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害人的意思,求生害仁的史实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22 0
  1. 明朝时期妇女自杀的现象为何如此之多?
  2.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
  3. 张骞和苏武好象差不多啊!他们都有什么区别?介绍一下
  4. ?志士仁人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5. 一条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仁人……害仁……成仁”强调了“仁”的思想的重要性,结合史实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答案选A,B C D三家并无此项主张。

求生害人的意思,求生害仁的史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是,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涵义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明朝时期妇女***的现象为何如此之多?

1双陆的隋唐风云系列:隋唐风云卷 《蜉蝣》《火泽睽》《锦瑟无端》

这不是一篇有着美好传统的穿越文,没有家世良好感情如一的男主角,只有不管如何努力却依旧不完美的生活;没有坚贞不变的爱情,只有经历生死患难后依然不能消弭的文化差距。我想表达的是在虚幻之中的真实,喜欢爱情喜剧或者完美感情的人慎入。

作者的文案清晰明了,上佳之作,晋江有,如果不全我手里有txt版本的。

2三国咒之江湖有贼 作者:武箭

三国咒之江湖有贼,构思巧妙,文笔洗练,时时出人意表,处处不落俗套,读来总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

作者武箭的文笔,可圈可点处甚多。截止目前,30万字的篇幅,生动洗练的叙述风格,**般细腻的镜头质感,迥异饱满的人物(动物)形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称做引人入胜的好作品,可谓实至名归

3风倾城之莫西北的江湖 作者:月下萧声

熟悉莫西北的人都知道,此人绝对是一个很贪吃,很爱钱,还很懒的女人.

穿越时空不是她的选择,卷入一场又一场的生死纷争也不是她的选择.

她经营最好的酒楼,卖最好吃的菜,过最逍遥的日子,然后,爱自己最爱的人.

————————————————

简单说,这次我要写一个专一的、痴情的故事,写一个随意的女主,其他都是废话,呵呵。

虽然开头很白,但其实内在带着伤的快乐,颇有深度的文,绝不是文字下的白目。

4永夜 作者:桩桩

从蔓蔓青萝到永夜,桩桩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篇文,和红尘洗剑略有相似,都是讲杀手,但笔力、情节及人物刻画均有过之。

永夜穿越前是杀手,还是个为兄弟所出卖至死的杀手。穿越到一个古代培育杀手的摇篮——游离谷。不要以为摇篮都是温暖的,杀手的摇篮,注定充满黑暗,要靠相互残杀才能获得生的权利。一百名小孩关进楼里,相互残杀,胜者才是生者。所幸永夜前世也是杀手,并且有怜惜永夜的月魄的保护,才取得生的权利,并且通过考核,获得进修的机会,学轻功,学才艺,还被当成替身,送至权倾天下的安国端王爷府内,成为世子。

杀手组织究竟有什么企图,安国皇位之争会起什么波澜,邻国陈国与齐国有什么纷争,杀手培训时结下友谊的月魄,誓灭游离谷的风游兮少侠,倾心永夜不顾纲常的安国大皇子,在这起伏交错的纠葛中,杀手永夜、世子永夜,会如何从小小的6岁的杀手培训到在安国陈国齐国皇位之争权力之战中落子成棋,还是让桩桩的力作,出版文——永夜自己来说话罢。

5书闲庭的太平,长生

这是我唯一看过的女尊文,总觉得穿越女尊都很白目都是yy之作,不过书闲庭的文章却让人眼前一亮。

她本是个生性惫赖的女子,十丈红尘只愿做个看戏人

一生非她所想

走走,看看,看水流向何方……

前世生为富家女的太平在亲人爱护下游戏半生,谈过一场迷惘的恋爱。父母的突然辞世让她恍然慌张,灵堂前一觉醒来已再世为人却留下了前生记忆,因为对前世的执着,初生却不吃不喝意欲再次离去,却被再世生父君霐的泣血呼唤留在人间。

