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什么意思,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8 0
  1. 《桃花源记》的翻译
  2. 陶渊明的故事
  3. 仿写陶渊明的文言文
  4. 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杂诗(其一)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陶渊明 画像(13张)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 渊明醉归图

[1]赴***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5张)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 稚子候门图

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什么意思,行不苟合言无夸矜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桃花源记》的翻译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2.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练习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本文亦出自此。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 五柳先生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以他众多诗作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 。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编辑本段总体概括

五柳先生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怎样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与他“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分,又不求利益,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一种反应。 五柳先生总体概括:  “不”字为一篇眼目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恬淡自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开朗乐观) “曾不吝情去留”(耿直率真) 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主旨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主旨 本文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期,期望。)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说明作者居住环境的简陋。)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四、难点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陶渊明的故事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仿写陶渊明的文言文

故事一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故事二 三、游学和初仕

陶渊明从小就注重锻炼身体,每天闻鸡起舞,练就一身好工夫,剑术尤佳。

陶渊明家所在的村子叫上京里,他家的房舍庭院,取名“园田居”。陶渊明自幼随母亲住在园田居,青少年时候的陶渊明,一边务农,一边学习。田里有活就干活,没活就刻苦读书。

公元371年,陶渊明19岁,他的叔父陶夔给陶渊明一笔钱,叫他到京城里去游学求官,见见世面。陶夔当时是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他经常关照陶家的孤儿寡母,这样才对得起去世的哥哥。

东晋的京城在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陶渊明游学京城,确实增长了见识,看到朝廷的无能,社会的黑暗。当权的大司马专横跋扈,为所欲为。他三次北伐大败而归,为了挽回面子,就打皇帝的主义。派人在京城散布谣言,说当今的皇帝是阳痿,三个儿子是妃子和侍卫生的。就凭这样的谣言,桓温带兵进京,把皇帝司马奕废为海西公,三个皇子被人用马鞭勒死,挂在树上。被废为海西公的司马奕,与妃子又生了孩子,还得亲手掐死掩埋,以证明大司马桓温说自己阳痿是对的,才得以逃生。桓温还把反对他的人诬陷为谋反,满门抄勒。有时几百口人被绳索绑着,牵连在一起,一里多长,老老小小,一起押赴刑场斩首。陶渊明亲眼目睹了这悲烈的场面。

京城里的门第观念很重,只要是名门望族,年纪轻轻就可以做大官。做官的也不管事,天天纵酒豪饮,放荡形骸,醉生梦死。

陶渊明到了京城,也看到当时颓废的饮酒风气。仕大夫阶层和社会名流,对黑暗的统治不满,只好借酒发泄,自我消耗。他们聚众豪饮,把门一关,***衣服,赤身,披头散发,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擎着酒杯,狂喝滥饮,高谈阔论。去晚了的人从狗洞往里爬。不讲君臣礼仪,不讲父子纲常,随便与歌妓调笑,荒*之状,不堪言表。自幼熟读儒家经书的陶渊明,非常看不惯,难找知己。

京城里的人把陶渊明看成乡巴老,他到处受歧视,看白眼。所以他在京城住段时间,就到浙江和苏北等地去游学。

陶渊明游学三年,回到上京里村园田居。他成熟了,眼睛更亮了。陶渊明把这段游学经历,后来写成《拟古九首》中的一首诗:

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微,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首诗写的通俗、生动、深刻,死人也叫他写活了。陶渊明回到园田居,过了三年亦耕亦读的生活,公元376年,他移居浔阳县城,当了教书先生。教了几年书后,陶渊明的文学天才显露出来,他的成名作《闲情赋》,被友人传抄开来,写的是他游学时对一个女子初恋之情。

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看了陶渊明的《闲情赋》后,非常欣赏,决定聘任陶渊明为别驾祭酒。

王凝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写得很好,受家父遗传的影响。王凝之只当官,不管事,主张“无为而治”。一心痴迷炼丹念咒,修炼“五斗米道”。不仅在家里修炼,还在官衙里设道室,不分白黑在道室里炼丹念咒,行道拜鬼。

公元380年,29岁的陶渊明被人引见来到王凝之的道室。王凝之对陶渊明说:“看了你写的那篇《闲情赋》,老朽很是钦佩,你就换上官服,明天你就可以理政了。做官其实并不难,只要懂得‘无为而治’就行了”。

