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如法是什么肖_奉公守法猜生肖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3 0
  1. 道德修养的名人名言
  2. 关于规矩的成语(表示遵守规矩的成语)
  3. 负荆请罪的意思和它的来源(简要)
  4. 《将相和》的原文
  5. 奉顺的读音奉顺的读音是什么
  6.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和意思
  7. “负荆请罪”的意思是

历史上的商鞅并没有说过这句话的记录,此句话出自电视剧《大秦帝国》,原剧台词如下:

秦公:“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奉公如法是什么肖_奉公守法猜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公:“肥羊炖,鲜苦菜,老秦酒———生而能咥,死而何憾?”

商鞅:“先变法,后***,弱变强———生而能遇,死而何憾?”

秦公:“商君啊,你难道忘了你我栎阳初誓了吗?”

商鞅:“君上之心,臣终生难忘。”

秦公:“嬴渠梁终生不负卫鞅!这可是我对天的盟誓啊!”

商鞅:“君上与臣,情同手足。若非执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颈之交。若非秦国***大业,君上若去,臣当义无反顾地刎颈同死。可,君上如此厚待卫鞅,成全了一人之义,却毁了邦国大业!臣若坦然受之,无异于法治败类!

扩展资料:

历史上商鞅与孝公的真实对话据《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记载: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白话释文如下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

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

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

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

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

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道德修养的名人名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 原文图

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ì)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赵王畏秦,欲毋(wú)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fǒu,下文中“缻”通“缶”)秦王,以相。”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②,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教。”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踞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⒀,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⒅,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⒇,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关于规矩的成语(表示遵守规矩的成语)

爱国篇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尽忠报国。 ——脱脱

一寸山河一寸金。——脱脱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丈夫所志在经国。——海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顾炎武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陈恭尹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颜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秋瑾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把微躯为国捐,把微躯为国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难全。——黄遵宪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诛不避贵,赏不避贱。——晏子春秋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论语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

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商君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君书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尸子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不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

好以智矫法,时以私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韩非子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韩非子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礼记

矫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淮南子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司马迁

******悫,罪当***从。——司马迁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司马迁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桓宽

曲木恶绳直,奸邪恶正法。——桓宽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

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班固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王符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王符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阻。——桓范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陈寿

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范晔

赏一劝百,罚一惩众。——王通

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吴兢

若甑生获免……有功之人,皆须犯法。——吴兢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吴兢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吴兢

赏妄行则善不劝,罚妄行则恶不惩。——魏征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刘昫

法者,国仰以安也;顺则治,逆则乱,甚乱者灭。——宋祁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欧阳修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国,则一国治。——王安石

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苏洵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苏洵

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苏辙

赏而不诚不劝也,刑而不诚不戒也。——崔敦礼

法无宽严,清者斯贵。——徐祯稷

凡事不可轻疑,惟断狱不可不疑。——吕坤

赏及壬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吕坤

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王夫之

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顾炎武

立法非难,守法为难;听谏非难,乐谏为难。——张廷玉

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魏源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诚信篇

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左传

信,国之宝也。——左传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

失信不立。——左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左传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上好信,***莫敢不用情。——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民无信不立。——论语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礼记?中庸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礼记?表记

君子不失口于人,故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韩婴

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司马迁

人先信而后求能。——刘安

诚无垢,思无辱。——刘向

布令信而不食言。——刘向

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班固

夫高论而相欺,不诺忠论而诚实。——王符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王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杨泉

开诚心,布公道。——陈寿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范晔

巧伪不如拙诚。——颜之推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颜之推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李廷寿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王通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魏征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败德,为下则危身。——吴兢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馋诉。——刘禹锡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林逋

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晏几道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司马光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司马光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苏轼

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杨时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薛瑄

诺而寡信,宁无诺。——彭汝让

轻诺者必寡信,与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半句虚言,折尽平生之福。——唐彪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

诚信相接,如坐人春风。——王晫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知礼篇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经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左传

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

富贵而骄,自遣其咎。——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

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私。礼者,表也。——荀子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行,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韩婴

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

忠信,礼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记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礼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富润屋,德润身。——礼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刘安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司马迁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司马迁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班固

在官唯明,莅事唯平,立身唯清。——马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药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吴兢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张籍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欧阳修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王安石

