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哪个学派_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吗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7-13 0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文是什么?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3. 如何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儒家经典
  4. 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出自哪里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谁提出的?
  6.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后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什么意思?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四书”之一,是古代中国士人必读之书。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修身治国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相互关联和重要性。

在《大学》中,齐家是其核心思想之一。所谓的“齐家”就是管理好家庭、家族,使其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在《大学》看来,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宁。

《大学》中提出了“孝、悌、慈”的家庭道德准则,认为这是实现家庭和睦的关键。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尊重,慈则是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只有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大学》还强调了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达到家庭的和谐。同时,对于家庭管理,《大学》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如“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和为贵”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家庭的和睦和繁荣。

在拓展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大学》中齐家的主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齐家的主旨体现了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在家庭中,个人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一,还承担着家庭责任和义务。这包括照顾家人、教育子女、维护家庭关系等。这种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齐家的主旨也体现了儒家追求和谐的思想。在家庭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同时,在国家层面上,追求和谐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重要途径。

最后,齐家的主旨还体现了儒家强调道德修养的思想。在家庭中,个人应该遵循孝、悌、慈等道德准则,以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同时,在国家层面上,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文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是是儒家经典,意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佑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如何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儒家经典

这体现的其实是儒家的经典思想,想要让大家以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为学习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这句话大家都有听到过吧!这是出自于《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所谓的修身讲究的也就是修身养性这一个词汇,大家在阅读儒家相关经典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儒家思想认为成人先诚心,一个人的思想便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前途,所以其在经典文字之中一直在告诉大家无论何时何地,自己生出怎样的环境之中都要注重对于自己的修炼,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成沉稳的个性。

只有将自己修炼成上上品行,在日后才真的能够成为一名君子。修身养性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面,这也是在告诉大家一个人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够去管理家庭,治理天下,报效国家。所谓齐家是指管理宗族事务,这并不单单指个人的家庭。古代的时候,宗族体系庞大,想要管理好宗族事务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品行和坚毅的心性。

而一个人能够管理好宗族事物的话,其必定是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里也是因小见大,所谓国家便是由无数个宗族所组成的。能够管理好一个宗族,那么将其管理宗族的方法扩大来,也可以用于国家的治理。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必定能够开创盛世,也就有了后来的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仍被当下很多的人奉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标。从这句话之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报复以及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为必须要从小事做起,要从自身做起。要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做出出色的成就。

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出自哪里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中华文明古国,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重视个人道德修养,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以德作为治国的重要基础,以及崇尚道义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大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提出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孔子也提出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儒家思想以崇德为特色。它主张以仁爱作为德之核心,高度重视道德的价值;强调道德教化对促成人性向善,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力主以德治国,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道德教化。 儒家还非常注重或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以修身为基础。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 大学》篇有一段论述集中反反映了这一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道家《周易·益·象传》指出:“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左传·宣公三年》言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综合分析:古人的言下之意,世间上,谁人没有做错事的?有过错不改正者,才是真正的过。过而能改,把以往的过错改正过来了,过就不成为错了。这也是孔子常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但是,儒家的重德思想和修身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性,它过分夸大了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作用或把修身当作治理家国的首要原则。 所以,将道家无为之治和儒家思想的仁德精神结合起来,或把中西科学文化综合一起,治国平天下,才是有效的良药妙方。儒和道在形式上虽然是分两派,但实质上却是同一家,的确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它们真是千百年来能够使中国的文明之车稳稳前进的两个巨大车轮,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树的两条深深植在…中国人心灵土壤里的根。儒家思想的主旨,是修身齐家……,是用积极进取的精神,达到超越平凡的境界。而道家则主张冷静迂回,顺其自然。以柔制刚,遇事用忍,其思想的内核,则是要人们以无为的心态,来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可以说,儒家精神是一把利剑,而道家则是一个砂轮;儒如山巍,道如水柔;山无水润必荒秃,水无山依难成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谁提出的?

出自《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意思是修养自身品性,管理好家庭;治理好所在的地区,使天下太平。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扩展资料: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后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什么意思?

1、出自《礼记·大学》

2、原文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养德修身是做人为官的基础,为官者如不讲究道德就没有资格领导管理民众,而官德最根本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_百度百科?

释义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句话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这句话出自《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相传为曾子所作,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