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与游目,游心寓目而无尤焉的意思解释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2 0
  1. 带脸和心的四字成语大全
  2. 搜神记的图书序言
  3. 游憩的引证解释游憩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4. 心意思是什么成语
  5. 游集什么意思
  6. 蒲松龄生活旅程对创作的影响
  7. 搜神记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侨寓的网络解释是:侨寓侨寓,读音qiáoyù,汉语词语,指侨居、寄居;也指侨居之人。

侨寓的网络解释是:侨寓侨寓,读音qiáoyù,汉语词语,指侨居、寄居;也指侨居之人。拼音是:qiáoyù。注音是:ㄑ一ㄠ_ㄩ_。结构是:侨(左右结构)寓(上下结构)。

侨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游心与游目,游心寓目而无尤焉的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侨居;寄居。2.指侨居之人。

二、引证解释

⒈侨居;寄居。引宋王谠《唐语林·豪爽》:“李元将评事及弟仲将尝侨寓江都。”金元好问《中州集·郭邦彦》:“邦彦字平叔,本_县人,侨寓阳翟,遂占籍焉。”明叶宪祖《丹桂钿合》第一折:“下官姓权名次卿,字文长,宣州人也薄游吴郡,侨寓_林。”清毛祥麟《对山馀墨·石_》:“妾同怀姊妹三人,昔年从父入蜀,侨寓甘家。”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仅在这短短的两年中,昔之义军,已名‘匪徒’,而有些‘抗日英雄’,却早已侨寓姑苏了。”⒉指侨居之人。引《宋书·王玄谟传》:“雍土多侨寓,玄_请土断流民,当时百姓不愿属籍,罢之。”

关于侨寓的诗词

《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天禧初侨寓安陆有宅一区尝于斋前手植橘树才》《角招·故都侨寓几换沧桑岁月不留中午倏过残夕灯影感慨万端歌以遣之和白石声韵》

关于侨寓的诗句

已罢仍侨寓侨寓于此三月余他日幸同侨寓传

关于侨寓的成语

随寓随安寄兴寓情咏桑寓柳寓意深远_物寓兴随寓而安托物寓兴_物寓感托物寓感

关于侨寓的词语

寓意深长寓情于景寓贬于褒_物寓兴托物寓感游心寓目寓意深远寓言十九咏桑寓柳_物寓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侨寓的详细信息

带脸和心的四字成语大全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骋怀游目 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游目:远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登界游方 〖解释〗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

钓游之地 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矫若游龙 〖解释〗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龙游曲沼 传说龙耀五彩,所以以游龙为喻.沼:池子.

涵泳 谓从容求索,深入体会.

岁月 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自得 悠闲如意.

自如 ①悠闲适意,无拘无束.②犹言从容不迫.

自若 从容不迫,不变常态.

自适 悠闲适意.

自在 悠闲舒适.

卒岁 悠闲度日.

优哉游哉 指生活悠闲自在,从容自得.

悠游自得 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悠游自在 见“悠游自得”.

悠哉游哉 悠闲自在.

游光扬声 流传荣誉,播扬名声.

游目骋怀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游山玩水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游响停云 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

游心骇耳 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游心寓目 留心观看.

游云惊龙 形容书法精妙.

鱼游濠上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周游列国 〖解释〗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无尤无怨 尤:怨恨.毫无怨恨.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天生尤物 指容貌艳丽的女子.

必由之路 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不自由,毋宁死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宁可去死

居仁由义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由表及里 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由博返约 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由此及彼 此:这个;彼:那个.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

由近及远 从近处到远处.比喻事物的影响逐渐推广,思想认识不断深入.

由浅入深 从浅到深.

由衷之言 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自由自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风韵犹存 风:风度、风;韵:神情、韵致;犹:还,依然;存:保留着.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记忆犹新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

敬姜犹绩 《国语·鲁语下》载,春秋时文伯歜已为鲁相,其母敬姜犹纺绩不辍,歜问之,敬姜曰:“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后遂以“敬姜犹绩”为富贵而不忘根本的典实.

迥不犹人 指卓然超绝,不同于人

千里犹面 比喻传达事情清楚确实.

视死犹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虽死犹生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我见犹怜 犹:尚且;怜:爱.我见了她尚且觉得可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言犹在耳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犹解倒悬 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春雨如油 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蜜里调油 比喻非常亲密和好.

油光晶亮 形容非常光滑明亮.

油然而生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打字很辛苦啊~

搜神记的图书序言

1. 心和脸组成的四字成语

挨肩擦脸 挨:靠近。擦,接触。形容狎昵之状。

愁眉苦脸 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打肿脸充胖子 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戴头识脸 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急赤白脸 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哭丧着脸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劈头盖脸 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形容(打击、冲击、批评等)来势很猛。

平头正脸 形容相貌端正。

死皮赖脸 形容厚着脸皮,胡搅蛮缠。

嬉皮笑脸 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涎皮赖脸 厚着脸皮纠缠,惹人厌烦。

杏脸桃腮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有头有脸 有面子;头面人物。

2. 带心脸字成语大全

心 1.心领神会 2.游心寓目 3.耿耿于心 4.口是心非 5.发短心长 脸 1.满脸春色 2.抓脸破皮 3.劈头盖脸 4.嬉皮笑脸 5.急赤白脸 心 1.心领神会 读音:xīn lǐng shén huì 释义:领会、领悟,理解。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出处:唐·田颖《游雁荡山记》:"将午,始到古寺,老僧清高延坐禅房,与之辩论心性切实之学,彼已心领神会。

" 2.游心寓目 读音:yóu xīn yù mù 释义:指留心观看。 出处:《晋书·干宝传》:“幸将来好事之士録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北史·常爽传》:“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 3.耿耿于心 读音:gěng gěng yú xīn 释义:耿耿:有所悬念而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4.口是心非 读音:kǒu shì xīn fēi 释义:口所言说与心所思想不一致,日常生活中多用作贬义 出处:《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5.发短心长 读音:fà duǎn xīn cháng 释义: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

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出处:《左传·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脸 1.满脸春色 读音:mǎn liǎn chūn sè 释义: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出处:茅盾《子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

2.抓脸破皮 读音:zhuā pò liǎn pí 释义: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出处: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虽说娘儿们打起仗来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

3.劈头盖脸 读音: pī tóu gài liǎn 释义: 劈:正对着,冲着;盖:压。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

形容(打击、冲击、批评等)来势很猛。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四回:“夺过士兵手里的棍棒,劈头劈脸便打。”

4.嬉皮笑脸 读音: xī pí xiào liǎn 释义: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 5.急赤白脸 读音: jí chi bái liǎn 释义:心里着急,脸色难看。

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出处:老舍《离婚》六:“她把气咽下去,丈夫是好意,可是,何必那么急扯白脸的呀!”。

3. 含心字的四字成语大全

十指连心、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语重心长、

心直口快、万众一心、勾心斗角、漫不经心、

怦然心动、心急火燎、口是心非、小心翼翼、

专心致志、诚心诚意、心急如焚、振奋人心、

撕心裂肺、雄心壮志、心烦意乱、将心比心、

蕙质兰心、心绪不宁、赏心悦目、真心诚意、

呕心沥血、心悦诚服、心照不宣、随心所欲、

枉费心机、心灵手巧、心安理得、别出心裁、

惊心动魄、问心无愧、苦心孤诣、别具匠心、

忧心忡忡、灰心丧气、野心勃勃、心不在焉、

心花怒放、心驰神往、触目惊心、刻骨铭心、

平心而论、心如铁石、心潮澎湃、心浮气躁、

漠不关心、茶饭无心、掉以轻心、痛心疾首、

心灰意冷、心无旁骛、苦心经营、心满意足、

4. 脸字和心字成语大全

涎皮涎脸 嬉皮笑脸;厚着脸皮跟人纠缠。

亦作“涎皮赖脸”。亦作“涎脸涎皮”。

杏脸桃腮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脸红筋暴 形容发急或发怒时面部红胀,青筋暴起的样子。

脸红筋涨 形容发急或发怒时面部红胀,青筋暴起的样子。同“脸红筋暴”。

脸黄肌瘦 脸色黄,肌体瘦。形容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没头没脸 指不顾脸面或不顾一切,;也满头满脸。劈头盖脸 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

