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意思,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4 0
  1. 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偏见
  2. 有关善心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3. 有没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之类的成语或俗语一时想不起来!!!
  4. 下属执行力差,作为领导能够怎么办?

摘要:为企业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责。本文指出企业为了形成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要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违规,狠抓监督不放松,以确保企业选准人用好人。

关键词:企业;选人;用人 为企业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形成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就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违规,狠抓监督不放松,以确保企业选准人用好人。

一、知人善任是选准人用好人的前提 知人善任就是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把能否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准人用好人的衡量标准和科学依据。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意思,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

没有创新人才观念,企业就没有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更新人才观念,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选人用人管理新观念。一是树立人力***是第一***的观念。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是一种***,谁能优化配置人、财、物等各种***,达到有效配匹,取得最佳效益,谁就能赢得优势。二是树立人力***管理制度化的观念。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要求,确保用好制度,只有用科学的制度和良好的机制实施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作用。三是树立人力***配置市场化的观念。通过市场调节人才供需,处理好人才管理中投入、管理与效益的关系,做到以投入为前提,以管理为关键,以效益为根本,把人才***合理配置到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才、智力与效益、岗位的最佳组合。

2.要拓展知人的视野 选人的关键在于辨识人。企业要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企业中全能型的人才不多见,但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人才还是不少的。要把一个人放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发挥其特长,对其个人的前途和企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如何去发现人才呢?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工作中去发现人才,在实践中去发掘人才。一是通过对人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等的长期观察来了解人才;二是通过人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来发现人才;三是通过人在重要岗位上的表现以及如何履行职责来观察人才;四是通过 人在临时突发***和关键时刻,对***的态度及行为中来考验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慧眼识人才,把更多的优秀人才纳入到组织的视野。

3.要掌握识人的本领 认识人才能选准人。每个人总是优缺点并存,长短处同在。如何去辨识人才呢?一是有的人内秀而外拙,才不外露,很难发现。二是有的人博学多智,却只会纸上谈兵,易见而难用。三是有的人才智过人,但性格内向,也难以相处。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以信任、了解入手,去学会识人,知其德才学识,明其优劣长短,并从发展的前途中把握。要准确地了解一个人,不能只考虑学历、年龄高低和资历、履历深浅,也不能只靠感觉和凭印象,要看其能力、实绩,不看关系,重其品德,不重情面。更需要深入调查,跟踪考察,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辨明其本质和能力。

4.要具有用人的胆略 用人的气度和魄力是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在用人上,决不能以个人好恶和亲疏用人。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在人有干劲、积极要求进步,心气和才能处于发展的鼎盛阶段时,要大胆举荐,以促其继续挖掘潜能,增长才干。如何把握用人时机呢?一是有的人往往善于发现问题,具有独到见解,敢于提出看法。如领导者爱慕虚荣,只喜欢顺从的员工而不爱听逆耳,就难以发现其才能。二是有的人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如领导者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也难以提拔使用。三是有的人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干出成绩,赢得群众信任。如领导者脱离群众,凭个人好恶,拉帮结派,也难以提拔使用。不注意发现,不给予任用,那就失去了用人时机,如果等到人的心气和才能处于衰减阶段再使用,那就为时已晚。只有破除私心杂念,摒弃个人陈见,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要懂得善任的方法

