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节死义还是仗义死节_仗节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8 0
  1. 对邓世昌的挽联有哪些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3. 文言文 《少年岳飞》的译文,急!准确的果断给分!
  4. 许进字季升文言文阅读
  5.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
  6. 对人忠心的成语
  7. 来几个杀气重的诗
  8. 用对联的方式简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汉·司马迁

出处:《报任少卿书》作者司马迁?朝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仗节死义还是仗义死节_仗节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话释义:

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体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脸色不合礼仪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而受辱,其次是使肢体受扭曲(长跪、被可捆绑)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带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了,侮辱到了极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戾太子(刘据)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

***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

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十二月就要行刑。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

司马迁接到这封信时,他的心里相当为难。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论交情,李陵与他“素非相善”,而任安是他的老朋友,双方的家庭彼此都很熟悉。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判,绝无***的可能。他要把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说明,并请求他原谅。于是,司马迁写了这封长信给任安。

邓世昌的挽联有哪些

老帮菜,北京俚语。

大***的外边一层叫菜帮儿,蔫了干了叫老帮子。

老帮菜,菜:念cei,四声,相当于老家伙、老东西等,含贬义,也常用于朋友间调侃儿。

其他北京俚语:

老炮儿:

老炮儿是北京俚语,原为老泡儿,在北京话中专指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同时老炮儿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原本拥有却被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逼退蚕食的人性本真。

扩展资料:

鲤鱼介绍:

俚语,拼音是lǐyǔ,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王彦章传》中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俚语亦作里语、俚言。外语中俚语:slang; slang expression 指的是粗俗的口语,常带有方言性。

百度百科-俚语

百度百科-老炮儿

百度百科-老帮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

气吞日本国;

神作水仙王。

——黄恩挽邓世昌

中流凭砥柱;

他日忆干城。

——张其淦挽邓世昌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皇帝挽邓世昌

沧海横流,独见吾乡有遗烈;

英风飒爽,不知并世更何人。

——徐铸挽邓世昌

壮士酬知,填海恨无精卫石;

节臣不死,从军愿执祖龙鞭。

——崔耀洪挽邓世昌

沧海横流,终古波涛空咽恨;

将才无数,如君忠勇更何人。

——潘衍桐挽邓世昌

媚敌竟同心,对君能无愧死;

褒忠真异数,有此何必贪生。

——彭文明挽邓世昌

参军务以擢功名,咸名千古;

战倭奴而殉大节,壮节一人。

——凌朝康、凌福彭挽邓世昌

大节照瀛寰,从此海隅留毅魄;

易名光史册,岂徒岑表挹英风。

——漆葆熙挽邓世昌

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

忠魂依北阙,九原遗恨未平倭。

——吴柱丹挽邓世昌

荼火壮军声,奇气动黄灵紫岳;

波涛深义愤,精忠犹耀日熙天。

——潘泽霖挽邓世昌

战局不堪言,馀恨空赉填海志;

忠魂如可作,大呼犹听渡河声。

——姚巨显挽邓世昌

忠勇委波流,百万官军齐恸哭;

死生关国运,九重恩昭极荣哀。

——钟葆珩挽邓世昌

壮节耀云天,两字嘉名承北阙;

英风吹海水,千秋遗恨指东沟。

——许玉堂挽邓世昌

毅魄定为雄,要共灵胥成恨友;

壮心期不辱,果然面八是男儿。

——俞肇礼挽邓世昌

名扬西国,节著东沟,公真奇士;

生有自来,死而后已,我思古人。

——凌云鹗挽邓世昌

毅魄炯长存,从教环海九洲,尚知明节;

英灵应不眠,化作怒涛千丈,直扫扶桑。

——汪兆铨挽邓世昌

义勇过同僚,方期仗节兴师,永清四海;

精忠根至性,只得见危授命,遗恨九泉。

——赵怿芳挽邓世昌

倾盖忆平生,说礼敦诗,裘带同钦儒将度;

结缨殉素志,成仁取义,旌旗独作海军雄。

——苏元瑞挽邓世昌

诏语慰忠臣,万里归来,应仗忠魂光百粤;

忠肝能几辈,***同哭,长馀血泪洒重溟。

——蔡敏骧挽邓世昌

吾粤多伟人,继韩安阳而兴,奇绩尤雄海战;

北洋留盛节,与张忠武合传,哀悼岂止营官。

——林国赓挽邓世昌

彼肉食者何为?苍海横流,太息江河空逝水;

问如公兮有几?将军一去,残遭风雨赋招魂。

——钟葆璜挽邓世昌

遗恨撼山河,惜哉百战壮猷,朝野同悲柱石;

——蔡仲韶挽邓世昌

 何爱七尺躯,即今沉海埋波,浩气长随潮上下;

 是真万人杰,使君同心协力,妖氛奚虑岁掩移。

——白廷璋、白廷瓒挽邓世昌

励节炳千秋,记亲四载高风,青眼眷留知有我;

锡名荣一字,望极万重沧海,彤庭深悼丧斯人。

——伍璧辉挽邓世昌

历朝遗憾在和戎,自古英灵,一战尽教生有愧;

大将效忠惟破敌,如斯世局,九原犹悔死无功。

——崔耀洪挽邓世昌

一死千秋,义仆且然,义犬且然,莫谓秦无人也;

孤忠亘古,赐官何愧,赐谥何愧,不诚大丈夫哉。

——李翘芬、何天辅挽邓世昌

碧血洒波涛,痛我公荡决无前,憾事竟同李忠毅;

赤眉遏畿辅,祝此后英灵不泯,报仇终见戚家军。

——石德芬挽邓世昌

壮节易隆名,想当年血战东沟,群丑尽歼才遂志;

振威昭恤典,叹此日魂归岭表,几人凭吊转兴怀。

——方国梁挽邓世昌

大节炳吾乡,愧若曹败北生还,徒幸和戎徇桧议;

英魂游海国,睹今日图南乏策,应增忠愤激胥涛。

——沈文蔚挽邓世昌

合五大洲水战而观,破釜沉船,斯人无惭苏武节;

振十九省海军之气,云车风马,英魂应返越王台。

——沈桐挽邓世昌

功成不让戚继光,虽异死去生还,壮气已摧狂敌魄;

泉下若逢张忠武,话到易名旷典,精魂常戴圣朝恩。

——何其钧挽邓世昌

朝廷培植数百年。固应义士忠臣,死有大名闻海外;

