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无措_进退无所据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10 0
  1. 文言文实词窃
  2. 形容迷惑的文言文
  3.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4. 有关失去的成语

问题一:三国演义空城计中遂止住三军的遂是什么意思 遂 [suì]

顺,如意:~心。~愿。

成功,实现:未~。功成名~。

进退无措_进退无所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止。

通达:“何往而不~”。

进,荐:“不能退,不能~”

这里是 于是 的意思

问题二:空城计中“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远远望之”什么意思? 司马懿不相信(他儿子说的话),于是阻止全军前进,自己走开远远的看着。

问题三:空城计主要内容 空城计主要内容简介:

蜀军失守街亭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避三舍。

问题四:空城计中懿看华大疑.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生性谨慎,现在打开城门,城中定有埋伏。进城则中了诸葛亮之计。应当尽快退兵。

问题五:空城计故事的其他说法 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里。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件事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A,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d,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A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A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A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1)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A。(2)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魏军主帅是张A,那司马懿在哪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就在街亭之战爆发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A拒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 孔明吓退司马懿是“关公战秦琼”的喜剧。 据诸葛亮第63代后人诸葛梓岐说,在她那依稀的记忆中,家乡有一座祠堂,内里有一幅诸葛亮画像,但先祖长相如何已记不得。族谱则是绢布做的,记载她是第六十三代后人,但其他内容一概忘了。至於先祖的威风,也只凭长辈口耳相传,令她能分出三国演义故事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好像空城计,我祖父便跟我说,是赵云做的,并非祖先做。” 评析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冒死作出***象,最后成功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大胆。 这样可以达到目的。 王平的空城计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据汲水之道,据下城,改善部署“等建议,而被张A大败,王平身为裨将军,领兵只有1000人,但是面对兵力50000精锐在手的魏国名将张A的进攻,在大军溃败,无险可依,地势比较平坦,领兵质量速度大大次于魏国张A部队的极度被动情况下,施展两大军事策略,首先就是虚实战略,鸣鼓自持,徐徐而退,致使魏国名将张A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同时施展滚雪球战术,徐徐收合诸营遗迸,军力迅速扩大,使张A把王平所创造空城计误以为伏兵计的信念大大增加。以”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军事策略来看,王平所率领回师的士兵数量至少5000,应该10000不下。没有形成所谓攻之与围之基本条件,同时也为诸葛亮顺利班师创极其有利宽松时间,同时使魏国名将张A的彻底击退诸葛亮北伐主力成为泡影,而转头从他道进攻已被攻陷的三郡。事后王***见崇显,加......>>

问题六:空城计的剧情 《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95回。《资治通鉴》记述诸葛与马是知己:“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重……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A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下不据城,张A断其水道大破之。亮进退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均演此戏,唱词略有不同。剧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与“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核心唱段,后人闻之,无不对这位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崇敬不已。叙述方式较多,大同小异,现列举于下:诸葛亮驻西城,闻听司马懿乘胜攻取西城,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虚。在万分危急中,诸葛亮定空城计,令将城门洞开,自坐城头,抚琴饮酒以待司马。司马懿兵至城下,见状生疑,素知诸葛谨慎,以为城内必有伏兵,不进而退。及至探明回军,诸葛亮已经调来赵云,惊退司马 。三国时,马谡死读兵书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听诸葛亮之言,扎营山头,被司马懿率兵围困,水泄不通,遂失街亭。司马懿复带四十万雄兵直抵西城,时诸葛亮守城,兵微将寡,欲战不能,欲走不可。作空城之计,大开四门,自领二童,坐城楼,酌酒扶琴,谈笑自若。司马懿一见,惊疑不已。细听琴声,安闲怡静,始终不乱,恐是诱敌之计,不敢进城,竟退兵四十余里。诸葛亮乃得乘机调赵云等来西城,而自回汉中。

问题七:空城计的故事梗概 蜀将马谡违令,街亭失守,魏将司马懿引十五万士众进逼西城.时城中蜀兵第二千余,将士咸失色.亮登城望之,果见敌军如蚁聚,遂令曰:旌旗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及大语者,斩之.又令四门大辟,各以二十军士作洒扫状.亮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魏军临城下,怪之.懿至,遂退.其子昭曰:何故退?懿曰:亮平生谨慎,未尝弄险,此必有计,非汝辈所知.亮见魏军却,抚掌而笑.诸将士心忧悸焉.