陶渊明担任的别驾祭酒,要管一个州的武器督造,地方治安,钱粮储调,户口田赋,农田水利,军服供应等等。他什么都要管,又什么都管不了。就说户口田赋吧,当时的赋税是按人头收的,由于连年战争,人口锐减。豪门望族,隐瞒人口不报,陶渊明带人下去查户口,处处碰钉子,什么也查不清。王凝之天天修炼,拜神拜鬼无意过问。陶渊明读的儒家书,知道忠君报国大济苍生的道理,现实使他非常失望。

有一天,陶渊明看见府衙院里堆满木头,一打听,知道是王凝之挪用加固长江堤坝的款,要在刺史府里修建一座道观。陶渊明一听急眼了,马上跑到王凝之的道室,打断他的修炼说:

“动用加固长江堤防的钱粮,修建道观,是万万使不得的!一旦汛期发洪水,就会生灵涂炭啊!”

王凝之翻起眼皮瞪他一眼说:“老夫夜观天相,今年是旱年,长江不会发水。我还准备把修建道观的事情交给你去做”。

陶渊明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告退了王凝之,回到住处,摘掉官帽,脱下官服,卷起行李就回家了。

陶渊明回家后,又当起了教书先生。

这一年真是天旱,江州老百姓逃过一劫。过了几个月,王凝之又派人来请陶渊明去当主簿,官比祭酒还大,陶渊明死活不去。

陶渊明的故事

故事三陶渊明一生结过三次婚,前两个妻子年纪轻轻早逝,第三个妻子翟氏,比他小一轮,陪伴他到终生。陶渊明的婚姻是不幸的,两次经受中年丧妻的打击;陶渊明的婚姻也是幸福的,他的三个妻子都很贤惠,感情很深。

公元376年,陶渊明25岁结婚成家。婚后离开园田居,移居到浔阳县城,先是教书,然后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任别驾祭酒,不辞而归。陶渊明回到家里,知道妻子已经怀孕了。母亲和贤妻怕他在官场分心,想瞒一段时间。

古人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陶渊明到了而立之年要当爸爸了,自然很高兴。谁知妻子临盆难产,肚里的孩子只是伸出一条腿,当时的条件,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大人孩子送了命。给妻子办完丧事,陶渊明万念俱灰。

公元385年,34岁的陶渊明又做了新郎官。结婚第二年大儿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儿给陶家带来极大的欢乐。又过二年,二儿子阿宣出生。阿宣刚会跑,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阿雍和阿端。陶渊明深爱他的几个宝贝儿子,特别是那对双胞胎。他夜晚读书的时候,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蹑手蹑脚走到床边,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端详这双宝宝的小脸,像两块透红的美玉,长得一模一样。他怀着一种特别的幸福,钻进妻子的被窝里。

公元392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痨病,大口吐血,又离开人间。陶渊明很痛心,知道妻子是为了家庭操劳过度累死的。在六年的时间里生了四个孩子,忙活一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计。

妻子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到陶渊明母亲肩上。每天教书回来,看到四个不懂事的孩子乱成一团。这四个孩子就够母亲看的,谁来操持家务?家里没个主妇实在不行。

孟老夫人和叔叔陶夔商量,又给陶渊明提了一门亲事,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娶进门。

陶渊明的第三个夫人姓翟,翟夫人比陶渊明小一属,又贤惠又能干。首先对婆婆侍奉的很好,婆媳关系融洽。对陶渊明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尽心尽力抚养。经过她的一番整治,这个家庭又井井有条,其乐融融。陶渊明只管教书就行了,回家读书写字的时候,孩子也不围着吵闹了。翟夫人有付好身板,农田里的活也很能干。每到农忙时,插秧或是收割,她都跟着陶渊明一起干,干得比陶渊明都利落。

结婚两年,翟氏为陶渊明生了个小儿子,乳名阿通。由于翟夫人能吃苦耐劳,陶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田里的庄稼年年丰收,粮食吃不了,每年都要酿些酒喝。每当新酒酿成,翟夫人先端一大碗给陶渊明。只要家里有酒,翟夫人每顿饭都为陶渊明备酒。陶渊明觉得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

