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察微_通微元妙***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18 0
  1. 张三丰历史简介
  2. 通妙简介
  3. 历史上张三丰其人,弟子有谁?
  4. 张三丰是什么人?
  5. 介绍张三丰、黄飞鸿、方世玉、苏灿事迹?
  6. 张三丰张无极张翠山历史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人?

《太极张三丰》中张三丰的扮演者是李连杰。

1、角色简介:

张君宝/张三丰

通元察微_通微元妙真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演员?李连杰

张三丰,全真武当派祖师,俗名子冲,字元实,元季儒者、武当山道士。 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生卒年不祥。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2、演员简介:

李连杰(Jet Li),1963年4月26日生于北京市,演员、武术家、慈善家、商人。?

15年至19年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武术全能冠军,1982年主演**《少林寺》使其知名度提升,1991年后主演了《黄飞鸿》系列**,塑造出了方世玉、张三丰、霍元甲、陈真、令狐冲等角色。19年后到美国好莱坞发展,期间主演了《致命罗密欧》、《龙之吻》、《敢死队》系列等多部**。

2007年创办壹基金,成为中国第一家民办公募基金会,因全世界公益方面的贡献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护照。2008年获得第27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

3、**简介:

《太极张三丰》是由正东(香港)**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动作**,由袁和平执导,叶广俭编剧,李连杰,杨紫琼,钱小豪,袁洁莹联袂主演。

该片讲述的是张君宝(李连杰饰)、小冬瓜(袁洁莹饰)、秋雪(杨紫琼饰)等人与董天宝(钱小豪饰)的恩怨情仇。

张三丰历史简介

说起张三丰,我们大多是通过从金庸的和**电视剧中知道他的。剧中的张三丰是一个功夫高强的一代宗师,但如《太极张三丰》中的张君宝为宋末人,而《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已是武当派的掌门人,而明朝的张三丰备受皇帝和民间推崇。

张三丰,名通,字君宝,号三丰。张三丰是道教的人物,宋代以后的很多统治者都对张三丰尊崇有加。既因为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传说他身上有很多神奇的事迹发生,也因为张三丰的长寿。相传张三丰一生历经宋、元、明三朝,一共活了两百多岁。

那么 历史 上的张三丰真的如此长寿吗?虽然 历史 的记载中有诸多可疑之处,但是我们仍旧通过史料的记载来看看他的人生轨迹吧!

关于张三丰的争议,大多是关于其寿命的。由于宋、元、明三代都有张三丰的记载,很多人难以分辨他到底活了多少岁,有的人认为张三丰活了两百一十多岁,有的人则认为有三个不同的张三丰,只是名字一样,并且都是道士,所以难以被史料区分。

关于张三丰生平的记载我更多地取材于他本人的作品。在张三丰自述自己修炼过程的《上天梯》词中,第一句就是:“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指的就是自己是元代人。张三丰在《云水前集》中有一首《悠悠歌》,其中就有一句“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年空消磨”,该诗的时间为至元三十一年,即1294年,说明张三丰应该生于1247年,此时为宋理宗淳祐七年。

在汪锡龄的《三丰先生本传》中:“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终南,得遇火龙,传以大道”。延佑年间指的是1314年至1320年,延佑元年张三丰67岁,倒推回去,他的出生时间也是1247年,正好与其本人诗歌中的时间相佐证。

1247年虽然并没有建立“元”,但是张三丰为辽东人,自1234年蒙古联合宋朝灭掉金国以后,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处于蒙古的管辖之下。因此,张三丰自称是元人并没有错误。

张三丰在年轻时有过一段做官的经历,从《云水集》中的《呈廉阁老》、《送廉公之江陵》等诗中可知,张三丰受廉平章的举荐得以入朝为官。他十分敬重廉平章的为人,感激廉平章对他的提携之恩。1274年,廉平章逝世之后,虽然此时的张三丰年仅27岁,但一方面由于廉公的去世,一方面由于元朝汉儒地位的降低,因此张三丰出世修行之心愈发坚定。

