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古代怎么说,成年在古代怎么称呼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1 0
  1. 古代女子成年是几岁(豆蔻及笄弱冠)
  2. 古代成年多少岁
  3. 古代女孩子成年叫什么
  4. 古代成年人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5. 男子成年古代叫什么

1. 成年人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20岁成年,称之为“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成年后,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这一习俗在《说文》里被称为: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因此二十岁左右也可称为“弱冠之年”。

成年古代怎么说,成年在古代怎么称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古时候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即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称为“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百度百科 - 弱冠

2. 古人成年寄语文言文

古代文言文励志经典语录集锦

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3)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5)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0)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 少年、中年和成年在古文中用什么词来表示

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4.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古代女子成年是几岁(豆蔻及笄弱冠)

女子成年叫及笄。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扩展资料: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古语年龄段称呼: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又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百度百科-及笄

百度百科-笄礼

古代成年多少岁

古代女子成年是几岁

古代20岁算成年。古代成年男性20岁,女性15岁。男子20岁弱冠代表成年;女子15岁代表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弱冠。女子15岁称为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成年。

古代一词概括

历史学上通常指奴隶制时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因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之时限。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约当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各国情形不一。希腊和罗马,约当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公元476年。在中国史学上,中国古代也包括封建社会。现代人把清朝以前的时期都统称为古代。

豆蔻及笄弱冠

1、总角指幼年泛称。

2、垂髫指指儿童。

3、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弱冠指二十岁。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扩展资料:

1、总角: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2、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3、及笄: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4、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年龄?百度百科_岁数

女子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16岁算成年吗

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七十曰耄,八十九十曰耋。九十为上寿。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扩展资料: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世界上最老生孩子的女人

高龄化产妇平常化,很多女性朋友想要兼顾家庭和工作,暂时把生孩子搁在一边,错过最佳的生育年龄,然而,有一些因为如特殊原因而成为高龄产妇的女性。下面分享一个65岁印度妇女的孕期过程,一起涨涨知识。

世界上生育孩子年纪最大的妇女

西班牙《世界报》记者加尔门迪亚2003年4月到印度访了65岁时生下一个男孩的老太太,并讲述了这个国家的生育状况。为了圆母亲梦65岁的她终于成为了一个母亲

在印度妇女的平均寿命是65岁。但是已经吹灭了这些蜡烛的马哈帕特拉根本没有想到死。这位老妇人躺在印度中西部地区拉普尔的阿索卡医院的病床上。3名守护在门口的护士不能阻止医生、家属以至拿着照相机好奇的人们进入这间很小的病房,马哈帕特拉住在这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在多次试图生育,流了许多眼泪,甚至也有过绝望之后,马哈帕特拉在65岁实现了她一生的梦想。她刚第一次成为母亲。

丈夫不离不弃显真爱,生子过程痛并快乐

马哈帕特拉是2003年4月8日上午8点32分生下儿子的。这已被列入吉尼斯纪录大全:世界上生育孩子年纪最大的妇女。已是当祖母年龄的女人生下自己的儿子,吸引了世界上好奇的目光。走进她的房间,看到老人裹着绿色和棕色的长衣。她几乎不动,是来访者的声音将她吵醒。马哈帕特拉困难地侧身躺着,带着满意的微笑从旁边的床上双手抱起儿子。从她的动作和有皱纹的脸上可以看出她年过6旬。从4月8日以来她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当问到她是什么东西把她带到这个遥远的城市时,她说,“是杜加神对我说到这里来,我将有一个盼望已久的儿子”。特拉从邻近的奥里萨邦老家萨兰库尔到这里要坐15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但是她对成为母亲的期盼就更长了。她的丈夫克里斯纳昌德拉68岁,是退休学校的老师。他们结婚已经50年了,一直想生一个孩子,始终未能入愿。30年前医生曾经为马哈帕特拉做过手术,剖腹修复使她不育的卵窠的不正常情况。但是没有用。她说,“尽管如此,我的丈夫从来没有拒绝我”。

