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过什么意思_心 如一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4 0
  1. 修为的诗与远方
  2. 仲尼曰“若一志”
  3. 以香开头的四字成语
  4. 找到幸福的开关
  5.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
  6. 聊侃神包气之说(五)气梦术
  7. 南怀瑾《怎样才算知识分子》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啊!好难找啊,我只有这些了!

孔子***中, 我对颜渊 子贡 子路等人性情的印象都用”光明正大”四字来形容.只是三人材质不同,悟性各有高低.

三人中, 颜渊悟性材质最高,子贡次之,子路最下,但子路最让老砍感动,恐怕也是老砍天性中有和子路物物相应的东西吧!

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过什么意思_心 如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印象最深的还是: 子路少孔子九岁,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

子路穿粗衣和富家子弟走在一起不会自卑

曾一副愤青打扮去凌暴孔子,孔子设礼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孔校的校服),提着小礼物,请门人引见,为孔子***(子路从礼开始见孔子,也因为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是孔子中最直率,在孔子面前有啥说啥,也是最死心塌地跟随老师的***。

关于礼: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孔子设礼诱子路”这句话,其实孔子之礼和今天之礼实不能等同。蔺相如也是设礼服廉颇,诸葛亮也是设礼降孟获。论语曰: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礼是形式,通过礼体现出来的仁义才是内涵。子路不是服礼,而是服礼中之仁义。孔子的礼有形而上的东西.也有形而下的妙用.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礼记》

孔子以亲师的身份(所以要在中庭.)

为子路操办丧事(所以夫子对前来吊丧的人要回拜)

孔子想知道子路怎么死的.使者回答:被剁成肉酱了

孔子听完,命人把家中的剁肉倒掉,不吃了.

孔子对子路的命运做过两次预测.,一次见论语先进.意在警戒子路.

但子路还是难逃厄运.悲夫!

子路遇见孔子这样的大善知识,恐怕是子路的福分.子路没有抽象思辩的天赋.这不怪他, 在抽象思辩方面,连子贡都欠缺..这可以从他们和夫子问答中体现的教条主义程度来估量.太执着夫子的教诲,反而忽视其中的奥义!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和他们讲的都是形下的具体表现.

只有颜渊能由此攀沿,践行,了悟夫子奥义.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路这样的材质,如果不遇到夫子,也许会成为蛊惑仔,土霸王.但是,和夫子的相遇,改变了子路一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0:13:13

“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

翻译:自从子路做我的学生,就很少听到"恶言"了.

因为子路,从此没有人敢对孔子口出恶言.否则有可能招来子路一顿猛揍.子路生猛如斯.

由此也反陈出孔子在收子路前,孔子及其门徒默默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

子路有着明显的性格缺点.在粗鄙方面,项羽也可与之一比.

当代美国的拳王泰森也类似.因为明显的性格缺点,在军事或者政治斗争中,很容易被对手利用,把对方击夸.

孔子知道子路这样做其实很笨,简直象未开化的蛮人,因此警戒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后来孔子闻卫乱,孔子哀叹,子路一去,不可能再回来.果如夫子所言.

但是老砍说,子路具备光明正大的性情.乃是因为,他的心灵其实比一般的人剔透.

只不过,子路有福气,遇上了能降伏他的大善知识.从此,在生命的道路上,随夫子,夫子***,证习生命的绚丽和华彩!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6 17:33:10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文字,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洗刷得干干净净,也容易把真实的苦难放大10倍.

看见一块牛肉干巴,通常留恋于味道,而忘记想象来自一头什么样的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十个字的描述如同一块失去生命的干巴!有多少人会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日子?

《圣经》中摩西劈开海水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故事涉及到人群因为困顿、苦难而对目标产生绝望,对摩西产生怀疑。于是骚乱发生。世间所有骚乱的根源是心。摩西借助神力劈开海水,平息了骚乱。其实是平息了心的骚乱,表象的骚乱自然平息。

我们可以中西对比:孔子其实也平息了骚乱,但是以无声无息的方式。而且孔子借助的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德行。

在这“寻找流奶和蜜之地”过程中,圣经把所有的荣耀归于上帝和摩西,随众的表现***用集体描述,致使我们无法知道除摩西外某些个体的智慧和英雄行为。

但先秦散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不同,所记载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无论这些记载如何描述,它关注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儒学问题.通过的现世、尘世,直接或者间接地留下了答案。

孔子和***周游列国也是“寻找流奶和蜜之地”的过程。两者区别处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求。

一个是摩西个体求证,一个是孔子和***集体求证(稍后以孔子家语中的一个故事来诠释)

这个过程中孔子如中流低柱,也如香象截流。孔子和***周游列国,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集体求证之路,孔子***用了那种可以接驳千年之后的禅宗当***悟棒喝法。

例如,在本例子中,孔子以直逼方式,“小人穷斯滥“用语锐利。让子路看见了自己的”小“,睹见了生命至高无上的绚丽和尊贵。

老砍估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话也是在这样的危景中所言。

后来,孔子回忆过往困顿岁月,由衷感念***们: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07:22

孔子和***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子贡设法搞到一石米.

(为什么派子贡出马?因为子贡有货货经济头脑和说服别人能力,去和村民告籴东西,不是去***,所以轮不到子路出马.)

颜回和子路在一破屋下生火做饭(不知史家考证出跟从孔子的队伍在数十人之间?),有块肮脏的东西掉到锅里,颜回就把他挑出来吃了.吃的时候,被子贡偶看见.于是去见孔子说:“仁人廉士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节操吗?孔子回答:如果可改,那么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于是继续问:颜回是不会改节的仁人吗?孔子回答:是的!

(从这个故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欣赏子贡诱蛇出洞的辩论技巧.等孔子说出答案来,他才告诉孔子真相.这对孔子真是个挑战)

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我考察并相信颜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其中应该有什么原因!你别说了,我会问他的(看来夫子也很急)

于是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梦到先贤了,难道是启佑我吗?你做好了饭就把它送进来,我准备用饭来祭奠先人。(这是礼,祭奠先人之饭,人不可先吃.现还有这样的风俗.孔子问得也比较巧妙)

颜***答:刚才有块脏东西掉到饭中,不管它吧!会脏了饭,丢掉它吧!本来米就少,很可惜.于是我就把他吃了.要祭,晚了吧?.孔子回答: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于是转身对***说: 我知道颜回之仁,不是今天才知道.

(论语中有对***道听途说的批评,恐怕当时的子贡会明白这点的.)

