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 以的用法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9-05 0
  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反映了孔孟的什么或见解思想
  2. 为什么成功叫成仁?
  3. "仁人志士"与“仁人智士”什么区别

“公孙丑(下)”篇——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是孟子在向他的学生讲了天下形势之后说的一句感言,“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 以的用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滕文公(下)”篇——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之道,句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就是“仁、礼、义”。“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都应符合仁、礼、义的要求。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傲*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孟子这段话,曾激励过众多不畏、坚持正义的仁人志士。

 “告子(上)”篇——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孟子关于鱼和熊掌,生命和道义的著名论述。孟子认为,正义的事业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正义之士,为实现美好的理想,奋斗不息,舍生忘死。

 “告子(下)”篇——

 孟子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其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意思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都心怀仁义相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忠诚正义,世界就能保持稳定与和平。

 孟子在第一次见梁惠王时也说,要讲仁义,不必谈什么利益。他认为,从治国方面上说,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孟子最为著名的言论之一。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在孟子看来,逆境和忧患并不一定是坏事,对于仁义之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磨炼。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强不息的精神,曾激励过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尽心(上)”篇——

 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孟子对“士”(即知识分子)的教诲。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才能安然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才能不让百姓失望。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自身,完善自我;显达得志时就要把恩惠施于百姓,兼善天下。孟子这种修心养性和兼善天下的人生态度,成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主要方式。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也。”

 意思是说,政治清明吋,用道义立身行事;政治黑暗时,用生命捍卫道义。孔子也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都要求“士”应把仁义道德提高到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地位。不要以牺牲道义为代价去屈从他人。突显出儒家捍卫道义的壮烈情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反映了孔孟的什么或见解思想

志士仁人的解释 有远大 志向 和 高尚 道德 的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汉 东 方朔 《非有 先生 论》:“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宋 陆游 《 秋雨 叹》诗:“志士仁人万行泪,孤臣孽子无穷忧。” 清 邹容 《 革命 军》第六章:“ 滥用 名器,致贵贱贫富之格大相悬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赋歛无度,此 法国 志士仁人所以不辞暴举逆乱之名,而 出于 革命之 原因 也。” 袁鹰 《悲欢·飞》:“多少忧国忧民的 中华 儿女,志士仁人,怀着满腹 豪情 ,都在向往、找寻和 探索 使 国家 民族 腾飞 的道路。” 词语分解 志士的解释 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爱国志士详细解释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 沟壑 ,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 小人 亦不闲。” 唐 雍裕之 《早蝉 仁人的解释 有 德行 的人。《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 仁人 。” 汉 贾谊 《惜誓》:“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宋 苏轼 《 司马 温公神道碑》:“公仁人也,天相之矣。”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

为什么成功叫成仁?

以“仁义”为重的人格标准。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仁”。“义”同样是“仁”的体现之一。孔子有“杀身成仁”之言,孟子有“舍身取义”之语。这反映的都是他们所认为的人格的最高标准——仁义比生命更重要。

"仁人志士"与“仁人智士”什么区别

不成功便成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自《论语》的一句谚语。意为如果不成功,那么便成全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成仁,来自: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指儒家为了“仁”的最高道德准则而不惜舍弃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白话释义为: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后泛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扩展资料:

1、“仁”就是仁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2、“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不成功,便成仁

仁人志士

词 目 仁人志士

发 音 rén rén zhì shì

释 义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 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 例 大批~,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仁人智士没有这个词,或者像LS的亲说的手误或者是山P和赤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