关于张三丰的逝世时间争议是很大的,明代的《高破异传》、《名山藏》、《明书》的古籍都记载张三丰于天顺年间“或隐或现”,但“或隐或现”这是一个虚词,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张三丰在当时活着。还有《七修类稿·续稿》和《引镜编年》中记载的天顺三年张三丰拜谒英宗的记载也并不可信,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

《明史·方伎传》中记载的:“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终莫测其存否”,说明在天顺三年,也并没有张三丰的踪迹。英宗为了测试其是否还在世,就用赐诰的形式想要引出张三丰的踪迹,但并无所获。

也有人根据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后不再派人寻找张三丰,就认为张三丰死于永乐十五年前后,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推断。从《明史》的记载中可知,洪武帝和朱棣多次寻找张三丰,封建时期再过圣明、仁慈的皇帝也会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再到唐宋时期的皇帝都有服用丹药、寻求仙人的记载。

明太祖在《御制周颠仙人传》中记载他曾服用过周颠仙人的丹药,因此明太祖寻找张三丰应该为求长生不老之术。《明史》中记载:“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和“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可知,张三丰很可能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逝世,虽然此后又有“及葬,闻馆内有声,启视又复活”的记载,但张三丰修道有成,刚死前后有异相也在情理之中。

如此算来张三丰一共活了一百四十多岁。有人说明成祖朱棣也曾多次寻找过张三丰,说明他当时还在世的说法并不准确。但是参考《明史》的记载,朱棣多次派遣湖滢寻找张三丰,“隐察建文帝安在”,对于朱棣来说,寻找建文帝远比张三丰重要的多。很可能是主要寻找建文帝,顺便寻找张三丰。《明史·胡滢传》记载:“先滢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而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在永乐十五年后不再寻找张三丰的消息,是因为朱棣已经获得消息建文帝覆海而去,因此派遣郑和下西洋在海上寻找,而不再再陆地上寻找张三丰了。这更加佐证了朱棣只是借寻找张三丰之由查探建文帝的消息。

张三丰有诸多封号,元惠宗封他为“三丰仙神”、“忠孝神仙”,明成祖赐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熹宗册封“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清虚元妙真君”。

能够在正史中被多位帝王赐封,说明张三丰在道家的地位之高。之所以能被众多统治者青睐,张三丰不仅仅依靠的是“道家仙术”,更重要的就是他的长寿了。能够至少活了一百四十岁,并且在死后仍被民间和统治者认为有可能继续在世间逍遥,不得不说他修炼已得大成。

在各种传记传说中,张三丰有邋遢道人、三峰、君实等诸多名号。相传,他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都只穿一件破衣服,一顿饭能食数升米,数日不食甚至数月不食也毫无关系。张三丰常常阳神出游,参加天宫仙会。

张三丰主要在世间活动于元代,他和元代的著名画家黄公望有过交流的经历。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作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至今仍被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明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中记载,黄公望曾往来于三吴,与张三丰等人友善。黄公望晚年拜入全真教,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张三丰的思想也是以道教为主,兼容儒释两教的思想,两人在修炼体系上比较接近。

从道家太极拳到内家拳,张三丰对道家武学的贡献很大,他所创的道家太极拳与民间的太极拳有很大区别,更多的是阐述道家哲学、内丹学、经脉学、易学等道家思想。

在道家思想方面,张三丰突破了道家典籍晦涩难懂的束缚,把魏伯阳《参同契》、陈抟《无极图》、张伯端《悟真篇》等丹学典籍思想编成诗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明清时期出现的很多道家派系都与张三丰有联系,清代末期,尊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有17家之多。

虽然从史籍中无法确切的知道张三丰究竟活了多久,只能在史料的基础上稍加推测。但研究的越多,越能了解到他的神奇之处,他对后代文化的文化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资料:

1、《云水前集》

2、《三丰先生本传》

3、《明史》

4、《无声诗史》

通妙简介

张三丰(生卒年不详),武当山道士,名通,又名彭俊、全一、思廉、玄素、玄化、三仹、三峰,字君实、铉一、蹋仙、居宝、昆阳、剌闼、元元、玄玄、符元,号三侔、三丰子、玄玄子,世称“隐仙”。

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自称为张道陵后裔;一说陕西宝鸡人,一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一说辽东懿州望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人,祖籍江西龙虎山,道教学者、思想家、书法家、武术家。

张三丰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举茂才异等,历官至中山博陵令。其人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历代皇帝敕封其有“忠孝神仙”、“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通微显化”、“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

主要作品: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先后被清代汪锡龄和李涵虚编辑成集,这就是流传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二十四首《无根树》丹词。

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广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这篇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隐仙派的修真理论和先后修持次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三丰

历史上张三丰其人,***有谁?

