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毒也前一句_何其什么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8 0
  1. 以下文言文介词的意思?例句!20分哦!
  2. 也字开头的成语
  3. 红楼梦第11回
  4. 第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5. 四字成语以也开头的成语
  6. 历史上有妲己吗
  7. 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带有也字的四字词语成语有哪些

<老子>注译__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吹者不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何其毒也前一句_何其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衣。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说明

本章在通行本中是24章;帛书之中如果按习惯性分章却是22章。从本章的内容来看,在读上一章之后,所应该考虑的是:纠正、解决不符合“德”的问题。故此,在明确了“德”是统治者的“紧箍咒”之后,应该注意、注重的必定是:自吹自擂、自我吹嘘、自我标榜、自我夸耀,好大喜功、目空一切。于是乎,他就不得不形成: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的陋习和弊病。同时,“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等这样统治者的行为,正是导致民众“忍侮含辱”而备受“枉”“曲”,“永远”不得昭雪的唯一原因。小小民众,有什么了不起,成千上万的民众“忍侮含辱”而备受“枉”“曲”,那是活该!这不正是历史上的统治者、天子、皇帝、王侯、官僚(甚至还有地主恶霸)、政客、霸主、军阀、党棍的想法吗?正是因为这样,老子才苦口婆心,并且直接引入古公亶父的“德”论的“原文”,作为下一章的内容。所以,不能进入老子“规定”的情景,不仅是读不懂《老子》,当然更不知道文章的“程序”、“层次”以及老子的逻辑安排。因此,把原来通行本的24章按帛书订正为是。

另外,原来通行本的“企者不立”的“企”字,在甲骨文中是“望”的意思,是举踵而望的意思。然而这与老子思想不合拍,故此,当从帛书订正为“炊”。但是“炊”与“吹”又不同,按现代字义应该订正为“吹”。帛书甲、乙本均为“炊者不立”。但甲骨文内没有“炊”,只有“吹”字,显然这是在汉初之时的笔误,应该订正过来。

“吹”字的本义是:合拢嘴用力吐气;或者是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或者是吹拍、吹捧、阿谀奉承、拍马屁的别有用心之徒。然而本章是《老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统治者和所有官员的言论。因此前后两者都不应该为是,只能着重是中间的“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诚然后者也是官员们所应该杜绝的现象,否则,他们就成了吹吹拍拍、吹捧、阿谀奉承、拍马屁的别有用心之徒。

再者,本章说明的主题就是“吹者不立”。吹者不立,不仅应该是统治者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也必定是用人去执行公务而为民众服务的准则!所以,老子苦口婆心地用了“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这些“余食赘衣”的行为来深入地反复教导。因此,本章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它的教育对象就不限于统治者一人,而涉及到整个为民众服务的“公务员”(为国家办事的所有人员,执行公务的人);显然,与民众无关:生活、生存在最下层的民众们,有什么资格值得“自吹”?有什么原因不能作为民众的一员而存在?

“余食赘行”当订正为“余食赘衣”。原因是,甲骨文的“衣”和“行”的写法极其相似,《老子》的文本经过长期(公元前776年—公元前180年左右,近600年)流传,反复抄转。并且是由甲骨文抄转为竹简上面的“大篆”;再由“大篆”文字抄写在“竹简”或“秦牍”上面的“小篆”文字(这其中可能还有多次抄写);又经“小篆”而抄写成为汉初的这两个帛书上面的本子,实在是不容易啊,这样的细小错误是在所难免。“余食赘行”之所以不能为是,道理很简单:这是“冷嘲热讽”的语言、这是玩世不恭的话语。在人类社会之中“赘行”指什么,指的是有“残疾”的人。有“残疾”的人是庄周笔下所嘲笑的对象,这正好暴露了他玩世不恭的人品。然而,老子所面对的是统治者和千千万万的民众。“残疾人”正是千千万万的民众之中的一部分,谁会有什么理由去嘲笑“残疾人”?“残疾人”自身就已经受到了“先天自然”的伤害,你还有什么资格再去伤害他们?你应该具有的“爱心”上哪里去了?这本来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极其普通的常识性的问题:事实上,民众都十分自觉地献出“爱心”,给予“残疾人”以照料、爱护、资助和帮助。因此,“余食赘行”当正为“余食赘衣”。另外,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余食”的意思是什么?本章正是揭露“余食”者令人作呕的行为。

字词句注释

吹者不立:吹,这里只指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进一步当然也指忽悠、欺骗民众的语言;立,本义是站、是规矩,使物体的上端向上,建立、制定,立志、立法;这里老子着重的是统治者的立身,要统治者规规矩矩按“保证、保障民得”的既定目标为民众办实事;吹者不立,自我吹嘘、言不符实的统治者,他就不能立身,当不好民众的家,他不是暴君,就必定是庸君,或者是昏君。因为,他“立”不起来,他“立”在那里只会危害民众!显然,那些为民众服务而执行公务的人员,也同样有一个“立”身的问题:他能够不吹嘘、吹牛、说大话、说***话之类言不符实地忽悠、欺骗民众吗?他能够不对上吹吹拍拍、吹捧、阿谀奉承、拍马屁而自甘堕落而成为别有用心之徒吗?于是,对于“吹者不立”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效果,就必然还有“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统治者的正当、模范的行为,也就是后人常说的“一言九鼎”!

自见者不明:自见,自我表现,不深入、不调查、甚至不听别人的意见;明,清楚明白,是非曲直的清楚明白(显然是伏笔,蕴含着下一章的“是非曲直”);自见者不明,统治者的自我表现,他就会导致混淆是非曲直的认识而危害民众。

自是者不彰: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显、显著、显扬、彰明较著;自是者不彰,统治者的自以为是,他就不能够彰善瘅恶、彰往察来而不明是非曲直,稀里糊涂地荼毒民众。显而易见,此句是前一句的细化和深入。

自伐者无功:自伐,自我夸赞炫耀,是典型的“吹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功,功劳、成效和表现成效的事情,这里的“功”字显然指为民众办实事;自伐者无功,统治者的自我夸赞炫耀,乃是不能为民众办实事的。这是“吹者”的另一个方面。

自矜者不长:自矜,自尊、自大、自夸;长,长久、长远,对某事做得特别好;自矜者不长,自尊自大的统治者,他不仅在“保证、保障民得”的执行之上做不好,而且他的统治也是不能长久的。显而易见,此句是“吹者”又一个方面,也是不为民众办实事的。

其在道也:其,它们这些,指以上的内容(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在,存在、表示范围;道,道理,“保证、保障民得”的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其在道也,以上“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的这些,用“保证、保障民得”的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标准来衡量的话。

曰:说。

余食赘衣:余,剩下、“零头”、某些“本职工作”或某些正常情况以外的“事”;显然,对“余食”二字,老子着重的是后者;食,吃饭、人吃的东西;余食,在正常的情况下,“食”只是填饱人们的肚皮的正经事,这是常识性的普通知识;但是,那些花天酒地、挥霍无度、脑满肠肥的贪得无厌者,他们的兴高***烈之余,也酗酒无度,饱撑至呕而吐;这呕吐出来的“食物”,难道谁不恶之?这就是“余食”的真正含义;赘,多于的、无用的;衣,人们的衣服、或饱撑至呕而吐;这呕吐出来的“食物”,难道谁不恶之,还可作动词,如上层人员的衣轻乘肥,中、下层官吏的衣绣昼行,和统治者、官员们的衣租食税;另外,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赘衣”还是“自我包装”、“伪装”、“弄虚作***”,从而忽悠、欺骗民众的意思;显然,按照这四个字的字义来看,“余食赘衣”就已经离开民众的需求是很远、很远的事情了;并且大家不难知道:正是“余食赘衣”才掩盖了统治者和所有官员们的“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从而变成了“吹者”之徒。那么,显然,这是不能保持“原来的位置”的。

物或恶之:对于酗酒而吐的“食物”,对于那些衣轻乘肥、衣绣昼行的横行霸道的行为,或者“自我包装”、“伪装”、“弄虚作***”,即便是猫、狗(老子文中的“物”,多指有生命的物体),也会厌恶、害怕而退避三舍,何况民众们来“认识”这些事情?

