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家是什么朝代_天下为家指的是哪个制度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0 0
  1. 在学术界,夏代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还是非信史的传说时代呢?
  2.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3.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
  4. 约公元前2070年是什么朝代
  5.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提纲
  6. “贞观盛世”从何来?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大家分享了孔子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朝代

东周春秋末期

天下为家是什么朝代_天下为家指的是哪个制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政治生涯

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孔子的母亲在他24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适齐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初事鲁国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周游列国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留卫期间

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孔子遭人诬谄,孔子害怕获罪而离开。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卫国。有人劝孔子,要有所作为,便要拜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孔子谢绝。但后来不得已而前去拜见,孔子入门时,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敢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告诉子路先前的执着连上天都讨厌。数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便离开卫国。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若不富足,国君就不会富足。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都可能受教育,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中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论著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在学术界,夏代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还是非信史的传说时代呢?

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禅让制到世袭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商朝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利弊

对后世的好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帝制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皇位世袭制弊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国人写的中国通史有很多种,但关于夏朝的叙述也基本上一致。

首先,从史料记载(《史记》《竹书纪年等》)来看,夏朝是肯定存在的。

其次,现在还没有找到夏朝的遗址

其三,二里头文化也许就是夏文明的曙光

最后,从民族感情来说相信夏朝一定存在,但仍需要考古学家的努力

所以,在我看来,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毕竟有那么多的史料、文献来支持。

问题的关键应当在于,夏朝时期的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我国古代以禹传子作为夏王朝的开端,其原因就是此前是?天下为公?,是原始公有制;之后是?天下为家?,是私有制。私有制的诞生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本身就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

可是,夏朝在哪?从考古角度来说,只有发现夏朝遗址才能确认其是否进入了文明时代。

找到夏朝很重要吗?

很重要,因为那是华夏文明之源。

同时也没那么重要,今天的华夏文明文字源于商,?礼制?和儒家源自周,甚至?华夏?一词也在周朝正式形成。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发现夏朝与否,甚至更早的文明遗迹,其实也改变不了这一史实。 ?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中学时代背诵过的历史朝代口诀,你还记得吗?

话说夏朝,近年来可是热门话题。不知道啥时候开始,这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的问题,进入了很多中国人视野。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完全不可信。而普罗大众,又没有专业学者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也就只能凭感觉随声附和了。

前天发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尚书》中关于夏的文献17篇。《尚书》解读,需要时间,古人云世有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立功立德难度太大,笔者只能把立言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和认真考据,以求尽可能的接近真相。你如不喜无所谓,还请嘴下留情,先行谢过。

夏代的青铜爵

夏朝历史在《史记》里太过简单,一般人可能连《史记》也没有读过。所以,根据史料记载,夏朝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夏之建国,中学历史书上说的是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夏朝第一任国君是大禹还是夏启,这个有争议。笔者认为大禹依然是尧舜禹时期,属于公天下的时代。而夏启则变公天下为家天下,从启开始,王位只传夏禹的子孙。王位的独占性或应该是夏之所以被称为夏朝的原因之一。

不管如何,大禹并不是如民国学者所认为的传说中的人物,更不是一条虫,而是实际存在过的先王

龙山风格玉牙璋(夏)

大禹治水成功,征伐三苗,继王位

禹,本是鲧的儿子。鲧,史料记载为五帝之一的颛顼之子,那么就是帝尧的叔伯一辈,在帝尧时期被四岳推荐治理水患。鲧治水治了七八年也没成功,史料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鲧取堵的方法治水,一种说鲧不得帝命,窃息壤(一种生生不息的泥土)治水,帝大怒而命人杀死鲧于羽山。

鲧治水不成被帝尧杀死,是大舜摄政时候的事情。当时舜为百揆,也就是百官之首,赐死鲧之后,大禹第一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尚书 舜典》伯禹做司空,《竹书纪年》司空禹治河)。

大禹治水,有两个助手,伯益和契。契就是后代殷商的先祖,伯益则是秦人的先祖。这三人治水有功,所以后来大舜即位后,封赏了这三人。大禹为百揆,也就是百官之长,契做了司徒,也就是负责文教的官员,伯益做了虞,也就是负责山林一类事物的官员。

