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感悟_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8-02 0
  1. 孔子“因材施教,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3. 第一课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实施爱的教育

落实因材施教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1、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与智力差异。每一个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思维方式以及智力水平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和掌握能力也会是千差万别的。

作为教师,必须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尽可能做到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感悟_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平等相处,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应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学会关心和尊重学生,并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博众长、分层施教。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为天才的潜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帮其发现并挖掘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潜力变成实际的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博众长,为每一个学生的良性发展做好引领,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待学生。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布置较多的基础性作业,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基础性作业为主,也可以附加少量拔高性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考虑布置综合性题目,以此做到教学的针对性。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各位老师应牢记“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如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它强调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坚持面向全体,照顾差别,分类施教,让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遵循的!

注意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

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齐帆齐微课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孔圣人,是与他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关系。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三千,其中精通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教、音乐、射箭、驾马车、书法、数学)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孔子有十位杰出***,号称孔子十哲。

孔子之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主要是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且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祝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

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

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

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

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

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

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

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

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

孟武伯也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祝,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括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

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祝,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

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方面,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倾听,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22年度写作营第163篇1616字,累计255651字)

第一课因材施教:以生为本,实施爱的教育

因材施教。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的不同性格和价值观对于教育的影响。君子以义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而小人以利益为导向,注重追求个人利益和功利目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

说起“因材施教”,就必须从孔子讲起。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教育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创办私学,惠及平民,提出“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三是倡导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因为有教无类,才需要因材施教。也正是因材施教,才真正保证了“有教无类”的有效实施,才充分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研究学生的施教的关键。教师应先对学生量体裁衣,而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做到教亦多术。

对于“因材施教”,许多教育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材施教与课堂教育公平矛盾吗?而我认为,因材施教和公平教育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因材施教不仅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论点引用刘丽《论因材施教与课堂教育公平》摘要)

因材施教的思想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教师们仍需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现在,我们在“因材施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了“因性施教”、“因龄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些思想对于教师、学校、家长、社会以及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022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