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之制在古文中的意思_咫尺之书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4 0
  1. 代表书信的成语
  2. 和书信有关的四字成语
  3. 咫几笔画
  4. 有关书与字的四字成语
  5. 咫尺什么意思
  6. 含“咫尺”二字的成语有哪些?

文字信息:咫尺

拼音:zhǐ chǐ

1.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咫尺之制在古文中的意思_咫尺之书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形容距离近。

3.形容地方狭小。

4.形容微小;不足道。

释义

(1)指距离很近。

徐干《答刘公干》诗:“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2)指微小。

《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基本解释

1. [very close]∶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all]∶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详细解释

1. 周 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

唐 柳宗元 《石渠记》:“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2. 形容距离近。

《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淮南子·道应训》:“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唐 牟融 《寄范使君》诗:“未秋为别已终秋,咫尺 娄江 路阻修。”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天昏黑,咫尺莫辨。”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她们乡关咫尺,却因病抛离父母、亲爱的人。”

3. 形容地方狭小。

《战国策·赵策二》:“ 舜 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唐 张祜 《题王右丞山水障》诗之二:“咫尺江湖尽,寻常鸥鸟飞。” 清 厉鹗 《东城杂记·自馀轩》:“虽达官右族,曾不得咫尺园林,可以游目而憇足。”

4. 形容微小;不足道。

《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制》之十九:“盖诚奇伟倜傥之人,岂曰匹夫咫尺之行。”

5. 形容时间短暂。

宋 晁补之 《芳仪怨》诗:“宁知翻手明朝事,咫尺人生不可期。” 元 马谦斋 《沉醉东风·自悟》曲:“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新华文摘》1981年第11期:“他几次想说出真情……可是话到舌边卡住了,咫尺间,他失去了最后的勇气。”

代表书信的成语

1.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一文怎么翻译

内翰执事:我出身于老百姓家里穷,曾经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能都是贤才,不能都是不成器的。所以贤人君子活在世上,合长了一定离,离长了一定合。古代的皇上有意治理国家,范公在相府,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在打仗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天下的人,仅有毛发丝粟的才能,也纷纷地起来,合成一股绳。可是我呢,自已认为自己愚钝鲁莽没有用处,不足以和他们在一起做事,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如果走这条道可以,还可以再见当世的贤人君子们。可惜大家的努力不凑效,范公向西,富公向北,您和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也失势,在小官之间奔走。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忽忽仰天叹息,认为这些人离开了,道即使走通了,不再以此为荣了。后来又多次自思,念以前众多君子进于朝,开始,一定有善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当今之世再也没有善人了,就完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养身心,使自己道大有成等待着,忧伤什么?退下来待了十年,虽然不敢自已认为道有成了,可是心胸浩荡,自己的胸怀好像与以前不同。余公正好也在南方成功,您与蔡公又相继在朝廷谋事,富公又从地方入朝当宰相,这趋势又将复合为一。很高兴而且自已庆贺,认为所追求的道已经差不多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一下。后来又反思原来羡慕、希望、爱悦可是现在见不着的人,大概有六个人。现在要去见他们了,六人中已经有范公、尹公二人死了,就又为他们潸然泪下地悲哀。哎呀,这两个人不能再见到了!有所恃来安慰自己心的,还有四个人,就又以此来宽慰自已。想起来这四个人中,又仅仅想和他们见一次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是富公又作为天子的宰相,我作为远方的寒士不能马上到跟前和他说话,余公、蔡公又远远地在万里之外,惟独您在朝廷中,而且爵位也不是那么高贵,可以喊你拉你听你说话。可是饥寒衰老的病,又经常犯,使我不能亲自到您的门庭。凭着慕望爱悦那些人的心,十年而不能见,有的人又死了,如范公、尹公二人,那么四人之中,不是非常必要又不可马上说上话,哪里可以不能亲自去而求人来看望自已呢?

