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腹而歌出自哪_鼓腹击壤典故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7 0
  1. 歌舞典故文明篇
  2. 风花雪月的人和事总喜欢用桃花来形容是为什么?出于什么典故?
  3. 球几个中国古代追求和平的典故!
  4. 鼓乐什么什么的成语?
  5. 谈天说地有关的成语?
  6. 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
  7. 请总结中国古典文学中(尤其是诗词中)有关说明时间的方式,典故等等?

腹稿的诗句有:前辈休腹稿,借题抒腹稿。

腹稿的诗句有:借题抒腹稿,工苦从人夸腹稿。拼音是:fùgǎo。结构是:腹(左右结构)稿(左右结构)。注音是:ㄈㄨ_ㄍㄠˇ。

腹稿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鼓腹而歌出自哪_鼓腹击壤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腹稿fùgǎo。(1)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腹_”。先在心中孕育的文稿。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_。”事亦见《新唐书·文苑传上·王勃》。_,作“稿”。宋周_《清波别志》卷下:“一夕,独草制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_邪?”元曾瑞《青杏子·骋怀》套曲:“韵律声律,情动魂消,腹稿冥搜,宿恩当受。”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上》:“腹_虽多,未经尝试,不敢以待验之方_人也。”缪鸿若《和石邻闺情》之四:“却悔嫁郎多识字,几回腹稿负良宵。”许杰《我的写作生活》:“我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我的***每一篇的腹稿,总是在脑子里孕育了若干时候的。”

三、国语词典

构思已成而未写出的文稿。《宋史.卷四五九.卓行传.徐积传》:「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也作「默稿」。词语翻译英语mentaloutline法语compositioncon_uedansl'esprit

四、网络解释

腹稿腹稿,指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勃写作的故事。《新唐书·王勃传》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宋史·徐积传》中也有关于“腹稿”的记载:“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后来,人们就把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来的文稿称为“腹”。

关于腹稿的近义词

默稿

关于腹稿的诗词

《向湖边·腹稿林峦》

关于腹稿的成语

牢骚满腹河鱼腹疾披露腹心刿心刳腹推心致腹满腹牢骚面谩腹诽

关于腹稿的词语

心腹大患鼓腹击壤鼠腹鸡肠刿心刳腹披露腹心腹中兵甲牢骚满腹腹心之疾锦心绣腹推心致腹

关于腹稿的造句

1、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

2、有些作者在动笔前完全打好了腹稿。

3、翻译或打腹稿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实际与人会话的场合,通常对方总是期望你立刻有所反应。

4、这里,你已经掌握了:如何更有效地纠正错误;如何利用打腹稿活动;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成组合作执行不同的协作任务。

5、深思的时段。我热爱,热爱运动时那段我可以安静思考的时间。这篇文章我在运动的时候就基本上打好腹稿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腹稿的详细信息

歌舞典故文明篇

龙腹的网络解释是:龙腹龙腹,是汉语词汇,拼音为lóngfù,是指跻身贤人之间。出自《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龙腹的网络解释是:龙腹龙腹,是汉语词汇,拼音为lóngfù,是指跻身贤人之间。出自《三国志·魏志·华歆传》。结构是:龙(独体结构)腹(左右结构)。注音是:ㄌㄨㄥ_ㄈㄨ_。拼音是:lóngfù。

龙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_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以"龙腹"为跻身贤人之间的典故。

二、引证解释

⒈后以“龙腹”为跻身贤人之间的典故。引《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_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_为龙尾。”清曹寅《和秋谷见寄韵》:“世许娥眉供调笑,士求龙腹配高_。”

关于龙腹的诗词

《送诗士龙腹兄》

关于龙腹的诗句

僧在乌龙腹内居寺倚乌龙腹杰阁峥嵘龙腹中

关于龙腹的成语

牢骚满腹河鱼腹疾推心致腹刿心刳腹满腹牢骚披露腹心面谩腹诽

关于龙腹的词语

鼠腹鸡肠刿心刳腹牢骚满腹腹心之疾披露腹心面谩腹诽鼓腹击壤俭腹高谈腹中兵甲锦心绣腹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龙腹的详细信息

风花雪月的人和事总喜欢用桃花来形容是为什么?出于什么典故?