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难久。——苏洵

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苏辙

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私,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陆游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杨万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锄一恶,长十善。——脱脱

种树者必养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柏庐

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张廷玉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陈弘谋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张潮

负荆请罪的意思和它的来源(简要)

关于规矩的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遵守规矩?神兵成语在线为您整理了18个关于描写遵守规矩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蹈矩循规」指遵守规矩。

「蹈矩循_」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蹈矩践墨」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蹈规循矩」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规绳矩墨」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同“规矩绳墨”。

「循规蹈矩」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循途守辙」遵守规矩。同“循涂守辙”。

「循涂守辙」遵守规矩。亦作“循途守辙”。

「规矩钩绳」规矩:画圆、方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规矩绳墨」规矩:画圆、方的工具;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规矩准绳」规矩:画圆、方的工具;准绳:水准和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奉公守法」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安分守己」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规行矩步」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廉洁奉公」廉直不贪,忠诚履行公职。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克己奉公」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古人讲规矩的名言警句

古人讲规矩的名言警句有:

1、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2、体无常规,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皇甫堤

3、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5、凡事都有规矩。——德谟克利特

6、对于一个艺术爱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赞美守规矩的人的词

刚正不阿[gāngzhèngbùē]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出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造句: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执法者,多年来从不徇私情。

铁面无私[tiěmiànwúsī]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出自清·无名氏《说呼全传》:“偏偏那个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铁面无私。”

造句:咱队的会计可算得上~,不合乎制度的事凭谁来也休想得到通融。

执法如山[zhífǎrúshān]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造句:明代的清官海瑞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守文持正[shǒuwénchízhèng]遵守法度,坚持正道。出自《新唐书·姚崇宋_传赞》:“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_善守文持正。”

造句:作为手握权力的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守文持正。

公私分明[gōngsīfēnmíng]中华成语,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况分得很清楚。出自于***《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造句:做官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

做事守规矩的成语

形容做事守规矩的成语

蹈矩践墨: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循规蹈矩: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方领矩步: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安分守己: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珠规玉矩:比喻人的言行纯正合乎规矩。

看人说话:指不按规矩办事,处理问题因人而异。

循途守辙:遵守规矩。同“循涂守辙”。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蹈常习故: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

规重矩叠:指合乎规矩法度。

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晨钟暮鼓: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蹈故习常: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同“蹈常习故”。

不成方圆: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思不出其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矩_绳尺:矩、_、绳、尺,为画方形及直线时的工具,引申为规矩,法度。

安分守已: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固守成规: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老实巴交: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

打破陈规:打破:突破;陈规:陈旧的规章制度。打破了一般的规矩或一向实行的规章制度。

进退履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同“进退中绳”。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逾规越矩:指说话或处事超越规矩。

放诞任气:放诞:行为放荡,言语荒唐;任气:纵任意气。放纵任性,不守规矩。

蹈矩循规:指遵守规矩。

稳坐***:不管外界有何变化,只照老规矩办事。非常镇静,沉得住气,稳居于自己的位置上。

重规沓矩: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亦比喻因袭、重复。

循蹈规矩: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率由旧章:率:遵循;旧章:老法规。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

安份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不成体统: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安分守常:分:本分;守:保持;常:常规。规矩老实,安守本分,不惹是生非。

作不如程:程:规矩、格式,也作期限。做的不合规格或不能如期完成。

绳趋尺步: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墨守成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同“墨守成规”。

逾闲荡检:逾、荡:超越;闲、检:指规矩、法度。形容行为放荡,不守礼法。

安安分分:为人规矩老实,做事不敢越轨

官俗国体:官场上的和世俗的规矩和礼节。

走回头路:比喻倒退或按已经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办事。

规行矩步: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重规累矩: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亦比喻因袭、重复。

重规叠矩:规与规相重,矩与矩相迭。指前后相合,重叠的规矩与制度。比喻因袭、重复。

进退中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蹈规循矩: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荡检逾闲:逾、荡:超越;闲、检:指规矩、法度。形容行为放荡,不守礼法。

不安本分:本分:本身应尽的的职责和应守的规矩。指不甘于所处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思想言行越出正轨。

不依本分:依:安装;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札手舞脚: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循涂守辙:遵守规矩。亦作“循途守辙”。

