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而不滓的泥词类活用-泥而不滓者也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9-07 0
  1. _然泥而不滓者也的而的用法
  2. 语文名句填空
  3.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4. 离骚高一必修2原文及翻译
  5.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6. 泥而不滓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

“皭然泥而不滓者”中的泥读nì音,意思通“涅”,染黑.泥而不滓发 音 nì ér bù zǐ 解 释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污浊. 出 处 《史记·屈原贾...

_然泥而不滓者也的而的用法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离骚传》中对于离骚的评价,哪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屈原为何会创作离骚呢,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说一说屈原为何创作《离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离骚》是他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后世文人对屈原推崇备至,其文学成就是不可比拟的。

泥而不滓的泥词类活用-泥而不滓者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屈原为何创作《离骚》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离骚》中的故事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论屈原是为了什么要创作离骚,离骚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离骚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语文名句填空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而的用法如下:

1.在古代文献中,“而”的用法是用来表示转折,即“然而”,表示一句话的意思正好与前面的句子相反,或者说前后的句子有明显的对比关系。

2.“而”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转折的意思,即“但是”,表示前后句子的意思有着明显的对比关系。

3.“而”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转折的意思,即"尽管”,表示前后句子有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即前面的句子提出一个观点,而后面的句子又以另外一个观点来对前面的句子进行解释或纠正。

4.“而”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转折的意思,即“而且”,表示前后句子有着明显的联系,即前面的句子提出一个观点,而后面的句子又以另外一个观点来加以说明或强调。

5.在《礼记·檀弓下》中,“而”的用法是用来表示一种对比,即“然而”,表示前后句子有着明显的对比关系,即前面的句子提出一个观点,而后面的句子又以另外一个观点来对前面的句子进行解释或纠正,从而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

泥而不滓,汉语成语,拼音是niè ér bù zǐ,意思是为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蜉蝣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出自屈原列传 《史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 姜夔《扬州慢》中的念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

离骚高一必修2原文及翻译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2,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3。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4,《小雅》怨诽而不乱5,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6,下道齐桓7,中述汤武8,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9,齐与楚从亲10,惠王患之11,乃令张仪详去秦12,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1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14,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15,遂取楚之汉中地16。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17,魏闻之18,袭楚至邓19。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0。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21,大破之,杀其将唐昧22。

时秦昭王与楚婚23,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24:“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25,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26,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27,以其***兰为令尹2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29:“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 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30?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窈窈,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抚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巧匠不斩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瑾厚以为丰;重华不可牾兮31,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汤禹久远兮32,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湣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兮33,分流汩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吟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34,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谓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爰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于是怀石遂自 (投) 〔沈〕汩罗以死35。

注释 1 楚怀王:即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官名。参与国政,起草诏令、法规等等。2 上官大夫:即靳尚。一说“上官”是复姓和靳尚不是一人。3 《离骚》: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叙事诗。4 《国风》:《诗经》的一部分。自民间歌谣,有十五国的民歌,一百六十篇。5 《小雅》:《诗经》的一部分。大部为西周后期东周前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少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抒发忧愤的民间歌谣。这儿指的是后者。6 帝喾: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7 齐桓:即齐桓公,姜小白,春秋时期齐国诸侯,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8 汤武:汤指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又称成汤。武,指西周的周武王,即姬发。9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齐:指战国时期的齐国。10 从亲:合从相亲。战国时期,山东诸侯各国联合抗秦,称“合纵”。从通“纵”。11 惠王:指秦惠王,嬴驷。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12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倡“连横”说的说客,游说山东六国侍奉秦国,深得秦昭王的信任。13 商、於之地:地区名。在今陕西省商县至河南内乡一带地区。14 丹、淅:水流名。丹水源出陕西省商县西北,浙水是它的支流。15 屈丐:楚国王族。楚怀王时任楚将。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史记·卷五·秦本纪》。16汉中:地区名。今湖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南部地区。17蓝田:县名。今陕西省蓝田县西。18魏:指战国时期的魏国。19邓:邑名。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20 郑袖:也称南后。楚怀王宠妃。21诸侯共击楚:事在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三国军队进攻楚方域,在泚水旁的垂沙大败楚军。22 唐昧:其他事迹不详。23 秦昭王:即赢稷。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24 子兰:楚怀王之子,后任楚国令尹。25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西北。26 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27 顷襄王:即熊横。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在位。28 令尹:楚官名。楚国最***职。29 《易》:指《周易》,也叫《易经》。我国古代的占卜书。文中引的是《易经·井卦》的爻辞。30 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31 重华:虞舜名重华。32 汤禹:汤指商朝开国帝王商汤,又称成汤。禹,指夏禹,夏朝的奠基人。又称大禹、文命等等。33 沅、湘:沅水在湖南西部,湘水在湖南东部,或称湘江。34 伯乐:古代善相马的专家。春秋时期人。35 汩罗:即汩罗江,经流湖南省东部入湘江。