大禹除了治水,还是一位武功赫赫的军事统帅。史料记载大舜之时,有苗不服。(《尚书 大禹谟》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帝舜乃命大禹征伐有苗。大禹召集群后(各部落小王)誓师伐有苗,这仗打了3

约公元前2070年是什么朝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是( )

 A.黄帝 B.禹 C.舜 D.启

 3.张亮同学在学习公元纪年法时,对历史年代尺非常感兴趣。他要计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距今( )

 A.4084 B.4085 C.4086 D.4087

 4. 传说 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

 A.炎黄战蚩尤 B.皇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5.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使老百姓可以不误农时的传说英雄是( )

 A.黄帝 B.尧帝 C.舜帝 D.禹帝

 6.《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有位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夫差

 7.?夏有乱政,而禹作刑?。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解释是(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经制定了刑法

 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 D.禹刑极为残忍

 8、左图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如果将都城进行复原,你想象一下都城中会有哪些国家机构( )

 ①刑法 ②监狱 ③历法 ④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9、如果你有兴趣写一部《中国暴君史》的话,你会按顺序依次把下列哪些暴君选上( )

 ①纣王 ②夏桀 ③周厉王 ④禹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①③

 10.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其中的?诸侯?产生于(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1.下列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 )

 A B C D

 12、夏朝之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长期战争,国力衰落 B.残暴统治,失去民心

 C.国家机构的建立 D.地理位置不佳

 13.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14.商朝是我国青铜 文化 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司母戊鼎 B.鱼纹彩陶盆

 C.甲骨文 D.冰裂纹瓷器

 15.下图是我国1964年发行的4枚邮票。据此判断邮票中的器物属于( )

 A.陶器 B.瓷器 C.青铜器 D.铁器

 1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右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

 A.防洪排水 B.水运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1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右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B)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8.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以下文物中,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有( )

 ①青铜面具 ②青铜立人像 ③青铜神树 ④四羊方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将都城迁到殷(今安阳)的商朝君主是( )

 A.汤 王 B.盘庚 C.纣王 D.帝辛

 20.商朝又叫殷商,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它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滥杀无辜,最终在一场大战中,由于军队阵前倒戈,他走投无路自焚而亡。这场大战是(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牧野之战

 21、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原因是( )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奢侈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22.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这种文字

 (见右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晋朝

 23.《封神演义》再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纣王灭亡和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牧野之战发生于(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841年

 24、西周的都城在今( )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 C.陕西西安 D.河南洛阳

 25.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 D.压迫奴隶和平民

 26、西周制定严格的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

 A.维系分封制的稳定 B.方便贵族享乐

 C.树立奴隶主对奴隶的权威 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7、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770年

 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841年

 28、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D.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

 29、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治国没有 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30、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

 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京,史称?东周?

 D.西周时期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

 3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 )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了( )。

 32.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到商王( )迁都到( )后, 统治才稳定下来。故后世又称商朝为 ( )。

 33.与商同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 )

 34.周王分封诸侯,各诸侯再分封( ),卿大夫再分封( ),通过逐级分封,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

 35、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礼器和乐器( )不同,( )也不同不能随意混通使用。

 36、公元( )年发生了( ),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三、判断题(每题1分 共8分。对的用A表示,错的用B表示。)

 题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答案

 37、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铭文。( )

 38、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叫它?铭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它?甲骨文?。 ( )

 39、《越绝书》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说明我国古代青铜器技术产生于夏朝。 ( )

 40、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酒器。( )

 41、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42、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青铜制造业。 ( )

 43、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桀,西周灭亡。( )

 44、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是卿大夫不再听周天子的指挥,甚至与之分庭抗礼。 ( )

 四、材料与问答 (共50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每题2分 共8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记运》

 45.上述两段文字讲述了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2分)

 46、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那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2分)

 47、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制度是进步的?为什吗?(2分)

 48、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制度是进步的?为什吗?(2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题 共10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9、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出现于哪个时代?

