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典故,偃旗息鼓典故出处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6 0
  1. 偃旗息鼓文言文ppt
  2. 偃旗息鼓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3. “一笑失天下、倾国倾城、暗渡陈仓 多多益善 成也萧河 败也萧河 偃旗息鼓”这几个成语的典故?
  4. 关于赵云的成语故事
  5. 历史上有关词语的典故
  6.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10个,要简略的
  7. 关于三国有哪些歇后语

编号 4223 成语 卧鼓偃旗 注音 ㄨㄛˋ ㄍㄨˇ ㄧㄢˇ ㄑㄧˊ 汉语拼音 wò gǔ yǎn qí 释义 义参「偃旗息鼓」。

见「偃旗息鼓」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偃旗息鼓」之典源,提供参考。

偃旗息鼓典故,偃旗息鼓典故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云别传》(据《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赵云》裴松之注引)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

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

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

公军败,已复合,云1>陷敌,还2>趣3>围4>。

将张著5>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

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6>长张翼7>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8>旗息鼓。

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9>,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注解〕(1)云︰赵云(??西元229),字子龙,三国时常山真定人。

初从公孙瓒,后归附刘备

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

封永昌亭侯,累迁镇军将军,卒諡顺平。

(2)还:音ㄒㄩㄢˊ,随即、立刻。

(3)趣:同「趋」。

(4)围:战事的包围阵势。

(5)张著:三国蜀人,生卒年不详。

(6)沔阳:今陕西沔县东南,因在沔水之阳而得名。

(7)张翼:字伯恭,三国蜀人,生卒年不详。

官至绥南中郎将,建兴年间因讨伐刘胄有功,封为都亭侯,后为钟会乱兵所杀。

(8)偃:音|ㄢˇ,放倒。

(9)蹂践:践踏。

蹂,音ㄖㄡ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偃旗息鼓」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赵云是三国蜀汉的一员大将,不但骁勇善战,也擅长用计取胜。

据《云别传》(《三国志》赵云本传裴松之注引)载,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争战,曹操将军队屯驻在汉水的北山之下,黄忠和赵云前往劫粮草。

黄忠的部队在途中被曹军包围,赵云便率兵来支援,打退了曹操的军队。

曹操心有不甘,重整军队继续追击。

赵云回到营地后,沔阳长张翼看见曹军逐渐逼近,想要关上营寨的大门,坚守阵地。

赵云却下令敞开营门,放倒军旗,停止战鼓,故布疑阵。

曹操看到蜀军阵地一片死寂,毫无动静,怀疑赵云已经设下埋伏,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急忙退兵。

这时赵云下令战鼓齐鸣,万箭齐放。

曹军遭到这突来的伏击,顿时大乱,纷纷逃命,混乱中自相践踏和跌入汉水而死的士兵不计其数。

后来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变成一句成语,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来比喻事情中断或声势减弱。

书证 01.《周书.卷一八.王思政列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

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文言文ppt

注音 ( yǎn qí xī gǔ ) 释义 偃:放倒;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现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示例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现在见我~,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销声匿迹 反义词 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1. “偃旗息鼓是按兵不动”的意思吗

“偃旗息鼓”和“按兵不动”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成语,意思更不会一样,举个例子。

每年夏天,众多商家都要展开一场空调大战,这场空调大战最常用的武器就是价格。但是形势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商家们都放弃了这种低水平的竞争手段,转而在功能、服务上面做文章。

一家报纸在形容这件事的时候写道:“虽然已经到了夏天,可商家们仍然偃旗息鼓,在价格方面都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在这里,“偃旗息鼓”并不能表达出这位记者想要说明的问题。

“偃旗息鼓”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赵云入营,更开大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有伏兵,引去。 ”这个故事就是诸葛亮“空城计”的最早版本。

只不过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里,故事的主角从猛将赵云变成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中计的也从曹操变成了司马懿。知道了这个故事,再来理解这个成语就要容易得多了。

“偃旗息鼓”之 “偃”是“放倒”的意思,而“息”是停止的意思。 放倒军旗,停止敲鼓, 自然是要进行秘密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形容军队中没有动静。

后来,这个词就用来比喻事情不得不中止或者收场。比如说我们可以说某某事情虽然初期声势浩大,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偃旗息鼓。

显然,各大商家都在“按兵不动”,观察市场形势。空调大战还没有开打,又哪里会有“偃旗息鼓”这回事呢?。

2. 急求初中语文课文《“偃旗息鼓”与“圆满结束”》(吕叔湘)的原文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1985年5月31日的《人民日报》第3版有一条新闻,标题是《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比赛遇到了障碍?刮大风啦?下大雨啦?还是谁下了停止比赛的命令啦?没有呀。那为什么要“偃旗息鼓”呢?

