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讲经说法_弘一法师讲心经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17 0
  1. 九座寺的文化源头
  2. 哪个高僧大德没有被诽谤
  3. 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的一些故事?
  4. 唐僧幼时到成年遭受到什么灾难?
  5. 既然佛说普度众生又为何只度有缘人?

时值酷暑,不少居士来到寺院礼佛,稍一走动就会满头大汗,拾级登山便又叫苦不迭。可是当看到参加早晚课的出家师父时,又会觉得万分惭愧,因为师父们上殿时没有短袖短裤,没有汗衫背心,哪怕三伏天里也全是这种大领方袍,里里外外至少三层衣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显得庄严肃穆,令人一见便生虔敬之心。那么这些服饰都叫什么呢?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

一、袈裟的名义

在所有僧人服饰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大约就是袈裟了。哪怕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袈裟的人,也可以通过作品或文学了解到出家人是穿袈裟的。

高僧大德讲经说法_弘一法师讲心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事实上,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写成汉字「袈裟」。袈裟翻译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义,因此袈裟称为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又因为袈裟必须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在一起,然后缝合起来,所以也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同时,据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衣。

二、佛教三衣的由来

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即从垃圾堆或坟墓地上捡来的破旧衣服再缝好来穿。这样是为了表示一者可以惜福,二者驱除自已的贪爱之心,有益于增长道心。后来僧侣逐渐增加,佛制允许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包括衣物等,于是也就规定了佛教的服装有三衣:

安陀会:五条衣,俗称五衣,在佛陀时代是比丘贴身而穿的内衣;也有说是洒扫作务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

郁多罗僧:七条衣,俗称七衣,是比丘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大众***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

僧伽黎:九条到二十五(单数)条衣,俗称祖衣,是僧人的正装衣,又称为庄严衣,是僧人的礼服,在讲经、说法、见尊长、国王召见或列队上街托钵乞食的时候必须穿的。

这就是佛教最早正式规定与一般世俗服装不同的佛教僧侣服装。

三、汉传佛教袈裟的演变

印度是热带地区,只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气候比印度寒冷,风俗习惯也大有不同。因此,佛教僧侣的服装也有很大的改变,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增加。

在佛教初传的汉代,僧人是依师出家,从师改姓,也仍然穿俗家的服装,而非袈裟。后来东晋道安法师制定《僧伽规范》,规定出家人一律以释迦为姓,并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时一律穿着袈裟。再加上后来南北朝昙无德等翻译律典之后,僧人依戒为师,一切所行以戒律为准则。

这样一来中国的僧人不仅有三衣,还有当时汉朝一般人所穿的服装作为内衣,即今天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与一般俗人只是颜色不同。俗家人可以用正色,而僧人只能用坏色,故称僧服为缁衣(缁即黑色),后世以缁衣代指出家人即根源于此。

唐宋时期,由于朝廷多次赐予高僧大德紫衣、绯衣等,袈裟颜色也逐渐多样化。元代僧人的服装改变为**为主,如元代文士欧阳玄吟道:「比丘原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到了明代,对僧人的服装颜色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条、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条、浅色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条、浅红袈裟。」由此可见,明代僧人的服装可分为禅(禅宗)、讲(天台、贤首、法相)、教(从事祈福消灾丧仪佛事)三种差别。

四、当代汉传佛教袈裟穿着情况

现在僧人的内衣与俗人没有什么区别,外面的长袍保持了汉代的形式,中褂和小褂是由长褂改变而来,为了劳作时的方便而已,唯有袈裟是代表佛教的象征。但现在僧人所著的袈裟也有别于印度佛陀时代的固有形式,而是中国化了的。

汉传佛教一般寺院清众都穿茶褐色袈裟,受具足戒的比丘才有资格穿七条衣。在放焰口和参加水陆***时穿九条衣,所以九条衣也称忏衣。二十五条的大红色袈裟,称为祖衣,在寺院里的早晚功课上,一般只有住持才有资格穿着;在重要佛事活动和***上,主法的僧人一般也是要穿祖衣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穿着的。就居士来说,因为他们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著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而沙弥因为尚未谙熟割截制衣法,所以也且著缦衣。

五、袈裟的功德与供衣的福报

袈裟乃佛教之标志,为智者所披着,它的功德善利非比寻常。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

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

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

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

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

另据《地藏十轮经》说:有一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中曾记载:有一猕猴趁僧人不在,戏著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

正因为袈裟有如此殊胜功德,能以袈裟供佛及僧的福报也不可思议。

佛世时波罗奈国的梵摩达王有一个女儿,名为伽尸孙陀利,端正庄严,且出生时身上就有一件袈裟。随着年龄的增长,孙陀利身上的衣也跟着变大。一天,她到鹿野宛游戏,看见佛陀的相好光明,心里非常的喜悦,于是走上前去顶礼佛足。世尊为她说法,她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孙陀利接着请求佛陀成就她出家,佛就对她说:「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著身。」