通妙,道教中高士有「通妙」的雅号。通意谓通达,妙意谓玄妙,通妙有精通道学之意。元代吴澄撰《道德真经注(吴澄)》卷一说:「谓有道之士,旁逹曰通妙。万物者,无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显其通也。」北宋著名道士王文卿即有「通妙」之号,宋徽宗先后敕王文卿为「冲虚妙道先生」、「冲虚通妙先生」。元代,封王文卿为「冲虚通妙」,元至顺三年(1332年)夏,加赐为「冲虚通妙灵惠」。《正统道藏》所收《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一卷,是王文卿与***的对话录。编辑《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的***王长,又号通妙侍宸。该经用问答形式讨论雷法,强调召雷役神须内修为要,至于奏章、符诀等不过是符术之末。北宋茅山宗道士刘混康也有「通妙」之号。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赐号「洞元通妙法师」,令住持东京上清储祥宫。宋邓牧撰《洞霄图志》(参《大涤洞天记》)卷六〈洞霄宫庄田记〉,记载洞霄宫住持、都监、兼通明殿焚修郎道一号通妙***。

元?吴澄撰:《道德真经注》,卷一,《道藏》本。

张三丰是什么人?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中文名: 张三丰 别名: 君实,居宝,蹋仙,全一 民族: 汉 出生地: 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 出生日期: 1247年 逝世日期: 1458年 主要成就: 武当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 《大道论》《直讲》《玄要篇》 目录[隐藏] 生平简介 个人经历 三教同一 个人成就 武当绝技 人物关系 传说故事 道学宗师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文学作品中的张三丰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 张三丰的善恶 《倚天》中张三丰所创所有武功 《倚天》中对张三丰武功的描写 张三丰历任扮演者 张三丰与太极拳 生平简介 个人经历 三教同一 个人成就 武当绝技 人物关系 传说故事 道学宗师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文学作品中的张三丰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 张三丰的善恶 《倚天》中张三丰所创所有武功 《倚天》中对张三丰武功的描写 张三丰历任扮演者 张三丰与太极拳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张三丰 [1] ,元﹑明著名道士,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1247年到1458年)。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生于蒙古帝国统治的辽东懿州 还有一说是南召县。但经考证张三丰生于福建省邵武府(今福建南平邵武和平镇坎下村),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 至正初,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年已过百岁。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至正十九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遂叮嘱曰:“东西王气正旺,今后我们会在西南相会。”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时已一百二十余岁。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张三丰遂沈万三天元服食大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永乐初,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说在1418年春,永乐帝特意驱车去拜望张三丰,三丰不在,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个叫胡广的人去招寻张三丰,如招寻不到,则要处死胡广。永乐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祷,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七岁。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前往,过武当遂感胡广之祈祷,于是按落云头,降于胡广面前,对其言:“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胡广便策马回京。跨年还得京师,乃知三丰先生早于前在金殿与永乐会得一面。此即为“金殿飞升”之说。此时三丰年已一百六十九岁。当时还有一种传说,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这些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还是真实的,张三丰曾书字一函,令***孙碧云向永乐帝禀告,告之以具体的长生之道。因为皇帝都非常希望长寿,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三丰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四百七十余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介绍张三丰、黄飞鸿、方世玉、苏灿事迹?