乡国别离十三载,可惜我归公去,生无一面见将军。

——区湛森挽邓世昌

在船政测地有年,沙线风识狂涛,半世勋名留国史;

作海军擎天一柱,主死忠仆死义,千秋俎豆慰贞魂。

——赵悦山挽邓世昌

踵高密而丕振家声,日月炳精忠,誓驶铁轮歼外寇;

比灵胥而倍添义愤,波涛标亮节,独擎砥柱障中流。

——凌彭寿、孔继煊挽邓世昌

以忠报国,以义捐躯,秋月吊英魂,照见此心盟白水;

为乡党悲,为天下惜,朔风枯泪眼,看谁只手挽狂澜。

——陈兆煌挽邓世昌

海军坐视,倭焰方张,叹臣力已穷,一死尚能惊敌寇;

议款局成,优褒典重,报国仇何日,九原犹未慰忠魂。

——潘飞声挽邓世昌

擎天一柱,壮节流芳,羡孝谊忠谊之无惭,君堪瞑目;

际运三期,凡尘宜净,叹入世出世之未尽,我自伤心。

——陈邦佐挽邓世昌

风涛历十馀载艰难,方期共赋同仇,王师直捣群妖岛;

水战为数千年仅见,岂料捐躯赴敌,勇号空留五大洲。

——黎中配挽邓世昌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即此烈犬烈仆,试问诸公何面目;

孔曰成仕,孟曰取义,愧煞难兄难弟,更无一个有心肝。

——黄瀚挽邓世昌

壮心直鼓波涛,壮哉此行,独能志切同仇,轮舶倡先陷阵;

节义常存天壤,节不可夺,下及恩衔豢养,仆畜亦解捐生。

——冯敏懋挽邓世昌

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赪颜惭义犬;

此仇必可复也,终在人心未丧,冀英灵在世,誓将赤手扫长鲸。

——戴鸿藩挽邓世昌

 计此役南北水陆十数次交绥,问谁奋不顾身,无愧尽忠酬圣主;

 为自古中国海军第一场鏖战,倘皆贾其馀勇,何难捣穴虏倭王。

——罗崇龄挽邓世昌

 忆昔年束发授书,博通时务,晓畅戎机,久矣三军咸推以上将;

 念此日委身致国,夙负重名,深知大义,卓哉一代不愧为完人。

——何文全挽邓世昌

忝属宾主同情,想当年雄辩四筵,横论五洲,足义之馀无别语;

谁是人臣极地,羡我君气吞东海,功高南国,勋名之永有遐思。

——游世嵘挽邓世昌

是扶舆正气所钟,燕颔记曾瞻,早知忠勇过人,破浪乘风才共仰;

赴大海惊涛而去,雄心嗟未竟,料得英灵如在,穿跟裂眦愤难消。

——史济源挽邓世昌

海军将领问何人,报国尽如公,安有师溃身降,万载臭遗威海卫;

东粤男儿推壮节,沉舟偏退敌,群骇纵横荡决,诸夷胆落大东沟。

——许福仪挽邓世昌

死事岂云难,最难一意孤行,亲前敌,撼危锋,海战竟为中土创;

忠魂更何恨,所恨全军皆墨,币和戎,轮资寇,胥涛长此不平鸣。

——汪大钧挽邓世昌

雄心歼丑虏,驾致远直捣黄龙,于今史笔淋漓,谓可同编武穆传;

碧血梁沧溟,大东沟定乘白马,异日倭船出没,能无震慑子胥涛。

——胡仕熙挽邓世昌

肇锡嘉名,想壮心捧日,节慨凌云,两字极崇褒,南岭人间传信史;

未埋忠骨,幸仆耻偷生,犬能效死,千秋同不朽,东沟波底护英魂。

——刘庆祺挽邓世昌

蓬岛吊忠魂,想尔时操胜算、奏奇功,仗义捐躯,百折不回征伟烈;

葭莩承挚爱,看此日著旌常、书竹帛,叨光末谊,千秋慨慕颂威名。

——何殿臣挽邓世昌

  伟矣哉壮气薄云天,大丈夫虽死犹生,心腹干城,共见竟能光日月;

烈也乎节操如铁石,奇男子尽忠即孝,发肤身体,何妨全以受波涛。

——胡秉镛挽邓世昌

砚席忝论交,羡君膺节钺拥楼船,何期变起狂澜,慷慨至今思将帅;

酒杯曾话旧,语我靖边垂攘夷狄,试问谁为砥柱,笑谈早已识英雄。

——韦廷俊挽邓世昌

生甫信非常,凛凛英风,十年仗剑横磨,海国威宣,公蚤有心平寇焰;

识荆殊恨晚,忽忽旧雨,一旦死绥奋掷,河山气壮,我翻无泪哭忠魂。

——魏宗弼挽邓世昌

吁悲哉,时事乃至此乎,我欲搔首问天,何处容梁父狂吟,贾生痛哭;

公殁矣,精神固犹在也,倘有他年修史,须着眼身骑箕尾,气鼓胥涛。

——张再田挽邓世昌

征尘乍洗南州,廿四番忆共胜游,羡我公热血满腔,扪虱纵谈天下事;

将星忽沉东海,八千里传来恶耗,恨中原妖氛遍地,平蛮谁释一人忧。

——潘宝林挽邓世昌

碧血溅洪涛,恨张于楚、李于鲁、宋于辽,诸老戮力时艰,竟弱一个;

黑云团铁舰,问西有英、北有俄、南有法,百国纵横海战,几见斯人。

——黄式渔挽邓世昌

将军挥戈下濑,任枪林炮雨,独撼鲸波,壮志郁辽阳,留遗憾三千黑水;

男儿马革裹尸,凭手剑腰弓,摧倒蟠木,大星沉上将,振英风十万黄头。

——邓廷昭挽邓世昌

义气英风,凛若霜雪,临阵无敌,仿佛周郎破敌,天戈一枝岛夷破凶胆;

贞壮大节,昭乎日月,视死如归,何似屈子赴湘,恩谥两字竹帛褒忠魂。

——朝鲜尹溪石挽邓世昌

忆自力战波涛,誓扫倭奴,任他巨舰蜂狂,奋勇捐躯,东沟殉难留青史;

缅彼心忠社稷,逝随从弟,痛抱急流犬义,浮沉灭顶,南岭招魂悼故人。

——陈元熺挽邓世昌

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孤忠迈往,只手狂澜,中国有人,甘蹈东海;