动循矩法:循:遵循;矩:规矩;法:法则,礼法。举动遵循规矩礼法。形容一举一动都符合道德规范。

方方正正:四四方方,规规矩矩。

秤平斗满:指做买卖规矩,不短斤少两。

好摹浚好样:①模样端正。②犹言规规矩矩。

明法度: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

行必矩步:行路一定合乎规矩。形容举止行为都合乎法度,十分谨慎。

少条失教:指没规矩,无教养。

重规袭矩: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亦比喻因袭、重复。

拟规画圆:按照圆规画圆形。比喻照老规矩办事,不知道变通。

安分守拙:规矩老实,宁按照愚拙的想法行事,也不取巧。

依头顺脑:形容规规矩矩,十分顺从的样子。

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进退应矩: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蹈矩循_:指遵守规矩。同“蹈矩循规”。

袭故蹈常: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蹈常袭故: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袭:沿袭;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野调无腔:野:粗野;无腔:没有规矩。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

奉公守法: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打破常规:常规:沿袭下来的规矩。打破了一般的规矩或一向实行的规章制度。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自古东丁:东丁:象声词,石洞中泉水下滴的声音。比喻某件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老规矩。

一仍旧贯: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规重矩迭:指合乎规矩法度。

规言矩步: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

规行矩止: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事急无君子: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奉行故事: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规绳矩墨: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同“规矩绳墨”。

人熟理不熟:理:道理,规矩。人虽然相熟,但还应该按理办事。

老皇历:比喻过时的老规矩。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

尺步绳趋: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坛坛罐罐:坛:一种口小肚子大的陶器;罐:盛东西用的大口陶瓷器皿。形容旧有的条条框框或规矩等。

循规矩蹈: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不拘绳墨: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

形容规矩的四字词语

成语:循规蹈矩拼音:xúnguīdǎojǔ

解释: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成语:思不出位拼音:sībùchūwèi

解释: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成语:进退应矩拼音:jìntuìyīngjǔ

解释:前进后退均合规矩。

出处:《宋书·乐志》:“旄_指麾,进退应矩。”

成语:奉公守法拼音:fènggōngshǒufǎ

解释: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成语:打破常规拼音:dǎpòchángguī

解释:常规:沿袭下来的规矩。打破了一般的规矩或一向实行的规章制度。

《将相和》的原文

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来源: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扩展资料

负荆请罪原文: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奉顺的读音奉顺的读音是什么

原文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驿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渑池会见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负荆请罪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一举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左上卿,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心中起了贪心,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目的是让赵国把和氏壁乖乖送到秦国来。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智勇双全,遇事灵活机动,是个可造之才,可以出使秦国。”赵王问:“您是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做好这个差事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他对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中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那时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应该能办好这个差事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相如说:“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相如。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

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

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宿。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 后,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蔺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吧!”秦王发怒,不答应。

这时蔺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右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人物品质

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 :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百度百科-《将相和》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和意思

奉顺的读音是:fèngshùn。

奉顺的拼音是:fèngshùn。注音是:ㄈㄥ_ㄕㄨㄣ_。结构是:奉(上下结构)顺(左右结构)。

奉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奉承顺应。

二、引证解释

⒈奉承顺应。引《战国策·燕策三》:“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后汉书·顺帝纪》:“朕以不德,统奉鸿业,无以奉顺乾坤,协序阴阳,灾眚屡见,咎徵仍臻。”《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雍州刺史朱_之起兵奉顺。”

三、网络解释

奉顺奉顺,汉语词汇。拼音为:fènɡshùn,意思是指奉承顺应。

关于奉顺的诗句

中闱知奉顺

关于奉顺的成语

曲意奉迎口体之奉顺水顺风

关于奉顺的词语

灭私奉公奉辞伐罪口体之奉曲意奉迎洁己奉公奉头鼠窜曲意承奉无可奉告奉公如法奉命唯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奉顺的详细信息

“负荆请罪”的意思是

爱国篇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班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尽忠报国。 ——脱脱

一寸山河一寸金。——脱脱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丈夫所志在经国。——海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顾炎武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陈恭尹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颜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秋瑾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把微躯为国捐,把微躯为国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难全。——黄遵宪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诛不避贵,赏不避贱。——晏子春秋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论语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

