辙乱旗靡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电子书,辙乱旗靡,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6 0
  1. 西北王胡宗南66岁病逝,临终前说了8个字,袒露内心的无奈
  2.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为什么美蒋飞机不再进犯大陆?
  3. 蒋介石退守台湾前,命令毛人凤谋害这三个人,他为何不敢动手?
  4. 介绍蒋介石的四次婚姻
  5. 攻打金门岛是哪一年谁下令的?事件前后始末如何?
  6. ?胡适为何会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逃离」大陆?

其中的原因肯定是有时候他想回来认祖归宗,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落叶归根是很多出门在外的游子们,当时他们的心愿。这个心愿也是深深的困扰着当时很多的在外地的中国人,或者说是在国外做生意,或者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一些商人们,他们都是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落叶归根,下葬在自己的祖坟。而蒋介石的话,他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而不断的向大陆求合。

首先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认祖归宗,落叶归根,从哪里来就要回到哪里去,这是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一个思想,不管出再远的门,离家再远在家总是在比在外面更加的放心安心。毕竟这个地方是自己生他养他的地方,如果自己不回家报效这个地方的话,那么会被别人说着没良心。而蒋介石他们父子就是他们肯定想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大陆,这是在战争失败以后。

然后还有一个心愿是,如果说像大陆求和的话,那么在大陆上它可以恢复一个合法的一个声誉,毕竟他所做的事遗臭万年肯定是想把自己的名誉和声誉都想通通恢复,然后回到大陆。这样才不会在以后的历史上面留下遗臭万万的骂名,作为一个曾经响当当的一个历史人物,好歹当时也是作为民国四大家族的家长,肯定他是受不了这样的气的。

辙乱旗靡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电子书,辙乱旗靡,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想要着重新回到大陆,重新组织势力,重新翻盘,毕竟当时虽然说他在解放战争中失败,可是他心中依然还有一个梦想,想重新光复自己的***梦想。但是只要回能回到大陆的话,那这个想法可以慢慢的一步步的走,但是如果回不到大陆,这个梦想根本都不可能。

西北王胡宗南66岁病逝,临终前说了8个字,袒露内心的无奈

(、两位***)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很重要的两位人物,他们后来都有机会回大陆,却最终缘悭一面,个中原因,非一言能尽,今试分析之。 依照时机顺序,先说。为什么要回大陆?说起来,似乎有一千个理由不回大陆,但让心动回来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二姐的召唤。 1981重病期间,非常希望能在生前再见分别已久的妹妹一面,中方通过驻美大使馆传达给了居住在美国的,闻讯后几经思量,最终仍然决定不回去。 对此,比较公开的说法是,觉得:如果我回大陆去,他一定会不高兴(他就是蒋介石)。以此理由为出发点,当时复杂的心绪至少有以下几点: 1、如果我回大陆,丈夫蒋介石不高兴。虽然姐妹情深,但仍难抵出嫁从夫的普通女人心态。在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和都不和。认为蒋介石专制独裁,内战不抗日,有违孙中山的遗愿。蒋介石认为不帮家人帮外人,何况在社会上影响还很大,专给自己找麻烦。以至于后来,蒋介石居然动了暗杀的念头,知道后勃然大怒,警告特务头子不准胡来,碍于蒋夫人连总统都要让三分,特务们终究没有动手。由此却可见蒋介石和之间的成见之深。在姐姐与丈夫的感情倾向上,最后选择了丈夫。 其时蒋介石已于1***5年去世,六年之久。虽然古有女子出嫁从夫的观念,但是面对亲姐姐的最后一面的要求,仍然拒绝,真是令人十分遗憾。 2、的自尊。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的***,是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之后***败退台湾,蒋介石郁郁而终,对于权力欲很强的来说,无疑是很失落的。以什么身份回大陆,当然不可能是***了,心中肯定觉得自己是个失意者,由此拒绝回大陆,也能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尊严。 3、时机问题。1981年,中国大陆百废待兴,世界仍然处于冷战时期,70年代美国刚与台湾断交与大陆建交,台海关系仍然处于冰封期,在此敏感时期如果回大陆,虽为亲情,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都在关注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时启程回大陆,必然影响台海关系,或许台海关系将出现微妙变化,进而更早出现融合之势。最终选择了现状,并没有勇气开启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 (她们都继承了丈夫的遗愿)最终没有回来见姐姐最后一面,自此以后当然更没有理由回大陆了。面对千丝万缕的姐妹深情,的拒绝对姐姐来说实在是太冷酷了,会心凉吗?我常常想,如果易地而处,会不会去见妹妹一面,也许会吧,因为生活中姐姐一般都更宽厚些,而妹妹总是执拗的,宋家姐妹也如此,即使到了古稀之年,这位宋家小妹妹还是这么执拗,一点没变。 只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远离故土,独居美国的在想及往事时,姐妹少小相嬉,骨肉情深,竟然最后为政治所阻,天各一方,铁石心肠的拒绝,转身之后会不会心酸泪下。。 (张曼玉曾经成功诠释过《宋家皇朝》)推荐音乐:宋家皇朝(哀婉深切,值得聆听) (下文待续) 相关阅读:、张学良最后为何都没回大陆?(下) 雄才与大略,张学良评价张作霖和蒋介石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为什么美蒋飞机不再进犯大陆?