能为袁粲死,不作诸渊生,两字易名,异音同叹,将军今日,重于泰山。

——梁志文挽邓世昌

大名垂宇宙,遍四洲百国,共詟英灵,即今恨海难填,烈士竟成沟壑志;

浩气沛江河,合孟义孔仁,均无愧色,不意狂澜正沸,将军能读圣贤书。

——周秉文挽邓世昌

近古舟师挫贼,黄天荡后,有此奇功,嗟哉战舰沉波,偏剩生降丁督护;

于今沧海横流,白马涛来,犹馀郁怒,从此忠魂报国,定偕死节左将军。

——梁起挽邓世昌

英名千古重,苍头黄耳,鼎足而三,观粤东壮士罕偷生,使淮北健儿群愧死;

忠愤九原深,碧海青天,矢心不二,其厉阴兵殄倭寇我,将铸□长剑斩奸臣。

——饶轸挽邓世昌

一死亦何奇,最难是气吞前敌,力奋孤军,知有国奚知有身,中倭此役惟公独;

千秋应不朽,犹幸得鉴荷圣明,恩加优异,壮其志因壮其节,夷夏同声并世无。

——谭国恩挽邓世昌

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

帝鉴其忠,士服其忠,敌畏其忠,丹心照千古,想见魂为厉鬼,踏平沧海奋神威。

——丁仁长挽邓世昌

环地球海仗以来,挫敌锋、褫敌魄、碎敌心,率听土人言,中国罕匹、西国罕匹;

天子温纶所谕,食君禄、忠君事、雪君耻,叹当年臣节,陆战一人,水战一人。

——徐维森挽邓世昌

精忠而伯仲韩岳,慷慨而沆瀣祖刘,际此虫沙作孽,誓扫中原,真宰上诉天应泣;

敢死则台隶远巡,无惧则衙官舍黝,观其馀皇靡援,难殉北海,纶音下锡帝崇褒。

——胡仕熙挽邓世昌

正气毓乾坤,自从童稚涉鲛洋,半生秉节,辛勤矢怀,伸臂撑天,华厦间千秋留伟业;

大星沉渤海,岂独褒嘉闻风诏,四海同声,太息遂叹,捐身报国,东沟上万古吊忠魂。

——吴永榕挽邓世昌

壮哉气作山河,光照日月,风轮电炮,歼碧海之鲸鲵,何当扫穴犁庭,奇绩还高戚少保;

节若筠凝竹箭,心励柏松,烈魄贞魂,泣沙场之虫鹤,共仰舍生取义,精忠无愧张睢阳。

——苏志纲、苏志豫、苏志贞、苏志燮挽邓世昌

易名两字表孤忠,前有葛公,今有我公,赤手障狂澜,伤哉为国捐躯,壮志未酬为隐憾;

寓目重洋含积愤,学于闽海,战于威海,丹心盟白水,太息冲坚陷阵,大功垂就助无人。

——罗毓恩挽邓世昌

为臣尽忠乃庸行,难在浊世独清,大东沟一死千秋,哀诸公临阵脱逃,直叫羞见君家犬;

圣君赐恤极优崇,宠以易名旷典,春申浦素车白马,想古日完人节义,争仰重如海上山。

——宣敬熙挽邓世昌

烈士壮心长已矣。想纵横击揖,慷慨沉舟,惜当时倭势将穷,独力难支,恨煞汪洋谁助臂;

中原大局竟如斯,叹魏绛和戎,李陵降敌,虽今日圣恩特渥,忠魂未慰,岂贪褒恤始捐躯。

——梁庆麟挽邓世昌

苔苓结契,萝茑联亲,回首十年前,我也戮力***,奈九死馀生,碌碌风尘,愧到而今辜壮志;

竹帛书名,旌常著绩,伤心万里外,君竟捐躯国事,只一腔热血,茫茫沧海,问从何处吊忠魂。

——郭勋挽邓世昌

敌忾励同胞,波涛惨谈,天地晦冥,到此际血肉横飞,视死如归,自海战以来,让斯人独空今古;

和戎成上策,尝胆无闻,请缨谁继,叹时局江流日下,吾生何托,缅忠魂长在,笑诸君多愧须眉。

——沈泽棠挽邓世昌

公真宇宙万人杰,生褫敌魄,死报君恩,置祸福成败于不知,积满腔烈胆忠肝,挥手竟随河伯逝;

我是乾坤一腐儒,凭吊孤忠,唏嘘往事,与横海伏波相并论,看当代丹书铁券,锡名实肇水师先。

——黄景堂挽邓世昌

触敌舰沉江,誓同舟蹈海,环观泰西国奇勇谁伦,若天地有情,助我公长扫妖氛,讵使火轮甘受虏;

激苍头殉节,抱黄犬捐躯,凭吊大东沟英灵不死,幸山川生色,愿若辈稍萌廉耻,应知泉币误和戎。

——伍学勉挽邓世昌

弃繻早逝终军,记海水晨飞,人依砥柱,鼓鼙夕死,天陨寒星,伟烈更谁参,最幸是卫仆黄卢,附光北斗;

坠浪不惭馀厥,痛一腔热血,洒遍长江,七尺雄躯,尸无残革,忠魂应未泯,愿化作胥涛白马,常撼东瀛。

——李嵘、陈炳钧、冯逵挽邓世昌

死事即奇勋,忆频年旆节,故乡纵谈时局,每说见危授命,慷慨陈词,居然夸父齐踪,逐日有神,千古邓林留姓字;

哀伤矧婚媾,想万种艨艟,海上直捣中坚,几人破釜沉舟,从容就义,太息灵均同调,问天谁语,一编遗札当离骚。

——潘宝珩挽邓世昌

历溟渤二十年,胸罗武库,气挽狂澜,当其鼓飙轮,摧敌舰,谋定于授命,成仁疆场有斯人,足顿长海军之声价;

垂勋功千百载,毋识王陵,嗣贤陆抗,即今光史册,耀门楣,叨忝在乡闾,婚媾江东无卿比,忍细听蒿里之悲歌。

——陈猷挽邓世昌

孤临大敌,谁赋同仇,愤弱帅怯战幸和,误和为战,安见弗战能和?援绝志益坚,轰巨舰,挫凶锋,含恨捐躯,名重九重惊海国;