自此随生父佛前长伴十八年后,出世,渡红尘。 其母康靖王,其父忠烈君家独子,二人各自有爱侣却在王权阴谋中有了太平,一段恩怨就此展开。

太平出世,封康靖世女。多年好友明缘和尚伴其左右,姚帝姬嬽,与其自幼知己九年。

偶然的解围,遇见冷剑般的路子归,赠与梅诗相赞。自此名动京华,也展开一段醇酒般的纠缠……

卫太平,九皇子善良热情的爱慕,风尘才子梅翧的欣赏。君家的**,倾世绝代。

太平选择了墨般沉和的路子归,却道天公不作美。外族公主前来求亲,九皇子被害,握着太平的青丝永眠地下。风雨萧瑟,远嫁和亲的长宁帝卿,竞是那康靖世女欲结连理的探花郎路子归……

送亲的日子,子归一身红衣风华,太平温柔微笑,十里送酒,看酸了多少人心。

自此,太平不再是那个慵懒尊贵的小世女。铁骑赴燕关,多了个血洗天下的燕王君太平。子归啊,你所希冀的可以宠着她的天下,怎会太平……

三年后,两人再相见,珠帘幽幽,四目遥望,只是他穿着异族的华装一身尊荣,她戴着盘龙的玉冠满身高贵…… 太平和子归相恋是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虽然后半部节奏快了些,战争场景展开的不够宏大,某些细节上也稍欠,很多朋友也相当喜欢明缘、姬嬽,但是我依旧企盼着子归(即使他本不是)的回归。

最喜欢里面子归的身份揭露后的一段话: 那年,我邂逅了一个倾世绝的女子,她温柔笑颜要我一生,可我死在相遇之前。

那年,我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无双的男子,他的眼睛是我无法描绘的漆黑阴霾,可他死在我遇见他之前。 ”

6销魂殿 作者:十四郎

十四郎的书,很有保证。同琉璃美人煞相比,情节更紧凑。美人煞中配角各显风华,销魂殿的行文却是紧紧围绕主角展开。美人煞中人妖相恋,销魂殿中仙人相依。美人煞中男主女主在成长中从迷茫动摇走向坚定,小儿女的成长历程的形象记录;销魂殿中师徒相处中怦然心动,感情历经波折后的历久弥坚。

十四确实是一个认真的作者,展示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故事,截然不同的成长,截然不现的爱情,截然不同的美好。

女主胡砂,仙人眼中微小如砂尘,却因善良、顽强赢得一众爱慕。而胡砂的心,也在师父、***兄、二师兄与绝色的未婚夫等一众对她有不同好的对象中从摇摆游移走向坚定。爱的迷茫,爱的嫉恨,爱的包容,爱的占有,爱的自私,爱的绝望,爱的期许,在这篇穿越文中都有有血有肉的展示。看罢此文,大家应该都思索一下,应当怎样爱人,和在爱中收获幸福和予人幸福。

此文中男主个个绝色,有严谨方正典范***兄凤狄,有邪魅腹黑典范二师兄凤仪,有散漫脱线懒男人典范师父芳准,还有个从未现身只见画像的绝色未婚夫君。

实践证明,十四郎本身亦是懒人。因她行文中,从来对懒人有偏爱。琉璃美人中的女主懒,到了销魂殿,懒散的师父便成了男一。但是,细细看来,懒散的师父实在令人怦然心动,完美非常。上善若水,便是师父这样润物无声且包容宽广的模样吧。

7爱莫能弃 作者:清水慢文

严格地说,这文不该称为言情,因为里面描写心理的成熟过程是主线,爱情应该是副线,是催化剂。我写这个故事,原感慨于人们思想所受的局限。从个人的品性来说,人们对世界的接受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心理学早已证明了,人们喜爱和憎恶的,表面看是他人和他事,实际上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能看出来的,往往是因为自己有。所以,快乐善良的人看到的世界,和阴郁愤怒的人看到的就不一样。可惜的是,前者没有后者那么就充满影响力。所谓“痛苦需要伴侣”,所以现实中,消极恶意的人和事就更具破坏力。另外,人们总用过去的经验来理解现实。以为过去发生的,会重复于现在和将来。这两方面的束缚,制约了多少灵魂的升华!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麻木自己,按经验生活,而是有意识地去生活,有勇气去接受未知。不要专注过去和将来,全心体会现在。佛家总说因果:自己如果为善,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为恶,坏事也会发生,毁去自己原有的运气。我的理解其实是生活里发生的事,都是有好的和坏的一面,人们处理的过程,是人们成长的过程。但是有一点,人们总要对自己的本意和行为负责。无论大小,自己对别人的干的事情,最后的影响终会印证在自己身上……就是这些众多的思虑让我写了这个文。自然行文缓慢,心理描写长篇累牍。如果你无这方面的兴趣,不看也罢。对于那些看了的人,无论喜欢与否,我都得说声谢谢,这年月有这样的耐心,读这样的慢文的人,还是很难得的。对于那些喜欢的人,我得拥抱一下,谢谢知音,这文是献给你们的。