从此,孙陀利精进修习,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为诸天世人敬仰。有人因而请示世尊:为什么孙陀利有这样因缘?佛陀就对大众说:「过去加那加牟佛常常带领比丘们外出行化众生,当时有一个国王的女儿,看到佛陀,心生喜悦,因此供佛斋僧。四事供养以后,又供养妙衣,因为这样的功德,天上人间常生尊荣豪贵之家,常有袈裟随身而生。而这位王女就是现在的孙陀利比丘尼。」

应当知道,袈裟法衣所在之处,能得佛力加持,更兼天龙八部的护念,一切水火刀兵灾祸皆悉远离。衣有如是殊胜功德,我们对之必须恭敬礼拜,勤修供养。

九座寺的文化源头

楼上的根本不懂佛法,首先奉行素食主义甚至终生吃素的人太多啦,他们谁烧出舍利了?其次,如果说是结石,你可以去问问患有结石的人,身上一个小小的一厘米左右的石头就让他痛苦的不行,可是有舍利的高僧大德们,舍利多的很,如果按常人来说,应该病在床上根本动不了,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高僧大德每天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根本没有病态,这和结石是一回事么?还有什么高僧火化,普通僧人不火花,比丘尼不火化,道听途说.

舍利子的各种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学医的应该明白结石的外观以及物理性能.结实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的氧化物. 结石病人数以千万,但只有修行者才会有舍利子. 大德的舌头,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 何况体内结石数量及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大德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非常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的在家居士,往生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而普通素食者并没有舍利出现。

楼主,不是只有比丘师父(男众出家人)才有舍利,比丘尼(女众出家人)有舍利的太多了,不仅是出家人才有,在家修行的无论男众女众,有的时候也会有,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南大一位教授的母亲,念佛三年,火化后也烧出舍利,而且是佛像的样子,现在还在他家里供奉着.

我建议楼主和楼上的看看这本书://bbs14.xilu/cgi-bin/bbs/view?forum=chinabox&message=559870,自然会明白什么是舍利了,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哪个高僧大德没有被诽谤

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坐落于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迄今有1100余年历史,其中无尘塔为省级、国家级文保单位。经考证,该寺还是“闽中少林”文化源头之一,是迄今发现多处南少林遗址中建寺最早的南少林古刹之一。

1993年9月,中国社科院罗炤教授一行在福建东山县进行南少林与天地会的调查时,东明寺住持道裕法师给他看了一本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抄本秘笈《香花僧秘典》(简称《秘典》)。书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些内容比过去研究天地会的权威资料天地会《会簿》要原始得多,也重要得多。

这本《秘典》共三十四页,内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开头的“溯源”载曰:“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时倡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钵承南祖临义玄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后开辟南山广化,四众立堂,讲经说法,普利人天。

明天顺间,大德主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明雪熙贤南下弘法。时居龙潭山涧,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时邑人赞其德,请师于苦菜寺,归众日增,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虑非发祥之地,请与怀恩沈公选于五都(注:东山县之古称)之铜坑,鼎建寺舍,广授***五十余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精通妙理,法脉滋长。”

因为当时他们看到的是《秘典》的复印件,为了证实这本《秘典》的可靠性和史料价值,罗炤教授和中国武术学会秘书长潘一经老师两个千辛万苦找到了《秘典》的收藏者周炳辉先生,多角度考究了《秘典》的原件,还逐页进行拍照存查。同时,在东山、仙游、诏安、云霄、漳浦等地展开了多方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已故和尚的墓碑上都刻有“九座宗派”或“九座”的字样。其墓葬年代有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到民国时期的,至今保存完好。他们在东山铜陵镇东坑找到了古来寺;在诏安的报国寺找到抄写《秘典》的香花僧泽安为其师傅立的墓碑,碑上的名字和时间都与《秘典》相符;还在很多地方找到与九座寺有密切关系的寺庙和遗存,发掘出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拍摄各种史料考证照片一千五百多幅,为研究南少林文化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仙游,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设治时称清源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今名,属兴化府管辖。地处福建中部山区。南宋的《仙溪志》和明代的《八闽通志》上均有记载,在仙游的九座山(也称凤山)上建有九座寺,建寺时间为唐朝咸通六年(公元868年),开山祖师是正觉禅师(智广上人)。正觉禅师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戒,住嵩山少林寺十余年。九座寺所在地凤顶村村民、仙游县南少林研究会秘书长林振宁收藏的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县令易世堂的重抄本《开科禅师语录》上载有《重修唐正觉祖师本行序》,记述:正觉禅师生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8年)正月初九,卒于光启二年(公元887年)。十八岁出家,三十一岁正式落发入佛门,之后去嵩山受持法戒,再去湖北鄂渚拜访了无等禅师,十五年后回闽移居仙游九仙山,***多后又移居高望山。唐咸通六年他五十九岁时,通过卜卦,终于在九座山修建了九座寺。这从《仙溪志》上可以得到印证。《仙溪志》中还记载,智广上人去逝后,除谥正觉禅师外,还加封为慈应、善济等,并赐无尘塔额。