 50、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4分)

 51、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三)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 遗址〗下列是殷墟遗址:

 52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 文物中的历史〗

 A B C

 53图C在出土之初叫?龙骨?,秦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要相似的图案,这些图案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54图B所展示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器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展?

 55图A所示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

 56上述都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除了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C B C B A D D C B D A C

 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C B D B B C C C A D A B C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

 3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 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32.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到商王( 盘庚 )迁都到( 殷 )后, 统治才稳定下来。故后世又称商朝为 (?殷商 ?)。

 33.与商同时期的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四川广汉西北的( 三星堆文化 )

 34.周王分封诸侯,各诸侯再分封( 卿 ),卿大夫再分封( 士 ),通过逐级分封,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

 35、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礼器和乐器( 规格 )不同,( 数量 )也不同不能随意混通使用。

 36、公元( )年发生了(? 国人 ?),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三、判断题(每题1分 共8分。对的用A表示,错的用B表示。)

 题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答案 B A A B A A B B

 四、材料与问答 (共50分)

 45.上述两段文字讲述了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2分)

 答:第一段反映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天下为公?的状况;第二段反映了奴隶社会?天下为家?,阶级社会出现和王位世袭制的状况。

 46、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那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2分)

 答:?禅让?制

 47、从材料第二段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2分)

 答:由?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48、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制度是进步的?为什吗?(2分)

 答: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的必然结果。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题 共10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9、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出现于哪个时代?

 答:分封制,出现于西周。(2分)

 50、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4分)

 答:为了巩固西周对辽阔疆土和殷商遗民的统治。内容:王都由周天子直接管理,其他地区被封赐给宗室、功臣和先朝贵族,建立一大批诸侯国,由诸侯代理周王治理。诸侯奉周王为天下共主,必须服从周王号令,定期到镐京朝觐,纳贡,率兵随周王征伐。

 51、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周王通过分封制,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大大改变了夏商时期松散的状态,,使西周迅速发展成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三)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

 〖 遗址〗下列是殷墟遗址:

 52.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答:商朝的都城,与盘庚有直接关系。

 〖 文物中的历史〗

 53、图C在出土之初叫?龙骨?,秦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要相似的图案,这些图案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答: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由于有了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

 54、图B所展示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器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展?

 答:商朝,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达到高度成熟的程度,各种技艺都十分精湛。

 55、图A所示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

 答: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礼器。

 56、上述都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除了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

 答:感想:为我们的先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承和发扬光大。

 内容:商汤灭夏、盘庚迁都、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国人、西周分封等。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提纲

约公元前2070年是夏朝。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朝的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河南登封)。根据古史记载,禹本来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治水成功后受舜的禅让继位,又得到舜的儿子启的辅佐,最终启废除了禅让制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夏朝的建立结束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君王统治人民,改天下为家。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的具体过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治水成功后,舜决定将王位禅让给禹,禹拒绝后,舜又让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启继位后,夏朝正式建立。夏朝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禹治水、世袭制度的形成、国家的建立等重要。

禹在治水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取了分水斗、治淤坝、引水入海的三大措施,成功地治理了黄河水患,使黄河流域的土地得以开垦和利用。在政治制度方面,夏朝实行世袭制度,君主将自己的权力传给儿子,成为继承制度的开端。同时,夏朝还有分封制,分封诸侯或大臣领导地方,但必须遵守君主的统治。

在经济方面,夏朝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同时也有了贸易的发展。夏朝人已经使用了铜制的农具和陶器等生活用品。在文化方面,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甲骨文和金文是夏朝时期的代表性文字。同时,夏朝还有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

“贞观盛世”从何来?

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于大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夏、商、西周便是中国早期的朝代,中国早期朝代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向了阶级社会转变,同时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也慢慢浮现了。那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哪些呢?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传说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分封制

分封制指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西周还有“六乡六遂”制度。但这个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史书所载也互有出入。

3、宗法制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追溯历史长河的源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标志了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了阶级社会,表明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影响了后来的整个封建王朝,对于当时的政治而言当然有利也有弊,但是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篇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真是唐朝荣耀。开启这盛世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话形容李世民时代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那就说明李世民会用兵,会用人。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拥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哲学。因而能够把当时第一流的人才全部吸引到他的身边,从而发挥出空前绝后的创造力。

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就曾描述过贞观一朝的人才盛况:“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王(珪)、魏(徵)、来(济)、褚(遂良)之辈以材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我之得人,于斯为盛!”