这回,孔子***算真的服了.

论语里孔子对他相当客气和尊敬.快要达到模糊师生关系的地步.我对颜回一直有种混沌的印象.默而识之,心量广大和自恰.

本来孔子周游列国,讨论的应该是什么政治目标啦,如何突破重围,杀出生天的”重大问题.”想不到讨论的却是这些东西.所以,老砍有一百个理由说孔子周游列国这一段是集体求证的修行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们因孔子指示,让仁义礼智得到生动和深刻的自证.和孔子共同见证了生命的澎湃博大和崇高.

这样的例子,实证了孔子学问是心物混一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是修身和平天下同时具足的学问.

即便按照佛教的认识,修身和平天下之法也是同时具足的,不可分的!

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儒学也影响了佛教.否则大乘佛教和禅宗那种见机授法的方式怎么会在中土发扬光大呢?

就算一颗植物,没肥力,还不是长得青黄不接,萎靡不振!

作者:老砍 回复日期:2004-10-27 11:44:26

孔子问颜回,首先考察颜回的诚

颜回的回答却体现了颜回的诚敬智.

挑出来吃了,确实是智,老砍认为当属最佳选择.

此故事见孔子家语.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究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口服之。”

大智其实是破解世间问题之时,所有美德同时具足,同时展示.

修为的诗与远方

香象渡河成语1

 拼音:xiāng xiàng dù hé

 简拼:xxdh

 解释: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示例:亦如~,截流而过,更无疑滞。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近义词:香象绝流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评论文章等

 香象渡河 成语接龙

 顺接:河上丈人 河不出图 河东三凤 河东三箧 河东狮吼 河东狮子 河伯为患 河伯从事

 顺接:百二关河 百二山河 百川灌河 半壁山河 抱痛西河 暴虎冯河 辨如悬河 辨若悬河

 逆接:鬓影衣香 尺颊生香 齿颊生香 春暖花香 撮土为香 撮土焚香 蜂蝶随香 膏泽脂香

 逆接:香喉玉口 香培玉琢 香娇玉嫩 香孩儿营 香山居士 香林八节 香水混堂 香油餜子

香象渡河成语2

 顺接:香象渡河 → 河出伏流 → 流言惑众 → 众多非一 → 一家之言 → 言出祸随 → 随踵而至 → 至信辟金 → 金钗换酒 → 酒入舌出 → 出榜安民 → 民生国计 → 计将安出 → 出其不意 → 意气用事 → 事无大小 → 小道大成 → 成家立计 → 计无由出 → 出卖灵魂 → 魂销肠断 → 断蛟刺虎 → 虎狼之国 → 国耳忘家 →

 逆接:香象渡河 → 口齿生香 → 大胆海口 → 心小志大 → 一片丹心 → 心口如一 → 力不从心 → 鬼功神力 → 惊神泣鬼 → 肉颤心惊 → 亲如骨肉 → 事必躬亲 → 天道人事 → 雪窖冰天 → 白头迭雪 → 一日而白 → 心口不一 → 白首之心 → 清浑皁白 → 天朗气清 → 火光烛天 → 飞蛾扑火 → 水净鹅飞 → 落花流水 →

 双飞:香象渡河;桂馥兰香 → 象形夺名;太平无象 → 形孤影寡;移步换形 → 孤鸿寡鹄;道寡称孤 → 鸿飞雪爪;人似秋鸿 → 飞将奇数;电卷星飞 → 将无作有;搴旗取将 → 无如之何;仅识之无 → 如山似海;方斯蔑如 → 山行海宿;罪恶如山 → 行成于思;徒法不行 → 成一家言;不劳而成 →

 庖丁解牛A:香象渡河;象牙之塔;渡河香象;河海清宴 → 宴安鸩毒;安然无恙;振穷恤寡;毒药苦口 → 口体之奉;体察民情;之死靡二;奉公克己 → 己饥己溺;饥不择食;己溺己饥;溺心灭质 → 质疑辨惑;疑心杀子;辨若悬河;惑世诬民 → 民贼独夫;贼子乱臣;独行君子;夫贵妻荣 →

 庖丁解牛B:香象渡河;遗风馀象;进退有度;以指测河 → 河鱼腹疾;曝腮之鱼;断脰决腹;疥癞之疾 → 疾恶如仇;同好弃恶;泣血涟如;视如寇仇 → 绸缪束薪;重纰貤缪;坚明约束;未焚徙薪 → 薪贵于桂;都中纸贵;情深友于;食玉炊桂 → 桂折兰摧;一波三折;吹气胜兰;桂折兰摧 →

仲尼曰“若一志”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徐兰沅赠送梅兰芳的寿联

浮躁似穹庐,看看笼盖四野,便以为着的心似明镜,也只是照彻,于浮躁无半点明媚。 或需要一种力量,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每个人的成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人生这条崎岖逶迤的道路上行走,有谁是不经历几场心酸感伤,就直达幸福彼岸的?总有人淡去你的世界,也有人闯进你的生命。人生如车站,来来去去,人潮不息;每个人都会与熟悉的人遥遥无期,经年以后,才发现,那些说好一起走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再见已是初识,转身形同陌路。终于明白:活在眼前,珍惜拥有,缘来不惊,缘去随意。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最初都有着一颗善良、纯真、相信***、深信人心尽温情的心灵,经年以后,若不是历经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又怎会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若不是历经沧海桑田,欢乐疾苦,又怎么会有“人心叵测,人情浅薄”的哀怨??

? 学以致用方能知行合一 ?

? 人生是一场修行,有的人修着修着就行了,有的人修着修着就不行了。人无完人,但每个人还是向着完美的方向去做,在个人追求的层次,这是件美好的事情。

?股市中有许多牛人高手,有擅长抓涨停的,也有做价值投资的,有专门做ST股的,也有只喜欢白马股的。市场就是世界,各色人物都有。当你试图去追随某个人的时候,路子就不对了。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看到人家每天抓涨停板,也羡慕,也想着能天天有涨停,问题是,某只票人家敢买,我不敢买。这其中就有矛盾了。在他人的操作系统中,买入信号出现了,符合他的系统要求,他就毫不犹豫进入。而我那残缺不全的系统对此无法理解,一旦不能识别,就像电脑系统一样,系统不兼容,就无法运行程序。在犹豫之中猎物就跑掉了,被别人抓住了。

? 一般来讲,新版本的程序可以兼容旧版本或者说低版本的程序,而低版本的程序却不能兼容高一级的,出现代级的差距。这就像打怪晋级一样,只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功力,才能获得新装备,更快打怪,收益也会增加。

? 学习别人是没问题的,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别人的东西成为自己的,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才能运用自如。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最后四不像,不但赚不到钱,还累个半死,得不偿失。

?不应该只看到别人成功了,要想方设法学习他人取得成功的手段。我一直坚信大道至简,万法归宗,你只要悟破世间万物的规律,就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这个过程却是很难的,如王阳明悟道一样,不是一时半会儿功夫能达成的,知行合一,还要不断去试错,再修正,再次尝试,反反复复。

? 别人的东西羡慕也不会到你身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靠的是自己,唯有自己强大了,世界才是你的!