您的文章,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私下里认为我自己理解得最深,超过天下的人。为什么?孟子的文章,言语少而意思丰富,不说那些偏话怪话,可是他的观点锋利不可侵犯。韩非子的文章,好像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即使是鱼鼋蛟龙,万怪都害怕,在表达上抑遏蔽掩,不露锋芒,可是人们自然可以看到他的渊深的光芒,苍然的颜色,也自觉地躲避起来,不敢凑近了看。您的文章,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遗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従而知之,何従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従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2.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的翻译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为了让大家更好记住他们有个顺口溜:韩(韩愈)柳(柳宗元)加欧阳(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并曾(曾巩)王(王安石)。

或者: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或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3. 上欧阳内瀚第一书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内翰执事:我出身于老百姓家里穷,曾经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能都是贤才,不能都是不成器的。所以贤人君子活在世上,合长了一定离,离长了一定合。古代的皇上有意治理国家,范公在相府,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在打仗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天下的人,仅有毛发丝粟的才能,也纷纷地起来,合成一股绳。可是我呢,自已认为自己愚钝鲁莽没有用处,不足以和他们在一起做事,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如果走这条道可以,还可以再见当世的贤人君子们。可惜大家的努力不凑效,范公向西,富公向北,您和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也失势,在小官之间奔走。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忽忽仰天叹息,认为这些人离开了,道即使走通了,不再以此为荣了。后来又多次自思,念以前众多君子进于朝,开始,一定有善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当今之世再也没有善人了,就完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养身心,使自己道大有成等待着,忧伤什么?退下来待了十年,虽然不敢自已认为道有成了,可是心胸浩荡,自己的胸怀好像与以前不同。余公正好也在南方成功,您与蔡公又相继在朝廷谋事,富公又从地方入朝当宰相,这趋势又将复合为一。很高兴而且自已庆贺,认为所追求的道已经差不多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一下。后来又反思原来羡慕、希望、爱悦可是现在见不着的人,大概有六个人。现在要去见他们了,六人中已经有范公、尹公二人死了,就又为他们潸然泪下地悲哀。哎呀,这两个人不能再见到了!有所恃来安慰自己心的,还有四个人,就又以此来宽慰自已。想起来这四个人中,又仅仅想和他们见一次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是富公又作为天子的宰相,我作为远方的寒士不能马上到跟前和他说话,余公、蔡公又远远地在万里之外,惟独您在朝廷中,而且爵位也不是那么高贵,可以喊你拉你听你说话。可是饥寒衰老的病,又经常犯,使我不能亲自到您的门庭。凭着慕望爱悦那些人的心,十年而不能见,有的人又死了,如范公、尹公二人,那么四人之中,不是非常必要又不可马上说上话,哪里可以不能亲自去而求人来看望自已呢?您的文章,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私下里认为我自己理解得最深,超过天下的人。为什么?孟子的文章,言语少而意思丰富,不说那些偏话怪话,可是他的观点锋利不可侵犯。韩非子的文章,好像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即使是鱼鼋蛟龙,万怪都害怕,在表达上抑遏蔽掩,不露锋芒,可是人们自然可以看到他的渊深的光芒,苍然的颜色,也自觉地躲避起来,不敢凑近了看。您的文章,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遗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従而知之,何従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従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小题1: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每划对3处得1分,共3分) 小题1:严:尊敬小题1: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 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小题1: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分点为:(1)“苟”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3)“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本题故事性较强,但要注意,其表达的较之他文要简洁,故短句较多。

可参照译文: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随手把尺子放在座位上,去赶集时却忘了带上。已经挑好了鞋,才说道:“我忘记带尺子了。”

于是返回家里去取。等到再返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有买到鞋。

参考译文:去年秋天受托付前往的人已经回来,承蒙赐予书信以及为先大父撰写的墓碑铭。反复阅览诵读,感激与惭愧之情并生。

铭志一类的文章引起世人注意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史书有相近的意义,但也有与史书不同之处。因为史书对于人的善恶都要记述,可是铭志就不一样,由于古代有些人在功业、道德、才能、品行、志气、道义等方面有值得称美的地方,惧怕后人不知道,所以就一定要写铭文来显扬于世。

有的收藏在家庙中,有的存放在墓里,这样做的用意是一致的。如果那是一个恶人,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

铭志的写作,正是为了使死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能够表达他们的敬意。善人乐意使自己的事迹被传诵,就会发奋努力去树立自己的形象;恶人没有可以载入铭文的事迹,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那些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人,举动壮烈、坚守节操之士,以及他们的美好言论、善良行为,都会被写入铭文,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榜样。铭志的这种警世劝诫的意义,不与史书接近,那又跟什么接近呢?等到世道衰落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人,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就不依据道理行事了。