直捣中权,目无强虏,想当日求生誓死,濒死更生,终竟舍生赴死,身歼灵不灭,挽军心,回劫运,从容慷慨,辉增百番壮山河。

——冯镜濂挽邓世昌

迎敌舰,真前冲阵,气亦壮哉!怎奈冉子入齐,右师先遁,单于围汉,悉从环攻,慷慨矢捐躯,可怜忠骨长沦,填海空衔精卫石;

荷天恩,特许易名,遇诚荣矣。独惜请缨莫系,愿阻终军,渡海频呼,志赉宗泽,弥留难瞑目,若使英灵不泯,撼倭应作伍胥涛。

——苏宗洵挽邓世昌

文言文 《少年岳飞》的译文,急!准确的果断给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说的,出自《报任安书》。

选段:

***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

***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而终于走向死路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看待自己。

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扩展资料:

这封书信是他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后写给友人任安的。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领五千人远出塞外,遭到匈奴主力数万骑的围攻,矢尽弦绝,被俘投降。汉武帝治李陵罪,司马迁仗义执言,陈述李陵孤军奋战的功劳,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

司马迁在这封书信中悲愤地控诉最高统治者寡恩无义,用激切的语言为李陵申辩,倾吐自已忍辱负重的痛苦心情。他受刑后痛不欲生,但是为了完成《史记》,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

在书信中他历举古往今来命运坎坷、发愤著书的历史人物以自励。这封书信表达了司马迁写作《史记》时的思想感情,是研究司马迁思想经历的重要材料。

许进字季升文言文阅读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大雁般的鸟,在屋顶上飞鸣,其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

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决堤,洪水暴至,岳母抱着他坐进一个大缸,随水流漂到对岸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惊异。年少时的岳飞就有志向,不太爱讲话,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力量大。十五岁时,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周同学习射箭,尽其所学,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日清晨都去坟上设祭拜望。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仗义,就对他说:“时下你应该去报效国家,即使为国捐躯也是大义凛然。”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报任安书节选课文翻译)

1. 明史 许进传

1、翻译:小王子很久没有进贡了,派遣一千五百多人的使节团叩关请进,许进因为得到特许,灵活自主地接纳了他们

2、许进传

许进,字季升,灵宝人。成化二年进士。除御史。陈钺激变(因 *** 发生变乱)辽东,为御史强珍所劾,进亦率同官(同僚)论之。汪直怒,摘进他疏伪字(不规范的字),廷杖(杖责。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之几殆。 弘治元年巡抚(巡察安抚)大同。小王子久不通贡(进贡),遣使千五百余人款关(叩关。入关求见),进以便宜(见机行事)纳(接受,接待)之。请于朝,诏许五百人至京师。已而屡盗边(侵犯边境),,进被劾,不问(不追究)。

迁陕西按察使。阿黑麻攻陷哈密,使其将守之。尚书马文升谓复哈密非进不可,乃巡抚甘肃。大风扬沙,军士寒栗僵卧。进出帐外劳军,慷慨曰:“男儿报国,死沙场幸耳,何泣为!”将士皆感奋(感动振奋)。夜半风止,大雨雪。进曰:“潜师(秘密出兵)远袭,利在捷速,”及明,冒雪倍道(兼程)进。又六日奄(忽然)至哈密城下。官军四面并进,拔其城,。贼退保土剌。守者八百人,诸军再战不下。或欲尽歼之,进不可,遣使抚谕(安抚晓谕)即下。

十三年,火筛大举犯大同,边将屡败。敕(皇帝命令)进与太监金辅、平江伯陈锐率京军御之,无功。言官劾辅等玩寇(消极抗敌),并论进,致仕(辞官)去。

正德元年为尚书。应诏陈时政八事,极言内监役京军,守皇城内侍横索月钱诸弊,多格(搁置)不行。又以帝狎比(亲近)群小,请崇(推重)圣学,以古荒*主为戒,不纳。中官(宦官)王岳奏官校王缙等缉事捕盗功,各进一秩。进言:“边将出万死馘( guó,在边境巡逻时偶然碰到来犯之敌,将其执杀并割其头颅)一贼,始获晋级。此辈乃冒滥(不合格而滥予任用)得之,孰不解体(人心离散)?”

进性通敏。刘瑾弄权,亦多委蛇(***意敷衍)徇(顺从)其意,而瑾终不悦。欲去进用刘宇代。焦芳以干请(请托)不得,亦因挤进。三年八月,南京刑部郎中阙(空缺),适无实授(正式授命)员外郎,进循故事(旧例)以署事(代理职事)主事二人上。瑾以为非制(不合制度),令对状(臣子向皇帝陈述事状)。未几,坐(因为)用(任用)雍泰削其籍。二子在翰林,俱输赎(缴纳赎金)调外任。瑾又摘进在大同时籍(登记)军出雇役钱,失勾校(查考校核),欲籍(没收)其家。会瑾诛得解,复官致仕。

2. 《上冢宰许公书》全文翻译 急

[1]中书舍人: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

[2]冢宰:亦称“太宰”。《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后人把宰相或吏部尚书也称冢宰。许进时为吏部尚书,故称冢宰。许公:许进,字季升,号东崖,灵宝(今属河南)人。成化进士。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累迁至兵部尚书,半年后,改任吏部尚书。为刘瑾所恶,坐事削籍。瑾诛,复官致仕,下执事:原指供差役的人员。这里谦称自己不配直接讲话,请下人转达。