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商君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君书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尸子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不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

好以智矫法,时以私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韩非子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韩非子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礼记

矫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淮南子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司马迁

******悫,罪当***从。——司马迁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司马迁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桓宽

曲木恶绳直,奸邪恶正法。——桓宽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

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班固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王符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王符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阻。——桓范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陈寿

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范晔

赏一劝百,罚一惩众。——王通

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吴兢

若甑生获免……有功之人,皆须犯法。——吴兢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吴兢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吴兢

赏妄行则善不劝,罚妄行则恶不惩。——魏征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刘昫

法者,国仰以安也;顺则治,逆则乱,甚乱者灭。——宋祁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欧阳修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国,则一国治。——王安石

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苏洵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苏洵

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苏辙

赏而不诚不劝也,刑而不诚不戒也。——崔敦礼

法无宽严,清者斯贵。——徐祯稷

凡事不可轻疑,惟断狱不可不疑。——吕坤

赏及壬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吕坤

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王夫之

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顾炎武

立法非难,守法为难;听谏非难,乐谏为难。——张廷玉

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魏源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诚信篇

无信患作,失援必毙。——左传

信,国之宝也。——左传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

失信不立。——左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左传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上好信,***莫敢不用情。——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民无信不立。——论语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荀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礼记?中庸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礼记?表记

君子不失口于人,故言足信也。——礼记?表记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韩婴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司马迁

人先信而后求能。——刘安

诚无垢,思无辱。——刘向

布令信而不食言。——刘向

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班固

夫高论而相欺,不诺忠论而诚实。——王符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王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杨泉

开诚心,布公道。——陈寿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范晔

巧伪不如拙诚。——颜之推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颜之推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李廷寿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王通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魏征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败德,为下则危身。——吴兢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馋诉。——刘禹锡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林逋

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晏几道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司马光

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司马光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苏轼

成事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杨时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薛瑄

诺而寡信,宁无诺。——彭汝让

轻诺者必寡信,与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半句虚言,折尽平生之福。——唐彪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

诚信相接,如坐人春风。——王晫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知礼篇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经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左传

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

富贵而骄,自遣其咎。——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

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私。礼者,表也。——荀子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行,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韩婴

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

忠信,礼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记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礼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富润屋,德润身。——礼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刘安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司马迁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司马迁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班固

在官唯明,莅事唯平,立身唯清。——马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陆机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药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吴兢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张籍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欧阳修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王安石

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难久。——苏洵

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苏辙

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私,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陆游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杨万里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锄一恶,长十善。——脱脱

种树者必养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柏庐

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张廷玉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陈弘谋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张潮

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称将相和。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让对方原谅。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近义词:引咎自责反义词:兴师问 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编辑本段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原指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后被人常用作表示真心诚意的向人道歉。

编辑本段文言文

原文

蔺相如既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不悦,欲辱之。相如避而不见。语人曰:“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颇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卒为刎颈之交。

译文

蔺相如已经担任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高兴,他想要侮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知道后拒绝与廉颇会面。蔺相如对别人说:“秦王之所以不敢加兵来打赵国,是因为怕我们两个。如果现在我们因私而争斗,怎么保卫国家?”廉颇听说了,***着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编辑本段主要人物

? 赵国的上卿:蔺(lìn)相如(文将) 赵国的大将:廉颇(武将) 蔺(lìn)相如的门客:韩勃、李廷(运用于北师大版小学教材) 上卿后指宰相,门客指寄宿在别人家的人,多指有才华的人。

编辑本段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编辑本段示例

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败! 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5、负荆请罪。(国标版小学第十一册第五课(2008年版)) 参见第25-29页。 6.北师大版五上第72-74页。 7.人教版五上第18课。(《将相和》详见91-95页) 8.苏教版六上第五课。(《负荆请罪(历史多幕剧)》详见25至29页)

编辑本段近义词

引咎自责..肉袒负荆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编辑本段灯谜

丈夫赔礼 ——负荆请罪

编辑本段英文

offer a humble apology

编辑本段典故

文言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1]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塑像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2]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对赵王说:“听说你鼓得一手好瑟,能为大家展示一下吗?”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编辑本段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②,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 ”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