张三丰,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又字君宝,号三丰,丰又作峰。较为可考的说法,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如果是1314~1317——1417之间的话,应该年逾百岁了!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 )人,后人以他为隐仙派。或说张三丰是宋或元甚至金时人,其籍贯,亦有“平阳”、“猗氏”、“宝鸡”说。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封为“通微显化”。 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公元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

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闻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三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化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

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传遍民间。

永乐帝为了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

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

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张无极张翠山历史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人?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丰归隐武当,人称隐仙。他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几年道,学得了一丁半点秘术,便借此去巴结权贵,换取荣华富贵。偏偏明朝中期的几个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几乎天天在宫中做醮事,给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书有专门格式,称为“青词”。严嵩等人青词写得好,深得皇上宠爱,高居相位,人称“青词宰相”。至于得宠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为三公。因此,社会上一班阿谀奉承之徒,纷纷混进道士、方士队伍,想走终南捷径,捞取荣华富贵。张三丰对此十分愤慨,常常施术戏弄惩罚这群道门败类。后人搜集这类故事共有七个,称做“七戏方士”。这里只讲其中的两个。 

郭成显,原是个无赖。学过一种称为五雷法的道术,能役使五方雷霆,斩妖捉怪,呼风唤雨,据说开始时颇有灵验,因此想入京师借术图个进身之阶。张三丰在途中候着他来,自称“赛天师”一见面就对郭说:“你身上藏着五雷正法的秘诀吧?”郭一听,知道他未卜先知,定是神人,不敢隐瞒,连声称“是”。赛天师说:“我还有‘六雷法’要赐给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够召来天仙,化为美女,跨上鸾凤,游戏人间。近来李孜省权倾中外,你挟着这法术去投靠他,那显赫***马上可以获得。”郭一听大喜,急忙叩头请他传法,事讫又叩头辞谢。郭到了京师,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孜省也信此术,引为同道。郭趁机得意地笑着自夸:“还不止这些哩,我还有六雷法,传授此法 的人说,用它能召来天上美貌的仙女。”李一听便催着郭成显快快演法。郭却趁机搭起架子来,先让搭起法坛,周围布置,务求全套精致行头,挂红灯,围翠幔。一切布置就绪,方择日登坛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属,纷纷或远或近地赶来观看。且说郭成显在坛上作起法来,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骑赤色虬龙降在坛上。其中两位尤其美貌,清啭歌喉,唱起曲来。音节清脆,歌声如怨如慕,似讽似嘲,孜省手下的门客术士都听得呆了。忽然雷雨当空,风刮黄沙,满坛灯火一时吹灭,似乎狐精鼠怪趁机都跑了出来。一阵工夫,这一切又都消失,天际只有纤淡的云片,弯弯的月亮挂在檐头。隐约听到有***声从法坛深处传来,点起灯烛一照,却见有四五个李家的侍妾,赤身各跨着个傻大汉——都是李孜省搜罗来的术士——僵在那儿,家奴过去强扶他们进去。再看郭成显,还站在法坛上,满口糊涂话,正得意扬扬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剑上去将郭斩为两段,抛尸在后花园池塘中,并严令家人不得外传。但这般丑事,哪有瞒得住的,第二天就传遍大街小巷了。 

道士邓常恩,侥幸做到太常卿这一***,他为人极为阴险狠毒,曾经暗害一人致死。那人阴魂不散,化为厉鬼,常在邓府作怪。邓在做道士时,就听说太行山西有位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们去求他,真是万试万灵。于是派徒弟陈歪儿去求马仙翁的箭术。陈歪儿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见个道人,神态轩昂,手执长弓,腰插七箭(长弓寓“张”,七箭,寓“三丰”二字笔画七划),自称能射鬼,百发百中。陈对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且跟着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庙中过夜。这儿林深月黑,篁竹古木中传来啾啾鬼叫,陈歪儿十分惊怕,道人却说:“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听到那鬼哀号着逃去,陈这下大为钦服。次日早晨,叩头恳请道人传他法术。道人倒也慷慨,立即传给他神箭之术。陈歪儿回来见师父,谎说:“马仙翁外出,寻找不到。幸而托师父的福,在路上遇见神仙传了箭术。”常恩听后大喜。这天夜间月色朦朦,府中花园鬼声又起,急忙让陈显一显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则转过回廊,在对面楼上监视。陈戒备不懈,忽然见一鬼飞入对面楼上,陈便挽起强弓,一箭射去。箭声响处,只听大叫一声,有什么东西应弦而倒。忙点起烛火照看,却是邓常恩,幸而箭未中要害,只射伤了左臂。回头再找陈歪儿,早已逃之夭夭了。