陶渊明在家闲居的时候,逗逗孩子,自饮自酌,把名利之心忘到九霄云外。当然,他也有消沉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老了,有时想到死。特别是他的两个夫人,年纪轻轻,相继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东晋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多少王公贵族,三四十岁就完命了。陶渊明已经45岁了,他想到自己不定那一天就会倒下。陶渊明不信命,他觉得生死都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一年,他为自己写下了《自挽歌辞三首》。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近诙谐,也是肺腑之言。《似挽歌辞三首》中的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似挽歌辞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故事五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杂诗(其一)

1. 围绕陶渊明的时代写一篇文言文

《五柳先生传》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特别爱好喝酒,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会(***装)舍不得。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不能遮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消遣,(从文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致富。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2. 围绕陶渊明的时代写一篇文言文

《五柳先生传》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天性特别爱好喝酒,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酒。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去,竟不会(***装)舍不得。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不能遮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我消遣,(从文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致富。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3. 老师今晚布置写一篇作文,仿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给自己写一篇

转贴-A服 五柳先生陶渊明传现代白话文版 原文: (翻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 (这家伙不知道是谁 也不知道叫什麽 组合房旁边刚好有五棵柳树 就当作绰号吧)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做人孤僻 不爱赚钱 喜欢看书却不太认真 每次懂了点东西 就爽到忘了吃饭)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 (爱喝酒 又买不太起 亲戚朋友知道这点 偶而会请他喝一杯)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他来了就大喝 喝一定要喝到醉 喝醉了就跑 也不留下来哈啦两句)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家里空空如也 遮风避雨都有问题 穿的像难民 米箱常常没米) 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 (不过本人倒是挺悠哉 没事写东西自爽 用来表现自己的看法 没什麽得失心 一直就这样混下去)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於贫贱 不汲汲於富贵 (批评一下 黔先生说过 穷就穷没什麽好难过 不为赚钱劳心劳力) 极其言 兹若人之俦乎 ? (讲的就是这种人啦) 酣觞赋诗 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 葛天氏之民欤 ! (喝酒写东西 自己觉得很有趣 他是北京人咧? 还是山顶洞人咧?) 这样看来。

陶 先生跟游民好像没什麽分别!? XD 或者这篇:帅哥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常以观星为乐,因以为号焉。

闲静沉稳,谦虚内敛。好理科,专攻难题;每解一题,便怡然自得。

居杂乱,父母知其如此,或厉声而斥之;书籍满室,无处下足。朴素节俭,曾不挥霍钱财。

思维活跃,反抗权威;开朗乐观,淡泊明志,宴如也。常上百度答题,以示才华。

热爱读书,自始至终。 赞曰:代笔之人有言:“先天下早饭而早饭,后天下晚饭而晚饭。”

其言兹若中学生乎?挑灯夜读,以得其分。初中之学生欤?高中之学生欤?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4. 仿陶渊明的陋室铭写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短文

首先要说明的是,《陋室铭》不是陶渊明写的,是刘禹锡!

以下是仿写: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可以写情书,想女友。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为官铭

山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有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有颂扬之雷鸣。青云直上天,随风显精神。群众曰:“臭哉此翁。”

开会铭

室不在大,有凳就行;人不在多,无头不成。说得再严厉,迟到不要紧;八点半开始,九点半进行。谈笑任自由,往来无拘谨。可以织毛衣,抽香烟,嗑瓜子,侃大山。材料两公斤,内容只一钱;台上照着念,台下随手翻。无动脑之劳神,无记录之麻烦。开水喝了几大桶,厕所去了四五番。有的打瞌睡,有的打哈欠;时时抬手腕,盼望快点散。急闻声“同志们”,接着又是“一二三”,众人曰:“有完没完?”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关系铭

想人重用,拍马就行;欲要晋升,礼拜须勤。斯是诀窍,唯吾高明。胡话贵乎多,献媚在于精;善于拉帮派,惯于巧钻营。可以讨喜欢,拿奖金。无办公之辛苦,无出差之劳形。线线慢慢结,清茶细细品。人赞云:“绝顶聪明!”

***铭

艺不在精,有钱则灵;人不在多,四位则行。斯是清娱,惟***经。断么断听门前清,海底捞月杠上寻欢心。可以建精神,活脑筋。有昼夜之娱遣,无男女之区分。四圈见胜负,得意勿忘形。赌鬼云:“何厌之有!”