人情练达即文章 ?

很多东西,亦如人或事,得不到的时候总是最好的,你深情寄望,苦苦追寻,满心寄予着太多的美好幻想与憧憬,可是当你真正触及时,也许你会发现,一切根本非你所想。 柔言软语随风散,相交情分辗作尘,一切流年往事尽付东流,荡然无存! 人之所以活着累,是因为你固执的坚持了不该的坚持,轻信了内心所执着的认为,物是人非,斗转星移的那一刻,你只能擦干模糊了双眼的泪水,轻抚心房的刺痛,独自舔舐那份天真带来的忧伤,淡淡伤,深深痛,于是,我们就这样逐步的解读着成熟!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谈着谈着就淡了,有些事,不知不觉就变了,有些距离,无声无息就产生了,总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没有人十全十美,如碧玉无瑕,也没有人能够拥有人民币的神力,可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一切只是源于自己的心态,心介怀,则烦恼多,心淡然,则身心欢愉。与君子争辩,理通自明了,与小人计较,则庸人自扰!

看懂一个人,你一定在意过;看透一个人,你一定付出过;看淡一个人,你一定珍惜过,看疼一个人,你一定受伤过;看准一个人,你一定经历过!

雨水落下来,是因为天空无法承载它的重量,眼泪掉下来,是因为心再也无法承受那样的伤痛。从前我们总是冲动的去做许多事,现在却不会了,不是因为没有了太多想做的事,而是人越是长大,心越是脆弱,越是小心翼翼,越是思虑前后,越是容易害怕了,或许,年龄的增长,让我们失去了曾经最初的勇气!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人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命里有事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埋怨,不嫉妒,不嘲笑,不羡慕,在阳光下灿烂,在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做一个清澈如水的温暖人,人情冷暖,只做唯一的自己。

? 舞动自己向芦花深处行 ?

大多数人的烦恼在于: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却没有勇气改变,又没有智慧在不喜欢的工作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 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孜孜以求,一直在根据社会的标准追求成功, 而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埋在心里,想等到以后再去做。 一旦出现意外,才惊觉死亡如此迫切,你现在不去做,就永远没有机会去做。

然后,漫长的人生突然停顿,发现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没有意义,只有你做了你喜欢的,你才有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因为死期遥远,总想着以后再做,结果,一辈子都没有做回自己。

? 但是,我们一定要等到死期将至,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就开始做自己呢? 只有在当下,我们每一个念头和行为,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违背自己的本性,我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以及生命的喜悦。 至于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

此刻舞动自己的能量,明知浮躁,径直走去,向芦花深处行,所有的过往,早已一一为我们做了抉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真正地爱自己,不是去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的方式舞动......

以香开头的四字成语

一只警犬在众目睽睽下,挑战不可能的那个短暂的高光时刻,令场上场下所有观众目瞪口呆。

人很少知道这个结果,是在一心一意的注意力下,一次一次的、千百万次的——“枯燥的”锤炼之结果——即“天汪合一”之境界!

对参禅悟道有兴趣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大道已是半程路”矣!

在昼夜不止的“行禅”中,在不计其数的日子里,在反反复复的“调御”下——一次次地积累“一心一意”,最终建立起心境的高坝,只待“万载洪机一发,直得耳聋眼瞎。”

换言之,一次次地在改变吾人头脑中的生化反应,直到它质变,直到“天人合发”,直到摧毁“主观”……

当然要注意回避“世俗”,世人不知道你在栖真办道,在做“灭绝人性”的事……

不要落下“异乎寻常”的形象啊呵呵。这也是道曰“和光同尘”禅说“灰头土脸”的一部分内容——“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争” 者,怎么。宋代“方言”。

“显晦逆从人莫测” 说的是法界、先天、***、如来——易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 ,今曰(引力)场曰(电磁)波者,岂为肉眼可视乎?

所以马祖说 “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踪迹。” 万松说 “道有通身无影像;道无遍界不曾藏。”

所以******说 “教人争得见行藏?” 伍柳说 “炁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

或曰普庵何以说 “一粒破时全体露?”

神僧是说 “道由法显” ——道无所不在也。

斯其时也,人是在“替天行道”啊,“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参吧。

哦,别忘了带上一条***“哮天犬”,出没于人迹罕至、深山老林、高峰之巅,噫,不仙也仙,是谓一等的“闭关”——不要错解成你把你像狗子那样关起来啊。闭关不是你把你像狗子那样关起来啊!

印象里,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在一个雪域高原,记者的镜头对着了一个在洞穴里闭关了十年的小伙子,面对人们非要称他活佛时,那一脸的懵懂痴痴的表情……

哎,印象太深刻了!不知道现在他还好不好,是不是还像个孩子一样没烦恼?!

嗯嗯,脚跟不稳时,万丈红尘里,谁都坐不稳的,当年佛陀,亦复如此。

火候足了,功夫到了,自然契进 “本体” ——仲尼曰 “若一志” 佛说 “三摩地” 崔公曰“入药镜”。

换言之,主观彻底客观化了。

或者说,人超然物外了;

也可以说,心彻底物化了——佛怎么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换言之,你没有了人性。

换言之,你已不复存在。

换言之,你“遍及一切处”。

老曰 “外其身” 庄曰 “吾丧我”

入药镜之后你看丹经,了了分明。

再翻佛经,亦复如此;再读圣贤书,亦复如此。

庄子说 “仲尼曰若一志” ,真真的口诀——一心一意!