形容(打击、冲击、批评等)来势很猛。平头正脸 形容相貌端正。

柳腰莲脸 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

亦代指美女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

心口不一致。苦口婆心 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利欲熏心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漫不经心 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齐心协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5. 带有脸字的四字词语,四字成语大全

杏脸桃腮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有头有脸 有面子;头面人物。

鼻青脸肿 鼻子发青,脸部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变脸变色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攒眉苦脸 攒:紧皱眉头。眉头紧蹙,苦着脸儿。形容面部表情极其愁苦。

反脸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灰头土脸 指面容污秽。

焦眉苦脸 形容焦急愁苦的神色。

脸红耳赤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6. 含有心字四字成语大全

含有心字四字成语大全 :

一心一意、

十指连心、

语重心长、

心直口快、

三心二意、

万众一心、

勾心斗角、

怦然心动、

漫不经心、

口是心非、

诚心诚意、

专心致志、

小心翼翼、

心急如焚、

心急火燎、

振奋人心、

心烦意乱、

雄心壮志、

将心比心、

蕙质兰心、

撕心裂肺、

心绪不宁、

心悦诚服、

赏心悦目、

呕心沥血、

真心诚意、

枉费心机、

心照不宣、

随心所欲、

心灵手巧

心安理得、

别出心裁、

惊心动魄、

问心无愧、

心旷神怡、

苦心孤诣、

忧心忡忡、

灰心丧气、

心不在焉、

别具匠心、

野心勃勃、

心花怒放、

心驰神往、

触目惊心、

心如铁石、

心潮澎湃、

刻骨铭心、

平心而论、

心浮气躁、

茶饭无心、

痛心疾首、

掉以轻心、

漠不关心、

心灰意冷、

心无旁骛、

苦心经营、

心满意足、

明心见性、

扣人心弦、

做贼心虚

恻隐之心、

心血来潮、

震撼人心

心心相印、

死心塌地、

沁人心脾、

椎心泣血、

称心如意、

痴心妄想、

推心置腹、

处心积虑、

人心向背、

心劳日拙、

心存芥蒂、

煞费苦心、

赤胆忠心

心服口服、

真心实意、

洗心革面、

心有余悸、

有口无心、

心猿意马、

心明眼亮、

童心未泯、

心慈手软、

人心惶惶、

包藏祸心、

离心离德、

赤子之心、

胆战心惊

7. 含有脸字的成语大全

挨肩擦脸 挨:靠近。

擦,接触。形容狎昵之状。

愁眉苦脸 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打肿脸充胖子 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戴头识脸 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急赤白脸 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哭丧着脸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劈头盖脸 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

形容(打击、冲击、批评等)来势很猛。 平头正脸 形容相貌端正。

死皮赖脸 形容厚着脸皮,胡搅蛮缠。 嬉皮笑脸 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涎皮赖脸 厚着脸皮纠缠,惹人厌烦。 杏脸桃腮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有头有脸 有面子;头面人物。 鼻青脸肿 鼻子发青,脸部肿起。

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变脸变色 因内心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23466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攒眉苦脸 攒:紧皱眉头。眉头紧蹙,苦着脸儿。

形容面部表情极其愁苦。 反脸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灰头土脸 指面容污秽。 焦眉苦脸 形容焦急愁苦的神色。

脸红耳赤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游憩的引证解释游憩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晋散骑常侍新蔡干宝令升撰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如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图,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搜神记,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界里一部名著。不过,大家误认他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其实,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的神话。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而外,就要说到它了。《搜神记》中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盘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颛顼氏二子的故事,”(卷十六)如“细腰的故事:”(卷十八)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我们只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出。总之,《搜神记》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时候的干宝。不过,现在流传的二十卷本《搜神记》,并非干宝的原书,有后人增改的地方。这是民间传说常有的事。他的原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通例。如《四库目录提要》说:“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续汉书五行志。”对此他很不满意。其实,把它当民间传说看,抄不抄就不成问题。《搜神记》全书中,有几个故事,大同小异的,他也兼收并载。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间故事的本色。如“丹阳道士谢非的故事,”(卷十九)和“魏郡张奋的故事,”(卷十八)和“安阳书生的故事,”(卷十八)三个是从一个演绎出来的。“古巢老姥的故事,”(卷二十)和“由拳老妪的故事,”(卷十三)两个也就是一样。“晋时吴兴人父子的故事,”(卷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卷十八)两个妖怪:一冒充人父,一个冒充人夫,也是一样的结构。这几个故事,很可以做我们研究的数据,不只是供我们的赏鉴。

当然,全部《搜神记》中,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民间传说,而大部份却是好的。不幸为旧文学家当作谈神说怪的而摒弃,又不幸为新文学家当作文人编造的神怪而不屑一读。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记》以后,再有一部《搜神后记》十卷,旧题为陶渊明撰。这当然是后人托的。就说不,也没有前搜神记好,所以我们没有注意的必要。

《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可以说是真的。不过,今二十卷本《搜神记》,已非干宝的原文,这话也不错。但是我们现在当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看,只知赏鉴作品,不必问作者;那么,作者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心意思是什么成语

游憩的引证解释是:⒈游览与休息。引《晋书·羊祜传》:“襄阳百姓於_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_祭焉。”艾青《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我们游憩在树林里,生活比传说更美丽。”碧野《白云·绿树·金花》:“鸡公山凉爽、幽静,谁上得山来,都抱着美好的心情来游憩。”亦作“游_”。游玩和休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北魏杨_之《洛阳伽蓝记·凝玄寺》:“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於邦君。”一本作“游_”。唐沉_期《绍隆寺》诗序:“绍隆寺江岭最奇,去_州城二十五里,将北客毕日游憩,随例施香。”明冯梦龙《风流梦·二友言怀》:“杜母高风不可攀,甘棠游憩在南安。”清恽敬《游六榕寺记》:“墙壁纵横,阶径迂曲,无可游憩。”。

游憩的引证解释是:⒈游览与休息。引《晋书·羊祜传》:“襄阳百姓於_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_祭焉。”艾青《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我们游憩在树林里,生活比传说更美丽。”碧野《白云·绿树·金花》:“鸡公山凉爽、幽静,谁上得山来,都抱着美好的心情来游憩。”亦作“游_”。游玩和休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北魏杨_之《洛阳伽蓝记·凝玄寺》:“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於邦君。”一本作“游_”。唐沉_期《绍隆寺》诗序:“绍隆寺江岭最奇,去_州城二十五里,将北客毕日游憩,随例施香。”明冯梦龙《风流梦·二友言怀》:“杜母高风不可攀,甘棠游憩在南安。”清恽敬《游六榕寺记》:“墙壁纵横,阶径迂曲,无可游憩。”。注音是:一ㄡ_ㄑ一_。拼音是:yóuqì。结构是:游(左右结构)憩(上下结构)。

游憩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游憩yóuqì。(1)游览与休息。

二、国语词典

游玩与休息。

三、网络解释

游憩游憩是是个人或团体于闲暇时间从事的活动。游憩的内涵至少应当包含3个方面:从产业角度,游憩是广泛意义上的旅游;从地理角度,游憩是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在城市范围内(包括城市区、城市郊区,乃至城市附近周边区域)进行的活动,而区别于休闲的随意性;从行为心理角度,游憩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游憩过程又是一种能量生产、消耗和积蓄过程,游憩系统是城市社会能量储存与生产系统。游憩过程也是获取能量的过程,使游憩者有更充沛的精力、更丰富的知识、更健康的身体从事生产和创造性活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关于游憩的诗句

乘醉东游憩阳谷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游憩的林园;岁时游憩备言咏

关于游憩的成语

炳烛夜游偶影独游游目骋怀

关于游憩的词语

游山玩景鱼游釜中衣绣夜游游心寓目游刃有余力争上游游思妄想游目骋怀游辞巧饰目牛游刃

关于游憩的造句

1、滑索、滑草、滑道等休闲游憩项目,集惊险、***、趣味于一体,让旅游者留连忘返。

2、西岳公园是华山镇及周围居民游憩、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3、死后,襄阳百姓于其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

4、陆地部分划分为三个区,集中游憩区、森林背景区,禁入区。

5、风景道具有交通、景观、游憩、生态和保护等多种功能。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游憩的详细信息