以上是作者的话,我觉得已经说的很明确了。很好的文。

8熙元记事 作者:赤焰冷

此文女主,穿越到一个因为在花轿里吃东西被噎死过去的又肥又傻的女子身上,并莫名成为各股势力争夺的对象。

此文男主,极其邪恶,利用女主对他的意乱情迷对其种下情豆之毒,另一男主,极其正派,娶女主却是因为其龙血能为弟弟治病,并为同样的原因不久即准备迎娶第二个老婆。

此文女主,虽然后来贵为公主、甚至女王,却从来未因此而风光自在一天,反而成为暗算谋杀利用的焦点,本想自己是穿越而来可以致身事外,却日益身陷其中。

作者文笔相当好,人物对话精练而意味深长,描写简洁有力,行文明了绝不不拖泥带水,看来回味无穷,值得细细品读。

9薄荷荼靡梨花白 作者:电线

情节严重好看,人物严重丰富,所以严重推荐。

开头文案太白了,我觉得贴了你就会不爱看了。就少说两句。

10《戏龙记之非常穿越》

这个谈不上经典,就是很逗,还不至于让人觉得过于小白,可以当个调味品看。

其实限制在穿越里就很难寻找,因为很多人都愿意把穿越的人写的很万能,仅仅是yy而已,古代的人不会是那么容易欺骗的,外带在现代基本是个小童鞋的人,到了古代就能翻云覆雨吗,基本就是自己胡思乱想。

所以很多就是古代的文还有别的也都很好啊,你限制穿越了让我很多很稀罕的文都推荐不了了。

这些可能也不是很经典,总之时间太短了,我临时也不能想全,如果你要是有进一步要求我再写写。这些文晋江都有,链接我就不弄了。上晋江嗖嗖就可以了。希望你能认真对待哦,我可是费了不少事,嘿嘿

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

明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开始。当时妇女***与以往相比出现了鲜明的特色。明代妇女***者之众是前代无可比拟的,***的起因多种多样,***的方式之多也于史罕见。

明代妇女***现象中最为普遍的是烈妇烈女的殉夫行为。烈妇是指坚持从一而终,在丈夫死后以死相殉的妇女。烈女是指未婚夫死而以***表明贞节的女子。明代涌现了大批烈妇烈女。《明史·列女传》中说,以贞白自砥的妇女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并记载有300多名妇女殉节的史实。《罪惟录》卷28也记载有烈妇87人、烈女35人,其中有所谓的徐州十六烈、丰县二烈、萧县八烈、沛县八烈、砀山县十六烈、丰县五烈、歙县六烈等。另外,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地方志中也记载有大批烈妇、烈女。如安徽《休宁县志》记载,该县在明代就有烈妇、烈女400多人。由于中国古代盛行早婚,烈女***的年龄一般在14--19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少之时。

明代妇女***现象中另一类较为普遍的就是为保全名节的***行为。当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许多妇女往往因极小的事便了结自己的生命。如有因被人诬蔑与他人私*而自缢,有人在丈夫死后因同村有人羡慕自己的姿色感到害怕而自焚,有人仅因身体被人接触便投江而死,在盗贼劫掠时,更有许多人为避免污辱而***。

另外,在战争期间,不少官吏和普通百姓常因战败而以身殉城、殉国。在这类殉城、殉国的***行为中的情况居多,妇女也不少。如: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桢帝自缢煤山后,许多大臣及所谓烈妇烈女相随而死,导演出一幕甲申殉难的悲剧。1645年,扬州城被清兵攻下后,一时间官员、医生、船员及儒生以死殉城者很多,妇女死义者也不少。江都城陷后,殉城者更多,妇女中就有誉之为江都程氏六烈、孙道升一门节烈等。

