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爷说雍正逢君之恶_雍正对十三爷相信到什么程度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12 0
  1. 《雍正王朝》中,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却安然无恙?
  2. 《雍正王朝》里,雍正有没有想过杀老十三?

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下》:“ 长君 之恶其罪小, 逢君之恶 其罪大。” 成语例句: 其时有个佞臣伯 繁体写法: 逢君之恶 成语语法: 作谓语;指迎合昏庸的执政者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雍正王朝》中,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却安然无恙?

因为诺敏贪名这比***更可恨,诺敏被抄家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并且还有一位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供养,如此看来诺敏的确值得同情,只可惜诺敏干不该万不该在国库欠款上,还让雍正激动的给诺敏颁发了?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这就是大型打脸现场,事情被揭穿雍正成了全天下的笑话,这让雍正如何不气如何不怒啊。

雍正刚登基的时候地位不稳、国库没钱、西北还要打仗,这正是需要银子的时候,所以雍正对欠国库银子的省份以及官员都很恼怒,都定了期限按时还款,如果不还那可就要抄家了,这时候山西诺敏突然上折子说?山西省境内的国库欠款已经全部还上了?,本来雍正就发愁没个好的典范,没想到这么快就出来一个,雍正也是太着急了所以未经查实就先颁发了?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并且昭告天下,追缴国库欠款的榜样就是诺敏。

十三爷说雍正逢君之恶_雍正对十三爷相信到什么程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是这事却被上任途中的田文静发现不对,于是就暗中调查诺敏一事,但是银库当中确确实实有足够数量的欠款银两,田文静也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李卫带来了邬思道才替田文静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这些银子都是从商户那里借来的,都说山西老扣能聚财,这点欠款一筹措就直接到位,等到钦差一走在把钱还给商户,这事也就这么掩盖过去了。

正是听了邬思道的指点以及后来钦差图里琛的帮助,山西诺敏案终于大白于天下,雍正又气又怒,而这时候为诺敏求情的人却非常多,就连八爷胤禩也位诺敏求情,这时候雍正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十三爷胤祥说?这是在逢君之恶?,也就是说是雍正操之过急才会出现诺敏这样的例子,而八爷他们为诺敏求情这就是在打雍正的脸,如果雍正真的不杀了诺敏,那么这个错误就要雍正承担一辈子。

八爷胤禩打的是这个算盘,而那些官员则是希望通过雍正不杀诺敏从而延缓上交国库欠款这一事,毕竟追急了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果在发生那打脸的还不是雍正吗?幸好雍正不吃这一套,天子会犯错错了就要改,诺敏虽然不贪财但贪名更可恨,诺敏不杀不足以震慑纲纪法度,至于诺敏的母亲则是要供养天年的,只要活着一天朝廷就管一天,这点看雍正也是个大丈夫真汉子啊!

《雍正王朝》里,雍正有没有想过杀老十三?

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这个铁帽子王你一定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这是邬思道在离京前给十三阿哥胤祥的临别赠言。雍正继位当晚返回潜邸,智近于妖的邬思道当即提出归隐之请,摆脱被新君?清算?的厄运。离京之时,十三阿哥胤祥匆忙前来送行,满怀愧疚的对他的遭遇表达歉意。邬思道对胤祥天真率性,行侠仗义的性格极为钦佩,于是向他吐露了如前文所述的这段临别赠言。

可为何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掉铁帽子王的建议却依旧安然无恙呢?

首先,胤祥早已不是当年那位做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的十三阿哥了

当年的胤祥天真率性、侠肝义胆,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人称?侠王?。夜宿江夏镇时,他对胡教头调戏民女阿兰的禽兽之举怒不可遏,仗义出手给了那帮地痞一番教训;太子第一次被废时,他孤身一人陪同太子外出不说,回来之后又大放厥词,到处嚷嚷什么?无情最是帝王家?的话,因而被康熙下旨圈禁。经过前后两次圈禁,特别是后来长达十年之久的高墙圈禁,胤祥冲动鲁莽的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再强出风头,即使心中有话也要再三思量,找准时机再说。

雍正惩罚孙嘉诚时,胤祥虽觉不妥却一言不发;表彰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胤祥觉得诧异,却依然没有提出来。直到诺敏案和科场案爆发,雍正深感悔不当初时,胤祥才提出八爷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逢君之恶?,让雍正瞬间明白了老八等人的险恶用心。

其次,势单力孤的雍正不能失去胤祥的助力

雍正继位后努力推行新政,然而八爷党却利用遍布朝野的势力进行阻挠和破坏,使原本势单力孤的雍正帝更加举步维艰,唯有知根知底的胤祥在朝局中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胤祥长年跟随四哥办差,无论是江南赈灾还是追查《百官行述》,胤祥始终毫无保留的全力支持着四哥的工作。推行新政遭受重重阻力之时,雍正愈发不能失去胤祥的助力,只有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支持新政的推广。生性多疑的雍正很难听进别人的谏言,刻薄寡恩、喜怒不定的性格也让众多朝臣对其望而却步,唯有胤祥不仅敢于说话,而且还能够让雍正发自内心的听从。胤祥的犯言直谏,让雍正明白了八爷党?逢君之恶?的险恶用心,以低头向天下人认错的方式承认的自己的过失;八爷党逼宫时,若不是胤祥拖着病体拿下了控制丰台大营兵权的几位都统,难以想象会酿出多大的乱子。

