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汤似火,如赴汤火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6 0
  1. 赴汤蹈火的汤是什么意思呢
  2. 赴汤蹈火的意思是什么
  3. 赴汤蹈火的典故人物主要讲的是谁
  4. 蹈汤赴火什么意思?
  5. 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

赴汤蹈火的意思是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1、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2、注音:ㄈㄨˋㄊㄤㄉㄠˇㄏㄨㄛˇ。

如汤似火,如赴汤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出处: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4、近义词:两肋插刀、历尽艰险、不避汤火、奋不顾身、冲锋陷阵、马革裹尸。

5、反义词:贪生怕死、坐视不救。

6、示例:元·脱脱等《金史·刘炳传》:“九日,修军政以习守战、自古名将料敌制胜,训练士兵,故可使赴汤蹈火,百战不殆。”

7、用法:这个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

8、正音:“赴”,不能读作“pū”;“蹈”,不能读作“tāo”。

赴汤蹈火造句:

1、有一种诚恳,叫做缘分,你走,我给你微笑,你来,我赴汤蹈火去迎接,因为情分。

2、在他永远失去凌榛榛后,结婚这件曾比赴汤蹈火还难上千万倍的事,忽然变得易如反掌。

3、政治,是讲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赴汤蹈火。

4、和信赏必罚等一系列举措,牢固树立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观念。

5、而根据史料分析,介子推似乎最为突出的是为了公子重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

赴汤蹈火的汤是什么意思呢

1、如蹈水火,汉语成语,拼音是rú dǎo shuǐ huǒ,意思是像走入水火之中,比喻处境艰难。

2、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3、作谓语、定语;指处境危险;

4、示例: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

5、近义词:如蹈汤火。

赴汤蹈火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不仅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会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的道理。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电视和生活中都会听到。那么赴汤蹈火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汤”字又指的是什么呢?

1、赴汤蹈火是汉语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沸水敢_,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的人。也会有很多人将这个词语当做一个承诺,意思是为了某个人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做。而“汤”字指的就是热水。赴汤蹈火来源于《汉书

·晁错传》,原句是:“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

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也出现了赴汤蹈火:“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2、此成语的典故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刘表占据了荆州之后,手下的官员韩嵩一直劝告他投降于曹操。但是细心的刘表不仅没有同意,他还要韩嵩到许昌那里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心里想着会不会仍有有机会能够打败曹操。韩嵩对刘表非常的忠心,为了表示这份忠心韩嵩说: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3、赴汤蹈火在语文中可以进行造句,例如:“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赴汤蹈火,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名族的解放,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赴汤蹈火的典故人物主要讲的是谁

问题一:赴汤蹈火的意思是什么? 赴汤蹈火 拼音: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赴汤蹈火是韩嵩 说的。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分别使用伎俩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却按兵...

问题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是什么意思? 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麻烦***纳,谢谢!

问题三:赴汤蹈火的蹈是什么意思 赴:奔向。汤:开水。蹈:奔向,踩。奔向沸水,踩着烈火。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问题四:赴汤蹈火什么意思 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不断地努力(不管上刀山下火海)

问题五: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什么 赴汤蹈火 [fù tāng dǎo huǒ]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 处: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例 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视死如归。

近反义词近义词

冲锋陷阵 粉身碎骨 历尽艰险 出生入死 奋不顾身 肝脑涂地不避汤火 出死入生 探汤蹈火 杀身致命 赴火蹈刃 赴蹈汤火

反义词

贪生怕死

问题六:赴汤蹈火是什么意思 赴:奔向。汤:开水。蹈:奔向,踩。奔向沸水,踩着烈火。比喻不畏艰险意思。

蹈汤赴火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分别使用伎俩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踟蹰(chí chú)。

刘表的做法,引起他的属下不满。有一天,从事中郎韩嵩谏道:“曹、袁相持不下,将军举足轻重,应择善而从。若想有大作为,可乘两雄争斗之机举事;不然的话,也应择善而从。倘若继续犹豫暧昧,他们势必都会移恨于您,您也就无法保持中立了。”韩嵩又说:“曹操明哲,为天下贤俊所拥戴,势在必胜。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江汉,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仍狐疑不决,他问道:“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您替我前去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虽赴汤蹈火,死无所辞。如果将军已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死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听了,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师后,拜见了曹操。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侍中并任零陵太守。韩嵩前去向刘表辞行。

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叛逆,于是召集部属,并令军队守卫在厅堂内,准备当众处斩韩嵩。

韩嵩一进来,刘表就骂道:“韩嵩逆贼,竟敢叛我!”