因其它原因而***的明代妇女也有很多。如有人因反抗改聘他人而***,有人在父母死后以死相报,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妇女***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自溺、自缢、自焚、自刎、自刺、绝食、触石、投崖、服毒等。

明代妇女***成风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儒家轻生重义观念与妇女从一而终观念在明代极端发展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轻生重义思想已经形成。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认为,当生与义发生冲突时,应当舍生而取义。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就能以全名节、避免或洗清耻辱。到宋代理学产生后,轻生重义的思想向极端片面的方向发展。他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二程宣称,人的欲望都是不好的,应该克服人欲,保持以天理为内容的本性。程颐说: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势不两立的。并提出了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教。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后来的理学家基本上继承了这种禁欲主义思想。

明代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开始,统治阶级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大力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理学在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命的价值遭到前所未有的贬低,自然不贪恋生命就成为一种美德,为义而死就更值得称颂了。《明史·列女传》记载:桐城吴仲妻杨氏在丈夫死后因家贫,***前说:以吾口累舅姑,不孝。无所助于贫,不仁。失节则不义。吾有死而已。嘉靖年间,倭贼进犯慈溪。章氏等妇女聚积族中妇女盟誓:男子死斗,妇人死义。无为贼辱。后来贼入,族中妇女***者达30余人。可见,义理观念对妇女思想影响之深。

张骞和苏武好象差不多啊!他们都有什么区别?介绍一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导入新课:

 1、阅读课本117页《<汉书>的价值》,完成下面《汉书》与《史记》对比的练习:

 提示:

 《汉书》 《史记》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体例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两书合称为:史汉

 三、推进新课:

 1、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四、讲授新课: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1-6段的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1-6段:

五、作业: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

 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讲授新课:

 1、疏通7-10段的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2、翻译课文7-10段:

 三、安小标题,理清脉络:检查上节课学生的预习情况,由学生回答。

 明确: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一)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二)1、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2、第2、3自然段 虞常谋反 牵连苏武 3、卫律逼降 苏武不屈

 4、第5、6自然段 流放北海 持节牧羊 5、第7、8自然段李陵劝降 完全失败 6、第9、10自然段

 苏武归汉 名垂青史

 (三)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苏武株连3。卫律逼降,坚贞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大义凛然6。苏武归汉,青史流传

 四、总结《汉书》叙事艺术特点: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详略得当

 五、作业:

 通过合理想象,以苏武为主角,运用环境、心理、行动等描写手法,将?苏武牧羊?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1)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这部分主要是语言描写。找出这些语句,读一读,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明确:①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②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③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思维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忠诚。

 2、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 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但是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四、课外积累: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五、课外思考: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成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参考观点一: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二: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志士仁人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名人姓名:张骞

出生年代:?—公元前114年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中国

相关介绍:

姓名:张骞 性别:男 出生年月:?—公元前114年 籍贯:中国 张骞,汉武帝时期探险家,公无前2世纪时,中国受到来自北面和西面山区匈奴部落的侵扰。他们攻打中国的农民,掠去他们的牲口,并且试图鼓动人们反对中国的统治。 [365zn,点击进入]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现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后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 [365zn,点击进入]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365zn,点击进入]

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汉武帝励精图治,“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的姓名位于前列

,诚如班固所说:“奉使则张骞、苏武”,他们不辱使命,谱写了全新的外交诗篇。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受命率众100余人,出使大月氏。当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志,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长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脱。他继续履行使命,西越葱岭,行至大宛,抵达已经定居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饶平安,无意东向与匈奴进行复仇战争。张骞只得东返,在归途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内乱,方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张骞出行时随从百余人,13年后,只有两人得以生还。他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虽然不能说在张骞之前中土与西域没有交往,然而他作为以中原大一统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开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对于中西交通发展的功绩,确实有“凿空”的意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张骞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了解地理情势,熟悉水草,他以行军向导的身份,为远征军的胜利提供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保障。加之此前有远使绝国之功,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张骞又以对西域地区地理人文的熟悉,建议汉武帝联合主要活动地域在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汉武帝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出使乌孙。张骞的副使还曾经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又献谢,后来终于与汉通婚,一起进军击破匈奴。汉军击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再次奉使西行,试图招引乌孙东归。这一目的虽然没有实现,但是通过此行,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