今译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人。他担任楚怀王左徒的官职。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擅长应酬交际的辞令。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的使节,处理对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王对他相当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为了争夺楚王的宠爱,非常妒嫉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文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呈,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据为己有。然而屈原不肯给他,于是他就在楚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人不知道,每颁布一项法令,屈平便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他,别人做不出来。”楚怀王听后发怒,便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听闻如此闭塞,谗谄之人的蒙蔽使见事不明,邪恶小人的如此陷害好人,正派的人是这样不能容身,为此忧愁沉思写成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始祖;父母乃是人的根本。人到了穷困的极点之际,便要追怀根本,所以劳苦疲倦达到顶点时,没有不呼喊上天的;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平坚持正确的原则,对君王一片忠心,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他的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苦的了。诚信受到猜疑,忠直反而受到诽谤,他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平的《离骚》,乃是产生于怨恨啊!《国风》里的诗歌,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爱之作,但却不是 *** ;《小雅》里的作品虽然流露怨恨讥讽,但不主张。像《离骚》这首长诗,可以说兼而有之了。该诗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公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王的德政,以此来讽刺时政。它阐明道德的广博高深,政治治理的条理系统,无不详细地在《离骚》中体现。其文字简约精炼,其语辞含蓄,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字尽管是写的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列举的比喻多是眼前近事,而体现的思想却颇为深远。他意志纯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比喻;他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自加洗濯,像蝉脱壳于浊秽泥土之中,而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被世俗的污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与日月争比光辉,也是恰当的。

屈平被疏远贬黜之后,秦国要征伐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颇为担忧。于是派张仪装离开秦国,备了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并且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我们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心欲得秦国土地,从而轻信了张仪的话,于是跟齐国断交,并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欺骗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的是六里,没有听说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禀报怀王。怀王大怒,大规模地出兵讨伐秦国。秦国也发兵迎击楚军,在丹、浙把楚军打得惨败,斩首八万,俘虏了楚将屈丐,并攻占了楚国汉中一带地区。楚怀王把全国军队都动员起来,深入进击秦国。在陕西蓝田大战。魏国听到消息,袭击楚国,进军到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军回来。这时齐国终因恼怒怀王,不来援救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出汉中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得到土地,愿得到张仪才心满意足。”张仪听到此情况便说:“用我张仪而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允许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用重礼送给楚国的当权大臣靳尚,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把张仪给释放了。这时,屈平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被派到齐国去出使,他回到楚国便劝楚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的将领唐眜。

这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约为婚姻,要求与怀王会悟。怀王要前往,屈平说:“秦国乃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它,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并说:“为什么要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事先埋伏好的军队断绝了怀王的归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割让土地。怀王发怒了,拒绝秦的要求。怀王逃奔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还是死在秦国,而遗体归葬楚国。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兰为令尹。楚人都责备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使其不得生还。