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撰写铭志的人,既无法拒绝而不作,又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写下死者的恶行吧,那是不符合人情的,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求援写铭文的人,就应当观察作者的为人。如果托付给不合适的人,那么写的铭志就会不公正和不合事实,也就不值得在当代流行和被后世传诵。

因此,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里巷士人死后没有不被人写铭志的,可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

照此说来,谁是那种能够完全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合适人选呢?我看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因为具有道德修养的人遇到恶人是不会接受委托去为他们撰写铭志的,遇到普通人也能分辨得清楚。

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有心地奸诈却外表贤淑的,有善绩与恶行相差悬殊却又难以确切指明的,有实际行为大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际行为的。这就好比用人一样,不是具有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怎么能够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那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可是,如果他的文辞不精美,那么世上仍然不会流传他写的铭志,这样就又要求他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才行。

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然而,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在同一时代出现几位,但有时也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现一位。铭志的流传已经如此困难,遇到合适的作者就更加困难了。

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几百年间才有。先祖的言行卓越,幸而又遇上先生为他撰写出公正与实事求是的铭志,它能流行于当代和传颂于后世是无疑的了。

世上的学者,每当阅览传记中记载的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那些感人之处,就往往会悲伤得不知不觉地流泪痛哭,何况身为他们子孙的人呢?何况我曾巩呢?当我追念仰慕先祖的德行并寻思它能流传的原因时,就明了先生赐我一篇碑铭却恩惠遍及我们祖孙三代的意义了。我应当如何表达感激与报答之意呢?。

5.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的译文

内翰执事:我苏洵本是乡野平民,生活穷困,曾经私下叹息,觉得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慧的,也不可能都不肖。

所以贤明正直的人处在世上,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分离又必有聚合。过去天子正当有意于统治国家治理天下的时候,范仲淹公在宰相府,富弼公当枢密副使,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任谏官,尹洙公奔走于上上下下,在边防要塞施展才能。

正当此时,天下的人,细如毛发的、实用如丝粟的才干,都纷纷起来,合成一股力量。而我苏洵自认为一己的愚笨无用,没有能力自我奋起,参与于众人之间,所以退下来修养身心,寄希望于大道的将会成功,从而可以再次见到当代的贤人、君子们。

不幸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还没有修养好,范仲淹公西去,富弼公北上,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等,又被分别派到四面八方去,而尹洙公也失去了权势,四处奔走充任小官。我苏洵那时正在京中,亲眼见到了这些事情,无可奈何地只能仰天长叹,认为这些人离开朝廷,即使大道有成,也不足以为之庆幸。

进而我又想,过去众位君子之进入朝廷,一开始,必然是有好人们推荐的;现如今,又必然是有坏人们离间的。当今的时势,要是不再有好人,那就完了啊!而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姑且继续养我的心,让使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更大的成功而期待着,又有什么妨害呢?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浩荡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

而余靖公正好在南方有所成功,执事您和蔡襄公又相继登上了朝廷,富弼公又从外任调入朝廷当宰相,这样的形势又可合成一股力量了。真让人高兴而自我祝贺,以为道德学问已经略有成绩并且真将有施展的机会了。

接着又回过头想道,过去所仰慕爱戴的,但始终未能见其亲颜的,约有六位,现在将能去见见他们了。而这六位之中,范公、尹公二位已经去世,不禁为他二位暗暗流泪,感到悲伤。

唉!这两位已经再也见不到了,而尚可宽慰我心的,还有四位在,则又正可宽慰自己。想到只剩四位了,所以又乎想见他们一面,以便把心里所想说的话都向他们一吐为快,而富弼公又出任了天子的宰相,边远地方的贫寒之士,没能马上在他面前说上话;而余靖公、蔡襄公,远的还在万里之外,只有执事您身在朝廷,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正可以叫得应、拉得着、听得见我的话。

但是限于饥寒与衰老等毛病,又缠于身而滞留了自己,叫我不能亲自登执事您的门庭来拜谒。以渴慕盼望爱戴喜悦这几位的心情,十年而不得一见,而他们已有死了的,像范公、尹公二位;剩下四位之中,不是因为他的威势就不能够互通说话,又怎么可以因为不能亲自前往拜谒而作罢呢!执事您的文章,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但我自以为我苏洵知道得特别深刻,是超过了天下之人的。为什么这样说?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详尽,他不说尖刻与斩钉截铁的文辞,然而话的锋芒却谁也不敢侵犯。