游集什么意思

一体同心

一寸丹心

一寸赤心

一德一心

一心一力

一心一德

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心一计

一心一路

一心同体

一心同功

一心同归

一心无二

一片丹心

一片冰心

一瓣心香

一见倾心

一身五心

一门心思

万众一心

万箭攒心

万箭穿心

三心两意

三心二意

上下一心

上下同心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得人心

不臣之心

专心一志

专心一意

专心致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世道人心

两意三心

丧心病狂

中心摇摇

丹心如故

丹心碧血

乃心王室

乱箭攒心

事与心违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二心三意

二心两意

于心何忍

于心无愧

亏心短行

云性

云心鹤眼

五心六意

亢心憍气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心不古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丧尽

人心叵测

人心向背

人心大快

人心如面

人心归向

人心惟危

人心惶惶

人心所向

人心所归

人心涣散

人心皇皇

人心莫测

人心隔肚皮

人心难测

人心齐,泰山移

人面兽心

人面狗心

亿兆一心

仁心仁术

仁心仁闻

从心所欲

以口问心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心传心

以心问心

众心如城

众心成城

众虎同心

伤心惨目

伤心疾首

伤心蒿目

低心下意

低首下心

佛口蛇心

佛心蛇口

佛性禅心

佛眼佛心

作贼心虚

使心作幸

使心作幸

使心别气

使心用幸

使心用幸

使心用腹

依心像意

促膝谈心

修心养性

倾心吐胆

做贼心虚

像心像意

像心如意

像心称意

像心适意

儿女心肠

先得我心

克肩一心

全心全意

全无心肝

兰心蕙性

兰质熏心

兰质蕙心

兰质薰心

关心民瘼

兽心人面

冰心一片

冷心冷面

出以公心

分心挂腹

切切在心

切理会心

切理厌心

切理餍心

切齿拊心

切齿痛心

切齿腐心

刊心刻骨

利欲熏心

别具匠心

别具心肠

别出心裁

别有心肝

别有心肠

别有用心

刳心雕肾

刳精鉥心

心切

刺心刻骨

刺心裂肝

刻骨崩心

刻骨铭心

刻骨镂心

刿心刳肺

刿心刳腹

刿心怵目

刿心鉥肾

刿目怵心

刿目鉥心

刿鉥心腑

剑态箫心

剑气箫心

剑胆琴心

割股之心

力不从心

动人心弦

动人心魄

动心忍性

动心怵目

动心骇目

动魄惊心

劳形苦心

劳心焦思

劳心苦思

勠力同心

勾心斗角

包藏奸心

包藏祸心

匠心独具

匠心独妙

匠心独运

匪石之心

区区此心

十指连心

协力同心

协力齐心

协心同力

协心戮力

发短心长

变心易虑

口不应心

口传心授

口快心直

口是心苗

口是心非

口服心服

口直心快

口诵心惟

口诵心维

古貌古心

叩心泣血

可心如意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合胆同心

吊胆惊心

吊胆提心

同德一心

同德同心

同心一力

同心一德

同心一意

同心僇力

同心共济

同心共胆

同心协力

同心协德

同心协济

同心叶力

同心合力

同心合德

同心合意

同心合胆

同心同德

同心并力

同心戮力

同心敌忾

同心断金

同心毕力

同心竭力

吐心吐胆

吐胆倾心

呕心抽肠

呕心沥血

呕心滴血

呕心镂骨

哀莫大于心死

哕心沥血

嘴甜心苦

嘴直心快

回心转意

困心横虑

困心衡虑

坏人心术

坐上琴心

壮心不已

声入心通

处心积虑

大得人心

大快人心

天下归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理良心

好心做了驴肝肺

好心好意

娱心悦目

存心不良

存心养性

存心积虑

宅心忠厚

安心乐业

安心乐意

安心定志

安心落意

实心实意

实获我心

寒心消志

寒心酸鼻

寒心销志

寸心千古

将心比心

小心翼翼

小心谨慎

小鹿触心头

尽心尽力

尽心竭力

尽思极心

居心不良

居心叵测

居心险恶

师心自是

师心自用

平心定气

平心易气

平心而论

平心静气

开口见心

开心见肠

开心见胆

开心见诚

归心似箭

归心如箭

当面输心背面笑

形槁心灰

得心应手

得手应心

心上心下

心不两用

心不在焉

心不应口

心不由主

心不由意

心中无数

心中有数

心之官则思

心乔意怯

心乡往之

心乱如麻

心事重重

心低意沮

心余力绌

心凝形释

心到神知

心力交瘁

心力衰竭

心劳意冗

心劳意攘

心劳日拙

心去难留

心口不一

心口如一

心口相应

心同止水

心向往之

心回意转

心在魏阙

心坚石穿

心头撞鹿

心头鹿撞

心如刀锉

心如刀割

心如刀搅

心如刀绞

心如刀锉

心如刀锯

心如古井

心如坚石

心如寒灰

心如悬旌

心如木石

心如槁木

心如止水

心如死灰

心如火焚

心如金石

心如铁石

心存目想

心存芥蒂

心孤意怯

心安理得

心宽体胖

心寒胆战

心寒胆落

心小志大

心巧嘴乖

心平气和

心平气定

心广体胖

心开目明

心弛神往

心往神驰

心心念念

心心相印

心忙意乱

心忙意急

心怀叵测

心怀忐忑

心怀鬼胎

心怡神旷

心急如火

心急如焚

心急火燎

心悦神怡

心悦诚服

心惊肉战

心惊肉跳

心惊胆寒

心惊胆战

心惊胆落

心惊胆裂

心惊胆颤

心慈手软

心慈面软

心慌意乱

心慌意急

心慌撩乱

心慕手追

心慵意懒

心手相应

心手相忘

心拙口夯

心摹手追

心旌摇摇

心旌摇曳

心无二用

心无挂碍

心无旁骛

心旷神怡

心旷神恬

心旷神愉

心旷神飞

心明眼亮

心有余悸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服口服

心服首肯

心术不正

心术不端

心殒胆破

心殒胆落

心比天高

心活面软

心浮气盛

心浮气粗

心浮气躁

心满原足

心满意得

心满意足

心满愿足

心潮澎湃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心灰意败

心灵性巧

心灵手巧

心烦意乱

心烦意冗

心烦技痒

心烦虑乱

心焦如火

心焦如焚

心焦火燎

心照不宣

心照情交

心照神交

心狠手毒

心狠手辣

心猿意马

心甘情原

心甘情愿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痒难抓

心痒难挝

心痒难挠

心痒难揉

心直口快

心直嘴快

心瞻魏阙

心知其意

心神不宁

心神不定

心神恍惚

心粗气浮

心粗胆大

心细于发

心细如发

心织笔耕

心绪如麻

心绪恍惚

心胆俱碎

心胆俱裂

心腹之交

心腹之忧

心腹之患

心腹之疾

心腹之病

心腹大患

心腹重患

心膂股肱

心花怒发

心花怒放

心若死灰

心荡神怡

心荡神摇

心荡神迷

心虔志诚

心血来潮

心谤腹非

心贯白日

心辣手狠

心逸日休

心醉神迷

心醉魂迷

心长力短

心长发短

心长绠短

心闲手敏

心雄万夫

心非巷议

心领意会

心领神会

心领神悟

心驰神往

心驰魏阙

心高气傲

忍心害理

志盈心满

忠心耿耿

忠心贯日

忠心赤胆

忧心如捣

忧心如焚

忧心忡忡

忧心悄悄

快心满志

快心满意

快心遂意

怀恨在心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急杵捣心

急痛攻心

怦然心动