九座寺位于仙游县西北部海拨较高的凤山乡凤山南麓,寺院背山面水,四周翠山环抱,九峰凌列,寺后两座山峦如凤凰双栖,清澈的九溪水从寺前宛延而过。现存寺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寺前遗存有五十多亩当年被毁于火患的宅基地。从地下遗存,院墙残段,放生池等看,寺院九座相连,布局清淅,可以想象出当年规模之宏伟。在寺庙大殿前的院落遗址上,还保存着两座相当完整的宋代石幢,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寺院古老的历史。寺内保存的一面晚清时期的碑刻中记载的内容与《秘典》上的内容相印证。大雄宝殿厅柱上的一幅长联:“创修历一十朝耿耿金精龙象伏,气量涵三千界巍巍宝殿凤凰仪。”也与《秘典》记载的一字不差。寺的西面约四百米处有一座开山寺祖正觉禅师修建于北宋年间的石塔(即无尘塔),至今保存完好。据《开科禅师语录》记载,唐代高僧正觉禅师的舍利子就存放在塔中。在寺中,还可以见到当年武僧洗浴的石槽和练功的石担。寺西北处的山上,还有天地会人士秘密结社习武被当地乡民称为“贼营”的九湾寨,以及练武的“第一垣”石窟,石窟周围尚遗存多处“拳打卧牛之地”。

《秘典》是首次出现“南少林”这个词的古代文献,而且还说僧众“文武同修”,这表明寺庙同武术的密切关系。之前,对于“南少林”一词的起源和界定,在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泛指长江以南地域的少林寺,以区别于北方的嵩山少林寺;更多的认为,这是建国以后民间对福建少林寺的俗称或通称;还有,持否定观点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南少林”,这只不过是民间传说和家渲染的结果。而《秘典》说明在清朝嘉庆之前就已经有“南少林”之说,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余年,这是一个新发现。

九座寺还是莆田南山(亦称凤山)广化寺的祖庭,这一点已得到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的认可。

不管从建寺的年代,还是倡建人的功名,从佛法的源承,还是寺风的影响来看,九座寺确有“南少林之誉”。

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的一些故事?

自古以来,凡是要弘道的人,基本都会遭遇这样的事情——陷害和诽谤,或历经羞辱,或要赔上性命。这些都是历史上极普遍的事,以下的几位大德,都是曾遭受陷害诽谤的高僧贤德。

释迦牟尼佛被一女人诬陷众所周知的佛陀,不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是确确实实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修道。证悟宇宙生命之大道后,他把自己彻证宇宙和生命实相的方法,完整地教授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学习到的佛教。佛陀在世时,印度人是分等级的。而佛陀倡导中道与平等,甚至说“众生和佛也是平等的”。他的教育总是触动利益阶层。所以经常有人想办法陷害他,并且经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女人,比较有名的用女人陷害佛陀的。佛在舍卫国的时候,因为影响力很大,舍卫城的婆罗门诸外道买通一个名叫战遮的女人,叫她跟随舍卫城的信众到祇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七八个月后,她在腹部内衣中系一个小木盆装作怀孕的样子。有一天,正当佛陀在法座上说法的时候,她突然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向佛陀责问道:“你说法的辩才倒是无碍,但现在我要问你,你既和我发生夫妇的关系,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替我建造产室?你舍弃我不顾,真是一个没有情义的人!” 听到她这么说,听众之中,就是信仰不深的人都大惊失色,佛陀却威严不动地闭目坐在法座之上。这时候,这女人系在身上的木盆忽然“扑通”一声往地下一落,恶毒的计谋被揭穿,她这才羞惭得往祇园精舍的外面逃奔,佛陀仍然像没有事似地继续说法。至诚顶礼,南无释迦牟尼佛!