他是国军将领中“最好命”的,被誉为“天子门生第一人”,创下了黄埔军校的五个第一,分别是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跨入将军行列,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胡宗南。

胡宗南小时候家庭很穷,学习很刻苦,中学毕业之后,为了生活,就在当地谋取了一个老师的工作,虽然工作轻松,但这份工作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在竞选学校校长失败后,1924年他辞去了职务。当时中国正逢国难,好男儿当有报国之志,胡宗南也不例外。1924年,胡宗南遇到一个机会,于浙江湖州地区参加了别动队,然后和王亚樵结拜为兄弟。但是好景不长别动队解散了,昔日的兄弟们各奔前程,胡宗南则在好友的经济支持下选择报考黄埔军校。

离开军校的胡宗南,仕途虽然很顺,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抗日战争期间,和小鬼子打仗几乎占不到便宜,倒是在1942年屯兵西北,侵犯我党陕甘宁边区时获封西北王的称号。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的战功也是很平常,不尽如人意,但他还是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不过此人志大才疏,不懂战略,对蒋盲目服从、不辨善恶。

败退台湾之后,由于在大陆的作战失利,胡宗南受到了 *** 内一致批评,甚至有人把蒋介石失去大陆的罪责都推脱到了胡宗南身上,他本应受到军事惩罚,后来在蒋介石的庇佑之下,全身而退,但也没有什么权利了,可以说赋闲在家。

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恶化。14日凌晨,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终年67岁。临终前,他无奈地说”我不该来到这里的“。仅仅8个字,却透露出了胡宗南晚年的落魄与无奈。

蒋介石退守台湾前,命令毛人凤谋害这三个人,他为何不敢动手?

经历过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已经基本看出与中国大陆进行地面作战胜算不大,也就是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希望渺茫;见过20年后中国拥有了核武器,整体军事能力今非昔比,在战术上取胜都很困难;再者,70年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守势,不会主动挑衅苏联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最终选择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综上,无论在自身实力对比,还是外部环境变化上,美国都没有进攻大陆的热情也就不再支持蒋的挑衅行为,蒋失去最大的美国外援自身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也无法发动独自攻击,这也就是70年代后飞机不再进入的原因。

望***纳

介绍蒋介石的四次婚姻

1945年自日本投降以后,本以为可以结束战斗的***却遇到了更大的难题。蒋介石发动了内战,五年内国共混战不断,并在1949年初,三大战役的逐渐结束,也宣告着***的正式衰败。***大势已去,蒋介石也准备溃逃台湾,一方面他希望能将大陆方面积攒到的钱财一一卷走,另一方面他还是不放弃抵抗,希望能够反败为胜。虽然这是无谓的挣扎,当时的人民选择了***,选择了 社会 主义,但是蒋介石还是在做着他的垂死挣扎。

1949年2月,蒋介石由于被迫下野,只好躲回老家休 养生 息。而此时的蒋介石却酝酿着另一个大***,他希望在自己退守台湾之前做一件大事,他要将所谓的异党分子全部清除,并且让毛人凤拟定了一个暗杀名单。毛人凤对此事自然是不敢有所耽搁,毕竟顶头上司的命令谁又敢违背呢?毛人凤将他所认为的***内需要铲除的84个人的名单呈上,其中多半都是与蒋介石政见不合的人,或者是蒋介石的一些对手。但是蒋介石在看到这一份名单之后,却不是那么满意,他认为其中忽略了三个最重要的人。而在蒋介石将这三人的名字添加之后,毛人凤十分震惊,并且询问蒋介石难道真的要对这三人赶尽杀绝吗?

究竟是怎样的三个名字,让毛人凤都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原来蒋介石写下的是,张学良和杨虎成,这三人都是在国共合作期间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而且作为前国民***总统孙中山的妻子、蒋介石妻子的姐姐,还要对其赶尽杀绝,确实让毛人凤大为震惊。但是,既然蒋介石决心已定,那么毛人凤也只好按照***行事。

1949年的元旦,蒋介石发布了新年文告。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蒋介石大势已去,因此这一次的文告多半伴随着一些摇尾乞怜的意味,相比起***的《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的文告其实更多的是苦苦挣扎罢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既定的 历史 事实,而***是完全无法继续与***对战,失去了民心,蒋介石又怎能够有回旋的余地呢?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在下野过程当中,桂系军阀李宗仁便在此期间担任了中华民国代理总统,负责与***谈判事宜。

蒋介石这边则继续谋划他的暗杀***,并且实时把控***内部的动向。他将毛人凤叫至奉化溪口,对毛人凤下达了暗杀指令,并且继续推行他曾经组织的中华民族复兴社。这一组织其实就是为了拥戴蒋介石的个人崇拜,以及加强对于***的思想控制所组建了一个军事团体,实则只是蒋介石用来指挥军队实行***内部思想控制的工具罢了。

