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省月修什么意思-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9-06 0
  1. 什么是文字狱
  2. 若()若()无()无()怪()怪()没()没()日()月()()天()地万()千()千()百()出()入()()高()下
  3.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什么意思
  4. 益津书院的书院历史
  5. 求一些关于月球的东西,有分吖~~
  6. 省有什么成语
  7. 继绝的拼音狐继绝的拼音是什么

神话传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像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心怀鬼胎的蓬蒙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只是“嫦娥奔月”的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的是后羿射下太阳后,被人民推选为首领,脾气变得暴躁,不高兴就随便,嫦娥是偷吃了日后要与后羿一起服用的两颗仙丹而成仙的。但流传的最广泛的还是上述的一种,因为人们向往这种结局。)

吴刚折桂

日省月修什么意思-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

,让全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举头忘明月,低头故乡。(李白《静夜思》)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难》(其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光《天仙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李白)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冰壶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百星不如一月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月黑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前月下 风情月债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海底捞月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镜花水月 积年累月 经年累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 九天揽月 今月古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落月屋梁 抹月秕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弄月嘲风 披星戴月 清风明月 穷年累月

秋月春风 秋月春花 日东月西 日就月将 日积月累

日居月诸 日升月恒 日往月来 日削月割 日削月朘

日省月试 日新月异 日月重光 日月蹉跎 日月合壁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日月交食 日月丽天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月参辰 十冬腊月 舌端月旦 三月不知肉味 岁月蹉跎 水中捞月 跳丸日月 停云落月 田月桑时 无边风月 五黄六月 吴对联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牛喘月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晓风残月 犀牛望月 月白风清 语出月胁 月旦春秋 月地云阶

迎风待月 吟风弄月 吟风咏月 月黑风高 猿猴取月

月里嫦娥 月露风云 月落星沉 月明千里 月下花前

月下老人 咏月嘲风 映月读书 月晕而风 月盈则食

月章星句 峥嵘岁月 止谈风月 众星捧月

沈全期《杂诗》)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潜《杂诗》)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女神。月球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

什么是文字狱

1. 以刀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刀枪入库 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刀下留人 为营救将被斩首的人而向主持或执行斩首的人发出的留人一命的紧急呼吁

刀耕火耨 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刀光剑影 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刀过竹解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刀锯鼎镬 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刀锯斧钺 古代四种刑具。借指酷刑。

刀枪剑戟 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刀山火海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刀头舔蜜 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刀耕火耘 犹刀耕火种。

刀光血影 形容血腥的杀戮。

刀头剑首 极喻危险的境遇。

刀头燕尾 喻笔锋劲利。

刀俎馀生 犹虎口余生。

刀俎余生 〖解释〗犹虎口余生。

刀笔老手

刀枪不入

2. 书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书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书声琅琅、书香世家、书香门第、书画卯酉、书生之见、书记翩翩、书富五车、书功竹帛、书通二酉、书剑飘零、书缺简脱、书声朗朗、书缺有间、书空咄咄、书香铜臭、书囊无底、书符咒水 书(汉字) 书,(Book,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1. 成本的著作:~籍。

~刊。~稿。

~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

~简。~函; 3. 文件:证~。

说明~。聘~; 4. 写字或写的字:~法。

~写。~桌。

~案。~画; 5. 写文章:大~特~。

罄竹难~;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文名 书 外文名 book 拼 音 shū 注 音 ㄕㄨ 部 首 横折 总笔画 4 五 笔 NNHY 仓 颉 IDS 简体字笔顺 横折、横折钩、竖、点。 繁体字笔顺 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横 繁体字 书 词语解释 书动词 例:书,箸也。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的行草”沈艳松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

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后世以墨写于纸。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简体写法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

——《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史记·礼书》索隐 例: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书。――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例: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书名词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 中国书法 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

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

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例:差徭驿递最繁苛,公(袁可立)贻书郡守。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

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乐府诗集·木兰诗》 例:桓公病益增,管仲忧之。悬书于门:“如有能言公所见之鬼者,当赠以封邑三分之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例:公(袁可立)司理吴中,执简柱下,上书忤当路,削籍二十六载。——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清·《谭嗣同传》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网络书法:“书”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3. 以“试”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没有以“试”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很多包括“试”字的成语,如以身试法、初试啼声、及锋一试、新硎初试、选歌试舞、及锋而试、日试万言、长材小试、以身试险、跃跃欲试、初试锋芒、日省月试、屡试不爽、持戈试马等。

一、以身试法

解释: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白话文:“要明白自己的职责,不要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初试啼声

拼音[ chū shì tí shēng ]

解释本指初生婴儿啼声宏大,将来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乐会歌唱者初次登台。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人俗云:‘初生牛犊不惧虎。’”

白话文: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

三、及锋一试

拼音[ jí fēng yī shì ]

解释及:趁着;锋:锋利。趁锋利的时候用它。比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出自现代曾朴《孽海花》第三回:“然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一听见了开考的消息,不管多垒四部,总想及锋一试,雯青也是其中的一个。”

四、新硎初试

解释: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这五百和尚,都是侠禅亲自教出来的,操练了几年,今日新硎初试,勇气百倍。”

白话文:“这五百和尚,都是侠禅亲自教出来的,操练了几年,今天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勇气百倍。”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五、选歌试舞

解释: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同“选色征歌”。

出自:宋·周密《露华·次张岫云韵》:“选歌试舞,连宵恋醉珍丛。”

白话文:“放荡的生活方式,连夜恋醉珍丛林。”

4. 人什么尾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藏头露尾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彻头彻尾 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春冰虎尾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大头小尾 犹“虎头蛇尾”。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改头换尾 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街头巷尾 指大街小巷。

流离琐尾 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掐头去尾 除去前头后头两部分,也比喻除去没有用的部分。

少头缺尾 比喻事物残缺不全。

贪蛇忘尾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5. 四字成语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

1、功标青史[gōng biāo qīng shǐ]: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功劳记在史书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绩。

2、功成名遂[gōng chéng míng suì]: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3、功成行满[gōng chéng xíng mǎn]: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4、功德圆满[gōng dé yuán mǎn]: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5、功成身退[gōng chéng shēn tuì]: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6、功高盖世[gōng gāo gài shì]: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7、功行圆满[gōng xíng yuán mǎn]: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8、功德无量[gōng dé wú liàng]: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9、功亏一篑[gōng kuī yī kuì]: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10、功成名就[gōng chéng míng jiù]: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11、功高震主[gōng gāo zhèn zhǔ]: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功:gōng

释义

1.劳绩,成绩,与“过”相对:~勋。~绩。论~行赏。徒劳无~。~德无量(liàng)。~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2.成就,成效:成~。~能。~亏一篑。事半~倍。急~近利。 3.物理学上指用力使物体移动的工作,等于力乘移动的距离:~率。 4.本领,能耐:~夫。~底。~力(a.功夫和力量;b.功效)。~到自然成。

〈名〉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功,以劳定国也。——《说文》

国功曰功。——《周礼·司勋》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

相关词语:绪功、钜功、无功、效功、起功、内功、费功、战功、霸功、儁功。

若()若()无()无()怪()怪()没()没()日()月()()天()地万()千()千()百()出()入()()高()下

文字狱概述

1、名词,专指一类迫害文人,以排除异见的。 2、动词,指利用特权对异己进行构陷。 3、形容词,形容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行的无情专制。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编辑本段]北宋和以前的文字狱

《汉书》上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魏末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司马师“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宋大诗人,大词人苏轼就曾因为所作的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

[编辑本段]明朝时的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参加国元末农民起义,十分讨厌“贼”“寇”等字眼,又因为他当过和尚,所以对“光”“秃”“僧”这些字都非常讨厌。有一次,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书上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赞美朱元璋。朱元璋却牵强附会,硬认为“光”是指光头,“生”就是”僧“,是在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近音,意在骂他是贼,竟下令把徐一夔杀了。