道学宗师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火龙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的一大功劳。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黄飞鸿

黄飞鸿(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 广东十虎分别是: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飞鸿6岁从父习武,13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12月不治去世,终年78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飞鸿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详细表  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 出生于广东佛山镇。

1853年 从其父黄麒英习武。

1859年 随父在佛山、广州、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0年 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铁桥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随林福成学艺近两年,学成 “铁线拳”和 “飞铊”等绝技。

1863年 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飞鸿结束卖武生涯。

1865年 广州三栏行(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

1866年 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夜宿时遇贼人打劫,飞鸿一人击退数十人,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随后应邀到在石龙乡授徒。

1867年 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黄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

1868年 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贩彭玉摊挡被一恶棍强占打伤,黄飞鸿路见不平相助,被对方同伙数十人持械围攻,被黄飞鸿击败。

约1868年 另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授艺兼医刀伤跌打,三栏教席由梁宽代替。

1869年 在佛山平政桥斗蟀场为卢九叔任“护草”(现场保镖)时,黄飞鸿严惩歹徒,在佛山名噪一时。

1871年 娶妻罗氏,婚后三月罗氏病卒。

1873年 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并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一职。

1882年 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停办廻澜桥所设武馆。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后,吴全美去世,飞鸿辞去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

1888年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黄飞鸿武艺高强、医术精通,聘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总教练,向其赠“医艺精通”木匾。

1894年 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飞鸿随刘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

1895年6月 刘永福护台失利,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宝芝林”前榜:“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约1896年 续娶马氏为妻,生二女、二子(汉林、汉森),不久马氏病卒

约1902年 续纳岑氏为妻,生二子(汉枢、汉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1年8月 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

1912年 鱼栏伙记马如灿(卖鱼灿)遭歹徒勒索被殴,飞鸿见义勇为严惩歹徒,“义救卖鱼灿”一事在羊城广为传颂。

1915年 续莫桂兰为妾。

1918年 在广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猎场任守

1919年 精通武术的次子黄汉森遭妒,往广西梧州渡任“护勇”时被“鬼眼梁”暗算惨死。受此打击,飞鸿不再向其他儿子传授武技。

1919年4月9日 在广州海珠戏院广东省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飞铊。

1924年10月 广州国民镇压商团,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成疾。

方世玉:

广东省肇庆人。父名方德,做丝绸生意,娶妻李氏,生有两子,长名孝玉,次名美玉(都跟随过至善禅师学技);后来方德以六旬高龄续娶苗显之女苗翠花——苗显在火烧福建南少林寺之后,便隐姓埋名,贩盐为业,颠沛流离。苗翠花便生了方世玉。方世玉与他的两位兄长在年纪上,最少相差二十年。苗翠花随父学得一身好本领,「遵他父遗训,将孩儿世玉自满月起,先用铁醋药水浑身先洗,次用竹板柴枝铁条,层层换扎,使其周身筋络骨节血肉,坚实如铁,自小苦练到三岁时,头戴铁帽,脚着铁靴学跳……六岁扎马步,七岁开拳脚,埋庄柱……至十四岁,十八般武艺,件件皆通,力大无穷,周身盘筋露骨,坚实如铁,性情又烈,专打不平。」(《万年青》)打死雷老虎那一年,方世玉大概只有十四岁。上文亦说过,方世玉打死雷老虎,导致少林与武当之间的恩怨白热化。方世玉成名得早,死得也早,有说他死于火烧九莲山少林或以后,死时相信只是二十多岁罢了。除精通拳脚外,擅使花刀。

