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严然后道尊反映的是_师严道尊是谁的观点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8-01 0
  1. 《礼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2.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翻译是什么?
  3. 《师说》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出自哪里?

意思是:古代的学者凡是从师学习,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道才可能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

出自乐正克的《凡学之道》

原文:

师严然后道尊反映的是_师严道尊是谁的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凡学之道,严师学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扩展资料: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乐正克是深得孟轲信任的高才生。战国时代儒分为八,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由此可知,乐正克在战国时代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人物成就:

乐正克的伟大贡献是他的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据郭沫若考证,这部思孟学派的著作正是乐正克所作。他从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既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中肯的批评,又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意见,是世界上最早集中系统地论述教育学的专著。

参考资料:

乐正克——百度百科

《礼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传授的道。

出处: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原文节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

根据礼制,这两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扩展资料:

赏析:

入学教育结束后,应进行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训诫的仪式。在课堂上,只有当学生听到鼓声时,才能打开书箧取书。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惩罚学生的准备(即”夏楚”),目的是要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为懒惰而忽视自己的学习。

百度百科-学记

百度百科-师严道尊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翻译是什么?

《礼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分析

 内容摘要 :《礼记?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论,它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内容丰富,提出了重教必先尊师、重学必须择师、教学必须相长的教育管理思想。用当今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礼记 学记 教育管理 思想

 Summary: "Book of Learning" is the first article devoted to the ancient monograph of educ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ideas it contains, rich in content, made emphasis on education, we must first respect for teachers, teacher re-learn to choose, Teaching must be long education management thinking. With tod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interpret, still 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Book of Record of Learn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论,他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用当今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重教必先尊师

 《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首先是推崇师严道尊。师严道尊是教师管理的指导思想。《学记》认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尊师,师是道的化身,只有?尊师?才能?重道?。?三王四代唯其师。?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带头。《学记》这种尊师重教的思想在古代都有着重要影响,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学记》认为,办教育最重要的是尊师,原因在于教师必须受到尊重,然后道德和知识才能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学记》的原文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个逻辑论断是正确的。国家提倡?道?(当时是指封建主义之道),而直接负责向学生讲解宣传?道?的人是教师,所以尊师就是重道,重道必须尊师。因此,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尊师重教?也必然是这个道理。

 二、重学必须择师

 《学记》既认为重道必须尊师,同时又主张重道必须择师。?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因为教师的一项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政治领袖人才,一个理想的政治领袖和国家的治乱兴亡当然有重大关系。所以,必须严格而谨慎地选择教师。国家赋予教师的任务以及修养的标准和具体内容,随时代的变迁和政治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学记》强调慎重选择教师的提法是从古到今值得认可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拟定了一套完整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

 我们今天的择师应该从师范院校招生开始,对于应试生在中学时期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先调查了解,严格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录取。在学习期间要严格要求,毕业参加工作严格把关,到职以后经过试用期,然后聘为正式教师。

 三、教学必须相长

 《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就能够自强不息,勤勉于学,从而使学业不断长进,同时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教师?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求诸己,深入研究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学识不断增益,并且在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使教师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自我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方式。学生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份,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不断学习的'暂时状态,一种使自己和人类都将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共同生长,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教学相长?是《学记》对教学功能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它概括出了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是?闻道有先后?而已。人的生存每时每刻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和学生此时的生命价值体现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学习场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伙伴式?、?合作式?的学习关系。教师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状况,全方位地指导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并注重个性的培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只有重视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才不会削足适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学记》?教学相长?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对我们今天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精品代表之作,它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思想,其中重教必先尊师、重学必须择师、教学必须相长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师说》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

寓意:要尊师重道,重视学习。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出自哪里?

论尊师重道

□蔡忠辉

《宋史·杨时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有一

次遇到难题,与同学游酢一起到程颐家去请教。此时,天正下着大雪,

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游酢两人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

候。不知过了多久,程颐醒来后,门外积雪已有尺把厚,他发现两个“

雪人”毕恭毕敬地侍立着,十分感动,立即招呼入门,这就是“程门立

雪”的佳话。

“尊师重道”这一古风,在我国历史上已流传数千年,如果把这个

“道”理解为治国之道、安邦之道和民族兴旺之道,那么,师就应当受

到尊重。但印象中“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曾一度式微,这是叨“知识无

用论”之赐!知识既已无用,何必读书?又何必求师?师者在这种氛围

下自然就成了天天挨批的“臭老九”了。

不过,“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载,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如其来,知识开始有用了,于是,尊师之议,重