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O咏帝王,或指慷慨悲歌及治国安邦之志。唐杜甫《伤春五首》之五:“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另参见文明部·礼乐“大风曲”、文明部·诗词“大风诗”、人物部·帝王“汉祖有歌”。人事部· 志趣“歌大风”。

 凤歌参见人事部·狂放“接舆狂”。唐李白《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巴歌参见文明部·礼乐“曲高”。O指通俗化的'作品。唐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人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击壤歌《论衡·艺增》:“《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O称颂帝王治国有方。南朝陈张正见《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五章》之五:“幸承滥吹末,击壤自为歌。”另参见人物部·帝王“歌帝力”、人物部·圣贤“尧舜力”、政事部·治理“尧年”、人事部·寿考“击壤翁”。

 优孟歌参见人物部·人杰“优孟”。O喻贤臣身后凄凉。南朝梁沈约《伤李珪之》:“既阙优孟歌,身没谁为宠?,

 来暮歌参见政事部·治理“襦袴恩”。唐刘长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建隼罢鸣珂,初传来暮歌。”

 听歌吴季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见舞《韶箾》者,曰: ‘德至矣哉……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曾封于延陵。O指欣赏乐舞。唐韩翊《宴吴王宅》:“听歌吴季札,纵饮汉中山。”另参见人事部·志趣 “延陵听赏”。

 余音绕梁《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O喻指歌声宛转悠扬。唐孙觌《长乐寺》:“雍门已陈迹,余音空绕梁。”另参见器用部·宫室“歌梁”,人物部·妇女“韩娥”。

 饭牛歌参见人事部·贫贱“宁戚饭牛”。宋陆游《连日大雨门外湖水渺然》:“尚鄙朱公养鱼术,肯为宁戚饭牛歌。”

 易水歌参见地理部·水流“易水”。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弦歌参见文明部·礼乐“武城弦”。O喻出任邑令。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赵津歌汉刘向《列女传·赵津女娟》:“赵津女娟者,赵河津吏之女,赵简子之夫人也。初,简子南击楚,与津吏期。简子至,津吏醉卧,不能渡,简子欲杀之。娟惧,持楫而走。简子曰:‘女子走何为?'对曰:‘津吏息女。妾父闻主君来渡,不测之水,恐风波之起,水神动骇,故祷祠九江三淮之神,供具备礼,御釐受福,不胜巫祝杯酌余沥,醉至于此。君欲杀之,妾愿以鄙躯易父之死。”简子曰:非女之罪也。'娟曰:‘主君欲因其罪而杀之,妾恐其身之不知痛,而心不知罪也。若不知罪杀之,是杀不辜也。愿醒而杀之,使知其罪。'简子曰:‘善!'遂释不诛。简子将渡,用楫者少一人,娟攘卷掺楫而请曰:‘妾愿备员持楫。'…… 遂与渡。中流,为简子发《河激》之歌,其辞曰:‘升彼阿兮面观清,水扬波兮沓冥冥。祷求福兮醉不醒,诛将加兮妾心惊。罚既释兮渎乃清,妾持楫兮操其维。蛟龙助兮主将归,呼来擢兮行勿疑。'简子大悦,曰:‘昔者不谷梦娶妻,岂此女乎?'将使人祝祓以为夫人。娟乃再拜而辞曰:‘夫妇人之礼,非媒不嫁。严亲在内,不敢闻命!'遂辞而去。简子归,乃纳币于父母,而立以为夫人。”O指江河中所唱歌曲。北周庾信《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虽同燕市泣,犹听赵津歌。” 另参见人物部·妇女“赵津女”。

 郢歌参见文明部·礼乐“曲高和寡”。O指高雅的作品。唐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剑歌参见人事部·贫贱“叹无鱼”。五代前蜀韦庄《东游远归》:“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

 振履商音参见器用部·衣冠“商颂振履”、人事部·贫贱“捉襟见肘”。宋苏轼《次韵郑介夫二首》之一:“相与啮毡持汉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接[上四下离]歌参见人事部·狂放“山公醉”。唐盂浩然《宴荣二山池》:“山公来取醉,时唱接[上四下离]歌。”

 唾壶歌参见器用部·器皿“缺唾壶”。宋陆游《遣兴》:“懑拈如意舞,狂叩唾壶歌。”

 绿珠歌参见人事部·病死“金谷堕楼”。唐曹邺《和潘安仁金谷集》:“香飘十里风,风下绿珠歌。”

 紫芝歌参见人事部·寿考“四老”。唐张九龄《商洛山行怀古》:“长怀赤松意,重忆紫芝歌。”

 舜歌参见人物部·帝王“舜咏”。唐王丘《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鼠雀谷之作》:“北土分尧俗,南风动舜歌。”