早在1931年时,蒋介石就曾经在他的日记中表明了对***内部一些人士的不满,首先是他将胡汉民软禁,但是***内部却激起群怒,认为蒋介石的做法是错误的。接下来又遇到了汪精卫的另立***,以及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蒋介石推行了不抵抗政策,一直受到***内外人士的阻挠和反对。因此,迫于舆论压力,他只好在1931年二次下野,为了能够巩固他在***内部的势力,他才决定组织成立复兴社,并且到处拉拢所谓的人才帮他收集各路的情报和人员。

其中他的左右手便是后来的军统创建人戴笠,戴笠所创建的军统也是一个***内部的情报组织,其用残忍的手段获取情报,然后将那些线人抑制,使***得到控制。内部人员获取机密情报的特务组织,也是蒋介石的私人卫队。军统擅长暗杀,并且多次执行过蒋介石安排的暗杀任务,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组织之一。

对于蒋介石而言,他之所以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有很多与他信仰相违背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的拖后腿行为导致他的失利,于是蒋介石决定将这些人一一铲除。由于毛人凤始终追随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对于毛人凤的信赖程度还是非常深的。加之此前毛人凤就多次在蒋介石面前表忠心,表示自己一定会与蒋介石共同进退,因此,蒋介石才将拟定诛杀名单的任务交给了毛人凤。

毛人凤将他认为的党内的异己势力一一列出,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的野心远不于此,他不仅要解决掉***内部那些小喽喽,他还要解决掉,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三人。首先,撇开是姐姐的身份不谈,她是前总统孙中山先生的妻子,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也是一位励志与国共合作的先锋。国共统一的祈愿使一生奔走在抗战前线,并且呼吁保护妇女儿童,在战争期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作为三民主义的践行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如果对其动手,必然引起 社会 的轩然***。

毛人凤看到名单之后,心中存有疑虑,询问蒋介石真的要对这三人下手吗?蒋介石却非常不屑,他认为毛人凤这是***慈悲。然而,毛人凤怎敢违背蒋介石的政令呢?他只好乖乖执行,而接下来这个暗杀行动就开始了。

然而这边也没有消停,她一直被***军队监视着,而且经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恐吓信,这种雕虫小技对来说影响不大,她依旧积极的奔走在抗日第一线,并且高举反对蒋介石的旗帜,多番支援***,让***能够有充足的物资***进行抗战。由于特务的监视和恐吓都没有起到作用,加之蒋介石方面也没有机会动手,所以的各种活动更加惹怒了蒋介石。

直到后来***军队的溃败,蒋介石决定逃往台湾,他认定一定会留守大陆,于是决心在自己溃逃之后再进行暗杀,但却不料让得知了这一消息。虽然远在美国,但是得知消息之后,也是勃然大怒,呵斥蒋介石质问,问其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姐姐动手?蒋介石本就十分的谦让,他不曾想这会惹怒,于是只好放弃了暗杀的念头,心想要留在上海就让她待着吧,于是让毛人凤取消了暗杀的***。

由于***落败,所以蒋介石急于修复与宋家之间的关系,然而为他实行暗杀指令的毛人凤却遇到了***烦。在名单上的诸位其实都大部分获救,但是张学良和杨武成却没有那么走运。张学良和杨武成都是发动西安事变的将领,因此,蒋介石对他们恨之入骨也情有可原。当时蒋介石已经将张学良和杨武成逮捕,并且宣告两人的***。但是蒋介石害怕有人认为他是独裁,专制,走了封建君主的老路,所以迟迟未实行***。直至后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赶往南京,蒋介石借故将张学良囚禁,并且将杨武成直接撤职,将其流放,而这流放就是12年之久。张学良也没有落得好果子,他一样是遭受到了软禁,若不是力保张学良,恐怕张学良会和杨武成一样惨遭。

其实蒋介石早就动了杀心,只是苦于当时正在抗战阶段没有办法下手。直到1949年9月,***大势已去,于是他露出了自己罪恶的嘴脸。他派毛人凤直接将杨武成一家和其秘书一家人,并且将张学良软禁起来,而张学良最后也是被软禁了大半辈子。

对蒋介石来说,他之所以要将反对自己的人一一诛杀或者软禁,其实还是为了能够实现他的独裁统治。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他人身上,而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最后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内部有人反对蒋介石的统治,而是蒋介石的初心本就已经迷失了。在大敌进犯,日军侵华的时候,蒋介石选择妥协,退让,不抵抗。在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则选择窝里斗,要与***对抗,早已失去了民心的蒋介石又何来的胜利可言呢?

反观***,一直以来都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在抗日战争期间,永远奔走在第一线。将人民救于苦难之中,并且团结人民,共同抗日,捍卫了我们领土和***的完整。而在解放战争期间,我们也是从不妥协,坚持以人民的利益至上,要为人民带来幸福生活。在得到了人民的巨大拥戴后,***站在了 历史 的新高点,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以及新中华的建成。对于 历史 来说,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富有光明和前途的未来,我们也将在***的领导下,不断前行, 探索 更美好的明天。

攻打金门岛是哪一年谁下令的?***前后始末如何?