贞观的人才集团不仅在当时是最优秀的,而且跟其他朝代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王夫之所说:“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

那么,贞观一朝人才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换言之,李世民在人力的开发上究竟有何秘诀呢?

舍短取长,然后为美

贞观元年,李世民刚刚上台执政,就命当时的右仆射封德彝负责向朝廷推荐人才。可是好几个月过去了,封德彝竟然一个人才也没推荐。告诉李世民天下没什么人才,让李世民很不爽

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这句话就是李世民用人哲学的精髓。

正所谓“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所以关键是要“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也就是说,在真正高明的管理者眼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人才。

启发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缺点,并且都有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或特长。身为一个组织的领导或者人力的管理者,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独到之处,然后把他们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让他们的才能与他们的职务相匹配,从而发挥出最佳效能。

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

那么,李世民又是如何鉴别人才之优劣长短的呢?

第一招:大臣批评与自我批评, 优势互补

贞观年间,李世民会不定期地召开“民主生活会”,让大臣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准确把握每个人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十二月,李世民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了当时政事堂的所有宰相出席。酒过三巡之后,李世民切入正题,但是又极其自然。用一种闲聊天的口吻对侍中王珪说:“爱卿见识深远,而且口才又好,现在就请你从房玄龄开始,对在座诸位一一评鉴,最后也谈谈你自己,看看你的才能跟他们比起来如何?”

王珪略微沉吟,而后环视众人,有条不紊地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撰写诏书和奏报事务,详明而公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繁杂和紧急之务,妥当而周到,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微臣与在座诸位比起来,也算是略有所长。”

第二招:皇帝亲评朝臣,入木三分

贞观末年,有一次在朝会上,李世民就当着群臣的面,从长孙无忌开始,把面前的这些宰执重臣挨个评价了一遍。

“长孙无忌为人善避嫌疑,应对敏捷,比之古代贤者也毫不逊色,然而统兵作战,却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面临危难不改气节,为官亦不私结朋党,唯独缺少的是耿直规谏、忠直进言。唐俭言辞漂亮流利,性情平和,善解人意,觥筹交错之间,言语更是滔滔不绝,可惜跟随朕整整三十载,却无一言论及国家得失。杨师道性行纯善,品德无可指摘,但是为人怯懦,难当大任,无论事务缓急,皆不得力。岑文本品性敦厚,文章是其所长,可是惯于引经据典,有时未免脱离实际……”

虽然总的来说口气还算温和委婉,但是所说的内容却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相信当时在场的这些帝国大佬肯定都听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他们的优点也都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但是身为臣子,每个人的软肋居然被皇帝拿捏得如此精到,不吓出冷汗才怪。

启发二: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就是今天管理学中所谓的“人才测评”。要做到“用人如器”,首先当然要知道每个人是什么“器”。对于部属们的优劣长短,要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这样 才能“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并且建立起一套“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进而打造出一支各具所长、优势互补的高绩效团队。

第三招: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在人力开发上,除了“用人如器”、善于对部属进行“性向测评”之外,李世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李世民选拔人才的时候,从来不论门第,不论新故,不论华夷,不论士庶,而是看其品行才学是否出众,有没有一技之长。

1 在“门第”方面

无论是像长孙无忌、高士廉、杜如晦等出身高门世族的,还是像房玄龄、张亮、侯君集等出自寒门庶族的,李世民对他们皆一视同仁。

2 在“新故”方面

魏徵、王珪、韦挺等人原来都是典型的太子集团,算是李世民的头号政敌,可后来却成为他的股肱重臣;反而是一些秦王府的故旧,由于才学不足,能力有限,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并没有重用他们。这些秦府旧人曾经跟房玄龄发牢骚,房玄龄向李世民反映,可李世民的态度很明确:“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