鸠摩罗什***超级学霸震铄古今 两破色戒依然成就空前他半岁说话,三岁认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出家,一生两次被逼破戒又生子;他天赋异禀,精通多国语言,一代旷世奇才,两国为争夺他不惜开战;他出泥不染,悲心深广,经他翻译的文字永久的影响了中国大乘佛教发展,他被称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没有他,就没有中国大乘佛教。他是震铄古今的超级学霸,他的成就空前绝后,他就是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天降神童 一代高僧震铄古今超级学霸 伟大成就空前绝后鸠摩罗什,是后秦高僧、国师、世界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成就巨大。著名***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称“什门四圣”。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并称中国佛教大译经家,翻译学鼻祖,语言学***。据史书记载,后凉建国初年,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无比著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心经》,就是鸠摩罗什***所译。

旷世奇才 为抢高僧两国开战忍辱负重 身不由主酒后破戒鸠摩罗什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时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三十多国。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周边各国,鸠摩罗什不仅相貌倜傥,而且字如其人,文笔也是潇洒清秀,堪称一流。

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劫持鸠摩罗什至河西走廊凉州(今)鸠摩罗什寺。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鸠摩罗什寺达16~17年。关于鸠摩罗什“破戒”的记载,《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是相同的,只是词字略有差别。 按上述两篇所记,与鸠摩罗什“破戒”相关的有两次,兹引《高僧传》所载。第一次是在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吕光破龟兹获鸠摩罗什后。光遂破龟兹,杀(白)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辞。”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吕光其实比较昏庸,没什么法眼,俘虏了鸠摩罗什后,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其时鸠摩罗什三十出头,吕光见他如此年轻,只是人长得帅气伟岸,就当作凡人戏耍,硬逼着鸠摩罗什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怎么也不肯答应,吕光就设计,强行给他灌酒,灌完后将其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里,鸠摩罗什因此破戒。不仅如此,吕光又故意让鸠摩罗什骑牛、骑烈马,想把他摔下来。但鸠摩罗什忍辱负重,没有一句怨言。吕光也就觉得乏味,只好罢手。当时的鸠摩罗什尽管无法传授佛法,但志心不改,仍潜心学习汉语,直至精通圆熟,为以后弘法传教做准备。另一次是前秦灭亡后,后秦君主姚兴迎罗什入长安,拜为国师。罗什主持庞大译场,译出大量佛经,获得极大成就和声望。姚兴视罗什为奇才“圣种”,唯恐断后,便强迫罗什接受女人,以“传种接代”。什为人神情朗澈,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论匹者。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姚主常谓什曰:***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姚兴常常对鸠摩罗什叹说:“***聪明超悟,天下无双,可不能使法种无嗣啊!”总觉得鸠摩罗什如果不能留下后代,是极大遗憾。为能让其留下"法种",姚兴遂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让他再住僧坊,另立一座房舍,殷勤款待随。吕光的逼婚毕竟是戏辱,而姚兴逼婚却可以算是愚昧之尊敬。一位绝世天才,如此际遇,确实。出泥不染 显示神通吞针示警悲心深广 翻译经典法润后世鸠摩罗什娶妻生子一事,当时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毁谤渐起,在僧人中引起震动,有人对于鸠摩罗什***生起轻慢心,有些僧人羡慕罗什的“艳福”,也妄想仿效。罗什***便召集众僧,示以一满钵的针说:“你们若能与我同样,将一钵银针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蓄室。否则,绝不可学我的样子。”说罢,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钵银针吃到了肚里,随即又一根一根将银针取出。诸僧见罗什有如此神通,不敢效仿,遂罢却了娶妻之意。鸠摩罗什仍不放心,每次登座***,必要对大家说:“我被逼无奈,娶妻蓄室,行为虽同常人,精神却超越俗事。譬如莲花,虽生臭泥之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你们要像撷莲花的芬芳一样,但取其花,不取其泥,我的戒行有亏,但是我翻译的经典,如果有违背佛陀的本怀,让我深陷地狱。如果我翻译的经典不违背佛陀的本怀,那么让我的身体火化之后,我的舌头不烂。”

鸠摩罗什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最伟大的功绩就是翻译佛经。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长安至公元413年圆寂,十一年中,他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译笔忠于原文,圆通流畅,典雅质朴,并纠正了四百年来他人译经之误,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所译经典,据《出三藏记集》,有三十五部二九四卷,若据《释教录》,则多达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文流畅简洁,相当准确地传播了大乘般若系经典和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派论典。所译《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坐禅三昧经》、《十诵律》、《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娑论》等,对中国天台、三论、净土、禅宗等宗派的形成皆有重大而深远影响,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当时曾与鸠摩罗什***有书信往来,就佛教中的重大问题有过交流讨论,传为佛教史佳话。

