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_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翻译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5 0
  1. 深藏若虚的意思是什么
  2. 顺治罪己诏全文。
  3.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翻译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翻译:聪明深刻的人有死亡的危险,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所谓祸从口出,说的哪怕都是真话,也会得罪别人,尽量少议论为好,所以孔子也常告诫***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2、“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_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学问渊博、口齿伶俐的人容易危及自身,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人有两个共性:第一,都有短处;第二,都不喜欢别人揭自己的短。所以孔子后来常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译:做子女的不要老是想着自己,做臣子的不要老是表现自己,这里谈到了忠孝的大问题,老子认为,要做到忠孝,最重要的就是“忘我”。

孔子也主张尽孝要“敬不违,劳而无怨”,做事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强调忠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要发自本心。

4、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以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译:“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

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

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瓜,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5、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翻译: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凤凰网-老子和孔子4段对话 影响中国2500年

深藏若虚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宫玄孙***,***仕于汉孝文帝。而***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注释

1.《史记正义》:「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长八尺八寸,**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月角悬,鼻有双柱。周时人,李母怀胎八十一年而生。」。

2.书史/柱下史

藏书史为中国古代掌管图书的职官名,即管理藏书的史官,相当于现今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至于是馆长或馆员,说法分歧。藏书史的职称最早出现于周代,但在史料中,曾先后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称谓,包括:

(1)「柱下史」,简称柱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以柱下史为官名。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的代称。例如:《历代沿革》曾载:「周制:御史在殿柱之间,故谓柱下史」;《汉书?张苍传》亦言:「老子为柱下史」;此外,《史记.张丞相列传》亦云:「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曰:「老君……康王之时,岁在甲子,亦同俗官,晦迹藏名,为柱下史」。

(2)「藏室史」,或称守藏史。「藏室」是指藏书之所。如司马贞《索隐》诠释,藏室史即「周藏书室之史也」;另,《史记.老子列传》称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此外,《逍遥墟经.老君》亦云:「老子者……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武王时迁为柱下史」。

3.得其时则驾:时,机会,时运。驾,坐车,引申为做官。

4.蓬累(ㄌㄟˇ)而行:象飞蓬转徙流离,行止不定。蓬,飞蓬。一种根叶俱细的小草,风吹根断,随风飘转。累,转行的样子。

5.良贾(ㄍㄨˇ)深藏若虚:贾,商人。深藏若虚,隐藏货物,不让别人知道,好像空虚无物的样子。本指善于作生意的商人不轻易露出财物。比喻有才德者不炫才扬己。

6.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君子有很高的道德修养,隐藏在心中,外表却谦虚退让,像愚钝之人。盛德,大德。

7.态色与*志:态色,神态表情。*志,过高的志向

8.罔:通「网」,网的初文。用绳线编成捕捉动物的器具。

9.纶(ㄌㄨㄣˊ):钓鱼用的丝线。

10.矰(ㄗㄥ):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箭。

顺治罪己诏全文。

深藏若虚的解释

原指精於卖货的商人隐藏宝货,不轻易让人看见。后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露锋芒。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详细解释

把宝物深深收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司马贞 索隐:“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深藏若虚的近义词:

大智若愚:指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守愚藏拙。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翻译

全文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时,朕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帷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既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于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以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常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裁减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们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自然多有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士缄然,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过,每自尅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中立,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译文:

我以凉德承嗣根基,十八年了。自执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依赖法律太祖、太宗谟烈,于是沿着悠悠吗,只顾眼前,而且渐渐熟悉汉代风俗,在古朴旧制度发生改变,以达到国家尚未达到,人生不就,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我从年轻时就遇到皇考太宗皇帝贵宾,教育抚养,只有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照,大恩不尽,高厚难酬,只有天天去承,希望尽孝养,现在不到孔子有始无终,实在是没有结果,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皇考归天时,我只有六岁,不能穿经行服丧三年,一天抱着遗憾,在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而且希望万年以后,希望尽自己的职责,少表达前遗憾,现在永远离开膝下,反上廑圣母悲痛,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皇室诸王贝勒等,都是太祖、太宗子孙,作为国家翰,理应优厚的待遇,以显示展亲。我在诸王贝勒等,晋国接已确定东,恩惠又很少,以表达情谊分隔,友爱的原则不周,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满洲大臣,有的历代竭尽忠诚,有时几年效力,宣加紧靠托,全部国策为,我不能信任,有才能也不展。并且第二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我不认为戒,反信任汉官,是部院印章,偶尔也让汉官掌管,以达到满我没有心思做事,精力松懈,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我过去喜欢高,不能虚心接纳,在用人之际,追求其道德和自己相等,不能随才能使,以致常常感叹缺乏人。如果舍弃短处记录长,那人有微技,也被发现使用,难道他就来到世上没有材料,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升降不可忽视,我在朝廷大臣中,有明显的无能,刀不立即行罢斥,接着又宽容姑息,像刘正宗的,偏偏爱躁忌,我已洞悉于心,就容他久任国家土地,的确可以说是见到贤人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国家用度浩繁,军饷不够,然而金花钱粮,全部供给宫中的费用,不常节省发施,在供应匮乏,每次让会议,就是诸王大臣商议,能不能别有良策,只得到建议和裁减俸禄,以满足军队的需要,对自己少人,更加上损下,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经营殿宇,制造器具,致力于精细工,要求为前代后人所不及,没有更多的土地,浪费太多,于是不从考察,没有整体人民的艰难,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

端敬皇后在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内政修明,我上奉慈线,回想贤淑,丧葬祭祀典礼一律优厚,但是不能用礼节止情,这些事太过,难道滥不经,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祖宗创业,未曾任用宦官。而且明朝灭亡的国家,也因为任用宦官。我明知道其弊端,不认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派任用,与第二没有区别。导致经营私人***,再翻越过去,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我生性安静,常图安逸,燕住在深宫,到朝很少,以达到与朝廷大臣接见疏远,上下情谊不堵塞,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人的事。谁能没有过失,在我每天到多少,自然有很多违背,只有肯听从建议纳谏,就有过一定知道。每当我自恃聪明,不能听从建议纳谏。古云,优秀的商人深藏若虚,君子品德,容貌像愚蠢。我在这里说的话,大相违背,以致我士信然,不肯进言,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我已经了解过,每次从尅责任产生后悔,就只是还没有文章,没有人能改变,以达到超过端天积,过失罪过越来越多,这是我的一条罪状。

太祖、太宗创立基业垂,涉及到重,元良继承,不可久虚,我的儿子玄烨,佟氏妃所生的,年仅八岁,聪慧聪慧智慧,能承接宗庙,此立为皇太子,即遵守典章制度,服丧二十七天,除去丧服,当了皇帝。

特别命令朝廷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制一定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你们都勋旧大臣,我以心腹寄托,他的努力是忠诚,保翊中立,辅佐治理政事,布告中外,让大家都知道。

扩展资料:

清朝顺治皇帝十四岁就亲政,在位十年就死了。在他亲政后,天灾人祸常见,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于自己,屡屡下诏“罪己”。临终之际,又留下了一道“罪己诏”,列举了自己的十四条罪状:没将国家治理好,老百姓没能过上安生日子。

罪一;未能替母亲养老送终,罪二;父亲死时自己年幼,未能替父亲服三年之丧,罪三;未与祖父、父亲的子孙们常叙叔侄、兄弟之情,罪四;亲近汉族文士,疏远满族武将,罪五;对人要求过高,不能舍其短而用其长,埋没了人才。

罪六;姑息养奸,明知有些大臣庸劣不称职,却不能及时罢斥,罪七;国用浩繁,兵饷不足,只知让群臣商议减少俸禄,却不裁撤宫中费用,厚己而薄人,益上而损下,罪八;营建宫室,极尽精巧,却不体恤百姓之艰辛,罪九;董鄂妃逝世,丧葬过于排场。

罪十;不以明朝灭亡为戒,仍然任用宦官,致使其营私舞弊,罪十一;贪图安逸,接见群臣稀疏,致使上下情谊滞塞,罪十二;自恃聪明,不虚心纳谏,致使臣下沉默不言,罪十三;自知有错,却不能及时改正,致使过错越积越多,罪十四。

有人认为,顺治检讨自己“触及灵魂,实属亘古第一人。”