[3]清议:这里指舆论。攸:所。与:赞许。

[4]景附:即“影附”。

[5]私抃(biàn):私心欢欣。抃,鼓掌。

[6]幼冲:幼小。

[7]权阉:当权的官宦。

[8]明恤:明于救弊。伏节:死节。

[9]正:通“政”。

[10]为容:指取容于人。

[11]伏谒:古代谒见尊者,伏地而通姓名。这里意谓拜见。

[12]声烈:声名功烈。

[13]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以下对答之文见《史记·孔子世家》,但非原语。

[14]穑:收获。

[15]顺:顺应每人的要求。

[16]均:调和,调节。

[17]阍(hūn)者:守门人。

当今现在,圣上年幼弱小,太监宦官在朝中专权用事,导致朝廷纲常不正,国策错误混乱。下察人事,上观灾变,古往今来,没有比现在更厉害过分的了。但是,满朝上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主持正义,体恤国情,临危不惧,仗义执言。我虽然孤陋寡闻,却也能体会出阁下的忧虑。就国家而言,贤才在位,便有实力,贤才无权,就叫虚弱。以现今的局势来看,称作虚弱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我认为不辜负朝廷和黎民的希望,正本清源,您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大人即使想高枕无忧,恐怕也是很难如愿的。 当初,子贡曾对孔子说:“先生您的道义,过于博大,而天下无法接受,为什么不稍微降低点标准呢 ?”孔子说:“好农夫只能做到精耕细作,却无法保证五谷丰登;好工匠可以做到巧夺天工,却不能处处顺迎人意。君子则只有不断修身养道,并以此来规范行为,统摄言论,而不会降格以求。子贡啊,你不努力修养道德,却只想着取悦于当世,你的志向也太渺小了吧!”如此看来,一个未做官的读书人,尚且不可随俗,更何况身居要职,总理百官,治理天下的当权者呢?否则,又怎能成为众臣群官中的中流砥柱,天下百姓的希望所在呢?当今天下,就连匹夫、女子都知道为国事担忧。我惟一感到安慰的是,您老仍然大权在握。切望阁下深思熟虑,善自珍重。

3. 文言文翻译小王子久不通贡,遣使千五百

小王子很久没有通贡,派遣使臣一千五百人(款关)。

出自《明史》:

许进,字季升,灵宝人。成化二年进士。除御史。历按甘肃、山东,皆有声。陈钺激变辽东,为御史强珍所劾,进亦率同官论之。汪直怒,构珍下狱,摘进他疏伪字,廷杖之几殆。满三考,迁山东副使。辨疑狱,人称神明。分巡辽东,坐累,征下诏狱。孝宗嗣位,释还。

弘治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小王子久不通贡,遣使千五百余人款关,进以便宜纳之。请于朝,诏许五百人至京师。已而屡盗边,进被劾,不问。三年复窥边,进等整军待之。新宁伯谭祐以京军援,乃遁去。又乞通贡,进再为请,帝许之。当是时,大同士马盛强,边防修整。贡使每至关,率下马脱弓矢入馆,俯首听命,无敢哗者。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4. 夏元吉 文言文阅读原文翻译

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

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

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

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调任他任左侍郎。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

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

有两个禁卫军官冒领月俸,皇帝要斩他们。夏原吉说:“这个不合法律,***如他们确实是***,将施加什么刑罚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斩他们的诏令。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皇帝命令把***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

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

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吕震曾排挤夏原吉。

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平江伯陈 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 有才能。

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拍着桌子叹息,笔要下落总是停止。妻子问他,他说:“这是年终执行***的奏章啊。”

有一次他与同朝班里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

5. 耶律仁先传文言文阅读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sLKJ.oRg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十六年(1047),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十八年(1049),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封为吴王。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六年(1060),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挞不也说:“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望台),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

6. 李恂奉公不阿文言文阅读题

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

……拜兖州刺史,以清约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迁张掖太守,有威重名。

时大将军窦宪将兵屯武威,天下州郡远近莫不修礼遗,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后复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

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 选自《后汉书》翻译 李恂,字叔英,后汉临泾人,在李恂任兖州刺史的时候,以清廉俭朴为下属作出了表率.,一张极普通的羊皮是席上垫的褥子,盖的是麻布被子。

后来李恂又转任张掖太守,又素有威严沉毅之名。当时,大将军窦宪的军队驻扎在武威,远近的官吏没有不敬献礼品表示敬意的,只有李恂廉洁奉公不趋炎附势,遭窦宪谗言罢了官。

后来,李恂又被征召做了皇帝的近侍,并被委以持节出使西域副校尉的重任,西域这个地方很富庶,出产很多的奇珍异宝。(李恂到达西域后)各小国的君主和官吏们按照惯例派人赠送给李恂以奴婢、大苑良马、名贵香料、金银玉器等物品,可是李恂一样也没有接受。

字词解释 以清约:因为(他)清廉俭约 率:表率 屯:驻扎 拜:任职 贾:赠送 遗:送礼表敬意 受:接受启发 做人要做忠政清廉,正直的人。

7.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8. 杨奂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史 杨奂传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十一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金代末年考进士未中,愤然做书万言。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守御汴京的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军,奂改装平民北渡黄河避难冠氏家中,冠氏待如师友。

东平人严实闻奂之名,多次打听他的行踪,但奂始终不去严家。 蒙古太宗十年(1238),诏令税课使刘用之招考各道进士,杨奂在东平两次因文章优秀而名列第一,于是随考官至燕京拜见耶律楚材。

楚材奏请授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临行时对楚材说:“在下不才,错蒙重用。

书生理财本非所长,况河南兵荒马乱之后,遗民不多,今日宜休养生息,否则会引起民怨。希望给我抚恤百姓的时间,得以稳定民心。”

楚材以为此言极是,表示同意。到任后,杨奂召集当地名士讨论如何简政裕民。

他自己巡视境内各地,调查盐课实行情况。有报告说盐课增加,奂责令地方当局减四分之一。

不到一月,政治清明,舆论称赞。奂居官十年后请求告老至燕之行台安度晚年。

宪宗二年(1253),太子忽必烈曾屡召奂出任参议京兆宣抚司事,奂多次谢绝,宪宗五年寿终,享年七十岁,赐谥文宪。 奂天资聪明,记忆力强,文章简练,朝廷老臣也愿与他交往。

关中虽多名士,但名声均不如奂。奂不好财,家虽不富却竭力资助别人,看到别人有长处则大加宣传,若有小过则极力劝改。

所著《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均流传于世。

对人忠心的成语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报任安书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_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_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节操。猛虎在深山,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摇尾讨吃的,这是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说话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自己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_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一段内容其实是表白自己之所以不能为任安辩白,并不是由于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就是明证。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的原因。可分为三层。

第1层,从“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

第3层,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3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2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4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报任安书高中背诵部分

如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纳哦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高中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高中如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韭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赏析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二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来几个杀气重的诗

赤胆忠心 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赤心报国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出处:《资治通鉴·陈纪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诸王反逆,欲杀忠良邪!尊天子,削诸侯,赤心报国,何罪之有!’”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丹心如故 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

感遇忘身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报。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表示忠心的套话。

出处:《晋书·庚亮传》:“且先帝谬顾,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

隳肝尝胆 犹言隳肝沥胆。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隳肝沥胆 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出处:唐·元稹《上裴度相公书》:“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暮许之以专席,厚则厚矣,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亦难哉!”