蜀国的将军马谡违反了命令,街亭失守,魏国的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士兵逼近西城。这时西城中蜀国的士兵只剩二千多人,将士们都失了神色,诸葛亮走上城楼查看司马懿大军。果然看见敌军像蚂蚁一样聚拢,立即命令说:旗帜都藏起来,所有军士都各自守住城中的岗位,如果有不听命令的以及大声说话的人,就斩了他。又命令打开四成门,每扇门用二十个军士作出扫地洒水的样子。诸葛亮就穿上鹤氅,戴上纶巾,带着两个小书童拿着一把琴,到城楼上依靠着栏杆坐下,烧香弹琴。魏军来到城下,觉得很奇怪。司马懿赶到,就撤退了。他的儿子司马昭说:“为什么要撤退?”司马懿说:“诸葛亮一身都很小心谨慎,从来没有尝试去冒险,不是你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诸葛亮看见魏国的军队撤退了,供手大笑。所有将领心里仍然还害怕着呢。

简略:

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的多疑,打开城门,摆出空城.但司马懿以为是诸葛亮的阴谋,结果退兵.

问题八: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目录

词语解释

计策原文论述

注释

按语

解析

探源-中国最早的空城计

李广的空城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评析

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曹操为空城计的发明者?

诸葛亮简介

京剧传统剧目

评析

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曹操为空城计的发明者?

诸葛亮简介

京剧传统剧目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名称 空城计

拼音 kōng chéng jì

解释 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事例 你不能老是用“~”

歇后语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用法 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英文 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

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编辑本段]计策原文论述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编辑本段]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编辑本段]按语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编辑本段]解析

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编辑本段]探源-中国最早的空城计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

问题九:盖因是什么意思 1、词语解释:

因为,多用于古汉语。现在也用于书面语。盖、因,都是因为的意思。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盖”的解释,在以下句子中,“盖”的意思都是“因为”。

一、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鸡不能独完。――宋?苏洵《六国论》

2、词语应用:《三国演义》(空城计一段):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第三段中:“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便是具体应用的事例。

文言文实词

1. 像进退两难这种成语还有哪些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进退无门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有常 常:规律。前进和后退都有规律。

出处进退 指出仕或隐退。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2. 比喻进退两难的成语

跋胡疐尾 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跋前踕后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而跋前踕后,绝域无聊,独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后”。

跋前疐后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跋前踬后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不上不下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庄子·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羝羊触藩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触籓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

出处:语出《易·大壮》:“羝羊触籓,不能退,不能遂。”孔颖达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羝,公羊。籓,篱笆。

进退触篱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同“进退触籓”。

进退狐疑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狼狈 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进退两端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两难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出处: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进退路穷 犹言进退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失措 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同“进退无措”。

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昔之照壁后,訾相人物,指摘仪度,见其或被上官诋诃,进退失措者,莫不群笑,声闻于外。”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失踞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双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为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出处:《魏书·李冲传》:“若容舟楫,必须停滞,师老粮乏,进退为难。”

进退唯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进退惟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进退惟咎 指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

进退维谷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进退无措 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

出处:明·宋濂《元史·忠义列传二》:“会西南风急,贼舟数千,果扬帆顺流鼓噪而至,舟遇桩不得动,进退无措,黼帅将士奋击,发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无算,余舟散走。”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无路 前进无路,后退也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进退无门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3. 类似于进退两难的成语

进退维谷、进退为难、进退无据、进退失据、进退双难、骑虎难下、势成骑虎、跋前疐后、 左右为难

4. 形容进退两难的成语有哪些

1、跋胡疐尾

拼音 bá hú zhì wěi

解释比喻陷入困境,进退两难。

出自《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2、羝羊触藩

拼音 dī yáng chù fān

解释进退两难的意思。

出自《周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5. 用进退两难成语接龙

进退两难抄,

难能可贵,

贵人多忘袭,

忘恩负义,

义正辞严,

严阵以待,

待人接物,

物尽其用

用兵如神,

神色自若,

若无其事,

事出有因,

因祸得福,

福如东海,

海阔天空,

空口无凭,

凭空捏造,

造化弄人,

人情世故,

故弄玄虚,

虚情***意,

意气风发,

发扬光大,

大智如愚,

愚公移山,

山清水秀,

……

6. 形容进退两难的成语有

羝羊触藩dī yáng chù fān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专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属喻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jìn tuì wéi gǔ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7. 形容进退两难的成语有哪些