女友铭

发不在长,马尾就行;爱不在浓,温柔则灵。斯是小鸟,惟吾是依。点心做得精,情话说得勤;能舞会调情,体贴且可心。可以腰纤细,掌中轻。无唠叨之乱耳,无打扫之劳形。情似深海隽,貌略天仙逊。永不云:“今晚不行。”

网络铭

网站不大,概念先行。人气不旺,广告则灵。斯是陋网,烧钱即名。上拿死大颗,向股民取金。谈笑有网络,牛皮皆精英。可以引疯投,骗人心。无故习之约束,有热情之网民。新浪的新闻,搜狐的引擎。文厨曰:何陋之有?

网络“铭” (之一)

网速不在快,能上就行。游戏不在多,好玩则灵。斯是网络,唯吾尽情。网站进的多,游戏打的勤。琢磨发信息,寻思看***。可以发,看**。无唠叨之乱耳,无家务之劳形。虽非天堂,堪比学堂。网客云:"好玩好玩。"

网络“铭”(之二)

级不在高,有钱则名。练不在久,有号就行。斯是游戏,惟吾独尊。“药水”吃得快,绝招发得勤。琢磨哪打怪,升级怎么灵。可以用,看情形。无父母之教诲,无题目之劳心。虽非真世界,里面有真情。玩家云:“好玩好玩。”

妆扮“铭”

衣不在贵,合身就行。穿不在多,遮羞则灵。斯是妆扮,惟吾闲情。上衣里无扣,裤腿上有洞。化妆讲技巧,整理有花样。可以染头发,穿耳洞。无胖瘦之忧心,无高矮之困扰。江南美容院,塞北理发厅。帅哥云:“好酷好酷。”

乞丐“铭”

衣管它破,遮羞就行。钱不在多,够花就赢。斯是乞丐,唯我爬行,钱钞丢得快,硬币滚得勤。琢磨填饱肚,寻思博同情,可以买入宾馆,吃大餐。无家事之烦闷,无债务之劳形。虽非公务员,胜过打工仔。乞儿云:"何人能比。"

5. 请模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给自己写一篇传记,要求:必须要模仿

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意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 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因为他做五柳先生传,自号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题解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梁朝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及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可见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

文中描绘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清人评说此传是:“潇潇澹逸,一片神行之文。”(〔古文观止》)今人王瑶以为此文作于太元十七年(392)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bzgwgz_003/bz>;钦立则以为作于刘宋永初元年(420)前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短褐穿结〔9〕,箪瓢屡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12〕:黔娄之妻有言〔13〕:“不戚戚于贫贱〔14〕,不汲汲于富贵〔15〕。”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6〕?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7〕?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徐鹏)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谢谢请***纳。O(∩_∩)O~~

6. 谁知道萧统写的文言文“陶渊明传”的翻译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7. 五柳先生传的 仿写

小女生于广东广州,姓陈名晓凡,无字无号,祖籍湖南临湘(长沙)。活泼开朗,不慕虚荣。好读书,常求甚解,每有新知,便欣然忘时。喜乐曲,学一西洋乐器,名曰小提琴,已然八载。爱上网,常与好友谈之。嗜著文,常得长辈夸赞,欣喜不已。

小女为格致学堂之学子,因擅国文而于堂内任国文司国文使,堂内极赋个性与文***之国文先生黎子常曰:“于国文天下之前,吾众人皆是渺小者也。”日均习课八节,常习科目五科。朝廷常曰:“为学子减负也!”学堂亦曰:“功课量要适当也!”但,小女及同窗,仍每日临各类书卷苦做不已。

望窗外,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望天空,湛蓝无际,飘渺无云;望远处,遥望未来,如见希望。常叹曰:“何时才能长大矣?何时才可成材矣?朝廷何时为吾减负也?”

他人赞曰:“此女天资聪颖,性格喜好皆好。今后为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人。继续努力,则前途光明也!”