怵目惊心

恣心纵欲

恻怛之心

恻隐之心

悦目娱心

悦目赏心

悬心吊胆

悼心失图

悼心疾首

惊心丧魄

惊心动魄

惊心吊胆

惊心吊魄

惊心夺目

惊心怵目

惊心悲魄

惊心悼胆

惊心惨目

惊心眩目

惊心破胆

惊心裂胆

惊心褫魄

惊心骇目

惊心骇瞩

惊心骇神

惬心贵当

意乱心忙

意懒心慵

意懒心灰

意转心回

意马心猿

感人心脾

慧心妙舌

慧心巧思

成算在心

我心如秤

截胫剖心

戮力一心

戮力同心

戮力壹心

戮力齐心

戳心灌髓

手不应心

扣人心弦

扪心无愧

扪心自问

抚心自问

抟心壹志

抟心揖志

抠心挖肚

抠心挖血

披心沥血

披心相付

披露腹心

拊心泣血

挂肚牵心

指日誓心

挖空心思

振奋人心

捧心西子

掉以轻心

推心置腹

推心致腹

措心积虑

提心吊胆

提心在口

摘胆剜心

摧心剖肝

擗踊拊心

攻心为上

攻心扼吭

放心托胆

放心解体

斋心涤虑

无所容心

无所用心

日久见人心

日短心长

旷心怡神

明心见性

昧己瞒心

是非之心

暗室亏心

暗室欺心

暗室私心

有口无心

有嘴无心

有嘴没心

有心无力

有心有意

望岫息心

望峯息心

望峰息心

木人石心

木心石腹

木石心肠

机心械肠

杨花心性

枉用心机

枉费心力

枉费心思

枉费心机

枉费心计

枭心鹤貌

枯体灰心

枯形灰心

枯脑焦心

柔心弱骨

椎心呕血

椎心泣血

椎心顿足

椎心饮泣

槁形灰心

欲得而甘心

正心诚意

正身清心

歪心邪意

死心塌地

死心搭地

死心落地

死心踏地

毕力同心

民心不壹

江心补漏

沁人心肺

沁人心脾

沁人心腑

沁入心脾

沈心静气

沉心静气

沥血叩心

沥血披心

洒心更始

洗心回面

洗心换骨

洗心涤虑

洗心革面

洞心骇目

洞心骇耳

*心匿行

深入人心

深得人心

清夜扪心

清心寡欲

清心少欲

清耳悦心

游心寓目

游心骇耳

溺心灭质

漠不关心

漫不经心

潜心涤虑

潜心笃志

火烛小心

灰心丧意

灰心丧气

灰心槁形

灰心短气

灵心慧性

灵心慧齿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热心快肠

热心苦口

焦心劳思

焦心热中

煞费心机

煞费苦心

熊心豹胆

熬心费力

爽心悦目

爽心豁目

牵肠萦心

狗心狗行

狗肺狼心

狗行狼心

狠心辣手

独具匠心

独出心裁

独运匠心

狼子兽心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率土宅心

率土归心

琴心剑胆

甄心动惧

甘心如荠

甘心情原

甘心情愿

甘心瞑目

甘心首疾

用尽心机

用心用意

用心竭力

用心良苦

略迹原心

略迹论心

疑心生暗鬼

疚心疾首

疲心竭虑

疾首痛心

病狂丧心

病风丧心

痌心疾首

痛入心脾

痛心伤臆

痛心入骨

痛心切骨

痛心拔脑

痛心疾首

痛心病首

痛心绝气

痛心绝气

痛贯心膂

痰迷心窍

痴心妄想

白发丹心

白水鉴心

白藋同心

白首之心

百虑攒心

百计千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

目交心通

目成心许

目挑心悦

目挑心招

目注心凝

目注心营

目眐心骇

目眢心忳

目瞪心骇

目窕心与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真心实意

真心真意

真心诚意

眩目惊心

眷眷之心

眼不见,心不烦

眼想心思

眼意心期

眼明心亮

眼穿心死

眼约心期

眼花心乱

眼观鼻,鼻观心

眼跳心惊

眼迷心荡

瞒心昧己

矢力同心

矢心不二

知人知面不知心

知心可腹

知心着意

知心知意

石心木肠

研桑心计

破胆寒心

破脑刳心

碎心裂胆

碧血丹心

神会心融

神怡心旷

神竦心惕

神醉心往

福至心灵

离心离德

私心妄念

私心杂念

私心自用

称心如意

称心快意

称心满意

称心满愿

穪心满意

空心架子

空心汤圆

空腹高心

童心未泯

竭力虔心

竭尽心力

竹柏异心

笼络人心

等夷之心

简在帝心

箫心剑态

粗心大意

粗心浮气

绣口锦心

缪力同心

翼翼小心

耳听心受

耳软心活

耿耿于心

聊表寸心

肉跳心惊

肉颤心惊

肝心涂地

肝心若裂

胆壮心雄

胆大心小

胆大心粗

胆大心细

胆大心雄

胆大心麄

胆大心麤

胆战心寒

胆战心惊

胆战心慌

胆战心摇

胆破心寒

胆颤心惊

脚心朝天

腹心之患

腹心之疾

腹心相照

腹热心煎

腹诽心谤

腹非心谤

臣心如水

自出心裁

至心朝礼

船到江心补漏迟

良工心苦

良工苦心

花貌蓬心

花貎蓬心

苞藏祸心

苟且之心

苦口婆心

苦心孤诣

苦心积虑

苦心经营

茶饭无心

莫逆于心

蒙面丧心

蕙心兰质

蕙心纨质

蕙质兰心

虐老兽心

虚心冷气

虚心平意

蛇心佛口

蛇蝎为心

蛇蝎心肠

蛊心丧志

蛊惑人心

衡虑困心

裁书叙心

裁心镂舌

西子捧心

西施捧心

见猎心喜

触景伤心

触目伤心

触目儆心

触目崩心

触目恸心

触目惊心

触目经心

触目警心

言与心违

言为心声

计上心头

计上心来

计研心筭

计研心算

论心定罪

设心处虑

设心积虑

诚心实意

诚心正意

诚心诚意

诛心之论

语重心沉

语重心长

语长心重

豺狐之心

豺狼野心

貌合心离

貌如其心

貌是心非

负心违愿

财迷心窍

贪心不足

贵在知心

费力劳心

费尽心机

贼人心虚

贼心不死

赏心乐事

赏心悦目

赤子之心

赤心奉国

赤心报国

赤心相待

赤胆忠心

趁心像意

趁心如意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身心交病

身心交瘁

身远心近

身遥心迩

输心服意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违心之论

适心娱目

透骨酸心

逞心如意

遂心如意

遂心应手

遂心快意

遂心满意

遗物识心

避迹违心

里丑捧心

野心勃勃

鉥心刳形

鉥心刿目

鉥心刿肾

钩心斗角

钻心刺骨

铁心木肠

铁心石肠

铁打心肠

铁石心肝

铁石心肠

铁肠石心

铜心铁胆

铭心刻骨

铭心镂骨

锦心绣口

锦心绣肠

锦心绣腹

锦绣心肠

镂心刻骨

镂心呕血

镂心鉥肝

镂骨铭心

镌心铭骨

镌骨铭心

问心无愧

防心摄行

降心下气

降心俯首

降心相从

降心顺俗

随心所欲

雄心勃勃

雄心壮志

雕心刻肾

雕心雁爪

雕心鹰爪

雪操冰心

震撼人心

面是心非

革心易行

革面悛心

革面洗心

革面革心

额蹙心痛

饮血崩心

驴心狗肺

骇心动目

骇目惊心

骇目振心

高下任心

高下在心

鬼迷心窍

雕心雁爪

雕心鴈爪

雕心鹰爪

鸟声兽心

鸮心鸝舌

鸮心鹂舌

鹰心雁爪

麤心浮气

鼓舞人心

鼠心狼肺

齐心一力

齐心并力

齐心协力

齐心合力

齐心同力

齐心并力

齐心戮力

齐心涤虑

齿少心锐

齿少心锐

龙心凤肝

蒲松龄生活旅程对创作的影响

游集什么意思,游集:拼音(yóu jí),释义如下:

1、从各处来聚集。

2、游玩聚会。

3、聚集求学、也指聚集游玩。

游集诗词名句:

1、学徒游集,三乘竞进,敷演正法,云布雨润。

2、魏文帝与吴质从容游集於南皮,亦筑台以居,名“讌友”。

3、游集太学,知人审友,苟非其类,无所容纳。

4、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5、鹰鸇过犹俄翼,尚何惧於罿罻,翳荟蒙笼,是焉游集。

6、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

7、即废址一新之,遂复旧观,且为番商游集之地云。

8、空慰所尚怀,终非囊游集。

9、淹留弦与晦,游集醉还醒。

10、佳节足丰壤,良朋阻游集.