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与汉帝国建立了正式的联系。此后,汉与西域的通使往来十分频繁,民间商贸也得到发展。张骞在西域地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的汉使,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西域地区50国接受汉帝国的封赠,佩带汉家印绶的侯王和官员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绝远之国也有使者频繁往来,据说一时诸国“莫不献方奇,纳爱质”(《后汉书·西域传》),于是“异物内流则国用饶”(《盐铁论·力耕》)。传说许多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张骞传入中土,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张骞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首功,却是不能磨灭的。

张骞在中亚的大夏时,曾经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得知巴蜀有西南通往身毒的道路。“身毒”是印度的古译名。汉武帝根据这一发现,在元狩元年(前122)派使者从巴蜀启行,试图由此实现和西域的交通。于是,汉王朝和当时称作“西南夷”的西南地区滇、夜郎等部族的文化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条道路,有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

另一位可以与张骞比列的人物,即同样以“奉使”成就盛名的苏武,被匈奴拘禁19年,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方才回到汉地。苏武不为威胁利诱所动,甚至“引佩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最艰难时,曾经以雪和毡毛充饥。他壮年出使,归汉时“须发尽白”。苏武的典型事迹,即所谓“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认为他是实践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原则的典范(《汉书·苏武传》)。在汉宣帝时,苏武已经成为图画形貌于麒麟阁的11位名臣之一。

苏武牧羊的形象,成为千百年来讲究“忠”与“节”的道德教育的榜样。苏武在世代传承的民间舆情中有非常高的地位。历代多有以“苏武牧羊”为主题的画作传世。据戏曲史学者研究,有关苏武事迹的剧目,有《苏武牧羊记》,又称《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又有《苏武和番》等。元杂剧有《持汉节苏武还乡》,又作《持汉节苏武还朝》,《苏武还朝》、《苏武持节》、《英雄士苏武持节》。有《白雁记》,清杂剧有《雁书记》,也记述苏武故事。然而与苏武同时的张骞,却没有能够在古代舞台上留下高大的成功使臣的形象。

民间文化所呈现的这一情形,其实是与执政阶层的政治导向有关的。我们统计汉代以后的正史记录,“苏武”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张骞”。看来,在中国正统意识中,所谓“张骞立功异域”(《后汉书·班超传》),是不如“苏武不失其节”(《晋书·王机传》)的;所谓“张骞怀致远之略”(《后汉书·西域传》),是不如“苏武以秃节效贞”(《后汉书·张衡传》)的。张骞和苏武在后世文化天平上位置的高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微妙的倾斜。这一现象也透露出由于秦汉以来大一统王朝的成立与巩固,国家意识得以强化,社会观念已经出现这样的倾向:就实现外交成功(如张骞“凿空”)和维护国家尊严、表现政治忠贞(如苏武“全节”)两个方面来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这与先秦外交天才苏秦、张仪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条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释义: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读音:zhi shi ren ren

例句:

1.史实表明,无数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热爱和对旧秩序、旧势力深切的痛恨投身革命活动的。

2.我们所以要整风,现在要整风,将来还要整风,要不断把我们身上的错误东西整掉,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担负起这项任务,更好地同党外的一切立志改革的志士仁人共同工作。

一条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

 阮籍诗文中多次用到首阳事典。阮籍对首阳事典的矛盾态度深隐着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希望与绝望交叉的情绪结构。这种情绪结构也表现在?飞鸟?与?路?等意象乃至《咏怀诗》绝大部分篇目的整体结构里。这种情绪结构的形成缘于变态政治的压抑、缘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首阳情结;无路情绪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不食周粟是人所共知的典故,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总其事迹,大略有三:一是让国;二是反对周武王以臣弑君,以暴制暴;三是义不食周粟,隐居饿死首阳山。由于夷、齐之举同儒家宣扬的仁义之道多所契合,尽管他们反对的是儒家推举的圣人周武王,仍得到了儒家代表人物的肯定。孔子认为夷、齐为?古之贤人?,其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称得上?求仁而得仁?。孟子虽认为夷、齐缺乏伊尹?将以此道觉其民?的拯世情怀,也没有柳下惠?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孟子?公孙丑上》)的仁善可亲,但也肯定他们是圣者。后代士人对夷、齐也是持肯定赞赏态度的。如阮籍之父,建安七子之一阮璃的《吊伯夷》云:?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晖。求仁得仁,报之仲尼。殁而不朽,身沉名飞。?