故有欲者弗居:故,所以;有欲者,有正当欲望,指按道理为民众办事、追求积极上进的人们(所有的官员);弗居,不能这样;故有欲者弗居,只要是真正按照“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办事的人,是应该没有上述的行为的,也绝对不会这样去做。

译文

吹嘘、吹牛、说大话、言而无信之类言不符实人的行为,是不能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因为他们有下面四种表现:

统治者的自我表现,他就会导致混淆是非曲直的认识而危害民众的后果;统治者的自以为是引发不明是非曲直,稀里糊涂地荼毒民众饱经灾难的唯一原因;统治者的自我夸赞炫耀,乃是不能为民众办实事的祸害根源;统治者的自我尊贵,他不仅在“保证、保障民得”的执行之上做不好,而且他的统治也是不能长久的,必定遭到历史的鄙弃和民众的淘汰!

这四种行为就会像饱撑至呕而吐出来的“多余的食物”,和“自我包装”、“弄虚作***”、“伪装”之后的“赘衣”,即便是猫、狗也会厌恶、害怕而退避三舍。

所以:有正当欲望、按道理为民众办事、追求积极上进的人们,也就是真正按照“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办事的人,是应该没有上述那些“余食赘衣”行为的,也绝对不会这样去做!

读后

本章的主题是“吹者不立”,围绕“吹者”的表现而展开,进入到令人作呕的“虚***”行为,教导为民众服务的人们:千万不能以他们为是!那是“立”不起来的。字字珠玑,落地有声。

“余食赘衣”是一个很好的“形容词”:“余”和“赘”两个字都是“多余”的意思;“食”和“衣”又是民众必须“得到”的生存、生活“条件”。可是那些“人们”在民众还不能解决“温饱”(衣、食)的情况下,极尽“浪费”、“伪装”之能事从而忽悠、欺骗民众,用心何其毒也!

显而易见,观点鲜明,论据、推论清楚明白,结论实实在在。这就是老子文章的风范!

历史性的错误

这个错误在战国中期就已经产生了,把“余食赘衣”抄转为“余食赘行”,加之庄周(他在《骈拇》中说:“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认识的忽悠、泛滥,玩世不恭地对待《老子》(按自己的需要,任意解读《老子》)。

余食,人们已经习惯了认为“剩下的饭菜”就是老子所说的“余食”。可是人们认真想过没有?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常识性的问题。在中国,不要说几千年前西周的当时,就说现在我们的民众,哪家哪户不吃“剩下的饭菜”?诚然,不吃剩饭剩菜的人是有,但是能够有几个?他们还是民众吗?何况吃“剩下的饭菜”的人,往往是我们过日子的“当家人”或者是父母亲甚至是爷爷奶奶们!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不敢于丢弃“剩下的饭菜”?

亟待展开研究探讨的问题

“有欲者”,有什么不好?一个为民众服务的公务员,如果他没有为民众办实事的基本“欲望”,那么他还能够成其为公务员吗?

为民众而服务的公务员,都应该有一个“立”的问题。如何立得起来?如何立得像个样子?在民众面前,你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民众,落后、无知、愚笨、没有修养、没有素质等等是谁的错误?他们应该怎样接受教育?怎样得到“加强”?怎样去掉“落后、无知、愚笨、没有修养、没有素质等等”的“坏毛病”?

“国之有咎,在予一人”的古训,还有用吗?

附录

把王弼本和帛书乙本“附录”在下面,以供大家参考。

王弼本的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帛书乙本: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亚之故有欲者弗居

备注:帛书甲、乙本都没有“跨者不行”这四个字。“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人的行为”,不仅仅是现代的产物,古代早已有之。这应该是执政者之大忌,但恰恰不然,几乎统治者们都非常喜欢、赞赏、重用,具有“吹嘘、吹牛、说大话之类言不符实的行为的人”,形成了好像离开了这样一些人就办不成事情了的现状。于是乎,吹吹拍拍、吹捧、阿谀奉承、拍马屁的别有用心之徒的恶习,不仅得不到扼制,且还有***们不断效仿,这也是司空见惯之事情!

以下文言文介词的意思?例句!20分哦!

庄子·杂篇·列御寇

作者:庄子《庄子·列御寇》翻译

题解

“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报。

全文大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虚而敖游者也”,通过伯昏瞀人与列御寇的对话,告戒人们不要显迹于外。人们之所以不能忘我,是因为他们始终不能忘外,“无能者无所求”,无所求的人才能虚己而遨游。第二部分至“而不知大宁”,通过对贪天之功以为己有的人的批评,对照朱泙漫学习屠龙技成而无所用,教导人们要顺应天成,不要追求人为,要像水流一样“无形”,而且让精神归于“无始”。第三部分至“唯***能之”,嘲讽了势利的曹商,批评了矫饰学伪的孔子,指出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惩罚的,还是他自身的烦乱不安和行动过失,而能够摆脱精神桎梏的只有***,即形同槁木、超脱于世俗之外的人。第四部分至“达小命者遭”,先借孔子之口大谈人心叵测,择人困难,再用正考父做官为例,引出处世原则的讨论,这就是态度谦下,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傲人,而事事通达随顺自然。余下为第五部分,进一部阐述处世之道。连续写了庄子的三则小故事,旨意全在于说明一无所求的处世原则;最后又深刻指出,不要自恃明智而为外物所驱使,追求身外的功利实是可悲,应该有所感才有所应。

原文

列御寇之齐(1),中道而反(2),遇伯昏瞀人(3)。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4)?”曰:“吾惊焉。”曰:“恶乎惊(5)?”曰:“吾尝食于十浆(6),而五浆先馈(7)。”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8),形谍成光(9),以外镇人心(10),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11)。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12),无多余之赢(13),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14),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15),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女处己(16),人将保女矣(17)!”

无几何而往(18),则户外之屦满矣(19)。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20),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21),列子提屦,跣而走(22),暨乎门(23),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24)?”曰:“已矣(25),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26)!必且有感摇而本才(27),又无谓也(28)。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29),彼所小言(30),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3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32),泛若不系之舟(33),虚而敖游者也(34)。”

译文

列御寇到齐国去,半路上又折了回来,遇上伯昏瞀人。伯昏瞀人问道:“什么事情使你又折了回来?”列御寇说:“我感到惊惶不安。”伯昏瞀人又问:“什么原因使你惊惶不安?”列御寇说:“我曾在十家卖饮料的店子里饮用,却有五家事先就给我送来。”伯昏瞀人说:“像这样的事,你怎么会惊惶不安呢?”列御寇说:“内心至诚却又未能从流俗中解脱出来,外部身形就会有所宣泄而呈现出神***;用外在的东西镇服人心,对自己的尊重胜过尊重年老的人,必然会招致祸患。那卖饮料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卖掉饮用的羹汤,没有多少赢利,他们获利是很微薄的,他们预先送来饮料时的内心打算也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还如此地对待我,何况那大国的国君呢?国君亲身操劳于国家而才智耗尽于政事,他们定会把重任托付给我并检验我的功绩。我正因为这个缘故才惊惶不已。”伯昏瞀人说:“你的观察与分析实在是好啊!你安处自身吧,人们一定会归附于你了!”