蒋介石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蒋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蒋瑶光,小名陪陪。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于上海结婚。

扩展资料

蒋介石是个遵从孔孟之道的人,常常自省其身;为了与结婚又信了***教,作为***的他又经常忏悔,自省和忏悔的内容在其演讲、文章、书信比比皆是,日记中更多,几乎是每日必省。

1956年,也就是朝鲜、越南先后停战,英法中东败走,苏共二十大推行新政,这个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蒋介石把他的思考写成了《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一书出版,检讨在大陆失败的教训。

人民网-蒋介石对失去大陆的检讨:我们对***太宽大

百度百科-蒋介石

?胡适为何会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逃离」大陆?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

为了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试探,为了用有限的军事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的立场和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第一次金门炮战。中国大陆解放后,美国决策机构曾一度执行“弃蒋政策”,后因遏制苏联在远东扩张的战略需要,才改变了这一政策。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一面又作出长久武装***军队,阻止中国***的决定。台湾当局虽然不同意“台湾地位未定论”,但是欢迎美军进驻台湾海峡,并与美国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

***担心美台已经签订和即将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有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像已经出现的南北朝鲜一样。为击破美蒋军事、政治联合,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的社论,提出了“”的口号。

由于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国际社会中仅靠一篇社论造成的影响还不大,于是1954年9月3日,人民***奉命炮击金门,并持续了十几天。中国***的目的是希望以这种有限的军事行动来吸引国际舆论,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的立场和决心。

扩展资料

1954年8月22日,为了揭露美国***和***民党当局策划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阴谋,打击美国的侵略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发表的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

同时,中央命令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惩罚***军。

早在炮击金门前,***就确定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方针,对于是否夺取金门要看形势的发展而后定夺。自9月中旬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盘后,***就一直在思考下一步的方针。

9月下旬美蒋在金门撤守问题上的矛盾公开化以后,***审时度势,从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的阴谋,以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长远目标出发,毅然决定改变封锁金门的方针,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民党当局手中。

这一决定,向台湾方面乃至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对台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再次显示出和平统一祖国的诚意。

***确定的这一新的方针,是基于我国国家利益、全民族的长远利益,经过对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反复研究,权衡各种利弊,才最后下定的决心。

从当时的某些眼前利益来说,如果逼蒋从金、马撤退或登陆夺取金、马固然有很大好处;但是如果斩断了蒋介石乃至整个台湾当局同大陆有地理关联的这条政治纽带,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长远目标来看,反倒有可能增加困难。

自1955年浙东沿海作战结束后,***中央、***对于夺取金门、马祖的考虑已完全服从***、实现祖国统一的大局。在大陆战事已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社会情况又有了很大变化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已经改变。

在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共之间重新对话,并建立某种程度的合作,在事实上已经有了可能。因此,自1955年以后***中央就向台湾当局发出和平谈判和重新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由于台湾当局依仗外国势力拒不接受,***中央、***才决定以炮击金门这种军事行动以促进政治上全面解决台、澎、马问题。在炮火封锁金门后,如果只能夺取金、马而不能同时***问题,那么国共之间在地理上的距离将由不足10公里扩大到100多公里,对话、接触将更为不便。

而且蒋介石失去象征其在大陆沿海存在的最后据点,将使得美国更便于制造“两个中国”或支持“中华民国”。反之,将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手中,不但有可能促进今后两岸关系的改善,也会使蒋介石有资本去***“***”的活动。

同时能扩大美蒋矛盾,争取台湾广大军民,建立更广泛的反美统一战线。另外,当时***还考虑实行牵制美国战略力量的“绞索政策”,留下金门、马祖,可能套住美国,使它在战略上难以脱身。

1***9年1月1日,中国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断绝与台湾当局的“***间”关系。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国防部长徐向前亦于当日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声明说:“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

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至此,人民***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宣告结束。

