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后半句-安分守己下一句怎么接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9-07 0
  1. 接别人的店财神爷也是别人留下来的我该怎么做
  2. 一个户成语接龙
  3. 大家可以谈下古人对天的敬畏的问题么?
  4. 帮忙解释一下成语啊: 1.爱不释手2.爱屋及3.安邦定国4.安分守己5.安民告示6.按部就班7.黯然失色8.白璧微瑕
  5. “不求你感同身受,()” 下一句接什么好, 形容别再添乱或者请求不要落井下石。
  6. 林教头山神庙复仇时的段落扩写一下
  7. 《窦娥冤 滚绣球》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窦娥什么情感,反映她什么性格

一 成语接龙惹是生非

惹是生非 → 非驴非马 → 马到成功 → 功败垂成 → 成千上万 → 万众专一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属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为非作歹成语接什么

安分守己后半句-安分守己下一句怎么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非来作歹成语接:歹毒心自肠 → 肠肥脑满 → 满袖春风 → 风急浪高 → 高下任心 → 心安理得 → 得兽失人 → 人才出众 → 众口熏天

三 惹事生非是成语

是成语,

解释: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惹是生非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循规蹈矩惹是生非的成语是什麼

以逸待劳 语无伦次 专心致志 走投无路 坐享其成 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按图索骥 变本加厉内 称心如容意

不寒而栗 不计其数 出奇制胜 惴惴不安 耳提面命 短小精悍

大义凛然 别出机杼 毛骨悚然 貌合神离 庞然大物 披星戴月

暴躁如雷 不可名状 厉行节约 旁征博引 惹是生非 前仆后继

首屈一指 同仇敌忾 随声附和 挺身而出 天翻地覆

张皇失措 真知灼见 忠贞不渝 一张一弛

五 闲的没事做到处惹是生非 用一成语代替 { } { } 滋事 帮忙添下大括号的2个字 谢谢

寻绊滋事

六 惹是生非成语故事

惹是生非意思招引是非,引起争端,制造麻烦。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七 惹是生非 成语

接别人的店财神爷也是别人留下来的我该怎么做

亲,看看是不是这个:

白水素女传说

晋朝时,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谢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想再给邻居添麻烦,就自己在山坡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子,独立生活了。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所以他一直没有娶妻子。邻居们很关心他,帮他说了几次媒,都没有成功。 

谢端也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然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 

一天,谢端照例早上去地里劳动,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子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他想,一定是哪个好心的邻居帮他烧火煮饭。 

没想到,第二天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谢端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就到邻居家去道谢。他走了许多家,邻居们都说不是他们做的,何必道谢呢?谢端心想,这一定是邻居好心肠,硬是一再致谢。邻居们笑着说:“你一定是自己娶了个妻子,把她藏在家里,为你烧火煮饭。”谢端听了心头很纳闷,想不出个头绪来,于是想探个究竟。 

第二天鸡叫头遍,谢端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天一亮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他加快脚步,要亲眼看一下究竟是谁在烧火煮饭。可是当他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毫无动静,走进门,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不见了。 

一天又过去。谢端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谢端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 

谢端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说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谢端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谢端挡住了去路。谢端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原来,这位姑娘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白水素女下凡帮助他。白水素女又说道:“天帝派我下凡,专门为你烧火煮饭,料理家务,想让你在十年内富裕起来,成家立业,娶个好妻子,那时我再回到天上去复命。可是现在我的使命还没完成,却被你知道了天机,我的身份已经暴露,就算你保证不讲出去,也难免会被别人知道,我不能再呆在这里了,我必须回到天庭去。”谢端听完白水素女的一番话,感谢万分,心里很后悔,再三盛情挽留白水素女。白水素女主意已决,临走前,白水素女对谢端说:“我走以后,你的日子会艰苦一些,但你只要干好农活,多打鱼,多砍柴,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可以用它贮藏粮食,能使米生息不尽,壳里的稻谷都不会用完。”正说话时,只见屋外狂风大作,接着下起了大雨,在雨水空蒙之中,白水素女讲完最后一句话飘然离去。 

谢端感激白水素女的恩德,特地为她造一座神像,逢年过节都去烧香拜谢。而他自己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白水素女的帮助,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几年之后,他娶了妻子,并向仕途发展,中举当上县令。