[编辑本段]金朝时的文字狱

翰林学士张钧是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因为一场天灾为金熙宗起草“深自贬损”的诏书,被萧肄诬陷而被劈开嘴巴剁成肉酱。《金史·熙宗本纪》:‘四月壬申夜,大风雨,雷电震坏寝殿鸱尾,有火入上寝,烧帏幔,帝趋别殿避之。丁丑,有龙斗于利州榆林河水上。大风坏民居、官舍,瓦木人畜皆飘扬十数里,死伤者数百人。五月戊子,以四月壬申、丁丑天变,肆赦。命翰林学士张钧草诏,参知政事萧肄擿其语以为诽谤,上怒,杀(张)钧。’《金史·佞幸列传》:‘萧肄,本奚人,有宠于熙宗,复谄事悼后,累官参知政事。皇统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风雨,雷电震坏寝殿鸱尾,有火自外入,烧内寝帏幔。帝徙别殿避之,欲下诏罪己。翰林学士张钧视草。(张)钧意欲奉答天戒,当深自贬损,其文有曰:“惟德弗类,上干天威”及“顾兹寡昧眇予小子”等语。肄译奏曰:“弗类是大无道,寡者孤独无亲,昧则于人事弗晓,眇则目无所见,小子婴孩之称,此***托文字以詈主上也。”帝大怒,命卫士拽(张)钧下殿,榜之数百,不死。以手剑剺其口而醢之。赐肄通天犀带。’

[编辑本段]元朝时的文字狱

公元1323年,身为高僧的前宋恭帝怀念宋朝,写了以下的诗句: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触怒元廷,赐死。

[编辑本段]清顺治时的文字狱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 清朝人“言论自由之”的第一次恶化,起于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定谳流放沈阳。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 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有关“正统”的“不赦之条”。由此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从此诞生了中国言论检查 官,开始了中国的言论出版审查专制,中国人的“言论自由之”由此大倒退。 清人“言论自由之”的第二次恶化,是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龙明史案。浙江湖州富户庄 廷龙双目皆盲,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励,出钱购买明末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延揽名 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窃改为己作,定名《明史辑略》。因所续诸传多有冒犯清朝开国事,被落职知 县吴知荣在敲诈未遂后举报京城,从顺治十八年查至康熙二年,历时二年,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已故庄廷龙, 也被“戳其尸”。这一次恶化的重要标志在于,“文字狱”可以“株连极广”,不仅九族须灭,所有撰稿者、作序者、校对者、抄写刻字 者以及购书者,“一个也不能少”,“皆不免于难”。中国“文化恐怖主义”的言论钳制至此上了一个新台阶。清人“言论自由之”的第三次恶化,起于雍正三年十二月的汪景祺以《西征随笔》问斩枭示案。汪景祺之所以成为 雍正朝第一个以文字之故被杀的文人,是因雍正“恨屋及乌”所株连的——雍正在铲除功臣年羹尧后,发现党附年羹尧 的“入幕之宾”汪景祺曾称颂年羹尧为“宇宙之第一伟人”,雍正恨得咬牙切齿,但却深知,仅仅以汪景祺党附年羹尧 ,高歌年羹尧,罪不致死,于是就借在年寓中查抄出汪景祺所写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大做文章,栽赃诬陷其书中有“ 皇帝挥毫不值钱”之诗句,有“功臣不可为”和“历代年号论”等“诽谤先帝”的“悖谬狂乱,至于此极”之大罪,令 “着将汪景祺立斩枭示,其妻子发遗黑龙江给与穷披甲人为奴,其期服之亲兄弟亲侄俱革职,发遗宁古塔,其五服以内 之族人现任及候选候补者,俱著查出,一一革职”。汪景祺案不仅仅创造了株连政敌的“帮闲文人”之先例,而且立下了可将“文字狱”案犯枭示十年的创举——汪景祺立 斩后,其头骨在北京菜市口枭示(悬挂)了十年!这一残酷“文字狱”使许多士子“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 ”,纷纷立下了“不当烈士”的犬儒座右铭,中国文化人的气节从此每下愈况。

[编辑本段]清康熙时的文字狱

跟之后的雍正、乾隆两朝相比,康熙朝的文字狱还不算非常严重,但是也杀戮了大批文人。

1.明史案

从庄廷鑨明史案说起,却说明熹宗天启朝内阁首辅朱国祯受魏忠贤排挤,告病回到老家浙江乌程,编了一本《皇明史概》并刊行,未刊的稿本有《列朝诸臣传》。明亡后,浙江湖州有个叫庄廷鑨的富户,他是个盲人,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搞一部传世史作。但他自己并不通晓史事,于是出钱从朱国祯后人处买了史稿,并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在叙及南明史事时,仍尊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如直写努尔哈赤的名字,写明将李成梁杀死努尔哈赤的父祖,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为 “尚贼”、 “耿贼”,写清军入关用了 “夷寇”等等,这些都是清廷极为忌讳的。这部《明史辑略》刊刻后,起初并无事,只因几年后几个***小人,想去敲诈庄家,才惹出事来。当时主事者庄廷鑨已死去多年,庄父仗着有钱买通官府将敲诈者一一顶回。不想一个叫吴之荣的小官一怒之下告到了北京。鳌拜等人对此大感兴趣,颁旨严究。于是与庄氏《明史》有关连的人大祸临头。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二十六日,在山水秀丽的杭州城,清军将《明史》案一干“人犯”七十余人(为《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卖书的、买书的、刻字印刷的以及当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一时血溅人间天堂。“主犯”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数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明史案开了以“逆书”索赂的恶劣先河。一些恶棍效法吴之荣,去挑别人书文中的纰漏,牵强附会,指为“逆书”,漫天敲诈。如孙奇逢所编的《甲申大难录》被人控告是纪念亡明,孙奇逢因此被押进京入狱,经人营救方才出狱。后来竟发展到歹徒们索性自制逆书,想敲诈谁就把谁的名字列上。这要数沈天甫、夏麟奇、吕中等人胆最大、心最黑。他们刻印一本诗集,托为陈济生所编,书中作者为大江南北名士巨室七百余名。康熙六年(1667年)沈天甫到内阁中书吴元莱家索银两千两被拒,遂将此书检举报官,经刑部审理大白真相,沈天甫四人被斩于西市。

2.黄培诗案

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黄培是山东即墨人,明末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明亡后,隐居在家。曾经接济过于七农民起义军,所作诗如“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人金徽”、“平沙一望无烟火,惟见哀鸿自北飞”反映出黄培反清的民族思想,他还和一帮同道结为大社。告黄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仆黄宽之孙黄元衡。黄元衡本姓姜,在他考中进士、当上翰林后,为了归宗还姓,解除与黄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黄家私下刻印并收藏有“悖逆”的诗文书籍等。因此黄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狱,被处斩。姜元衡还嫌不够,又伙同恶人上了一道《南北通逆》的禀文,指控顾炎武等“故明废臣”和对清廷怀有二心之人,南北之间的通信,不是密谋造反,就是诽谤朝廷。在这份居心叵测的禀文中,姜元衡点了约三百人的名字,企图制造一件大案。此案果然被弄到奉旨办理的地步,山东总督、巡抚也亲自过问。顾炎武为此被囚禁了近七个月,经朱彝尊等人四处营救才出狱。

3.《南山集》案

后来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对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甚感愤慨,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康熙五十年(1711年),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因为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十分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同乡方孝标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由《南山集》受到牵连的有三百多人,后来康熙帝故作慈悲,改戴名世凌迟为斩刑,本来应处斩刑之人如戴家、方家都流放黑龙江,方孝标已死,但仍被发棺戮尸。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民间有说唱艺人徐转,用说唱的方法写历史。这本是一代创举,但是康熙帝认为他亵渎历史,就将徐转问斩了。