她很清楚,对一个印度女人来说,有后代是一种义务。马哈帕特拉的丈夫因患关节炎在家里等待消息,他看管菜园和饲养的5头牛。马哈帕特拉抚摸着正在睡觉的婴儿对记者说,“昨天他打来电话,让我把电话放到儿子身上,想听到他的声音。他想看到儿子”。在婴儿的额上,母亲为他画了一个大黑点,为他求佛保佑。她认为这样能驱散被这么漂亮的男孩吸引的罪恶的幽灵。婴儿很健康,出生时体重3公斤,是怀孕38周以后通过剖腹产生下来的。孩子取名叫阿索克,与公元前统治印度两个世纪的国王同名。孩子出生的医院也是这个名字。马哈帕特拉这样取名,也是为了感谢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帮助她顺利分娩。“你等待这么长时间要孩子,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创造世界纪录”。马哈帕特拉笑着回答。在一旁照顾她的侄女比娜说,对马哈帕特拉来说世界纪录并不重要,她只是想成为母亲,现在她感到很幸福。

马哈帕特拉两眼很有神,尽管脸上显出疲倦。谈起刚出生的儿子,笑得合不拢嘴。她说,想当母亲使她年轻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或是她知道会有许多人来看望她,她把手指头和脚指头都染成浅玟瑰色,在两个指头上戴着金戒指,手腕上戴着红手镯,按照印度女人的习惯在额上画着红点。马哈帕特拉讲述了她的许多故事。儿子出生后,她给他喂奶,但是母奶不够,护士加上奶粉。马哈帕特拉说现在她的生命有意义了,她很满意。如果5年前她就打算这样做,阿索克该是她的第二个儿子了。帮助马哈帕特拉实现这一纪录的是阿索加医院的院长库马尔大夫。

印度全国有50个这样的医疗单位帮助妇女实现怀孕。库马尔大夫身着礼服接待记者,他穿着黄衬衣,棕色领带上别着钻石。这天晚上将举行一个庆祝这一历史丰碑的重大活动,州长将要参加。库马尔大夫在这个城市成了一个英雄。这位大夫说,“开始时我有很多疑问,但是他们一再找我谈,坚持要生孩子,最后我接受了。说真的,我们不相信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我们对母亲做了试验,看到她身体健康,用的办法怀孕只有25-30%的成功率。这是一个例外。不仅是因为她的年龄大,而且是第一次就怀孕成功了”。自从这家医院4年前成立以来,库马尔大夫已经帮助100名妇女生下孩子。但在他从事这一专业的13年中,已有1000多名妇女在他的帮助下生了孩子。19年他曾经帮助一名加利福尼亚的63岁的妇女生孩子。他为自己的工作列入吉尼斯纪录感到自豪。后来很多妇女到这家医院来求他帮助,医院也因此出了名,他对此感到满意。“在一个人口这么多的国家里,致力于帮助妇女怀孕不觉得多余吗?”库马尔回答说,“必须说服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生10个。但是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有两个孩子,因为不育会带来不幸福”。