万世不朽 人天眼目从此归去火烧不烂 舌舍利证佛心法印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莲花勿取臭泥”。著作有为姚兴所写的《实相论》2卷;答姚兴《通三世论》书1篇;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3卷,系后人所汇集,题为《大乘大义章》或《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13年,***圆寂,荼毗(焚化)后果然舌根不烂!***圆寂时叮嘱***,要将火焚之后的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供奉,舌舍利而今还在,世界上唯一 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其见证了***不世之伟大成就。至诚顶礼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达摩祖师 被六次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叫来诸***:“我本来是来传法的,但现在却被人讨厌至此,久住世间让人造罪也没什么益处。”也是古印度南天竺国香至王的太子,倾心大乘佛法,师从般若多罗***。100多岁的时候,中国梁武帝时代,他从印度坐船来中国传佛心印,在广东登陆。皇帝向他问道,他也不迁就巴结,话不投机,就到现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闭关。他这一生虽然与世无争,但是也经历多次陷害,光被,就有六次:第一次,达摩吃完后“索盘吐蛇一升”。第二次,“(***)于大磐石上坐,毒出石裂”。如此五次后,终于在第六次被时于是将佛祖传下的袈裟传给断臂求法的***慧可,并且对慧可说:“我缘此毒,汝亦不免此难。至第六代传法者,命如悬丝……”至诚顶礼 南无达摩***!

二祖慧可 被诬陷迫害致死据河北省《成安县志》客籍人物篇载:约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慧可***以107岁的高龄,来成安讲经传法,四面八方老幼听者甚众,匡教寺的僧人也听得入了迷。这一盛况,惹恼了此处嫉贤妒能的法师辨和,他便到县衙诽谤慧可,说他“离经叛道,标新立异,散布异端邪说。使农夫辍耕,商不启户,是大隐患”。知县翟仲侃听信了辨和诬告,对慧可加以酷刑拷打审问,罗列“十大罪状”层层上奏朝廷,后得到朝廷批准,最终将一代宗师迫害斩首。慧可被斩首后,尸首流出白乳,肉色如常。隋文帝了解后追悔莫及,曰:此真菩萨。传旨重新调查慧可被杀,对渎职官员严加惩处,并祭祀慧可,同时赐慧可“正宗普觉***”的封号。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派尉迟敬德监工为慧可修寺建塔安奉舍利。至诚顶礼二祖慧可***!六祖惠能 被追杀躲藏十六年《坛经》里记载,惠能***得道后,五祖弘忍***就交代他:“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自此,***开始过着被追杀的日子,后来在猎人堆里藏了十六年,风头过尽,机缘成熟,才出现于世弘扬佛法。至诚顶礼六祖慧能***!虚云和尚 百岁老僧被诬陷拘禁毒打近代虚云和尚112岁时,住持云门山大觉寺,被人诬告藏匿罪犯。全寺僧人120余人被包围。虚云和尚被拘禁于方丈室内,门封窗闭,绝其饮食,后四次遭人毒打,至头面流血,肋骨折断。老和尚阖目不视,闭口不语。据记载,“入夜后,侍者入室探视,见老人倒于血泊中,乃扶其坐于榻上,并侍候汤药。次日,那伙人见其未死,又予毒打,至四月十五日,老人渐渐倒下,作吉祥卧,经一昼夜,全无静动。侍者以手试其鼻孔,气息全无,手脉亦停,以为老人已死,唯体温尚正常,面色亦平静。次日早晨,忽听老和尚微微***,并睁开眼睛。侍者见师还活着,十分惊喜,立即扶师起坐,并告以入定已八日整……”  虚云老和尚以112岁高龄,受此等酷刑,死而复生,足见其修行境界。事后他作诗一首感慨世道之艰难: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不受磨难不成佛,通过古往今来这些高僧大德的故事,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在娑婆世界弘法有多不容易,如果不是菩萨再来,根本难以立足,我们能够看到经典,能够看到三宝住世,更要加倍珍惜。誓护正法报佛恩,顶戴受持勤修习,广为他人说正法,生生世世令不绝!祈愿一切诸真善知识法体安康,长久住世,磨难消除,弘法无碍......——转自网络,仅供参考

唐僧幼时到成年遭受到什么灾难?

接上:

不听良言 吃亏眼前

吕光灭了龟兹国,把鸠摩罗什法师就给抢来了!

那个吕光嘛!还看不起出家人,他心裏想:「我们这个皇帝呀!真是没有知识!这麼劳师动众,耗费国帑,抢来这麼一个穷和尚干什麼?智人有什麼了不起?他也是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和我们一样要吃饭。」心裏不佩服;吕光总是不佩服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觉得他没有什麼了不起。不佩服呀,一路上就有一些个问题发生,这些个细节,大约历史也不记载。

可是,走到半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就在那儿扎营下寨。那是在一个山谷裏边,地势非常洼下。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这天晚间会有大水来,就对吕光说:「这地方很危险!不要在这地方扎营!如果大水来了,甚至於都可以把我们全军淹死!」吕光根本就对罗什法师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就说:「你懂什麼!你出家人只懂得讲经说法,你懂得什麼排兵布阵!你不要管!淹死?怎麼就会淹死呢?」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议。