[编辑本段]清雍正时的文字狱

1.年羹尧案

雍正朝的文字狱始自年羹尧案。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胤禛继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胤禛早就想杀一儆百,只是苦于没有借口。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胤禛特别注意年羹尧的奏表,并找到了“毛病”,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雍正可不管这些,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胤禛令年羹尧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凡是与他有一丝牵连的人统统受到处罚。 年羹尧死后七天,汪景祺斩首示众,即汪景祺西征随笔案。汪景祺,浙江杭州人,雍正初年,他的朋友胡期恒任陕西布政使,是其上司年羹尧的心腹。汪景祺前往探访,乘机投书干谒年羹尧,做了年羹尧的临时幕客。汪景祺这次西游著有《读书堂西征随笔》二卷,献年羹尧收藏。年羹尧得罪抄家,《西征随笔》被缴进宫中。雍正读后咬牙切齿地在首页题字云:“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大约是随笔提及“狡兔死,走狗烹”,本是提醒年羹尧。胤禛因此愤恨,但是又要表现自己孝道,处罪谕旨只称汪景祺“作诗讥讪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于是汪景祺被定处斩,枭首示众,其头骨在北京菜市口枭示了十年。妻子儿女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满洲军士)为奴;兄弟叔侄辈流放宁古塔;疏远亲族凡在官的都革职,交原籍地方官管束。由于牵累的人多,汪景祺侨居的平湖县城甚至传出“屠城”的谣言,居民惊惶逃窜。 与年羹尧有牵连的还有钱名世名教罪人案。钱名世字亮工,江苏武进人,与年羹尧是乡试同年,大概因此而有交谊。雍正二年(1724年),权势赫赫的年羹尧进京觐见,钱名世赠诗谀颂,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诗句。年羹尧受诛,钱名世当然在劫难闻逃。雍正给他加的罪名是“曲尽谄媚,颂扬奸恶”。但没有杀他,只是把他革职逐回原籍,却又御书“名教罪人”四字,命钱名世原籍地方官制成匾额,挂在钱家中堂上。奇耻大辱的“名教罪人”四字不但使钱名世无脸做人,而且使他的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胤禛还命常州知府、武进知县每月初一、十五去钱家查看匾额悬挂情形,如未悬挂则呈报巡抚奏明治罪。这还不够,当钱名世离京时,雍正又命京官自大学士、九卿以下都作讽刺诗为钱名世“赠行”,结果共有三百八十五人奉诏作诗。雍正一一过目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刊印后颁发全国学校,让天下士子知晓。讽刺诗作得够味的给予表扬,不够味的给予处分。正詹事陈万策诗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异亮工奸”(指南山集案的戴名世,而年羹尧也字亮工),措意尖刻,造句新巧,得到雍正夸奖。而翰林侍读吴孝登则因诗句“谬妄”,被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作诗的人当中,有叫查嗣庭的,他批判钱名世“百年遗臭辱簪缨”;有叫谢济世的,他批判钱名世“自古奸谀终败露”;但是不久,他们就跟着遭殃,亡国奴做猪做狗,仍不免挨噬。 隆科多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康熙帝孝懿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之子,康熙末年官至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雍正初年袭爵一等公,授吏部尚书,加太保。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是雍正的重臣,没有他二人,很难登位,尤其是隆科多,直接参与了弑君改诏篡位。雍正的江山坐稳了,就要除掉知道秘密的人,年羹尧已除,隆科多也必须死去。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谱)罪付审,诸王大臣合议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条大罪,得旨永远圈禁,家产追补赃银,其二子也受处分。次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而与隆科多案有关的查嗣庭案结束于隆科多治罪前数月。查嗣庭字润木,号横浦,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入翰林,经隆科多保奏授内阁大学士大夫,后又经左都御史蔡王廷保奏授礼部左侍郎。该文字狱详见清初六家卷查慎行传,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案件结束,查嗣庭戮尸、枭首,亲族或斩或流放,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不仅如此,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雍正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拥护,说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条陈整顿风俗、约束士子的十条建议,雍正批转浙江巡抚和观风整俗使议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雍正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撤消观风整俗使。

2.谢济世案、陆生楠案

其后又有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两案都胎育于李绂、田文镜互参。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从州县小吏历练而上,雍正二年(1724年)擢受河南巡抚。他政令严苛,嫌科甲出身的官员办事懦缓,接连劾罢三四员州县官,其中有信旭知州黄振国,系左都御史蔡王廷所荐。 雍正四年(1726年),新授直隶总督的李绂上任取道河南,田文镜循例迎送。科甲出身的李绂忍不住指责田文镜,说他不该有意蹂躏读书人。于是田文镜上密疏参劾李绂因与黄振国等人科举同年,所以有意袒护,言下之意是说李绂等人私结朋党。不久,李绂入京觐见,陈述田文镜贪虐及黄振国等人冤抑情状。雍正稍加调查,就怀疑李绂等科甲出身的人在搞朋党。 同年冬,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参劾田文镜十罪。雍正把奏疏退还,而谢济世坚持要上疏。雍正一怒之下把谢济世革职逮捕,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拟斩。由于谢济世所劾与李绂所劾内容完全一致,都为黄振国鸣冤,黄振国是蔡王廷所荐,蔡王廷与李绂关系亲密,雍正于是认定这几个人在搞朋党,将谢济世减死发配新疆阿尔泰;蔡王廷降为奉天府尹;李绂降为工部侍郎(不久革职)。陆生楠,举人出身,以军功迁授吴县知县。引见时雍正见他应对滞讷,“举动乖张”,便把他扣下来留京学习办事,后改除工部主事。再引见时,雍正见他傲慢不恭,所呈奏折又写有“五经四书中如‘惠迪吉’、‘从逆凶’,何以异于佛老”等句,觉得是讽刺自己。雍正进而想到他是广西人,与谢济世是同乡,而李绂原先做过广西巡抚,“平日必有与李绂、谢济世结为党援之处”。于是命把陆生楠革职,也发配阿尔泰。 陆生楠在阿尔泰著有《通鉴论》十七篇,竟成陆生楠通鉴论案的祸源。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驻守阿尔泰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疏劾陆生楠《通鉴论》十七篇,文中“抗愤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辞更属狂悖,显系排议时政”,《通鉴论》随本缴进。雍正雍正得奏,于七月初三日谕内阁,对《通鉴论》中的“狂悖”议论逐条加以批驳。批驳完,雍正“提议”将“罪大恶极,情无可逭”的陆生楠就地正法,命九卿、翰詹、科道定拟陆生楠应治之罪。从官当然遵旨惟谨,这年年底,陆生楠在阿尔泰军中处。 锡保在疏劾陆生楠的同时,对谢济世也参了一本,说谢济世所著《古本大学注》毁谤程朱,书随本缴上,即谢济世注大学案。雍正读过后颂谕内阁,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而且对时政“恣意谤讪”,尤切齿于《注》中所去:“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一句,咄咄逼问道:“试问谢济世:数年以来伊为国家敷陈者何事?为朕躬进谏者何言?朕所拒者何谏?所饰者何非?除处分谢济世党同伐异、诬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然后命朝臣议谢济世应治之罪。众臣拟谢济世与陆生楠一同处死,雍正心血来潮,玩的就是心跳,密谕锡保在杀陆生楠时把谢济世一同绑赴刑场,最后却宣布谢济世免死,不知当时两人是何感受。

3.曾静、吕留良案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傍午,陕西西安的一条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人拦轿投书。这就是曾静、吕留良之狱,详见江东义士卷吕留良传。案结处置,吕留良、吕葆中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毅中斩立决;吕留良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家产悉数没收。吕留良学生严鸿逵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学生沈在宽斩立决;黄补庵(已死)嫡属照议治罪;刊印、收藏吕留良著作的车鼎丰等四人判斩监候,另二人同妻子流放三千里外,还有十数人受杖责。而曾静供词及忏悔录,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刊后颁发全国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观览晓悉,玩忽者治罪。又命刑部侍郎杭奕禄带领曾静到江浙一带等地宣讲,命兵部尚书史贻直带领张熙到陕西各地宣讲。可笑的是老子定案、儿子翻案,雍正曾声明“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究诛戮”,然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继位,尚未改元就公开翻案,命将曾静、张熙解到京师,于十二月把二人凌迟处死,并列《大义觉迷录》为。而汉奸岳钟琪也没有好下场,他后来因进讨准噶尔失利,被大学士鄂尔泰所劾,下狱判斩监候,到乾隆初年才获释。(准确的来说,曾静、吕留良案涉及到谋叛未遂,不符合“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的定义,并非典型的文字狱案件.)