从18年第一个布朗在英国诞生起,全世界已有约100万个孩子通过试管怀孕出生。对于许多年纪大的妇女来说,用这一技术即利用一个年轻女子的卵子怀孕是成为母亲的唯一手段。这次怀孕的程序是简单的:首先库马尔大夫将马哈帕特拉的侄女比娜的一些卵子取出来,在显微镜入捐赠者索纳特的***,因为马哈帕特拉的丈夫的***已不能生育。***与卵子结合后在试管里发育3天,以后再植入马哈帕特拉的***。虽然从遗传学来说,婴儿是捐赠者父母的孩子,但是许多妇女认为能够生孩子这件事本身就会使她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当问及她最近9个月的生活时,马哈帕特拉回忆说,她总是感到很累,坚持到最后是很困难的。对她进行过一次荷尔蒙治疗,以便使她的***恢复失去的弹性。她患有高血压,这在怀孕初期是常见的,只好用药物进行控制。在怀孕3个月后,她不得不接受一次手术,重新矫正下垂的胎盘。最后30天她是在医院里度过的。这种方式怀孕的成功和需求使很多人愿意出售卵子,一些人通过非传统的方式如利用因特网出售。在美国的人类繁殖中心设有卵子库,愿意接受的妇女可以选择捐赠者的眼睛和头发的颜色、身高、肤色、受教育的程度等,这些卵子的价格约5000欧元,还必须加上每次手术费1万欧元。怀孕的成功率只有一半。在印度的费用很低。马哈帕特拉整个过程只付了1000欧元,但对她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他们夫妇两人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为了支付这笔费用,他们不得不卖掉耕地。马哈帕特拉生孩子的梦想始于2002年3月。库马尔大夫虽然有很多疑问,最后还是答应了他们,让他们在家族中找一个女捐赠者。马哈帕特拉的侄女比娜26岁,在两岁半时他们就收养了她。比娜说,“马哈帕特拉在我面前哭了很多次,她是那么不幸。出现这种可能性时,我就鼓励她去做”。

在这个家里谁也不想谈及婴儿的未来。当向马哈帕特拉问及将来她出某种事孩子怎么办时,她说到那时保护神会负责照顾他。她为杜加神祈祷了那么多年,使她今天有了一个孩子,杜加神将会关照孩子的未来。比娜和索马特作为孩子生物学上的父母也不想考虑孩子的未来。他们结婚8年了,有两个儿子,分别为6岁和4岁。如果那个孩子成为孤儿时,他们有责任照顾他。当着马哈帕特拉的面,侄女比娜说她看待婴儿如同一个兄弟,但在隔壁一个房间里,索马特承认他感到男孩的血源是他的。比娜住在离叔叔和婶婶400公里的地方,今后几个月她将去帮助婶母照看孩子。在医院里她已经帮助马哈帕特拉照看婴儿了,因为母亲剖腹产以后身体很弱。比娜对孩子很亲切,似乎那就是她自己的孩子。在印度妇女第一次生孩子是10-20岁,要理解马哈帕特拉为什么65岁还想生孩子,需要明白在印度社会男子传宗接代的重要性。生一个男孩是每个妇女的一项义务,这样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状况才能好一些。如果她不能生一个儿子或只生女孩,人们就会认为她作为母亲是失败的,就要为她的不幸负责。此外,妇女不孕对她的身份和经济可靠性是一种威胁。许多妇女在社会上因此被人看不起,被她们的丈夫抛弃,他们则另找新的妻子生儿子。马哈帕特拉则持另外一种观点。她说,如果她不能有一个儿子,她和丈夫在死后就很难得到拯救,因为没有人为他们的灵魂祈祷。她说,“对妇女来说,有个男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财产的继承人,也使家庭的姓氏能够沿续下去。如果是生了一个女孩,我就不会那么满意”。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在印度由于这种歧视女孩的结果,全国缺少5000万个女孩。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里,女人和男人的比例为105比100,在印度仅为93比100。

印度妇女的真实现状

印度一些妇女选择打胎,重男轻女成为一种民俗。此外,在女儿结婚时女方的家庭必须付很大一笔钱给男方。对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生下一个女孩可能表明家庭在经济上开始破灭。憎恶有女性后代的不仅是穷人阶层。虽然是禁止的,但是那些社会上层的很多妇女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预测未来婴儿的性别,如果是一个女孩,就不把她生下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人员发现印度一家诊所的广告上写着这样的话:“今天你花600卢比,将来就节省5万卢比”。意思是说,你今天花600卢比就能知道孩子的性别,如果是女孩,就能省去明天的5万卢比。库马尔大夫说他们医院不预测孩子性别。尽管规定45岁是生产妇女的最大年龄,而马哈帕特拉超了20岁。该出院了,但马哈帕特拉还应当在医院里呆5天以便恢复。她坐在床上,觉得剖腹产的伤口还痛。孩子在一旁睡得很香。母子两人写下了历史新的一页。我们告别她时,她合手祈祷。她希望将孩子的照片寄给她,那是半个世纪中就盼望的儿子。她说,“在那么多年以后,现在我是一个完整的妇女