栖真办道,你能把心境调拌到 “一志” 境界,佛说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若,是你。

志,是意识。

一,就不解释了,最简单的数字,语言的过度有损于它的“至简至易”。

要说的是,庄子如果没有如此经验,那是很难讲出这个话的。

解释最后一句:

这个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的 “虚而待物” ,最有丹道意义上的微言大义。

在《淮南子》中为 “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

在《参同契》为 “天道其浩广,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

在《黄庭经》为 “虚无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不当污。”

意思是:

凝寂虚无之心境,才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心境,自然之道自然能呈现在其中。换言之,寂静的心,它在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结合。

什么呀?真情啊!

施状元 “阳自空中来” “阳”

****** “道自虚无生一气” “炁”

庞大士 “慧剑当心刺” “慧剑”

圆悟 “顶门直下轰霹雳” “霹雳”

通微 “无孔铁锤当面掷” “铁锤”

博山 “一条白练蓦头穿” “白练” 等等、等等。

亦即山僧之 “顶门一锥” “锥” 也,

亦即习作命名 《心经锥指》 之缘起。

呵呵,真情不单单是弥足珍贵于世法,也是出世之法啊,道曰 “推情合性,转而相与。”

注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分为二” “合二为一” 观在改造印度传统的 “独一无二” 论。

噫——,换言之,所谓性命双修,无非是中国哲学之 “合二为一” 论,在内丹道上的 “投射” 而已!有那么复杂么?!

“月才天际半轮明,早有龙吟虎啸声”、“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 ——那它原形毕露的时候,你要能抓住它,抓住它就是盗天机,就是以铅投汞,就是抽坎填离,就是性命双修:

“仲尼”曰: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人间世》)

回道人交代了: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百字碑》)

******加以解释了: “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 (《金丹四百字》)

其高足陈楠画出“速写”了: “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红莲。” (《翠虚篇》)

丹经中以“月象”描述此情此景,自吕洞宾始就是一个“传统”了:

“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不过,诸公都没有张三丰说得透彻:

药物即生,怎么“盗”来?用心啊!

所以《西游记》中,就是孙猴子(心猿)去偷老君的金丹而不是猪八戒喽,这就是 “全凭心意下功夫” 在实践中的“落实”意义。

非如此这般,一句“空话”永远只是一句“废话”和口号,如何得以运用?

此处用心,立得“妙有”;不会用心,则落于“顽空”。

心之窍在目,目乃神通之道……

呵呵,后面属于天机部分了,就不能轻言了。

所谓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祖师不说透,留给我们悟,自有道理。

伽利略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人没有经过如此这般的“苦思冥想”和那样的濒临绝境的心境,就说“思想”说感受说人生说道情说禅机,犹如说笑话。换言之,天将降……

但是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梓庆削木为鐻”过程中,藏有“***”。

有些东西和修道不谋而合的:

“鐻”是悬挂钟罄等乐器的木架子,上面雕刻着各种装饰的图案,而梓庆是一位雕刻工匠,他做的活儿犹如鬼斧神工

国君看了吓一跳,问他:你是用什么技法做成这个样子的?

庆工先卖了个关子:我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能有什么法术呢!虽说如此,但也有一点讲究。

庆工接着说:我开工前,一定要“齐以静心”。这里的“齐”通“斋”。“齐以静心”就是前面说的“心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王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儿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会想“非誉巧拙”,就是说对谤誉贬赞,我已经“无动于衷”了。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那么,庆工是怎样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呢?木工庆在做鐻的过程中,做到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导致出了一种境界:

“无名”、“无功”、“外天下”、“外物”,乃至于“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至于“吾丧我”,也就是“无己”就是“外生”。

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在达到这一境界之时,彻底的消失了。

外面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干扰他,包括王权、富贵。

在这个“以天合天”的心境下,才能合辙于自然之道。

庄子“心斋”的过程,就是层层递进的“去欲”的入道的过程。

在《应帝王》中,庄子还说了一个“雕琢”的故事,讲的是“人类”步步远道的过程、“脱离自然”的节奏,常言道“背道而驰”:

白话一下:

南海的帝王是倏,北海的帝王是忽,中央的帝王是浑沌。倏与忽时常在浑沌的土地上相会,浑沌待他们非常和善。倏与忽想要报答浑沌的美意,就商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什么都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于是,一天凿开一窍,七天之后浑沌死了。

现代汉语中 “浑沌” “一体” 常并用,一体就是对浑沌很好的诠释,它是一种混同为一的状态,是和谐是圆满。

人替他开了七窍,使他可以得到知识,一旦得到知识,他马上就丧失了“道”。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诞生也是如此:

从与原始的浑沌一体状态中分离出来,就形成物我之别,客观与主观之别。

人与先天的第一次分手,结果就是浑沌之死,和人生的开始,佛说“万般烦恼”雨果曰“悲惨世界”……

那么修道是在做什么呢?

这件革命工作的目的,就是把“人”再弄死,换回“浑沌”的活。

即以“人头”为代价,换回“浑沌”的命。

这是“人生”的第二次分手,佛说“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曰“复活”。

即修行人与后天的断裂,实现天人合一,是为混沌一体。

而在这么一个把自己玩死的过程中,很多人就把自己玩残了,玩成了“砖头”,你说它好玩么?

所以比较一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的《太极图》,看到没有,前图中水金之间是断开的后图中两者是连着的?这就是所谓《无极图》所谓先天图,找到了佛法那个 “证生死断轮回” 的意思了没有?

嗯嗯,取高道的名图,来解禅宗对话,也恰恰好。

找到幸福的开关

1. 描写香的四字词语

暗香疏影 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兰赠药 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残膏剩馥 残:剩余;膏:油脂;馥:香气。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吹气胜兰 气息象兰花那样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芳兰竟体 芳兰:兰草的香气;竟体:满身。香气满身。比喻举止闲雅,风***极佳。

芬芳馥郁 芬芳:指香气;馥:香气;馥郁:香气浓厚。形容香气非常浓。

焚香礼拜 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孤芳自赏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桂馥兰香 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桂子飘香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国色天香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金兰之契 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口齿生香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

澧兰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明德惟馨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

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沁人心脾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软玉温香 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形容女子的身体。

三衅三浴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浴三衅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十步芳草 芳草:香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食不甘味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天香国色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万古流芳 芳:香,指美名。好名声永远流传。

惜玉怜香 惜、怜:爱怜;玉、香:比喻女子。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兰芷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亦作“芝兰之室”。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万古留芳 芳:香,指美名。好名声永远流传。

捻土焚香 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同“捻土为香”。

捻土为香 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三沐三熏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2. 带”香“ 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玉碎香销、十步香草、香花供养、玉碎香消、桂馥兰香、软玉温香、分香卖履、宝马香车、书香世家、韩寿偷香