没有多久伯昏瞀人前去看望列御寇,看见门外摆满了鞋子。伯昏瞀人面朝北方站着,竖着拐杖撑住下巴。站了一会儿,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出去了。接待宾客的人员告诉了列御寇,列御寇提着鞋子,光着脚就跑了出来,赶到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竟不说一句批评指教的话吗?”伯昏瞀人说:“算了算了,我本来就告诉你说人们将会归附于你,果真都在归附你了。当初我曾责备过你让人们归附于你,而你却始终不能做到让人们不归附于你。你何必用显迹于外的做法让人感动而预先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呢!必定是内心有所感动方才会动摇你的本性哩,而你又无可奈何。跟你交游的人又没有谁能提醒告诫你,他们的细巧迷惑的言辞,全是毒害人的;没有谁觉醒没有谁省悟,怎么能彼此相互审视详察!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

原文

郑人缓也***裘氏之地(1),祗三年而缓为儒(2),河润九里(3),泽及三族(4),使其弟墨(5)。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6),十年而缓***。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7)。阖胡尝视其良(8),既为秋柏之实矣?”夫造物者之报人也(9),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10)。彼故使彼。夫人以己为有以异于人以贱其亲(11),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12)。故曰今之世皆缓也。自是(13),有德者以不知也(14),而况有道者乎!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5)。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16);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17)。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18);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19)。古之人(20),天而不人。”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21),单千金之家(22),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圣人以必不必(23),故无兵(24);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25),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小夫之知(26),不离苞苴竿牍(27),敝精神乎蹇浅(28),而欲兼济道物(29),太一形虚(30)。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31),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32)。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33)。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34),而不知大宁(35)。

译文

郑国有个名叫缓的人在裘氏地方吟咏诵读,只用了三年就成了儒生,像河水滋润沿岸的土地一样润泽着广远的地方,他的恩惠还施及三族,并且使他的弟弟成为墨家的学人。儒家、墨家不能相容而相互争辩,缓的父亲则站在墨家一边。过了十年缓愤而***,他的父亲梦见他说:“让你的儿子成为墨家,还是我的功劳。怎么不看看我的坟墓,我已变成秋天的柏树而结出了果实!”造物者所给予人们的,不会赋予人的才智和能力而是赋予人们的自然本性。缓的弟弟具备了墨家的禀赋因而能使他成为墨家学人。缓总认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这样轻侮他的父亲,就跟齐人自以为挖井有功而与饮水的人抓扯扭打一样,看来如今社会上的人差不多都是像缓这样贪天之功以为己有的人。自以为生活中总是这样,有德行的人却并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更何况是有道的人啊!古时候人们称这种贪天之功的做法是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刑戮。

圣哲的人安于自然,却不适应人为的摆布;普通人习惯于人为的摆布,却不安于自然。

庄子说:“了解道容易,不去谈论却很困难。了解了道却不妄加谈论,这是通往自然的境界;了解了道却信口谈论,这是走向人为的尘世。古时候的人,体察自然而不追求人为。”

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耗尽了千金的家产,三年后学成技术却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施展这样的技巧。

圣哲的人对于必然的事物不与人持拗固执,所以总是没有争论;普通人却把非必然的东西看作必然,因而总是争论不休。曲从于纷争,总是因为一举一动都有所追求,纷争,依仗于它到头来只会自取灭亡。

世俗人的聪明作法,离不开赠与酬答,在浅薄的事情上耗费精神,一心想着兼济天下疏导万物,满以为这就可以达到混沌初开、物我相融的境界。像这样的人,早已被浩瀚的宇宙所迷惑,身形劳苦拘累却并不了解混沌初始的真谛。那些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让精神回归到鸿蒙初开的原始状态,甘愿休眠在没有任何有形事物的世界。像水流一样随顺无形,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清虚空寂的境域。可悲啊!世俗人把心思用在毫毛琐事上,却一点也不懂得宁静、自然和无为。

原文

宋人有曹商者(1),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2),益车百乘(3)。反于宋(4),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5),困窘织屦(6),槁项黄馘者(7),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8),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9),舐痔者得车五乘(10),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鲁哀公问乎颜阖曰(11):“吾以仲尼为贞干(12),国其有瘳乎(13)?”曰:“殆哉圾乎(14)!仲尼方且饰羽而画(15),从事华辞,以支为旨(16),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17);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18)!彼宜女与(19)?予颐与(20)?误而可矣(21)。今使民离实学伪,非所以视民也,为后世虑,不若休之(22)。难治也。”

施于人而不忘(23),非天布也(24)。商贾不齿(25),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为外刑者,金与木也(26);为内刑者,动与过也(27)。宵人之离外刑者(28),金木讯之(29);离内刑者,阴阳食之(30)。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能之。

译文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鲁哀公向颜阖问道:“我想把仲尼任命为大臣,国家有希望了吧?”颜阖说:“危险了,实在是危险啊!仲尼正一心想着粉饰装扮,追求和讲习虚伪的言辞,把枝节看作是要旨,扭曲心性以夸示于民众却不知道全无一点诚信;让这样的做法承受于内心,并主宰着精神,怎么能够管理好人民!仲尼果真适合于你吗,还是他真的能够养育人民呢?你的考虑错误无疑了。现今让人民背离真情学习伪诈,这不是用来导引民众的办法,为后世子孙着想,不如早早放弃上述打算。孔丘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

施与别人恩惠却总忘不了让人回报,远不是自然对普天之下广泛而无私的赐予。施恩图报的行为商人都瞧不起,即使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交往,内心也是瞧不起的。

施加皮肉之刑的,不外乎是金属或木质的刑具;给内心世界带来惩罚的,则是自身的烦乱和行动的过失。小人受到皮肉之刑,是用刑具加以拷问;小人内心受到惩罚,则是阴气阳气郁积所造成的侵害。能够免于内外刑辱的,只有***才可做到。

原文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1),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故有貌愿而益(3),有长若不肖(4),有顺懁而达(5),有坚而缦(6),有缓而钎(7)。故其就义若渴者(8),其去义若热。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9),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10),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11),不肖人得矣。”

正考父一命而伛(12),再命而偻(13),三命而俯(14),循墙而走(15),孰敢不轨!如而夫者(16),一命而吕钜(17),再命而于车上儛(18),三命而名诸父(19),孰协唐许(20)!