屈平已经嫉恨这件事,虽然被放逐,仍是眷恋楚国,心念怀王,时刻惦记着回到他的身边,希望怀王悔悟过来,不良习俗也能改掉。他渴望保住君主,振兴国家,并想要扭转楚国衰弱的局面,所以在他的一篇作品之中,多次流露出这种心情。然而最终无可奈何,为此他也不可能再返回朝廷,作为国君,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得到忠臣来保卫自已,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已,然而弄得国破家亡相继出现,就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忠臣,所认为的贤才不是贤才啊!怀王由于不能分辨是否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是军队打败仗,国土被削割,丧失了六个郡的土地,自己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了解人所导致的祸患。《易经》上说:“井已经浚治干净了,却不来喝;使我难过,这是可以汲用的啊!君王如果贤明,大家都得到幸福。”怀王如此之昏庸,怎可能获得幸福呢!

令尹子兰听到上述情况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平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漫步悲吟于泽边,面容憔悴,形体干瘦。一位渔翁见到他便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弄到这般地步!”屈原说:“世人都混浊,而唯独 *** 净;世人都昏醉,而唯独我清醒,为此而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俗风气转移。既然世人都是混浊的,为何不随其流而推其波?既然大家都昏醉,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为什么怀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落得个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肯让自己洁白之身而受外界的污垢玷染呢?我宁肯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于江鱼腹中,又怎么能让洁白的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这篇赋。赋中写道:阳光强烈的初夏啊!草木茂盛地生长。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匆匆地来到南方。眼前是一片茫茫啊,寂寞到毫无声响。沉痛得心发闷啊,这令人忧伤的日子又实在太长。抚心自问,检点壮志啊,遭受委屈而自我克制。

要把方木硬削成圆木啊,正常的法度不可改易。抛开当初的正路啊,那将是正人所唾弃。明确规范,牢记法度啊,以前的打算不会改变。品性忠厚而心地端正啊,乃是君子人所赞美的。巧匠如不挥动斧子砍削啊,谁知它是合乎正规?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之处啊,盲人会说花纹不鲜明;离娄稍微一瞥就看得非常清楚啊,盲人说他是瞎着眼。白色变成了黑色啊,上方变成了下方。凤凰被关进笼子里啊,鸡和野雉却在那里飞跳。美玉与粗石均掺杂在一起啊,却有人认为二者也差不了多少。帮派小人卑鄙妒嫉啊,全然不了解我高尚的情操。

任重道远负载太多啊,却沉进坎坷的泥坑而不顶用。我身怀珍宝而手握宝玉啊,也无由向人展示。邑里的群狗乱叫啊,不常见的便要狂吠。诽谤英俊怀疑豪杰啊,这乃是小人的丑态。外表粗疏而内心朴实啊,谁也不知我与众不同的异。未经雕饰的木材被废弃啊,哪里知道我的内藏。我重视仁与义的修养啊,恭谨忠厚特别加强。虞舜已不可再遇啊,又有谁知道我从容坚持自己的志向。古代的圣贤也难得同时而生啊,又有谁了解其中的缘由。商汤夏禹距今遥远啊,渺茫得没法追慕。免力强压住内心的不平啊,抑制内心反而使我更加坚强。遭遇忧患而不改变我的初衷啊,愿为后人留下榜样。顺路回向北方啊,暗淡的夕阳将要落山。忍着忧虑变为哀乐啊,死亡的大数已为期不远。

尾声:浩大的沅水湘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道路漫长阴暗啊,前途是渺渺茫茫。不断地悲伤歌吟啊,长久地叹息凄凉。世上已没有知己啊,有何人可与商量。我怀着 *** 和美的品德;芬芳洁白世上无双。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怎能飞奔。人生所承受的命运啊,各有不同的安排。内心坚定心胸广阔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的忧伤悲哀,我永远地叹息啊!世道混浊没有知音啊,人生叵测不值得一提。知道死亡是不可躲避啊,想着对生命不必顾惜。明确地告诉正人君子们啊,我将为后人做出榜样。于是屈原就怀抱石头自沉于汩罗江而死。

集评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汉武帝命淮南王安为《离骚传》,其书今亡。按《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又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受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孟坚、刘勰以为淮南王语,岂太史公取其语以作传乎!”

