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下一句,盗亦有道乎,何适而无有道邪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5 0
  1. 胠箧原文及翻译及注音
  2. 道亦有道的意思?
  3. 庄子_箧原文及译文
  4. “盗亦有道”是什么意思?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谲,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谲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盗亦有道下一句,盗亦有道乎,何适而无有道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岊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口啍之意,口啍已乱天下矣!

胠箧原文及翻译及注音

盗道的解释

庄子·胠箧》 :“ 跖 之徒问於 跖 曰:‘盗亦有道乎?’ 跖 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 天下 未之有也。’”后以“盗道”指盗贼的手段、方法和 道德 。 南朝 陈 姚最 《续画品·焦宝愿》 :“旁求造请,事均盗道之法;殚极斲轮,遂至兼***之勤。” 唐 韩偓 《八月六日作》 诗之二:“图霸 未能 知盗道,饰非唯欲害 仁人 。” 明 刘基 《郁离子·蛇蝎》 :“ 盗犨 以如芒之钩系八尺之丝,钩牛舌而牵之,宵夜而牛随之行,莫之违也,故世之善盗牛者称 犨 焉。 郁离子 曰:‘是所谓盗道也。’”

词语分解

盗的解释 盗 à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匪窃偷 部首 :皿; 笔顺编号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 志同道合 。 指法则、 规律 : 道理 。道德。 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 思想 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 中国 春秋战国

道亦有道的意思?

胠箧原文及翻译及注音如下:

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①,则必摄缄縢、固扃鐍②;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③;唯恐世拆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④,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⑤,耒耨之所刺⑥,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⑦,所以立宗庙社稷⑧,治邑屋州闾乡曲者⑨,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⑩,所盗者岂独其国搏告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道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注音:

①胠(qū):从旁打开。箧(qiè):箱子一类盛物器具。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ì):柜子,后代写作柜,今简化为柜。句中两个为字前一读去声,讲作为了;后一读平声,是做的意思。

②摄:打结,收紧。缄(jiān)、縢(téng):均为绳索。扃(jiōng):插闩。鐍(jué):琐钥。

③揭:举,扛着。

④乡(嫏):通作向,先前的意思。

⑤罔:网。后代繁化写作网,今又简化为网。罟(gǔ):各种网的总称。

⑥耒(lěi):犂。耨(nòu):锄。刺:插入。

⑦阖(hé):全。竟:境,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境。

⑧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

⑨邑、屋、州、闾、乡曲:古代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旧注: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曲则指乡之一隅。

⑩田成子:即田常,本为陈国人,故又称陈恒,其先祖田完从陈国来到齐国,成了齐国的大夫,改为田氏。田常于鲁哀公十四年杀了齐简公,齐国大权落入田氏之手,后来田常的曾孙又废齐自立,仍称齐。

译文: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

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不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

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

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么,这不就是***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象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

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搜银枣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胠箧》的特点:

1、思想独特:《胠箧》以小偷为比喻,说明圣人、君子、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都是为大盗准备的,主张抛弃这些虚伪的道德规范,以实现真正的自然和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道德、礼仪和政治的统一性,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2、语言幽默:庄子的语言幽默而犀利,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反讽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在《胠箧》中,庄子将守护道德规范比作锁住宝物的箱箧,而将破坏道德规范的大盗比作打开箱箧的小偷,这种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3、富有想象力:《胠箧》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庄子通过虚构小偷和圣人的对话,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想。这种想象力不仅体现在比喻的运用上,还体现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庄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一个没有道德规范、没有权力的社会,这种社会模式在现代看来虽然有些激进,但是反映了庄子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思考。

庄子_箧原文及译文

应该是盗亦有道,是指小偷也有偷盗的道义,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读音:dào yì yǒu dào

出处:先秦庄周《胠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

白话释义: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

扩展资料

原文: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翻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

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

“盗亦有道”是什么意思?

将为胠(qū)箧(qiè)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téng),固扃(jiǒng)(jué),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①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②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然则乡③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gǔ)之所布,耒(lěi)耨(nòu)之所刺,④方二千余里。阖(hé)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⑤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⑥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⑦,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chǐ),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⑨而无有道邪?夫妄意⑩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注释

①胠:从旁边打开。箧:箱子。探囊:掏布袋子。发匮:开柜子。匮,通“柜”。摄:打结。缄、縢:均为绳索。扃:插闩。:锁钥。②负:背。揭:举。③乡:通“向”,指前面所说。④耒:犁。耨:锄。刺:插入。⑤阖四竟:全国。阖,整个。竟,境。曷:何。不法:不效法。⑥十二世:应当是“世世”。⑦至知者:最有智慧的人。知,通“智”。

⑧胣:剖开肚子拘出肠子。靡:通“糜”,糜烂。⑨何适:往哪里去,哪一个。⑩妄意:揣度。不立:不能建功立业。不行:不能行窃下去。唇竭:嘴唇反举向上,也就是牙齿外露。掊击:打倒,抨击。

译文

为了防范那些开箱子、掏口袋、撬柜子的小偷,人们必须捆紧绳索,加固门闩和锁扣,这就是普通人们所认为的聪明。然而大的强盗一来,就会顺手背起柜子、扛起箱子、挑起口袋迅速地偷走,唯恐绳索不够牢固,门闩和锁扣不够牢靠。既然如此,那么以前所说的聪明,不就是在为大盗积聚财物吗?

因此,我们尝试着探讨一下:世俗所说的聪明,有不为大盗储备积累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为大盗守护的吗?为什么说是这样的呢?过去的齐国,从邻里相望、鸡犬相鸣,到网罟设置的地方,再到犁锄耕作的地方,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家,凡是建立宗庙社稷,以及设置邑屋州闾乡曲等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仿效古代的圣人呢?

然而,田成子突然杀死了齐国国君,篡夺了齐国***,他所***的岂止只是齐国呢?他不是连同圣人的法规制度也一起窃取了吗?因此,田成子虽然背负了盗贼的名声,却有着与尧、舜一样安稳的帝王地位。小的国家不敢反对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他就这样世世代代占据着齐国。这岂不就是连同圣明的法制一起**了齐国的***,并以此保护了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吗?

所以,我们不妨接着讨论:世俗所认为的最聪明的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世人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护财物的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过去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挖去肠子,伍子胥被沉江而糜烂,像这四位贤人,都无法免遭杀戮。

因而盗跖的徒弟问盗跖:“做强盗也有行为准则吗?”盗跖回答:“做什么事情没有原则呢?能够揣测出屋里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能够抢先入室,这就是勇敢;能够在撤出时主动断后,这就是义气;能够预知***是否可行,这就是智慧;能够分赃均匀,这就是仁爱。

如果不具备以上五个方面,而成为大盗的,天下还没有这样的人呢。”由此可见,善良之人如果不知道圣人之道,就无法建功立业,盗跖如果不知晓圣人之道,就不能行窃下去。

然而,天下的善人少,可是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对天下所起到的作用就少,损害天下的作用就多。所以说,唇亡则齿寒;鲁酒薄,而使邯郸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圣人出现,大盗也随之出现。打倒圣人,放走盗贼,那么天下就平安无事了。

小偷也有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

盗:盗贼,小偷。亦:也。道:道义,道理,这里有引申义,行为准则。

出处:

《庄子·肢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释义: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