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21),及其有睫也而内视(22),内视而败矣。凶德有五(23),中德为首(24),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25)。

穷有八极(26),达有三必(27),形有六府(28)。美、髯、长、大、壮、丽、勇、敢(29),八者俱过人也,因以是穷。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30),三者俱通达。知慧外通(31),勇动多怨,仁义多责。达生之情者傀(32),达于知者肖(33),达大命者随(34),达小命者遭(35)。

译文

孔子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所以人们趋赴仁义犹如口干舌燥思饮泉水,而他们抛弃仁义也像是逃离炽热避开烈焰。因此君子总是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上述九种表现一一得到证验,不好的人也就自然挑捡出来。”

正考父首次被任命为士便逢人躬着背,再次任命为大夫便深深地弯着腰,第三次任命为卿更谦恭地俯下身子,总是让开大道顺着墙根快步急走,态度如此谦下谁还敢干出不轨之事!如果是凡夫俗子,首次任命为士就会傲慢矜持,再次任命为大夫就会在车上手舞足蹈,第三次任命为卿就要人呼叔称伯了,像这样谁还会成为唐尧、许由那样谦让的人呢?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有意培养德行而且有心眼,等到有了心眼就会以意度事主观臆断,而主观臆断必定导致失败。招惹凶祸的官能有心、耳、眼、舌、鼻五种,内心的谋虑则是祸害之首。什么叫做内心谋虑的祸害呢?所谓内心谋虑的祸害,是指自以为是而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

困厄窘迫源于以下八个方面的自恃与矜持,顺利通达基于以下三种情况的必然发展,就像身形必具六个脏腑一样。貌美、须长、高大、魁梧、健壮、艳丽、勇武、果敢,八项长处远远胜过他人,于是依恃傲人必然导致困厄窘迫。因循顺应、俯仰随人、困厄怯弱而又态度谦下,三种情况都能遇事通达。自恃聪明炫耀于外,勇猛躁动必多怨恨,倡导仁义必多责难。通晓生命实情的人心胸开阔,通晓真知的人内心虚空豁达,通晓长寿之道的人随顺自然,通晓寿命短暂之理的人也能随遇而安。

原文

人有见宋王者(1),锡车十乘(2),以其十乘骄樨庄子(3)。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4),其子没于渊(5),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6)!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7),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8)。使骊龙而寤(9),子尚奚微之有哉(10)!’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11);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粉夫(12)!”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13)?衣以文绣(14),食以刍叔(15),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16),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17),以日月为连璧(18),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19)。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20)”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21),其平也不平(22);以不征征(23),其征也不征(24)。明者唯为之使(25),神者征之(26)。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27),其功外也(28),不亦悲乎!

译文

有个拜会过宋王的人,宋王赐给他车马十乘,依仗这些车马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河上有一个家庭贫穷靠编织苇席为生的人家,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对儿子说:‘拿过石块来锤坏这颗宝珠!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深的潭底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这样的宝珠,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的险恶,远不只是深深的潭底;而宋王的凶残,也远不只是黑龙那样。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遇上宋王睡着了。倘若宋王一旦醒过来,你也就必将粉身碎骨了”。

有人向庄子行聘。庄子答复他的使者说:“你见过那准备用作祭祀的牛牲吗?用织有花纹的锦绣披着,给它吃草料和豆子,等到牵着进入太庙杀掉用于祭祀,就是想要做个没人看顾的小牛,难道还可能吗?”

庄子快要死了,***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用偏见去追求均平,这样的均平绝对不是自然的均平;用人为的感应去应验外物,这样的应验绝不是自然的感应。自以为明智的人只会被外物所驱使,精神世界完全超脱于物外的人才会自然地感应。自以为明智的人早就比不上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的人,可是愚昧的人还总是自恃偏见而沉溺于世俗和人事,他们的功利只在于追求身外之物,这不很可悲吗!

也字开头的成语

1、之

(1) 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2>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 今译为:这 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助词

1>表结构 今译为:的 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 例释: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

2、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17、者

(1)特指代词

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用在数词后 今译为:个、样 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

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译为:…的原因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引出判断 不译 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

2>定后标志 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0、焉

(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 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2>形容词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

9、为

(1)介词

1>表对象 今译为:替、给、对 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2>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3>表目的 今译为:为了 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2)助词 语助、提宾 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3)连词 表***设 今译为:如、如果 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

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战国策?楚策四》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做、作 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

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国语》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3>担任、充当 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

4>变为、变作 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6>算作、算是 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

7>叫做、称为 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8>是 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

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

10>参与 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11>认为 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 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 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

2>表***设 今译为:如果、***如 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

3>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

(3)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 乃、才 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

(4)动词 表比况 今译为:像、如同 例释: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它)、他们 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表其中的 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4>表指示 今译为:那、那些 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 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 今译为:可要、当 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 今译为:岂、难道 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4>表未来 今译为:将、将要 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3)连词

1>表***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

2>表选择 今译为:或者、还是 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3>表让步 今译为:尚且 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

(4)助词

1〉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 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 今译为:有多么,非常 例释:①羊肉其鲜乎。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天下春秋》

4、乃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 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 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 今译为:就 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 今译为:才 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 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

(3)连词

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助词 无义 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

12、以

(1)介词

1>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 例释: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廉蔺列传》

2>表处所 今译为:从、在、于 例释: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表时间 今译为:在…时候 例释: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报任安书》

4>表处置 今译为:把、拿、用 例释: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②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表手段 今译为:凭、凭着 例释:亚夫以中尉为太尉。《绛侯周勃世家》

6>表依据 今译为:按照、根据 例释: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目的 今译为:来、用来 例释: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表结果 今译为:因而、以致 例释: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修饰 今译为:地 例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5>表***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3)助词

1>表时间、方位 相当"之" 例释: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后汉书》

2>句中句末语气不译 例释:①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②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3>通"已"今译为:停止、已经、 例释:①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后汉书》今译为:太 、甚 ③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认为 例释: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使用 例释: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汉书》

3>率领、带 例释: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

4>连及 例释: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

5>有 例释:农民以鬻子者。《管子》

(5)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原因 例释: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8、所

(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今译为:所…的人 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所…的事 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所+介+动,表处所、工具、方法、原因、对象。 今译为:…的地方 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的原因 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来…的 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 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2)名词 处所、位置 今译为:地方 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

(3)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 例释:①从***女十人所。《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

15、与

(1)介词

1>表介进对象 今译为:跟、和、同、替、为 例释:①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

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 例释: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

3>表比较 今译为:跟…相比 例释: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4>表处所 今译为:于、在 例释: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2)连词

1>连接名词结构表并列 今译为:和、同 例释: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

2>表选择 今译为:或者、还是 例释:正行***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

(3)助词 通"欤" 今译为:吗、吧、啊 例释: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4)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亲附、跟随 例释: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给予 例释:①与之璧,使行。《左传》 ②与斗卮酒。《鸿门宴》

3>交往 例释: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4>对付 例释:一与一,谁能惧我。《淮阴侯列传》

5>允许、赞许 例释: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6>帮助 例释: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

7>等待 例释: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8>参加、参与 例释:①蹇叔之子与师。《左传》②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咸与维新)

9>称誉 例释: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5)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党羽、同盟者 例释: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

1、 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设 今译为:如果、***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4、于

(1)介词

1 >表处所 今译为:在、从、到 在…方面 例释: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②鱼跃于渊 。《诗经》③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蔺列传》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对于 例释: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3>表比较 今译为:比 例释: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5>表原因 今译为:由于 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2)助词 句末表疑问 相当"乎" 例释: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

13、因

(1)介词

1>表依据 今译为:按照、利用 例释:①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

2>表条件 今译为:趁、趁着 例释: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3>表原因 今译为:因为、由于 例释: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4>表由来 今译为:由、从、通过 例释:①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灭神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蔺列传》

5>表凭借 今译为:依靠、凭借 例释: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后汉书?邓寇》

(2)副词 连接强调 今译为:于是、就 例释: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蔺列传》

(3)动词 作谓语

今译:沿袭、顺着 例释: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批大郤,导大髋 ,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今译: 如同、犹 例释: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4)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机会、机缘 例释: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27、既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已经 例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屈原列传》

2>表范围 今译为:尽、完全 例释: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2) 连词

1>顺承 今译为:既然 例释:既来之,则安之。《季氏伐颛臾》

2>与"且"并用 既…且… 例释:三军既感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完了 例释: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韩愈?进学解》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

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1>怎么、怎么样 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 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红楼梦第11回

导语: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也?字开头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也字开头的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

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也字开头的成语

莫予毒也: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莫余毒也: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也字开头的成语

勿谓言之不预也: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第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楼主好!