 遏云歌《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衙,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O喻指歌声优美动听。唐罗隐《春思》:”蜀国暖回溪峡浪,卫娘清转遏云歌。”另参见天文部·气象“歌云”。

 楚歌参见武备部·其他“兵残楚帐”。清赵翼《鄱阳湖怀古》:“楚歌四面乌江败,吴火中原赤壁烧。”

 漆园歌《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曾任漆园吏。O喻丧妻及丧妻之痛。清王夫之《续哀雨诗》:“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另参见伦类部·亲眷“庄缶击”、器用部·器皿“歌鼓盆”、人事部·情感“鼓盆悲”。

 山鸡舞参见动物部·飞禽“舞山鸡”。宋苏轼《石镜》:“山鸡舞破半岩云,菱叶开残野水春。'”

 轻身舞参见人物部·妇女“飞燕”。唐李白《阳春歌》:“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官夫人绝世歌。”

 鸾独舞参见动物部·飞禽“镜中鸾”。宋陆游《东园》:“对镜每悲鸾独舞,绕枝谁见鹊南飞?”

 斑衣舞参见伦类部·亲眷“斑衣奉亲”。清顾炎武《表哀诗》:“荻字书犹记,斑衣舞尚寻。”

球几个中国古代追求和平的典故!

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

一)“桃花运”一词的出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

——《国风.周南.桃夭》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俗称诗经-周南-桃夭篇。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美德给以赞美。大衣就是在桃花盛开的的时候,有一个象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容貌美丽,能够生儿育女、能够使新郎的家族子孙象桃树一样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是一个对新郎家非常合适的人选。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和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典这里。

(二)“桃花运”的来历

“桃花运”这个词原是***术语。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跟据“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而言。如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阶段的时侯就叫“行桃花运”。

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便是桃花,人生的“八字”也是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而得来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碰到“子午卯酉”的时候。如果这“子午卯酉”出现在人生的“八字”内的,便叫桃花入命。

人生的运程(***术语叫“大运”)每十年便行一个干支。人生的岁数运程(***术语叫“流年”)。这两个结合起来便叫“运”。(也是人们常说的运气好坏便在这里面)

在人生的“运”上遇到“桃花”(子午卯酉)的,这就叫“桃花运”,但“桃花运”也是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三)“桃花运”的民间传说

绛娘与崔护的桃花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也称桃花运。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 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人们遂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

鼓乐什么什么的成语?

齐己 秋夜听业上人弹琴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泻秋碧,古风吹太清。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煌煌 煌煌道宫,肃肃太清。礼光尊祖,乐备充庭。罄竭诚至,希夷降灵。云凝翠盖,风焰红旌。众真以从,九奏初迎。永惟休佑,是锡和平

李洞 述怀二十韵献覃怀相公 帝梦求良弼,生申属圣明。青云县器业,白日贯忠贞。霭霭随春动,忻忻共物荣。静宜浮竞息,坐觉好风生。万国闻应跃,千门望尽倾。瑞含杨柳色,气变管弦声。百辟寻知度,三阶正有程。鲁儒规蕴藉,周诰美和平。碧水遗幽抱,朱丝寄远情。风流秦印绶,仪表汉公卿。忠谠期登用,回邪自震惊。云开长剑倚,路绝一峰横。九野方无事,沧溟本不争。国将身共计,心与众为城。早晚中条下,红尘一顾清。南潭容伴鹤,西笑忽迁莺。折树恩难报,怀仁命甚轻。二年犹困辱,百口望经营。未在英侯选,空劳短羽征。知音初相国,从此免长鸣。

白居易 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贞元十七年来献之)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须臾百辟诣阁门,俯伏拜表贺至尊。伏见骠人献***,请书国史传子孙。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体生疾苦心憯凄,民得和平君恺悌。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叹。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骠乐骠乐徒喧喧,不如闻此刍荛言。

谈天说地有关的成语?

