不是诗情满怀。

细品她的应时之诗,“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幸,未许凡人到此来。”

全诗虽失于雕琢,却不失工稳,起句犹佳,颇有新意。更难得的是,末句或许打动了元妃,遂令名园不再寂寞,宝玉和众姊妹才得以住进这幻境般的青春王国。

临时想别号,李纨随口拟的“稻香老农”,更是别有意趣,显示出高超的审美格调。这就难怪宝玉会说,“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她虽被后天教育和人生遭际扼杀了生机,可是青春火焰和天然美感却依然在她心内留存。

海棠诗和螃蟹宴,仿佛春日里和暖的风,吹开了冻伤的花蕾,李纨难得露出了天真率性的一面。

李纨强拉着平儿,笑道:“偏要你坐。”李纨是真心看重这个女孩,根本不肯摆出主子的威风,拉她身旁坐下,又亲自端了一杯酒送到平儿嘴边。

平儿心里惦记着凤姐,生怕拣好的螃蟹凉了不好吃,“忙喝了一口就要走”。不想李纨“偏不许”她去,好像吃了凤姐的醋一般,非要平儿也听她的话。

两个“偏”里,显出了李纨多少偏爱和眷恋,人世虽寒凉,却总有一两星温煦的火苗。平儿得着这好意,仿佛也放开了性子,等凤姐派人怪她贪玩好酒时,竟笑道:“多喝了又把我怎么样?”只管尽情地喝酒吃蟹,却原来只有爱才能催发自我的觉醒。

李纨揽着平儿笑,夸她的好模样。李纨甚至抚摸着平儿,感受着人和人之间的温暖。便是新婚之时,她那“珠大爷在日”,已有两个人分去了许多关爱。李纨虽容人,小妾们却频繁找事,天天不自在,可见也没少些拈酸吃醋的烦心事,这“珠大爷”也并没帮她弹压住这些小妾,夫妻之间恐怕也没有太多美好的回忆。

先夫一死,这些小妾便另拣高枝飞了,只留这李纨守这刚出世的孩子,又没有娘家人安慰体贴,青春年少便成为寡居母亲的她,夜深人寂之时该有多少苍凉。

品着诗,借着酒,她好容易说出了这一腔心事,李宫裁的面具竟然也就摘了,只剩这李纨,虽端方守礼,却也努力地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