一、玉碎香销

拼音:yù suì xiāng xiāo

释义:比喻女子的死。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第七出:“喜今朝玉碎香销,魂游天国路迢迢,此去何须悲悼。”

二、十步香草

拼音:shí bù xiāng cǎo

释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出处: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三、香花供养

拼音:xiāng huā gòng yǎng

释义: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四、玉碎香消

拼音:yù suì xiāng xiāo

释义:比喻女子死亡。

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五、桂馥兰香

拼音:guì fù lán xiāng

释义: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只见堂里敷设的花团锦簇,桂馥兰香……一几一椅,全是紫榆水南的名手雕工。”

六、软玉温香

拼音:ruǎn yù wēn xiāng

释义: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形容女子的身体。亦作:温香软玉。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旁若能够汤他一汤,倒与人消灾障。”

七、分香卖履

拼音:fēn xiāng mài lǚ

释义: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八、宝马香车

拼音:bǎo mǎ xiāng chē

释义: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出处: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九、书香世家

拼音:shū xiāng shì jiā

释义: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十、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释义:比喻男女暗中通情。

出处:《晋书·贾谧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弱》载:晋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寿。充僚属闻寿有奇香,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其事,遂以女妻寿。

3. 香字的成语

香气袭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香飘万里

香气袭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桂子飘香 (guì zǐ piāo xiāng)

花香鸟语 (huā xiāng niǎo yǔ)

鸟语花香 (niǎo yǔ huā xiāng)

天香国色 (tiān xiāng guó sè)

一瓣心香 (yī bàn xīn xiāng)

桂馥兰香 (guì fù lán xiāng)

怜香惜玉

玉减香消

香气袭人

香销玉损

香花毒草

香飘万里

香绕人间

香添红袖

香格里拉

香吻送情

香港回归

香兰月饼

香室情缘

香江别墅

香风冷水

香销玉损

词目 香车宝马

发音 xiāng chē bǎo mǎ

释义 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出处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示例 你看那~,来往交杂,正好赏心乐事也呵。(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

词目 香草美人

发音 xiāng cǎo měi rén

释义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出处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词目 香花供养

发音 xiāng huā gòng yǎng

释义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 《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示例 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

词目 香火因缘

发音 xiāng huǒ yīn yuán

释义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示例 ~久愿同。(唐·白居易《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

词目 香象渡河

发音 xiāng xiàng dù hé

释义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示例 亦如~,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词目 香消玉减

发音 xiāng xiāo yù jiǎn

释义 比喻美女日渐消瘦。

出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则为他粉悴胭憔,端的是香消也那玉减。”

示例 渐渐~,柳嚬花困,太医院诊脉,吃下药去,如水浇石一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4. 以开头四字成语

以开头四字成语 :

以防万一、

以德报怨、

以儆效尤、

以身殉职、

以逸待劳、

以偏概全、

以身作则、

以毒攻毒、

以一当十

以己度人、

以退为进、

以理服人、

以此类推、

以守为攻、

以观后效、

以德服人、

以貌取人、

以文会友、

***、

以礼相待、

以防不测、

以身试法、

以柔克刚、

以讹传讹、

以怨报德、

以***乱真、

以卵击石、

以泽量尸、

以鱼驱蝇、

以长续短

5. 以"以"字开头四字成语

好多哦~~

详细可以查看/chaxun.php?q1=%D2%D4&q2=&q3=&q4=

以后你都可以用这个“成语大全”查找了···

以暴易暴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冰致蝇 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毒攻毒 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

以碫投卵 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讹传讹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耳代目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攻为守 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以冠补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以管窥天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以规为瑱 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以己度人 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以简驭繁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

以酒解酲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

一直到现在,我每看到在街喧喝汽水的孩童,总会多注视一眼。而每次走进超级市场,看到满墙满架的汽水、可乐、果汁饮料,心里则颇有感慨。

看到这些,总令我想起童年时代想要喝汽水而不可得的景况,在台湾初光复不久的那几年,乡间的农民虽不致饥寒交迫,但是想要三餐都吃饱似乎也不太可得,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家族,更不要说有什么零嘴饮料了。

我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什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我们家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小孩依大排行就有十八个之多,记忆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更别说是喝汽水了。

喝汽水的时机有三种,一种是喜庆宴会,一种是过年的年夜饭,一种是庙会节庆。即使有汽水,也总是不够喝,到要喝汽水时好像进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十八个杯子在桌上排成一列,依序各倒半杯,几乎喝一口就光了,然后大家舔舔嘴唇,觉得汽水的滋味真是鲜美。

有一回,我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喝饱了汽水,站在屋檐下呕气,呕--长长的一声,我站在旁边简直看呆了,羡慕得要死掉,忍不住忧伤的自问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喝汽水喝到饱?什么时候才能喝汽水喝到呕气?因为到读小学的时候,我还没有尝过喝汽水喝到呕气的滋味,心想,能喝汽水喝到把气呕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

当时家里还点油灯,灯油就是煤油,台语称作"臭油"或"番仔油"。有一次我的母亲把臭油装在空的汽水瓶里,放置在桌脚旁,我趁大人不注意,一个箭步就把汽水瓶拿起来往嘴里灌,当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经过医生的急救才活转过来。为了喝汽水而差一点丧命,后来成为家里的笑谈,却并没有阻绝我对汽水的向往。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堂兄快结婚了,我在他结婚的前一晚竟辗转反侧的失眠了,我躺在床上暗暗的发愿:明天一定要喝汽水喝到饱,至少喝到呕气。

第二天我一直在庭院前窥探,看汽水来了没有。到上午九点多,看到杂货店的人送来几大箱的汽水,堆叠在一处,我飞也似的跑过去,提了两大瓶黑松汽水,就往茅房跑去。彼时的农村的厕所都盖在远离住屋的几十公尺之外,有一个大粪坑,几星期才清理一次,我们小孩子平时是很恨进茅房的,卫生问题通常是就地解决,因为里面实在太臭了。但是那一天我早***好要在里面喝汽水,那是家里唯一隐秘的地方。

我把茅房的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沽嘟咕嘟的往嘴里灌,就像灌蟋蟀一样,一瓶汽水一会儿就喝光了,几乎一刻也不停的,我把第二瓶汽水也灌进腹中。