葵藿倾阳 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三年化碧 指忠心不泯。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矢忠不二 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

出处:清·吴应逵《书钟锡明》:“妾今日归,为君守贞,矢死不二,君果有灵,当饮此。”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宅心忠厚 宅心:居心。忠心而纯厚。亦作“宅心仁厚”。

忠肝义胆 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

忠贯白日 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亦作“忠心贯日”。

出处:《宣和书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忠驱义感 指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

出处:唐·吕温《题阳人城》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忠心耿耿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忠心贯日 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同“忠贯白日”。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卿忠心贯日,孤不罪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用对联的方式简介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1、《不第后赋菊》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作为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可谓格调不凡,充分暴露了黄巢此人暗藏的野心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写得意境瑰丽、气势雄伟,读来隐隐有一种杀气欲破体而出,直冲云霄。诗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他的另外一首《题菊花》中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当今已成为一种流行语汇。

2、《侠客行》李白(唐)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译文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气吞虹霓。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谁能学杨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閤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

赏析

这首诗中的豪迈与洒脱之杀意,让热衷快意江湖,刀剑底下见真章的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也为之动容不已,据说金庸先生的武侠***《侠客行》的创作灵感,便来自这一首短短二十几行的诗句。诗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令无数内心藏有武侠梦的红尘男女们可谓痴迷不绝。诗中强悍的武林高手特有的气场、诡秘的失传已久的草上飞之独门轻功以及最是那一低头的谦虚,恰似一朵水莲花不受世俗名利的追逐。

3、《献钱尚父》贯休(唐)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译文

富贵袭人而来人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奋发,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折十四州。战鼓和号角声冲入云霄使得天之气都变得寒冷,风浪席卷而来让天下好像入了秋。掌握这东南之地,作祥瑞天象的支柱,谁还羡慕旧时的万户侯呢。

赏析

相传吴王钱镠对贯休一诗非常欣赏,唯一不满的便是诗中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中的十四州尚嫌不够气势,不能满足自己内心想要称霸天下的欲望与野心。于是回话贯休让其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再来相见。这一举动让本身就对功名利禄并不十分热衷的得得和尚贯休大为不满,甩下“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四句捧钵飘然而去。

4、《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赏析

李贺这首《雁门太守行》大胆设色,视觉冲击力十分劲爆。诗歌中对各种色彩的运用十分准确传神的再现了战争场景及其残酷血腥的一面。和李贺一样擅长处理边塞题材的唐朝诗人高适在他的《燕歌行》中更是将残酷血腥的战争写得发人深省。

5、《燕歌行》高适(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此诗笔力矫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对比尤其深刻,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更是寒意凛凛、杀气腾腾。

前人已作,下面供参考

建议用

在船政测地有年,沙线风识狂涛,半世勋名留国史;

作海军擎天一柱,主死忠仆死义,千秋俎豆慰贞魂。

忆昔年束发授书,博通时务,晓畅戎机,久矣三军咸推以上将;

念此日委身致国,夙负重名,深知大义,卓哉一代不愧为完人。

毅魄炯长存,从教环海九洲,尚知明节;

英灵应不眠,化作怒涛千丈,直扫扶桑。

——汪兆铨挽邓世昌

义勇过同僚,方期仗节兴师,永清四海;

精忠根至性,只得见危授命,遗恨九泉。

——赵怿芳挽邓世昌

倾盖忆平生,说礼敦诗,裘带同钦儒将度;

结缨殉素志,成仁取义,旌旗独作海军雄。

——苏元瑞挽邓世昌

诏语慰忠臣,万里归来,应仗忠魂光百粤;

忠肝能几辈,***同哭,长馀血泪洒重溟。

——蔡敏骧挽邓世昌

吾粤多伟人,继韩安阳而兴,奇绩尤雄海战;

北洋留盛节,与张忠武合传,哀悼岂止营官。

——林国赓挽邓世昌

彼肉食者何为?苍海横流,太息江河空逝水;

问如公兮有几?将军一去,残遭风雨赋招魂。

——钟葆璜挽邓世昌

何爱七尺躯,即今沉海埋波,浩气长随潮上下;

是真万人杰,使君同心协力,妖氛奚虑岁掩移。

——白廷璋、白廷瓒挽邓世昌

励节炳千秋,记亲四载高风,青眼眷留知有我;

锡名荣一字,望极万重沧海,彤庭深悼丧斯人。

——伍璧辉挽邓世昌

历朝遗憾在和戎,自古英灵,一战尽教生有愧;

大将效忠惟破敌,如斯世局,九原犹悔死无功。

——崔耀洪挽邓世昌

一死千秋,义仆且然,义犬且然,莫谓秦无人也;

孤忠亘古,赐官何愧,赐谥何愧,不诚大丈夫哉。

——李翘芬、何天辅挽邓世昌

碧血洒波涛,痛我公荡决无前,憾事竟同李忠毅;

赤眉遏畿辅,祝此后英灵不泯,报仇终见戚家军。

——石德芬挽邓世昌

壮节易隆名,想当年血战东沟,群丑尽歼才遂志;

振威昭恤典,叹此日魂归岭表,几人凭吊转兴怀。

——方国梁挽邓世昌

大节炳吾乡,愧若曹败北生还,徒幸和戎徇桧议;

英魂游海国,睹今日图南乏策,应增忠愤激胥涛。

——沈文蔚挽邓世昌

合五大洲水战而观,破釜沉船,斯人无惭苏武节;

振十九省海军之气,云车风马,英魂应返越王台。

——沈桐挽邓世昌

功成不让戚继光,虽异死去生还,壮气已摧狂敌魄;

泉下若逢张忠武,话到易名旷典,精魂常戴圣朝恩。

——何其钧挽邓世昌

朝廷培植数百年。固应义士忠臣,死有大名闻海外;

乡国别离十三载,可惜我归公去,生无一面见将军。

——区湛森挽邓世昌

在船政测地有年,沙线风识狂涛,半世勋名留国史;

作海军擎天一柱,主死忠仆死义,千秋俎豆慰贞魂。

——赵悦山挽邓世昌

踵高密而丕振家声,日月炳精忠,誓驶铁轮歼外寇;

比灵胥而倍添义愤,波涛标亮节,独擎砥柱障中流。

——凌彭寿、孔继煊挽邓世昌

以忠报国,以义捐躯,秋月吊英魂,照见此心盟白水;