『壹』 大什么什的成语

大包大揽来把事情全部包下自来。也表示有把握,负得起责任。

大本大宗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大慈大悲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大吹大打指鼓乐齐作。

大吃大喝狼吞虎咽地吃。指没有节制,没有***地吃喝。指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吃喝活动。

大吵大闹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大吹大擂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澈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开大合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大恩大德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大富大贵指十分富有和高贵

『贰』 用“鼓点”能组什么成语怎样用此成语造句

用“鼓点”不能组成成语。用“鼓”组成的成语有鼓乐齐鸣、鼓乐喧天、鼓足干劲、鼓舞人心、鼓鼓囊囊、鼓舞欢欣。

1、鼓乐齐鸣

gǔ yuè qí míng

成语解释: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

成语出处: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造句:在阅兵部队后面压阵的,是鼓乐齐鸣的军乐团。

2、鼓乐喧天

gǔ yuè xuān tiān

成语解释: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

成语出处:《五代史平话 汉史》:“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造句:联欢晚会上,鼓乐喧天,笑语阵阵。

3、鼓足干劲

gǔ zú gàn jìn

成语解释:鼓:鼓动,振作。把劲头鼓足,准备做事

成语出处:朱德《上黔灵山》:“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造句:同学们,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4、鼓舞人心

gǔ wǔ rén xīn

成语解释: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

造句: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美的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最前面,就像它在护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

5、鼓鼓囊囊

gǔ gǔ nāng nāng

成语解释: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看见皮瓠藤篮之类,鼓鼓囊囊的装着许多东西。”

造句:把他们鼓鼓囊囊的一小袋金子往柜台上一扔。

6、鼓舞欢欣

gǔ wǔ huān xīn

成语解释:同“欢欣鼓舞”。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个个鼓舞欢欣,出门上马而去。”

造句:然后鼓舞欢欣,跟了请来做翻译那位教习,一同出去。

『叁』 鼓乐什么天,这是什么成语

鼓乐喧天

拼音:gǔ yuè xuān tiān

解释:鼓乐喧天,汉语成语,意思是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十分欢乐热闹。

出处:《五代史平话·汉史》:“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翻译:吹笙唱歌声音动地,它的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场面非常地热闹。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热闹场面。

例句:大军人马,分为两路,却待上山,只听得山顶上鼓乐喧天。

(3)鼓乐什么什么的成语扩展阅读

1、近义词:鼓吹喧阗

拼音:gǔ chuī xuān tián

解释:鼓吹喧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离店家不上五六里之地,只是后面鼓吹喧阗,回头观看,灯火烛天。”

例句:家中早已挂灯结彩,鼓吹喧阗。

2、反义词:悄然无声

拼音:qiǎo rán wú shēng

解释:悄然无声是汉语词语。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翻译: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例句:在悄然无声的医院里,就连打点滴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

『肆』 鼓丶齐丶鸣丶老丶乐丶少丶成丶年可以组成什么成语

少年老成来

鼓乐齐鸣源

少年老成

shào nián lǎo chéng

注释

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出处

汉·赵岐《三辅决录·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

举例

叙话中间,说起兴哥~,这般大事,亏他独立支持。(明·冯梦龙《古今***》卷一)

近义词

老成持重

反义词

少不更事

歇后语

二十岁长胡子;十八岁当博士

谜语

三结合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英文翻译

h***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to be wise beyond one's years; a young person lacking in vigour and drive>

『伍』 鼓字开头的成语

鼓字开头的成语:鼓乐齐鸣、鼓旗相当 、鼓舞人心、鼓鼓囊囊 、鼓唇弄舌。

1、鼓旗相当 [ gǔ qí xiāng dāng ]

出自:《后汉书·隗嚣传》:“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解释: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我们的将军的兵马和对方的力量不相上下。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势均力敌。

2、鼓乐齐鸣 [ gǔ yuè qí míng ]

出自: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解释: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大家起来击鼓和奏乐热闹景象。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鼓舞人心 [ gǔ wǔ rén xīn ]

出自: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

解释: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示例:也不过四处游说,~。

4、鼓鼓囊囊 [ gǔ gu nāng nāng ]

出自: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鼓鼓囊囊的装着许多东西。”

解释: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他的软外皮中装得圆鼓鼓,凸起来像是装了很多东西一样。

示例:把他们~的一小袋金子往柜台上一扔。

5、鼓唇弄舌 [ gǔ chún nòng shé ]

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解释: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然而胥吏衙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陆』 有什么带鼓字的成语有哪些