清·陶必铨《黄江古文存》:“《屈贾传》顿挫悲壮,读之如见其人,《史记》合传之中最佳者也。虽然,史公亦借以自写牢骚耳。论两人之所处,则安见其传之当合也。汉文帝,贤明主也,谊以洛阳少年,随廷尉吴公,来不逾年,而至中大夫,亦深于知谊者矣。知之深故怜之至,而育养之计生,两为王傅,召问鬼神,帝固不任绛、灌害之也。鵩鸟之赋坠马之伤,岂爱身有待之道哉。然则原之自沉也奈何?曰,原亲也旧也,靳尚疏而子兰幼也,远间亲,新间旧,此原之所以忧愁幽思也。若初登殿阶,遽为人痛哭而流泪,是躁进也,原不为也。又沉怀王之昏于利而惑于谗,固与夜半前席迥不相侔哉!虽然,忠君爱国,千载此心,若两人者,亦不可多得矣。”

近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卷《廖季平论离骚》:“谢无量先生在其《楚辞新论》中说:十年前在成都的时候,见廖季平先生,他拿出他新著的《楚辞新解》给我看说:‘屈原并没有这个人。’他第一件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不对的。细看他全篇文意都不属。他那传中的事实前后矛盾,既不能拿来证明屈原出处的事迹,也不能拿来证明屈原作《离骚》的时代。

‘《史记》的文义不属,前后矛盾’,都是无可讳言的,自宋以来便不断有人怀疑。但《史记》全书,同类情形甚多。若凭此而一一否认其人物的真实性,恐绝无此理。其实‘文义不属,前后矛盾’,也不过是廖氏的借口而已。纵令文史不矛盾,这段记载就能令他满意吗?他不认为《离骚》是‘天学’吗?然而史传中的屈原,分明是讲‘人学’的。史传不能代替他作记,便把史传中的人物存在根本否认了,性子未免太急了!其实如果《离骚》作者的性格,据《离骚》本文看,真与史传中的屈原不合,充其量也只能把屈原与《离骚》的关系解除掉。为廖氏起见,让屈原还存在,只说《离骚》不是他做的,不就够了吗?其实连这一著都不必,至少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离骚》是屈原作的,因此屈原的思想如何,只有《离骚》才是千真万确的口供,只要史传没有明白提出反证,我们又何妨当它默认了?史传与《离骚》不合,诚然,但消极的不合与积极的相反相克究竟是两回事。我们何不定史传中只是一篇不完全的画像,其中尽留有点睛添毫的余地,说不定拿《离骚》中的屈原补入史传,更觉生动逼真点。这样廖氏的困难就自动解决了,所以他那一点,根本无成立的必要。”

近人·《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71页《人的专史》:“资料太缺乏的人,虽然伟大奇特,亦不应当作传。比如屈原,人格伟大,但资料枯窘得很。太史公作《屈原列传》,完全由淮南王的《离骚序》的里面抄出一部分来。传是应该作的,可惜可信的事迹太少了。……对这类人在文学史上讲他的地位是应该的,不过只可作很短的小传,把史传未载的,付之阙如;有可疑的作为笔记,以待商榷。若勉强作篇详传,不是徒充篇幅,就是涉及武断,反而失却作传的本意了。”

现代·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第108—110页《对楚辞及其辞赋作家的评论》:“《屈原贾生列传》,将刘安此言(按刘安《离骚》“以《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等语,见班固《离骚》所引。)完全载入,并且说:“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

以《国风》、《小雅》释《离骚》仍是继承刘安之说;至于这种称赞其芳洁的批评,一方面固然是读了《离骚》所得的印像,一方面也是受了屈原的唯美论的提示。这虽然是句抽象的赞语,而后来的批评《楚辞》者,差不多皆未能超此范围,不过更加邃密或具体而已。