11、忆昔几游集,今来倍叹伤。

12、花竹有薄埃,嘉游集上才。

13、东都人陆海,游集若为忘 。

14、忆昔少游集,春风马蹄疾。

15、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游集相关词语:

游弦、游往、游心、游必有方、游思、游怠、游息、游情、游想、游戏、游幕、妥游幸、吾游廊、游延、游弈使、游引、游毅、游征、游心寓目、游心骋目、游志、游思妄想、游恣、游惊

游和集的意思

游,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óu,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游”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旌旗之流也。从?汓声。古文游。以周切”。“游”的基本含义为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如游泳、游水;在日常使用中,“游”常做动词,表示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

集,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jí,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集”的基本含义为群鸟栖止于树上,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引申含义为聚合,会合。在日常使用中,“集”也常做动词,表示至或遭受。

搜神记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康熙己末 (1679) 春日,蒲松龄为自己的《聊斋志异》 ( 以下简称《聊斋》 ) 写了一篇《聊斋自志》。在《自志》的最后,他写了如下一段话: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 嗟呼,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在《聊斋》研究中,人们经常谈到蒲松龄创作《聊斋》的思想动机。论者大多根据这段话,进而援引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观点,认为《聊斋》寄托了蒲松龄的“孤愤”,是作者一生遭逢的抒愤之书。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可知作者的著书目的,是借鬼神世界反映、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而加以批判、揭露,来发泄自己的悲愤的。”①这一类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不过,论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聊斋》是一部近五百篇,题材不一、内容繁杂的短篇集,其创作时间长达 40 年之久。也就是说,作者从 30 多岁的青年开始创作这部“狐鬼史”,直到 70 岁的垂暮之年仍然笔耕未辍②。按照古人的说法,蒲松龄漫长的人生旅程,经历了“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他的思想、心理应该说是不尽相同的,这无疑会影响到不同时期的《聊斋》创作。而《聊斋自志》是作者 40 岁时所写,其时《聊斋》还只完成了一部分。仅仅以此来说明全部《聊斋》,包括作者以后 30 年作品的创作动因,显然是不够的。

其实,就是在《聊斋自志》中,作者在谈到其著书寄托“孤愤”的同时,也谈到其创作《聊斋》的另外一些原因: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也。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显然,蒲松龄并没有否认满足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借笔墨以展天性,是自己多年孜孜不倦地创作《聊斋》的原因。那么蒲松龄为什么又将自己的归结为“孤愤之书”呢 ? 这可能与他的观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将《聊斋》置于中国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聊斋》寄托了自己的“孤愤”,虽然不能否认其包含了蒲松龄的思想真实,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受了“市人”的影响,是对中晚明以来新的观念的认同,与晚明市人批评家以“方之于经史”的用意大体相同,为的是提高的地位和强调的价值③,并不能以此来说明蒲松龄《聊斋》创作的全部思想、心理上的动因。在蒲松龄的人生和《聊斋》创作的每一阶段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心态不可能是始终如一的。事实上,由于创作时间之久和数量之巨,蒲松龄在不同的创作阶段,甚至在每篇作品的创作中,其心态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因此,本文讨论蒲松龄《聊斋》创作,重在从其复杂的创作心态出发,而不是仅仅强调其思想动机。

一、自娱娱人的心理总观《聊斋》,我们会发现,这部近五百篇的短篇集,在一定程度上是蒲松龄以创作求自娱和娱人的心理的产物。也可以说,自娱、娱人,不仅是蒲松龄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在创作中经常保持的一种心态。这本来就是,包括文人和市人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向来就是不能与诗文相提并论、不入九流、难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所以魏晋以降,作者往往不避

讳游戏的创作旨趣,仅从“志怪”、“轶事”、“”这些名称上,就不难看出所具有的游戏性质。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虽说要“发明神道之不诬”,但同时却强调:“幸好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本,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这正是当时许多志怪写作的重要目的。至于轶事,鲁迅认为“若为赏心而作”“虽不免追随俗,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矣”④。庸人,也有不少属遣兴之作,所以鲁迅说:“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抒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与意相。”⑤宋元话本,本来就是为适应市民的需要而创作的,其作者自然要注重作品的消遣作用。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当时一般士大夫,虽然都讲理学,鄙视,而一般人民,是仍要的;平民的起来,正是无足怪讶的事情。”⑥尽管中晚明许多市人家和批评家强调的“传道”、“劝惩”意义,但仍然不能改变市人以为出发点的实际。

“以文为戏”、“游戏笔墨”,是一种传统;而杰出的市人值得称誉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往往以“娱心”冲破“劝惩”。因此,无论从蒲松龄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来看,还是从“文学的传统和惯性”来看,说《聊斋》创作包含一定的自娱、娱人的成份并不为诬。《聊斋》中有些篇章完全可以说是作者的游戏之作,是作者自娱和娱人心态的产物。比如《鬼令》。

……酒数行,或以字为令曰: “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一人曰:“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钟。”一人曰:“囹字不透风,令字在当中;令字推上去,合字赢一钟。”又一人曰: “固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赢一钟。”末至展,凝思不得,众笑曰; “既不能令,须当受命。”飞一觥来。展云:“我得之矣:日字不透风,一字在当中。”众又笑曰:“推作何物 ? ”展吸尽曰:“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钟 ! ”相与大笑……

作者写作此篇的目的,并不在于揭示故事的社会意义,甚至也不是为了描写酒徒的行为和刻画酒徒的形象,作者创作时关注的重心是这些鬼名士们所作的酒令,以及这个故事浓厚的调笑色彩。这一篇文字不仅与以往文人们笔记、诗话等类似的文字一样,反映了古代读书人以文字的风习,而且还带有某种民间文学的格调。在中国许多地方流传的“解 ( 缙 ) 学士”故事、八仙与“圣贤愁”的故事等都有类似的情节内容。可以想见,通过这一文字的撰写,蒲松龄无疑获得了愉悦。同时,蒲松龄也坚信,他的读者也会通过他精心结撰的文字的阅读,获得愉悦。

《狐谐》也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篇“游戏”之作。作品的主要内容是狐娘子同诸客人的谐谑之谈。她说的两个骂人的“狐典”,精巧、离奇、委曲、生动,既是成语,又是故事,读之令人捧腹。作者为编织这些戏语、故事,可谓费尽心机,这从稿本的修改情况即可看出。改前的稿子没有陈氏兄弟两个人物,狐女巧骂二陈的一段原为另一“狐典”,也是取笑孙得言的,不很精彩,后被全部涂去,改成现在的样子。但是作者的刻意求工,应该说主要是为了调笑取乐,并无太深的意思,其写作的目的无疑主要是自娱、娱人。

《仙人鸟》堪称《狐谐》的姊妹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文 3500 多字,通篇文飞扬,但主要是供人笑乐的文字游戏。兹录一小段,以窥全貌:王即慨然颂近体一作,顾盼自雄。

中二句云: “一身剩有须眉在,小饮能令块垒消。”邻叟再三诵之。芳云低告曰:“上句是孙行者离火云洞,下句是猪八戒过子母河也。”一座抚掌。桓请其他,王述水鸟诗云;“猪头鸣格磔,……”忽忘下句。甫一沉吟,芳云向妹咕咕耳语,遂掩口而笑。绿云告父曰:“渠为姊夫续下句矣。云:‘狗腚响弸巴。'”和席粲然。此篇虽命意在讽刺一个浅薄而又自视甚高、出口不逊、盛气凌人的狂妄书生,但文字机趣,令人喷饭,读来轻松愉快,饶有兴味。

这类文字在《聊斋》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随手还可举出《侯敬山》、《田子成》、《粉蝶》、《鴞鸟》、《乩仙》、《凤仙》等许多篇。《聊斋》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出作者自娱、娱人创作心理的情节、文字。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说,蒲松龄是一位说话“讷讷不出于口”的“恂恂长者”,谈不上“伶牙俐齿”,但其口不能言却能妙笔生花,他是通过文字达到自娱和娱人的目的的。