羝羊触藩dī yáng chù fān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专不属得。比喻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jìn tuì wéi gǔ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8. 进退两难的成语

进退维谷

jìntuìwéigǔ

[释义] 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语出] 《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正音] 维;不能读作“wēi”。

[辨形] 维;不能写作“唯”。

[近义] 进退两难

[反义] 进退自如

[用法] 用于无法摆脱困境时。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进退两难”(524)。

[例句] 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英译] beinadilemma

形容迷惑的文言文

1. 惑的文言文实词

惑huò

1. 疑惑;怀疑。

例:《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之惑滋甚。」

2. 糊涂,令人不解。

例:唐韩愈《与孟尚书书》:「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3. 迷恋。

例:宋洪迈《夷坚丁志·临邛李生》:「元夕观灯,惑一游女,随其后不暂舍。」

4. 指迷惑。

例:清恽敬《读晏子一》:「其为书,浅隘不足观览,后之读书者未必为所惑。」

5. 迷失。

例:《汉书?李广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将军。」

6. 乱,昏乱。

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苻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

7. 佛教称烦恼为惑。

例:《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

2. 120个文言文实词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

3. 文言文实词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禺( yù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meet;encounter]

遇,逢也。——《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 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suffer;sustain]

遇人之艰难矣。——《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treat;entertain]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face]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meet and get along well]

王何不与寡人遇。——《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contact;touch]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4. 文言文实词虚词

赤壁赋(一)通***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字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古今异义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虚词多义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设 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地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连词,表承接 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词类活用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 做梦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远处Adj—意V 始指异之 异 以……为异,认为……奇特Adj—使V 倾壶而醉 倾 使……倾尽,全部倒出特殊。

5. 有关文言文实词滴~~

重要文言实词练习(50个) 1.克 (1)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2)克终者盖寡( )(3)克己奉公( ) 2.莫 (1)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 (2)莫如西归( ) (3)莫能与之争( ) (4)至莫夜月明( )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3.迁 (1)终继五国迁灭( )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3)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4)顷襄王怒而迁之( ) (5)帝素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4.劝 (1)惩恶而劝善( ) (2)主精明于上,官劝力于下( ) (3)劝学( ) (4)劝君更尽一杯酒。

( ) 5.却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2)却之而不恭( )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5)却匈奴七百余里( ) (6)相如因持璧却立( ) 6.是 (1)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4)同窗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7.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2)始适还家门( )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4)而适类于予( ) (5)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7)疑臣者不适三人 ( )(8)发闾左适戍渔阳( ) 8.书 (1)报任安书( )(2)素不闻诗书之训( )(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4)得鱼腹中书( ) (5)昼断狱,夜理书( )(6)黄生借书说( ) 9.孰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10.属 (1)有宁越、徐尚、苏秦之属为之谋(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4)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6)屈平属草稿未定( ) 11.数 (1)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 (3)骑千余,卒数万人( ) (4)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12.率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 ) 13.说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触龙说赵太后( )(5)是说也,人常疑之( ) 14.素 (1)且相如素 *** ( )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4)吴广素爱人( ) (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15.徒 (1)仲尼之徒无道也(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以慕君之高义也( ) (6)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16.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2)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17.王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久不至。( ) (4)欲王关中。

( ) 18.微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 (4)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5)微斯人,吾谁与归( ) (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 19.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4)幸可广问讯( ) (5)帝幸乾宁宫( ) 20.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3)阳为傅其奴( ) 21.宜 (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22.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深追先帝遗诏(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23.易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2)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较,或未易量( ) (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5)以乱易整,不武( ) (6)但以十五城请易璧( ) 24.阴 (1)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 ) (2)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4)乃阴使召孙膑( ) 25.右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26.再 (1)三年再会(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27.造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2)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 28.知 (1)君何以知燕王( ) (2)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29.治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治学严谨( ) (4)治民有方( )(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不效则治臣之罪( ) 30.诸 (1。

6. 156个文言实词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 比鄙兵病察 彻乘从当道 得定伐犯方 负赋更故顾 观归好号还 会惠及极计 济加***间简 见竭尽进居 举具俱聚遽 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 谋难平戚启 强窃请穷求 取去全任入 善少舍涉生 胜师施实食 使释恃属说 素汤痛亡为 务徙狭鲜向 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 遗贻夷异易 诣益阴引盈 余狱御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布衣 菲薄 间隔 交通 节目绝境其实 阡陌 亲戚 驱驰 问津 无论 牺牲 鸿儒 白丁。