3 在对待异族方面

李世民根本没有“华夷之防”的狭隘观念,而是以“天下一家,不贱夷狄”的恢弘胸襟,大胆擢用了一批勇猛善战的异族将领。

如“以智勇闻”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于贞观九年归附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并娶了李世民的妹妹衡阳公主;贞观十四年,阿史那·社尔与侯君集等人一同攻灭高昌,其后又在唐朝对高丽、薛延陀、西域的战争中屡立功勋。

此外如突厥酋长执失思力、铁勒族酋长契毖何力等人,也都先后被委以重任,为王朝的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4 破格提拔民间人才方面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对马周的擢用。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乡里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先秦典籍。武德年间谋了一个博州助教的职务,可他却不以教书为意,屡屡被当地刺史斥责,马周一怒之下离开家乡,四处云游,随后来到长安,寓居常何家中。

常何,一介武夫,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命百官上疏直言朝政得失。让常何舞文弄墨确实强人所难,于是门客马周帮他草拟奏疏。

次日,常何把奏疏呈了上去,本来只是想应付交差了事,没想到太宗李世民看完奏疏,居然大为赞赏,立刻把常何叫进了宫,细问详由,

常何不敢隐瞒,只好据实相告。当天布衣马周就被请进了宫。

双方一番畅谈之后,李世民发现马周果然是满腹经纶,见识深远,顿生相见恨晚之感,随即让他当天就到门下省报到。

一夜之间,马周就从一介平民变成了朝廷命官,从社会最底层直接进入了帝国的政治中枢。马周从此登上帝国政坛,不久就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后来历任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职。

虽然马周确实具有比较出众的能力,但如果不是碰到李世民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皇帝,马周恐怕也难逃怀才不遇、抑郁而终的命运,绝不可能演绎这一出“布衣变卿相”的千古佳话,更不可能成为享誉后世的贞观名臣之一。

无论是“用人如器”,还是“唯才是举”,都说明李世民拥有高度的“知人之明”。但是在管理学中,“知人”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可还有另一个重要层面,就是必须“善任”。

授权也是一门艺术

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只有做到知人善任,让部属各司其职,管理者才能从具体而琐碎的事务中抽身而出,站在一个最宏观的层面上,制订整个团队的战略规划,实现整个组织的愿景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善任,其实就是授权的艺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善于授权。中国古代的皇帝,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治国能力颇为自负的开国之君,很多人根本不愿授权,也不敢授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但促狭猜忌,事必躬亲,甚至到最后连宰相都废了;还有隋文帝杨坚,也是一个宁可把自己累死也不敢轻易放权的主子。

在这方面,李世民就从杨坚身上汲取了深刻的教训。

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取一种“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的管理方式,对部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授权。武德九年,李世民召见张玄素问询政道。张玄素建议太宗:“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李世民对张玄素的建言非常赞赏,随后将其擢升为侍御史,并且立即将其建言付诸实施。张玄素提出的“分任以事,高拱穆清”,其实就是一种充分授权。

第一招:充分授权

贞观一朝,确立“三省驳议”的宰相制度,让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衡,并且相权还能够对君权形成有效制约,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授权原则的充分运用。

第二招:绩效考核

张玄素所谓的“考其成败,以施刑赏”,实际上就是一种绩效考核。对此,李世民专门制定了对各级官员的“考课之法”,具体的考核标准是“四善”和“二十七最”。

所谓“四善”,是指四种优异的工作表现,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所谓“二十七最”,是一套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如“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最”;“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等。

根据这些标准每年对官员进行考核,把成绩分为九等,报至尚书省予以公布。凡列为一至四等的官吏,每进一等增发一季的俸禄;五等无所增减;六等以下则每退一等扣发一季俸禄。这套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澄清吏治显然是十分有效的。

“充分授权”与“绩效考核”是权力控制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缺一不可。如只有刑赏而无授权,那必然会使百官动辄得咎,手足无措,最终造成帝王的独裁和专权;如只有授权而无考核,那必然会导致君主大权旁落,甚至被权臣玩弄于股掌,到头来授权就变成了“弃权”。