这天晚间,到半夜的时候,说巧不巧?嗐!果然山就啸了!山啸就是山洪,山洪暴发,从山裏流出水来;这水不知多大,把吕光的军队淹死了五、六千人。他带著七万人马到龟兹国作战,大概死了几千,回来,在这裏又淹死了一部份。

由此之后,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一点来历的,是有神通的,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以后不敢那麼轻慢,也就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了。

不可思议 神通境界

那麼再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到了凉州,就是现在新疆燕安一带。在这个时候,吕光就听说长安发生了,苻坚被姚苌给杀了;姚苌取而代之,做了秦的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以就叫「姚秦」。「姚秦」和「嬴秦」、「苻秦」是不同的——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苻坚的时候是叫苻秦。

吕光一听说国内了,姚苌做了皇帝;这个时候,他也不回去了,就在凉州这地方,在这半路那儿独立了,就称起皇帝来,国号凉,这就是所谓的「西凉」。

鸠摩罗什法师在凉州这地方的时候,吕光有一位最宠信的臣,叫张知。张知生病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婆罗门教的骗子;怎麼骗呢?他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於是吕光就给了他很多钱,叫他治病。

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这人是个骗子,就对吕光讲:「你就用了多少钱,也治不好张知的病。我可以用一种玩耍的性质,来证明他这个病不会好。我现在用五色线,把它烧成灰,放到水裏,如果这条线的灰,还能恢复成五色线的形状,那麼张知的病就不会好;如果这个灰放在水裏,不能恢复成五色线,那他的病就会好。你如果不信,我们就试验试验!」於是就用五色线烧成灰,放在水碗裏,果然灰就浮起来,又变为五色线。

在这个情形之下,吕光还是给张知治病,但是始终也没有治好;没有好久,张知就死了。吕光虽然用了很多钱,也没有一点益处。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

鸠摩罗什法师种种的经历和神通妙用,说起来很多,我们先知道个大概,慢慢研究佛法的时候,就会完全都明白了。

什师东来 过程曲折

等到姚苌做了几年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这件事,於是就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不给;吕光死了,儿子吕隆继位做皇帝,姚兴又向吕隆要鸠摩罗什法师,吕隆还是不给,姚兴就发兵去征吕隆。一作战,吕隆战败了;姚兴这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钜的。

为什麼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麼姚兴又派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一般人都崇拜他、相信他,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才翻译很多的经典。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因缘。

吃得了针 结得了婚

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姚兴就想:「鸠摩罗什法师智慧太大了,没有人可比的。如果这样有智慧的人,不留下一个后人,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於是就强迫鸠摩罗什法师结婚,赐两名宫裏头的美人,给鸠摩罗什法师做太太;他的目的就是要鸠摩罗什法师生出一个有智慧的儿子,好继续他这种的学问。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在皇帝的势力压迫之下,没有法子推辞,也就接受了。

可是,接受这个条件之后怎麼样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对中文不太清楚,但是他对梵文很精通,所以当时就有八百多个出家人,聚会在一起,帮著鸠摩罗什法师从事翻译经典。鸠摩罗什法师主张出家人没有太太,那麼现在他自己有了太太;在这个时候,这八百多个出家人,他们不知道这是环境的压迫,他不得已,所以就不佩服鸠摩罗什法师;於是这一些个法师就很不服气,很生气说:「哼!你看!你教我们不接近女人,教我们没有太太!你现在这样子!你尽讲,你尽骗我们!」

鸠摩罗什法师在一早过堂——出家人吃饭叫过堂,过斋堂吃饭的时候,每一个法师面前没有旁的东西吃,只有一包用纸包著的缝衣针,被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做什麼呢?鸠摩罗什法师就对大家讲:「今天我们没有饭吃,就吃这个针!」这麼一讲,你说怎麼样呢?这一些个和尚,你看看我,也不敢吃;他看看你,也不敢吃。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一个人敢吃这个针:「怎麼吃针呢?他真是胡闹!真是发狂发颠了!怎麼叫我吃针呢?」有一些更发脾气了:「这针怎麼能吃呀?你叫我们吃针?你先吃看看!」

鸠摩罗什法师说:「哦!你们不能吃啊?好!拿来我吃!」把这八百多和尚的八百多包针,都拿到他面前;他打开了纸包,就像吃面那样子,把这八百多包针都吃了。这一些和尚:「咦!他在做什麼?他是不是会变戏法?这针真能吃吗……?」

针吃完了,鸠摩罗什法师就对他们说:「你们各位都不能吃针吗?现在我告诉你们各位:『吃得针,结得婚;若吃不得针,就不能结婚。』谁要结婚,那就得先吃一包针!」这八百多个法师一看,喔!自己没有这麼大的道业,都是不可以的。於是对鸠摩罗什法师也不敢轻看了,也不敢再不佩服了!