韩愈的文章,好比长江黄河,浑然浩荡奔流宛转,像是鱼鳖蛟龙,万种怪异令人惶惶惑惑,却能遏制隐蔽而掩藏起来,不让它们自露于外;而人们远远望见它们渊深的光芒,苍茫的色彩,也就都自我畏惧而去躲避它们,不敢接近它们,正视它们。而执事您的文章,委婉详备,来来***多曲折变化,却条理清晰通达,疏阔而畅适,无间隔,不折断,气势造极而语言净尽,急切的言词与高妙的论述,说来却闲适而平易,从没有艰苦费力的表现。

上述这三点,都足以断然使您自成一家。只有李翱的文章,它的味道澹泊而隽永,它的光彩油然而幽静,高低谦让,颇有执事您的姿态

陆贽的文章,用词与达意,切近事理,准确恰当,颇近执事您的切实;而执事您的才华,又自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大致执事您的文章,不是孟子、韩愈的文章,而是您欧阳子的文章。

乐于称道人善良而不谄媚于别人,是因为他的为人确实经得起这样的称道;那些不知情的人,则认为赞誉人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欢欣。赞誉人以求人喜欢的事,我苏洵是不那样做的;之所以要称道执事您的光明盛大的道德,而不能自我控制的原因,也是为了想让执事您知晓我是了解您的。

尽管如此,执事您的大名,早已遍知于天下,即使没读过您文章的,也都早就知道有个欧阳修的了。而我苏洵却不幸,沦落在草野冷落的地方。

而自己的道德修养,近来粗有所成。想空手奉上不满一尺的书信,把自己托付给执事您,将怎么能让执事您了解我,并相信我呢?我苏洵年轻时不学习,活到二十七岁,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往学习。

年龄既已老大了,却又不去刻意严厉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穷困得更加严重,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

常常反省自己,自觉一己之才能,又好像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于是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子》、韩愈以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

刚开始,读进去只觉惶惶然,广博地观览于其外,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了,胸中豁然开。

6. (欧阳修改文)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在翰林院做官时,常和同事一起出游。有一次,路边的奔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说:“请大家试着记载此事。”

一人说:“有条狗睡在大路上,一匹奔跑的马用马蹄踩死了它。”

另一人说:“一匹马在大路上奔跑,路上睡着的狗碰上了,给踩死了。”

欧阳修说:“***如让你们编写史书,写一万卷也写不完哪。”

于是有人问:“那你说怎样写呢?”

欧阳修说:“奔马在大路上踩死了一只狗。”

大家听了相互笑了起来。

和书信有关的四字成语

白绢斜封:古人把信写在白绢上,然后斜封邮寄。指书信。

拜手稽首:拜手:作揖;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书信向对方表示敬意。

苞苴竿牍: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草草不恭:草草:杂乱不整齐的样子;恭:恭敬。草率而不恭敬。常用作书信中的自谦之辞。

断羽绝鳞:断绝书信。羽鳞,犹鱼雁。

蜂媒蝶使: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付诸洪乔: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河鱼天雁: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鸿断鱼沉: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鸿雁传书:鸿雁:大雁。用其指书信往来。

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

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陇头音信: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冒昧陈辞,有辱清听:清听:是对听话者的敬词。书信中常用的谦辞,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请收信人谅解、***纳。

目断鳞鸿: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平安家书: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青鸟使者: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书不尽言: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意: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停云落月: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雁去鱼来: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雁素鱼笺:指书信。

雁足传书: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雁足留书: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音问两绝: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音问相继:书信消息来往不断。

音问杳然:不通书信与消息。

鱼肠尺素:指书信。

鱼肠雁足:泛指书信。

鱼沉鸿断: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沉雁静: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沉雁渺: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沉雁杳: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鱼封雁帖:泛指书信。