为乡党悲,为天下惜,朔风枯泪眼,看谁只手挽狂澜。

——陈兆煌挽邓世昌

海军坐视,倭焰方张,叹臣力已穷,一死尚能惊敌寇;

议款局成,优褒典重,报国仇何日,九原犹未慰忠魂。

——潘飞声挽邓世昌

擎天一柱,壮节流芳,羡孝谊忠谊之无惭,君堪瞑目;

际运三期,凡尘宜净,叹入世出世之未尽,我自伤心。

——陈邦佐挽邓世昌

风涛历十馀载艰难,方期共赋同仇,王师直捣群妖岛;

水战为数千年仅见,岂料捐躯赴敌,勇号空留五大洲。

——黎中配挽邓世昌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即此烈犬烈仆,试问诸公何面目;

孔曰成仕,孟曰取义,愧煞难兄难弟,更无一个有心肝。

——黄瀚挽邓世昌

壮心直鼓波涛,壮哉此行,独能志切同仇,轮舶倡先陷阵;

节义常存天壤,节不可夺,下及恩衔豢养,仆畜亦解捐生。

——冯敏懋挽邓世昌

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赪颜惭义犬;

此仇必可复也,终在人心未丧,冀英灵在世,誓将赤手扫长鲸。

——戴鸿藩挽邓世昌

计此役南北水陆十数次交绥,问谁奋不顾身,无愧尽忠酬圣主;

为自古中国海军第一场鏖战,倘皆贾其馀勇,何难捣穴虏倭王。

——罗崇龄挽邓世昌

忆昔年束发授书,博通时务,晓畅戎机,久矣三军咸推以上将;

念此日委身致国,夙负重名,深知大义,卓哉一代不愧为完人。

——何文全挽邓世昌

忝属宾主同情,想当年雄辩四筵,横论五洲,足义之馀无别语;

谁是人臣极地,羡我君气吞东海,功高南国,勋名之永有遐思。

——游世嵘挽邓世昌

是扶舆正气所钟,燕颔记曾瞻,早知忠勇过人,破浪乘风才共仰;

赴大海惊涛而去,雄心嗟未竟,料得英灵如在,穿跟裂眦愤难消。

——史济源挽邓世昌

海军将领问何人,报国尽如公,安有师溃身降,万载臭遗威海卫;

东粤男儿推壮节,沉舟偏退敌,群骇纵横荡决,诸夷胆落大东沟。

——许福仪挽邓世昌

死事岂云难,最难一意孤行,亲前敌,撼危锋,海战竟为中土创;

忠魂更何恨,所恨全军皆墨,币和戎,轮资寇,胥涛长此不平鸣。

——汪大钧挽邓世昌

雄心歼丑虏,驾致远直捣黄龙,于今史笔淋漓,谓可同编武穆传;

碧血梁沧溟,大东沟定乘白马,异日倭船出没,能无震慑子胥涛。

——胡仕熙挽邓世昌

肇锡嘉名,想壮心捧日,节慨凌云,两字极崇褒,南岭人间传信史;

未埋忠骨,幸仆耻偷生,犬能效死,千秋同不朽,东沟波底护英魂。

——刘庆祺挽邓世昌

蓬岛吊忠魂,想尔时操胜算、奏奇功,仗义捐躯,百折不回征伟烈;

葭莩承挚爱,看此日著旌常、书竹帛,叨光末谊,千秋慨慕颂威名。

——何殿臣挽邓世昌

伟矣哉壮气薄云天,大丈夫虽死犹生,心腹干城,共见竟能光日月;

烈也乎节操如铁石,奇男子尽忠即孝,发肤身体,何妨全以受波涛。

——胡秉镛挽邓世昌

砚席忝论交,羡君膺节钺拥楼船,何期变起狂澜,慷慨至今思将帅;

酒杯曾话旧,语我靖边垂攘夷狄,试问谁为砥柱,笑谈早已识英雄。

——韦廷俊挽邓世昌

生甫信非常,凛凛英风,十年仗剑横磨,海国威宣,公蚤有心平寇焰;

识荆殊恨晚,忽忽旧雨,一旦死绥奋掷,河山气壮,我翻无泪哭忠魂。

——魏宗弼挽邓世昌

吁悲哉,时事乃至此乎,我欲搔首问天,何处容梁父狂吟,贾生痛哭;

公殁矣,精神固犹在也,倘有他年修史,须着眼身骑箕尾,气鼓胥涛。

——张再田挽邓世昌

征尘乍洗南州,廿四番忆共胜游,羡我公热血满腔,扪虱纵谈天下事;

将星忽沉东海,八千里传来恶耗,恨中原妖氛遍地,平蛮谁释一人忧。

——潘宝林挽邓世昌

碧血溅洪涛,恨张于楚、李于鲁、宋于辽,诸老戮力时艰,竟弱一个;

黑云团铁舰,问西有英、北有俄、南有法,百国纵横海战,几见斯人。

——黄式渔挽邓世昌

将军挥戈下濑,任枪林炮雨,独撼鲸波,壮志郁辽阳,留遗憾三千黑水;

男儿马革裹尸,凭手剑腰弓,摧倒蟠木,大星沉上将,振英风十万黄头。

——邓廷昭挽邓世昌

义气英风,凛若霜雪,临阵无敌,仿佛周郎破敌,天戈一枝岛夷破凶胆;

贞壮大节,昭乎日月,视死如归,何似屈子赴湘,恩谥两字竹帛褒忠魂。

——朝鲜尹溪石挽邓世昌

忆自力战波涛,誓扫倭奴,任他巨舰蜂狂,奋勇捐躯,东沟殉难留青史;

缅彼心忠社稷,逝随从弟,痛抱急流犬义,浮沉灭顶,南岭招魂悼故人。

——陈元熺挽邓世昌

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孤忠迈往,只手狂澜,中国有人,甘蹈东海;

能为袁粲死,不作诸渊生,两字易名,异音同叹,将军今日,重于泰山。

——梁志文挽邓世昌

大名垂宇宙,遍四洲百国,共詟英灵,即今恨海难填,烈士竟成沟壑志;

浩气沛江河,合孟义孔仁,均无愧色,不意狂澜正沸,将军能读圣贤书。

——周秉文挽邓世昌

近古舟师挫贼,黄天荡后,有此奇功,嗟哉战舰沉波,偏剩生降丁督护;