鸠摩罗什法师下了座,回到自己的房裏,有两个侍者跟著他;鸠摩罗什法师对他们说:「你们帮我做一点工。」这两个侍者说:「做什麼工?」「你们把我这针都给***!」在毛孔裏头,针针往外出,又都出来了,啊!就像变戏法、做魔术或幻术似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鸠摩罗什法师有两个儿子;可是他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有儿子和有太太,就来看轻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真是菩萨示现的。

传译正确 舌根不坏

因为,当时有八百多位出家人,聚会在逍遥园,跟著鸠摩罗什法师一起翻译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非常正确的。怎麼知道他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呢?

鸠摩罗什法师一生,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卷。他圆寂的时候,对大家讲:「我这一生翻译了很多经典,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有没有错误?不过我现在给你们一个证明:如果我翻译的经典都是对的,没有错误,我死之后,用火焚化,我的舌头不会被火烧化;如果翻译得不对,经典翻译错了,那麼我的舌头就会烧化了。」

等到鸠摩罗什法师圆寂荼毘的时候——就是用火来焚化,这个舌头果然一点也没有烧坏,完完整整的,没有被火烧化。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地方。

又有一个证明,在中国唐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位道宣律师,是专门修持戒律的;因为他持戒精进,感应了天人给他送饭,他所吃的饭是天上的人给他送饭吃。有一天,道宣律师因为年老,走路就跌倒了,北方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来把他扶住了。他一看,是天人来护持他,就问:「为什麼世间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那是什麼道理呢?」

天人就对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过去七佛是哪七位呢?第一位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特别正确。

继承志愿 翻译佛经

因为这个,所以我们现在能得到明白经典,讲这个经典,听这个经典,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如果他不翻译过来,我们就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我们都要对鸠摩罗法师存一种感恩报德的心。怎麼样感恩?怎麼样报德?我们就要发愿,也要弘扬佛法,也要想法子把经典多翻译一点,这就是继承鸠摩罗法师的志愿去做。

怎麼样翻译呢?佛说的经典,鸠摩罗法师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啊!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

为什麼要把翻译的人放在经的前边?因为如果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经典,经典就不会这麼快传到中国;为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记载到经的前面。一方面是纪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有什麼错的地方,翻译不对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这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记到经的前面,作为后人一种的永远的纪念,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

恩播法界 大教流通

过去七佛译经师 颖悟绝伦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 月印八百七俱胝

畅显神源符圣意 挥发幽致契

恩播法界泽后世 大教流通永护持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是过去七佛都是由他来翻译经典。「颖悟绝伦善知识」:他这种聪明智慧呀!一般的人都比不了他;他真是一个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他一天记三万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印,是印可、印证。因为他当时翻译经典,有很多人在那儿翻译的时候,都要经过他的印证,他给证明过这个是对,是不错的;也就是初译、修正、润色、证明,他丝毫不马虎,一定很慎重地审查,一字也不放过去。所以就有个印,就像盖上一个印似的,不是的啦!八百,就是大家翻译的经典很多,很多的语句,他都给印证。七俱胝,是个大数目,就是那麼多。

「畅显神源符圣意」:畅是畅通,显是显明,畅通而显明;把佛法这个不可思议的源流都形容出来了,都表露出来了。符圣意,符是符合,圣是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意思;佛说这个经典,他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挥发幽致契」:挥发也就是发挥,发挥那最精奥的、最看不见的那种道理;人不能懂的那种道理,他都给发挥出来了。契是契合,也就是符合;就是玄妙裏边的那个意思,真是其味无穷。

「恩播法界泽后世」:法界是无边的,他对我们佛***的恩,也是无边的;他的功德,真是对后世的佛***是特别的深厚,报答不完的。「大教流通永护持」:大教也就是佛教,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国去,这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庄严所成就的。

既然佛说普度众生又为何只度有缘人?

玄奘(599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早年经历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3岁,他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由于战乱,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10] 他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佛度有缘人和佛说普度众生并不矛盾。咱们先讲普度众生,本师释迦摩尼佛和十方诸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们在世时,就发愿要普度所有众生,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因为慈悲,他们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众生的痛苦,他们的慈悲和菩提心使得他们得到了无上圆满的佛果,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度化了无量的众生。对于大乘佛***来说,普度众生就是他的任务和使命,普度众生简单来讲就是这样。

很多人问过我,诸佛菩萨没成佛前发愿要普度众生,“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但是现在诸佛菩萨们都成佛了,这是不是他们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和誓愿呢?不是的,是无我利他的心,以及无上的慈悲和菩提心,让他们速证佛果。