简介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心

九月菊花盛开。贾敬寿辰,贾母“不赏脸”未来,凤姐为之解释。

凤姐和宝玉瞧秦氏,秦氏说凤姐“疼我”。宝玉想起在此睡觉梦游太虚幻境事。凤姐劝解秦氏,说了许多衷肠语。贾瑞给凤姐请安。

平儿说三百两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来了;平儿骂贾瑞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账东西。

——浅谈《红楼梦》第十一回

***中像《红楼梦》这种写法的并不多见,不论什么大事情,不要什么典型,像一本流水帐一样一样一一的记录下来,然而并不让人感觉到琐碎贺冗杂。其实像《红楼梦》这样写市井、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很多,有的甚至写的很有人情味儿、很逼真,有的很缠绵,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但是都难以承载《红楼梦》这样庞大而深刻的主题,可以说像《红楼梦》这样内容、主题二者得兼的作品是没有的。本回的一开始写贾母未来参加庆生辰的活动,原因写的非常的详实,就属于这样的小细节,作者把贾母未来的原因交待的一清二楚(任何一个重要的活动——尤其是家庭活动——都离不开贾母,贾母的情节在后文非常得多,此处意在写秦可卿与凤姐,贾母不得不退一步,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妙就妙在笔笔有情趣,虽杂而不乱,反倒平添了更多的真实感,真是比日记还要逼真。我们阅读《红楼梦》时,感觉里面的事情没有丝毫被筛选的感觉,其实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些琐事恰恰是非大手笔不可。

下面看一下具体的情节。

庆生辰的主角不在家,全都成了配角的戏份,这里成了贾珍一干人等的狂欢节,所以虽然是在写为贾敬庆生辰,实际上意在写其他的人,我们就看看其他的人都干些什么、说些什么。贾珍先是交待贾蓉一番话,尤其是要留心观察太爷(贾敬)喜不喜欢,后文中贾蓉回来禀报,果然是太爷很喜欢,于是贾珍就可以狂欢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宁国府虽然有贾敬在,其实贾敬什么也不管,家里的事情什么也不知道,早就让贾珍给打发的快快乐乐了,当然贾珍就可以胡作非为,焦大的辱骂也是自有来头了。且看下文,贾琏一来就问“有什么顽意儿没有?”家人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大意是一听说太爷要回来,就不敢准备什么玩意儿,一听说不来了,立即就准备狂欢,贾蓉一赶回来也是匆匆忙忙去回报,然后急着(连自己的老婆也顾不上,等到凤姐叫住问话时,也是匆忙应付)款待“太爷们并合家爷们吃饭”。

我们再看一下本回中的凤姐,一是嘴巧,大家吃饭时,她一句话就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俏皮、幽默也算是她的一个特点了。再看她对秦可卿的关心程度,刚见到贾蓉,就问起病情来了,见到秦可卿以后,不仅语言贴心,还有“不觉得眼圈儿一红”,也是人情味儿十足了。等到见到了贾瑞,凤姐又是一番模样,又是加以含笑,有时心里暗忖,可谓聪明加上精明了。凤姐为贾母叙说秦可卿病情时,见贾母关心的紧,下一次就换了说法,有意安慰贾母,可谓是细心周到了。从这里看来,这凤姐倒不是叫人厌恨,只是太过精明了一些,算计太过了一些。

至于秦可卿的病情,虽是发展得很快,但是全书也没有说出个究竟来,她自己也悲观的很,以至于很快的整个人就干瘪了。

再看贾瑞,真是被自己的情欲烧坏了脑袋。贾瑞明摆着找死,真是老虎***,你也敢上不成!贾瑞的表现可真是写绝了,贾瑞调情,凤姐演戏,一人赛过一人。(凤姐的诱饵实在是有些不厚道,但是碰到这样的人,也不能够全怪她。)“贾瑞听了,身上木了半边,慢慢的一面走着,一面回过头来看”,“贾瑞犹不时拿眼觑着凤姐儿”,这样传神的描写到处都是,读者自己看了便知。

至于忙里偷闲之笔,本回亦是不少,先是宝玉听见秦可卿叙说病情,“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多情至此!再是凤姐碰见两个婆子找她,从两个婆子的慌张模样和她们的对话众也可以看出凤姐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好的作品总是照顾的面面俱到,这一回中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事情,但是每一个出场的人都有一番精彩的镜头,几句话,一个表情,种种手段,让每一个人都鲜活起来。

十一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心

其实,我认为,这回开始写凤姐了,当然,从开头写,她就不是个什么好鸟,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作为回目出现,第一次时她和自己老公嬉戏(据查,这是《红楼梦》中曹公写的她的几乎只有两次和贾琏过家庭生活中的一次,大中午还倒什么水来着,这很不好,你说,有叔叔婶娘小叔子妹妹们或者侄子们来了,多不好的事情?即使有端着大铜盆出来的平儿和舀水进去的丰儿等看门,追究不是什么好事情!我想说的是,敢和贾琏在大中午做这样的事情,王熙凤就不是什么正派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以后有许多论据,此处不意义列举),第二回作为回目出现,就是和小叔子的这件事,当然,我认为,她是不会看上这个小叔子的,贾瑞不够格!但曹公把她作为回目出现,偶然乎?无意乎?有意乎?

我们这里先说这回的第一件事,就是贾珍尤氏问老太太怎么没有赏脸来,凤姐儿未等王夫人开口,先说道:“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 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 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今日早晨略觉身子倦些.因叫我回大爷,今日断不能来了,说有好吃的要几样, 还要很烂的。”她怎么能抢了婆婆的话?是想证明她和老太太亲近?还是想告诉对方,我关心老太太,要不然怎么半夜起了两次都知道?

然后是听到秦可卿没有来的时候“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其实我们都知道,就是曹公的“半日”,虽然有时间很长的意思,也还好,这是他老人家的口头禅,就是他喜欢这样来说时间,但就这一回,凤姐的“眼圈儿”就红了两次“半天”(还有可可卿分开的时候),就这,她也可以得演艺界的某个终身成就奖了!

这是她的表现,俗话说的好“心者,思虑之官也”,人有人心,虎有虎心,狗有狗心!不怕虎生三只眼,就恐人起两样心!贾瑞这个混帐也是,这会起二心了,有想法了,什么人不能亲近,倒去摸老虎***?你要是武松倒也可以说的过去,但你去问问武松,这个老虎的***摸得吗?这个母老虎的***摸得吗?

我们这位怎么想呢?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哪!“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狼!狼子野心!(这个我在以后会提到)狼有狼心哪!就算贾瑞真的是“癞蛤蟆”;就算贾瑞真的想“想天鹅肉吃”;就算贾瑞真的是“没人伦的”;就算贾瑞真的是“混帐东西”;就算贾瑞真的 起了“这个念头”难道这就是死罪吗?你可以拒绝他呀,可以教训他呀?

为什么?这是一条人命呀!为什么就一定叫人家死在你的手里?居然只是为了让他知道你的“手段”?他死了,又如何能知道你的“手段”?就算贾瑞该死,难道就一定要叫人家“不得好死”吗?