7. 文言文实词侍的意思

侍 shì

1. 陪从或伺候尊长、主人。

例:《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侍于晋侯。」

2. 奉养;赡养。

例:《吕氏春秋?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3. 特指进谏,进言。

例:《史记?赵世家》:「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逌然。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4. 侍妾;侍女。

例:《新唐书?李珏传》:「早丧妻,不置妾侍……淮南人德之。」

5. 泛指侍奉随从者。如:近侍。

6. 司,掌管。

例:《墨子?号令》:「吏卒侍大门中者,曹无过二人……擅离署,戮。」

7. 通「待」。

例:《仪礼?士昏礼》:「媵侍于户外,呼则闻。」

8. 姓。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1. 关于不要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的文言文句子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唐·刘禹锡)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2. 惑的文言文实词

惑huò

1. 疑惑;怀疑。

例:《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之惑滋甚。」

2. 糊涂,令人不解。

例:唐韩愈《与孟尚书书》:「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3. 迷恋。

例:宋洪迈《夷坚丁志·临邛李生》:「元夕观灯,惑一游女,随其后不暂舍。」

4. 指迷惑。

例:清恽敬《读晏子一》:「其为书,浅隘不足观览,后之读书者未必为所惑。」

5. 迷失。

例:《汉书?李广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将军。」

6. 乱,昏乱。

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苻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

7. 佛教称烦恼为惑。

例:《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

3. 文言文中哪一个字或两个字能表达“被疑惑”,

可以用次字,比如类似于“xx最甚,xx次之”

也可以用“明”指代第二,例如“明日”“明年(古文中)”意思是第二天,第二年,有时也用“旦日”,亦指第二天

在排行上,用伯仲叔季排兄弟

或用“亚”,例如“亚军”,很明显,第二名的意思,或“吴公先歃,晋侯亚之。”(《国语·吴语》)(歃:盟会时饮牲血以表诚意)

用“再”表示。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击鼓。。”

或用“又”字,例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第二副册之意

4. 求几句关系形容人贪婪自私的文言文,最好多举几句,谢谢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选自唐代柳宗元《蝜蝂传》)

译文: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5. 怎么用文言文形容一个人是“阴险的小人”

恼之厌之弃之,而其不自知。

解释是指 对某人或物烦恼、讨厌,想抛弃他(它),离他(它)远远的,但他(它)自己却不知道。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阴险狡诈yīn xiǎn jiǎo zhà

解释:表面和善,暗地不怀好意的;阴险狡猾,诡计多端;

“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惑小人”cái zhǎng bīng quán,biàn ěr jiāo zòng cǐ bèi yíng huò xiǎo rén

翻译:他才掌握了兵权,就这样的骄傲放纵,这一等人是智慧迷惑,不学无术的自私自利的小人。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jun zǐ hé ér bú tóng ,xiǎo rén tóng ér bú hé

翻译:君子与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胶似漆,小人之间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bú è xiǎo rén ,lǐ dài jun1 zǐ

翻译: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对他们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他 们真正有礼。

6. 关于现代文言文如何写的困惑

现代人写文言文碰到一个很头痛的事情,那就是,不但人家不认可写的文章,就是自己都左看不顺眼,右看不象文言。

追究其原因,我认为大约有以下几个:一、用字不古。这里又有常见两种情况:1)对于常用的现代化名词,如“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无法找到相应古名词代替,结果只能硬在文言文里引用,使得写出来的文言文显得不伦不类,这可见于许多当代老学者的文言文里,也可从廖承志与蒋经国的***里发现;2)即使不是一些非要使用的名词,谓词,也习惯于用一些用惯了的现代词使用,这在谓词使用上尤其明显,有些现代文言文不过变成了一种四字一断的形式,似乎有些古味,但实际上并不是文言文。