鱼笺雁书: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泛指书信。

鱼书雁帖:泛指书信。

鱼书雁信:泛指书信。

鱼书雁足:鱼书、雁足:古代传说指书信的传递者。后多用以指书信。

鱼信雁书:鱼信、雁书:古代指书信。后多用以指书信。

鱼雁沉杳:杳:远得不见踪影。比喻书信断绝。

织锦回文:绣在锦缎上的回文诗。指情诗或书信。

咫尺之书: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咫几笔画

1. 有关书信的四字成语

雁足传书、寄雁传书、蒋干盗书、黄耳寄书、鱼封雁帖

一、雁足传书

白话释义:“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朝代:东汉

作者:班固

出处:《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翻译: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二、寄雁传书

白话释义:指传递书信。

朝代:宋

作者:黄庭坚

出处:《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翻译: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三、蒋干盗书

白话释义: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出处:《三国演义》: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

四、黄耳寄书

白话释义:指传递家信

朝代:晋

作者:唐房玄龄

出处:《晋书·陆机传》至黄耳寄书

翻译: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

五、鱼封雁帖

白话释义:指书信。

朝代:古代

作者:苏州人士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

翻译:湘江水枯竭,燕山断了,用鱼尾封住雁脚上的书信

2. 关于写信的四字成语

苞苴竿牍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

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断羽绝鳞 断绝书信。

羽鳞,犹鱼雁。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套书》:“因科举离乡半春,从别后断羽绝鳞。

今日天教遇你们,趁良使附归音信。” 堆案盈几 堆:堆积。

案:案头。公文、书信、图书等堆积满案头。

原指等待处理的文凭大量积压。后也指书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 蜂媒蝶使 花间飞舞的蜂蝶。

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处: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疏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付诸洪乔 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

比喻书信遗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

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鸿断鱼沉 书信断绝,音讯全无。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出处:元·高明《琵琶记·伯喈行路》:“叹路途千里,日日思亲。

青梅如豆,难寄陇头音信。” 目断鳞鸿 鳞鸿:鱼和雁,比喻书信。

形容望眼欲穿,盼望书信到来。 书不尽言 书:书信。

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

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停云落月 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出处: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言不尽意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

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雁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出处: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莺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鱼来传恨词。” 雁素鱼笺 指书信。

出处:明·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 音问两绝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

亦作“音问杳然”。 鱼肠尺素 指书信。

出处: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肠雁足 泛指书信。

出处: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鱼沉鸿断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又恐鱼沉鸿断,阻隔云山,衔悲饮泪有万千。” 鱼沉雁静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 鱼沉雁渺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谡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鱼沉雁杳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唐·戴叔伦《相思曲》:“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鱼传尺素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指传递书信。 出处: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封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伤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封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出处: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出处: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出处:《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

3. 带有信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半信半疑 半:二分之一;信:相信;疑:怀疑。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陇头音信 指寄往或来自远方的书信

渺无音信 指毫无消息

背信弃义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不言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笃信好学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风信年华 指女子二十四岁时。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4. 跟信有关的成语

半信半疑、

信誓旦旦、

难以置信、

信口开河、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善男信女

通风报信、

信口雌黄、

言必信,行必果、

背信弃义、

信以为真

言而不信、

深信不疑、

将信将疑、

尽信书不如无书、

笃信好学、

言信行果、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贞信之行、

意忌信谗、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讷直守信、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5. 带有信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半信半疑 半信不信 半疑半信 抱柱之信 背信弃义 背义负信 不言而信 笃信好学 风信年华 寡信轻诺 果刑信赏 果于自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花信年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将信将疑 讲信修睦 尽信书不如无书 陇头音信 履信思顺 鸾音鹤信 美言不信 渺无音信 民保于信 难以置信 偏听偏信 偏信则暗 破除迷信 弃义倍信 轻诺寡信 轻言寡信 诎寸信尺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去食存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善男信女 赏罚信明 赏信罚必 赏信罚明 深信不疑 贪而无信 通风报信 通风讨信 威信扫地 尾生之信 谓予不信 无征不信 孝悌忠信 信笔涂鸦 信步而行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而有证 信及豚鱼 信口雌黄 信口胡言 信口开呵 信口开喝 信口开合 信口开河 信马由缰 信赏必罚 信誓旦旦 信手拈来 信守不渝 信言不美 信以为真 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不信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信行果 言行信果 昂首信眉 杳无信息 杳无音信 疑信参半 音信杳无 鱼书雁信 云期雨信 自信不疑。

有关书与字的四字成语

咫几笔画如下:

笔画9笔 。

一、意思

中国古代长度单位(周代指八寸,合现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形声。从尺,只声。本义: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同本义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说文》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吾不能行也咫。

——《国语·晋语》是知无咫。——《国语·楚语》。注:“言少也。”又如:咫尺之书(书信)。

比喻距离很近晋视道如咫。——《周书·太子》。注:“喻近。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吕氏春秋》又如:咫步(短距离);咫见(短浅的见识);咫书(咫尺之书);咫尺千里(谓虽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千里。形容行路之难;也形容相见之难);咫只天颜(咫尺颜。咫尺威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

二、组词

1、咫尺。比喻相距很近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咫尺之遥。

2、咫书。指咫尺之书。

3、咫步。意思是短距离。

4、咫尺颜。犹言咫尺天颜是指天子之颜。

咫尺什么意思

1. 带“书”字的四字成语

白面书郎 白面书生 伴食中书 闭户读书 闭门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不刊之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读书百遍, … 读书得间 读书君子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 咄咄书空 燔书阬儒 燔书坑儒 飞书走檄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奋笔疾书 奋笔直书 衡石程书 衡石量书 洪乔捎书 狐鸣鱼书 黄耳传书 黄麻紫书 寄雁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尽信书不如 … 据鞍读书 立地书厨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目不识书 目不知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牛角书生 飘零书剑 曝书见竹 骑牛读汉书 弃书捐剑 琴棋书画 磬笔难书 磬竹难书 罄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胜读十年书 诗书发冢 十年读书 识礼知书 识字知书 史不绝书 世代书香 手不释书 书不尽言 书不尽意 书不释手 书读五车 书画卯酉 书空咄咄 书囊无底 书缺有间 书生之见 书声琅琅 书声朗朗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 … 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书香人家 书香世家 四书五经 摊书傲百城 摊书拥百城 通书达礼 徒读父书 文弱书生 无巧不成书 乡书难寄 悬石程书 学书不成, … 学书学剑 燕颔书生 仰屋著书 仰屋着书 一介书生 以书为御 殷浩书空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拥书百城 拥书南面 有脚书厨 有脚书橱 鱼笺雁书 鱼书雁帛 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 凿楹纳书 凿柱取书 折节读书 枕经籍书 知书达礼 咫尺之书 著书立说 着书立说 左书右息 左图右书 坐拥书城。

2. 关于书.的四字成语.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书空咄咄: 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囊无底: 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史不绝书: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殷浩书空: 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郢书燕说: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拥书南面: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同“拥书百城”。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信: 泛指书信。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摊书傲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摊书拥百城: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胜读十年书: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书声朗朗: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香铜臭: 书香:读书的家风;铜臭:铜钱上的臭味。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

骑牛读汉书: 形容刻苦攻读。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曝书见竹: 指睹物思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3. 与书有关的四字成语

“与书有关”的四字成语有:博览群书、读书得间、书声琅琅、罄竹难书、奋笔疾书、书香世家、焚书坑儒、书香门第、琴棋书画、世代书香、压脚图书、学书学剑、刺股读书、雁足留书、白面书生、蒲牒写书、徒读父书、仰屋著书、走笔疾书、雁足传书、知书达礼、虫书鸟篆、黄耳寄书、等。

扩展资料

成语解释

1、读书得间: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2、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3、奋笔疾书: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第二十七回:世贞昼夜伏案,奋笔疾书,日书一回,不得片刻喘息。

4、一介书生: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4. 有关书的四字词语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解释〗相公:旧指读书人。

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

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

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

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 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解释〗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解释〗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解释〗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解释〗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解释〗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解释〗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解释〗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解释〗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解释〗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解释〗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解释〗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解释〗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解释〗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解释〗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解释〗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解释〗学文练武。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解释〗乡书:家书。

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解释〗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解释〗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

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 〖解释〗指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解释〗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解释〗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画卯酉 〖解释〗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读五车〖解释〗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不释手 〖解释〗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

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不尽意 〖解释〗犹书不尽言。

手不释书 〖解释〗犹手不释卷。 识字知书 〖解释〗谓有文化知识。

十年读书 〖解释〗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识礼知书 〖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世代书香 〖解释〗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史不绝书 〖解释〗史书上不断有记载。

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磬笔难书 〖解释〗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