 一

 阮籍诗文中也多处用到首阳事典,如《咏怀诗》第十三篇:?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此篇取首阳事典隐逸之义,在无望中表现出希望。又如第九篇:?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鸟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这首诗说步出东门,北望首阳是因为首阳山上既有嘉树,又有伯夷、叔齐这样的薇之士,可下面马上说,现在凝霜沾衣、寒风振冈、玄云重重、大雁南飞、?鸟哀鸣,实在不是去的好时节,所以在这肃杀的商声中,我只有独自凄怆伤感了。靳极苍先生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既欲学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去到首阳山去,而又追于形势离去不得,虚与委蛇地留着又对所闻感觉着万分痛苦,而又万无办法,仅作此诗,咏此怀而已。?除了耻于事晋的具体指向尚可商榷外,靳先生这一分析是切近本诗的情绪结构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感心态,已失却那种超然意味而显出一种深刻的痛苦,一种望而无望的痛苦。另如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这首诗则起于繁华易逝的无望,所以要驱马西山,可结尾又以岁暮为由,一笔抹倒。还有第二十六首:?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荆棘被原野,群鸟飞翩翩。鸾鹥时栖宿,性命有自然。建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这一首也是要望西山的,可西山没望到,只见荆棘遍地、群鸟翩翩而鸾鹥独栖,最后也只能以建木、射干的难来表达自己无望的情绪。第六十四篇中的首阳,更是凄然的首阳,值得同情的首阳,末一句追究夷、齐之祸实因商亡、实由妲己:?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嬉。逍遥九曲间,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 借助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阮籍《咏怀诗》首阳事典的内在意蕴:虽不能至之而心向往之,虽向往之而又不愿苟同之?仕非已愿,隐亦不能?渴望自由而又不敢付诸行动以追寻自由。

 如果说在《咏怀诗》中,阮籍对首阳二老本身的态度大体来说尚未表现出与传统观念二致的话,其《首阳山赋》则一反前人之见,对伯夷、叔齐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赋云:?在兹年之末岁兮,端旬首而重阴,风飘回而曲至兮,雨旋转而纤襟。蟋蟀鸣乎东房兮,?鸟乎西林。时将暮而无俦兮,虑凄怆而感心。?振沙衣而出门兮,缨委绝而靡寻。步徙倚以遥思兮,喟叹息而微吟。?在一个风狂雨急的年终傍晚,作者披衣出户,喟叹微吟。赋一开始就写出了一个悲苦难耐的孤独者的形象。再看此时的首阳山:?树丛茂以倾倚兮,纷萧爽而扬音。下崎岖而无薄兮,上洞彻而无依。凤翔过而不集兮,鸣枭群而并栖。?全然不是诗中所写的?上有嘉树林?的情景,而是寒风呼啸、万木倾斜,上下崎岖不可迫近,凤凰过而不集,枭鸟却群而并栖。再往后面,更说伯夷、叔齐投奔西伯姬昌与隐居首阳是?囚轧而处斯?,是迫不得已,而且?焉暇豫而敢非?,有怨言而不敢诉说:?飏遥逝而远去兮,二老穷而来归。?实囚轧而处斯兮,焉暇豫而敢诽?嘉粟屏而不存兮,故甘死而薇。?更有甚者,阮籍说:?彼背殷而从昌兮,投危败而弗迟,此进而不合兮,又何称乎仁义?肆寿夭而弗豫兮,竞毁誉以为度。察前载之是云兮,何美论之足慕??在阮籍看来,伯夷、叔齐兄弟的行为是?肆寿天?、?竞毁誉?,不得?称乎仁义?的。显然,阮籍在这里对夷、齐的指责同史籍所载夷、齐之行不合。