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从一个对汉语较为陌生的儿童,经过勤奋学习,成长成为清朝第一个受到汉化影响较深的皇帝。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扫清了除台湾以外的汉族抵抗力量,可以说顺治皇帝虽然早年被多尔衮控制,综合来说也算是一个有成之君。顺治年间,朝廷继续深入拉拢汉族士大夫工作,皇帝自己也勤奋执政,企图让天下快速安定。

临终时,又要给天下做个表率,并且设立辅政大臣,为帝国的未来做最后的谋划。全文言辞恳切,文笔谦逊,体现出一个皇帝在生命最后时刻“其言也善”的至真之情。

顺治亲政之初,国内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是危机四伏,而这位长期生活在关外的满洲皇帝连汉文的奏章都看不太懂,更不要说学习历代汉家皇帝的治国经验了。

但他以皇帝之尊,并未沉溺于享乐,而是极其刻苦地学习汉族文化,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为了背诵一些名篇名著,彻夜不睡。在每日处理大量的军务政务的同时,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不断完善他的统治方法和手段

在军事上,面对全国蜂起的战乱,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重抚轻剿的策略,大胆放手地任用汉族降官,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稳定了国内局势。

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力求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机构。在经济上,他招抚流民,鼓励开荒,免除自明末以来对百姓的种种科派,连各地向皇上进贡土特产品也下令免除,救灾救荒,大力发展生产。

顺治在治理国家方面,清明之举不少,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条是他能诚心听取下情,容许臣下犯颜直谏,即使提的意见非常尖锐,他也不以为忤。相反,臣下不提意见,他反而不高兴。如此大度的气节,不仅远远超过他的先辈,对其后代也发生着深刻影响。

清朝诸帝大多勤政而有作为,能听得不同意见,很少如前代皇帝,一语不合,便把提意见甚至提建议的大臣打个皮开肉绽,直到要了人家脑袋。

这里顺治皇帝的表率不能不说对他的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难得的是,当时的福临,只有十几岁,二十出头,以我们今天许多家庭的条件来看,还不过是个孩子,但那时的福临就能有这般见识,这般作为,实属难能可贵了。

清朝顺治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不断下“罪己诏”的一个人,此外,还有一个平均三年多点就下一道“罪己诏”的皇帝,他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史书上说,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朱由检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道“诏”最大特点不在“罪己”,而在自曝官场腐恶内幕。就在这次自曝官场腐恶内幕七年后,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这位朱皇帝就自己吊死在煤山上,并带走了一个朝代。

顺治和崇祯这两个皇帝的死,尽管各有不同,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不断地下“罪己诏”,直到临死,也没有忘记下“罪己诏”。看来,“罪己诏”不管多么有“chari***a(魅力)”,多么有“轰动舆情”;但对他们帮忙实在不大。

有人认为:天灾,与帝王们关系不大,而人祸,则绝对是帝王们的“自作孽”。包括因了天灾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激起的饥民造反,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悍将叛乱,奸臣谋大位,皇族窝里斗,乃至于所谓“外患”等等,究其祸源,几乎都可追溯到帝王身上。

比较而言,天灾不可抗拒,人祸却可以防范。防范之法说来简单:时刻保持警惕,留心苗头,杜于始萌;紧盯患源,防于未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实际行动起来,却往往任皇权若野马脱缰,恣意妄为。

权力的自信过剩症必致拒谏饰非,一次又一次失去改过的机会,终于大祸酿成,大错铸成。大祸临头,帝业动摇,甚至危及帝王头颅时,帝王也会“罪己”的;不过,这样的“罪己”,除了警戒后人之外,对那个皇帝、对那个朝代,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罪己诏”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多少年来,尽管有人也谈起过“罪己诏”;“但是很显然,人们对‘罪己诏’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陌生。”

百度百科—罪己诏

百度百科—顺治遗诏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的意思是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译文:

我听说,善于经商者深藏其财如同没有;君子有盛德,其容态就象愚夫。去掉你身上骄气和多欲,以及矜持态度和过多志向,这些对你毫无益处。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仅此而已。

《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因限于篇幅,司马迁无法详细论述道家、法家的各个流派,故而只能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庄、申、韩为其立传。

司马迁以老子“深远”,说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并将其与申、韩同传,勾勒出道、法两家嬗变传承之关系。又附庄子,盖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适己”的修身处世之道,还特意列举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代表了道家“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这两个系统。司马迁的安排选取颇有见地。

司马迁将他们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家关系的重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