偃旗息鼓

欢欣复鼓舞、制

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大张旗鼓、

旗鼓相当、

敲锣打鼓、

鼓舞人心、

紧锣密鼓、

打退堂鼓、

掀风鼓浪、

布鼓雷门、

击鼓催花、

明鼓而攻之、

当面锣,对面鼓、

掉舌鼓唇、

对牛鼓簧、

鼓吹喧阗、

欢呼鼓舞、

渔阳鼙鼓、

摇吻鼓舌、

鼓衰力尽、

鼓眼努睛、

谏鼓谤木、

擂鼓筛锣、

鼓舌掀簧、

弦而鼓之、

含哺鼓腹、

鼓盆之戚、

悬羊击鼓

金鼓连天、

烽鼓不息、

鼓睛暴眼、

鸣鼓而攻、

卧鼓偃旗、

鼓乐齐鸣、

鼓脑争头、

蛙鼓蝉鸣、

鼓舌扬唇、

扯鼓夺旗、

悬鼓待椎、

羯鼓催花、

金鼓齐鸣、

一鼓一板、

晨钟暮鼓、

旗鼓相望、

钟鼓馔玉、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一鼓而擒、

鼓腹击壤、

腰鼓兄弟

鼓衰气竭、

楼船箫鼓、

收锣罢鼓、

鼓腹而游、

破鼓乱人捶、

击鼓鸣金、

鼓吻弄舌、

鸣鼓而攻之、

櫜弓卧鼓

鼓足干劲、

金鼓喧阗、

鼓鼓囊囊、

仆旗息鼓、

鼓角齐鸣、

摇唇鼓舌、

鼓腹讴歌、

两部鼓吹、

敝鼓丧豚、

陶熔鼓铸、

鼓吻奋爪、

摇锣打鼓、

撞钟击鼓、

扬铃打鼓、

鼓角相闻、

鼓噪四起、

败鼓之皮、

鼓馁旗靡、

桴鼓相应、

鼓乐喧天、

如鼓琴瑟、

重打鼓,另开张、

胶柱鼓瑟、

鼓刀屠者、

蒙在鼓里、

诗肠鼓吹、

三鼓气竭、

开台锣鼓、

钟鼓之色、

锣鼓喧天

『柒』 成语鼓声什么天

响彻云霄、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响彻天空、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震天撼地、

鼓乐齐鸣、锣鼓喧天

『捌』 鼓乐齐鸣 成语

1 成语典故 2 词语辨析 鼓乐齐鸣成语典故 编辑 出处 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玖』 什么什么有乐的成语

1、自得其乐

解释: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出自: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

译文:白翎雀生在乌桓沙漠的土地,雌雄和鸣叫,从得到的快乐

示例: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 ◎朱自清《杂文遗集·蒙自杂记》

2、助人为乐

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自: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3、安家乐业

解释: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汉书·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

译文:少收赋税,不要耗尽百姓的财物,使天下百姓咸能够安稳愉快的生活。

示例:俺在北京~,你来赚我上山。 ◎《水浒传》第八五回

4、知足常乐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咎莫过于想得到,所以要知足,就会满足了。

示例: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

5、与民同乐

解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译文:“现在四个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整个兴高***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怎么能够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

示例:***都到五凤楼前,端门之下,插金花,赏御酒,国家~。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

近义词:与民更始

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

① 谈天说地类似的成语

谈天说地tántiānshuōdì

[释义]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论。形容漫无边际地谈论或指随意闲扯。

[语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谈天说地;讲古论今。”

[正音] 说;不能读作“shuì”;地;不能读作“dè”。

[近义] 侃侃而谈

[反义] 缄口不语

[用法] 形容人说话时没有主题;随便闲聊。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② 谈天说地的成语典故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说地谈天口若开,伏虎降龙志不改。”

例句:

1.就算不想亲了,你们还是想在一起,一起谈天说地。

Thenwhenyougettiredofkissing,.

2.

我希望能早点回家和我姐/妹谈天说地。

.

3.

桥的阴影下,当地人坐在那玩着纸牌、打着瞌睡或者谈天说地。

Intheshadowofthebridge,localssitaroundplayingcards,dozingorchatting.

4.

休闲、谈天说地,天马行空的思想、迷人的世外桃源的想象力。

Leisureandchatsayground,,fascinatingxanaimagination.

5.

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裤子后档多沾上一点灰土,坐在门户阶上再次与邻居谈天说地,享受着夏日的闲暇,那时大蒜的气味比音速传得还略快些。

Ithinkthahaeactuallyneed,ofcourse,neighborsonceagain,anthespeedofsound.