自娱以娱人,人娱而自娱,不能不说是蒲松龄创作《聊斋》的一个经常的、重要的心态。蒲松龄同时及稍后的文人为《聊斋》作的序言早就提到了这点:异事,固世间有之矣,或亦不妨抵掌;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齐谐滥觞乎 ? 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卮言寓言,蒙庄嚆矢。显然高珩是从《聊斋》受《史记》中《滑稽列传》影响的角度肯定其带有以滑稽娱人的色彩的。王樾在谈到《聊斋》时说:“卷首有乾隆丁亥横山王金范序,其略云:‘柳泉蒲子,以玩世意作觉世之言。”'也看到了蒲松龄文字中的“玩世”成份。蒲松龄的儿子蒲箬对其父的创作心态则说得清楚而又中肯,他认为《聊斋》“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 《祭父文》 ) 。所谓“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自然是首先肯定其有很大的“谈谐调笑”成分,以至于需要强调“愤抑无聊”和“劝善惩恶”,以免引起人们的误解。实际上,蒲松龄自己不仅没有否认过其创作时的自娱、娱人因素,有时甚至还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这一点“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 ( 《途中》 ) ,“新闻总人《夷坚志》,斗酒难消垒块愁” ( 《感愤》 ) 。这些早期的诗作中就已经透露出蒲松龄的这种心态。蒲松龄的同邑后学王敬铸在为《蒲柳泉先生遗集》作序时,说其“往来书札,兼作恢谐谚语,然简洁隽永,是作者的本色”。蒲松龄的确喜欢通过文字自我消遣,自我。《聊斋诗集》中题为“戏为”、“戏赠”、“戏柬”、“戏贻”、“戏酬”一类的诗就有几十首。这些诗虽然也常常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不少是“以游戏写意”,带有消遣、自娱、逞才弄笔的意思。像笙欢一派拥红妆,环佩珊珊紫袖长,座中湘裙已罢舞,莲花犹散玉尘香” ( 《树百宴歌妓舞琵琶,戏赠》五首之一 ) 等,大概只能说是聊以奉承,为博得东主孙树百一哂的文字了。在蒲松龄《聊斋》创作中,应该说也有类似的心理在起作用。

《聊斋》的这种自娱、娱人作品的产生,与创作的传统有关,与蒲松龄各个时期的不同处境、不同遭遇和因而产生的心境有关,同时也与他作为封建文人的生活与创作的态度有关。当时的不少文人的作者,其实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态度。纪晓岚自认为其恪守汉魏之旧规,强调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公余退食”、“昼夜无事”或“昼长多暇”'“弄笔遣日”,“聊以消闲”之作 ( 《滦阳消夏录》、 《槐西杂志》等自序 ) ,自不待言。其他如王士禛说自己的笔记创作是“或夜阑月堕,间举神仙鬼怪之事,以资温噱” ( 《池北偶谈自序》 ) ;袁枚在其所著《子不语》各卷之首标以“戏编”二字,在《自序》中甚至把创作与“饱酒、度曲、樗蒲”相提并论,自认为是一种借以“自娱”的笔墨游戏。

蒲松龄是个下层文人,出身贫寒,地位低下,但他埋头学问,博览广闻,胸中锦绣不得展露,通过的创作,既可以一展才华,自娱娱人,同时也不失为自我推销之一法。当然,从根本上说,蒲松龄不是像李渔一样靠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兜售于王公贵族以谋衣食的文人,他靠笔耕舌耘自谋其力,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因此,这种自娱、娱人并非其创作心态的全部。但是,如果我们否认其创作心理中有自娱、娱人的因素,对于理解、把握《聊斋》的创作应该说是不利的。

二、苦闷不平的心理

朱缃在《书 ( 聊斋志异 ) 朱刻卷后》中说:“公 ( 蒲松龄 ) 之名在当时,公之行著一世,公之文望播于士大夫之口,然平意之所托、以俟百世之知焉者,尤在《志异》一书……”朱缃说《聊斋》象屈子、史迁等人的著述一样是有所寄托的。所谓有所寄托,在蒲松龄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故事寄托自己的苦闷和不平,也就是借文字抒写自己的苦闷和不平。

《聊斋》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作者内心的苦闷与不平,或者说,在蒲松龄创作《聊斋》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苦闷和不平的心态中。“不平则鸣”,则讽,则揭露之,则鞭挞之,故而有《聊斋》中的许多杰作,这是不言而明的。但是,是什么原因使蒲松龄经常处于这样一种心态中呢 ? 当然从根本上说因为蒲松龄有封建时代正直的读书士子的道义良心,因而使他经常产生对社会不公、人间不平的质慨,但对《聊斋》创作来说,引发这种愤慨的首先应该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自身经历。蒲松龄是封建时代一位有正义感、思想修养也较高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孟、程朱、老庄、释禅等多方面的影响,但他的主体思想仍属儒家范畴,他自己也以“吾儒家自居”,因此他与当时的许多读书士人一样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要“为圣人徒,怀君子泽” ( 《蒲松龄集·会天意序》 ) 。为实现这一理想和抱负,蒲松龄做了不懈的努力,这也是他坚持参加科考的原因之一。他清楚地知道,一介书生,人微言轻,是无法去治国安邦的,“万里门遥,未能攀高轩而达帝听;九重堂远,孰肯降至尊而咨下情”。中国历来都是“远相需用读书人”的,只有“抱苦业,对寒灯”,有朝一日做天子的“耳目股红肱”,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他不得不把读书做官作为实现其理想的根本途径,因为只要能进入仕途,他就可以一展才华,上效忠于君,下施惠于民。而蒲松龄自十九岁获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员后,蹭蹬科场的辛酸就一直与他形影不离,几十年的痛苦煎熬、含辛茹苦、惨淡经营,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中。作为那个时代的下层知识分子,科场无望,再有雄才大略,也不会有任何施展的机会。更何况长期过着“冷淡如僧”、“萧条似钵”的清贫生活,知音不赏,知己难觅,作为一个“幼而颖异”、“长而特达”的有志之士,“试辄不售”,满怀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不得不在笔墨中寻求慰藉,对于蒲松龄来说,应该是够悲哀的了。可是,同时又时时眼见“大贤处下,不肖处上,滥官污吏横行”,“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蒲松龄的心理怎能平衡 ? 长期难以摆脱忧愤,蒲松龄的心态又怎能不处于苦闷和不平之中 ? 正因为屡试不第阻碍了蒲松龄的理想抱负及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使他长期处于苦闷和不平之中,所以蒲松龄才把科举作为他的揭露、讽刺、鞭挞的第一个对象。

《聊斋》中关于科举的是蒲松龄苦闷不平心理的抒发,既是对科举的揭露;讽刺、鞭挞,也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叶生》篇写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久困场屋的叶生,死后仍以幻形留在世上设帐授徒,使知己之子成名中举。文末有一大段“异史氏曰”抒发其科举失意的悲愤。《叶生》在《聊斋》手稿本被编在第一册,是蒲松龄早期的作品。当时的评点家冯镇峦认为此篇是“聊斋自作小传”。篇中叶生解释他的行为是:“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 ”可见作者当时科考失利心情虽然沉痛却不甘认输,不过仅仅认为命运不济罢了。至《聊斋》中期的作品,由于更多的失败,作者逐渐认识科场之***,于是转而对考场舞弊、夤缘幸进现象进行揭露以及对试官目中无文加以讽刺嘲讽。《司文郎》属于中期作品,作品虽然对试官积愤为谑,极尽讽刺挖苦,但因对科考仍存幻想,所以作品中又出现了“当前寂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其由此砥砺,天下自有不盲之人”这样的话。不过将科考更多地归之于不可知的命,归之于因果,已不复有当年的信心了。《于去恶》篇也无可奈何地寄希望于有“张桓侯”这样的人执平文运。到作期更晚的《贾奉雉》写主人公屡次应试不售,后“于落卷中集其塌 ( 土边旁不要,上面加草字头 ) 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然中试,事后自己也觉得以此等文章中举,“真无颜出见同人”,便遁迹山林,逃离名场。这时的作者已经有了心灰气冷,厌恶科举阶情绪了。

这些关于科举的,确实反映出蒲松龄长期的苦闷不平心理。除此之外,《聊斋》还有许多作品反映蒲松龄对自己的卑微处境的不平,对社会不公的不平,对世风日下的不平,对吏制***无能的不平等等。有关这些方面,因论者多有论及,兹不赘述

《搜神记》撰写意图 文体定位

鲁迅第一次从现代意义上提出了志怪的概念,对六朝志怪的创作意图作了经典论述:“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六朝人是否有意为,后世学者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代表观点略举一二:王恒展认为“干宝的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已开有意为之先河,在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宁稼雨认为六朝人心目中的是不包括志怪作品的,六朝志怪的作者不是一种有意的自觉的创作活动。