说人毒,有一首什么诗来着?忘了,没有,不说也罢,反正是“何其毒也”!!!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有所帮助

四字成语以也开头的成语

1. 一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一鞍一马比喻一夫一妻。

一班半点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斑半点比喻极小部分。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

连一笔都不马虎。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

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一秉大公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步登天登:上。一步跨上青天。

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一表非凡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表非俗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一笔勾倒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一笔勾断全部取消之意。

同“一笔勾消”。一笔勾绝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一笔勾消全部取消之意。

亦作“一笔勾销”。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一榜尽赐指考生全部被录取。

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笔抹摋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同“一笔抹煞”。

一笔抹倒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一笔抹煞抹煞:勾销。

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不扭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一不拗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秉虔诚指诚心诚意。一表人才表:指外貌。

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一表人材形容容貌英俊。

表,仪表。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表人物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别如雨像雨落下以后不能再返回到云里一样。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

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一本十利本:本钱;利:利润。

本钱小,利润大。也比喻下的力量极小,得益却极大。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一步三摇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

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表堂堂形容仪表堂皇。

一波万波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般无二完全一样,没有不同的地方。一碧无际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本万殊本:根源;万:许多;殊:不同。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其实本源同一。

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

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一鞭先着 晋 刘琨 少负志气,与 祖逖 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着鞭。”

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

亦泛指先行。 一鞭先著后以为争先的典实。

亦泛指先行。一班一辈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彼一此一时那样,一时这样。指局势或情况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一饱眼福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份。形容看到了不易见到的美好事物。

一步一鬼走一步路就好像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步一计指人善于使用计谋,诡计多端。一班一级犹言一官半职。

泛指官职。一钵一瓶钵、瓶:和尚的饮食器具。

指和尚云游时的简单食具。形容家境贫寒 一步一趋步:行走;趋:快走。

别人走一步,他也走一步。形容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一悲一喜既悲伤又高兴。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秉至公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

形容大公无私。一鼻子灰比喻碰壁或受斥责。

一板正经正经:端庄正派。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一臂之力臂:胳膊。

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一膀之力膀:臂膀。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

表示从旁帮一点忙。一瓣之香一瓣:即一炷香。

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一成不变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一差百错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一错百错指在关键问题上错了,其它有关的事情也无一不错。

一差半错指变故,差错。一长半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同“一长二短”。一尘不到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倒原指佛***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2. 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也开头的成语

带“也”的所有成语都在这里了,没有以也开头的成语

成语词目

解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何其毒也 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莫余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莫予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3. 一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一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一言为定、一表人才、一事无成、一心一意、一团和气、一五一十、一路平安、一动不动、一鸣惊人、一年一度、一筹莫展、一叶知秋、一览无余、一笔勾销、一年半载、一意孤行、一点一滴、一技之长、一声不吭、一本正经、一如既往、一模一样、一反常态。

1、一言为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i yan wei ding ,释义: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改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你我一言为定。

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2、一表人才,拼音:yī biǎo rén cái,汉语成语,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风度潇洒。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幺!” 3、一事无成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ī shì wú chéng,释义: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更多的用于贬义的语境。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译文:现在忙忙碌碌,一事都没有成,忽然想到当日所有的女子,一个个仔细比较了,觉得他的行为见识都比我搞。

4、一心一意,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xīn yī yì,形容做事专心一意,一门心思的只做一件事。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二回:“ 陈正公 见他如此至诚,一心一意要把银子借与他。”

5、一五一十,汉语成语。拼音:yī wǔ yī shí。

释义: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清·曹雪芹《红楼梦》:“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小红就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

历史上有妲己吗

1. 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也开头的成语

带“也”的所有成语都在这里了,没有以也开头的成语

成语词目

解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何其毒也 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

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莫余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莫予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之乎者也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成也萧何败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2. 也字开头的成语

没有“也”字开头的成语,含有“也”字的四字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弗敢专也 不敢独自专有.何其毒也 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何其衰也 怎么这么衰颓啊!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莫予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勿谓言之不预也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莫余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成也萧何败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3. 小学生四字成语大全 四字开头成语大全

小学生四字成语大全 四字开头成语大全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 *** 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编辑本段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编辑本段形式结构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编辑本段四字的语法结构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 愚公移山 万象更新;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思,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小学生四字成语大全 四字开头成语大全

4. 以四字开头的成语十个(不能重复的)

以四字开头的成语十个。

1.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其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2. 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3.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4. 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5. 四不拗六: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6. 四大皆空: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是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7.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形容人死去。

8. 四亭八当: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9. 四面受敌:各个方面都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10.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5.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一字开头的成语

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心一意、一帆风顺、一举成名、一诺千金、一目十行、一本万利、一厢情愿、一马当先、一板一眼、一个鼻孔出气、一臂之力、一表人才、一览无余、一不做,二不休、一唱一和、一成不变、一尘不染、一毛不拔、一鸣惊人、一波三折、一目了然、一手遮天、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刀两断、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

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 一笔不苟 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一笔勾断 同“一笔勾” 一笔勾消 亦作“一笔勾销”。

全部取消之意 一笔勾销 见“一笔勾消” 一笔抹摋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杀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煞 一笔全部抹掉。常喻轻率地全部否定 一碧万顷 形容青绿无际 一臂之力 指给予帮助的力量。

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一鞭先著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

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

表,仪表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秉虔诚 谓诚心诚意 一秉至公 见“一秉大公” 一病不起 谓卧病后日见沉重,终至死亡。不起,用作死的婉辞 一波三折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

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后比喻事多波折 一波万波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

常用以讽人突得高位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

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

常含贬意 一草一木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

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差半错 变故,差错 一差二错 指意外的变化或差错 一差二误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一差二悮 同“一差二误” 一差两讹 同“一差二错”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一长二短 ①指意外的变故。②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一长一短 形容琐谈不休 一场春梦 本喻世事无常,转眼成空。

后亦喻幻想破灭 一倡百和 一人首倡,百人附和。极言附和者之多。

倡,亦作“唱”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

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唱百和 见“一倡百和” 一唱三叹 见“一倡三叹” 一唱一和 见“一倡一和” 一朝千里 犹一日千里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

形容时间短促 一朝之忿 一时激发的愤恨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彻万融 犹言一通百通 一尘不到 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染 ①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

②指非常清洁 一尘不缁 犹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

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

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筹莫展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后以“一筹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触即发 ①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动即可爆发。

②泛指极易发生 一触即溃 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床两好 犹言一对璧人,谓夫妇两人情投意合 一槌定音 见“一锤定音” 一锤定音 本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后借喻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一蹴可几 同“一蹴而就”。几,近,及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

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搭两用 一物二用 一搭一档 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箪一瓢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

6. 引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引而不发: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2、引风吹火: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3、引鬼上门: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意思:比喻招来坏人.4、引吭高歌:意思: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5、引虎自卫: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意思: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6、引火烧身:意思: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7、引经据典:出处:《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思: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8、引颈受戮: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意思: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9、引咎自责:出处:《晋书·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意思: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10、引狼入室: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意思: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11、引领而望: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意思: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12、引人入胜: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意思: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13、引人注目:意思: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14、引商刻羽: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15、引以为戒:出处:《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意思: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16、引玉之砖: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意思: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17、引足救经:出处:《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意思: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18、引锥刺股: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意思: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19引绳排根:出处:《汉书·灌夫传》:“及窦婴失势,亦欲倚夫引绳排根生平慕之后弃者.”意思:指勾结起来排斥异己.。

7. 成语大全之M字打头的四字成语

莫辨楮叶 莫:不;辨:分辨。

不能分辨楮叶的真***。比喻模仿逼真或以***乱真。

莫测高深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莫此为甚 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莫敢谁何 没有谁敢怎么样。 莫可究诘 究:追查;诘:追问。