示例: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谈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

2、《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话说大梁人范雎字叔,有谈天说地之能,安邦定国之志。”

3、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3回:“一个人搧着扇子,在那里谈天说地,指方卖药。”

4、《说岳全传》:见了这些酒肴,也不听他们谈天说地,好似渴龙见水,如狼似虎地吃个精光。

5、元·乔吉《醉太平·渔樵闲话》曲:“坐蒲团攀风咏月穷活路,按葫芦谈天说地醉模糊。”

6、徐迟 《凤翔》:“解放区、国统区的旧友新知,重聚古柏下,芍药旁,谈天说地了。”

③ 谈天说地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谈天说地

[tán

tiān

shuō

dì]

基本释义

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元·郑德辉内《王粲登楼》第二折容:“说地谈天口若开,伏虎降龙志不改。”

成语接龙

地覆天翻

翻肠搅肚

肚里蛔虫

虫鱼之学

学以致用

用天因地

地下修文

文人学士士死知己

己溺己饥

饥冻交切

切齿拊心

心乔意怯

怯防勇战

战火纷飞

飞沿走壁壁间蛇影

影形不离

离乡背土

土壤细流

流言混话

话中带刺

刺心裂肝

肝胆胡越越俎代庖

庖丁解牛

牛角之歌

歌莺舞燕

燕跃鹄踊

踊贵屦贱

贱敛贵发

④ 成语谈天说地什么意思

谈天说地 [tán tiān shuō dì]

基本释义

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出 处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版二折:“说地谈天权口若开,伏虎降龙志不改。”

成语接龙

地覆天翻 翻肠搅肚 肚里蛔虫 虫鱼之学 学以致用 用天因地 地下修文 文人学士士死知己 己溺己饥 饥冻交切 切齿拊心 心乔意怯 怯防勇战 战火纷飞 飞沿走壁壁间蛇影 影形不离 离乡背土 土壤细流 流言混话 话中带刺 刺心裂肝 肝胆胡越越俎代庖 庖丁解牛 牛角之歌 歌莺舞燕 燕跃鹄踊 踊贵屦贱 贱敛贵发

⑤ 谈天说地同类成语

谈天说地tántiānshuōdì

[释义] 天上地下;无所不谈论。形容漫无边际地谈论或指随意闲扯回。

[语出] 明·冯答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谈天说地;讲古论今。”

[正音] 说;不能读作“shuì”;地;不能读作“dè”。

[近义] 侃侃而谈

[反义] 缄口不语

[用法] 形容人说话时没有主题;随便闲聊。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⑥ 照例子写出是4个列谈天说地的成语

答案是:欢天喜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撼天动地

可以的话,

⑦ 谈天说地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谈天说地,汉语成语。拼音:tán tiān shuō dì

释义:1、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2、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谈。形容人知识丰富,能广泛谈论各种事情。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说地谈天口若开,伏虎降龙志不改。”

⑧ 谈天说地的成语

谈天论地 [tán tiān lùn d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近反义回词

近义词

谈天说地

成语答接龙

地久天长 长绳系日 日月不居 居心不良 良知良能 能言快说说是道非 非我族类 类聚群分 分进*** 击壤鼓腹 腹背受敌敌不可*** ***痴***呆 呆里撒奸 奸掳烧杀 杀鸡取卵 卵石不敌敌不可纵 纵横开阖 阖门百口 口如悬河 河清社鸣 鸣钟食鼎

⑨ 与谈古论今,谈天说地相似的成语有啥啊

博古通今

希望能帮到你!

请总结中国古典文学中(尤其是诗词中)有关说明时间的方式,典故等等?

出自曹植的《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在这首诗中,写了贵族子弟们佩戴着价值千金的宝剑,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去斗鸡、跑马、打猎,技巧精湛,百发百中。回来之后在平乐观举行盛大的宴会,一斗酒就价值十千钱。在宴席上,他们吃着鲤鱼、寒鳖、熊掌等珍贵的食物,呼朋引伴,玩着蹴鞠和击壤的游戏,十分快乐。时光过得飞快,一天又过去了,他们约定第二天还要继续游玩。

从诗中可以看出,贵族子弟的生活是很闲适和快乐的,当然,也有几分空虚。这样的生活自然使李白羡慕,所以他化用了“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句子。曹植的这句诗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李白的“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却知名度很高。

曹植是什么样的人:

曹植,少有才学,博通辞赋,文思泉涌,提笔立就,很得其父曹操的喜爱。曹操曾一度想将他立为嗣子,但曹植任性妄为,还喜欢酗酒,曹操便立了他的兄长曹丕为嗣子。

曹丕当皇帝后,一再打压弟弟曹植,贬其爵位,削其食邑。曹植怀才不遇,经常给曹丕上书,希望施展抱负,但曹丕并不能***纳他的政见,于是曹植郁郁而终。

可以说,曹植少年时期是意气风发的,中年时期是郁郁寡欢的,他的《名都篇》《白马篇》等飞扬恣肆的篇章,应该都是少年所作。

一、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L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