历史走到今天,***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百度百科-金门炮战

1948年11月29日, *** 所属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主力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联合发起平津战役,与 *** 军傅作义部60万人展开决战。12月12日,北平城被 *** 包围,南苑机场失守, *** 军气脉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将陷落。 急派飞机空投手谕致平津守军各军长,以鼓舞士气。手谕末尾以悲壮无奈的口气道:「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13日,北平西效炮声隆隆, *** 发射的弹片从清华园上空「嗖嗖」掠过,校内师生及家属大为惊恐,纷纷逃跑躲避,清华陷入混乱。鉴于此情,校方只好宣布停课,师生员工自寻出路。>  在国民 *** 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朱家骅、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在 授意下,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画」细节办法,很快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名单包括四类:>  (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  (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  (三)中央研究院院士;>  (四)在学术上有贡献并自愿南来者。>   北大要南迁? >  计画既定,立即实施。南京方面急电北大秘书长郑天挺,令其迅速组织 等重量级知识分子火速南下,共商图存大计。密电到达, 却以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起身,而接到电文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也磨蹭观望。当时北平出现了一股北大将要南迁的谣言,身为北大校长的 为稳住师生情绪,在积极筹备校庆活动的同时再三辟谣:「北京大学如果离开北平就不能称为北京大学了,所以决无搬迁之理。」事实上,面对 *** 的咄咄进迫,胡氏曾有过把北平各大学迁往南方,再度成立像抗战中长沙临时大学或西南联大的念头,但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尚未来得及详细筹划, *** 潮水一样涌来, *** 军在排空连壁的疾风猛浪中翻了几个跟头便成了缩头乌龟,躲在高大城墙包围的城中不敢冒头,只偶尔从箭垛的垛口,露出两只黑豆一样的小眼珠,滴溜乱转着寻找可以逃跑或投降的机会。面对这些乌龟的软骨症加饭桶做派,胡适深觉失望和学校南迁无望。既如此,号称平津教育界「定海神针」的他,就面临着一个必须抉择的急迫问题——是留,还是走?>>  而此时,鉴于胡适在中国政学两界不可忽视的巨大存在, *** 方面也加紧了对其拉拢、争夺行动。根据 *** 高层指令,几个地下党、原胡适的***纷纷潜入北平,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做胡的政治思想工作。早些时候已弃教职走出清华园,秘密潜入解放区等待出任 *** ***的吴晗,曾专门指派嫡系找到胡适密谈,让胡留在北大,不要无事找事地跟着 *** 乱跑找 。>  当然,这次交谈,吴晗的指令不再代表过去自己向国共两党宣称的「我们人民」,而是代表「我们中国 *** 」。但是,胡适没有听从这位前爱徒,现以***大员自命者的指令,乃冷冷地回了一句:「不要相信 *** 的那一套!」意思是我不相信,你吴***也不要悬在「两渚岸之间,不辨牛马」的阴阳界中做着美梦,还是早一点鞋底抹油——开溜的好。最后,胡适旗帜鲜明另加斩钉截铁地让来使告诉吴晗三句话:「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胡适>  吴氏知胡老师心意已决,遂放弃了努力,但 *** 高层仍不 心,便以其他的方法进行心理攻势。据时任北大教授兼东方文学系主任的季羡林回忆,当 *** 包围北平郊区时:「我到校长办公室去见胡适,商谈什么问题。忽然闯进来一个人——我现在忘记是谁了,告诉胡适说解放区的广播电台昨天夜里有专门给胡适的一段广播,劝他不要跟着蒋介石集团逃跑,将来让他当北京大学校长兼北京图书馆馆长。我们在座的人听了这个消息,都非常感兴趣,都想看一看胡适怎样反应。只见他听了以后,既不激动,也不愉快,而是异常平静,只微笑着说了一句:『他们要我吗?』短短的五个字道出了他的心声。看样子他已经胸有成竹,要跟 *** 逃跑。但又不能说他对 *** 有刻骨的仇恨。不然,他决不会如此镇定自若,他一定会暴跳如雷,大骂一通,来表示自己对 *** 和蒋介石的忠诚。我这种推理是不是实事求是呢?我认为是的。」老季又说:「因此,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说他『一生追随 *** 和蒋介石』,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   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摧促胡适飞南京 >  直到1948年12月12日,胡适接到南京教育部长朱家骅亲 *** 发的密电:「明天派专机到平接你与陈寅恪一家来京」,胡适才有离平的打算。当 *** 派出的飞机飞抵北平上空时,南苑机场已被 *** 控制,飞机无法降落,只能空返。