善任的精髓在于扬长避短。如何去使用人才呢?一是学会量才使用。要掌握“能职能级”的原则,能职是指人才质的规定性,如有的人善管理,有的人懂业务,在用人时,要以“质”为依据,使人才的质能得以体现。能级是指同一能质的人才中,还具有不同的能力层次,如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都有高、中、初三个级别,在用人时同样不可忽视。二是注意群体结构。人才群体的组成应注意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专业类型、性格特点等合理搭配,才能产生人力***的互补效应。三是搞好人才交流。重视岗位交流: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岗位。抓好培养交流:有意识地将潜在人才放到一定的环境中锻炼。把握调整交流:把有用之才安排到易于施展的岗位上。***取保护交流: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防止出现用人失误。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德才兼备是选准人用好人的关键 在选准人用好人中,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德”是一个人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道德水平的总和;“才”是一个人的智慧与才干。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下,“德”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有德无才的人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才干虽高但品德不佳的人,一旦重用只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为此,在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中,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选准人用好人,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也影响一个人的前途。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成就企业。用好一个人,就会带动一大片;配好一个班子,就会使一个企业面貌一新。因此,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选贤任能,使有才干的人见贤思齐,并激励和吸引更多的贤才,企业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压抑一个人才或错用一个庸才,就会导致职工情绪低落,队伍涣散,企业衰退。要精通《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实质。一是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自觉摆脱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选人用人新观念。二是要结合企业落实《干部任用条例》。要把握好选人用人的原则和程序,必须以发展的观念来理解《干部任用条例》;以创新的意识来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对策,改革新措施,不断推进企业人力***管理制度改革。三是要提高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效果。对《干部任用条例》明确规定的,要认真贯彻执行;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探索,要认真加予总结,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对《干部任用条例》已有原则性规定,但并不具体的,要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摆正用人的正确导向。

2.坚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不同的人才在能力、性格和行为上各有差异,应科学配置人力***,尽量做到各得其所、各得其职,充分开发企业人才***潜力,满足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引导人才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才是企业选人用人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根本要求。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扬长避短,则无不可用之人;求全责备,则无可用之人。对任何人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则是人才;用其所短,弃其所长,则是庸才。一是合理设置岗位。在具体分析岗位职责与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做到因事设岗,避免“因人设岗,职能重叠”的现象。二是创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从过去的安置型转变为配置型;从过去的配齐人员转变为配优部门;从过去的单一劳动转变为综合管理。三是做到各尽所能。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有高低之别,工作岗位有难易繁简之分,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求所全,但求所长,尽可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人与事的最佳相适,又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事配置的最佳绩效。

3.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用好人首要以信任人为基础。用人不疑,就要予以充分信任。信任是一种催化剂,它能给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使人达到忘我的程度,当今,信任在企业发展时代更为重要。一是用而不信,势必压抑。下属若得不到领导的信任,是绝对不能发挥出全部才能来的,其聪明才智必然受到限制,工作也难于开展。二是用而任之,有职有权。企业的各类人才,有信任才有干劲,只要下属不违背原则,让其有职有权,使下属真正感到在其位、谋其政,有其权、明其责。三是胸怀宽广,五湖四海。在实际工作中,不管人才来自何方,即使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或在某个方面反对过自己的人,都要不为亲疏,而为才智。同时,做到有事多沟通、工作多商量、意见多交换,求大同,存小异,及时消除误会和隔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产生良好的合作协调关系。

4.坚持做到公开公正,竞争上岗 公开公正没有“内定”,只有平等竞争;没有特殊例外,只有一视同仁;没有关系照顾,只有惟才是举。为广纳群贤,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选任制、考任制和聘任制。一是公开透明。公开才能保证公正;公正才能平等竞争。将竞争上岗的职位条件、工作程序、方法步骤、初步结果、任前公示,该公开的都予以公开,不搞“暗箱操作”。扩大竞争上岗每一个程序的透明度,让群众有更多的参与和监督。二是多重测验。制定原则、资格条件、操作程序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通过演讲、笔试和应用现代技术测试心理素质,考察竞争者的思维、智力、潜力、动机等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择优选人。三是注重实绩。实绩是体现竞争者综合素质高低的尺度,既要看实绩本身,又要看与实绩相关的因素和条件,更重要的是检验它实与不实。只有健全了科学的用人机制,对竞争者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定,才能使选人更准确。