 二

 其实我们不必孤立地看待阮籍在首阳事典上的这种矛盾态度,事实上在阮籍的诗文中随处都可见到这种现象,如同其言行中至狂与至慎常常交织在一起一样。这种矛盾的行迹内在地蕴含着情感的冲突、人格的裂变与理想的破灭。阮籍一生,总是纠缠于情与礼的对立与冲突当中,他可以不拘常人之礼乃至母子之礼。白眼待人。居丧如常,但他却又固守着君臣之道,不敢公然反抗。这种既循礼又违礼,既讲真情也不乏虚礼的对立的情感结构反映出其人格的裂变:既狂放又至慎,既向往自然,又无法真正超越名教。而更深一层,便是其理想的破灭:由出处、仕隐、居游、飘泊与固守的矛盾,演绎出没有归宿的求索之道、无法终极的归隐之路。说到底,在人生的大道上,阮籍是一个徘徊傍徨的歧路者。

 在《咏怀诗》中,阮籍常常通过很多路意象和远游举动的描写来表达其无望的情绪。?路?与?飞鸟?一样,是《咏怀诗》中的代表性意象,也象征着阮籍对人生之路的探索与追求。这些路既有世俗之?世路?、?时路?、?势路?、?捷径?、?狭路?,也有理想之?天路?、?天途?、?天津?、?天阶路?。作者一方面鄙弃?势路?,认为?势路有穷达,咨嗟安可长?(其二十五),?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其三十五),所以不愿作?路上童?(其二十八)、不愿作?当路子?(其八)与路端的?便娟子?(其七十五),而要?飘飘云日间,邈与世路殊?(其四十一);但另一方面又自知天路难通:?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三十五),所以只好在?歧路?(其二十)、?衢路?(其五十九)和路端为?失路?(其五)而痛哭。这些路意象与飞鸟意象一样形象地再现了阮籍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情绪。这两种意象在第八篇中同时出现:?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馨折忘所归。岂为夸与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安将归??

 与路意象相联系的是,《咏怀诗》中还有不少登临与远游的描写。或为消忧,如:?登高望,悠悠分旷野?(其十七);或为思乡,如:?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其五),?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其十六);或为远行,如:?驱车出门去,意欲远征行?(其三十),?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其三十九)。实际上这组出门独行、登高远眺的意象,都是有所期盼的表现,都表现了阮籍无法言说、无处可说的幽愤之情。这种情绪在《晋书?阮籍传》中所描写的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的异常举动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而这种走投无路、回车痛哭的背后,也正饱含着阮籍对自由人生、完美人性的执着追求。

 三

 阮籍诗文中的无路情绪源于变态政治的压抑、源于社会良知的要求,也因为普遍人性的冲动与受阻。

 阮籍前无去路的痛苦,是王朝更替时士人所共有的情绪。理解因政治而产生的压抑关键在于弄清作者本人对政治的态度。关于阮籍的政治态度,前人多以为阮籍是忠于魏室,反对司马氏篡逆的不贰忠臣,因此强调阮诗中流露的情绪是思魏之苦与事晋之痛。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二云:?其诗愤怀禅代,吊古凭今,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也有相反的观点,如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写道:阮籍?为晋文帝从事中郎,后卒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前,自宜杖死?;又说?阮籍既为司马昭大将军从事,闻步兵厨酒美,复求为校尉。史言虽去职常游府内,朝宴必与,以能遗落世事为美谈。以吾观之,此正其诡谲,佯欲远昭而阴实附之,故示恋恋之意,以重相谐结。小人情伪有千载不可掩者。不然,籍与嵇康当时一流人物也,何礼法之士疾籍如仇,昭则每为保护,康乃遂至于是,籍何以独得于昭如是耶?至劝进之文,真情乃现。?叶氏以阮籍为?小人?,并宜?杖死?,态度不可谓不偏激。今天有不少观点是缘此而来的,如顾农《阮籍的政治态度及其作品》一文认为?高平陵之变(249)以后,司马氏掌握了实权,魏晋禅代的机运已在酝酿之中,从此阮籍与司马氏合作,长期担任要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的四言《咏怀诗》是写来歌颂司马氏的。司马昭对阮籍非常之照顾宽容,允许他保持嗜酒荒放的名士作风。?又如韩理洲《?不贰忠臣论?是误解阮籍(咏怀)诗的总根源》结合史实对传统的阮籍是曹魏不贰忠臣的观点进行具体的批驳。笔者更倾向于孙明君的观点:?阮籍既不是对司马氏集团深恶痛绝而对曹魏?忠爱缠绵?的忠臣义士,也不是出卖曹魏而投靠司马氏集团的小人,他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关系是特殊时期与名士之间的特殊合作关系。?对于阮籍而言,不能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方法来划清他的内心深处的政治界线,跳出一层来看,阮籍对整个的既包括曹魏集团也包括司马氏集团的现实政治都是深怀不满的。因此他所面临的政治压力,既有源于两大集团的压力,也有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压力。