我的肚子整个胀起来,我安静的坐在茅房地板上,等待着呕气,慢慢地,肚子有了动静,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气翻涌出来,呕--汽水的气从鼻冒了出来,冒得我满眼都是泪水,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然后朝圣一般打开茅房的木栓,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每一粒米都充满幸福的香气

在茅房喝汽水的时候,我忘记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当我重复的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报导更幸福的事了吧!"心里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的时候都会推著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著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 *** ,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 *** 跑出来,就看见他浑身都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 *** ,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有时幸福来自于自由自在的在的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有时幸福来自于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都不一样的、毛绒绒的小狗。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引,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有其幸福。在生命里,***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都有幸福与优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从前,我在乡间城市穿梭做报导访问的时候,常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坐在夜市喝甩头仔米酒配猪头肉的人民,他感受到的幸福往往不逊于坐在大饭店里喝XO的富豪。蹲在寺庙门口喝一斤二十元粗茶的农夫,他得到的快乐也不逊于喝冠军茶的人。围在甘蔗园呼吆喝六,输赢只有几百块的百姓,他得到的 *** 绝对不输于在台上输赢几百万的豪华赌徒。

这个世界原来就是个相对的世界,而不是绝对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于世界是相对的,使得到处都充满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由于相对的世界,使得我们不论处在任何景况,都还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以直观来面对世界

如果,我们没有预设的价值观呢?如果,我们可以随环境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就像一个不知道金钱、物质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与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样的幸福。这是他没有预设的价值观,能以直观来面对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来面对他。

就像我们收到陌生者送的贵重礼物,给我们的幸福感还不如知心朋友寄来的一张卡片。这是我们随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能***物质包装内的心灵世界,幸福也因此来面对我们的心灵。

所以,幸福的开关有两个,一个是直观,一个是心灵的品味。

这两者不是来自远方,而是由生活的体会得到的。

什么是直观呢?

有源律师部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大珠:"用功。"

"如何用功?"

"饿来吃饭,困来眠。"

"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

"不同!"

"何故不同?"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萦;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好好的吃饭,好好的睡觉就是最大幸福,最深远的修行,这是多么伟大的直观!在禅师的语录里有许多这样的直观,都是在教导启示我们找到幸福的开关,例如:

百丈怀海说:"如今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过,更无滞碍,此人天堂地狱不能掇也。"

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沩山灵祐说:"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清,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

黄檗希运:"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惑,方名自在人。"

在禅师的话语中,我们在在处处都看见了一个人如何透过直观,找到自心的安顿、超越的幸福。若要我说世间的修行人所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开发人生最究竟的幸福。"这一点禅宗四祖道信早就说过了,他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读到这么简单的句子使人心弦震荡,久久还绕梁不止,这不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吗?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间,要人永远保有"快乐无忧"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无无越过了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因此另一个开关就显得更平易了,就是心灵的品味,仔细地体会生活环节的真义。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

现代诗人周梦蝶,他吃饭很慢很慢,有时吃一顿饭要两个多小时,有一次我问他:"你吃饭为什么那么慢呢?"

他说:"如果我不这样吃,怎么知道这一粒米与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么不同。"

我从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写出那样清新空灵、细致无比的诗歌,听到这个回答时,我完全懂了,那是自心灵细腻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镜鉴你,光影相照,使人们看见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践花而过,细心的人怜香惜玉罢了。

这正是黄龙慧南说的:"高高山上云,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众生日用如云水,云水如然不尔。若得尔,三界轮回何处起?"

也是克勤圆悟说的:"三百六十骨节,一一现无喧妙身;八万四千毛端,头头彰宝王刹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苟能千眼顿开,直是十方坐断!"

众生在生活里的事物就像云水一样,云水如此,只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状。保有幸福不是什么神通,只看人能不能千眼顿开,有一个截然的面对。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我们若想得到心灵真实的归依处,使幸福有如电灯开关,随时打开,就非时时把品味的丝线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人间的困厄横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横逆困厄之际,没有自处之道,不能找到幸福的开关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世界的困境牢笼不光为我一个人打造,***皆然,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实在值得深思。

我人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有一天,我约他去吃蕃薯稀饭,他断然拒绝了。

他说:"我从小就是吃蕃薯稀饭长在的,十八岁那一年我坐火车离开彰化家乡,在北上的火车上就对天发誓:这一辈子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再吃蕃薯稀饭了。"

我听了怔在当地。就这样,他二十年没有吃过一口蕃薯,也许是这样决绝的志气与誓愿,使他步步高升,成为许多人欣羡的成功者。不过,他的回答真是令我惊心,因为在贫困岁月抚养我们成长的蕃薯是无罪的呀!

当天夜里,我独自去吃蕃薯稀饭,觉得这被视为卑贱象征的地瓜,仍然滋味无穷,我也是吃蕃薯长大的,但不管何时何地吃它,总觉得很好,充满了感恩与幸福。

走出小店,仰望夜空的明星,我听到自己步行在暗巷中清晰而渺远的足音,仿佛是自己走在空谷之中,我知道,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义。

只是,空谷足音,谁愿意驻足聆听呢?

聊侃神包气之说(五)气梦术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一些百丈禅师经典语录,一起来欣赏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问答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诤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有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起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飘溺,还归生死海中。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问: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法,得解脱否?

 师云: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

 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

 师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头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慧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皆悉现前,或欣或怖,六道五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悉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都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

 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

 人物介绍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禅师生平

 早年事迹

 怀海自幼喜游访寺院。早岁在南岳怀让禅师的***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衡山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

 终至“三学该练”,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建庵。听说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怀海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怀海得道后,便开山说法,自立禅院,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

 制定清规

 唐朝中叶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封建******取“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诸多不利措施,僧侣被迫面临如何生存的严峻形势。怀海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仪轨《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以保证禅宗的繁盛和发展。

 圆寂前后

 怀海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据唐陈诩《塔铭》所记,怀海世寿六十六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

 主要成就

 始创戒律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而禅宗因为不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来,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就在旧教规旧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怀海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制定戒律。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洪州禅的发展和繁荣。怀海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说道一从思想方面开辟了禅学新时代,那么怀海禅师则从实行方面保证了禅学的发展。

 《百丈清规》问世后,千余年来虽屡经删修,但却始终以此为蓝本。一直是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和禅宗僧侣必须遵循的基本规戒。怀海非仅为立法者,亦为实行者,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更绵延不断。