三、《干部任用条例》程序是选准人用好人的保证

选人用人上的失误,很大程度上与程序不健全或执行程序不严格有关。再好的制度,都由人来执行。在选人用人的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程序办事,就是要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1.必须履行程序,严格把握“三关” 用人上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完整的程序。在选人用人上,严把“三关”。一是“推荐关”。要认真做好民主推荐的基础工作,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把民意测评和民主评议作为考察对象的必备环节,把推荐结果作为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二是“考察关”。要始终要把能否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考察工作的重点,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考察对象的政绩。要重视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使考察工作延伸拓展,不断改进考察的方法。三是“任用关”。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经“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充分酝酿、讨论决定”等程序。用《干部任用条例》来规范具体操作程序,掌握选准人用好人的方法,坚持在实践中做到履行程序不变通,即坚持程序一步不缺;严守程序一步不错;操作程序一步不漏。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任用条例》程序真正成为不正之风不可逾越的屏障。

2.必须健全机制,实行“能上能下” 能上能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对立的统一。“能上”是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党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能下”不仅是新老交替的必要环节,也是“能上”得以实现的一个保障。一是健全科学的考察、评价、监督、激励机制。考察准确,任用才能得当;考察失真,任用就会失误。评价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用人决策的失误。要按照任期目标责任制,评价其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做到真实、全面、客观。要综合运用党内、法律、群众、舆论等进行监督,在选人用人等各个程序上,实行全过程监督。激励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以绩计酬,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为广大“愿为者”、“能为者”和“有为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二是疏通干部“能下”的渠道。要想解决“能下”,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其次,解决“能下”的通道太少、出口太小的问题。要“盘活”出口,优胜劣汰,让那些工作表现、能力、业绩和群众反映都一般甚至差的干部,从现职岗位上调整下来。解决的途径靠用人机制的配套措施,坚持用制度来规范,用标准来衡量,为谁该“下”,凭什么“下”,提供心服口服的“说法”,才能有效地避免随意性。三是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它是选人用人中重要的民主取向、题中之义。要以民主化和制度化为基础,以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手段,把公开、平等作为竞争和择优的必要条件,把民主推荐、任前公示作为平等、公开的重要形式,使之交互发挥作用,成为适应现代企业新的选人用人机制。

3.必须扩大民主,坚持全程监督 《干部任用条例》程序贯彻了原则,体现了标准,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把人选准用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民主落实到选人用人的每一个程序中。一是坚持“群众公认”。以群众公认来评价人的优劣和功过是非,这些群众最清楚,一个忠诚实践“三个代表”,有较强工作能力,为民办实事的人,自然会受到群众的好评。而一个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能力水平一般的人,决不会被群众所信任。二是严格“民主推荐”。《干部任用条例》对选人用人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民主推荐。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赋予群众“四个权力”,实际上是对选准人用好人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人的德才素质如何,关键是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凡是未经群众推荐的人坚决不用,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考查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三是畅通“民主渠道”。要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标准,把选人用人与群众推荐、民主评议统一起来,凡是大多数群众拥护的,要大胆提拔;凡是大多数群众有意见的,要认真对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群众才会知无不言,才能去伪存真,真正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人才推荐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考查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

4.必须动态培养,推选后备锻炼

人才成长有一个过程,企业必须着眼于育人,在动态中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一是注意发掘“潜在人才”。对于虽无突出成绩,但在某一方面确有特长的人才,也要善于发现其潜在能力,放到适当岗位上锻炼,为他们创造一个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企业环境。二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的原则,通过对先进理念的“灌输”和对专业知识的“充电”,提高后备人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三是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发掘“潜在人才”,再让其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后放到适当岗

位上去实践锻炼,如通过脱产、函授的学习和担任主任助理、实习经理等形式,使人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锻炼,不断增长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新时期的一代又一代合格接班人。

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偏见

1. 搜索文言文 形容埋没人才的

伤仲永 shāngzhòngyǒng(王安石)「中小学生必读文言文」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处抚边幌装呵膘童博阔,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 关于人才的古文有哪些

韩愈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 找一篇关于推荐人才的文言文

管仲(太长了,去看看吧)

鲍叔牙(?~公元前4年)

