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高处有险低处安然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12 0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雍也篇》第14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背景介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部分字词进行了注解:孟之反:鲁大夫,名侧。不伐:伐,夸讲的意思。奔而殿:军败而奔,在后曰殿。军败殿后者有功。策其马:策,鞭也。将入城门,不复畏敌,之反遂鞭马而前。

    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高处有险低处安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根据《左传》记载,在鲁哀公十一年,鲁国与齐国交战,结果鲁国溃败,部队后撤。孟之反殿后,走在整个鲁国部队的最后,负责防范敌人的追击,掩护大家的撤退,这种行为是非常勇敢的, 因而受到国人的称赞,但是他不邀功 。等快回到国内的时候,他将入国门时,就鞭打自己的马,告诉国人说,不是我很勇敢在后面殿后,是因为我的马跑得不够快,所以落在后面了。

    内涵理解

    一、谦德之效?

    善始善终孟之反表示自己其实没什么功劳,这是不自夸、不邀功的表现,是一种谦德。你看他真有功劳,他却把功劳推给别人;找不到人夸,就推到马那里,这是马的功劳,这样还 间接保留了只顾跑命的人的面子。功劳由人评说,自己是守着自己的谦卑 。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谦卦的卦象是地在上,山在下。一般我们看到的是山在地之上,现在倒过来,山在地之下,这代表谦。即使你有像山一样巍巍的功劳,还是守着地,姿势要低,我们说 做人要低调 。孟之反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榜样,所以孔子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赞叹他,目的是让我们去效法。

    曾国藩是近代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学习楷模,他满腹经纶、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将自己钟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这多少有点让人不解,这样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还在“求缺”什么呢?大家看中国历史上,很多名臣晚节不保,都是栽在好名好利、居功自傲上,最后能保全自己的人,无一不是因为虚心、低调。给自己的书斋起名“求缺斋”,意思是允许不完美,克制好名、好胜之心。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其修身处事依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正是这种谨慎谦卑、淡泊名利的心态,成就了他一生功德圆满。

    二、自伐自矜

    学之大忌《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夸耀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永远没有长进。人的欲望总是想冒头、总是想受关注、被赞美,如果能守着谦卑,不夸功、不自伐,你的私欲就会减少。跟人欲相对的是天理,天理日明,朱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是天理的障碍,傲慢是学习的大忌 。

    邀功、伐善都有名闻利养的心,会给我们学习成长带来很大的害处。在这里,孔子教我们断除好名之心,去掉贪欲,内心才能真正提高修为,显明我们的天理、我们的明德 。

    我们看周围那些喜欢自夸的人,爱表功,做了一点点吹得很大,深怕别人不知道,到处去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好事,有什么样的功劳,但是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往就会招致他人的嫉恨,灾祸就随之而来。汉高祖刘邦说自己能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是因为用了三个人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嘴上说这三人功不可没,可是没过多久,韩信因表现得既高调又自满,还炫耀自己带兵“多多益善”,甚至居功自傲要求封王,最后被他杀掉了,萧何也因受他猜忌被下狱,半点不留情面,即使最后释放了萧何,但萧何从此对刘邦是诚惶诚恐,在他去世之前不敢再议国事。而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刘邦需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张良总是先给刘邦以引导,尽量让刘邦自主思考或者提出询问,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从来不会让刘邦有被超越甚至是被支配的感觉。张良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和他谦卑低调是分不开的,他甚至还拒绝了封侯,他用这种谦虚的态度,既表达了忠心,不贪图名利,又表现了他不会居功自傲,功高盖主,取得了刘邦的高度信任,得以善终。

    三、遁世不现? 知而不悔?

    孔子称赞孟之反是“不伐”,可见孔子对于不伐善、不夸功的人非常的赞叹。

    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孔子自己在世时,也十分谦虚,拒绝了很多夸赞之词。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如果说圣与仁这两个称号,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觉到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

    《中庸》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依从中庸之道立世,全无好名之心,默默无闻不被理解而不后悔,只有称圣的人才能做到。“遁世”,多指主动避世,但此处指客观上被隐没,就是没名没份。

    《易经·乾卦·文言传》有“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之语,隐身于世间不被社会承认、没有名份而不烦闷,不忧愤。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之难行,依乎中庸之道之不易,所以对“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评价极高,说“唯圣者能之”。常人往往希高慕大,喜欢站在高位、站在聚光灯下,甚至为了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追求旁门左道;而一个君子恰恰相反,他们像水一样,往低处走,匍匐在地、成就他人,始终如一,不半途而废,以圣者为榜样,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中庸之道。

    实践之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但好名傲慢之心却如此顽固,很难调伏,正如美国伟大的政治家富兰克林所说:“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怎么办?王阳明在回答***关于破除名利心时说:“名与实相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这段话很有意思,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学儒的人、学圣贤之道的人,更要注意培养务实的态度,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就会专注在内心修为上,自然可以防范名利心、傲慢心,真诚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务实之心不断壮大,方能修己达人。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孟之反面对赞美的态度起心动念是怎么样的?

    2. 孔子为什么要赞叹孟之反?

    3. 好名傲慢之心有什么危害?如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