14日,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摧促胡适飞南京,并派专机迎接。胡得此消息,决定乘机南飞,临行前,他派人劝辅仁大学校长兼好友、与陈寅恪齐名的史学***陈垣共同乘机赴京,陈垣不从。令胡适想不到的是,不但老友陈垣不从,即使他的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暂留在亲戚家,不随父母南行。这一拒绝令胡适夫妇大为吃惊,心中恼怒又不知如何是好。>  1941年,胡思杜投奔在美当大使的胡适进入美国学校读书,1948年夏回到国内,8月30日到北平图书馆报到,成为北图的一名职员。据胡适办公室不挂名的秘书邓广铭回忆说:「当时胡思杜不愿意随胡适南飞,他刚从美国回北平不久,对国内这几年的情况不熟悉。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 *** 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结果胡适夫妇就把他留下来了。」因事涉紧急,胡适无法也无力在短时间内做通这个脑后长有反骨的儿子的政治思想工作,眼见胡思杜周身充溢着一股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的牛烘烘的叛逆气味,胡适夫妇颇感无奈,只好强压怒火,按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或者儿要守家的古训——随其便了。胡适对儿子说了几句不要再像在美国读书时那样——整天出去吃喝嫖赌,正事不干,除了工作,要好好蹲在家中照看家产与书籍之类的话,便告辞而去。未久,胡适驱车来到邓广铭家中,急切地询问能否找到陈寅恪,并谓昨日南京 *** 来电,说今日派专机抵达南苑机场,「抢救」胡与陈寅恪等著名教授离平。胡打电话至清华问询陈氏的情况,告之已回城内,但不知具体落脚何处,因而要邓广铭想办法寻找。>   陈寅恪失明 >  1943年年底,陈寅恪辞别傅斯年邀请,自重庆携家绕过南溪李庄,迳直赴成都燕京大学任教。到校后,与早些时候由史语所转赴燕大任教的李方桂一家同住学校租赁的民房,生活艰难。时陈寅恪身体极度虚弱,右眼失明,上课之后回到家中,仍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唯一的左眼紧张地备课和研究学术。1944年春,陈寅恪上课地点改在华西大学文学院,一家随之迁入华西坝广益宿舍,居住条件稍有改善。因物价仍在飞涨,陈家柴米不济,夫人唐筼时常犯心脏病,可谓饥病交迫,令人心焦。在此种情形中,陈氏每个星期都要身穿长衫,夹着包袱到教室上课。因生活困苦,营养不济,陈寅恪左眼视网膜剥离加重,终致失明。这年11月23日,陈寅恪给傅斯年与李济的信中写道:「弟前十日目忽甚昏花,深恐神经网膜脱离,则成瞽废,后经检验,乃是目珠水内有沉淀质,非手术及药力所能奏效,其原因是滋养缺少,血输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明了),衰老特先,终日苦昏眩,而服药亦难见效,若忽然全瞽,岂不大苦,则生不如死矣!」>>陈寅恪>  关于陈寅恪失明的经过,陈寅恪女儿流求回忆说:「一个早上,父亲突然发现两眼一片漆黑,失明了。先叫我通知他当天不能上课,随后往进存仁医院。」又小彭笔记:「父亲在存仁医院由眼科医生开刀。听父亲说,在成都开刀时手术不怎么理想,视网膜皱在一起,以后虽到英国医治,已无法再弄平。」1945年2月,陈寅恪作《目疾久不愈书恨》表达自己愤懑哀婉之情。诗曰:>  天其废我是耶非,叹息苌弘强欲违。>  著述自惭甘毁弃,妻儿何托任寒饥。>  西浮瀛海言空许,北望幽燕骨待归。>  先君柩暂厝北平,待归葬西湖。>  弹指八年多少恨,蔡威唯有血沾衣。>  诗中的「西浮瀛海言空许」句,指几次欲赴英讲学而未成行,这个心愿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方才得以实现。>  1945年秋,英国***学会与牛津大学为实现以前的承诺,再次邀请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赴伦敦,由英国医生疗治目疾,希望治好后留牛津讲学。陈氏接受邀请,由成都起程经昆明,转印度,乘水上飞机赴英,进入对方安排的医院接受治疗,但手术最终失败。陈夫人唐筼于1946年2月19日在成都致信傅斯年求援,并谈及史语所事,信中说道:「寅恪本有意随郭子杰兄结伴赴美国,看更有无其他方法补助左眼之模糊,又恐所带之款不够,此事正在踌躇中,请先生与骝先先生、立武先生一谈如何?」又说:「元白诗笺证稿筼已请人着手抄写,俟寅恪归来,再删改后即可付印。此项抄写费是否可出自史语所?大约三万左右(并未详细计算)。史语所何日出川?有何计画否?燕大成都方面整个的关门结束,教授之去留以北平、燕大之聘书而定,受聘者始能谈到回平的话。北平方面已屡来信拉寅恪(哈佛研究院只是研究工作),而寅恪尚无答复。先生之意如何?望有信直接寄英,以助其考虑。」>  正在重庆和昆明之间为处理西南联大 *** 焦头烂额的傅斯年接信后,作何努力与答复不得而知,但从后来的情况看,筹款之事似乎没有多大成效。在伦敦医病的陈寅恪,先是由著名眼科专家Sir Steward Duke-Elder负责诊治,第一次手术后有进步,但眼睛吸收光线尚无好转,仍模糊。第二次手术想粘上脱离之部分,失败。但情形似比出国时好一些,医告无须再施手术。陈寅恪尚存最后一线奢望,遂请在国外访学的熊式一教授,把英伦医生的诊断书寄给时仍在美国的老朋友胡适请求援助。胡托人将诊断书送往哥伦比亚眼科学院咨询,对方告之亦无良策,无法手术,胡适「很觉悲哀」,百忙中只好托在美访学的全汉升带了一千美元给陈,以示关照。1946年4月16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寅恪遗传甚厚,读书甚细心,工力甚精,为我国史学界一大重镇,今两目都废,真是学术界一大损失。」>  另据小彭笔记载:陈寅恪「到英国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方结束,营养很差,虽用电针贴合视网膜,由于网膜皱在一起,无法复原」。 