临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官至宰相,以知人善交著称。

鲍叔牙自青年时即与管仲交,知管仲贤。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射小白中钩,及小白立,为桓公,鲍叔牙遂进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而成霸业管仲尝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故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管仲、鲍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的友谊故事。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齐襄公在位时(公元前6***—前686),荒*无道,随意诛杀,***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率兵回国争位。两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这时,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一日,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鲍叔牙诚恳地辞谢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沉吟说:“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的人,必须以非常的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齐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言听计从,专任不疑,常嘱左右:“国家大政,先禀仲父;有所裁决,任凭仲父。”近臣易牙,竖刁想内外用事,单怕管仲。乃合词进谗说:“现在什么事也由仲父发号施令,齐国人怀疑好象没有君王了。”桓公当即叱斥道:“我和仲父比如身躯与手足,只有充分信赖仲父,我才能成为一个完好的国君!”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不断在士中选用人才。宁戚出身农牧,一经赏识,便委以国政,用为大司农。因此,很快便在他周围聚集了象管仲、鲍叔牙、高傒、隰朋、宁戚、宾须无、东郭牙、王子成父等大批杰出人才。

桓公在管仲的谋划下,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桓公和管仲依据中原形势制订了切合时宜的霸业方针--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挟天子以命令诸侯;攘除夷狄侵扰,是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可以团结诸侯,可以立德树威。从公元前681年开始,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5年,管仲、、显朋等人相继死去,桓公不听管仲遗言,又起用佞臣易牙、竖刁、开方。公元前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机作乱,自己也被断食饿死。诸子争位,内乱发生,尸体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敛,齐国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

4. 古文中形容人才的词有哪些

多加点分吧~~~~~~~~~

人中龙凤 才高八半 学富五车

才学

八斗之才 辩才无碍 不栉进士 才貌双全 才气过人 藏龙卧虎 沧海遗珠 出将入相 出类拔萃 出口成章 踔绝之能 大才盘盘 德才兼备 登高能赋 栋梁之材 斗南一人 斗酒百篇 多才多艺 风流才子 风华绝代 凤毛麟角 高才疾足 高足*** 国士无双 和氏之璧 鹤鸣九皋 后起之秀 锦心绣肠 金声玉振 金玉满堂 看杀卫玠 经天纬地 麟风龟龙 灵蛇之珠 梦笔生花 面壁功深 妙手丹青 莫测高深 南州冠冕 南金东箭 能事毕矣 能者多劳 牛刀小试 女中尧舜 旁求俊彦 弸中彪外 七步之才 被褐怀玉 千里之足 强将手下无弱兵 巧同造化 三寸之舌 三头六臂 扫眉才子 珊瑚在网 神工鬼斧 升堂入室 淑质英才 腾蛟起凤 文武双全 文不加点 五言长城 下笔成篇 下笔成章 下笔千言 贤良方正 新硎初试 雄才大略 秀出班行 药笼中物 衙官屈宋 游戏三昧 一技之长 一目十行 一世之雄 一柱擎天 倚马可待 有脚书橱 隐若敌国 玉堂金马 困任授官 真才实学 直谅多闻 智勇双全 着手成春 卓尔不群 左宜右有

智谋

将计就计 举无遗策 老谋深算 盘马弯弓 旁敲侧击 千方百计 穷寇勿追 权宜之计 人定胜天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神机妙算 神通广大 文韬武略 万全之策 胸中甲兵 研桑心计 以一持万 运筹帷幄 遵时养晦 足智多谋

聪明

别具只眼 冰雪聪明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独具只眼 耳聪目明 告往知来 过目成诵 过目不忘 见微知著 料事如神 明见万里 讷言敏行 人中骐骥 生而知之 未卜先知 先知先觉

机智

便宜行事 耳听八方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见机行事 机变如神 临机处置 灵机一动 明察秋毫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巧发奇中 情急智生 随机应变 手急眼快 通权达变