谢端为了感谢白水素女,立了庙,就是今天的素女祠。

一个户成语接龙

心诚则灵。

不会白受你香火的,照这样说寺庙的菩萨谁开的光谁去拜就好了我们拜有什么用。

生意是自己做出来的。3分天意7分人事。

来问这个问题应该生意不怎么好。

佛如我愿,愿你大财小财都入库,一家大小都平安。

说一下我自己的见解,你可以不不听。

不是每个初一十五都适合烧香拜佛的。

例如这个个月十五。

2010年7月15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十五。

农历六月十五,辛未,土亢建,宜事不取,忌百事,就算要取这个日子也要看时辰。

拿你来说这天你要烧香一般你开门是7-9点之间。但是恰巧这天的7-9点是路空,也就是说白忙。

白忙还好。别万一一个不小心在来个凑巧碰到到大凶。

还有,寅不祭祀神鬼不尝

彭祖百忌

甲不开仓财物耗散 

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丙不修灶必见灾殃 

丁不剃头头必生疮 

戊不受田田主不祥 

己不破券二比并亡 

庚不经络织机虚张 

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壬不汲水更难提防 

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子不问卜自惹祸殃 

丑不冠带主不还乡 

寅不祭祀神鬼不尝 

卯***井水泉不香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 

已不远行财物伏藏 

午不苫盖屋主更张 

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 

酉不宴客醉坐颠狂 

戍不吃犬作怪 

亥不嫁娶不利新郎

大家可以谈下古人对天的敬畏的问题么?

户告人晓 晓风残月 月章星句 句栉字比 比翼双飞 飞蛾赴烛 烛照数计 计深虑远 远求骐骥骥服盐车 车驰马骤 骤风暴雨 雨顺风调 调唇弄舌 舌桥不下 下逐客令 令不虚行行远升高 高识远见 见笑大方 方头不劣 劣迹昭著 著作等身 身无择行 行思坐想想方设法 法脉准绳 绳锯木断 断香零玉 玉软花柔 柔远绥怀 怀土之情

帮忙解释一下成语啊: 1.爱不释手2.爱屋及3.安邦定国4.安分守己5.安民告示6.按部就班7.黯然失色8.白璧微瑕

中国古人对其头顶上的天(星)空有着独特的认识,并在这独特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一门学说------“天学”。“天学”虽以各种天体的运行情况作为观测和研究对象,但并非以揭示天体运行规律作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研究天体运行情况为载体为出发点,最终是以其展示的“天象”为依据,来决定或预知人事的安排和进退。这种“天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就是人们熟知的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观念。在对天的敬畏中,古人处处将人事与天象对应起来,对天象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模仿,以为只有法天而行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庇护。所以,中国古人头顶之天是借“自然之天”而显示其“真实性”、“客观性”、“存在性”的“神灵之天”。

中国古代“天学”的核心概念是“天文”。“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之同义语,以之对译西文astronomy一词,也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者,见于《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易?系辞上》云: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这里,“天文”与“人文”、“地理”相对。按王弼注:“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说文》也说:“文,错画也。”所以,古代“天文”就是一种天之纹饰,实指“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的景象。

然而,“天文”即“天象”其实只是对古代“天文”概念的一种静态考察,实际上在古代更为重要的是对“天文”的动态考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汉书? 艺文志》对“天文”的动态概念作出了解释:“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此句话已把“天文”的实质表露得一览无遗。所谓“天文”之事,就是指利用二十八宿作为座标,来测量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行情况,以考察天象的吉凶祸福,作为君王施政的基本根据。这种“天文”的实质其实早在《易经?系辞》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就已明确体现。可以说,观天象并测其运行规律,乃现代科学意义上之“天文学”之事,但是这样的科学行为却被预决吉凶以定人事的目的所掩没。“观测天象”,实际只是考察上天的“吉凶之象”,于是“天象”就自然成了古代术数中可用来占卜的“象”。所以,对这样的天象进行考察,实际上就是对日月五星等具有神性天体的运行星象进行占卜,从中获得神意或天意,来决定国家和个人重要事务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显然,所谓“天文”之学即“天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星占学”或“星占术”。

可以说,在古代“天学”的理论下,一切人事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都应该在“天”的许可视野下进行,要与“天”同步或共振,否则就会招致天的不满甚至天谴***天罚。那是一个“天”统治一切决定一切的世界。人事繁多,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小事无一都不寓于“天”的框定之中。本文仅选取人间刑罚运行一事作一分析,以窥“天学”视野下“天”对人事全面决定关系中的一些点滴。

在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功能可能就是刑罚了。刑罚以其直接对人的肉体进行破坏或对人的自由进行限制的方式,最为直接又最为有效地打击了犯罪,从而建立和维护了适应统治阶级利益的秩序。然而,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刑罚的运行完全是统治者人力所为,但是在中国古代,一切关于刑罚运行的法律问题都离不开天的主宰力和影响力。