8. 求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划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线。(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敞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村中的人看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他从哪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刻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高高兴兴地***前往。没有结果,不久就因病而终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陶渊明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陶渊明出生地 江西九江柴桑荆岭街全景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安帝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此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测篡夺的时机。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安帝元兴二年 (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杀司马元显,自称太尉,总揽朝政,陶渊明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同年冬天,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浔阳之时,他仍在家闭户高吟。元兴三年(404)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文武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西走,又把囚禁在浔阳的晋安帝带到江陵。刘裕入建康后被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是年,桓玄伏诛。义熙元年,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是年3月曾奉刘敬宣使命赴都。5月,桓玄余党告平。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如后来成为刘宋王朝权贵的殷景仁,当时即一度与他同游共话。又如当时有两个佛教信徒周续之和刘遗民也和他经常往来,好事者曾把他们三个称为“浔阳三隐”。大概因为周、刘两人的介绍,他还和当时居住在庐山东林寺的佛教著名法师慧远和尚一度成为方外之交。但他和这几个佛家信徒、法师的思想并不投合。义熙十一年,当时著名的诗人颜延之,也作了江州刺史刘柳的功曹,来到浔阳,与他为邻居,同游共饮,感情很融洽。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二首》、《形影神三首》、《杂诗十二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赠羊长史》、《饮酒二十首》、《咏贫士七首》、《拟古九首》、《桃花源诗并记》、《述酒》、《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自祭文》等篇。

创作 诗歌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是丰富的,其中有他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也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抒情言志之作。这些题目虽不同,但内容并无严格的界限。例如萧统的《文选》里就把他的《饮酒》诗两首(“结庐在人境”、“秋菊有佳色”)改题为《杂诗》,并把《咏贫士诗》中“万族各有托”一首,《读山海经》中“孟夏草木长”一首也归入“杂持”一类之中。

他中年的宦***旅诗,包括他在桓玄和刘裕、刘敬宣幕下写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五首诗。当时东晋王朝的内战已从东海之滨蔓延到长江中下游。他的职务又和这些战争紧密相连。但他这些诗里既没有流露少年时的豪情,也没有丝毫战争的影子。只见他在宦海奔波中一次又一次地想念着家园:“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想见那个使诗人痛苦难言、只好毅然归田的污浊、的时代。

陶渊明归田12年以后,写了著名的《饮酒二十首》,他把这些咏怀言志的作品题为“饮酒”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有个性特征。魏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各豪门世族之间不断地发生剧烈尖锐的斗争,许多文人名士都因卷入这些斗争的漩涡而断送了性命。所以当时文人名士们讲话极难,只好多饮酒而少说话。陶渊明则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饮酒》等诗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躬耕自资的道路,傲视上层社会和豪门世族,甚至坚决拒绝统治者对他的征召。历来传诵最广的“结庐在人境”一首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首诗的意境是和平静穆的,表现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所以王安石说:“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由诗人以来无此句。”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地偏,才能在***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兴致悠然。“秋菊有佳色”一首,取菊花之芳洁,寄此生之啸傲;见归鸟之入林,悟此生之归宿,与前诗倾向是一致的。但是,他的归田,虽远权贵,未隔庸俗。“有客常同止”一首就写他和一个自命头脑清醒的势利之徒话不投机,只好“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子云性嗜酒”一首,写人们载酒前来向他问学求教,他总是来者不拒,但有时对方问他一些现实政治问题,他又只好沉默了。这两首诗既讽刺了不同的世态,也见出他饮酒时那种如履薄冰的苦心。白居易《防陶公旧宅》诗说:“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他的弃官归田,在当时可能是有点惊世止俗的,“行止千万端”一首就反映他与众不同的“行止”,当时曾经招来不少的嘲笑非议。“独正者危,至方则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是深有体会的。“青松在东园”一首,就以青松自喻,指出众草虽能暂时埋没青松,可是青松也终以其后凋之节蔑视众草。“清晨闻叩门”一首,仿屈原《渔父》的对话形式,拒绝了“田父”要他接受朝廷征召的劝告。“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语气虽然委婉,态度却非常坚决。不过,他的态度也并非一味温和。最后一首“羲农去我久”,就是痛恨整个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六经废黜、救世无人的愤慨之音。结尾四句,陡然说到饮酒:“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显然是悲愤之余又故作自我开脱的醉人醉语。可见他即使是在饮酒的时候,也并不都是超脱清闲,浑身静穆。当然,象“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等诗句,也确有一些消极颓放的情调。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中,除四首是中年时咏行役奔波之苦而外,都是50岁以后,由中年转入老境时候的作品。这组诗里,“白日沦西阿”,“忆我少壮时”两首历来最为研究者所注意。前者写他在斗室月夜中,想到自己一生壮志未酬而挥杯劝影、痛苦失眠的情景。后者则回忆自己少年时代“无乐自欣豫”的乐观精神和“猛志逸四海”的远大抱负,由于仕宦生活的教训和折磨,“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但他对此也并不甘心。所以,义熙十三年当他听到刘裕北伐后秦打下洛阳、长安的消息以后,曾在《赠羊长史》一诗里表示自己在“九域甫已一”之时,颇动“逝将理舟舆”的念头,很想北上看看这两个古都的圣贤遗迹。后来虽未动身,但他跃跃欲试的心情已洋溢于诗中。这说明他虽身在乡村,对政治仍然相当关心。晋宋易代之后,宋永初二年(421),刘裕以毒酒一罂授张伟,使鸩零陵王(即已废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伟自饮而卒;刘裕又令兵人逾垣进药,零陵王不肯饮,遂以被掩杀之。刘裕这种惨毒手段,使这个看惯了篡乱的老诗人发出了悲愤的声音。他一改诗中不谈政治的惯例,用许多□词隐语写成一首《述酒》,同情零陵王的悲惨下场。他晚年还写了《读山海经十三首》,借着《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异书”中的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颇有“金刚怒目”的豪放之作。“夸父诞***”一首就一反历来嘲笑夸父不自量力的俗见,大胆歌颂了他敢和太阳竞走的勇气。“精卫衔微木”一首,歌颂了精卫和刑天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斗争的精神。他还仿阮□、左思,写了一首《咏荆轲》:“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显然饱含着诗人的***。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这些豪放之作,虽不能说和晋宋易代的事没有关系,但更应该联系他的全人:从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中年时代的“有志不获骋”,到老年的“猛志固常在”,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情流贯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平淡自然的诗风并没有掩盖这一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括他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西田获早稻》、《下□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桃花源诗并记》等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39岁那年所写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写出了他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的体验与认识。田野的景物是清新的:“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劳动的生活是愉快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同时,他也认真地考虑了孔子的“忧道不忧贫”之类的教训。