博学

博洽多闻 博古通今 博学多闻 博学多才 博闻强记 搏大精深 殚见洽闻 多文为富 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通今博古 无所不通 学富五车

能干

不觉技痒 妙手回春 棋逢对手 起死回生 精明强干 胜任愉快 手到病除 独当一面 无所不能

远见

高瞻远瞩 目光如炬 深思远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先见之明 远见卓识 真知灼见

创新

别出心裁 别开生面 别树一帜 别具一格 独具匠心 独树一帜 耳目一新 一家之言 与民更始 自成一家 自出心裁 自出机杼 自立门户

熟练

得心应手 滚瓜烂熟 挥洒自如 驾轻就熟 炉火纯青 目无全牛 轻车熟路 如臂使指 手挥目送 心手相应 运用自如 运斤成风 斫轮老手

老练

曾经沧海 胆大心小 老成见到 千锤百炼 少年老成 身经百战 深谋远虑

5. 一篇古文,讲的是关于人才的故事

以前看过暂也没找到,现另提供二篇意义相似的文章与你,希对你有用。

掷 凫 猎 兔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买一凫②而去。原③上兔起,掷之使击④。凫不能飞,投⑤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⑥而人语⑦曰:“我鸭也,杀而食也,乃其分⑧,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⑨?”其人曰:“我谓尔⑩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11,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12得兔否?”

——《艾子杂说》

[注释]①鹘:一种可用来打猎的猛禽。鹘音hú。②凫:野鸭子。凫音fú。③原:原野。④掷之使击:投放出野鸭子,让它袭击兔子。⑤投:掉落。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摇摇摆摆的样子。蹒跚音pán shān。⑦人语:像人一样说话。人,名词作状语。⑧乃其分:是我的本分。其,活用为自称代词,我。⑨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为什么把抛扔的痛苦加给我呢?⑩谓尔:以为你。11举掌以示:抬起脚掌给人看。示:给人看。12搦:握,拿,捕捉。搦音nuò。

[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能捉兔子的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打猎。原野上跑出一只兔子,他就把野鸭子抛放出来,让它去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抛出来,又掉落在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一瘸一拐地走到那人面前,像人一样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把我吃掉,这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胡乱抛扔的痛苦加到我身上呢?”那个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是一只鸭子啊!”野鸭子抬起脚掌给那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能捕捉到兔子吗?”

[点评]世间万物,各有其长短。我们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就不会犯本故事中那个猎人的错误。

古木与雁

一天,庄子和他的学生在山上看见山中有一棵参天古木因为高大无用而免遭于砍伐,于是庄子感叹说:"这棵树恰好因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的家中作客。主人殷勤好客,便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来招待我们的客人。"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失性命,我们该***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规律,但已经可以避免许多争端而足以应付人世了。"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面对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人才的管理尤其明显。一个对其他企业相当有用的人对自己来说不一定有用,而把一个看似无用的人摆正地方也许就能为你创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收益。聪明的***应该学会发现人才的优点,使得人尽其才,尽量避免人才浪费。审慎选择适当人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靠平日不断地观察,留意每个人的发展动态。在检视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掘能干的部属,并且还要剔除办事不力的员工。

6. 要节约不要浪费的文言文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食堂几乎都用)

4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劳。

5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6存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

有关善心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有时我们会听见朋友抱怨:“坏就坏在没有给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无法改变。”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长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 “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相片,这些相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几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评价,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认为具有所有积极肯定的品质。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感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晕轮是美丽的,让我们在其美丽的光环下,冷静、客观地***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投射效应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只有尝试了才会知道。

视网膜效应

简单地说,这种效应的意思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更多地关注别人的优点与长处,老板用人也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可现实生活中,“情人眼里出西施”,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坏百坏,成了“王八看绿豆”!

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两个人穿的和你一模一样,你会感慨怎么这么多人和你穿的衣服一样。

讲的是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你平时不关注的东西在你关注的时候会一下子增加很多。

成功学***卡内基先生也曾经指出过: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或优点,而20%左右是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如何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 相反,当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时,我们也会以一种包容的心来欣赏与接纳周围的人,能够聚人的人,才有聚财的可能!