最后,邬思道临行前的下半句话不可忽视

邬思道离京前的临别赠言是让胤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但之后他还说了另一句话:?十三爷你不用担心,只要你收敛锋芒,皇上是不会怎样你的。?这句话解释了胤祥没有辞掉铁帽子王却依旧安然无恙的原因。通过十余年的朝夕相处,邬思道对雍正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他腹黑且多疑,残忍又刻薄,如果不对胤祥提出规劝,按照他以往的性情行事,必然会招致雍正的怨恨,最终肯定没有好下场。例如年羹尧,雍正对他平定西北之功大加赏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最终还是落得个赐令自尽的结局。胤祥虽未听从邬思道的话去辞掉铁帽子王,但他听从了?收敛锋芒?的建议。邬思道离京后,胤祥变得沉默寡言,严守君臣分际,恪遵臣子之道。下围棋时,素有?国手?之称的胤祥原本可以秒杀雍正这个?臭棋篓子?,但他却只敢持黑子,步步退让,刻意营造出和局。宁肯遭雍正的斥责,也绝不逞一时之勇,逾越为人臣子的本份。

对胤祥来说,邬思道让他辞掉铁帽子王,其实是告诉他不要骄傲自满,恃功骄主。漫说他立下的仅仅是从龙护驾之功,即便是那些开国功臣而被皇帝诛杀者也是史不绝书。胤祥虽然没有辞掉铁帽子王,却已经领会了话外之音:摆正自己臣子的位置,别把自己还当成皇帝的兄弟。

帝国王朝,皇权至上,杀不完全取决于于统治者的利益。如果一个臣子时刻考虑统治者的利益,万事都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也许就会活得好好的;如果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那么很可能就会一命呜呼。

老十三允祥是雍正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关系一直很要好,雍正当了皇帝后,对允祥极度信任,委以重权。为什么在雍正皇帝的兄弟当中,唯有允祥被加封铁帽子王,并重权项托呢?除了历来兄弟关系良好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这就主要取决于雍正皇帝本人了。

在《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到底有没有想过要老十三呢?这是一个十分凝重的话题。

老十三允祥,号称“侠王”,为人仗义,豪情,心底光明无私。在康熙皇帝年间,随着老四胤禛下江南,筹款赈灾不徇私情,刑部冤狱案后,掌管刑部,不为太子胤礽所牵制,藏匿郑春华。一废太子的时候,还陪护太子,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他做到了一个弟弟情谊,也做到了一个臣子的忠尽。允祥在兄弟情谊上毫无私念,在朝廷办差上也尽心尽责。但是允祥的性格因为太过耿直,不会转弯,所以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只会吃亏,连张五哥都知道允祥当不了太子,所以他于储君位是没有“缘分”的。

雍正即位之后,允祥得以重用,但是我们看见允祥除了在帮助刘墨林解放苏舜卿上,人性十足,其他时候,多半都是唯唯诺诺。十三爷变了,变得谨慎而低调。十年圈禁也许的确能改变一个人,但是更多的可能是邬思道临别一言: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邬思道走的时候力劝允祥辞去铁帽子王,但是允祥没有照办,原因就在于,允祥记住了邬思道的话,时刻对自己保持警醒。

允祥的谨慎和低调让雍正皇帝都感到气愤,之言那个“拼命十三郎”去哪里了?雍正皇帝难道真的希望允祥还像以前那样耿直仗义吗?非也,他只不过是希望允祥是一个听话的办事机器而已。

雍正即位后的十三爷允祥和康熙年间的十三爷胤祥完全是两个不同基调的人。人生的使命因为环境的因素发生改变,老十三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怎么会杀允祥呢?允祥对于雍正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是没有允祥,在康熙驾崩当晚,不可能那么顺畅坐上大宝,带兵勤王保驾之举功劳巨大,雍正不会因此杀掉功臣。

二是允祥是对付老八允禩的利器,在新组建的内阁班子里面,允祥是雍正皇帝政治包围和瓦解八爷党的关键性人物。后来老八逼宫乱政,虽说弘昼起的作用不小,但是允祥和雍正其实早有防备。要知道,丰台大营的中高层将官,大多都是老十三提拔起来的心腹,老八允禩指望关外旗主王爷发动兵谏,其实是钻进了十三爷允祥的口袋。

三是康熙皇帝有遗言,再苦再难也不能杀兄弟。雍正虽然对兄弟政敌实行了残酷的打击,但是始终没有下达的任何指令。老八老九等人都没有被杀,老十三当然也不会被杀。

四是雍正也需要作出榜样。康熙皇帝儿子众多,雍正不可能独处,他需要其他皇子和自己形成君臣兄弟的榜样,来昭示自己的德政,而允祥就是这个搭伴者。

这是雍正皇帝不会杀允祥的理由,因为允祥的存在和雍正这位统治者的利益是共存的。

从另一个层面讲,到了明清朝代,皇权已经高度集中,雍正军机处的设置,将皇权集中推向另一个高度。希望通过发动***或者兵谏来夺取皇位几乎成为不可能,历史上声势浩大的八爷党,雍正竭力打击至死,但是始终也没有允禩谋反的证据,这就是皇权制度下的现实。允祥已经被封铁帽子王,不会因此夺取皇位去冒这个险,名不正言不顺不说,虽手握兵权然力不逮,正如老十四胤禵,即使平定***叛乱,也不可能带兵回来抢夺皇位,年羹尧是节制四省的绥远大将军,也不可能冒着天下大不讳谋反,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也难发起兵力逼宫。

所以,在清朝,若说老十三会挥兵夺位,这完全是扯淡,招来杀身之祸的如年羹尧、隆科多等皆是作威作福,擅权乱政。而这一点,恰恰是老十三允祥不太擅长的,如此,雍正又何必想到去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