4.屈大均案

《大义觉迷录》在广东巡讲时,广东巡抚傅泰从张熙供称钦仰广东“屈温山先生”,想起本省著名学者屈大均号翁山,猜想“温山”是“翁山”之讹。于是追查屈大均所著《翁山文外》、《翁山诗外》诸书,果然发现其中“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这样,又一宗思想“悖逆”案被揭发。屈大均已死三十多年,其子屈明洪(任惠来县教谕)自动到广州投案,缴出父亲的诗文著作和雕板。案情上报,刑部拟屈大均戮尸枭首;因屈明洪自首,故免死,仅将屈明洪及其二子遣戍福建,屈大均诗文禁毁。这就是屈大均案,详见岭南三大家卷屈大均传。

5.裘琏戏笔之祸

然后又有裘琏戏笔之祸。裘琏是浙江慈溪人,少时曾戏作《拟张良招四皓书》,内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当时颇为传诵。康熙末年,七十岁的裘琏中进士,后来致仕归乡。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岁的裘琏突然被捕,原来有人告发他那篇代张良写的招贤信是替废太子胤礽出谋划策。次年六月,裘琏卒于京师狱中。少年戏笔,老年得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6.“清风不识字”案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一至于此,文字狱的消极影响于此可峥。

7.“维民所止”案

雍正年间,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 “维民所止”,源出《诗经·商倾·玄鸟》。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盛行文字狱,雍正听说后,觉得“ 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这岂不是要杀自己的头吗? 这一下不得了,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受到残酷折磨,含冤死于狱中,这还不算,连尸身都不得安宁,受到戮尸之辱。嗣庭的儿子也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查慎行也受到牵连,奉旨带领全家进京投狱。他在途中写下这样的句子:“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后来得以放归故乡,不久即谢世。当年的考生排名靠前的也遭到了迫害 关于査嗣庭科考案,《清稗类抄 狱讼类》 云:“或曰:查所出题为“维民所止”。忌者谓“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首也。上闻,世宗以其怨望毁谤,谓为大不敬。”此说常为史家所征引。据法式善《清秘述闻》载,当年江西乡试三题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一节、“日省月试一句”、“山径之溪间”一节,并无“维民所止”题。査嗣庭曾著“维止录”,其中记事有于雍正不利者,如首页云:“康熙六十年某月日,天大雷电以风,予适乞在寓,忽闻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维止录》是査嗣庭获罪的原因,疑后人因此附会为试题。

[编辑本段]清乾隆时的文字狱

到了所谓的“圣主”、“十全老人”乾隆帝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荒唐到极点。 乾隆帝刚即位时,还惺惺地笼络人心,首先下令刑部将悬挂在菜市口枭示的汪景祺头骨取下“制竿掩埋”,接着又降旨赦免了被发配的汪景祺及查嗣庭的亲属。为避免再发生以文字罪人的冤狱,乾隆帝暂时听从山东道御史曹一士“请宽妖言禁诬告折”,批准刑部的建议:今后凡告发旁人诗文书札等悖逆讥刺的,如审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如果承审的法官率行比附成狱的,以“故入人罪”论。虽然此时文人早被康熙、雍正两朝抽去脊梁,但仍然高兴万分,纷纷上表称颂乾隆“上下无隐情”、“为政以宽缓”,并大施感情代理权编造民谣:“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以对比雍正时的歌谣“雍正钱,穷半年”。 然而乐极生悲,乾隆十六年(1751年),文字狱又死灰复燃,起于“伪孙嘉淦奏稿”案。孙嘉淦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和刑部尚书及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中央、地方要职,以敢于直言极谏著称,声望很高。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后,民间出现了一个托是孙嘉淦写的奏稿,稿中的内容“***解,十大过”,直指乾隆帝,并把当时的朝中大臣几乎全部进行揭露斥责。全国十八省皆争相传抄伪稿,次年六月,伪稿流传到云南时被当局发现,由此顺藤摸瓜,辗转根究,在全国追查伪稿作者。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42507.htm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什么意思

你可以到这个网站查

://.dffy/cy/index.asp 若即若离

发音 ruò jì ruò lí

释义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出处

示例 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若存若亡

发音 ruò cún ruò wáng

释义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处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若明若暗

发音 ruò míng ruò àn

释义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示例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改造我们的学习》)

若隐若现

发音 ruò yǐn ruò xiàn

释义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

无拘无束

发音 wú jū wú shù

释义 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

示例 他放开缰绳,任由枣红马~和驰骋。

无旧无新

发音 wú jiù wú xīn

释义 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

出处 《尚书大传》卷二上:“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新。”

无尽无休

发音 wú jìn wú xiū

释义 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

无咎无誉

发音 wú jiù wú yù

释义 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出处 《易·坤》:“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赞》:“邓张作傅,无咎无誉。”

怪模怪样

发音 guài mó guài yàng

释义 形态奇怪。

示例 龙老三,你还不把那些衣服脱了?人看着~。(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没头没脑

发音 méi tóu méi nǎo

释义 头、脑:比喻线索或根由。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这些人虽常在这里,却是散在各处,这一会没头没脑,往哪里去捉?”

日削月割

发音 rì xuē yuè gē

释义 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出处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削月朘

发音 rì xuē yuè juān

释义 朘:缩小,减少。日日削减,月月缩小。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

出处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

示例 民~,未知救弊之术。(宋·洪迈《容斋五笔·卷二》)

日省月试

发音 rì xǐng yuè shì

释义 省:检查;试:考核。每天检查,每月考核。形容经常查考。

出处 《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日新月异

发音 rì xīn yuè yì

释义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处 《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示例 教授之术,亦法列强,教科之书,~。(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昏天黑地

发音 hūn tiān hēi dì

释义 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混乱。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真乃是慌不择路,赶了几日旱路,又搭船走,昏天黑地,一直走到浙江乌镇地方。”

示例 加以象现在的~,你若打开窗子说亮话,还是免不了做牺牲。(鲁迅《两地书》九)

哀天叫地

发音 āi tiān jiào dì

释义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示例 平儿丰儿等哭的~,贾政心中也着了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花天酒地

发音 huā tiān jiǔ dì

释义 形容荒*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示例 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的浪子,不然就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九

黑天摸地

发音 hēi tiān mō dì

释义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示例 那王小二听言,一毂辘爬起来,~,又是着忙的人,捞着裤子当衫子,左穿也穿不上,右套也套不上。(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四

呼天抢地

发音 hū tiān qiāng dì

释义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肖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示例 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哭个不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万壑千岩

发音 wàn hè qiān yán

释义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唐·白居易《题歧王旧山池石壁》诗:“况当霁景凉风后,如在千岩万壑间。”

万紫千红

发音 wàn zǐ qiān hóng

释义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出处 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示例 整个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千方百计

发音 qiān fāng bǎi jì

释义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七》:“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他。”

示例 这个老匪开初~想收买这支已经武装了的工人队伍,可是工人们坚决拒绝加入匪股。(曲波《林海雪原》十四)

千奇百怪

发音 qiān qí bǎi guài

释义 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出处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竟不偿命,不到要偿命,死者生者,怨气冲天,纵然官府不明,皇天自然鉴察,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机会来了此公案。”

示例 海洋里的生物~,非常迷人。

千了百当

发音 qiān liǎo bǎi dàng

释义 了:完了,结束;当:恰当。比喻妥帖、有着落。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不道你不是千了百当底人,此语只似先师下底语。”

示例 直是一刀两段,~。(《朱子全书·论语十六》)

出神入化

发音 chū shén rù huà

释义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示例 不知道这位老画师是观察了多少的活虾,才能够画虾画得这样~的。(秦牧《虾趣》)

出生入死

发音 chū shēng rù sǐ

释义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示例 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出凡入胜

发音 chū fán rù shèng

释义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处 《雍熙乐府·第三卷·端正好(我恰才出尘寰)》:“点化的长生出凡入胜,这便是俺仙家百世功能。”

出口入耳

发音 chū kǒu rù ěr

释义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年》:“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居高临下

发音 jū gāo lín xià

释义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

示例 敌~,我战地不利。(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一年》)