被提起,而且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生活待遇的

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因此

,“尊师重道”或“尊师重教”之风,可重振于杏坛、课堂了。这是值

得庆幸的大事。

当然,如此尊师重道,也仅仅是秉承传统古风而已。打开中国历史

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尊师重道例子跃然纸上。虽说那时师道之严占

上风,可也未必一味强调尊师,荀子就认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的是只要发愤学习,就能

超过老师。他是从学习的辩证关系来正确看待师生关系的。

从求学来说,虽然自学成才者甚众,但终究不能无师,所以韩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因为老师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

文章开头提到的“程门立雪”佳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为师者来说,却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记取“人之患,在好为人

师”,如果好为人师,必自以为是,久而久之,必自暴其短。

从学习来说,尊师是学生的美德,但学生不一定不如师,这是事物

发展的规律。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科学家戴维,曾引导过法拉第,后来法

拉第的研究发明超过了戴维。鲁迅曾师从章太炎、藤野先生,而鲁迅的

学问、成就远比两师为高。但鲁迅却抱着“一入师门,终身不忘”的感

情,始终对两师尊敬,执礼甚恭。鲁迅的尊师是由衷的。

报载,邻邦日本的农村,地方负责人和老百姓,在路上遇到了教师

,便侧身立,一鞠躬,“先生好!”老师带领小学生过马路,警察先敬

礼,指挥他们优先通行。眼下,中华宇内“尊师重道”、“尊师重教”

之风正浓,这是国兴之象征。而严师也应形成风气,因为“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所学”。为师不严,无以教出

好学生,良好学风也就难以形成。

尊师重道

宗 慧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尊师重道”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各行各业都讲究尊师重道。那么,人们为什么尊师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们重视所传的道,所以人们尊师。“道”是无形相可见的,他只是集中显现于人们的意识当中,人们有了这种意识,自然去重视他。由于人们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道。然而,道虽无相可见,师却是道的集中显现,所以,我们可以在老师身上学道,学业,解开种种的疑惑。我们学的是道,老师给的是道,道把我们和老师连接起来,而师则永远在道的前面。曾经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过一句名言,我非常喜欢,她说:“有源头,就有江河,有江河才有数不尽的后浪。”路是人们走出来的,道是人们积累出来的。道本身源于人们,而这些能发现道的人也就是师。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所说的道流传至今,他的道是极其高妙的,孔子本人也是极其伟大的,所以后世都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可见,有了师才有源源不断的道可以传,而有了这些道,才有了后世的师,后世的道,后世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推一浪。”所以说,师就好比是源头,道就好比江河,而那数不尽的后浪则是***,而这些***也就是后世之师,要传给后世人的道。如果我们只重于那看似宽广的江河,而不尊于源头,那么源头一旦枯竭,后浪就会跟着消失,到时,即使是再宽广的江河,也仍只是一洼 死水。所以,我们重道必先尊师,因为,这“尊师”就是我们的求“道”之道。我们也不妨看看古人的尊师之道。《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孔子死后,他的***子贡在老师的坟傍搭了一个草棚,独自住在里面为老师守孝,直到三年之后才肯离去。自先秦以后,历代儒者莫不尊师,最典型的就有“程门立雪”的故事。其实,也不单单只有儒教之人尊师,古时的人们大都是尊师的,即便是万人之上的天子也必须尊师。天子封国师时,满朝文武百官连同天子本人都要叩拜老师。可见,重道必先尊师实在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佛教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当年禅宗二祖慧可***跪雪断臂,体现的也就是这“尊师重道”的精神。