 自创禅法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认为禅的要求在于“去住自由”。所谓“去住自由”,就主体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对象而言,应落实在生活日用之中。这就要求禅僧既肯定主体意识,又立足于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即无自由解脱可言。怀海的禅,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味。在怀海看来,禅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因此他总是在一些细微的事物上取得“禅机”。这种“禅机”既有禅家的高峻,又教家的平易,种种方便开化后人。怀海为洪州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慧能、马祖以来的禅法,下启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宗法至今传承不绝,影响深远。

 怀海对禅宗的巨大贡献就是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使禅宗体制更趋中国化的,对禅宗自身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

南怀瑾《怎样才算知识分子》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 这本书是让人在似睡未睡的梦境中练气功,纯粹的运用意识的气梦功,在此功中可以练世上任何一种***;如太极,瑜伽、行意拳、站桩、禅定、八段锦…都可以练,都能出现气梦现象,调动全身真气,强健身体,治疗疾病。主旨是“无中生有,意念入梦”的理论,笔者***取诸多气梦之一的“腰像体气梦态”的***;睡觉时梦开自己躺在床上,或站立于地下,前后左右,一摆一摆,有频率的轻微晃动腰部来带动一个真气圆环在腰部转动,如同晃动呼啦圈那样。实体腰部可以切切实实感觉到真气的转动运行与胀热感,真气就像呼啦圈那样随着腰部轻微晃动,不停地在腰部绕动不息,疏通以带脉为主为中心的环腰气血。既可以带动真气在带脉中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健身效果最好,极具针对性的。

? 在此状态中绝不会听到唱歌、下棋、走路等。在气梦态中也会具有分析、判断、思维的能力,但都会聚集在腰部真气的调动上,如果跑了题,便会很快自动退出,一般不会醒来的,会保持继续睡眠状态。望文生义此***主要作用是带动真气环疏通腰部带脉的气血,这个动作的疏通范围虽然狭窄,但健身效果却非常突出,有很强的添精补肾、防治肾虚的作用。

? 气梦术的主要特征;

? A. 允许杂念存在,但决不会产生幻象,特别是在“心像体气梦态中”时不会一边听着外界的声音,一边练功。

? B. 基本可以随意的调动真气,容易遍布全身,真气运行到哪里,哪里就麻热胀气感就会明显增强。

? C. 从能量变化讲是耗能性气梦态,消耗的过程也是健身的过程。

? D. 可以快速进入气梦态。(六大优点之一;欲速能达)

? 以上这些都是根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春梦遗精”“恶梦出汗”等的意念原理,合理的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借助睡眠中似梦未醒状态中调息入梦,去实现“无中生有,意念入梦,”求取“意在身无”的一个***。……

? 从气梦术的这些理论中就可以得知与我等所修学的知识理论有几多的近似,确实可以当作一种修行***来行持。于是带着这样观点的我—— 就单单着手于腰部用意念转动呼啦圈的方式,来用意念转动带脉真气运转。

? 兴许是本人多年以来就喜好气功武术及东方玄学中的论说,虽未能下得苦功修个真经,然而体内也有了一定的内力与功能的积累,甚或智能也有了一定的启动,略咯小试几次居然也就直如功理***中所述一样的有自身体验,验证了作者所著确是真知灼见,于是认真研读本书一切章节细末,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与我自己的修习结合起来一一对照,因而发现了更多的知识与了解,这些都是万法中的法,完全可以融合为一体的见解识地!

? 人是智能体是有极大的智慧的,只是要通过修炼积累功力达一定层次后便能成为“灵犀”的,再遇到相应的知识理论“一点化”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举一反三则又是一通百通,整个人却会变得灵动剔透,继而肉身体验入无虚化,只剩一点灵光独耀!讲到这里又岔太远了。

? 我把在平时练习站桩式虚空凝力搬砖法与盘玩虚拟球法皆于半醒半梦里一试,果然如此一点未曾诳言!方法是躺下闭目身入虚无由意念观想做作白日梦—— 白天搬砖盘球运动,确实感到体内气感如白天运动时一样的知觉,身躺着一点未动,全由意念去观想作用,而感觉与真实在运动时是一模一样的,奇了怪了?这也是真实的“神包气”呀!

? 有点明白了,打坐入定泥塑般地不动,他心里可没闲着,观想观照返听…忙得真欢呢!外界的动静皆入干坐中而不动,闻而不随不动—— 如是“定慧等持”!

? 于是乎, 每晚上床先是功课第一,睡不着更好,夜以继日用功,也一点也不会影响别人,反正都是睡觉,闭眼就是了,不管能否睡着,修心第一。不料竟然顺利入于梦中戏,一一以不动对应对气感气动不息,周循全身,渐渐地发展为不管身体什么姿势,只要定格形体于不动,皆可行使气机运行周身不息。

? 说也奇怪,如此这般经常多次地行持后再次进入,突然也不要求入梦似醒非醒之际这样严格的要求,先前只是每晚都是躺床上入睡前都要玩耍运持一番,竟然发展至睁眼闭眼都不相干,只是在静态中任其意念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与“气机”玩乐,岂不是“神包气”之义往纵深发展。

? 前几年在网上介绍李杲老师的《脑场生命意识健生法》***认真反复观摩,看了好多遍,总结李老师所言为不虚,试着练一下居然一下就成功了,轻松的让头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这也是宇宙十大规律之一“旋转律”,只是第一次练习较生疏不灵活,不几日就能携带口诵佛号脑场旋转两不误的境地,以佛号随旋转而一齐用意念同时在一个点位上进行,实如一个苹果一个苹果在脑边顺序转悠,身体气机也随着脑边旋转而带动着一起旋转,这个也是“神抱着气”在全身一起旋转,同时意不停气亦不停都在心里明明白白的了晓觉知着!

………

? 以上诸言虽碎但全是个人练功心得,全盘捧出以供诸君参考,日后行者走过此处便知“曾经有人在此处摸着石头过河的”,可以壮胆一试,或许如“香象过河,截流而去”也未可知?

诸多言说个人之见,难登大雅,祈请诸方圣贤大德指教斧正!

