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兄子严敦书断句,诫兄子严敦书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09 0
  1. 马援诫兄子严孰书高中课文还是初中课文?
  2. 请逐句解释: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并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解释一下马援当时为什么要写这封家书。
  3. 诸葛亮诫子书和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什么共同点?
  4. 跪求古文<<鲁共公择言>>和<<戒兄子严敦书>>两篇的翻译!!
  5. 文言文《诫兄子严,敦书》翻译

“吾欲汝曹”翻译为:“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吾欲汝曹”出自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原文为: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诫兄子严敦书》译文: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议论别人的长处,评论朝廷的法度,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诫兄子严敦书》讲的是马援在交趾前线军中听说兄子(侄儿)马严、马敦二人好评人短长,论说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他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这是他平生最厌恶的,也不希望后辈染此习气。也交待了万里修书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牢记平时的教诲,不要妄作讥刺评论。

诫兄子严敦书断句,诫兄子严敦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之父。主要作品有《武溪深行》《诫兄子严敦书》《铜马相法》。

马援诫兄子严孰书高中课文还是初中课文?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①,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②,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④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

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6.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 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诫兄子严、敦书 》) (3分)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3分)

答案:6.D 7.B 8.C

9.(6分)

①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

(未翻译出关键词“是非”、“大恶”1个扣1分,句子不通扣1分)

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未翻译出关键词“牺牲”、“加”、“信”一个扣1分,句子不通扣1分,扣满为止)

请逐句解释: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并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解释一下马援当时为什么要写这封家书。

马援诫兄子严孰书,应该是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孰”与“敦”字形相近致误。

马援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这篇文言文,既不是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也不是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而是一篇课外阅读的文言文。

作为课外文言文,多见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比如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题中就有这篇文言文。

原文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译文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坏人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诸葛亮诫子书和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什么共同点?

马援有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这两个人都爱讥讽、议论他人,并且喜欢和一些轻浮滑头的侠客交游。马援在军中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信去教训他们,这信就是流传至今的《诫兄子严敦书》。

那信上写著:龙伯高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廉明公正,我很敬爱他,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豪侠好义,能和别人同忧同乐,不论好人坏人,他都能交上朋友,他给父亲治丧时,门庭若市,我也很敬爱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他!

因为,你们如果学伯高不得,至少还能成为一个忠厚谦谨的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但是,你们若学季良不得,就会成为一个轻薄浪荡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了!

跪求古文<<鲁共公择言>>和<<戒兄子严敦书>>两篇的翻译!!

前者:教不要妄议别人,妄议遭怨,必受其害。

后者:教静心勤学,实现志向。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②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⑥。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⑧。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⑨辄切齿,州郡以为言⑩,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1]

①汝曹:你等,尔辈。

②是非:评论、褒贬。

③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④口无择言:说出来的话没有败坏的,意为所言皆善。 择:通“殬(dù)”,败坏。

⑤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

⑥数郡毕至:数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

⑦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⑧画虎不成反类狗:比喻弄巧成拙。

⑨下车:指官员初到任。切齿:表示痛恨。

⑩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1]

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

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

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

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

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

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

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1]

诸葛亮:诫子书⑴

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⑶,俭以养德⑷。非澹泊无以明志⑸,非宁静无以致远⑹。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⑺,非学无以广才⑻,非志无以成学⑼。慆慢则不能励精⑽,险躁则不能冶性⑾。年与时驰⑿,意与日去⒀,遂成枯落⒁,多不接世⒂,悲守穷庐⒃,将复何及⒄![2]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

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

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文《诫兄子严,敦书》翻译

<<戒兄子严敦书>>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鲁共公择言>>好难找啊!我找了个读后感你看下!!自己修改下吧我尽力了,找资料一个小时了~~

梁王魏婴在范台设宴款待诸侯,酒酣,请鲁共公举杯共饮。鲁共公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蛕,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共公列举夏禹绝酒、齐桓公悟味、晋文公却美、楚庄王戒游诸贤轶事用意何在?身为一国之君的魏婴不会听不出“弦外之音”。然而梁王丝毫未表示制止的意思,或者先贤轶事感人至深,或者悟出共公的良苦用心,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继而,鲁共公毫不隐讳地指出:“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将梁王杯中所盛、口中所食、身边左右所美、居处前后所侈逐一与先贤诸事进行类比,言下之意是魏婴不如先贤明智,依然沉醉于酒味色游之中耽误国是。其义正辞严,使其大失尊颜,而梁王却不愠不火,色和行恭,倾耳细听。最后鲁共公还言婉而意直地点明主旨:“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闻之感佩万分,连连称善不已。

语云:“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作为诸侯,你梁王好酒好味好色好游,我鲁共公就学不会这些嗜好?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值学不愿学!正是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才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讨王所好,才敢于“哪壶不开提哪壶”匡王所弊明王所失!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正是鲁共公直言敢谏的精神写照!

魏婴身为封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力,有点个人嗜好,实不为过。可他闻得前贤迷途知返知错即改的谆言善行后,以人为镜,“见贤思齐”,从社稷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虚心接受臣下批评,决心戒欲戒侈,作一代开明君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即改,必是好人。”梁王魏婴虚心纳谏知过即改难道不值得称道吗?

如今,当闻得一些“公仆”不干正事,已从围着“轮子转”、“盘子转”、“裙子转”的低级阶段步入“原始资金积累”新阶段的时候,当听了一些人“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为了个人利益,真心地、违心地一味捧着吹的时候,更觉鲁共公形象至高至大,梁王魏婴亦可钦可敬!

译文

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谈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