然而,佛教中的尊师重道与一般社会上的尊师重道是有所不同的。释迦世尊在《猛利问经》中说:“学法一字,师恩德一劫不能报,何况师父指引整个成佛之道?穷劫易不能报。”所以说,为求道,佛***都必须恭敬师父。佛教典籍中对于事师法的记载有很多,如《沙弥律仪要略》中说:“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当如师教,常应和顺……”。为什么佛教中一再强调尊师呢?密教中有一位侠惹瓦***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善知识,若不恭敬依止善知识,是对于什么道,都不能生起的。”可见,佛***不但因师的恩德而尊师,要想得到如法的解脱之道,也必须尊师。其实,师父本人并没有要求我们去恭敬他,我们恭敬的是道、是法。佛教中有句话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想想我们伟大的佛陀,抛弃王位,出家为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后于菩提树下降魔成正觉,方才流传出后世的佛法,这是多么的不易啊!所以说佛法是十分珍贵的。如果我们不尊师而只空谈于重道,这样一个连基本的尊师之道都不重视的人,师父怎么会把如此珍贵的法传给他呢?正所谓:“根基不利,不堪***。”因为受法之人,负担的是将正法弘范三界,维持清净法脉的重任,也是人天之师表。一个不尊师的人,本身就缺少了尊师之道,又有什么资格接受如此珍贵的法呢?所以,一位具有纯正知见的师父是不会把无上的妙道传给这种人的,佛不度无缘之人,道也不传不堪之人。即使是师父传道给这种人,他也不会得到成就。《金刚心要》中说:“唯于亲近教授师不如法事,起轻慢,依其教授昼夜修,等同修习地狱因。”由此可见,不尊师,我们就求不到如法的解脱之道,即便是求到了,在道业上,恐怕也是寸步难行。我想大家都知道大成就者密勒日巴,他对上师的恭敬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在未出家时,曾修习过黑法,用咒语诛杀了很多人,业障很重,所以***刚刚到玛尔巴上师那里去求法时,上师不传给他任何法并且千方百计地折磨他。上师先后九次命令***将石头背上山,独自建造房屋,每当房屋快建好时,他就会命令***将房屋拆掉,把石头背下山,然后再背上山去建造房屋,然后再拆,如此反反复复共九次。***的背因背石头磨了三个大洞,血肉模糊,而玛尔巴上师依旧打他骂他,却不传给他任何法。但是密勒日巴***对上师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依旧恭敬上师如孝子对父一般,当然,我们的密勒日巴***最终得到了玛尔巴上师的传法心要,也成为后人共尊的如理良师。到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尊师方能得如法之道。”

上面我们谈了“尊师”,下面再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谈一谈“重道”。我们佛***一生就是为了求道、修道、然后证道。即使是尊师,其目的也在于重道;佛之所以让***们闻思修,目的也在此。若师父将法传给***,而***不重修道,也终究不能解脱;若一味尊师而不重道,那也只算得上半个孝顺的徒弟,却不能堪称为法器。所以,为***的应在师父的指引下如理行持,方能解脱。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重道的原因之一。其次,***只有重道才能了解道,这样才能辨别道的邪与正,从而弘扬正法摒弃邪法。日后为人师之时,也不会将他人引入歧途。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为师之道。为人师者,要能传***以道,授***以业,解***之惑;除此之外,佛教中的师还要具备十德,即便不能全备十德,最起码也要具持戒和悲悯两种德行。而这两种德,都是佛教中的如法之道。其实师的责任就在于致力于道的弘扬,以悲悯心授给***解脱之法,引导***倒归圣位,并且堪为他人之师,以令正道相续不断,让更多的人闻道解脱。所以,为人师者不但要重于自身之道,还要以悲悯心重视后世之道。重,对轻而言,主次分明。所以,师重的是正道,而不是名闻利养等非道。如果为人师而重非道,那么,无论这个师是否还有正道可传,他都不能算是一位“如理之师”。如果由这样的师将道传下去的话,我们的道恐怕就要在半路夭折了。正所谓:“道不尊由师不严,师严而后道尊。”可见一位如理之师的重点就在于重道。当年,禅宗五祖弘忍禅师要传衣钵时,他座下的***都认为应传给神秀***。而禅师却因为神秀***未到达开悟的境界,没有将衣钵传给他。相反,在看了慧能***的偈颂之后,毅然冒着风险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当时,禅师这样做,不但对慧能***有危险,连同禅师本人都要备受众人的质疑。但弘忍禅师却丝毫不注重自己的利益,在半夜用一只小船亲自送慧能***逃走。而我们的慧能***也最终盛弘了禅宗。弘忍禅师便是一位典型的重道之师,倘若当年禅师不重于道,而注重于自己传了衣钵之后,难度悠悠之众口,怀着怕惹祸上身的心理将衣钵传给了神秀***的话,那么今天也许我们就不会承认弘忍禅师为禅宗五祖了,现今的佛教界中,也许禅宗不会如此兴盛。正如古人所说:“自私自利之学兴而师道衰矣。”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重道方成如理之师”。

其实尊师重道的问题,不单单是***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然,我们不会要求老师怎样做,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面对“尊师”,***是我们,面对“重道”,我们却也是为人师表。所以,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斗,努力不懈地追求正道。也许,多年后,您也同样对着后世之人论“尊师与重道”,我由衷地希望您不要忘记这两句话,那就是:尊师即得如法之道,重道方成如理之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凡是求学的道理,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严师:尊重老师。选自《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解释: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老师所传授的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在《礼记》中,先圣们强调的是做老师的,先要在人格上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敬重,然后学生才会对其所传授的道理、知识心悦诚服。

扩展资料: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学记》

词句注释:

1、严:尊敬。

2、道尊:师所传之道才能受人尊重和相信。

3、不臣:不把他当作臣看待。

4、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

5、大学之礼:太学里面的礼法。

6、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

白话译文: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两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