而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相信佛教,不皈依佛门,一直为了我们伟大的“我执”去努力,去打拼,使我们到现在还在流转轮回,再不皈依佛门,不相信佛教还会轮回下去。佛曾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佛给了众生解脱的,但能不能解脱就看你自己了,看你自己与佛法有没有缘分,要是没有,即使遇上了佛法,你也起不了信心,也不会皈依佛门,那佛在世也没有办法度你这个众生,只能等你的机缘成熟以后才能得到解脱。

很多大德发愿要度与自己有过善恶业的众生,那什么是善缘?什么是恶缘?善缘,就是在见到或见不到的情况下,对佛法或某一个上师、某些善事产生很强烈的信心或一点点信心。比如说一个上师在一个很大的城市里走着,很多人都会看到他,有些人会很高兴,很欢喜,尤其在汉地很多人从来沒见过藏地来的僧人,就觉得提别好奇,他们觉得看到我们是人生的一大收获。记得有一次我在浙江温岭,当我从宾馆电梯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位在等电梯的女士,看见我时很害怕,居然“啊”的很大声的叫着,跳了起来,幸亏当时附近沒有保安在,要是有的话,肯定把我给抓走了,因为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出来吓唬人就是你的错了。开玩笑,我长的不难看,是她太靠近电梯门了,忽然在她面前出现一个红色的影子,就给吓住了。当她发现我是个僧人,就笑着走进了电梯。不过,她有沒有种下善的我就不知道了,要是她遇上我这个僧人,而感觉高兴的话,这就是善缘。

再讲讲什么是恶业,跟前面的相反,要是遇到善事、上师、僧人,而感到不高兴,对他们也没信心,还说些是非去诽谤他们,这样就种下了恶的。那有人肯定想问,我种下恶的也可以解脱吗?可以,但不过不是现在。因为你的这些恶业是见到这些上师、善事、僧人引起的,所以他们就有了度你的缘份。不过大家要知道,因果是存在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何况你这次造的是谤法、谤佛、谤僧的罪过,是要承受很大果报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机缘要成熟还需要很长时间,还要受很大的因果报应。还有一点可能(不是肯定的)比如当你把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罪过都消除以后,就剩下这次这个罪过时,也有可能不要受这个痛苦,就被和你有缘的上师或菩萨给度化了,因为你这个罪过是在见到他们的时候造下的。

那什么是没有缘份?在这里大家要知道的是,所谓的无缘众生,并不是说这个众生永远与佛无缘,永远没法解脱,并不是这样的。大家要知道的是,所有的众生和佛都是有缘的,因为所有的众生本性是佛。在这里我们说的无缘众生是:当下、现在与某一个上师没有缘份, 并不是说他与所有的上师大德或诸佛菩萨没有缘分。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例子一样,要是一个上师在一座大城市里走着,那有些人看见了就会感到欢喜,会很高兴,对他有信心这就是善缘,而有些人就对他们没有信心还说一些是非,这就是恶缘,那还有一些人是没看到这位上师或看到了没什么想法的,没有欢喜也没有讨厌,就像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互不相干,所以就种不下善恶之缘,那这些人就没有缘份被度化。简单来讲度化有缘众生就是,现在,这一生,当前,能种下善的的众生。

以前金刚萨缍佛在因地发愿:我将来要遣除众生所有的罪业。所以我们任何人依止他,对他有信心念诵金刚萨缍的心咒去忏悔,就能遣除自己的所有罪业,要是一个人对金刚萨缍没有信心,就不会念诵他的心咒,就没有办法消除自己的罪业,不是金刚萨缍偏心众生,而是你对佛法没有信心,对他没有信心。

大恩上师(如意救主白玛格桑仁波切)经常这样发愿:原所有见过我听过我的名字和与我结下善恶业缘的众生,依靠我的福力都能登上此生和往生的恒久快乐胜地,并且都不再受任何痛苦;从今以后,愿我成为饥俄者的食物,口渴者的甘饮,受寒者的衣服,中暑者的凉风,孤独者的亲友,无助者的帮手,无依者的依靠和渡船,桥梁,药品等,我将不分彼此亲疏地利益所有众生。

是啊,这些上师和诸佛菩萨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千辛万苦,无我利他,利益所有的众生,不是大德菩萨们偏心不度化我们,也不是他们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而是我们不相信他们,不依靠他们,不给自己机会,不皈依他们,不给他们机会来度化我们,所以导致我们还没解脱。佛出世到现在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而我们还在流转轮回,再不去皈依,还会这样下去……

诸佛菩萨和大德高僧们从来都没有舍弃过众生,一直在度化无量的众生,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这样,一直到所有众生成佛为止,他们一直在无我利他,不分彼此亲疏的利益所有众生,所以普渡众生和佛度有缘人一点都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