名高天下

发音 míng gāo tiān xià

释义 比喻全国闻名。

出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屈高就下

发音 qū gāo jiù xià

释义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

益津书院的书院历史

释义: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原文节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译文: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孔子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求一些关于月球的东西,有分吖~~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霸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灵者,霸州地处冀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平原广袤,沃野千里,物产富饶。人杰者,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霸州处其中心,历来传统文化熏陶其中,文化香火,绵延不断;又系京畿重镇,与国都腹背相依,往来便捷,政治文化氛围得天独厚,故自古民风朴雅,人才辈出,“人文之盛,甲于畿辅”,历来是孕育造就国家栋梁、学术精英、社会贤达的摇篮。如元之郝经、明之王遴、清之郝惟讷,均系当时国家重臣;教育家高步瀛、翻译家张真,更是霸州近代的光荣。霸州优秀儿女,彪炳于青史者,不可胜数。而现今的文化名流,亦如繁星,灿烂辉煌。

霸州之所以人才辈出,惟教育使然,霸州历代英豪正是培养教育的结果。古代教育有多种形式,有官学,有私学,更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书院。书院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开发民智、化育人生和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职能。书院源远流长,有千年的历史,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书院的学风特色是强调德育,提倡学术创见,开门办学,尊师爱生等,是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一颗明珠,起到了替代官学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构成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气候。

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辉煌于明清。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始为新学堂所取代。而学堂又是书院的延续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得以血脉贯通。也可以说,新学堂教育使“书院”获得了新生,现阶段的书院职能又有新的扩展,由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校性质,而变为学术交流、成果荟萃的文化殿堂。

“书院之设,莫胜于元”,霸州之益津书院,正是在元朝大兴书院的大气候下应运而生的,从此沧桑七百载,翰墨流香,弦歌不绝,成为河北省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书院。

益津书院的创建

追溯霸州历史,益津书院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宫家庄(宫岗村,今属河北省雄县)当为书院之摇篮,而宫君祺当为益津书院之鼻祖。

宫家庄位于霸州城西十五里,坐落在大清河北岸。古时候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饶。高上处盛产高粱、谷子、小麦、玉米,低洼处荷塘淀泊密布,又有莲菱鱼米之获,民生殷实,民风清纯、质朴。宫君祺是本村士绅,学识渊博,为当时的大儒,曾任职于昌平侯馆。他不汲汲于个人仕途,而以为家乡育才、为国家造士为其雄心***。他殚精竭虑,策划经营,以村中一处闲地,建起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庙学,曰“宣圣庙学”。

宣圣庙学占地约五亩,建房十数楹。建筑朴实而典雅大方。正面有供祭祀圣贤先哲的大殿,两侧幽静处为教授学子的明伦堂、讲堂、诵诗堂,皆青砖碧瓦,飞檐翘角。西侧建有尊经阁(藏书室),东侧有沐浴室、膳室、库房等。整个庭院殿堂亭阁赫然,甬道廊庑咸备,布局严整,肃穆庄严,更有松、柏、槐、柳掩映其间,清幽明丽而豁朗。当时各地庙学或书院建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清雅幽静的地方是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为的是营造一种书斋的幽静高雅气氛,这和士人追求清高脱俗、独善其身的生活理念不无关系。

正殿上手供奉着孔子塑像,朔望参拜,执香行供。学子们每天清晨,都要向孔子像行礼,拜圣人像,学圣人书,以圣人言行为做人楷模。严格肃穆的礼拜仪式也是一种感性教育,“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虔诚肃穆的祭祀典礼中,使学子们耳濡目染,逐渐培养起对先贤的尊崇和敬仰,进而思索他们的功德和业绩,引导士子们见贤思齐,在思想上树立起高大尊严的人格模式,一生遵循恪守圣人之道,进德修业,卓然自立,以期辉煌。“彼知舜之当祭,必知舜之当法”,书院祭祀的对象就是学习的榜样,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益津书院的前身——宣圣庙学,起初只是汇集宫岗及附近几个村的学子,肄业其中。以后文风日盛,学子日多,在整个霸州,广有影响。再后,庙学师资提高,名人荟萃,远处学子亦慕名而来,宣圣庙学空前兴旺,不久遂正名为益津书院,成为霸州名流学者讲经论道之所、广大文人学士向往之文化圣地。据说,霸州人考举秀才,都要经过这里审定。这里平日书声朗朗,琴韵悠扬,加之香烟缭绕,文气氤氲,宫家庄一时名噪遐迩。而创办书院的宫君祺,以其拳拳之心,兴盛了教化,改易了风俗,造福乡里,贡献国家,更为众人所敬慕。

宣圣庙学建成之初,宫君祺为将这承宣德意、“礼之以义起”的善举传之后世,以示永久,又亲自奔走京都,请奎章阁侍书学士虞伯生为之著文。虞伯生当即把任务交翰林黄溍来完成。黄溍对宫君祺兴教育、办庙学(书院)的义举,深为赞誉,认为这是一件比当年鲁国建泮宫更为伟大的事,于是欣然命笔,写出了《宣圣庙学记》一文。文章对宫君祺办学过程只略述其概,而对书院教育的意义却有言简意赅的论述。该文刻碑存于霸州文庙,因之能传到今天,使我们得以获悉益津书院之滥觞。

宫君祺所建益津书院,曾一度红火如炽。其后约二百年,书院的情况无史可考,在此只好阙如。中国历史至明初,官学兴盛,书院陷于沉寂,正德年间,书院再度复兴。至明朝中叶,当朝倒行逆施,曾发生了四次对书院的禁毁,尔后,书院又历经多次兴衰沉浮。在禁毁中,“巅无安巢,渊无恬鳞”,书院之毁于兵火者比比皆是,宫岗之益津书院未能幸免。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霸州文化史上一颗灿烂明珠的益津书院消亡了。而在其旧址上,兴建了真武庙、宁泉寺以及道观。而道观和寺庙也抵挡不住岁月风雨,各有自己的兴衰史。嘉靖丙辰岁次(1507年)重修真武庙的碑文中说:“此地原系益津书院,其庙阅历年久,或为风雨之所,摧折践踏,废坠委弃,倾圮颓败”,而“内宦监官崔璋,邀会致仕官高儒等,喜舍金帛重建之”,真武庙才得以“延万世之香火,累世之始誉,永其传焉”。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家庄的真武庙精舍、道观、宁泉寺的佛所等,也在历史烟云中销声匿迹了。纵如此,有关益津书院的记忆,已经深深留存于宫家庄人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里,经久不息。

益津书院的第一次易地重建

文化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趋向,而在社会大动荡时期,文化又常常为政治所左右,处于从属地位。

益津书院始创至今,历经七百个春秋,因官方禁毁、当政之人员变动、资金不继、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曾数次走向低谷,后来兴而又衰、衰而再兴,多次沉浮。益津书院的历史沿革,更因史料被岁月湮没,多有缺失,今人只能攫其概要、管中窥豹。

益津书院的两个断面,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两次易地重建。

明朝开国之初,皇上以兴贤育才为要务,颁旨广建书院。圣旨一下,四海响应,镇守霸州的兵备钱藻,遂仰承德意,尽心为国造士。

“钱藻,江苏如皋人,进士,万历元年任霸州兵备副使,才犹精练,俯念民躬百计,区画修筑东南大堤一百二十里,水不为害,又建益津书院,群隽数辈肄业其中,手为评校,先后俱脱颖去。去任之日百姓遮留,悬匾北城楼上,复肖像栲栳圈与兰州陆坤并祀。”

当时霸州城内东北隅东岳庙前,有一处闲置馆舍,因多年废弃,早已是残垣败壁,满院荒草野莽,房舍倾圮湫隘。万历元年(1573年),钱藻下令,清整院落,修葺房屋,经过全面修缮整饬,在这里办起了益津书院。选拔霸州各村优秀子弟,来院学习。他深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因此他聘任书院讲师十分严格,一定要才厚德广、博学多识之士。他对师资考核也“日省月试”,极为严格。钱藻兼任山长,为书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又在经济上保证了书院的运行,讲师和生员都“饩馔丰旨”,使之勤恳于学业。书院录取学生限于名额,学生在待遇上遂有廪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之分。在明代,廪膳生每人每月有廪米六斗以补生活,清代则每月发廪银四两,故名廪膳生。增广生是实额以外录取的,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称附学生员。层次明确,制度森严。