? (作于20210303)

(声明;凡是萧见地的所有文章不设版权著作权等,一概皆由读者任意摘抄取用。)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南怀瑾先生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这里所讲的士,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所以他是说一个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格。

那么,怎么叫“弘毅”呢?南先生解释说:“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

我们上面说过,知识分子常常有软弱性的一面,而且好为人师,经常互相诋毁。往往没有决断,缺少气魄,而且心胸狭窄,容易牢骚抱怨。大概是曾子早就发现了知识分子的这个普遍弱点,而提出这个“弘毅”的标准吧。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知行是一致的,言行是统一的,是内外兼修的。不光学知识,有学问,更要会做人,善于做事。学问上有自己的见地,做人做事上更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光说不练,不是纯粹唯心的,更不是纯粹理想化的,形而上学的,或者是高高在上,漂在空中,不接地气的。

这就是说,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学问是知识与做人,与修养的结合,而不是纯粹的所谓博闻强记的知识桶。他的学问既是理想的,理论的,前瞻的,有引导性的,更是关注现实的,生动的,有操作性,有行动力,可以转化为推动现实的进步力量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当然不是书呆子,而是有行动力,知行合一的。比如孔子、孟子等先哲,他们做学问,搞教育,但他们的学问从来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不仅关注知识和道理本身,更关注家国的现实。所以,他们的学问思想十分深刻而生动,十分具有说服力,直到今天,还在折服着人们。

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此之谓“大丈夫也”,就是说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君子,当有这种气节和骨气。这种精神与“弘毅”一脉相承,说明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当是软弱的,没有决断和行动力的;更不是狭隘的,没有气度和眼光的。

为什么要有此要求,除了力求克服自身的弱点,也是基于知识分子追求的初衷,即志向所求。既然,你要当一个知识分子,那么就当有应当的责任和使命。而这个责任和使命与其他职业相比,有更多的沉重担当和艰辛道路。

所谓“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你要代表社会的良知,那么你就得说真话,而说真话,是不那么容易的,既不容易做到,也不容易坚持。首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否则有什么资格去引导并要求别人说真话?其次是要坚持做到修养自己,坚持一生的修养,这个就是很难的了。社会现实十分复杂,人总有难以自主把握时。做好事难,做一辈子好事更难;做好人难,做一辈子好人更难。坚持就是克服一切阻碍的力量,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撑,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而强大的内心力量,不仅需要理想和原则的动力,更需要修养和智慧的弹性把握,如此在现实中才能保持张力和强大的能量,让自己屹立不倒,真诚地做人做事,对己对人都无憾,做一个大写的人;尽职尽责,尽力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不失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当然,作为知识分子,如不以行动的实践为上,他们的所谓学问难免就容易流于形式化,或者理想化,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并不容易。孔子的学说,当年也是寂寞的,虽然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但他学问中理想化的东西,直到五百年后,才真正地转化为现实。所以,理想化和高尚往往也因其与现实的矛盾,而显示出其前瞻和高尚的力量。但前提是,要坚信它的真理力量,坚信它的普世价值,相信它会成为现实。真正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这份追求和自信,也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并非他自己所说的,都是“贾雨村言”(***语村言),而是赋予这部宏伟巨着以深刻的人生和社会意义的。否则他怎么可能在十年的清贫岁月里,以卖画为生,坚持“十年增删”,倾力打造一部并无现实意义的《红楼梦》呢?他也不是没有别的出路啊。除了知识分子的一份“立言”之不朽追求,曹雪芹当然还有别的寄望,希望这部作品,不仅只是引起人们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想,更有对于知识分子命运,对于家国命运的思考。而且,他相信这部作品的普世价值和未来的长久生命力。所以,他才能坚持长期的艰苦写作。他的为人和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追求。

青年时代的曹雪芹,就显示非同一般的才华,诗、文、画皆精,在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当时,有人看到他家已经败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就好心地给他介绍皇宫书院里画师的工作,而且收入颇丰。但曹雪芹没有答应,而是坚持着自己清贫自守,过着继续呕心沥血写作《石头记》(即《红楼梦》)的日子。以他的脾气,他才不会去伺服达官贵人们。自己的生活虽然清苦,但独立而自由,而且有写作的动力,自己以此为乐,而且自得其乐,感觉其乐无穷呢。如果让他失去尊严和人格,过那种陪伺别人的生活,纵使再多钱也不会去干的。但是,生活终是清贫,总要过下去啊。后来,他找到一份在贵族子弟学校任职的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成了终生的好友。

但是,他的生活还是清贫,加之他自尊很强,从不求人,所以,就更加无人知道他的苦境了。后来,为了专心写作,也为了节省开支,曹雪芹便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红叶村居住。由于贫病交加,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据敦诚、敦敏的诗里所说,曹雪芹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于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

所谓“君子固穷”,但以曹雪芹的才华,完全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他还是不改初衷,坚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节操和使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他依然能够“并不足妨我襟怀”,自得其乐,硬是坚持写作《红楼梦》。

约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秋天,曹雪芹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也因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当别人家都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悄然离世……

曹雪芹的生前,是如此的清贫寂寞,甚至在我们常人眼里,是悲哀的。做人又何必这样呢?然而在他个人看来,却是应职应分的,是值得的。事实证明,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个中国典型知识分子的精神和节操,他以自己的力量,达到了很多知识分子难以企及的高度,完成了几代知识分子都没完成的使命。他的《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其中深蕴的艺术和思想价值,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为他个人树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南先生说:知识分子在此历史变局中,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踟趄,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都应各安本位,谨慎明敏的各尽所能,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无闻中,散播无形的***。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事。

看当下社会的知识文化界,心中并非没有过高尚的理想,可能在民间也潜藏着坚持坚信的力量。但是,让人担忧的是,不仅这种力量缺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甚至几乎要被现实中的热闹的繁荣景象所淹没了——受时风影响,整个知识文化界浮躁成风,耐不住寂寞,学者明星化,而且自降格调,日益走向媚俗,以哗众取宠为荣。与传统的知识分子相比,少了许多“穷酸”和所谓的“臭骨头”脾气,不再清高自许,不再以精神贵族自居,倒是越来越平民化了,这是一个进步;行动力也越来越强了,坐不住冷板凳了,耐不住清贫和寂寞了,开始学着演艺的明星“走穴”了,到处演讲,讲学,急于把学问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变为实实在在的名利双收。商家有需要,社会有需要,为什么不呢?至于什么社会的良心以及文化使命,这些虚而不实,艰难痛苦的道路,让别人去走吧!不如现实点。

所以,南先生在说到教育时,曾婉讽说:“‘知识就是钞票’,学一样东西,先问学了以后能赚多少钱。”

在说到知识分子的使命时,南先生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民、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西方文化的爱,往往流于狭义;仁则是广义的爱。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在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候?有没有得退休呢?这是没有退休的时候,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的。当然,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形成的“弘”、“毅”两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