也正如英国文学家萨克雷先生所言: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只有当我们笑着面对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才能笑着面对我们。包容自己的缺点、肯定自己的优点,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面对周围的一切,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快乐!

一个人要人缘好,要受人欢迎,一定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能力。因为在“视网膜效应”的运作下,一个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往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所以,从现在起,学习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吧!

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利用“登门槛效应”的例子:推销员在推销商品时,并不是直接向你提出买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试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实现之后,才提出购买要求。男士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也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渐通过看**、吃饭等小要求来逐步达到目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登门槛效应在推销上的应用

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更顺利地登到高处。用“登门槛”来形容这种心理现象简直是太形象了。推销员就常常使用这种技巧来说服顾客购买他的商品,通常成功的推销员都不会向顾客直接推销自己的商品,而是提出一个通常人们都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小小要求,从而一步步地最终达成自己推销的目的。 其实对于推销员来讲最困难的并非是推销商品本身,而是如何开始这第一步。当你把一名推销员让到你的屋里,可以说他的推销已经成功一半了,即使你开始并不想买他的账,仅仅是想看看他如何表演。有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的确是个达成自己目标的好办法,尤其是用于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偶尔使用一次成功率,还是挺高的。

登门槛效应在员工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要求别人或者下属做某件较难的事情而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同样,对于一个新人,上级不要一下子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建议你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稍有进步的小要求,当他们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员工容易接受,预期目标也容易实现。这里面的心理变化是多么微妙啊!不过记住,有的时候还是要看住自己的“门槛”的,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有没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之类的成语或俗语一时想不起来!!!

1、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体;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清.朱舜水)

释:敬重教育、引导人们学习,是建设国家的大事情;举荐起用贤人、培育人才,是作官为政的首要任务。

2、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致于善(宋.欧阳修)

释:对善良的人一日教育,就会失去善心而变为恶人,对恶人勤加教育,就可以使他改造成善良的人。

3、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食也。(孔子)

释:学习象种树一样,春天欣赏其华,秋天收获果实。学讲文章是春华,用于修身利行,就是秋食。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孔子)

释:君子如想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俗,恐怕没有比广办学校更合适的了。

5、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傅子.正心篇》

释:培养人优秀品质的根本,没有比端正思想更重要的了。思想端正就会使自身行为端正,自身行为端正就会使接近自己的人行为端正,接近自己的人行为端正,就会使朝廷的行为正确,朝廷行动正确就会使国家***统治正常,国家风气端正,进而使整个社会风气端正。

6、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孔子)

释:成人教育的法则是:在动机没有发生之前禁止叫预防,正当事情发生时加强教导叫做及时,不超过分寸叫做逊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叫研摩。这四条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释:三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位必有一位在某方面可以当我的老师。我选择哪些好的方面来学习,不好的方面引以为戒,改正自己。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

释: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全面了解,全面了解不如去亲自实践。

9、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宋.朱熹)

释:如果论起先后来,知识为先,如论起轻重来,实践行动为重。

10、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汉.王允)

释:人的才能有高低之分,但要知道事物道理都要通过学习,学习后才能知道,不问不能长知识。

11、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唐.吕岩)

释:不要说大道理人们难以获得理解,只是因为功夫没下到家。

12、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汉.王符)

释:虽然有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虽然有非常好的材料,不是一生长就能成材的。

13、中人以上,可以语以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以下也。(孔子)

释:对处于中等位置和悟力以上的人,可以进行更高一级的教育;对中等以下的人,却不能进行低一级的教育。

14、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淮南子》)

释:人们不去学习驾驭龙,而都想学驾驭马,不去学治理鬼,而都想学治理人,因为是急所用的。

15、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宋.杨时)

释:不思考所以有疑惑,不追求所以没收获,不询问所以不知道。

1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

释:努力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尽力身体力行就能接近仁爱,能认识自己的缺点,就接近勇敢了。