干宝是否有意为,干宝自己如何看待《搜神记》?笔者试图通过深入理解干宝其人及《搜神记》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对其创作意图和文体分类思想进行探讨。

写“史”

《晋书?干宝传》中记载干宝因王导的推荐有了史官身份,并得到“良史”之肯定性评价:

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其书简略,直而能婉,成称良史。

《晋书》把干宝与陈寿、孙盛等人放在同一卷立传,其意明显,即干宝的历史定位乃是史家。干宝领国史约十年,史家笔法练得娴熟,又有兴趣私撰《搜神记》,因是同时写作,可能《搜神记》会受史家写作态度的影响。干宝在完成《搜神记》后曾请刘恢品藻,恢曰:“卿可谓鬼之董狐。”此事人《世说新语》的“排调门”。同时代人刘恢的评价更证明了干宝创作《搜神记》是贯穿了写史态度的。

《搜神记?序》中干宝把自己的创作与写史联系起来,进行类比: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选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若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卫朔失国事见《左传?桓公十六年》,然《公羊传》《谷梁传》所载均与《左传》不同。吕望事周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司马迁记载了吕尚遇周的另两种说法。干宝担心读者质疑《搜神记》的失实,以《左传》和《史记》为例,为自己辩护“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但是“失实”并非“虚妄”之意,而是指很难做到“事不二迹,言无异途”,即亲自调查并作出唯一判断。干宝认为《搜神记》是有很大作用的:“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干宝以此比况,《搜神记》与主流著述(如史书)一样“所存者大”。

《搜神记》的部分文本材料取自史书,又部分文本被后来史书用。笔者对李剑国新辑《搜神记》343则故事进行了统计,《搜神记》从《汉书》和《三国志》中直接取材约有26则。《汉书》中主要取的是《五行志》的内容,如《犬豕交》《牛祸》《赵邑蛇斗》《长安男子》等。《管辂筮怪》《鬼目菜》《公孙渊》等则取材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直接引用《搜神记》的材料约有61则,与干宝引用《汉书》《三国志》的数据不重复,占全书总量约五分之一。三部史书所引材料也多用于《五行志》和《符瑞志》。由统计数据可见,《搜神记》的内容约有87则是和正史相重的,占全书总量近三分之一。难怪干宝将之比附于史书了。

《搜神记》的文本记述亦体现出史家的风格,如对彭祖坼生的论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焉。”对此,干宝作了分析:

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以今况古,固知注记者之不妄也。

干宝举禹、契,又举近事屈雍妻生男儿例,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一清二楚,足证信实,完全是史家的严谨态度。

《搜神记》中有些文本的叙事模式也体现出史家的特点,对此李丰?有所研究。《搜神记》中有一些识妖除妖的事例大体一致,如《五酉》《宋大贤》《斑狐书生》等等,都是“先告知,再证明”的模式,李丰桥认为这种模式“只要反复印证一种历史的真实,并不特别设计出说话或的趣味性,这一情况恐非原本民间口述的原貌,而为史家据笔直书的实用功能所致。”笔者认为,《搜神记》中除《成公智琼》《谈生》《宋定伯》《倪彦思家魅》《紫?》等少数篇目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外,大部分文本叙事简约,体现史家“实录”风格。

释“易”

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说“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可见,“明神道”是干宝的创作意图之一。“神道”一词,较早出于《易》。《易?观》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曰:“‘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

王恒展认为干宝所言之“神道”指“神妙不测的自然造化”,而“所谓‘发明神道之不诬’,即说明儒家‘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一语之不诬。可见其创作目的并不是专意在证明世上真有没有鬼神。”李剑国认为干宝“并不打算将《搜神记》弄成佛道的弘教之作,‘明鬼神之不诬’只是一项终极原则……可以说他为读者预设的期待视野统一在宗教神鬼的认同和好奇心理的舒纡上。”李剑国理解的“神道”似乎是“鬼神之道”。

相对而言,笔者更认同王恒展的意见。其未展开论述,笔者为之补充论据。查《周易干氏注》,《系辞下》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干宝注曰:“能精义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是以涉于神道而逆祸福也。”由此解,干宝言“神道”,即未然之事。《搜神记》之“神”亦与“神道”相通。《系辞上》之“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干宝注曰:“否泰盈虚者,神也;变而周流者,易也。言神之鼓万物无常方,易之应变化无定体也。“神”与“易”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并与“神道”之义同,即它们都无常方无定体,而主宰了万物变化。《系辞》中多处可见“神”与“易”意义相近,兹举一例:“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虞翻曰“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系辞》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道、易因之连成一体。干宝撰《搜神记》就是为了贯彻了自己“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易学思想。 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干宝是一个易学家,干宝的著作中就有好几部是研究《周易》的:《周易注》《周易宗途》《周易爻义》《周易玄品》《周易问难》。干宝的易学思想是否会对他创作《搜神记》产生影响呢?以上我们分析了《搜神记?序》,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再从《搜神记》文本内容考察。

李剑国考证《搜神记》原书体例是分篇记事,可考者有《神化》《感应》《妖怪》《变化》。就目前所辑,文中有对“妖怪”、“变化”的论述,“气”、“五行”、“道”、“变化”是其理论的关键词,与“易”之思想相通,尤其中心句“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正好和《周易》立象尽义、圣人以神道设教是同义的。

文本自身记载很多巫术感应、梦验、神妖变化之事。《搜神记》对妖怪现象用“象――应”模式做解释的多达近90则。其中17则直接引用了京房《易传》的分析,6则直接引用《周易》卦辞,还有一些是干宝自己的分析。如《成公智琼》中干宝就弦超为神女所降事特以《周易》筮之,遇《颐》之《益》,以示同寮郎,郭璞解释为仙人之卦。《夫妇相食》,干宝用到阴阳理论“夫妇阴阳两仪,有情之深者也,今反相食。阴阳相侵,岂特日月之眚哉!”皆说明干宝喜用《周易》之道。《晋书》载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马国翰所辑《周易干氏注?序》云“兹据参校而习刊之史称宝好阴阳术数,留心京房、夏侯胜之传,故其注《易》尽用京氏占侯之法以为象,而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运一一比附,后人讥其小物详而大道隐。”干宝喜以易注史,可见干宝易学思想对其撰述的影响。

干宝还与道教人士或会道术者来往较多。《晋书?葛》载“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可见干宝与葛洪交情之深。葛洪“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道养之法”,曾说“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葛洪著有《抱朴子》等书,道教理论著述颇丰,可称是道教神仙方术的集大成者。此外干宝与郭璞关系也不错。《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璞别传》载干宝曾劝友郭璞戒酒色以养身。《晋书?郭璞传》载“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晋书?韩友传》记载干宝曾向韩友请教筮卜之因。韩友“善占卜,能图宅相?V,亦行京费厌胜之术。”匿葛洪、郭璞、韩友等人自然会与干宝产生交互影响。

此外,干宝自己就亲身经历了神妙不可测之事。《晋书?干宝传》记载其作《搜神记》的缘由是因为感父婢复活和兄干庆还魂后言鬼魂之事。不仅如此,在《搜神记》的文本中,干宝也记载了自己遇败?肿跃塾诘篮玩⒎虮蝗讼鹿频氖虑椤4有味?下的层面,干宝也接受了“神道”之不诬。

干宝所尊之《易》,乃儒家之经。干宝的“神道”偏儒,与佛、道、玄关系不大。《搜神记》中很少出现佛教词汇,惟《李通》一篇较集中。与佛教有关的故事约9篇,亦很少。道教人物出现较多,但服从于“变化”之宗旨。从《晋纪》《周易干氏注》等书看,干宝思想中显示出对东晋玄学的批判和儒学救世的主张。如:“风俗*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此乃对玄学猛烈抨击。“顺乎天而享其运,应乎人而和其义,然后设礼文以治之,断刑罚以威之。”此乃倡儒学救世。

供“游心寓目”?干宝在《搜神记?序》中反复说明自己是在以史家笔法撰书,但难免存在他说;该书有明神道之用;最后说“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此句何意?何谓“游心寓目”?就目力所及,大多数研究者对此理解有些偏颇。王恒展的理解是:“他希望将来的读者要‘录其根体’,只要读后能够‘游心寓目’,就不要批评他著述失实了。而‘游心寓目’四字,显然已经涉及到的社会功用和审美心理问题。”李剑国认为:“但他也明白,‘微说’毕竟不同于史书,有着供“好事之士”“游心寓目”的愉悦功能,因此必须注意材料的择取和描写功夫。”

显然,大家都把“游心寓目”理解为“赏心悦目”了。翻检古典文献相关词条,发现“游心寓目”乃“留心观看”之义。如《北史?常爽传》载常爽《六经注略?序》:“《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通过上下文理解,阅读《六经》的态度是相当严肃的,“游心寓目”绝非轻松消遣之态。常爽距干宝时代不远,词义应该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干宝希望将来有读者能仔细阅读他的书呢?