而李世民的管理艺术,无疑正是“充分授权”与“绩效考核”的完美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贞观之治的出现绝非偶然。

启发三:

如果每个部属都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各司其职,积极妥善地履行职责,那么高层管理者自然可以“垂拱而治”了。

对于员工的考核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一视同仁,严格执行,能者多劳,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积极性。

我们上面所说的李世民的那些管理哲学,显然都属于明面上的游戏规则。那么,除了这些规则之外,李世民在权力控制的过程中,是否还运用了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御下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

恩威并施的帝王术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今天一个组织的领导,在权力控制的游戏中难免都要运用一些隐性手段。

这种隐性手段在古代称为“恩威并施”,是一种帝王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而用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话来讲,则是——慈母的手中紧握钟馗的利剑。

那么,李世民又是如何挥舞这把利剑的呢?

如何处理与李靖、尉迟敬德、李世勣、房玄龄等元勋功臣的关系,李世民多次运用“恩威并施”帝王术,而且炉火纯青。这里仅举李世勣一例,就足以窥见李世民的御下术。

施恩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二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李世勣突然患病,郎中给他开了一副药方,说必须要用“须灰”做药引子才能治病。所谓“须灰”,就是人的胡须所研成的粉末。李世民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前去探视李世勣,并且二话不说就剪下自己的胡须,把它赐给了李世勣。

可想而知,当李世勣双手捧着这几绺天下最尊贵的龙须时,内心是何等的感激,又是何等的惶恐!

这副药引子的份量实在是太重了!以至于李世勣不但感动得热泪涟涟,而且把头都磕出了血。可即便如此,似乎也远远不足以表达他对皇帝的感恩戴德之情。

李世民宽宏地一笑,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一缕帝须换来臣子有生之年对皇帝死心塌地的忠诚。怎么看都值。

恩威并施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李世民病势沉重,于是把太子李治叫到身边,给他交代政治遗嘱。

在李世民的遗言中,主要提到的人就是李世勣。李世民对李治说:“李世勣才智过人,但是你予他无恩,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黜到地方,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就重新起用他为仆射;要是他迟疑拖延,你只能把他杀了!”

五月十五日的朝会上,李世民一纸诏书颁下,把时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世勣贬为叠州(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都督。自己突然无过而遭贬,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聪明如李世勣谙熟权力游戏规则,很快明白此中真意。李世勣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连家都没回,连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告别,径直揣上诏书就踏上了贬谪之途。

李世勣被贬当月,李世民撒手人寰。次月,李治即位。登基仅三天后,李治就把李世勣擢升为洛州(今河南洛阳市)刺史兼洛阳宫留守;半个月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并“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同年九月,正式拜其为尚书左仆射。

这就是李世民的帝王术。效果也是杠杠好。

公元668年,李世勣以七十五岁高龄挂帅出征,一举平定了高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倾尽国力,终其一生都无法战胜的强悍小国,终于被须发皆白的老将李世勣拿下。

如当初没有施展那一招先抑后扬、恩威并施的帝王术,李世勣能否对重新起用他的新天子李治感恩戴德呢?如没有贞观二十三年“乍落乍起”的人生际遇,李世勣能否深刻意识到,只有在新朝再立新功,他才能福禄永固,富贵长保呢?如果没有这一切,李世勣有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在七十五岁高龄创造出平定高丽、鹰扬国威的历史功绩呢?

启发四:

虽然皇权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每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领导阶层,平时不要高高在上,多对员工关怀,多打“感情牌”,必要时敲打敲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不是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呢。

结语

从李世民的管理哲学中,我们可以有哪些借鉴呢?

作为普通员工,我们与同事合作,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做到优势互补,人尽其才。这就是为单位、为企业添砖加瓦。

作为管理人员,如果能做得不唯学历、不唯出身,善于发现人才,用人之长,避其所短。那就是一位合格的管理人员。

作为领导,生活中能够亲近下属,体谅员工,工作中严谨细致,纳多方建议,听得进逆耳良言。那也是职工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