关于第一点,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文言文被荒芜近一百年(实际上是从清末新政开始的),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较大的写作力量,结果使得大量涌现在社会里的现代化名词得不到文言简写的规范。实际上,文言文在古代,也同样碰到新名词涌现的问题,但因为社会上的压倒性写作是文言文(不要以为古代的写作都是文言文,例如唐朝的变文,南宋的朱子语录,明朝的话本***,如三言二刻,还有介于二者的《三国演义》体裁),使得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很快得到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按照更古的文言文法,把新出现的名词进行统一的简化,当然,这个过程不是 *** 命令下进行的,而是由大多数人在交流作品时形成的共识,朝廷定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命题和作文、奏折、塘报公文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如果写作文言文能在将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运动,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至少部分解决。

清末就是一个尝试者,的文言文(见他的《饮冰室文集》)里含有大量的新名词,而他试图对这些名词进行文言规范化,由于他的名望,使得他文章写法为社会上许多人所效法,形成了所谓“体”,当时有些老学究讥笑梁文是文白夹杂,我认为是偏颇的,除非这些老学究写文章时回避声、光、电、化和其他新名词,但他们做不到。关于第二点,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现代文言文教育的问题,一句话,缺乏练习。

现在中学的文言文课文不是没有,虽则少了些,更重要的是教师从不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甚至连造句都不做。其次,主要因为“小学”的教育进行得很少,所谓古人说的小学,就是文字学,使得现代人掌握的汉字很少,不能变通地使用单个字表达意思。

一旦写起文言文来,字到用时方恨少,写去写来,就是现在知道的几个字,结果当然被人家或自己看来是现代文的简化,而不是道地的文言文了。二、现代文言文在风格上单一。

实际上,古典文言文是有很多文体风格的。例如先秦古文,它已经和两汉以后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异了,《左传》的风格就是其中之一,《论语》则是另一种风格。

魏晋时期兴起的骈文,即四六文又是另外的风格。中唐时期兴起的古文运动,本是反抗骈体文,复古先秦古文,即无韵无格律的古文,但因时代不同,这个古文已经与先秦古文有较大区别了,以后的古文基本上是韩愈的复古运动风格的模子。

但以后的文言文并不都是古文(狭义古文),有些文章实际上是古文和骈文的混合,这在檄文,奏折里大量***用。现代人基本上是模仿韩愈古文的写作,更直接的是追逐清桐城派的写作风格,对于其他文体,如骈体文,练习得不多,结果使文章显得才气不足。

要知道,虽然骈体文辞藻华丽,重形式轻内容,但它却有使文章华丽的优点。完全地模仿桐城派的写作风格,或不自觉地模仿了,使得文章显得很俗气,不客气地说,一些知名老学究的文言文就带有这种俗气。

解决的方法,还是多读古代各种文体风格的文章,多练习。三、诗词化文言文。

许多人练习文言文是从爱好古典诗词以后开始的,古典诗词在现代中国有远多于练习文言文的参与者。古典诗词虽然是古典文学的重要一方面,却决不是文言文,即使使用它来写作增加了文章的优美。

要知道,古人的写诗虽然是广泛的业余爱好,却不是日常最主要的写作方式,以古典诗词的方式写作文言文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必要的虚词使用,如“之、乎、者、也、耳、邪、耶、惟、夫、若”等字的使用,这些字的使用,使文章抑扬顿挫,粘接通畅。要知道,古人写文言文很注意文章的音韵,写完一篇文章以后,常常要反复吟诵,这些虚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典故掌握太少。典故不能多,但在一些关键地方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叙述简练,不需要罗嗦重复,而简洁是文言文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条,是我能想到的原因,肯定还不够。文言文和方块字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保持数千年而不坠的基本原因,以前一些学者忽略了文言文的“公约”(即Protocal)功能,以为只要方块字就能保持传统文化了,这是片面的。

简单举个例子:《朱子语录》就是用南宋福建方言写的,现在没有几个人读得懂。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疆域辽阔,被分成许多方言区,而且难于做到官话被推广到各地(就是现在都还做不到普通话的完全推广),如果写作***用口语化,即白话,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古代的典籍了。

而且倘若没有文言文规范写作,方块字本身也。

有关失去的成语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

  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儿。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身匡救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身可译为生命:匡救可译为匡时救世。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翻白眼儿显然是口语化的。

 [正确译文]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五、不辨感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2006年10豫南五市联考题)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译文中的沉湎是贬义词。

 [正确译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 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难道不可以吗?

 [解析]译文处理为一种强烈的反诘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是一段谏辞,话语方向是下对上,适合用委婉的语气:无乃乎?这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种商量、请求对方重新考虑的委婉语气,译为恐怕吧?