17、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莱根谭》)

释:人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因为只有谦虚才能容纳学问和真理;同时人也要有诚实的态度,诚实了才能抵御物欲的诱惑。

18、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宋.陆九渊)

释:学习不长进的人,主要原因是因为好胜不虚心。

19、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孔子)

释:善于歌唱的人可使人们继续他的声音,善于教人的人可使人们继承他的志向。

20、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

释:智慧知识象泉源一样,行为可以作为人们的表率的人,这才是人们的老师。

21、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

释:君子进行教学,只是晓之以理,进行引导而不是牵拖着前进,进行鼓励而不是压抑,进行启发而不是把道理说绝。

22、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驱;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汉.王粲)

释:经常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那么污垢斑渍就不会留在身上;能听取直率的批评,那么错误的行为就不会连累着你。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释:一个人抱不拢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开始生长;九层高的台子,是从不断堆土开始增高;人行走到千里之外,是从脚下第一点开始的。

24、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明 . 吕坤)

释:培养道德进修学业在少年之时,明白道理树立德行在中年之时,义理精通、仁德成熟在晚年之时。

25、人生气质都有个好处,都有个不好处。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明.吕坤)

释:每个人天生的气质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不好的一面。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为了培养自己好的一面,疗救自己不好的那一面。

2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

释:作为老师这种人,是用来传道理、教知识、解答疑难的。

2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清.徐洪钧)

2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释:年轻时不知道早下功夫勤奋学习,到老了才后悔再想读书学习就晚了。

1. 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注——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的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注——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注——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注——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注——浚:开浚,疏通。)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注——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注——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注——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注——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注——兴行:重德行。)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注——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卒cù:同“猝”,突然。顺:顺其意。逆:背其意。)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注——怀:怀柔,感化。)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注——宽:为政宽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

5.爱民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注——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注——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注——任:承担。患:患难。)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黄宗羲《原君》(**注——释:解除。)

6.群众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注——积力:全成之力。举:举动,行动。即:就。)

莫三人而迷——《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注——三人:指多数人。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7.为政

政贵有恒——《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注——恒:长久不变。)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尹文子》卷上(**注——弗:不。为wéi:做。)

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注——居:平时。发:发动。果敢:坚决勇敢。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注——益:增益,扩大。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没有覆盖的地方。)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注——弊:弊端。绝:绝迹。风:风气。)

8.纳谏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注——先民:古代贤人。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注——夫:一般人。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士:有识见的人。谔è谔:直言争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注——宇:屋檐。失:失误。草野:指民间。经:儒家经典。诸子:诸子百家。)

9.审时适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氾论训》(**注——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注——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时:时机,时势。)

申论写作指导名言警句:用人察人育人专题

1、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才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汉?王符)

释: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国君一呼百应,国君一动而百姓紧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共同向往道义和真理。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

释:尊重贤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适当位置上,这样天下的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样的国家里做事。

3、明主之任人,馋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晏婴)

释:圣明的君王用人,不让专于谄媚、讨好或说别人坏话的人呆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的人在朝中存在。用人要用其所长,不强行用其所短,让他们去干那些各自擅长的工作,不要强行让他们去干那些不会干的事情。

4、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淮南子》)

释:如所任用的人得当,就会使国家安宁、上下和睦、群臣关系融洽、老百姓归附;任用的人不得当,就会国家危难、上下不协调、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乱。

5、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明?张居正)

释: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

6、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汉?司马迁)

释:周文王曾在洗澡时,三次梳理好头发,吃饭时三次停下筷子,起来接待来见他的人,就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贤良的人才。

7、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宋?刘克庄)

释:并不是人间没有好汉,只是谁能在使用上把标准、规制放宽一些。

8、任之虽重,信之未笃;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唐?吴兢)

释:虽任以重要职责,但却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会使人产生疑虑;人生疑虑,就会得过且过;即已得过且过,就不会树立起好的节操义行。