自此,陈寅恪双目完全失明,一代史学***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其悲苦之状,令人浩叹。陈氏为此写下了「一生负气成今日」与「残余岁月送凄凉」之句,表达了自己悲观茫然的心境。>  同年3月16日,唐筼再次致信傅斯年,谓陈寅恪「本拟赴美洲一行,今以种种不便,旅费亦不敷用,遂决定等船及觅伴归国」。同时提到「寅恪有书籍四箱,拟托历史语言研究所复员时同运至南京。事前筼可托五十厂便车先带至重庆,但不知可交与何人?乞先生酌,指定某处某人可接洽,并代为保管者」。最后又提及:「寅恪来书云:对燕大事已辞谢,大约欲回清华或回史语所专事著作。」>>双目失明的陈寅恪>  傅接信后,当即作了回复。就书箱之事,专门致信李庄指示由史语所文书兼图书管理员那廉君负责办理。而此时陈寅恪正在回国的轮船上。对这段经历,陈氏在清华时代的高足杨联升曾有过一段回忆:「来美国留学之后,曾于1946年4月19日与周一良兄(当时青年学人中最有希望传先生衣钵者)同随赵元任先生夫妇,到纽约卜汝克临26号码头停泊之轮舟中,探望先生。时先生双目几已全部失明,看人视物,仅辨轮廓。因网膜脱落,在英经其国手名医,用手术治疗无效。(先生曾膺牛津大学中文系讲座之聘,实未就职,但借此前往就医。)置舟回国,道出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闻美国名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是日午后约3时半,先生在舱内初闻韵卿师母、元任先生呼唤之声,顿然悲哽。但旋即恢复镇定,谈话近一小时。对一良与联升近况,垂询甚详。时二人皆已在哈佛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即将回国任教。……此为联升在国外拜谒先生惟一之一次,亦为毕生最末之一次。」前去拜访的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后来回忆说:陈寅恪「睡在船舱床上,对我说,『赵太太,我眼虽看不见你,但是你的样子还像在眼前一样』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此情此景,令赵元任夫妇溘然泣下。自此,陈、赵两位原清 *** 学院导师,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一、二组主任,中国历史、语言学界的泰山北斗,纽约一别竟成永诀。而此次诀别,也意味着陈、赵二人与史语所的缘分已尽,各奔东西。陈寅恪为此留下了「人生终古长无谓,干尽瀛波泪未干」 的诗句以示心迹。>  1946年5月底,陈寅恪返国抵南京,暂住妹夫俞大维公馆。未久,夫人唐筼携三个女儿由成都抵京,一家人算是得以短暂团圆。6月12日中午,由昆明来南京教育部办理清华复员事宜的梅贻琦专程赴俞大维公馆拜望陈寅恪,并请陈回到复员后的清华继续任教,陈表示可以考虑。8月,傅斯年告别复员后的北大南飞,在京停留期间专程拜望陈寅恪夫妇,并劝陈氏不要再回清华,留在南京一边休养一边等待史语所自李庄复员回迁,继续担任本所一组组长与专职研究员职位,生活、住房等一切事宜,皆由傅氏负责安排妥当。面对傅氏的盛情,陈寅恪答应可作详细考虑,但自己则倾向于回北平清华园。傅知彼对清华园与清华同事尚有一份难以割舍之情,不再强劝,只嘱陈再作考虑,告辞而出,赶赴李庄。几天后,陈寅恪接到了梅贻琦寄来的聘书,决心重回清华任教。>  1946年10月,陈寅恪安顿女儿流求、小彭在南京读书,与夫人及小女美延赴上海,乘船转道赴北平,重返阔别九年的清华园,暂住清华园新林院52号,抗战爆发时在天津离去的工友***良也回到了陈家,生活等诸方面算是安顿下来。同战前课程安排一样,陈氏仍任清华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外兼已复员的燕京大学研究院导师。时已由美国归来并出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多次前来拜望陈氏一家,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因陈寅恪已双目失明,教学研究皆需助手查阅诵读所需书籍资料及抄写讲稿,遂与清华校方协商,向北大秘书长、史学系主任郑天挺求助,请王永兴前来协助。陈寅恪在致郑氏的专函中写道:>  毅生先生史席:>  弟因目疾急需有人助理教学工作。前清华大学所聘徐高阮君,本学年下学期方能就职。自十一月一日起拟暂请北京大学研究助教王永兴君代理徐君职务,至徐君就职时止。如蒙俯允,即希赐覆为荷。专此顺颂>  著祺>  弟 陈寅恪敬启>  三十五年十月卅日>  王永兴原是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后仰慕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转入历史系,成为陈氏的***。西南联大毕业后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与另一名学生汪籛追随陈寅恪研究唐史,毕业后留在北大文科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与导师陈寅恪关系甚洽。陈请其至清华担任自己的助手,正是源自多年建立的师生情谊与默契。郑天挺接函,报告北大校长胡适批准,王永兴来到了陈寅恪身边,陈氏心境渐渐由焦躁变得平和安静。除在家中为历史系开设「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课程,决心好好做一番教学和学术研究,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不见为净之室」。