一、天罚之行

按中国古人观念,人是天的创造物,人是天副之物,如人的身体“头圆足方”,就是象天法地“天圆地方”之结果。天生万物,并不希望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斗,而是要和,只不过是一种在等级秩序上的和谐,是“礼别”基础上的“乐和”。然而,总有人要破坏这种和谐,于是天的惩罚就出现了。但是,天并不会亲自行罚,而是由天“相中”的人来执行。

(一)代天行

最早从理论上来说明代天行罚之可行性的是尧舜时期的***官皋陶。皋陶有一次在对大禹教诫如何为君之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天工,人其代之。

这句话十分重要,它成了后来人们特别是人君代天行事的重要语录。皋陶虽然并非圣王,但他的德行和功劳足以让他那个时代的人们甚至圣王所钦佩,所以皋陶虽非圣王却胜似圣王。这样一个人物其言其行当然也就有了深远的感召力,此话就是明证。

皋陶的这句话用在天罚上就是“代天行罚”。不过,在那个“天下为公”的王位禅让时代,代天行罚的运用并不明显。代天行罚的高频度运用是进入“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时代,而且往往多用“大刑用甲兵”的形式表现出来。夏启夺取王位后,有扈氏不服,于是夏启便起兵讨伐,战前作的誓辞用的口气正是“代天行罚”: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可谓是“代天行罚”的首次运用。至仲康君临天下之时,因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羲和撤离职守,遂派胤侯前往征伐。胤侯在作战前总动员时也说:

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夏的代天行罚主要是在夏的统治时期内对那些违法乱纪不服命令者的大刑惩罚,其特点并不会导致天命转移,其目的是维护天命。然而,代天行罚并不止于国内之罚,后来汤武革命更是冠以“代天行罚”之名,而且是改换天命之举。汤伐夏桀时作誓辞说: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

看来,虽然汤自感以下犯上是为“称乱”,但由于搬出他是代天行罚之为,汤并没有因所谓“称乱”而底气不足,而是语气坚定,豪言壮语。在成汤灭夏回来之后,汤遂向天下所有的部落邦国诰命,再次言及“代天行罚”:

天道福善祸*,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予小子将天命明威,弗敢赦。

武王伐纣作为历史上最为著名之天命革命,更是宣扬“代天行罚”: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只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可见,汤武革命之“代天行罚”是进行天命转换的极好辨词,这种天罚虽然仍是“甲兵”之“大刑”,但已超出一国之法律秩序,实际上它罚的是违背天德之法律秩序,建的是符合天德之法律秩序。

上述之代天行罚,无论是为维护一国法律秩序,还是以推翻旧而建立新的法律秩序为己任,其实主要发生于奴隶制社会,其由人代行的天罚主要是以“甲兵大刑”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正常情况下的刑罚,即非在一国固有法律秩序下的现有法律运作中的狭义刑罚。虽如此,这种代天行罚仍是一种刑罚,只不过是一种外延和内涵都扩大化了的广义刑罚。

广义的代天行罚在奴隶制时代以其甲兵之大刑的刑罚规模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封建时代也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一些为夺取天命的也往往冠以“代天行罚”或“替天行道”的响亮口号。南朝萧齐的第六个皇帝东昏侯荒*无道,萧衍起兵讨伐之时,曾发布了一篇檄文,其中有云:

独夫扰乱天常,毁弃君德,奸回*纵,岁月滋甚。……幕府荷眷前朝,义均休戚,上怀委付之重,下惟在原之痛,岂可卧薪引火,坐观倾覆!至尊体自高宗,特钟慈宠,明并日月,粹昭灵神,祥启元龟,符验当璧。……益州刺史刘季连、梁州刺史柳艓、司州刺史王僧景、魏兴太守裴师仁、上庸太守韦睿、新城太守崔僧季,并肃奉明诏,龚行天罚。

此处“幕府”即萧衍,“至尊”为东昏侯之弟、荆州刺史萧宝融。这里,萧衍在历数了东昏侯的种种罪行之后,指出他本人的报国之志,同时搬出萧宝融的天命之相,最后宣称各路刺史太守均呼应号召,恭行天罚。当然,最后代天行罚成功,东昏侯被杀。不过,饶有趣味的是,四个月后,萧衍便废萧宝融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萧衍即为梁武帝。于是,在代天行罚的旗号下,天命发生了真正转移。

不过,封建时代的“代天行罚”除了上述这类事例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在狭义的意义上运用。此时的刑罚,即为一国现有法律之设定和运行情况。对于这种狭义上的刑罚,以天讨、天罚解释者较多,也十分明显。如:

刑者天讨有罪之具,人君承天以行刑。

刑杀者天之所以讨有罪。

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

盖赏罚者天命之正。人君奉天出治,有善则赏,有过则罚,其柄非人主所得私也。

可见,在古代中国,凡是对于那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制裁,一般都有“天罚”及“代天行罚”的观念作为理论基础,以增强刑罚的正义感和威严性。前面第三章述及司法审判时击鼓升堂及行刑时击鼓,实际上都是天罚及代天行罚的表象化。击鼓而发出的鼓声即象为雷声,而雷声即象为天之震怒。于此,刑罚之击鼓意义十分重大。