古代女孩子成年叫什么

男子20岁弱冠代表成年;女子15岁代表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弱冠。女子15岁称为“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成年。

每个人都有成年的那天,成年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独立的处理事情,要勇敢的承担责任。那么,在古代多少岁算成年呢?

详细内容 01

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

02

中国古代汉族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03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04

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清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

05

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古代成年人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古代女孩子成年叫及笄。在古代女子凡是满15岁之后便为及笄,也叫女孩子的成年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也意味着女子到了婚配的年纪。

自周代起就有规定,女子在大婚之日要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具体其实也跟出嫁的年纪有关。

春秋时代的越国,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为的就是繁衍人口,但这一规定令当时父母很难接受。如果女儿到了17岁,父母还不把她嫁出去,就要强行把她许配给别人。这样有些父母也就看开了,与其等到被人婚配,不如自己给女儿找合适的人出嫁。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后来人们将女子成年的年纪定的晚了一些,也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定,对女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男子成年古代叫什么

在现代古装剧中,只要有一个人有***,从宰相到小官,大家都叫大人,通常包括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还能演变成第一人称,似乎大人和官员是同义词。但在严肃的经典和史书中,很少提到大人是官员。那么,官员作为成年人的称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称之为成年人?

唐宋以前的成人称谓

指有一定地位的人。

“成人”这个词在很多经书中都有,比如周易:成人与天地和谐,陆德明的释义引用王素云:圣人在位的目的,孟子:成人,不失赤子之心,庄子:成人,圣人不足以如此。这里的成年人都是指有道德有地位的人,也就是道德高尚,有名望有地位的人。

有论语:恐惧大人,孟子:说大人轻蔑。这是就潜力而言,也就是有权力有一定地位的人。

然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设计成被称为天子。按照这种用法,官员和大臣都不能称之为大人。

指父母、叔伯、兄弟等长辈。

宋代以前的大人在史书上常被用来指父母、叔伯等长辈,如孔子家语:曾子说“参罪大人”,史记范蠡的儿子说“家里有个长子,现在弟弟有罪,大人不送走是我的恶。”这都是指父亲。

指皇宫侍从

对此,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认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大人之名,即接近在本宫任职的人,没有官职,但地位显赫,故称大人。正是因为宦官没有官职才被称为大人,取其父母、叔伯等长辈的尊称之意。这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用法,但显然不是对官员的统称。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和贵族。

公元年,甘延寿、陈汤向康居进军,来到匈奴单于的大门口。单于问,汉兵从何而来?甘延寿、陈唐答曰:“吾远道而来,至今未识君见将军之仆,何以轻忽大计,失客之礼?”这里王大仁的名字都是指匈奴的首领。

年,匈奴人呼韩邪单于打算投降汉朝,左毅表示支持,但成年人很难通过。

这里的大人是指匈奴部落的首领和贵族。

用于在特殊情况下称呼地位极高的官员。

唐代也有一些大人叫官的用例,但都比较特殊。比如汉书陈汤传:田少荣叫修仁信。女巫王凤仙说毕士多,“扬州大难,大人何时死。。然而,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子,这里所指的段和高骈都是***厚禄。所以称他们大人,带点尊称长辈,是对很特殊的人很特殊的用法,并不是对所有官员通用。

这个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官互称,比较亲密的同辈或晚辈可以称呼对方的话,长辈称为公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直接称呼自己的官职。