韩嵩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说:“嵩早已有言在先。今日之事,是将军负嵩,不是嵩负将军!”刘表顿时哑口无言。

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声势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众人难以服从。”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成语“赴汤蹈火”由此而来,意思是,即使是滚烫的汤、炽热的火,也敢于去践踏,比喻不避艰险。

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

词目

蹈汤赴火

发音

dǎo tāng fù huǒ

释义

比喻不避艰险。

引用

《绘芳录》第二十四回 设机局骗人还自 ...才是自设砖自磕脚呢!不见祝家的王德,我闻也很巴结着主人,不顾 蹈汤赴火 的去干事,如今弄得身受刑罚,想起来亦是他主人带累。不要... 《绘芳录》第五十一回 彼嗔此怪雨瞎风 ...可推却。”毕世丰道:“足下尽管放心,小弟一生最喜从井救人,即 蹈汤赴火 亦所不辞。只要足下识得小弟用力之处,虽死无憾。”又鼓掌... 《玉娇梨》第六回 丑郎君强作词赋人 ...未必能见,弄成一个虚相思,却将奈何?”又想道:“既有了人,便 蹈汤赴火 死在这里,也要寻他一见。”左思右想,直捱到五更时候,方... 《隋唐两朝志传》第三十六回 魏征四马自投唐 ...仇,抚之以恩,结之以义,聊属其心,而附纳之,彼必感恩图报,虽 蹈汤赴火 而卒为陛下用也。且世充之所恃者,密也,唇齿之境也,苟密... 《平山冷燕》第十九回 扬州府求媒消旧想 长 ...如衡道:“兄不要这等分别。兄若访着了阁上美人,有用小弟时,虽 蹈汤赴火 ,岂敢辞乎?”二人俱各大笑。因同了回来,仍旧搬到琼花观... 《茅亭客话》卷九 ...汤投其中,伸颈鼓翼,长呌数声而卒。子朋戏曰:人之为偶者如此, 蹈汤赴火 相随如是,以为笑乐。左传谓忍人者,其章子朋之谓乎。 ... 《续英烈传》第十五回 燕王智袭大宁城 刘贞误坠反间计 ...且有厚赏。”王才道:“千岁爷告饶了小人之死,莫说送书小事,便 蹈汤赴火 ,亦不敢辞。”燕王大喜,命赏他酒饭,吃得烂醉。遂写了一... 《蝴蝶媒》第七回 拂权臣竟遭枉祸 嘱佳婿 ...入京商议,我三人义不容辞,况三位**的说话又这等激烈,我们虽 蹈汤赴火 ,亦难回避。”三人商议已定,次日着人去回覆三位**,道... 《九云记》第十三回 郑司徒承旨赖婚 杨学 ...报私仇,以雪豚儿之忿。贤契以为如何?”学初道:“世丈所命,虽 蹈汤赴火 ,敢所不避。况胤契之所与不合乎?晚生当上一本,以正臣子... 《三春梦》第十七回 曾仲单身劫营寨 何英 ...:“主公休得多话,动不动就欲散伙,我等从助主公起动干戈以来, 蹈汤赴火 ,披肝裂胆,尚且不辞,何况恶溪一营乎?小将不才,今晚前... 《东度记》第七十一回 舒尊长误伤衙役 众 ...来听了,方才明白,说道:“师父,小子从今一听主人使唤,虽教我 蹈汤赴火 ,也是我为仆的份当。”长老乃叫他跪拜圣像前,与他念卷经... 《东度记》第三十回 道副论忤逆根因 祖师 ...敬?纵遇着妒恶不贤,专在这为子的感格。若是子有一片孝敬真诚, 蹈汤赴火 不辞,那为父的娶了后妻,难道忘前,不顾其子?子再孝敬不...

成语: 赴汤蹈火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典故: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 《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例句: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同死同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