在屈原的自述里,除有唯美倾向之外,便是发愤抒情。关于这一层,到了司马迁的评赞,特别的偏重发愤这一点。……

但这种的文学产生说,便演为桓谭的“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不发”(详见第二章)及韩愈的“不平则鸣”(详七章四节)的学说。就是现在的一部份人所说的“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其详略的程度,自然相差远甚,但究其极至的结核的意义,也实是‘小异’而‘大同’了。”

总案 本篇屈原是才华高超、忠心为国,因遭谗言而才不得其用的惨痛事例。作品中对怀王等不能知人,朝廷群臣的嫉贤误国,表示了极大了愤慨;而对屈原的怀才不遇、终生坎坷,寄予了极大的同情。文章中夹叙夹议,反复吟叹,是《史记》中笔锋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篇章之一。尤其是在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作者的无限身世之慨。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离骚高一必修2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和收藏!

 一、原文: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译文:

 1、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2、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 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 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 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 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 肢解我的身体我也不会变心啊,又有谁能改变我的志向?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

 三、创作背景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还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时。《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离骚》本身找证据是个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

 四、内容思想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五、人物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确的“美政”思想,这与屈原改革弊政,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历史上曾兴旺发达的“三王”政绩发扬光大。亦即由楚国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美政”思想的实质是要巩固楚王的统治,它充满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实现它的具体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贤”。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君臣和谐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他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同时他还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他在诗中极力揭露群小的罪恶,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以法度治国。他为此奋斗终生,充分显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家风度。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诽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远的。

 诗人还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诗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澜,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内在美质的表现,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党人之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怀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但它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形象,非常真挚地表现了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名家评论

 1、汉·刘安《离骚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第五》: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泥而不滓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

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词目,泥而不滓,发音,niè ér bù zǐ,释义,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引用,《昭明文选》卷四 ...志曰:长丽前掞光耀明。善曰:史记曰:屈原浮游於尘埃之外,皭然 泥而不滓 者也。徐广曰:皭,踈净之貌也。周易曰:含章可贞。冯衍德... 《全后汉文》卷二十三 ...之卒,拒要?厄,当军冲,视其形势何如哉?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 泥而不滓 ,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故夷吾束缚而相齐,黥布杖剑以... 《全后汉文》卷二十五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爵然 泥而不滓 ,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 《全后汉文》卷一百三 ...仁义本於心,慈孝著於性,言不失典术,行不越矩度。清洁?敫尔, 泥而不滓 。恤忧矜厄,施而不记,由近及远,靡不覆载。故能阐令名而... 《后汉演义》第十八回 借寇君颍上迎銮 收高峻陇西平乱 ...奔离之卒,拒要厄,当军冲,其形势何如哉?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 泥而不滓 ,管仲束缚而相齐,黥布杖剑以归汉,去愚就义,功名并著。... 《法言义疏》三 吾子卷第一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如玉如莹,爰变丹... 《法言义疏》八 问神卷第六 ...自云:‘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只以不为物污,与屈原传之‘皭然 泥而不滓 ’语同。岂有曾子拟夫子,反不若子贡之如天如日,宰我之超... 《明史演义》第八十八回 兴党狱缇骑被伤 媚奸珰生祠迭建 ...不止,与其死于黑索之下,何若死于白水之间?所谓蝉蜕尘秽,皭然 泥而不滓 者也。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率众殴击缇骑,虽似有干国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 ...离之卒,距要厄,当军冲,视其形势何如哉。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 泥而不滓 ,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故夷吾束缚而相齐,黥布杖敛以... 《东汉秘史》第四十八回 ...奔离之卒,拒要持当军冲,视其形势何如哉!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 泥而不滓 ,是以功名路甲,策书复得。故夷吾束缚而相齐。鲸布仗剑而... 《史记三家注》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皭,疏净之貌。”索隐:皭音自若反。徐广云“疏净之貌”。 泥而不滓 者也。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推此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