《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但平静的田园生活没过几年。《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写他家遭了火灾:“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航舟荫门前。”面对突然袭来的灾难,他想起远古的东户季子时代。那时吃不完的粮食就堆在田头,人们吃饱之后就无忧无虑。但是他最后说:“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他并没有忘记耕田、灌园的本务。又过两年,他家乡浔阳又成为卢循与官军的战场,江州刺史何无忌战败身死,自春至秋,战火延续了五、六月,这一年他写了著名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仍然没有一个字触及战争和时事。但他对人生的看法更坚定朴实了:“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在如此不安的年月,他仍然坚守着耕种的“常业”,渐衰的身体已经深知九秋霜露风寒的威力,他仍然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又过6年,他62岁,又写了《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描写半夜起身,登舟越湖,经过清壑荒山前往收获的情景,其中有“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这样真切而生动的诗句,没有经过饥寒劳苦的人是写不出的。他越到老年,生计越艰难。在54岁那年,他写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诉自己一生立志行善、艰苦自励、却屡遭坎坷的悲愤:“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他这个能临变而守常的人,虽然也说:“在己何怨天”,但毕竟是对天道发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这不能不说他的思想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归庄图卷(局部) 元代何澄作

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桃花源的故事有它的历史现实的背景。自汉末以来,国内屡经战乱,北方人民屡有聚众入山,据险避难的事。例如《三国志·田畴传》、《晋书·郗鉴传》都有此类记载。在江南,晋宋时代也有江州、荆州人民为了逃避赋税徭役,而逃到深山幽谷之地的记载。《晋书·刘毅传》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宋书·夷蛮传·荆州蛮传》也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所在多深险。”而且桃源故事所出的武陵,也正是五溪族所居的地方。桃花源故事还有它的思想渊源。自魏晋以来,阮籍、嵇康、鲍敬言等思想家继承老庄小国寡民的观点,发展成为一种无君论。他们的乌托邦式观点,反映了小私有农民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软弱***。陶渊明晚年的诗文里,东户、羲农、重华、黄虞这些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物反复出现,是和他受阮籍、嵇康、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当然,《桃花源诗并记》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气氛,以及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