书院始兴,霸州郡守郝鹤铉(绥德人),常于政事繁忙中到书院视察,与老师们过从甚密,相如友好,交流学术、切磋功课,有力地协助着钱藻,把书院办得有声有色。在钱藻和郝鹤铉的共同关心和督导之下,书院蒸蒸日上。讲师们克勤克俭、鞠躬尽瘁。学子们也都力求上进、学业有成。“虚者实,怠者勤”,在不长的时间内,益津书院为国家培养造就了许多有用人才。书院重视德育,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贯彻和践行着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学习儒家经典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提倡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提倡联系实际,以儒教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熏陶培育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所以益津书院毕业的学子不论职位高低,皆熟稔诗书,精于礼仪,品德高尚,在乡里乡外享有极好的口碑。如杜允继、王乐善、胡永定、于尚綗、勇慎等人,有的是进士、举人,有的是孝廉、秀才,有的做了国家的忠臣清官,为家乡增光添彩。

“王乐善,尚书遴子,立身方正,质行粹白,宗亲爱慕,士庶悦服。父遴,家教甚严,时时谕以纪纲法度、礼义廉耻,乐善服膺不替动,以圣贤自期。州人咸以国有良臣、家有令子深为其父庆。年二十七举于乡,四十岁成进士,除授行人,奉诏使赵、使吴,劳于王事,染病回京,升吏部验封司主事。乐善每有家书,辄以时事多艰为虑,而忧国忧民之志,未尝少懈。丙申年卒于京邸,讣闻,州人哀痛,久而不忘,遂公请上宪申达,奉旨崇祀乡贤。著有《扣角集》、《鷃适轩诗集》。”

再如后来中了进士、忠言直谏的霸州东关才子刘为楫,也曾在益津书院蒙受诲迪。“刘为楫,赐进士出身,文林郎都给事中,侍经筳官前刑科都给事中,翰林院庶吉士。初入词林,出为都谏章数十上,皆国家大计,比计群吏鉴空衡平会争东宫册立以相臣不可有权之疏,上谪辽左苑马主簿,即日就道搢绅名公,侈为歌咏以壮其行,大司马王恭肃公遴特为赠言,天启朝赠太常正卿。”

当时益津书院因其人才济济而声名远扬,其兴旺程度已堪与福建的武夷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相媲美,从而跻身全国闻名的书院行列。

明代郡人田皓(少卿)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赞颂益津书院:“益津书院久知名,兴作当年最有情。千载文风凭接绪,一时英俊赖陶成。”

后来钱藻和郝鹤铉相继调离霸州,益津书院日趋萧条冷落。二十年后,竟至完全废止。虽房舍屋宇仍在,然已是满院榛莽蒙翳,墙垣废倾,书舍冷寂了。“济翔之范不临于堂,弦诵之声不闻于舍,惟夕阳蝉噪、夜雨蛙鸣而已”。这是刘为楫对当时书院情况的描述。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霸州又调来兵备顾云程(字襟宇,江苏常熟人)、守郡钱达道(字培垣,江苏常熟人)。这两人皆崇儒重道,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对振兴书院怀有强烈责任感。上任伊始,就下令重新整顿颓败的校园,选拔学生、聘请讲师,对书院全面起敝维新。就像当年钱藻、郝鹤铉二公一样,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不但使书院恢复了原貌,且有新的创见。“昔也荒废如彼,今也仑奂若此,师生有所依,教养有所设”,又可期淳美风化、辈出人材了。

回顾这段历史,钱藻、郝鹤铉二公是创始者,顾云程、钱达道二公为继承者,他们都为益津书院费心竭力,做出了贡献,历史功勋都是一样显赫的。

益津书院的第二次易地重建

建于城内东岳庙前的益津书院之香火,虽处于忽明忽暗之中,但总算维持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州许本铨首先拿出自己的薪水,又倡率学正张廷柏、郡人崔廷诏、刘元梁、勇书常等人,劝谕全郡的绅民捐资重建益津书院。在霸州东关大街购置了一所宽阔的民房院落,把原在城内的益津书院搬迁至此。于是,东关就成了益津书院民国前的最后归宿了。

民国八年《霸州志》记载了许本铨事略:“许本铨,湖北天门人,拔贡,道光十九年署篆,虚已下士,奉法爱民,庚子岁捐钱四百缗,倡率士民,创置益津书院,始开课肄业,膏火奖赏各费均捐俸备办,生童试卷皆亲自校阅,指授多方,是科获隽二人,文运为之一兴。”

据文献载:益津书院坐落在东门外西街,座西面东,东向大门一间,门匾书“益津书院”四个大字。书院分三个院,进门一个大院,正面是讲堂五间,额书“养根堂”。南北配房六间,仪门一座,门房一间,南斋房四间。南院东向有街门一间,门南边有东厢房两间,南房三间,敞棚两间。北院有便门两间,西房两间。讲堂后面还有一个院,有西房六间,房南有夹道后门一座,后门外边就是城西曹家庄的香火地四十八亩,每年的地租钱全部作为书院的岁修之费。

咸丰五年(1855年),经费紧张,知州赵瀚(云南昆明人)捐出自己的俸禄,为书院添置了方桌六十张、方凳一百四十张、小凳五十张。贡生崔焘也慷慨捐赠了书籍二百六十册。崔焘在捐书禀文中说:“我益津书院,为课士育才之地,创设已久。伏念学问根柢,必由读书取士之道,宜光器识欲求命体达用之真才,得有穷经研史之实学。而书院肄业生童类多寒士,购书甚难,使平日诵习无经籍以供其研讨,无书史以供其考证,则虽有奋志向学之士,而启迪无由,囿于闻见,终不能成其才。是经史典籍是为淑士育才之要具也。” “从此肄业诸生,青灯黄卷,幸有文史之足娱,雪案萤窗,不患无经之可读,将见文教蔚兴,贤才辈出,是亦培植人文之一助也。”

“崔焘,字仰之,贡生,世居城内,性方正,古梗而重然诺,人有所求无不应。族里亲友有穷困难堪者,往往不待其求而辄与之,即倾囊不惜也。光绪间,捐入益津书院书籍260册,以加惠后学。宦游累年,家徒四壁,人不堪其忧,而公则处之坦然,绝不以此易其廉介之操,阻其好义之行也。闽督边公信任之,置之幕中,垂数十年。”

同治元年(1862年),知州曾世槐(四川隆昌人)又把布行经纪帮贴州署的六百余吊钱,拨给了书院,以为膏火之资,鼓舞士风,同时聘请进士李时乾和山东举人文明(字俊皆)等为主讲人,书院的运行才得以维系。

“李时乾,字健庵,四川人,同治癸亥恩科进士,安徽候补知县,主讲益津书院,卒于职。为人浑厚,聪颖过人,身后萧条,葬于霸州城北挂甲庄村北,至今荒冢犹存焉。”

同治二年(1863年),毛庆麟(浙江遂安人)受命接替曾世槐任霸州知州。在毛庆麟接任时,曾世槐曾叮嘱其两件大事,一是修好城池保卫霸州人民;二是克服困难办好益津书院。当时匪患日嚣,烽烟四起,霸州的父母官们仍千方百计坚持着益津书院这一教育事业。他们抓军事不误文化建设,想方设法,使益津书院这面文化旗帜始终矗立在风雨飘摇之中。他们认为虽有战乱,“书院之兴废士气之屈伸系之,民俗之良莠、地运之盛衰亦因之。闾阎之风气,恒视学校为转移”。因此,知州毛庆麟亲自督导益津书院,恐其办学经费难以为继,“乃为之定其成规,量入为出”,保证了“有廪饩以赡,有奖赏以劝”。致使益津书院“济济多士,敬业乐群,学问文章臻臻日上”。当时霸州相邻之州郡,教匪猖狂,但他们的地方官只重军事,轻蔑教育,不懂得人民“薰其德而善良,勃兴礼仪才能不为诐行邪说所惑”的道理,忽视了“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的古训,而“取养士之费以养兵”,荒芜了书院,把书院变为“屯军粮、贮器械之地”。结果,“彼都人士莫不父子兄弟逼处锋镝之中”。“而我益津之学子独得从容燕处,诵读诗书,何其幸也。”

同治三年(1864年),知州陈如瑶(山东菏泽人)捐俸并号召郡绅捐献,将书院修整一新。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州周乃大(浙江诸暨人)推荐和聘任品学兼优的霸州名士崔僩为益津书院主讲。