 而这种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不安又源于其固有的社会良知与个体生命意识之间的冲突。就文化心态而言,阮籍既反叛传统,又依恋传统。就个体意识而言,阮籍既心忧自己,也关怀社会。在阮籍的意识领域中,既存在自我与超我、本我的矛盾,也存在超我之间与本我之间各要素的矛盾。超我的矛盾是道统、学统与政统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知识分子(尤其儒家知识分子)看来。道统重于学统,学统重于政统,当现实政治有悖于道统与学统时,知识分子便会被良知唤醒并与之争斗。曹魏虽不是理想的君主与社会,而司马氏篡权的虚伪与的残暴却更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不耻。因此嵇康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司马氏集团公然决裂,三千送行的太学生无疑也在心底里向往着伟人嵇康的批判事业,但现实的政治毕竟太无情意,在一时之间名士减半的政治恐怖里,生存的本能不断地撞击着士人们颤抖的心灵,冲击着自我意识的防线。古往今来,自愿走上刑场的人毕竟不多,便是嵇康自己平日里也非常羡慕阮籍的不露喜愠,他服药的嗜好原本也寄遇着长生的厚望,只是良知的力量与果决的性格将其求生的本能撞了回去,但清醒的自我意识还是让他告诫儿子不必象自己那样为人处事。阮籍也与嵇康一样在很多文章中倡导针对司马氏的?超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与?无君?的思想,而且在行动上落实了?任自然?的主张?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放达。他其实是要用放达而又率真的行为来嘲弄这是非颠倒的社会,但他这些行为所要表达的思想又是极为深隐的,更何况在言语表达上他又表现出与行为的放达相反的极至一至慎。因为言语表达能更加直接地显露内心的感情,所以他每每?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有时干脆以喝酒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使自己因言语而闯祸,从为了拒绝司马氏的求婚与应对钟会试探的六十天的大醉中,我们看到的实在不是什么风流倜傥、自由快活的阮籍,而是苦闷悲愁、履冰心焦的阮籍。穷途痛哭的举动更是这种心境的表征。原因就在于伴随着汉末儒学的衰微,庄老抬头,士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觉醒,一方面对苦乐哀愁等情感的感受更加敏锐,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日益被激活,而阮籍相对优柔的性格与忍耐的气质又让他成为了时代转变、思想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心灵冲突最为厉害并因此备受煎熬的典型。他在其诗赋中屡屡提到首阳二老,是因为他也想避乱隐居,但现实政治又不容他隐居,他也想象伯夷一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孟子?公孙丑上》),但求生的本能又使他不敢奢求伯夷的气节。所以他把自己日夜向往的偶像也批评了一通。就这样,社会现实与社会良知与个体生命意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阮籍无望而望,望而无望的无路隋绪与至慎而又放达的行为矛盾。

?

 阮籍的无望不是毫无意义的纯粹彻底的绝望,至少他本人意识到了生命的悲剧性。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切体察需要强大的理性精神,也需要惊人的忍辱能力。阮籍的忍辱而生尽管不及嵇康慷慨赴死震憾人心,但阮籍也要因此人背上沉重的良知、人性与情感的重担,在心灵的煎熬中阮籍追寻着超越困窘现实的胜境,尽管这种追寻最终没有结果,他却以刻下他追寻足迹的诗歌向后来者如陶渊明等指明了方向。而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本身也以其光芒烛照了那个黑暗阴冷的时代。这正是我们能够在阮诗沉重的哀感中所能读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