家传户晓的方世玉打擂台与胡惠乾打机房的故事就是最早记载于《万年青》内。这两件事直接导致武当少林两派关系恶化。广东省肇庆人方世玉——「少林五老」苗显之外孙,随父到杭州做生意,因见雷老虎摆擂台,两对边联上写「拳打广东全省,脚踢苏杭二州」,大为愤怒,上台比武,打死雷老虎。雷老虎是武当派李巴山之女婿,仗着自己是文渊阁大学士陈文耀(雍正时火烧嵩山少林寺,乾隆时接近八十岁)之侍卫使,便横行无忌,这次被方世玉击毙,自然大快人心,但却引起连番恶斗——雷老虎妻李小环请父亲李巴山出山,方世玉请三德和尚、童千斤等,事情越闹越大。与此同时是新会胡惠乾偷出少林寺,回省城,为父复仇,大战西关锦纶堂机房工人。锦纶堂是省城纺织工人的会馆,行中工人多是单身汉子,十居七八争强斗胜;胡惠乾之父在附近开设小商店,被机房工人殴毙,方世玉救起重伤之胡惠乾,把他送往少林寺学技。胡惠乾这次复仇,大开杀戒,杀了十多名纺织工人——其中一名拳勇张锦洪是武当冯道德之徒孙。于是,两派火拚,越闹越加不可收拾。后来,雷老虎之小姨李二环——李巴山之二女,因姊姊、姊夫和父亲都死于少林派手上,报仇心切,便向微服出巡的乾隆皇献身;乾隆趁机借用武当冯道德、白眉道人之力,剿灭福建少林寺。方世玉、胡惠乾、至善等无一幸免,只因为《万年青》成书于清末,描写少林拳勇——反的「暴徒」,很可能会招惹官非,作书人只有尽量讨好官家,福建少林寺毁灭导致少林武术流入百粤,拳风缤纷大盛,名手辈出。

少年英雄方世玉之考证

方世玉的背景: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广东肇庆人蔡九仪因为不愿跟随洪承畴投降,从北京跑到嵩山少林寺师从一贯禅师习武,成为少林***,返乡后隐居家中,成为一代南拳宗师。其人擅长“超举术”,又精于腿功,常能击人于寻丈之外,快如鹰隼。清朝开国以后,少林派举家南移,大举进入广东、福建等地,以福建泉州东岳山少林寺为基地,联络各种帮派人士,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康熙年间,少林派巨头铁斋和尚,就曾经秘密潜入潮州,以授徒自给,培养力量,其及门***,数以百计,开广东风潮之肇始。

福建少林寺被清军击破烧毁后,大批明朝遗民及帮派组织随即流落广东,其间江湖上已俨然形成截然对立的两大民间团体,即以维护“反清复明”为己任的少林,和具有官方背景,以维护“正统”为己任的武当,据《拳经》记载,在乾隆年间,洪门技击高手洪熙官、方大洪,少林高手胡惠乾、童千斤、谢亚福相携从福建少林回到广东,立刻着手成立“少林十虎”殴打团。而武当派领袖白眉道人、五枚***也从四川峨眉山落足广州西禅寺,组织西关机房仔,其后两派徒子徒孙明争暗斗,各种街头暴力活动,愈演愈烈。

方世玉的武功背景:

肇庆,古称“高要”,秦时即列为军事基地,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方世玉的父亲方德白天是肇庆一个贩卖丝绸的商人,暗地里却是个“反清复明”的义士,属于少林派的堂主,其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方孝玉方美玉都少林派至善禅师的关门***。方世玉的母亲苗翠花则更是少林的嫡系,她是“少林五老”中老五苗显的亲生女儿。“少林五老”是少林门派五位老大,五枚、至善、白眉、冯道德和苗显,他们被***奉为“真祖”,都是技击高手,武功上乘。后来因为政见不合,五枚、白眉、冯道德改投了武当派,“五老”中就只剩下至善和苗显了。

据史料记载,方世玉少年时就横行乡里,与邻里的孩子打斗,而他与人打斗的着法也特别,就是挺起胸膛让别人打,而往往对手打不到三拳,自己就手疼难忍,这一点与我们知道的完全不同。据《国技传略》记载,才满月时,苗翠花就以祖传药方,用铁醋药水给他通身淋洗,再用竹片、铁条、柴枝把他身体层层包裹起来,经过这样的处理方世玉,长大后变得呆头呆脑,大概也不怎样风流倜傥,多半是象个铁桶,只是头硬如铜,筋骨如铁,皮肉似钢,经得起各种拳打脚踢罢了。

街头生涯:

长到十几岁时,方世玉就入了少林,他个子不高,身形矮胖,因为小时候被苗翠花当做实验品还落下了满脸麻子。仗着一身不怕打的功夫,每次街头斗殴时都冲锋在前,带头闯入敌阵,而两个各个在打斗中都难免挂过彩,却只有他浑然无事。这样过了几年,这样一群青年打出了名气,其中十位最能打的,在市井中号称“少林十虎”,其依次为洪熙官(花县)、方世玉(肇庆)、刘裕德(惠阳)、胡惠乾(新会)、童千斤(客家人)、李锦伦、谢亚福(南海)、方孝玉、方美玉(肇庆)。其中方世玉以小小年纪能名列十虎第二位,并不是因为什么武功高强,而是好勇斗狠,加上一副被苗翠花按照铁桶制造出来的身子。

因为方世玉从小不喜好读书,只好打架,而且谁叫都去,即使是方世玉这样的家庭也难免要人担心。也许是怕苗翠花这个制作狂对自己做出的方世玉还不满意,又找出什么法子要来改造,不管怎么说,方德每次出门办货都必然要带着方世玉,一来怕他又被别人叫去打架,跟在身边能教教他生意算术啥的。二来对苗翠花也不放心,生怕回来后这傻小子又被他妈妈折磨成什么怪样了。就这样方德就带着方世玉到杭州办货,没想到方世玉在街上正好遇到武当派的雷老虎在摆擂台,雷老虎没去过广东,不知道方世玉皮肉的厉害,更没想到方世玉在街上这几年没白混,虽然姿势不好看,可学得招招都挺狠毒,居然没两下就把雷老虎打得一命呜呼了。

方世玉打死雷老虎,就回去向父亲报信,父子二人收拾东西连夜逃回广州,召集少林各帮派商议对策。而杭州武当派的老大雷老虎的老婆李小环带领***赶到广东,声言要为雷老虎报仇。其时少林派早已经严阵以待,以“少林十虎”为龙头,在广州各地划分地盘,洪熙官住到大佛寺,而方世玉在今海珠广场一带,公开收徒,专门与武当派打斗。而其中胡惠乾本来远在家乡守孝,听到打架的消息后,连夜从家乡赶回来,竖起为父报仇的旗号,与西关机房仔大打出手,将冯道德的徒孙张锦洪当街打死,占领了西禅寺。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武当,为争夺西禅寺,武当派的各路人马云集广州,与少林派展开了广东帮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帮派火并,闹得满城风雨。其时李小环的父亲,也就是雷老虎的岳父李巴山,他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文耀的侍卫使,也是是武当的堂主,以官府名义聚集数千清兵开进广州,名义上是弹压火拼,实际上却协助武当派攻打少林派。结果胡惠乾在西禅寺战死,而童千斤与方世玉也在随后的帮派火拼中被武当派击毙,经此一役后,少林派的中坚人物风流云散,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少年英雄方世玉之踵:

方世玉死后,清朝在广东禁绝少林,雍正五年冬上谕中断然说:“着各省督抚,将拳棒一事严与予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者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导致少林派骨干分子纷纷逃离广州,流落广东各地或海外。少林派这个当时最大的帮会组织就这样彻底瓦解了,分散成了零散的秘密帮派组织,如洪门、天地会、青帮,三合会。其中洪门成为了中国民间结构最严密,也最具神秘色彩的帮会组织,在民国初年,对于洪门的由来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说在清朝火烧福建少林寺后,有五位和尚逃落山下,被湖北人陈近南搭救,后来几个人跑到湖北白鹤洞下普庵结拜,图谋推翻清庭,又在崇祯皇帝的孙子朱洪竹赞助下,成立了“洪门会”,后来洪门将这五位和尚尊为“洪门五祖”。其后洪门发展到近代“洪兴社”一代,那是后话。虽然现在“洪门五祖”与“少林五老”之间的联系已不可考,但这样的传说说明少林派与帮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为证。

随着时局的变迁,伴随着人们天然对弱者的同情心理,那位被粗暴的母亲在醋水里泡过,又捆得象铁桶一样,曾经在市井里横冲直撞的少年,就象希腊神话里那位同样被母亲泡过的阿喀琉斯一样,由人们口口相传,直到走上**和电视,逐渐变成今天这样武功高强、风流倜傥、又扶弱扬善了,如果苗翠花现在还活着,那一定会很高兴,因为她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象自己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少年英雄了。不过,就象阿喀琉斯被太阳神射中脚踵而死去,浑身被母亲浸泡过刀枪不入的方世玉也有他独特的练门所在,据《乾隆下江南》中记载,方世玉真正的死因是在少林武当大火并中,与五枚对打,战到第三十回合,被五枚“一脚踢中谷道照门,登时就爬不起来了”,谷道就是***.