9、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

释: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10、疑则勿用,用则勿疏。(唐?白居易) 释: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远他。

11、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

释: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1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冯梦龙)

释:人不能以貌相好坏来决定取舍,海水不能用斗来计量。

13、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谭嗣同)

释: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14、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明?冯梦龙)

释:不能根据一两次人们对某人的称赞,就判断某人为君子;不能根据一时的非议,就判断这个人为小人。

15、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辨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三国?诸葛亮)

释:观察了解人的办法有七条:一是要让他们参与到事物中来辨别是非看他的志向;二是用穷追到底的方法辩论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借商议计谋看他的知识;四是突然告诉祸难临头的消息看他的勇气,五是当他酒醉之后看他的本性;六是正当其时给以私利看他的廉洁品质;七是委托他办事情看他的诚实与否。

16、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孔子)

释: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对他的德能进行考核。考核完作出结论之后,给以任用。任用后,先交给他一些具体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办事能力,试用合格,再根据才能大小确定其官位;根据官位大小,再给以相应的薪俸。

17、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汉?王符)

释: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如果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

18、馋夫似贤。(汉?陆贾)

释:用馋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装得象圣人一样。

19、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宋?林逋)

释:不面对到难处,就不会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对财物,就看不出义士的节操。

20、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

释:现在的人们看不出是凌云的树木,直等到树木凌云才说它高大。

21、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清?梁佩兰)

释:人才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失去的,作为人主不能不明白这一点。

2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

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23、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

释: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24、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释:能够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们,是我的第三件乐事。

25、十人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矣。(《战国策》)

26、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27、人才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莫可非。(宋?陆游)

释: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忧虑的,人们士气峥嵘就不能够责怪、反对。

28、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管仲)

2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

30、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三国?曹植)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

就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力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吧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炼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

只有当你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乌申斯基

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卡尔.威特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论语里也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教无类也是孔子推行的教育准则。

制度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管子)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唐·白居易)

●我认为,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伯克)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偿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任何规章都有某些例外,绝对通用的规章是没有(罗·伯顿)

●例外恰恰证明了规章的合理性(乔·拜伦)

●例外是有的,否则就不人有常规的了(汉姆生)

●没有无例外的规则(克劳塞维次)

●规章与模范会毁灭天才与艺术)(赫兹里特)

●强加于人的规章总以“合理”为外衣(约·弥尔顿)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来保证(***)

诚信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 ——斯宾诺莎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西塞罗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6.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1.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1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4.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1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收藏

下属执行力差,作为领导能够怎么办?

扬长避短:发扬长处,回避短处。出自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扬长避短 拼音yáng cháng bì duǎn 解 释 扬:发挥;避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中国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因管理不善破产,被一家日本财团收购。工厂的员工都期待着日本企业带来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日本企业只派了几个人。除了用日本企业派遣的人员替换财务、管理、技术等关键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之外,没有任何变化还是跟原来一样日本只有一个要求: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前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企业扭亏为盈。

我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你是否跟我一样也陷入了沉思中呢?为什么大多数国有企业不能与私营企业竞争?为什么许多企业在不到五六年的时间里倒闭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执行不到位,有太多的人游手好闲。然而,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执行不力将是一场灾难。因此,执行的问题在于领导者,而不是员工。如果你的团队执行力差,那一定是以下五个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第一意愿是执行的主要因素——它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所有的系统和命令都很弱。这是每个人最有可能忽视的一个主要问题。第二标准是一致执行的基础——没有标准的执行是不均衡的,会给你一种执行不力的感觉。第三能力是执行力得到保证的基本条件——没有执行能力的员工就是没有绩效。第四氛围是解决整体执行力提升的文化精进——没有良好的势力氛围第五监督稽核是结果保证的最有力保证——没有检查,就没有执行力。

你真正解决了以上5个问题你的员工的执行力也会有所提高,这样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也让我们的公司发展更好,更大公司的前景也是非常美好和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