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琴棋书画〖解释〗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

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曝书见竹 〖解释〗谓睹物思人。

飘零书剑 〖解释〗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目不知书 见“目不识书”。

目不识书 〖解释〗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寄雁传书 〖解释〗谓传递书信。

黄麻紫书 见“黄麻紫泥”。 狐鸣鱼书 〖解释〗《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衡石量书 〖解释〗《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

5. 表示学习认真的四字成语

精益求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学强记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释卷 书声琅琅 程门立雪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耳闻则诵 古为今用 囫囵吞枣 开卷有益 名落孙山 取长补短 取精用弘 然荻读书 融会贯通 入主出奴 三余读书 生吞活剥 书声琅琅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万世师表 文行出处 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勤能补拙, 将勤补拙,笃学不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 笃学好古, 顿学累功,闭户读书, 刺股读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 据鞍读书,折节读书,囊萤照书, 废寝忘食 顿学累功 闭户读书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刺股读书 不学无术、不学无识、饱学之士、长材茂学、才疏学浅 才学兼优、村学究语、虫鱼之学、斗酒学士 笃实好学 道山学海、笃学不倦、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信好学 顿学累功、钝学累功、道学先生、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高才大学、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邯郸学步 鸿儒硕学、宏儒硕学、好学不倦、记问之学、钜学鸿生 教学相长、家学渊源、绩学之士、困而学之、口耳之学 困而不学、款学寡闻、临池学书、力学不倦、力学笃行 敏而好学、末学肤受、贫不学俭、品学兼优、诠才末学 青藜学士、青钱学士、曲学阿世、勤学好问、曲学诐行 勤学苦练、上当学乖、市民文学、宿学旧儒、硕学通儒 通才硕学、通儒硕学、调嘴学舌、文江学海、枉辔学步 文人学士、晚生后学、文宗学府、学步邯郸、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学富才高、学非所用、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学海无涯、学究天人、学老于年、效颦学步 学浅才疏、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学如穿井、学如登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疏才浅、学书学剑、学识渊博 学无常师、学无止境、下学上达、新学小生、学以致用 用非所学、一家之学、鹦鹉学舌、鹦鹉学语、以学愈愚 幼学壮行、牙牙学语、真才实学

含“咫尺”二字的成语有哪些?

咫尺是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也指微小,仿佛对方就在眼前。

词汇:咫尺

拼音:zhǐ chǐ

释义: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也指微小,仿佛对方就在眼前。

出处:徐干《答刘公干》诗:“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造句:

1、这个你日夜想念的人近在咫尺。

2、真正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近在咫尺。

3、这两栋大楼一墙之隔,对于他们而言,却有如咫尺天涯,难以相见。

4、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则咫尺天涯。

5、我们曾经在一起,如今却咫尺天涯。

6、这可是近在咫尺的事,一天也不能再拖了。

7、这一对情侣有缘无分,咫尺天涯,难以相聚。

8、远去的步伐清晰可见,咫尺的幸福却好似天涯。

9、哦!高速公路,咫尺天涯,轻松抵达任何地方。

10、他家离汽车站近在咫尺,上下班方便极了。

咫尺天涯[zhǐ chǐ tiān yá]: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在天边一样(咫:古代长度单位;八寸;天涯:天边)。

出处:唐·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

咫尺万里[zhǐ chǐ wàn lǐ]:形容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了寥廓深远的景象和意境。也作“咫尺千里”。

出处:?《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附萧昭胄》:“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天涯咫尺[tiān yá zhǐ chǐ]: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唐·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

咫尺之书 [zhǐ chǐ zhī shū?]:?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咫尺威颜[zhǐ chǐ wēi yán?]: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

出处:?宋·王安石《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联翩人贺知君意,咫尺威颜不隔霄。”?

咫尺天颜[zhǐ chǐ tiān yán?]:?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

出处:语本《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原谓天鉴察不远,威严如常在面前。”?

咫尺千里[zhǐ chǐ qiān lǐ]: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处:唐·鱼***《隔汉江寄子安》:“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咫尺之功[zhǐ chǐ zhī gōng]: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出处: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明,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近在咫尺jìn zài zhǐ chǐ: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很近的距离。指近在眼前;很近。

出处:?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参考资料

成语词典.汉语频道[引用时间20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