甭管它,且看下去。

原来是“本报银川5月30日电:精彩纷呈、场场爆满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圆满结束”。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查查《辞源》看。《辞源》在“偃旗息鼓”这一条中引了两个出处:(一)《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赵家军和曹家军的仗没打成,谈不上圆满结束。(二)《旧唐书·卷八十四·裴光庭传》:“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不用打仗了,也就无所谓结束了。《辞源》还附带说明,“也作卧旗息鼓,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的就是后来京戏里的《空城计》的故事,也是仗没打成。敢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中间不能画等号。

“圆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

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

不错,汉语有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咱们骄傲。可是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现代人说现代话,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好得很。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很好吗?

3. 中华成语故事: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

偃:放倒;息:停止。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

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

值曹公扬兵大出, 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

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

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

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典故:《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

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

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666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

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

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

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4. 儿童成语故事堰旗息鼓

偃旗息鼓

[读音][yǎn qí xī gǔ]

[解释]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处]《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 ;更大门开;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近义]摇旗呐喊冷冷清清偃旗卧鼓掩旗息鼓消声匿迹销声匿迹迎风招展鸣金收兵

[反义]重振旗鼓摇旗呐喊兴师动众大打出手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反复嚼卷土重来一鼓作气旗帜鲜明厉行节约大动干戈迎风招展轰轰烈烈重整旗鼓金鼓齐鸣

?

5. 成语题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成语典故: 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

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

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

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一笑失天下、倾国倾城、暗渡陈仓 多多益善 成也萧河 败也萧河 偃旗息鼓”这几个成语的典故?

偃旗息鼓,汉语 成语 ,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也指收敛声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偃旗息鼓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偃旗息鼓成语解析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二、偃旗息鼓成语 近义词

销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冷冷清清 [ lěng lěng qīng qīng ]

死气沉沉;冷落、凄凉、寂寞。

鸣金收兵 [ míng jīn shōu bīng ]

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消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掩旗息鼓 [ yǎn qí xī gǔ ]

1.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 2.比喻停止行动。

偃旗卧鼓 [ yǎn qí wò gǔ ]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三、偃旗息鼓成语 造句

1、经过一天的激战,双方偃旗息鼓。

2、没想到他突然宣布退选,偃旗息鼓地携妻 出国 。

3、难道“偃旗息鼓”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

4、对方既然竖起白旗,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5、辟建游乐场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后,偃旗息鼓,无人再提。

6、两年前,他就偃旗息鼓,不再搞文学创作了。

7、立交桥建成后,往日的拥挤不存在了,红绿灯也偃旗息鼓了。

8、在酷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连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

9、辟建游乐场一事本已成熟,但大地震后,偃旗息鼓,无人再提。

10、我看这事就偃旗息鼓吧,再斗下去没完没了。

11、海湾危机总有偃旗息鼓的时候。

12、由于警力部署妥善,原来准备械斗的两帮人马,只好偃旗息鼓,纷纷散去。

13、一场竞选闹剧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14、一个无用的人,大事交给他,最终必然偃旗息鼓。

15、我军势弱,可偃旗息鼓,埋伏于此,俟机攻其不备。

16、从限制车进京那天起,手机上的垃圾短信也会偃旗息鼓。

17、他已经在文学界偃旗息鼓,"下海"经商了。

18、今天各官方就欲偃旗息鼓,称异味消除,搞莫贵移花接木法。

19、偃旗息鼓不代表他们绝了这念头。嘴边的肉不吃掉他们绝不死心。

20、让我军来个欺敌之计,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引敌入彀。

21、此行既是偷袭,当然得偃旗息鼓,隐密行踪。

22、连续打了几天仗,敌军突然偃旗息鼓,不知有何阴谋?

23、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们的争执就偃旗息鼓吧!

24、面部过敏.....各种偃旗息鼓。

25、这一惊,弄得洛尘的老弟直接偃旗息鼓了。

26、这一场酒,足足战到了酉时才偃旗息鼓。

27、看他站出来,原本跃跃欲试的众人也是偃旗息鼓,不再作声。

28、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一次让他偃旗息鼓了。

29、双方偃旗息鼓,再次启动战车准备出发。

30、韩乔偃旗息鼓,美女王梁又脱颖而出

偃旗息鼓成语解释及近义词相关 文章 :

★ 偃旗息鼓成语解析及谜语

★ 偃旗息鼓的成语故事

★ 三国成语典故:偃旗息鼓

★ 不分彼此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 所向披靡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 据理力争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 白日做梦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 拔苗助长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 尽善尽美成语解释及近义词

关于赵云的成语故事

1、一笑失天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无度。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2、倾国倾城

汉武欲征妃,众臣劝之不听。 东方朔听之,入宫道:“北方有佳人,一笑倾国,二笑倾城,三笑。。。” 上奇之,道:“说!” 朔曰:“倾家当产。” 众人皆昏,征妃一事,不了了之。

3、暗渡陈仓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1)”。

[注释]