 [正确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目,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看待。以目之,译为把当作看待。盗,名词作状语。以盗目之应译为把他们当作盗贼看待。译文处理为连动结构,也错解了文意。

 [正确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外传》)

 [误译]汤王、武王没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杀了国君。

 [解析]原文中的非,乃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固定结构,应译为不是,而是,译文处理为承接关系是错误的。

 [正确译文]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九、不懂修辞和文化常识

  例9. 昔者有王命,有***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正确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防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哀痛欲绝 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暗淡无光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淡无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然无色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出处:清·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悲观厌世 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敝鼓丧豚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出处:《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怅然若失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怅然自失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逞己失众 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池鱼笼鸟 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

出处:晋·潘岳《秋兴赋》:“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处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寸进尺退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大事去矣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单鹄寡凫 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当面错过 面对面地失去了机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明·洪应明《菜根谭·闲适》:“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荡然无存 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出处: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延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尽,湘囊綖帙,荡然无存。”

悼心失图 悼:悲伤;图:谋划。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张。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

得而复失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得失参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不相上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得意忘形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孤鸿寡鹄 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孤独失伴的天鹅。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向日蚕桑动,忽相逢孤鸿寡鹄,无门投控,飞鸟依人情可悯。”

寡凫单鹄 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过时黄花 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邯郸匍匐 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虎落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灰心短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同“灰心丧气”。

灰心丧气 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出处:明·吕坤《***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灰心丧意 犹言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魂不负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魂不附体 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出处: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魂不赴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魂不著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师师闻道,吓得魂不著体。”

魂不着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

魂颠梦倒 犹言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而失去了主宰。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失踞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惊慌失措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惊惶失措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利令志惛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出处:《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利令智昏 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笼鸟池鱼 关在笼里的鸟,养在池中的鱼。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麻痹大意 麻痹:肢体失去知觉和运动机能障碍,比喻失去警觉。指粗心、疏忽,对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不痛。”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毛羽零落 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

梦魂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梦想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西游补》第一回:“卷做一团,塞在猪八戒耳朵里,口里乱嚷道:‘悟能,休得梦想颠倒。’”

明珠弹雀 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汉·扬雄《太玄经·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

木朽蛀生 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强得易贫 指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秦失其鹿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琴瑟失调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出处:《汉书·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屈节辱命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出处:《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人老珠黄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人离乡贱 指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人事不省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出处:《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谁想刘璞因冒风之后,出汗虚了,变为寒症,人事不省,十分危笃。”

人事不醒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出处:杨朔《晚凉天》:“有一位同志,是渔船救起来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出处:《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哭得人事不知。”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日月无光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丧胆销魂 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丧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出处: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丧魂失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出处: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丧家之狗 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丧身失节 身受污辱,失去节操。

出处:鲁迅《***旧闻钞·红楼梦》:“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六:“小娘们多有爱他的,奉得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神经错乱 ①指***。②指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神龙失埶 比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色仓皇 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出处: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臣观其神色仓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神色张皇 张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

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六回:“正在无可奈何,只听得楼梯上一阵脚步声音,当差的已经回来,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进来,神色张皇,满头流汗。”

是非得失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似醉如痴 犹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明·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二折:“着人脑盖天灵碎,唬的他似醉如痴。”

随珠弹雀 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痰迷心窍 指中风昏迷。也形容一心贪图某一事物而失去理智。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低头一想:‘明白了,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老毛病来了。’”

脱缰之马 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出处:《吕氏春秋·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忘乎其形 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相形失色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大大不如。

出处: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销魂夺魄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欣喜若狂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燕雀处堂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燕雀处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处堂”。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张皇失措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清·***蘅子《虫鸣漫录》:“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远近寻觅,廪生与表妹亦张皇失措。”

坐失机宜 白白地失掉机会。

出处:清·昭梿《嘨亭杂录·木果木之败》:“兵家之事,宜于乘锐直进。若不审敌势,坐失机宜,使兵心至于溃败。虽欲振起,不易得也。”

坐失良机 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木果木之败》:“若不审敌势,坐失良机,使兵心至于溃败。”

坐失事机 白白地失掉机会。

出处:王闿运《丁锐义传》:“坐失事机,谁执其咎。”

猢狲入布袋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不自由,毋宁死 如果失去自由、***,宁可去死。

出处:法国大革命时《马赛曲》的最后一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