古代统治运用“代天行罚”、“承天行刑”这样的刑罚理论自然会产生重大的效果。在对天有着知识和思想信仰的语境中,谁还能与“天”搏斗呢?而古代的那些执法官吏们也浸*在代天行罚的信仰中,往往显得刚正不阿或者有恃无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屡屡发生***、私报公仇之事。为了体现真正的天罚和代天行罚,古代的统治者们又对此进行了明确的区分。明代宰相丘浚在对历代刑罚理论得失之考察基础上说:

刑无大小,皆上天所以讨有罪者也。为人上者,苟以私意刑戮人,则非天讨矣。

这里的“为人上者”,虽然未有所指,但绝不是一般之人,实际上主要是指人君。这是丘浚的正直无畏之处。所谓天讨、天罚的“人其代之”,首先就是人君代之,然后人君才又手各级官吏。但人君如不从公意出发而私意刑杀,则当然非为天罚,因为天德为民、天心为公。然而,这样的私意刑杀绝非是人君个人之事,它还是个极为重要的“榜样”问题。丘浚接着说道:

一人有限,而下之人效之,其杀戮滋多,为人上者奈何不谨于刑戮?上拂天意,下失人心,皆自此始。衰世之君,往往任意恣杀,享年所以不久,国祚所以不长,其以此夫。

所以,私意刑杀,不仅不是执行天罚,替天做事,反而是背离天罚,违反天意,最终会反受天罚而国祚不长。

私意刑罚非为天罚,而且会反受天罚,但是该天罚之时而不行之,也是不该,是对天的懈怠,从而也可能招来天罚。贞观十六年,唐朝就发生了一件事,就差点让太宗谢罪于天:

广州都督瓽仁弘尝率乡兵二千助高祖起,封长沙郡公。仁弘交通豪酋,纳金宝,没降獠为奴婢,又擅赋夷人。既还,有舟七十。或告其赃,法当死。帝哀其老且有功,因贷为庶人,乃召五品以上,谓曰:“赏罚所以代天行法,今朕宽仁弘死,是自弄法以负天也。人臣有过,请罪于君,君有过,宜请罪于天。其令有司设藁席于南效三日,朕将请罪。”房兹龄等曰:“宽仁弘不以私而以功,何罪之请?”百僚顿首三请,乃止。

仁弘犯罪该当处死,是谓天罚,太宗本应代天行罚,但太宗却以私心念其旧功而不将其处死,仅是贬为庶人,故是谓当执行天罚而不罚,当然是有负于天了。特别是对于此,太宗当然心知肚明,宽仁弘之死是“自弄法以负天”,故要请罪于天三日。然而,臣子们却以为太宗宽刑非以私而为,并“顿首三请”进行劝阻。臣子之举固然有着拍马心态,但也反映了太宗之代天行罚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心态。太宗要谢罪于天显示了天罚和代天行罚的最后决定力量。

可以说,代天行罚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的刑罚历史,它是古人所能理解的,更是统治者所信仰的最好刑罚理论。

(二)占卜问刑

上述“代天行罚”只是一种当然之论,而非所以然之论。代天行罚固然端的是气势恢宏,在实践中威力非凡,然而如何获悉天意而代天行罚呢?这往往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事,也往往是使人民百姓服不服从的事。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通过占卜来求问刑罚的问题。如果说“代天行罚”是刑罚的手段的话,那么“占卜问刑”则是获取这种手段的途径。

以本文讨论范围言之,占卜问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具体天象的变化中求得刑罚如何运行的答案,姑称之为“占星问刑”。这种占卜问刑在事前并无目的性,也无性,从而具有随意性和灵活性;对于天人关系来说,人是被动的,天是主动的。另一类则是为寻求某具体个案的刑罚适用性问题而向天进行占卜,姑称之为“占天问刑”。这种占卜问刑在事前具有目的性、性;对于天人关系而言,人是主动的,而天则往往是被动的。

占星问刑之事在各类星占文献中颇多,现列举一些占辞如下:

月在亢,有变,王者布政失理,宜省刑罚。

月晕大陵前足,赦死罪;后足,赦小罪。

火出天梁,守箕,大赦。

月行疾,则君刑缓;行迟,则君刑急。

日者德,月者刑,日蚀修德,月蚀修刑。

五星变色,出入不时,则王者宜变俗更行,……宽刑罚,……

岁星守东壁,天下大赦。

荧惑入天庭中,留十日以上,赦。

荧惑守平星,执政臣忧,若有罪诛者,期一年。

像这类占辞都是根据天象主要是星象的运行变化,来决定刑罚是否运用以及如何运用。我们发现,上述举例中有四例是与“赦”有关的。实际上,星占文献中存有许多因星象变化而赦免刑罚的占辞。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经常行赦的一个反映。经常行赦,固然与人君宣扬所谓仁义德行有关,但不可否认也往往是出于适应天象变化的需求。不过,经常行赦却引来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如五代张允曾著有《驳赦论》,对赦免就持反对态度。

通过上述占星问刑的占辞,我们可以发现,待问的刑罚运行问题并非是个案问题,而往往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种普遍性之所以形成,与人君对刑罚运行的直接参与有关。根据古人天学理论,也就是说,这些具体天象之变就是针对人君德性和政治而起的。所以,这种占星问刑所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与占星问刑之不同,占天问刑的范围要广,它不仅限于人君,一般执法官吏也能行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占卜并非是通过占具体天象而得求结果,而是通过向那一个神秘的存在------“天”的占问,而求取天意,即以此获得天对个案当事人是否惩罚、如何惩罚的意见。

占天问刑实际上在商代就已存在。虽然学者们对商代占问对象说法不一,但现有的考古研究则表明商周占卜的同源性和承继性。《尚书?洪范》中商人箕子占卜之论也从文献上证明了商周二者的直接传承关系。众所周知,周的占卜则主要是向那个神秘的天占问,这可推知商代的占卜也主要是占问天。虽然二里头文化表明夏代即有了占具,但由于夏没有文字卜辞,故我们无法说明其信仰状态。

天神的观念在商朝极为兴盛,甚至是全国总动员。《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正出于对天神的信仰,举凡国家大事,如年成丰歉、战争胜负、官吏任免、刮风下雨等等都要通过占卜向天请示,以期从天那里获得意见。司法实践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卜辞中就有这样有关刑罚的占卜:

贞其刖。

贞刖百。

“贞其刖”即为向天占问对某罪犯是否要处以刖刑。“贞刖百”即向天占问对一百个罪犯是否处以刖刑。不仅对是否处以某种刑罚要进行占卜,而且对处刑的后果也要进行卜问,如卜辞有云:

贞其刖百人死。

这大致是指向天卜问对一百个罪犯处以刖刑是否有人会死亡。显然,上述商代卜辞较为集中地表现了占天问刑的基本情况。

西周的占天问刑则突出表现在周公身上。武王去世后,管叔、蔡叔和霍叔“三监”叛乱,殷民复反,为此周公成王,在即将平叛时,向多邦诸侯及其官员发布了一个诰辞,通篇即论通过占卜以明周之天命及罚殷叛之事,其中有云: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周公对那些殷商叛乱罪犯的征伐实际上是周朝一国之内的刑罚之事了。在这样的大刑问题上,周公是以通过占卜“并吉”以获得天意肯定的方式,向多邦诸侯及其官员进行说服、动员和号召的。至于周公如何占卜并得吉卜,我们并不清楚,不过,似乎与哲人的参与有关。因为周公在诰辞中曾说:

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

周公的这句话是说,国政是否清明,由哲人决定,所以我用了十位贤才,同时因为这十位贤才引导我得知了上帝之命及其我们的真心话。可见,当时西周的占天问刑中已夹有了人的因素,这是一种发展。

占卜问刑不仅在奴隶制时代广泛存在,在封建制时代同样存在。秦代虽烧百家书,但对卜筮等书则为保留,从而使得占卜得以发展。不过,由于秦代实行法治,力图追求“皆有法式”,故占卜问刑之事则难见于秦代史籍。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就不信占卜问刑之事,曾著有《饰邪》一文以驳之,并说“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然秦代之后的封建时代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占卜问刑之举。

占梦问刑也为占卜问刑之类。实际上,在古代中国,占梦与天学有着密切关系------因为释梦需要天学知识。此有《周礼》所载“占梦”之官的职掌为证:

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显然,占梦之官既要通历法,又能观天,还具备星占学理论知识。

占梦问刑即为通过对梦的占卜获知上天于梦的信息从而求得刑罚之义。实际上,按古人之论,梦乃人之魂魄游离身体与天地阴阳之气交会而生,自然,梦中就存有大量的天对做梦者的有关信息。故占梦问刑也就具有了人们予以实践的可行性。前秦时期即有此一案例,不妨引以为例:

前秦苻融,为司隶校尉。京兆人董丰,游学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妻为贼所杀,妻兄疑丰杀之,送丰有司。丰不堪楚掠,诬引杀妻。融察而疑之,问曰:“汝行往还,颇有怪异及卜筮否?”丰曰:“初将发,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复自北而南,马停水中,鞭之不去,俯而视之,见两日在于水中,马左白而湿,右黑燥。寤而心悸,窃以为不祥。还之夜,梦如初。问之筮者,云:‘忧狱讼,远三枕,避三沐。’既至,妻为具沐,夜授丰枕。丰记筮者之言,皆不从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寝。”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为水,离为马,坎为北,离为南。梦乘马南渡,旋北而南者,从坎之离。三爻同变,变而成离。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两日,二夫之象。坎为执法吏,吏诘其夫,妇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文王遇之囚羑里,有礼而生,无礼而死。马左而湿,湿,水也。左水右马,冯字也。两日,昌字也。其冯昌杀之乎?”于是推检,获昌而诘之。昌具首服,曰:“本与其妻谋杀董丰,期以新沐、枕枕为验,是以误中妇人。”

这种案例于现代人而言真是神乎其神,也不会相信,但在古人视野中,这却正是显现了占梦问刑的无穷魅力。此处苻融是运用周易坎卦、离卦及既济卦等知识进行了占梦。而众所周知,周易作为古人的占卜之书,其通篇几乎都贯穿着天文历法知识。可见苻融占梦也是应了前述《周礼》占梦素质之说。显然,董丰之梦乃天意托之,苻融占梦也是凭周易知识托问天意。如此有天意融于其中,苻融之占梦问刑岂有不准乎?

通过占卜来问刑罚是否运行及如何运行,固然是出于司法实践的考虑。不过,从广义论之,其中竟深有其超越法律的政治意义。《礼记》就直言不讳地指出:

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

可见,占卜之用与使民畏法令有着直接关系。倘若畏惧法令,不去犯罪,不起“狼子野心”,安分守己,于统治者而言岂非快事哉!

二、刑罚与天变

人间刑罚的运行是由天罚而来,人只是代天行罚、借天罚罪而已,此论已有上述。然而,人在执行天罚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地理解天意,更有甚至会弃天意不顾而滥行刑罚,这样以至于矛盾丛生,人民怨声载道。这时候,天变就出现了。

(一)刑冤与天象之变

刑冤在古代中国总有发生。从天学角度看,刑冤是代天行罚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天罚所向,或者是故意违抗天意之罚,而对无辜者进行刑罚,却对真正的有罪者不予处罚。这样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之“代天行罚”,作为至德保民之天岂有坐视不理之理?于是,天变发生了。这样的天象之变有的是谴责刑罚的黑暗和***,有的是激励和帮助刑冤者,有的是鼓励***这种冤刑之狱,等等。

为人们最为熟悉也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刑冤者可能就是元代关汉卿杂剧中的窦娥了。窦娥被蒙冤处刑之时,曾许下三桩誓愿,即血飞白练、***和亢旱三年。结果这三桩誓愿竟都应验了。无疑,这三桩现象的发生就是天象之变的结果,或者说就是变异后的天象。这些天象都表达了天对刑冤者窦娥的怜悯和帮助,也表达了对司法黑暗的谴责。

天的这种追究正义和保护人民的倾向即是天的品德的最好表现。不仅如此,天的胸怀还十分的宽广,它不会因人们误认它不公对它进行责骂而心怀芥蒂。在窦娥之案中,天曾受到窦娥的愤怒责骂: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然而这样的激烈责骂并没有让天发怒生气,天的至德品性让它实现了窦娥临刑前许下的三桩誓愿,从而既帮助了窦娥,又显示了窦娥之冤。而至最后,当窦娥真正得到***后,亢旱的楚州才下起雨来。由旱到雨,这种天象的变化表明了天的感动和欣喜。

由于刑冤而发生天象之变者在古代史籍中颇多记载。除窦娥之冤外,早在汉代就有较为著名的“东海孝妇”故事出现。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所辑的《搜神记》中有载: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显然,东海孝妇冤死后发生的三年枯旱和冤狱***后的天立雨,表达了天对人间错罚的谴责和对刑冤者的同情和扶助。又《淮南子?览冥训》开篇即有“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之句,高诱为之作注曰:

齐之寡妇,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益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陨坏也,毁景公支体,海水为之大溢出也。

同样,上述“齐国孝妇”故事中的雷电下击和海水大出等等,都是天象之变。

上述所论天象之变概出于刑冤已然酿就而人已冤死者,且均为天主动出击而为之者。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后刑冤者得以***,但人死不能复生,也是为憾事而美中不足,即天助还是晚也。其实,天也有在刑冤者被刑杀之前而及时出手相救者。宋代郑克所著《折狱龟鉴》中有此一例:

南唐《升元格》:“盗物及三缗者死。”庐陵豪民曝衣,失新洁衾服,直数十千。村落僻远,人罕经行,以为其邻盗之。邻人不胜楚掠,遂自诬服。诘其赃物,即云散鬻于市,无从追究。赴法之日,冤声动天,长吏以闻。先主命员外郎萧俨覆之。俨斋戒祷神,伫雪冤枉。至郡之日,天气晴和,忽有雷声自西北起,至失物家,震死一牛,剖其腹而得所失物,乃是为所噉,犹未消溃也。

按当时法律,盗物价值达到三贯钱的就要处以,那么盗数十贯钱之罪自是必死无疑。邻人不胜刑拷自诬其罪而将被赴法,是为刑冤至极,故“冤声动天”。所幸天及时出手,以天象之变查出真犯,遂使邻人免遭冤屈刑杀。不过,此处天变相助,似与覆查官萧俨“斋戒祷神”极有关联,可见,人们信不信天,求不求神,直接避免了刑冤的实质性发生,直接影响着司***义的体现,也直接影响着天罚的真正实现。

于是,我们发现,当发生刑冤之时,天象之变总会发生,刑杀前不发生,刑杀后也会发生。天以其天象之变来显示其对被刑冤者怜悯和帮助,也以天象之变显示其对司法黑暗的谴责和揭露,因为真正应受天罚的罪犯还逍遥法外。在这个刑冤与天变的关系中,司法官的素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天变在刑冤问题上的前后发生次序。如不承天之保民怜民之德,则天变往往在刑冤后发生;如承天之保民怜民之德,信天求神,则天变会及时发生以助司法,从而使刑冤不会实质性酿成。为此,司法官是否承有天之爱民之德之心,是真正落实天罚的关键。

“不求你感同身受,()” 下一句接什么好, 形容别再添乱或者请求不要落井下石。

1.爱不释手:

2.爱屋及乌:

3.安邦定国:

4.安分守己:

5.安民告示:

6.按部就班:

7.黯然失色:

8.白璧微瑕:

9.百无聊赖:

10百折不挠:

11鞭长莫及:

12彪炳千古:

13标新立异:

14别出心裁:别:另外;裁:安排取舍;心裁:设计、构思、筹划,个人心中设想的一套办法。另有一种构想或设计,只相处的办法或思想独到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15并行不悖:悖:冲突。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16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隔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17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18博闻强识:博:广博。闻:见闻。识: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也可写作“博闻强志”或博闻强识) 近义词:博学多闻,见多识广。

19不寒而栗:指不冷却又不断打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恐惧。栗:打颤,畏惧。

20不即不离: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21不经之谈: 经:通常的道理。不经:不合道理。没有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论。

22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也作‘不绝如线’。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①形容形势十分危急;②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

23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24不落窠臼:窠: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 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伍。

25才华横溢才华多得像要溢出来一样。比喻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能。

26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27仓皇失措: 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仓皇:匆忙而慌张。措:措置。

28沧海一粟: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29苍梧拉钩(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借指坏人坏事坏思想。原指山川湖泽含有脏东西与毒气,后比喻包藏容忍坏人坏事。 也可写作“藏垢纳污”。

30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1层出不穷:层,重复。层出,重复地出现。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止尽。比喻事物变换之快并且多。

32蔡(插)科打诨:(插科打诨): 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33察言观色:察:细看。色:脸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34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 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

35柴强人意(差强人意):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 差:程度副词,勉强,尚,略;强:振奋。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

36缠绵悱恻:悱恻:悲苦,凄切。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37畅所欲言: 畅:尽情,痛快;所:表示被动;欲:想要。痛痛快快地把心里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

38尘埃落定:1、尘埃虽然在空中飘浮,最终要落到地面。 2、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

39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不敢说话的样子。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 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40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41宠辱不惊: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42出乎意料: 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 。

43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或高出)那一群(或类)。形容某人的水平超出同类。

44出神入化:神:神通。化:化境。1、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3、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

45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蓄谋很久。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亦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46川流不息: 川:河流、小溪。息:停止,停下。形容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47崔毛球次(吹毛求疵):求:寻找,查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也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48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辩论激烈,针锋相对。

49崇善如流(从善如流):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50粗枝大叶:1.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比喻工作粗糙,做事不认真细致。形容很简略,不细致,不具体。2.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3.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

51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不及: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52大刀阔斧:刀、斧:古代兵器。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形容军队威猛的气势。

53大功告成:功:事业。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54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55大言不惭:惭:惭愧,害臊。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56大张旗鼓: 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的战旗与战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也比喻公开。

57淡泊明志:淡泊:生活俭朴。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58当仁不让:当:面对着,向着。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解释为“正义”,这里引申为应该做的事。让:退让,避让,谦让。原指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59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60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61道听途说:道:道路。 途:路途。 道听:在路上听来的言说。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称为道听途说。