所谓「不见」表面上是指目盲 (南按:据王永兴说,陈寅恪尚能辨别眼前人的大体轮廓,对有些东西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实际是有深意。>  尽管陈寅恪对政治和党派斗争***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但又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当国共内战越演越烈,最后呈你死我活的胶着状态时,陈氏深为中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延至1948年年底,北平郊外炮声隆隆,清华园成为 *** 的天下,国共两党即将于古都北平彻底翻盘,陈寅恪携家离开清华园迁入城中躲避。兵荒马乱中,陈氏没有想到,胡适在即将南飞的最后一刻想到了他。胡氏认为,陈垣这样的人物可以舍弃,但像陈寅恪这样具自由知识分子气节与风骨、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史学***,无论如何也要拉上,绝不能让其留在眼看就要落入 *** 之手的北平。于是便急于星火地驱车来到邓广铭家中询问陈氏下落。>>   因政治上的关系,是非走不可的 >  邓氏听罢,当即回答可能找得到,估计在他大嫂家中。送走胡适,邓广铭急奔北大西语系教授俞大缜(俞大维胞妹)家中询问陈寅恪大嫂(陈师曾遗孀)在城内的住处。待问明后,邓广铭果然在其嫂家中找到了陈寅恪及其家人。邓把胡适的嘱托向陈复述一遍,问是否愿意与胡氏一起离平南飞。陈寅恪颇为干脆地回答:「走。前许多天,陈雪屏曾专机来接我。他是 *** 的官僚,坐的是 *** 的飞机,我绝不跟他走!现在跟胡先生一起走,我心安理得。」>  陈寅恪向来有午休的习惯,待决心下定,令邓广铭先去胡宅覆命,他稍事午休即雇车前去东厂胡同胡宅会合。当邓来到胡家,胡适即告之飞机已抵达南苑机场,时间紧迫,令邓赶紧回去催促,请陈不要按老规矩午睡了。邓正要出门,见陈寅恪夫妇与两个女儿流求、美延携部分行李已赶到(南按:时流求已由南京转北平),胡适夫妇与陈氏一家立即携带简单行李,乘胡适汽车向南苑机场飞奔而去。车到宣武门,城门紧闭,守门官兵不准出行。胡适只好用电话与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联系,无奈傅正忙于与 *** 代表谈判周旋,根本联系不上。而北平城外一片战火,导致南京派往北平的专机不能降落,无功而返。关于此日的混乱情形,《申报》驻平记者于当日发回一组电讯:>  北平*** *** 军已完成集中部署,增强城垣防务,下午四时西郊若干区域发生大火,截至四时卅分发电时,广安门外郊区激战甚烈。新市区昨下午即卷入战涡,今日复兴门外之公主坟传有激战。平大军云集,西城沿街商店皆为军队住满,大街亦为军队行列拥塞难行。官方透露,刻 *** 军兵力已完成集中,情势即可扭转。」另电:「今上午平上空沉寂,午后有军机过空,官方透露王叔铭今飞平。(又电)平午后初闻机声,有轰炸机一小队,经市空向西北飞去,下午三时后,有民航飞机两架飞临市空,盘旋良久,疑在市内东单练兵场试行降落未果,仍行飞回。」>  面对飞机不能降落和城门不开的混乱危险局势,胡、陈两家只好乘车返回东厂胡同暂住,等待第二天早晨再次行动。当晚,邓广铭到东厂胡同与陈寅恪话别,陈对邓意味深长地说了下面一段话:「其实,胡先生因政治上的关系,是非走不可的;我则原可不走。但是,听说在 *** 统治区大家一律吃小米,要我也吃小米可受不了。而且,我身体多病,离开美国药也不行。所以我也得走。」>   决不忘掉北大 >  15日,平郊战火蔓延,枪炮声更趋杂乱紧急,清华园已成为 *** 的天下。蒋介石亲自下达手谕派出飞机再次飞往北平,胡、陈两家赶至 *** 勤政殿等候。守城司令傅作义下令城外部队组织兵力向南苑机场攻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机场,完成抢救学人的计画。经过两个轮次的浴血苦战, *** 退缩, *** 军暂时夺回了机场的控制权。下午,南京派出的飞机冒着 *** 的炮火在南苑机场紧急降落,傅作义命人通知胡适等人立即前往登机。于是,胡、陈两家立即从勤政殿门前换乘傅总司令的座驾驶往南苑机场,而在胡、陈两家前后陆续到达机场的尚有北大、清华的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黄金鳌等著名教授。因时间紧张,被抢救南飞的教授大多除了手中几件行李,再无他物,胡适的匆忙更使他在城内东厂胡同的家中遗落了数十年来与友朋***的大量通信以及日记等珍贵资料。十七八年后,其中的一些信件竟成为他早年提携栽培的学生吴晗「投靠帝国主义洋奴、买办、走狗」的一大罪证。在行前的匆忙慌乱中,胡适给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和汤用彤等人留下了一张便笺:>  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这是胡适与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北京大学最后辞行,此一去竟成永诀,再也没有回到这块令他梦牵魂绕的古城旧地。在这天的日记中,胡适写道:>  昨晚十一点多钟,傅宜生(南按:傅作义)将军自己打电话来,说总统有电话,要我南飞,飞机今早八点可到。我在电话上告诉他不能同他留守北平的歉意,他很能谅解。>  今天上午八点到勤政殿,但总部劝我们等待消息,直到下午两点才起程,三点多到南苑机场。有两机,分载二十五人。我们的飞机直飞南京,晚六点半到,有许多朋友来接。>  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没有同行。>  此次南行,胡适为时人和后世留下的悬案颇多,其中之一便是小儿子胡思杜为何独自留在北平。因胡适日记中只有一句简单记载,其他流传的资料又无直接证据加以释解,致使胡思杜***之后,成为人言言殊的不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