方世玉在近代武林中享有盛名,尤为老一辈拳师们所津津乐道。连史书类的《乾隆游江南》也有关于他的描写。 方世玉为何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其原因有 一,本人武艺高强,拳勇过人 二,爱憎分明,好打抱不平 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擂台上打死恶霸雷老虎,大快人心。(尤其是李连杰演的最为精彩,其余如钱小豪--功夫略差,搞笑不少,有街头混混之样。) 四,也是最能说明其功夫惊人的例子----虽然方世玉年纪很小,但却是少林的杰出人物,是”少林十虎之一(各位兄弟姐妹注意了,可不是小李所说的广东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少林十虎”按即洪熙官 方世玉 刘裕德 胡惠乾 童千斤 李锦纶 谢亚福 梁亚松 方孝玉和方美玉(俩人均为方世玉的哥哥) 方世玉在十虎中排为第二可见其功夫之厉害。 方世玉广东 庆人,其父亲方德是个丝绸经纪人,好习武,往往是白天经营生意,晚上练习拳脚。方德年轻时和一李姓女子结婚,生下两个男孩就是方孝玉和方美玉,方德有意培养二人为武林高手,就送去少林习武,拜至善禅师为师。 方德的妻子死后,就一直独身,到六十岁那年,遇见苗翠花,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下了方世玉。因此方世玉和他的两个哥哥相差近20岁。 苗翠花是什么人呢? 她的来头可是不小,为少林五老”之苗显的女儿。少林五老”即五枚 至善 白眉 冯道德 苗显。她们都被奉为真祖”,功夫一流。 后来五枚 白眉 冯道德自立门户,投身武当;至善和苗显坚守少林,坚持反清复明”。苗翠花因之武艺高强,一直在江湖充当行旅保镖,有一代女侠”之称。 一次方德途中遇到劫匪,被苗翠花所救,俩人交谈之后,发觉彼此均为少林***,志同道合,于是就结为夫妻。 在结婚的第二年方世玉降临了,他比其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小了近20岁。由于苗翠花亲眼目睹少林武当相互仇杀的场面,因而决定把方世玉从小培养成一个铜筋铁骨武艺高强的侠客。 于是在方世玉满月的时候,用把铁醋药水通身淋洗,再用竹板 柴枝 铁条把身体全部层层包扎起来,据说通过这样反复锻炼,可练的全身坚实无比,经得起拳打脚踢。 方世玉3岁开始戴铁帽子,脚穿铜靴练习跳跃;5岁扎马步,6岁开始练拳脚,7岁练桩柱,8岁打梅花桩,11岁时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晓,少林拳更是熟练无比。同时在苗翠花的熏陶下,方世玉慢慢养成了一个侠胆义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

苏乞儿原名苏灿,是民间传说中的两广拳师,「广东十虎」之一,

苏乞儿

无正史可考。 虽然武功盖世,但舞文弄墨一概不晓。苏为了搏得心上人如霜垂青,便投考武状元,更买通所有考官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但却遭人陷害,沦为乞儿。一日被丐帮长老选中为帮主,传以打狗棒法,他便藉此对付反分子天理教。(也是无正史可考)

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汉族,辽宁人。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

生平经历  张三丰,宋(南宋)朝、元(蒙古)朝﹑明朝著名道士,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亦作“君宝”),号玄玄子,是武当拳等道教武术的创始人,而以金庸先生为代表的家,更是认其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一观点与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说法相矛盾,但也可作为一家之谈,生卒年为(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中国辽东懿州人(今辽宁阜新)。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张三丰卒于明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1]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