62得天独厚: 天:天然,自然;厚:优厚。意为独具特别优越的天然条件,泛指所处的环境具有的条件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63得心应手: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成熟,做起来很顺手。

64得鱼忘筌:筌: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65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指同时兼有优秀的品德和才能。

66灯红酒绿: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后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67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达到;极:最高点。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68点石成金: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也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他幡然醒悟。

69掉以轻心:掉:原意为摇摆;现只表示一种动作;无实义;轻心:漫不经心。对事情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

70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时开淡**花。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71独辟蹊径: 辟:开辟。蹊径:小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

72独出心裁:独出:突出、特出;裁:安排取舍。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特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或做工与众不同。独出心裁,多指科学精神。还指想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方法。

73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74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74)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好也指坏。

75耳熟能详: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 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76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形容长辈的教导热心恳切。

77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

78发人深省:发:启发;省:醒悟。 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79翻云覆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80反躬自问:躬:身体。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81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82方心未艾(方兴未艾):方:正在;兴:起始,兴起;艾:停止,完结。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革命形势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83放荡不羁:放荡:放纵。羁:约束。不羁:不受限制、拘束。指行动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

84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85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86肺腑之言:肺腑:内心。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87分道扬镳:道:道路;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 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88纷至沓来:纷:多,杂乱;沓:重复,多。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9愤世嫉俗: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激愤痛恨世间邪恶现象的表现。

90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电,像闪电一样。

91风华正茂:风华:风的意思是指风、才华;华的意思是时光,时间段;茂的意思是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92风影移动:没有这个成语。

93风烛残年: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9***回路转(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95凤毛麟角:凤;麟:凤凰、麒麟;是传说中珍禽异兽。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96奉公守法:奉:奉行;公:公务、公事。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98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99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00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甘愿承受艰难和痛苦。

林教头山神庙复仇时的段落扩写一下

不求你感同身受——但求你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ān fèn shǒu jǐ。

解释: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用法:中性。现多指为人规矩老实;安守本分;无越轨行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分;不能读作“fēn”。

近义词:循规蹈矩。

反义词: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惹是生非。

安分守己形容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也比喻保持自身的规矩。

《窦娥冤 滚绣球》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窦娥什么情感,反映她什么性格

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 开端,2-5 节)::陆虞侯密谋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第四部分( ***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有力突出“”这个主题。

赏析:

1.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样,不但写出了人物的阶级特点、个性特征,而且写出了人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次,作者不是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作者把林冲这一人物置于与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自身思想中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交织中来刻画,鲜明地突出了“”这一主题。再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里以“挑”、“盖”、“戴”、“拿”、“拽”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状态。最后林冲杀敌报仇,对陆谦那“泼贼”、“奸贼”的怒骂,“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可恕,情理难容’!”“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这义正辞严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林冲觉醒后对助纣为虐、内残狠毒的陆虞候的极大义愤。

2.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相当成功

本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在景物描写上,紧扣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二字。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的作用,同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本文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草厅被雪压倒后的一系列动作心理描写,都说明林冲的精细谨慎,忠于职守,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同时也使读者明确意识到草料场起火不是林冲不慎造成的。

给个悬赏吧,哈哈

读《窦娥冤》[滚绣球],耳畔响一曲回肠荡气的悲歌,心中烙一个敢于反抗的形象。读《窦娥冤》[滚绣球],更读关汉卿,窦娥唱出的悲苦辛酸,更是汉卿心底的柔肠婉转。

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一读窦娥冲天之冤。她三岁亡母失母爱,七岁抵债做媳妇,成婚两年又亡夫。后又有张驴儿父子招亲的煎迫,公公死后的含冤认罪,被定成死罪。将赴刑场处斩时刻,她所受苦难,所遭痛楚,一定了然于胸;悲愤情怀,不平念头,肯定块积在心,有激愤之词,自在情理之中:她呈冤屈,说无辜,直接控诉没有正义的天和地。关汉卿抓住主人公激愤难平的这个契机,大做文章,借窦娥唱出[端正好]、[滚绣球]等曲词,确实让人心生感叹。

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二悟窦娥道怨之妙。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说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下面“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在句式上,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曲[滚绣球],巧妙道出窦娥深深怨,可以让人感叹千年。

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三窥汉卿胸中之悲。窦娥一曲[滚绣球],把所受冤屈之由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把控诉矛头直指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端倪,这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的载体。《析津志·名宦传》中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而他却饱受不公平社会的磨砺,怎么会不于心底郁积悲愤?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一张嘴,唱自己无限悲,传百姓长久愿,自然会传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