干宝以“好事之士”命他将来的读者。“好事之士”我们也不能理解为一般的读者,即有闲情喜欢多事的人。干宝的好友葛洪在《抱朴子?序》中也用了“好事者”一词:“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好事者”在此指喜欢道教的人,是“识者”。干宝《搜神记?序》的“好事之士”意义应该与此相同,指和干宝一样雅爱搜神之士。

干宝与葛洪一样,很重视自己的著作。他对《搜神记》是比较自信的,写作过程中曾经请纸,皇帝批准给纸二百枚。当时纸张是很珍贵的,一般官吏买不起。成书后还曾请刘?雌吩澹?刘恢可是当时第一流人物,高傲至极。干宝一定在内心自诩《搜神记》为得意之作,才会示人,而且示的是清谈****。由此可证,“好事之士”绝非一般读者,应该像刘恢一样有学问有眼光。

“无尤”即“不加谴罪”之义。干宝序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遇到知音仔细阅读他的作品,而不加责怪其有失实之处。刘恢一句“卿可谓鬼之董狐”,或许可以缓解干宝的这种焦虑。

魏晋时,谈风甚浓,不仅有品评人物和探讨玄理,还有戏谈、聚谈。干宝撰《搜神记》,当然不是给人提供戏谑的谈资。《抱朴子?疾谬篇》对东晋礼教渐颓,以清谈为名的戏谈作了批判:

不闻清谈讲道之言,专以丑辞嘲弄为先。以如此者为高远,以不尔者为?I野。

若问以《坟》《索》之微言,鬼神之情状,万物之变化,殊方之奇怪,朝廷宗庙之大礼,郊祀?E袷之仪品,三正四始之原本,阴阳律历之道度……虽心觉面墙之困,而外护其短乏之病,不肯谧已,强张大谈曰:“杂碎故事,盖是穷巷诸生,章句之士,吟咏而向枯简,匍匐以守黄卷者所宜识,不足以问吾徒也。” 可见,“鬼神之情状,万物之变化,殊方之奇怪”是不才之士所不屑的,却是“穷巷诸生、章句之士”的话题,“吟咏而向枯简、匍匐以守黄卷者”应该了解的,因而这些内容不是用来的。干宝《搜神记》不正是讲“鬼神之情状,万物之变化,殊方之奇怪”吗?

以今人艺术观点考量,《搜神记》较之以往志怪,“做出了许多新的努力和贡献”,“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提高了叙事的艺术性,注意细节性的描写渲染并加强人物形象的描写。书中有少数幽默、赏心之故事。如《宋定伯》中宋定伯骗得鬼的信任,以鬼教给他的方法捉鬼卖鬼。《倪彦思家魅》中的狸物不喜人背后议论自己,各种报复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谈生》《紫?》《河间男女》《韩冯夫妇》等蔑视礼教和权力的爱情让人赏心;《鼍妇》《吴郡士人》等一夕姻缘似有喜剧效果;《三王墓》《李寄》人物英勇机智,故事扣人心弦。此类故事性强的篇幅恐怕趣味性更多。这可能是导致研究者误解“游心寓目”含义的原因。但我们要还原干宝的创作语境和他的主观意图,才更贴近事实。

演“八略”、成“微说”

“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此句似乎是干宝序的中心句。

干宝之前,目录学上有刘歆对七略的划分: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以此编书目。及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晶,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跃刹拘V?……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由是可知,干宝所能够了解到的目录学分类方法,仅有七略和四部。

李剑国认为“干宝对‘七略’又增出一略而称作‘八略’,所指应当是汉魏以来不断出现的佛道教著作,而‘演八略之旨’就是发挥佛典道书的大旨,也正是张皇神鬼仙佛。”李剑国对“八略”的解释依据是南朝宋秘书丞王俭撰《七志》,又附录道、佛二类,实是九类;梁阮孝绪撰《七录》,正式将佛录、道录列入七录。笔者并不赞同李剑国之说,干宝不可能知道后来者王俭的分类法,何况阮孝绪。当然,也可能干宝时代佛道之书已较多,足成“八略”,但《搜神记》也不可能人佛道类。《隋志?经序》记编纂过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基本继承了王、阮的分类法。《隋志》把道经、佛经列入集部,《搜神记》人“史部杂传”类。《隋志?经序》载王俭《七志》中“经典志”有“杂传”类。《广弘明集》载阮孝绪《七录》中《记传录》设立“杂传部”,《子兵录》中设“部”。《隋志》承续二书,二级分类上改动不大,所以,《隋志》将《搜神记》入“杂传”类,应该也符合王俭、阮孝绪之意。加上前文论证,干宝“明神道之不诬”并非明“佛道”之不诬,可以推论,干宝所言“八略”非“佛道”也。

干宝把《搜神记》划为“八略”,应该是相对“七略”而说的,也就是说《搜神记》非七略中的任何一类,那么非“”乃题中之义了。干宝既然以“七略”为参照系,那么他应该明了汉代人的观念。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家”的论述代表了***的观念:“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鲁迅对班固所列目录进行了分析:“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当代学者王齐洲对汉代观作了很好的阐释:“正是由于***的观念的主导面是学术,却又隐含有文体意味,因此,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概念。而就学术而言,‘家’喜欢搜奇记逸、道听途说,并无作为一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和系统学说,因而它不可能在学术思想方面发挥实际的影响力;就文体而言,‘’兼记言、记事、考证、辑佚等多种形式,可谓众体兼备,这便使作为文体的庞杂而琐碎,很难与其他诸多类似文体划清界限。”《搜神记》非***所言“”。

离干宝较近时代的文献出现“”一词不多,主要有徐干《中论?务本第十五》把“”与“丝竹歌谣”、“雕琢色”、“辩慧切对”、“射御书数”等同并列,说明“”乃小事而非大道,并暗含有消遣功能。此外还有鱼豢《魏略》记载曹植和滑稽人物邯郸淳讲“”,说明了的不入流和消遣功能。至干宝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干宝舍用之,而代以“微说”,说明《搜神记》也非魏人所言“”。干宝认为《搜神记》不是“”,那么当然不是有意作了。文首所举鲁迅之论,乃真知灼见,只不过,鲁迅所说“非有意为”的“”,是西方文艺理论范畴中的概念。

微说,可以理解为“微末不足道之说”,也可以理解为“微言大义之说”。笔者更偏向于后者,因《搜神记》***宝列为“七略”之外并名之“八略”,其对《搜神记》寄望很高;《搜神记》隐微地说明了微妙深奥的神道。

《搜神记》既非***所谓的“刍荛狂夫之议”的小道,亦非魏人所指用来消遣的小事。《搜神记》也并非张皇神鬼仙佛。《搜神记》乃以史家的态度和笔法,载古今怪异非常之事,明《周易》神道之不诬,成一家之文体,概为“八略”。今从干宝22种著作篇名看,经史子集都涉及到了,但干宝对《搜神记》的分类却很暧昧。干宝意识到自己的著作很难分类,这是很敏感的。从七略与四部目录内容基本对应的情况来看,干宝没有把《搜神记》划入经史子集任何一类。相对后来人刘知?住⒑?应麟、纪昀等在“子部”说和“史部”说之间纠结,干宝似乎更为干脆,两者皆不属类。虽然他只是笼统的给予“八略”之称,但我们隐约可以从其对《搜神记》的文体定位,看出其认识的超前性,这对我们研究文体观念的演进是很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