无法追问到底。 莫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莫明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莫逆之交 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莫为已甚 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麦穗两歧 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麦饭豆羹 羹:汤。指粗劣食品。

用来比喻生活水平低下。 麦丘之祝 指直言之谏。

麦穗两岐 ①一麦两穗。旧时以为祥瑞,以兆丰年。

亦用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

麦秀两岐 岐,同“歧”。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

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同“麦秀两歧”。

麦秀两歧 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②唐教坊曲名。 麦秀黍离 哀伤亡国之辞。

还有很多。

也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带有也字的四字词语成语有哪些

问题一:历史上真的有妲己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有妲己。所有人都知道《封神演义》中最恶毒的人就是苏妲己,那么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女人。

苏妲己为冀州候苏护之女,天生美貌、聪颖过人,但在去往朝歌途中,被轩辕坟千年狐狸精摄去魂魄,人已死亡,狐妖借其肉身,用其姓名,制造了一位新的苏候之女,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苏妲己的一生有两个阶段:真正的苏妲己和被狐妖附身并死亡的苏妲己,所以我以苏妲己之名代替狐狸精,其实二者已融为一体。

苏妲己制虿盆、铸炮烙、设酒池肉林、祸乱后宫、残害忠良,真真的恶贯满盈,但很奇怪的事情是,她做了这么多的坏事,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因果报应,各路仙家没有一位来消灭它,只有云中子来送把破剑,还助长了她的气焰。

而那么多的神仙为什么不来灭掉妲己呢?他们不管妲己害人的原因其实只有一种解释:女娲后来和元始通了电话,我在那派了三妖,暗中助你一臂之力,你不要把咱的卧底给搞掉了。

女娲有她的考虑,一定要“去其左右”,纣王的臣子们太衷心保国了,直接打胜算不大,狐狸精能灭掉一个是一个。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女娲娘娘当时派她出来的场景,女娲说:“你三妖可隐去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助武王伐纣一臂之力,“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你们也修成正果。于是可以肯定的是女娲与元始,狐狸精和武王他们都是一伙的,然后再看:

女娲说的很好,事情办好了,你们就从实习生转正,以后就是正式员工啦,她们也当成好话听的,她们作为女娲娘娘从众多想转正的妖精中海选出来的三位,自己都是感觉很荣幸的,所以她们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办好。

她们很清楚老板的目的,那达到目的所用的手段就是“惑乱君心”,而“不可残害众生”的论调,对于三个妖精来讲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她们清楚这种只是需要注意的事不重要,重要是的老板要的结果。

那老板到底觉得这种不可残害众生的调调重要不重要呢,答案是“不重要”。

女娲娘娘在最后几回捉三妖的时候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么苏妲己在宫中长期虐杀死了那么多的人,女娲竟然完全视而不见,从未干涉过,从未有过“好生之德”,这才让妲己确认和放心,并为所欲为,因为她认为害人其实得到了女娲的默许。

那么这三个妖精为自己的老板达到目的了吗?攻陷朝歌时,九头雉鸡精见杨戬仗剑赶来,举手中剑骂道:“我们姊妹,断送了成汤天下,与你们做功名;你反来辱我等,何无天理也?”

不说她和妲己害了多少人,就事论事,大背景,她们帮助周武,断送成汤天下,是在完成任务,而且任务确实完成了,还给周朝大将们做了功名,“何无天理也”让我感受到她们三个妖精的气愤,和突然发现自己有可能被耍了的愤恨。

然后妲己被女娲捉住时说哭着说:“昔日是娘娘……招小妖去朝歌,潜入宫禁,迷惑纣王,使他不行正道,断送他天下。小畜奉命,百事逢迎,去其左右,令彼将天下断送;今已垂亡,正欲覆娘娘钧旨,不期被杨戬来追赶,路遇娘娘圣驾,尚望娘娘救护。娘娘反将小畜缚去,见姜子牙发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

她陈述的完全是事实,女娲出尔反尔也不见得,而是当时要给你转正是我一时冲动,就是对纣王生气,让你们这些小马仔替我出气,我如今气也消了,所以就很冷静了,让你们转正?你们替我办了这么大的事,我能留活口吗?还是算了,要是被神仙们知道你们是靠残害忠良转正的,我的老脸还往哪放啊,过河拆桥咯。于是就找了个很好的借口――你们如彼之坏。

这个时候苏妲己才正式的回过味来,闹了好些年,原来就是耍我玩玩,到了事成之后,第一个消灭掉的就是我,其心何其毒也,比我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她知道,在法场上也就不能供女娲娘娘了,不供出她,以后自己的妖子妖孙也许还能活命,要......>>

问题二:历史上真的存在妲己这个人物吗? 有。夏朝妹喜 商朝褒姒 周朝妲己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人物,她们仨都是在那个时代的美女,现在审美观点不一样了,没法评价,红颜祸水这个词有的时候只是英雄为自己的堕落找的借口而已,商朝灭亡是必然的,就算没有妲己,奴隶社会的制度也早晚会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妲己的出现只不过是让商纣王更昏庸无道,加快了灭亡的进程。四大美女都是人为定的,纯主观因素,你要想让谁是谁就是。

问题三:历史上真的有妲己这个人吗 妲己,有苏氏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有美色。

有苏氏美女,姓己,字妲。商纣王之宠妃。《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此,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就成了诅咒的对象。

商纣王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 *** 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 *** 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已听到的惨叫,就像听到 *** 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

在《封神榜》中妲已被写成了是受了女娲娘娘派遣迷惑商纣王,使商结王江山断送的狐狸精,相当于西施这种女间谍,可惜最后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颗如花似玉的大好头颅。

妲己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美丽多姿,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纵情女色,荒*误国,不务正事,使商朝灭亡。当周人灭商后,在杀妲己时,连刽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封神榜》毕竟属于神话***。还有许多稗宫野史,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恶的罪魁祸首,比如:

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荒废国事。

有一年严冬,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纣王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为了好奇,不惜叫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妲己怂恿纣王杀死一个叫比干的忠臣,还残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的说法。种种传说,已家喻户晓。

纣王正确的名号应该是商代的第32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根据正史的记载:帝辛20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300年了,国力雄厚,物阜民丰,人心稳定。帝辛血气方刚,威武有力,能与猛兽格斗,神勇在当时无人可比。同时,他又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

东南方向发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

那是他在位的第40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因为苏部落叛变, *** 大军讨伐,苏部落抵挡不住,酋长只好把女儿――苏妲己献出来乞和。帝辛带着战利品妲己凯旋回归时,他已是60开外的人了,已是垂暮之年,而妲己正值青春年少,骨肉***无比,眉宇清秀而含情,浑身充满了青春的火热气韵,加上游牧民族那种粗犷而开放的气质,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生命的火焰。

当时商朝国力如日中天,十分强盛,那时新的都城正在风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朝歌(今河南湛县)建造起来,四方的才智之士与工匠,也纷纷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以......>>

问题四:历史上有没有苏妲己这个人? 苏妲己

每个王朝的灭亡,几乎都与一个女人有关,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也不例外。夏桀时的龙涎,商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时的褒姒。

传说周幽王为博褒姒的一笑,乱举烽火,导至西周的灭亡,留下倾国倾城的无穷思索,至今陕西骊山距华清池不远还保留有烽火台的古迹。

事实上,历史上这类女子多被冤枉,商纣王时的妲妃也算一个,把一个***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欠公允的。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李,妖媚动人,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荒*误国。周人灭商后,欲杀此妖姬,因被其美色所眩迷,举刀手软而不忍下手,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气威迫下,终于现出原形,而被姜子牙擒住斩首了。