“崔僩,字毅泉,霸州城内人,咸丰壬子科举人。幼从伯父读书,颖悟过人,为所钟爱。僩贫而乐施,族人亲友有苦乏者,必勉力周恤,家中就食者常超过家人数,所费不资,而悉赖佣书之收入,其仁慈为全境所共知。知州周乃大重其品学,聘为益津书院主讲,继又聘为《霸州志》(同治年)主纂。受其教者多成知名之士。光绪十四年故于青县教谕任所,时李鸿章督直特谕本籍文武官员,迎柩进城治丧,为儒官未有之荣典。”

鉴于书院仅有六百余吊的经费,不敷支发,以致“文理优长的山长不肯前来,生员未能鼓舞”,知州周乃大遂禀请上司将赈捐余款的利息银(每年一百七十余两)全部纳入书院,以为延师授课的经费,并订立了“益津书院章程”,把划归书院的经费明文法定起来,刻石立案,永远遵守。唯恐银价波动,影响经费实效,还核算出了经费生息数目,对经费的各项用途,都明确规定了具体数目。有了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才使书院在经济上有了保证,业务上得以正常运行。有历任州官如此不懈努力,霸州益津书院才得以维持下来,发展下去。

益津书院之所以不废,清朝以来的知州许君、赵君、曾君、毛君、陈君、周君都曾殚精竭虑,完成了历史使命,为霸州人民造福于长远,功德无量。

这六位霸州的父母官,都不是霸州人,然爱民善政,奉献于霸州人民的诚心和热忱,青史可鉴。这些人离任霸州之时,“绅民遮道相送,以数百计”。

光绪庚子年(1900年),益津书院遭遇生死劫难,八国联军入境,所有器具尽行焚毁,元气大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益津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在此成立霸州初级中学,时任山东省的韩复榘夫妇,投资修建教学楼两幢,西楼称“向方楼”,北楼称“淑德楼”。以后又由县内各界人士捐款修建了图书馆、会议室、饭厅、运动场、朝会讲台、学生宿舍等。此堪称益津书院的后继香火,是书院的发展和新兴。霸州大台山村的韩复榘,官居他乡,情系桑梓,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奉献。

益津书院毁于“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八年战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无暇顾及书院,直到二十一世纪,伴随着霸州经济的腾飞和“翰墨之乡”的崛起,益津书院才又获新生。

省有什么成语

希望对你有帮助,前途最重要的。

传说帝尧时代,天上突然出现十个太阳,给神州带来了恐怖和灾难。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包不死药。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趁后羿不在,威逼他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顿时,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与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嫦娥奔月

字迷: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夫人要回家,头戴两朵花。 月亮进了家.

看看像太阳,听听是月亮.

美称与雅号: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赏月佳对: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诗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还间.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南干南斗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字迷: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夫人要回家,头戴两朵花。 月亮进了家.

看看像太阳,听听是月亮.

美称与雅号: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赏月佳对: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诗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诗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还间.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南干南斗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字迷: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夫人要回家,头戴两朵花。 月亮进了家.

看看像太阳,听听是月亮.

美称与雅号: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赏月佳对: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诗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还间.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南干南斗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字迷: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夫人要回家,头戴两朵花。 月亮进了家.

看看像太阳,听听是月亮.

美称与雅号: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赏月佳对: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诗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

诗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还间.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南干南斗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传说帝尧时代,天上突然出现十个太阳,给神州带来了恐怖和灾难。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包不死药。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趁后羿不在,威逼他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顿时,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与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检举 1 武则天---赠胡天师---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

2 李衍---辉辉赫赫浮玉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3 李衍---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4 李白---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5 徐彦伯---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晓月怜筝柱,春风忆镜台。

6 王勃---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狭路尘间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

7 王维---横吹曲辞*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8 翁绶---横吹曲辞*陇头吟---残月出林明剑戟(注:念法同“挤”),平沙隔水见牛羊。

9 陈子昂---横吹曲辞*出塞---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10 王昌龄---横吹曲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 杜甫---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12 杜甫---横吹曲辞*后出塞五首---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13 余延寿---横吹曲辞*折杨柳---馀花怨春尽,微月起秋阴。

14 卢照邻---横吹曲辞*关山月---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15 李白---横吹曲辞*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16 戴叔伦---横吹曲辞*关山月二首---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

17 崔融---横吹曲辞*关山月---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18 李端---横吹曲辞*关山月---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19 张籍---横吹曲辞*关山月---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20 李白---横吹曲辞*幽州胡马客歌---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21 刘希夷---相和歌辞*江南曲八首---月明芳树群鸟飞,风过长林杂花起。

22 崔国辅---相和歌辞*王昭君---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23 上官仪---相和歌辞*王昭君---雾掩临妆台,风惊入鬓蝉。

24 李贺---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25 李暇---相和歌辞*怨诗三首---相忆不可见,且复乘月还。

26 李白---相和歌辞*长门怨两首----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27 王翰---相和歌辞*蛾眉怨---珠帘北卷待凉风,绣户南开向明月。

28 李益---相和歌辞*宫怨---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29 李白---相和歌辞*乌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30 李贺---相和歌辞*莫愁曲---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31 杨巨源---相和歌辞*大堤曲---月落星微五鼓声,春风摇荡窗前柳。

32 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33 李白---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月出碧云断,蝉声秋色来。

34 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

35 卢照邻---琴曲歌辞*明月引---浮云卷霭,明月流光。

36 李白---杂曲歌辞*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7 张炽---杂曲歌辞*归去来引---相见故明月,浮云共我归。

38 姚系---杂曲歌辞*古离别---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

39 王涯---杂曲歌辞*春江曲---归时不觉夜,出浦月随人。

40 李白---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41 令狐楚---杂曲歌辞*宫中乐---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42 李白---杂歌谣辞*司马将军歌---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

43 上官仪---春日---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44 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45 卢照邻---赠益府群官---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46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7 张九龄---秋夕望月---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48 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夜雨尘初灭,秋空月正悬。

49 宋之问---下山歌---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50 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接着来,看来在月夜,相思是共同的。

51 欧阳炯---赤枣子---每一见时明月夜,损人情思断人肠。

52 瀵水神---月夜吟---夜月明皎皎,绿波空悠悠。

53 元孚---月夜怀刘秀才---独夜相思但自劳,阮生吟罢梦云涛。此时小定未禅寂,古塔月中松磬高。

54 皎然---送关小师还金陵---如何有归思,爱别欲忘难。白鹭沙洲晚,青龙水寺寒。蕉花铺净地,桂子落空坛。持此心为境,应堪月夜看。

55 皎然---新秋同卢伺御、薛员外白苹洲月夜---气夺沧浪色,风欺汗漫流。谁言三伏夜,独此月前秋。

56 法震---月夜泛舟---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57 李治---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58 孙氏---谢人送酒---谢将清酒寄愁人,澄澈甘香气味真。好是绿窗风月夜,一杯摇荡满怀春。

59 华山老人---月夜---涧水泠泠声不绝,溪流茫茫野花发。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常对空山月。

60 刘兼---中春登楼---不以涤愁肠,江郡芳时忆故乡。两岸烟花春富贵,一楼风月夜凄凉。

61 李中---离亭前思有寄---酒醒江亭客,缠绵恨别离。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

62 李中---寄刘钧秀才---会须明月夜,与子水边期。

63 李中---秋夕书怀---枕上不堪残梦断,壁蛩(注:念法同“穷”)窗月夜悠悠。

64 黄滔---题陈山人居---隔岸青山秋见寺,半床明月夜闻钟。

65 韦庄---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

66 郑谷---端居---乱离时辈少,风月夜吟孤。

67 郑谷---送进士赵能卿下第南归---远帆花月夜,微岸水天春。

68 李咸用---石版歌---明月夜来回短影,何如照冷太湖滨。

69 张乔---秋夕---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

70 张乔---赠友人---待月夜留烟岛客,忆云闲访翠微僧。

71 储嗣宗---宋州月夜感怀---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

72 刘沧---经曲阜城---萧索高风洙泗上,秋山明月夜苍苍。

73 李群玉---便著清江明月夜,轻凉与挂一身风。

74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5 徐凝---洛城秋砧---三川水上秋砧发,五凤楼前明月新。谁为秋砧明月夜,洛阳城里更愁人。