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有着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和趣味,但其中确实有不少是接近农民的“田家语”;诗人虽然只是叙述自己劳苦生活的感受,并不代表农民说话,但是,没有劳苦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辞赋、韵文与散文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辞赋3篇中,《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人同类辞赋而作。先铺陈一连串爱情追求的幻想。例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虽然结尾是“止乎礼义”,但那些目的,究竟是大胆的。所以唐司空图说:“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白菊》)。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此赋在陶集中是“白璧微瑕”,北宋以后,苏轼等人又反驳萧统。其实萧统指出此赋劝多于讽,是符合事实的。至于是瑕是瑜,则往往因时因人而异。《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在魏晋时代,门阀世族享有政治特权,寒门庶族的文士备受压抑。他写这篇赋不仅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也是为很多没有出路的文士抒愤。赋的结尾:“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也正与他弃官归田的思想完全一致。《归去来兮辞》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赋一开头就是激愤诀绝之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下写启程抵家情况以及息交绝游、耕西畴,登东皋。也都是归家以前的悬想预拟之辞。萧统《文选》选录引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到北宋末“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人,皆自谓得意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条)直到今天仍是普遍传诵之名作。元代赵孟□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局部)

韵文5篇:《扇上画赞》以四言韵语赞荷□丈人、长沮桀溺至东汉薛孟尝、周阳□等隐居之士。《读史述》9章也是赞美《史记》人物,从“夷齐”至张长公。其中写“夷齐”,“箕子”两章则突出他们在“天人革命”之后“绝景穷居”的易代之感。《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是吊祭亲人的韵文,其中回忆与从弟敬远谈心,互相勉励以及共同收获,“三宿水滨”的情景,都是陶渊明传记的第一手资料。《自祭文》与他的《挽歌诗》3首,都是他临终前写下的向人世告别的作品。他回顾自己一生:前半生虽然作过几次小官,但“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后半世躬耕,则“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所以他心安理得地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结尾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是把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话略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尝尽生之艰难,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清醒透彻。

散文 4篇:除《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外,《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他为外祖父孟嘉写的传记。《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此文称为《孟嘉别传》。传里说孟嘉“行不苟合,言无夸矜”,“好酣饮,逾多不乱”等语,可见渊明性情颇受外祖父的影响。《与子俨等疏》,《宋书》、《南史》皆有收录。这大概是50岁以后一次大病中写给 4个儿子的一篇家常话,既说自己平生的个性志趣,也勉励几个不同母生的弟兄要互相友爱。他的贫困的家境,爱好自然的情趣,与坦率慈祥的个性,都跃然纸上。

对陶渊明诗文的品评及其本集 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最早对陶诗进行品评的,是梁代的钟嵘。他在《诗品》卷中说:“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集、作传、作序,说“其文章不群,词***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后来的批评家也都常用质朴、平淡、自然来评陶诗的风格。如黄庭坚说他的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意思都基本相同。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冷斋夜话》)在平淡散缓的外表下面看出其内在的“奇趣”。陶渊明的生活作风是平易近人的,而思想品格则是耿介超拔的。他人格的“常”与“奇”两面反映到他的诗里自然也达到“常”与“奇”的统一。他虽然是用接近口语的平常语言,写农家、寒士的日常生活,却往往能显出不平常的诗意。“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写农家一束照明的荆条,却增强了诗人和亲邻们谈笑欢聚的气氛。“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只用床席两字,又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也是以两种平凡的果实,画出一个淘气的孩子,显出他自己作父亲的慈祥幽默。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奇趣盎然。陶诗的写自然景物,历来是受作家批评家们赞扬的,但是仔细看去,陶诗里实在很难找到象谢灵运山水诗那样精雕细刻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他不过为了抒情言志,随意点染或烘托几句,却往往收到百读不厌的效果。“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都是写春天,却写得各有新意,不相重复。“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从不同角度来写秋天,却都不失秋天的萧瑟凄清的风味。苏东坡还说过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续集》)。即言其诗平淡之中有华***,简朴之中含丰韵,陶诗喜用简练质朴的“田家语”。把他的诗与谢灵运相比,可以看到其中铺排语少,典故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更少。象“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一个形容词也没有;又如《移居》《责子》等等,除个别诗句外,不须任何注释,就可一读就懂。但是这些诗的丰***韵味,却是深厚的。清代沈德潜的《说诗□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以这些唐代学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人作镜子,正反映出陶诗朴素风格中蕴含着的丰富多***。

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 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