于今沧海横流,白马涛来,犹馀郁怒,从此忠魂报国,定偕死节左将军。

——梁起挽邓世昌

英名千古重,苍头黄耳,鼎足而三,观粤东壮士罕偷生,使淮北健儿群愧死;

忠愤九原深,碧海青天,矢心不二,其厉阴兵殄倭寇我,将铸□长剑斩奸臣。

——饶轸挽邓世昌

一死亦何奇,最难是气吞前敌,力奋孤军,知有国奚知有身,中倭此役惟公独;

千秋应不朽,犹幸得鉴荷圣明,恩加优异,壮其志因壮其节,夷夏同声并世无。

——谭国恩挽邓世昌

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

帝鉴其忠,士服其忠,敌畏其忠,丹心照千古,想见魂为厉鬼,踏平沧海奋神威。

——丁仁长挽邓世昌

环地球海仗以来,挫敌锋、褫敌魄、碎敌心,率听土人言,中国罕匹、西国罕匹;

读天子温纶所谕,食君禄、忠君事、雪君耻,叹当年臣节,陆战一人,水战一人。

——徐维森挽邓世昌

精忠而伯仲韩岳,慷慨而沆瀣祖刘,际此虫沙作孽,誓扫中原,真宰上诉天应泣;

敢死则台隶远巡,无惧则衙官舍黝,观其馀皇靡援,难殉北海,纶音下锡帝崇褒。

——胡仕熙挽邓世昌

正气毓乾坤,自从童稚涉鲛洋,半生秉节,辛勤矢怀,伸臂撑天,华厦间千秋留伟业;

大星沉渤海,岂独褒嘉闻风诏,四海同声,太息遂叹,捐身报国,东沟上万古吊忠魂。

——吴永榕挽邓世昌

壮哉气作山河,光照日月,风轮电炮,歼碧海之鲸鲵,何当扫穴犁庭,奇绩还高戚少保;

节若筠凝竹箭,心励柏松,烈魄贞魂,泣沙场之虫鹤,共仰舍生取义,精忠无愧张睢阳。

——苏志纲、苏志豫、苏志贞、苏志燮挽邓世昌

易名两字表孤忠,前有葛公,今有我公,赤手障狂澜,伤哉为国捐躯,壮志未酬为隐憾;

寓目重洋含积愤,学于闽海,战于威海,丹心盟白水,太息冲坚陷阵,大功垂就助无人。

——罗毓恩挽邓世昌

为臣尽忠乃庸行,难在浊世独清,大东沟一死千秋,哀诸公临阵脱逃,直叫羞见君家犬;

圣君赐恤极优崇,宠以易名旷典,春申浦素车白马,想古日完人节义,争仰重如海上山。

——宣敬熙挽邓世昌

烈士壮心长已矣。想纵横击揖,慷慨沉舟,惜当时倭势将穷,独力难支,恨煞汪洋谁助臂;

中原大局竟如斯,叹魏绛和戎,李陵降敌,虽今日圣恩特渥,忠魂未慰,岂贪褒恤始捐躯。

——梁庆麟挽邓世昌

苔苓结契,萝茑联亲,回首十年前,我也戮力***,奈九死馀生,碌碌风尘,愧到而今辜壮志;

竹帛书名,旌常著绩,伤心万里外,君竟捐躯国事,只一腔热血,茫茫沧海,问从何处吊忠魂。

——郭勋挽邓世昌

敌忾励同胞,波涛惨谈,天地晦冥,到此际血肉横飞,视死如归,自海战以来,让斯人独空今古;

和戎成上策,尝胆无闻,请缨谁继,叹时局江流日下,吾生何托,缅忠魂长在,笑诸君多愧须眉。

——沈泽棠挽邓世昌

公真宇宙万人杰,生褫敌魄,死报君恩,置祸福成败于不知,积满腔烈胆忠肝,挥手竟随河伯逝;

我是乾坤一腐儒,凭吊孤忠,唏嘘往事,与横海伏波相并论,看当代丹书铁券,锡名实肇水师先。

——黄景堂挽邓世昌

触敌舰沉江,誓同舟蹈海,环观泰西国奇勇谁伦,若天地有情,助我公长扫妖氛,讵使火轮甘受虏;

激苍头殉节,抱黄犬捐躯,凭吊大东沟英灵不死,幸山川生色,愿若辈稍萌廉耻,应知泉币误和戎。

——伍学勉挽邓世昌

弃繻早逝终军,记海水晨飞,人依砥柱,鼓鼙夕死,天陨寒星,伟烈更谁参,最幸是卫仆黄卢,附光北斗;

坠浪不惭馀厥,痛一腔热血,洒遍长江,七尺雄躯,尸无残革,忠魂应未泯,愿化作胥涛白马,常撼东瀛。

——李嵘、陈炳钧、冯逵挽邓世昌

死事即奇勋,忆频年旆节,故乡纵谈时局,每说见危授命,慷慨陈词,居然夸父齐踪,逐日有神,千古邓林留姓字;

哀伤矧婚媾,想万种艨艟,海上直捣中坚,几人破釜沉舟,从容就义,太息灵均同调,问天谁语,一编遗札当离骚。

——潘宝珩挽邓世昌

历溟渤二十年,胸罗武库,气挽狂澜,当其鼓飙轮,摧敌舰,谋定于授命,成仁疆场有斯人,足顿长海军之声价;

垂勋功千百载,毋识王陵,嗣贤陆抗,即今光史册,耀门楣,叨忝在乡闾,婚媾江东无卿比,忍细听蒿里之悲歌。

——陈猷挽邓世昌

孤临大敌,谁赋同仇,愤弱帅怯战幸和,误和为战,安见弗战能和?援绝志益坚,轰巨舰,挫凶锋,含恨捐躯,名重九重惊海国;

直捣中权,目无强虏,想当日求生誓死,濒死更生,终竟舍生赴死,身歼灵不灭,挽军心,回劫运,从容慷慨,辉增百番壮山河。

——冯镜濂挽邓世昌

迎敌舰,真前冲阵,气亦壮哉!怎奈冉子入齐,右师先遁,单于围汉,悉从环攻,慷慨矢捐躯,可怜忠骨长沦,填海空衔精卫石;

荷天恩,特许易名,遇诚荣矣。独惜请缨莫系,愿阻终军,渡海频呼,志赉宗泽,弥留难瞑目,若使英灵不泯,撼倭应作伍胥涛。

——苏宗洵挽邓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