(1)巽:巽为风,无孔不入。

[译文]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在这里固守时,悄悄地迂回到那里偷袭,这就能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这个成语是由《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段史事演化而来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秦王朝都城咸阳,秦王朝被推翻。但是,项羽仗着力量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关中王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而封先入关的刘邦为汉王,只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刘邦在从关中迁往汉中时,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沿途把经过的栈道(古时候沿悬崖峭壁用木材搭成的人工通道)全部烧毁,这样既可以防止敌人背后偷袭,又可以麻痹项羽,表示永无回关中之意,消除霸王对刘邦的疑忌。不久,刘邦命令修复栈道,露出要进军关中的意思;而项羽方面认为修复栈道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并不在意。这时刘邦和韩信见暗地里率大军通过密道,占领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进而攻入关中,攻占咸阳。

“暗渡陈仓”也用作“陈仓暗渡”,也常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般用来指作战时正面迷惑敌人,从侧面突然袭击的战略。也用作贬义,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当的行径。

4、 多多益善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口诀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开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5、

成也萧河 败也萧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6、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历史上有关词语的典故

关于赵云的成语故事

1、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2、浑身是胆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3、一身是胆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4、东冲西突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10个,要简略的

1、推敲

出自典故: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自言自语人家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

2、问鼎

出自典故: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3、闭门羹

出自典故:古代宣城史风长盗标致风流,能歌善舞,十分闻名,那些浪荡公子和好色之徒纷纷登门拜访,把妓院经常围得水泄不通。史风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还做羹款待,下等客人来她不愿同他们见面,关起门来让他吃羹。

4、挂冠

出自典故: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5、折腰

出自典故:“折腰”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40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登龙门

出自典故::《后汉书.李膺传》:“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贤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

7、想当然

出自典故: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编造出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

关于三国有哪些歇后语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乐不思蜀

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纸上谈兵

原为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书读兵书却生硬套取不思变通,导致长平大败

在三国里指马谡街亭一役,自认为饱读兵书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失去战机的事情.

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论而不切实际导致失败.

空城计

三国时期,蜀兵败而退,诸葛武侯在手下无兵的情况下,弹奏抚琴大开城门迎接追来的司马懿,司马懿恐有疑兵而不敢冒进,后撤退.

后比喻在自己陷入危机的时刻,利用周围环境造成***象,令对手不敢轻进.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吴国吕蒙,自幼刻苦,习武读书.后成为吴国将军,令孙权震惊,孙权很难想象得出此人就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

后比喻在一段时间后再与某人重逢时,此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帝托孤: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危,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完成大业。我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无才,你可自取之!”诸葛亮流着泪说:“陛下这样信任我,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贞之节。”刘备又遗命刘禅:“你要像侍奉父亲那样与丞相相处。”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肩负起管治国家和复兴汉室的重担。

正好十个!!还有很多啊,网上都有的!

、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了他的红袍,又听见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惊又怕,赶紧用他的佩刀将胡子割掉。

2、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4、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拼音是chì bì áo bīng ,意思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出自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意思是:料想赤壁要爆发大规模的激烈战争,全倚仗我东吴的力量。

5、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或停止做某事。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意思是:赵云退回本寨,将寨门大开,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曹操大军怀疑有伏兵,就下令撤退了。

0 3

2021-06-22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关注

1、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了他的红袍,又听见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惊又怕,赶紧用他的佩刀将胡子割掉。

2、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4、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拼音是chì bì áo bīng ,意思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出自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意思是:料想赤壁要爆发大规模的激烈战争,全倚仗我东吴的力量。

5、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或停止做某事。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意思是:赵云退回本寨,将寨门大开,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曹操大军怀疑有伏兵,就下令撤退了。

0 1

热心网友

2021-08-16

杭州曹操专车司机要求全知道 网约车车辆大全 网约车报名 无车司机跑车!快速成为合规网约车司机点击进入详情页

广告

2019-08-29 TA获得超过2064个赞

关注

1、望梅止渴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典故: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老骥伏枥

拼音: lǎo jì fú lì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赤壁鏖兵

拼音: chì bì áo bīng

解释: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出自: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造句:赤壁鏖兵,武将冲锋陷阵,谋士运筹帷幄,挥手之间,曹操百万雄兵顿时灰飞烟灭,这是势。

4、割须断袍

拼音:gē xū duàn páo

解释: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造句:曹操割须弃袍而逃,吾弃钺丢马而走,岂不留人笑柄?

5、三分天下

拼音: sān fēn tiān xià

解释: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

出自: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在现代,也常常引用三分天下这个词:一,指某市场或集团有内***相均衡或制约。通常引用为三分天下,意为三家实力相相去不远,任意两家的实力和大于第三家。 二,范指有相当势力或规模,如某公司在其行业中已取得了三分天下。

造句:现在的局势很明显,三分天下,就看最后的赢家是谁了。

1 39

2019-06-13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关注

割须弃袍

释义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坚壁清野

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