76 徐凝---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77 裴交泰---长门怨---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

78 白居易---一字至七字诗---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79 白居易---从此香山风月夜,只应长是一身来。

80 白居易---和刘郎中伤鄂姬---不知月夜魂归处,鹦鹉洲头第几家。

81 白居易---酬微之---吟玩独当明月夜,伤嗟同是白头时。

82 白居易---久不见韩伺郎,戏题四韵以寄之---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83 白居易---寄题忠州小楼桃花---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

84 白居易---独眠吟二首---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

85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86 白居易---琵琶引---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87 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88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上阳白发人---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

89 元稹---幽栖---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

90 元稹---遣行十首---愁君明月夜,独自入山行。

91 元稹---观闲居,酬吴士矩伺御三十韵---露盘朝滴滴,钩月夜纤纤。

92 王建---铜雀台---青楼月夜长寂寞,碧云日暮空裴回。

93 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94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95 李白---送纪秀才游越---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96 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杨炯---有所思---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98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生死,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鳌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99 张子容---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二首---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

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100 张若虚---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01 温庭筠---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

秦淮有水水不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

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

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

千里涵空照水混,万枝破鼻团香雪。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离枕上闻天鸡。

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

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

神话;1 布农族的月亮神话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2吉普赛的传说—月亮的孩子

从前有位吉普赛女子,和先生结婚多年都没有生下孩子。某天夜里她向月亮祈祷,祈求月亮能赐给她一个孩子。不久之后她如愿怀孕,但是,当小孩生下,他们发现这孩子没有吉普赛人的黝黑肤色与深褐色眼睛,竟是灰色的眼睛与银白色的肌肤,吉普赛男子非常生气,认为是妻子背叛了他,要杀掉这个孩子。

吉普赛女子不忍,便将小孩子带到山上,遗弃了他。月亮于是从此照顾起这个孩子。每当月圆之际,就是这个孩子行为良好,而每当月亮转亏为新月,便是这个孩子哭泣,月亮为他做了个摇篮、哄他停止哭泣。(将白化症小孩比拟为月亮的孩子)

3 月亮女神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犬。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间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灵的道路。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也是终身未婚,这里面还有个悲伤的故事。

海王波赛冬有个儿子,名叫 奥列翁(Orion),他非常喜欢射箭,是个很好的猎手,还喜欢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欢奥列翁,他们相识了,并且彼此相爱,经常一起在丛林中,在海面上狂奔。女神的哥哥阿波罗很讨厌奥列翁,也不喜欢她妹妹与奥列翁的这段感情,于是决意要除掉奥列翁。某天,奥列翁正在海面上飞奔的时候,阿波罗用金色的光罩住奥列翁把他隐藏起来,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奥列翁的本来面目,然后就去怂恿喜欢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远处的金色物体当作靶子。月亮女神当然不知道这是哥哥的阴谋,射出一支箭,正中奥列翁的头部。后来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奥列翁,于是陷入绝望之中,日夜哭泣。为了永远珍藏对奥列翁的爱情,她请求宙斯把奥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银马车在天空奔跑中随时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请求,把奥列翁变为天上的星座——猎户座。女神发誓,终身不嫁,她要永远在夜空中陪伴着奥列翁。

4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中,就广泛流传着一则“月亮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妇女去江边挑水,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觉得明亮的月亮特别可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在婆家受到的种种虐待、万念俱灰。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月亮神仙帮个忙,使自己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呢!当她刚开始祈求月神时,令她十二万分惊讶的是,从远处江面上晃晃悠悠飘来了一块毯子不像毯子、船又不像是船的东西,很快来到了她面前,停住了。她试着用脚尖往上一踩,说来也奇怪,整个身体不知不觉就上去了。它立即像变魔术那样,把那位妇女凌空托了起来,慌得她赶紧抓住身边的树。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那棵树竟然被她连根拔了起来。这时,“飞毯”越飞越快,她也越飞越高。就这样,那位妇女很快就飞到了月亮上。

这个传说是想要告诉大家,月亮上的那些黑影,就是那位妇女和她带到月亮上去的水桶呀、扁担呀、树呀。当然,这只是个民间故事,月亮上并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所谓的月亮神。

5 我国高山族的一则神话是这样的:

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又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的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

高山族的另一则神话,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对青年男女变的:为了替大地和人们寻找光明,他们两人走遍了天涯海角,最后飞上了天空,男青年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女青年变成了温柔可爱的月亮。

当你们抬头看月亮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现,明亮的月亮上还有些不那么明亮的地方,它们比周围稍微暗一些,暗的程度也不一样。下面一则瑶族神话就是想来解释月亮上明暗交错的情景的。

6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锦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锦,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织在丝锦上的图案、房子、牛羊、桂花树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面图案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锦,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7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更是皆知、家喻户晓的。据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给的不死药,轻飘飘地飞到了月亮上,住在那儿的广寒宫里,至今还过着寂寞的生活。陪伴着嫦娥的只有那只一年到头都在为嫦娥捣药的。后来,也不太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月亮上又来了一个叫吴刚的人,只知道他修仙时犯了戒律,被罚到这里来砍桂花树的。可是,桂花树是棵仙树,吴刚怎么砍得了呢!当他把斧子刚提起来,树上的裂口又立即合拢起来了。就这样,他就只能永远在月亮上做着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继绝的拼音狐继绝的拼音是什么

省吃俭用 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虞华轩在家,省吃俭用,积... 831

省烦从简 省去烦杂的手续而取简单的方法。 无 53

省身克己 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明·钱德洪《王文成公〈大学问〉跋》:“吾党各以己见立说,学者... 81

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 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 1149

内省不疚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70

日省月试 省:检查;试:考核。每天检查,每月考... 《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457

日省月课 形容经常查考。同“日省月试”。 无 48

日省月修 天天反省,月月修身。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知县改授》:“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 46

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66

豁然省悟 形容彻底晓悟。同“豁然大悟”。 《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 44

晨昏定省 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1010

多快好省 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 671

发人深省 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 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692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1289

昏定晨省 昏:天刚黑;省:探望、问候。晚间服侍...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705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889

晨参暮省 按礼节朝暮参拜问安。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夫人既去,王乃难留。便使嫔妃,... 60

昏迷不省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同“昏迷不醒”。 无 46

人事不省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谁想刘璞因冒风之后,出汗虚... 55

温凊定省 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 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86

其他人和我一样的话均为抄袭,看时间就知道了,请勿纳他人!请纳本人!!!

继绝的读音是:jìjué。

继绝的拼音是:jìjué。结构是:继(左右结构)绝(左右结构)。

继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继绝世的略语。

二、引证解释

继绝世的略语。《管子·小问》:“诛暴禁非,存亡继_。”《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受遗_孤,匡辅朕躬,继_兴微,志存靖乱。”宋周密《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_衣举手加额曰:‘善哉问!忠孝为先,继_次之,戒杀又次之。’”清袁枚《随园随笔·不可亦可》:“《大清律》有官员袭荫一条云:‘有嫡立嫡,无嫡立庶,无庶以同族之伦次相当者继之。’犹有古时诸侯继_之意。”参见“继_世”。

三、国语词典

使将绝灭者继续存在。

四、网络解释

继绝继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ìjué,是继绝世的略语。

关于继绝的近义词

继嗣继任

关于继绝的诗句

地人继绝学无孙又继绝志欲继绝学

关于继绝的成语

兴废继绝兴微继绝兴灭继绝断断继继绝长继短存亡继绝

关于继绝的词语

兴亡继绝继绝兴亡箕裘相继兴微继绝兴灭继绝绝长继短兴废继绝出震继离存亡继绝继绝存亡

关于继绝的造句

1、明馨哥!此兴灭继绝之恩,让我何以为报啊!我安盛今后愿做牛做答!

2、少年叶天偶得相师传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往圣继绝学

3、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恩遐被。

4、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5、而孔子周游列国的“克己复礼”,则是对此周朝奴隶制等级礼法制度体系的“兴亡继绝”。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继绝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