《封神榜》属于神话***,还有许多稗官野史,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恶的罪魁祸首,具体的事实约有这么四条:

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已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说法,结果什么也没能看得出来。

此外根据正史的记载,是纣王征伐有苏部落(今海南温县),俘获到美艳的妲己为妾,纣王非常宠爱她,为她作酒池肉林,天天与她酣饮作乐,更设炮烙之刑,使人相逐,妲己于是大乐。到武王代纣,斩妲己头,悬在小白旗上示众。

以上的种种记载及传说,久已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时,才对妲己和纣王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其次,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是事实,虐杀比干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赤脚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脚,以及剖开孕妇的肚皮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特别是“唯妇人之言是听“这一条罪状,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再说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问题五:历史上真的有妲己 吗,她真的很狠吗 确有其人,但是被******作品等给加重了人物色彩。妲己,为中国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妲己实为奴隶之女,商纣王在其所处时代实属异类,并不信神,当然也不信奴隶就天生卑贱,所以宠幸妲己。 但后世人因妲己奴隶身份卑微故将妲己描写为狐妖,符合当时奴隶与禽兽等同的思想。。按《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这位美女自然不是狐狸精变的。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这般附会。虽然妲己不是狐狸精变的,可照样把纣王迷得五迷三道,“妲己之言是从”。 根据正史记载,他不但投妲己

所好,作“新*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抚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真可谓荒*之极。 最过分的是,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这样以来,天下就无法太平起来,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

***版妲己(19张)这时,妲己又给纣王出了一个狠招,发明了一种惩治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活活烧死。每次看到在炭火里挣扎惨加,妲己 “乃笑”。如何笑,是大笑,还是冷笑,就不得而知了。 妲己

对于这种冷酷而变态的做法,纣王的叔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就向他进谏说:“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这话戳到纣王的痛处,非常生气,觉得他这是“妖言”惑众,给他难堪。这时,妲己又在一旁添油加醋,樱桃小口一开,吐出一句血淋淋的话来:“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纣王一听,爱妃有如此求知之心,那就打开看看吧。于是,“剖心而观之”。 史书还记载,他还将九侯p鄂侯两位臣公醢之、脯之,就是一个剁着肉酱,另一个做成肉干;而另一位西伯侯(即周文王姬昌)本也要“炮烙”,但他很聪明 ,马上服软,并献给纣王“美女奇物善马”,以及自己的洛西领地,纣王这才松口,把他放了。后来,有点头脑的大臣,装疯的装疯,卖傻的卖傻,投敌的投敌,流放的流放,这样以来,自然民心向背,诸侯离心,很快,西伯昌的儿子周武王就起兵造反,将他打败。他不愿投降受辱,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好的宝物,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而他的美人妲己 范冰冰版妲己

,结果更惨,被反绑、砍了头不算,还被挂在小白旗上,给天下人看,说要让

网游版妲己(19张)天下的女子都引以为鉴。

PS史记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好酒*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

问题六:历史上的妲己真的存在吗 历史记载,确有此人。

妲己(dá jǐ),己姓,字妲,有苏氏部落之女,世称“苏妲己”。据《左传》记载,公元前1047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击有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在灭亡和屈膝间,有苏部落首领选择屈膝,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

商纣王喜好喝酒,沉湎音乐,迷恋女人。得到妲己后,对她非常宠爱,并且对妲己言听计从。于是,商纣王让一名叫涓的乐师作新的 *** 的曲子,鄙俗的舞蹈,颓废的音乐,加重赋税,充实鹿台的钱财和钜桥储存的粮食。多方收集狗马和珍奇玩好,充满宫廷。进一步扩建沙丘花园楼台,大量捕捉飞禽走兽在里面放养。整日在沙丘园中聚会玩乐游戏,把酒灌满池,把肉挂成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让男女 *** 衣服相互追逐,通宵饮酒取乐。

百姓对商纣王的行为怨声载道,有诸侯开始背叛他。于是,商纣王加重刑罚,苏妲己发明炮烙刑法。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妲己听到,就像听到 *** 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商纣王任命西伯侯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九侯把她送给商纣王。九侯的女儿不喜欢 *** ,商纣王恼怒于是杀了她,并把九侯剁成肉酱。

商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讨伐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一举击败商军,商朝灭亡,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妲己也被周军所杀。

问题七:历史上的妲己真的有那么坏吗? 有这个人,但是根本没有那么坏。封神演义为了给商的灭亡找一个牵强的理由,宣扬“女人是祸水”的理论。妲己实在是太冤了!!

问题八:历史上真的有妲己这个人吗? 妲己(dájǐ)己姓,名妲,正确称 呼为己妲。河内温(今河南焦作温县) 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王 后,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绝世美女,妲 己即有苏氏公主,殷洪、殷郊后母, 而纣王的另一个儿子武庚,妲己并非武 庚生母。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 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 叫苏的部落。

中文名:苏妲己 别名:有苏氏、己妲 国籍:商朝 民族:华夏族(汉族) 出生地:河内温(今河南焦作温县)

人物生平

傅艺伟饰苏妲己

妲己(dá jǐ),世称“苏妲己”,皇甫谧 曰:“有苏氏美女。”索隐国语有苏氏 女,妲字己姓也。《国语》云:“有苏 氏女,妲字己姓也。”文献记载,殷纣 王曾伐有苏,迫使有苏氏献出妲己。妲 己出自有苏氏已经无庸质疑。 又查资料道:“有苏氏作为逐水草 而居的游牧部落,一直活动于古河内地 区的太行山前沿地带。历经夏商二代八 百年的变迁,他们到了今焦作地区一 带。随着部落的发展,人数的增多,活 动范围也变大了,西起济源,东到获 嘉,北至太行山,南到黄河,都是该部 落的活动范围。同时,该部落的一些人 可能已由牧转农,过起了定居生活。从 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这里有许多与 有苏氏有关的传说和遗址。”继而找 到:“文献记载,有苏氏曾居于原(今 济源),又迁到温。“商纣王子辛(亦 称帝辛,帝乙之子,武庚之父)的爱 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史记殷本 纪》记载,殷纣王“好酒*乐,嬖于妇 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 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 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 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 此,夏之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 成了诅咒的对象。夏之喜、商之妲 己、周之褒姒以及晋骊姬合称“中国古 代四大妖姬”。 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 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 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 纣王令乐师师延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 的舞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 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 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沙丘(今河 北广宗)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 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 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 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 丽, *** 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 *** 被 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 侯。有诗曰: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 丝绣华服。美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 亡国狐!

问题九:历史上真的有妲己吗 就一个字:有。不过对于她起到的历史作用,只不过是后人为了找个理由罢了,她叫不叫妲己都无所谓,总之有这么一个角色,商纣王并不是晋惠帝那样的 *** ,可以容许贾南风乱搞,商亡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商纣王本身,是他自己想要沉溺女色才会有妲己的出现,而不是反过来,这一***的征兆早就出现了,箕子早就对此做过劝谏并预言了后果,只不过挡不住商纣王不顾一切要享受的心。

没有“也”字开头的成语,含有“也”字的四字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弗敢专也 不敢独自专有.

何其毒也 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

何其衰也 怎么这么衰颓啊!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来而不往非礼也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溜之乎也 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莫予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勿谓言之不预也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莫余毒也 再也没有人威胁、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认为谁也不能伤害我.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成也萧何败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