比如汉书匈奴传年,曹操在兖州当牧羊人的时候,沮授称他为曹兖州,当了司徒兼丞相的时候,就叫曹公

另一个例子是石,通常被称为。这样的用例在新旧旧唐书段秀实传高骈传三国志中很常见。比较有名的是柳宗元唐书:断额山前清水流,骚人远在木兰洲。你的赠言诗像一首春风,引起我无限深情的思念;我想带舒平华去看你,但你一定因为公务没空。刘渊叫曹、曹的朋友兼谋士。

根据全唐文全唐诗,李石道被任命为校对员,李被任命为的校对员,白居易为刑部尚书

有时与古代官名相称。比如唐宋时期没有宰相,有掌管最高行力的大臣,中书门下的侍郎等。当时常被称为宰相和相公。在宋代,周知相当于汉朝的太守,有时也被太守称为周知,等等。

此外,有些官职还有其他称呼。比如尚书令叫尚书府,中书令叫宫铃,节度使叫大帅,刺史叫石军,县令叫明府,县尉叫少府,等等。王波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称杜某为杜少甫,杜某是他即将被任命为淅川县令的朋友。

宋代的旧唐文和庄绰的资治通鉴也提到,世上只有儿子才叫父亲大人,如果随便叫别人大人,会被大家嘲笑。可见,直到宋代,父母等长辈仍是大人所指,而非官员。否则就等于当面叫别人爸爸。难怪旁边的人都想笑。

从元代开始,出现了大人称呼官员的称呼。

后来宋代开始逐渐出现称呼官员大人的用例。比如高则成在元朝是全唐文,蔡状元称黄门大人,那么元朝的达官贵人就已经叫大人了。

王世贞公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年,第三司见巡抚为旧师,巡抚为师。

公元年,唐僧一行经过各国城门,成年后都被称为门人。

可见到了明朝,大人当官的名号已经逐渐出现。

清以后用例更多,不胜枚举。

“大人”的用法是指父母和长辈。从汉代开始,演变为对宦官的“大人”。后来进一步扩大,成为北京王朝的官员。究其原因,可能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经常担任朝廷显贵。后来逐渐成为一些地位与当权宦官同等的极其显赫的人,也叫大人。京官称之为大人,于是京官派了一个使节把守的地方,南花园路55号,也称之为大人。比如总督、巡按等。往往带有杜、尚书、侍郎的头衔,所以被称为师长大人。因此被称为贵官。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元代,从汉代就开始使用的“大人”一词,被大人用来称呼官员。明清以后继续使用,称官员大人逐渐普遍。

按公元梁溪漫志年来算,成年人的名字始于雍正初年,但只有巡抚才有。贾、道员驾临,京官四品以上,洋官以上,皆称大人。翰林开了个作坊,刘频也成年了。这直接表明,大人的称呼始于清朝雍正,但仅指总督、巡抚等贵官。嘉庆、道光以后,扩大到北京官员四级,地方官员的政治使节、按察使、道士,翰林晋升六级的詹世福也可以称为大人,但此时参照的对象还是有限的,范围也不大。

以上材料并不完全一致,但仍可总结出一些结论:

首先,大人称呼官员是元明清时期的一种用法。唐宋唐以前,大人主要用来称呼父母、叔伯等长辈。一般来说,官员不被称为成年人。

其次,根据赵翼的说法,明清时期称呼官员大人相当普遍,但在鸡肋篇年间还是很难见到这样的用法。琵琶记很少使用成年人的称谓,多使用父母,如觚不觚录。侯方域对父亲侯洵说:“大人有令。”所以我估计称呼官员大人应该是日常口语,在正式和书面场合很少使用。

第三,大人是元明清时期对***的称谓,并非所有官员

古代男子成年被称为弱冠,一般指20岁时候,需要行冠礼,佩戴帽子,表示成年。

古代男子成年,都会举行成人礼,将发髻梳起来。一般男子成年在古代被称为什么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01

古代男子成年叫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02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03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04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

05

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